《抗震结构设计》基于“应用型”教育的课程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抗震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抗震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作者:王百田白晓鹤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1期摘要: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结合商丘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教学的实际,参考兄弟院校《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建筑抗震设计》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内容。
关键词:教学改革;工程结构抗震;应用型一、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教学特点和问题(一)授课对象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商丘学院属于成立较晚的三本院校,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对于《建筑抗震设计》授课内容理解能力较差,但在实践能力方面并没有较大的劣势,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学生的客观条件,积极改革教法和教学内容,弥补不足,发挥长处,应当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工程案例讲解,弱化理论部分。
(二)师资水平鉴于学校现有师资特点,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低,多为初级、中级青年教师,授课经验比较少,但都接受了硕士研究生的教育。
大多数教师在研究生期间都会跟随导师参与了实际工程案例的计算,各种计算软件的应用比较熟练,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因此,在师资方面应该逐步不断高级职称的比例,在学生授课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课程概念理解水平,弱化手算,强调计算机软件在《建筑抗震设计》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内容《建筑抗震设计》这门课程主要介绍场地与地基、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计算、不同类型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等)的抗震设计要点、隔震及减震等。
其特点可归纳为三点:理论性强、综合性强、实用性强。
理论性强,需要运用很多数学、力学知识(如线性代数、结构动力学等)进行理论推导,在教学中发现理论推导对学生来说很难接受;综合性强,该门课程会和很多课程或学科的知识产生联系,因学生的前置课程没有掌握好,在授课之前需要给出一定的知识提示,延误了教学进程;实用性强,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介绍不同类型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以便为后期毕业设计以及未来从事相关的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中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
高等教育a部龙扇救育第2卷第21期2016年11月DOI:10.16681 /ki.wcqe.201621054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中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夏冰华,刘远才(西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教学示范中心,云南昆明,650224)摘要:根据高等林业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深入分析了现阶段该课程在实验教学 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实验课程目标的定位、实验内容设置的革新、实验室开放与创新建设的新思考、实验教学评价模 式的改进四个方面阐述了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键词:林业院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16)21-0088-02由于我国地处亚欧大陆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汇处,地 震活动十分频繁,每年地震灾害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 成了巨大的损失ra,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也越来越受人们的重 视。
因此,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在土木工程专业课中占有重要 位置。
该课程知识点穿插于力学、砌体结构设计、混凝土结构 设计、钢结构设计、建筑施工技术等多门课程中,具有应用 广、概念多、计算繁、构造要求复杂的特点p-31。
该课程以地震 学和结构动力学为理论基础,结合实际工程震害经验、理论 研究和实验室研究,要求学生理解建筑抗震设计的理论知 识,能运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及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手册 进行简单的结构设计,并掌握不同类型结构抗震的基本计算 方法和构造设计方法[4原5]。
为此,翟长海等学者结合自己多年 教学经验提出了在教学改革中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 持教学、科研一体化,强化师资队伍建设161。
周宇等学者分析 了当前大学工科学生实验评价系统存在的公平性、交互性、时效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过程评价的学生实验评价新 模式P1。
这些有益的研究探索为西南林业大学的建筑结构抗 震设计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应用型高校《工程抗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工程抗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马小燕;范丽霞;王聪;胡锦秀;苏秀婷
【期刊名称】《教育进展》
【年(卷),期】2024(14)5
【摘要】针对传统《工程抗震》课程教学模式存在教学理念和方法固化、“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内驱力”以及教学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等诸多问题,根据新工科内涵要求和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团队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采取智慧课堂引入、线上线下结合、教学与科研融合、工程伦理贯穿、考核模式优化等多项措施,形成一套以学生为中心、由老师引导的新教学体系。
教学实践表明,本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师以方便学生理解、学生深度参与的方式讲授本门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掌握课程内容,极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伦理情怀,有效达成课程教学目标。
【总页数】7页(P751-757)
【作者】马小燕;范丽霞;王聪;胡锦秀;苏秀婷
【作者单位】青岛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学院青岛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应用型高校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地方应用型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3.地方应用型高校岩石力学与工程课程教
学改革实践与效果评价4.应用型本科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案例与实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案例与实践[摘要]“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中一门关注民生、并被民生关注的重要的专业课程,传统讲授法难以揭示其丰富的工程结构防灾减灾内涵和复杂的抗震设计理论。
通过总结国内外案例库的建设情况,分析“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建立教学案例库的必要性,提出了案例库建设的整体设计,设计了与本课程核心知识点对应的十个子案例库的建设内容,并提供了推广应用途径。
由案例库建设驱动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窘境,也为土木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案例库;教学改革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历史上的多次强震经历都表明建筑物的破坏是导致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最主要的原因。
因此,做好工程抗震设防是一件关注民生、并被民生所关注的大事;对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则是一门决定建筑抗震性能的极其重要的专业课。
本文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案例库建设驱动教学改革与创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线上线下资源共享、课内课外师生互动、问题分析和问题解决深度融合的互动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窘境,也为其他土木类专业课程教学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一、国内外案例库建设概况案例库与案例教学的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而现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由哈佛法学院于1870年率先使用。
受此鼓舞,哈佛商学院于1921年正式采用案例教学,经过完善推广,最终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
案例教学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大连理工大学于1999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案例库网站,收录各类管理案例1950篇。
随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的经管学院也建设了工商管理领域的案例库[2]。
案例教学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因其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已经普及到各国的高等院校教学中[3-5]。
教学法以案例为教学工具,通过教师描述案例情景,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信息进行思考、讨论,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和分析现实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6]。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初探
科技视界Science&Technology Vision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0前言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关于“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讲话精神,上海各高校正在启动的“课程思政”改革[1]。
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就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等教育,传播爱国、爱党、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等[2]。
作为土木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师更是深感开展课程思政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思政课程建成高校“一流课程”,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新模式[3-4]。
为此,本论文通过分析当前专业课思政改革的现状,研究适应《建筑结构抗震》专业课课程教学中探索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的意义目前为止,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性的大难题,所以建筑物的抗震问题是世界当前关注的焦点。
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建筑结构的抗震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专业课《建筑结构抗震》教学目标是介绍地震作用的基本原理及结构抗震的设计方法,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与掌握建筑结构抗震的概念、原则和方法,结构地震作用的计算原理,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砌体结构的抗震设计,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以及今后对实际工程进行抗震设计打下基础。
而在学校启动“课程思政”教改后,这门专业课正在开启全新的试点:在育人目标上实现扩容,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大国工匠’精神的实质”。
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了解所学专业知识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专业荣誉感与职业使命感。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养, 本 门课 程的应 用部分 为 “ 工 程抗震 设计 应用 ” , 包 括钢筋混凝 土房屋抗 震设计 , 多层砌 体结构房 屋和底 部框架 一 抗震墙房屋抗震设计 , 钢结构房屋抗震设 计 , 单层钢 筋混凝 土柱厂房抗震设计 ,桥梁抗震设 计 , 结 构 隔震 、 减震设计等工程专业知识_ 1 ] 。 在讲授课程 的同 时, 紧密结合建筑抗 震设计规范 ( G B 5 0 0 1 1 —2 0 1 0 ) , 建 筑工程抗 震性态 设计通 则 ( C E C S 1 6 0 : 2 0 0 4 ) ( 简称通 则 ) 以 及 公 路 桥 梁 抗 震 设 计 细 则 ( J T C 厂 r B 0 2 — 0 1 — 2 0 0 8 ) , 对 于某些 重要 的规范 条文 , 辅 以工程 实例进行分析 ,从而 帮助学 生透彻 了解 条文 的用 意 ,
教 育教 学论 坛
Apr . 2 01 5
笙 塑
ED U CA TI O N TE A CHI N G F O RUM
N O. 1 5
【 教改创新】
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刘 平, 张雯雯 , 王 婷, 张爱娟 ( 天津大学 仁爱学 院建 筑工程系 , 天津 3 0 1 6 3 6 )
证设计原则 的正确性 , 同时也 可 以通过 它来解决设计
本课 程教 学改革 的 目的是在有 限 的学时 内选 择 最优 的教学方 法 , 从 而提 高教学 质量 , 为学 生今后 应 用抗 震知识解决工程结构方 面的实际问题奠定基 础 。 在教学 中 , 教学方 法 的选择对 于学 生接受 知识 、 锻 炼 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工程结构抗震课程 教学方法的改革探 索具有 十分重要 的意 义。 按照夯实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 1强化 目的教育 .
我 国 是 地 震 多 发 地 区之 一 , 每 年 由于 地 震 灾 害造 成 的 房
屋 倒 塌 损 失 巨 大 。 此 外 ,我 国 建筑 行 业 的快 速 发 展 , 高层 、
由 于 这 门课 涉 及 的 知 识面 很 广 ,并 具 有 很 强 的 实 践 性,如果按常规课 程的教学方法进 行讲授效果不会很 好 。 笔 者 多 年 从 事 这 门 课 程 的 教 学 工 作 , 在 课 堂 教 学 、 实 践 教 学 环 节 、考 试 改革 等 方 面 进 行 了一 些 有 益 的 探 索 ,取 得 了
t e h r c e it s of “An iq a e Ar h t c ur l h c a a t rs i c t. u k c ie t a Stu t r De i n” . n a e o he e c i g x e in e f t e rcue sg a d b s d n t t a h n e p re c o h wrt r d s us e h e o m fc u s o e tc l v t n o t d nt ’ p o e so a k l a x m i a i n r f r e c f r i , ic s s t e r f r o o r e c nt n , u t a i fs u e s e i o r f s i n ls i nd e a n t e o m t . l o o rfr n e ee e c .
综 合 应 用 能力 。
笔 者 根 据 本 课 程 的 学 时 、 结 合 本 专 业 与 新疆 实 际 情 况 改 革 教 学 内 容 , 具 体 从 四方 面入 手 : 一 强 化 目 j教 育 ,使 学 是 勺 生 明确 学 习 本 课 程 的 目的和 意 义 ; 二 是 调 整 教 学 内 容 , 根 据
《工程抗震》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收稿日期:2018 - 11 - 26 作者简介:张文鑫(1988 - ) ꎬ男ꎬ广东梅州人ꎬ硕士研究生ꎬ助教ꎬ主要 从事土木工程教学与研究工作ꎮ 基金项目:嘉应学院十五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JYJG20180308)
1 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多ꎬ但课时少ꎮ « 工程抗震» 这门课涵盖了 地震基本知识、地震作用计算、抗震概念设计、常见结构的抗 震措施、隔震减震技术等诸多内容 [1] ꎬ但课程教学仅安排了 32 学时ꎬ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突出ꎮ
2)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紧密联系ꎮ 与«混凝土结构设计 原理»等先修课程不同ꎬ«工程抗震» 不以单一构件的设计为 重点ꎬ而是更关注结构体系是否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ꎮ 因 此ꎬ« 工程抗震» 的内容与工程实践的联系更加紧密ꎮ
« 工程抗震» 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张文鑫
( 嘉应学院土木工程学院ꎬ广东 梅州 514000)
摘 要:在剖析«工程抗震» 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ꎬ
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ꎬ介绍了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讲授法、任
务驱动法、读书指导法的过程ꎬ总结了上述教学题ꎬ以供同业人员参考ꎮ
行总结ꎮ 这样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ꎬ让学生站在工程师
的角度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ꎮ
2������ 2 任务驱动法
围绕具体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习题训练是教学应用 型知识的一般方法ꎮ 这种教学法对«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等以构件设计为主的课程比较适用ꎬ但« 工程抗震» 内容综合 性强ꎬ且以结构体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ꎬ按上述方法教学ꎬ学 生难以掌握结构设计的全过程ꎮ 这一弊端在毕业设计时已 充分凸显出来ꎬ在面对综合性强的结构设计任务时ꎬ学生常 会感到茫然ꎬ不知该从何下手ꎮ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力 学 以及 结 构 工 程 学 等 学科 。经过 本课 程 的 学 习 ,为 后 续 的
课 程基 本上是对 行业现 行规范 《 建筑抗 震设计规 范》的解析
和 细 化 。其 涉 及 的相 关规 范还 有 《 建 筑 工 程 抗 震 设 防分 类 标 准》 、 《 建 筑 地 基基 础 设 计 规 范 》 、 《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 《 钢
我 国有 关规 范 是 结 构 设 计 的 依 据 , 《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应 。为此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 的教学和实 际工程经验 ,对该 课程的教学进行一些研究和探索 。
2 《 建 筑结 构抗 震设 计 》课 程 的特 点
2 . 1涉及学科广、综合性强 《 建筑 结构抗震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 向一 门 必 修 的 主 干 专 业 课 程 ,同时 也 是 一 门涉 及 学 科 广 、综 合 性 强的课 程,其先修课涉及工程数学、材料力学 、结构力学 、 结构动 力学、工程地质 、建筑 材料、钢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 构 设计 原理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砌 体结构 、地基基础 ,施工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和专 业课 。涵盖 了地质学 、 地 震工程 学、微积分学 、概率与统计学、材料 学、
的结 构 抗 震 计算 理论 基础 ,掌 握 基 本 的抗 震 设计 原理 ,能 从
随着我 国经济 的快速 发展建筑 市场 需求 的不断增 大和
应用型高校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高校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彭亚萍,胡大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上海201418)我国位于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
强烈地震可导致工程结构破坏及倒塌,严重威胁公众生命及财产安全,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掌握工程结构抗震知识与设计方法并在工程建设中实施是抵御与减小地震灾害的重要途径。
“建筑结构抗震”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必修专业课之一,是一门涉及学科较多且处于不断发展中的课程,该课程是建立在试验和震害调查基础上的一门理论综合性很强的课程[1],是以结构力学、荷载与可靠度、地基基础、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等课程为基础,讲解地震相关知识、结构地震作用分析计算理论与方法、常见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的课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该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充和更新,理论不断丰富和深化,分析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
课程内容丰富,理论严谨,实用性强,注重工程能力的培养。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为应用型高校,致力于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
土木工程专业为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我们长期坚持在教学实践中探索能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
一、注重学科发展与工程教育新理念,构建课程内容新体系本课程的授课内容是以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的专业规范相关规定为依据,根据学摘要:基于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建筑结构抗震课程的教学特点,结合教学实践,探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掌握抗震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应用能力的教学模式。
改革探索中基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明确课程目标细化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中有机融入育德元素,构建课程内容新体系;企业教师进课堂,运用工程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程间的联系,拓展知识能力的深度和宽度,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过程考核,改革课程考核内容与方式;通过教学效果调查了解学生的评价,提出持续改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向着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持续努力。
“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认识不够。 教师的思政能力是提 作风、规则意识和大国工匠精神均具有重要意义。“结
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要想构建全员、全 构抗震设计”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如下。
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专业课教师就必须具备一定
(一)建立课程思政目标,完成与课程目标的对标
的思政能力。
设计
(二)专业课程学时不足
业课程联系密切,开课学期为第 7 学期,是一门重要的 目标的重要载体”[5]。 因此高校课程思政是正确引导大
综合性课程。 它主要讲述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反应分 学生的价值观、 全面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和
析和地震作用计算、各种结构抗震设计等知识点,综合 唯一捷径。 要想圆满完成课程思政建设,高校专业课教
三、结论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结合自身的特色和 优势,深入研究思政建设目标,多角度深层次提炼专业 知识中所蕴含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价值引领,拓展专业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爱国 精神、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和奉献精神[7]。 本文以土木工 程专业的“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为例,对思政元素的挖 掘、思政目标的确定以及思政元素的融入模式等进行了 研究,为进一步落实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内容拼凑与僵硬的说教,强 调的是润物细无声地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相结 合,学生通过教师巧妙的内容设计、合理的安排,在学 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价值观得到塑造, 授课过程中可以 采用嵌入式、渗透式的融入模式,完成课程的思政目标。
(三)建立课程思政网络第二课堂 目前国内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因培养计划 的修订课时减少,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顾此失彼、忽 略思政教育的问题。 挖掘网络课程资源,搭建教学案例 库, 建立课程思政网络第二课堂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 效措施。 第二课堂引入唐山地震、日本地震、汶川地震 等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地震的产生和危害;引入国内 知名抗震专家学术讲座和抗震设计实例, 使学生了解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作者:张明月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25期【摘要】地震是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发生后不仅会对建筑物造成破坏,还会因此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因此我国本科教育中开设了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并通过研究分析提高建筑抗震破坏性能。
当下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必须展开改革创新,包括课程内容、授课方法、理论与实践的衔接等,以此来构建出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展开有效培养,促使其成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本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对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展开分析,探索新的教育思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作出贡献。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基金项目】项目来源:沈阳城市建设学院2020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名称:基于SC教学理念的《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20201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5-0181-02作为土地面积相对较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很多区域都在面临着地震灾害威胁,地震在发生时短时间内即可摧毁建筑物,强大的破坏力会带来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
目前我国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建设,就是为了研究减轻地震灾害损失,通过提高建筑抗震能力,避免受到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冲击。
作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必须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主要目标,当下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可以从课程内容入手,加强实践教学的融合,促使课程教学逐渐规范化,在传递理论的同时强调实践能力培养。
一、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目标与方向目前来看,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改革目标,主要为增强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以及提高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拓宽知识面,同时增强实践能力培养,最终成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以往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理解深度不足是主要缺陷,因此要借助教学改革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基础知识与设计知识解决问题。
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
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近年来,地震频发,抗震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而在建筑结构中,结构抗震设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因此,在建筑工程领域,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成为了必修课程之一。
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却忽略了实践技能的培养。
教师们需要思考如何将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教学转化为一种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课程。
在此背景下,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应运而生。
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为核心理念,通过课程分解、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过程优化等措施,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个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技能,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选择参与。
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组织学习,发掘自己的潜力和兴趣。
在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中,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可以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理论、结构材料、结构分析、抗震设计、实践应用等模块。
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技能,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参与。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模块之间的联系,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跨模块合作,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总之,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为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和更加全面的教育培养。
希望教师们能够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推进教育改革,为培养更多高素
质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实验改革
- 56 -
第 26 期
史 勇,等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实验改革
3.建筑构造措施中关于刚度变化、减震耗能 验的要求,需要准备不低于5台套实验设备。针对
问题。学生对于局部刚度变化对结构抗震性能影 响以及减震耗能装置的作用仅限于概念认识,对 其作用缺乏直观认识,更谈不上进行合理的抗震 设计。而这些问题是建筑抗震设计中经常遇到并 需要解决的工程问题。
图1 (a)振动台与基本框架模型实物;(b)刚性
斜撑与液压阻尼器实物;(c)耗能盒实物
图2 实验中的模型、振动台、数据采集系统
四、改革成果与总结 通过实验改革,学生对结构抗震知识的学习 兴趣明显提高,对课程讲授中遇到的知识难点有 了直观的认识,对知识的掌握明显提升,学习成绩 获得了比较显著的提高。学生对“抗震”实验课的 反馈良好。我们设计的实验模型与平台具有很强 的扩展性,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很多新的实验
(二)振动实验台与基础框架模型 振动实验台的功能要能够提供至少覆盖模型 前三阶自振频率的简谐振动,因此其频率和震动 强度应能够方便地进行调节,为此选用了一种电 磁激励振动台进行改造。该振动台可提供0~ 100Hz的简谐振动,振动强度可在0%~100%间调 整。在此振动台上安装了边长300mm铝合金板作 为模型固定平台,铝合金板上以25mm为模数打M5 孔以便于固定模型。 基本框架模型为7层钢模型,为尽量与真实结 构具有相似的振动参数,通过反复试验,最终选定 框架柱为宽10mm、厚1mm钢带,梁板构件则采用 厚度1mm钢板弯制,框架柱通过点焊与梁板构件 连接,每层楼板上安装500g钢制配重。每层框架内 预留了用于固定刚性斜撑和阻尼元件的支座。振 动台和基本框架模型如图1-a所示。 (三)刚性斜撑与阻尼、耗能元件 根据试验要求选择了一种可调节长度的铝合 金杆作为刚性斜撑元件;液压阻尼器采用一种车 辆模型专用减震器进行改造,将减震器的弹簧与 两端万向节拆除即获得了微型液压阻尼器,每个 阻尼器内部注阻尼油1.5ml;耗能器为一无盖方 盒,内置直径5mm钢珠500g,实验中可替换掉任意 一层的配重。刚性斜撑和阻尼器可通过螺栓与模 型上的支座连接,耗能器通过螺栓固定在模型顶 部或任一层楼板上。图1-b为刚性斜撑与液压阻尼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基于工程教
育认证标准
颜桂云
【期刊名称】《福建建筑》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工程教育认证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结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特点,紧扣工程教育认证以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三大核心理念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有关的毕业要求,对教学目标与课程大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实践性环节、课程考核与评价等进行了改革探索与实践.课程考核与评价环节,提出了课程达成度评价与课程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课程达成度计算值为0. 82,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下预设的课程目标达成,课程改革较成功.
【总页数】7页(P98-104)
【作者】颜桂云
【作者单位】福建省土木工程新技术与信息化重点实验室;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福建福州 3501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
【相关文献】
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J], 陈燕华;袁康;曾晓云
2.高职院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基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J], 黄兆军
3.“虚拟仿真+实验”模式的土木专业综合实验改革探索与实践——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J], 颜桂云; 潘钦锋
4.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OBE理念对毕业设计环节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J], 顾涵;房勇
5.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J], 双陈冬;周庆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结构抗震设计教学思考与实践
2014 年第 23 卷行对比。在学习单自由度体系水平地震反应 时, 让学生复习结构动力学中有关运动方程的建立 、 高等数学中非齐次方程的求解等内容, 通过具体的 应用加强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 在讲述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时, 要紧密结合混凝土结构设计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 课程内容, 要注意三者之间的有机衔接, 突出各自的 重点, 避免简单的重复。 结构抗震设计课程重点在 抗震的基本原理, 如地震作用计算、 地震效应调整。 高层结构设计则主要是学习不同类型结构的内力分 析方法, 两者侧重点不同。 总之通过与其他课程的 衔接, 使学生逐步建立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 。 ( 四) 采用案 例 教 学, 培养 学 生分 析 实 际 问题 的 能力 近百年来世界各地发生的地震为阐述工程结构 的抗震性能提供了大量的实例。收集并合理利用这 些案例进行教学, 将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注意 的是案例教学包括实例教学但不止于实例教学 。 讲 解抗震计算时, 应注重实例计算, 讲授概念设计和各 类结构的抗震设计时, 则应注重案例的分析。 如: 在 简单、 均匀、 对称 ” 的布置原则 讲概念设计的“规则、 时, 厄瓜多尔中央银行和美洲银行的破坏对比可作 为生动的案例。 在学习钢筋混凝土的抗震设计时, 可以提出汶川地震中普遍发生的强梁弱柱这一实际 问题, 跟学生一同探讨, 分析原因。 我国最近几次强 烈地震中普遍发生的学校建筑破坏严重, 底部框架 结构底层整体破坏, 装配式预制板楼盖破坏严重, 楼 梯及楼梯间破坏严重等现象, 都可作为抗震设计中 的教学案例。 实践表明, 应用案例教学提高了学生 学习的主动性, 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发散思维以 及口头表达能力, 活跃了课堂气氛, 取得了良好的 效果。 ( 五) 加强实践环节,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结构抗震设计课程虽然理论性较强, 但其内容 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 在教学上应该加强与实践的 联系。首先, 加强与规范的联系。 规范是对工程实 践的直接约束性文件, 是设计、 施工等工程实践行为 的准则, 通过课程的学习, 要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认识到规范的重要性。 近几年,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 2008 局部修改版和 2010 版等 规范经历了 2001 版、 几个版本的变化, 因此, 需要向学生介绍规范的修订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刘如月;郑居焕
【期刊名称】《福建建筑》
【年(卷),期】2024()1
【摘要】作为土木工程领域的关键课程之一,随着抗震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更新,需对《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该课程内容多而复杂,存在大量理论概念、公式,但学时少且抗震模型较为抽象,传统教学方法无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抗震设计,教学效果无法充分达到预期目标。
对此,提出采用基于案例教学和实施小组团队项目,结合雨课堂软件和BIM技术的方法,进行《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引入真实的工程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地震作用对工程结构的影响,掌握概念设计和抗震设计的工程应用;采用BIM 技术,实现抗震经典案例模型的三维化展示,巩固学生对于抗震构造措施的掌握;利用雨课堂教学软件,了解学生各个环节中的学习和掌握情况,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总页数】4页(P147-150)
【作者】刘如月;郑居焕
【作者单位】福建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0
【相关文献】
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2.基于教学资源模块化结构整合的研究型教学方法--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与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3.工程设计类课程在土木工程专业中的教学改革探讨——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为例
4.《工程地震与结构抗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5.工程教育背景下“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震结构设计教学如何改进.doc
抗震结构设计教学如何改进抗震结构设计需要专门的改进方案,这种教学应该如何进行改进呢?下面我就为大家带来了抗震结构设计教学如何改进,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哦!摘要:针对抗震结构设计课程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列举出目前教学中存在的缺点,提出适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式,理论结合工程实践,规范结合最新成果示例,系统地阐述理论—实践—设计三合一系统性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理解能力提升,培养创新性实用型人才。
引言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建筑行业从202X年低谷期走出来,循序渐进发展。
整个社会所需的土建人才从之前知识型高学历人才倾向于创新性实用型复合式人才,高校培养人才模式跟随改变。
目前,高校培养人才主旨也在改变,所开设课程偏向于实践性强、Web和VRML[1]技术相结合教学。
结构抗震设计[2]课程为土木专业核心课程,理论内容多、规范[3]烦琐且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大了授课困难,学生学习起来困难。
为此,采用PPT结合网络数字模拟的授课方法,更系统形象生动地讲解枯燥的规范要求、地震效应公式、细部构造要求,学生可以直观地辨识构件节点构造要求,清晰地知道结构的每个组成部分,了解自己毕业从事的行业知识。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涉及结构力学、动力学、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反弯点法和D值法、工程荷载中荷载组合及计算原则等内容,基础性较强,在掌握上述知识的情况下,进行抗震设计的学习。
1抗震结构设计现状分析通过近3a对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教学总结,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1内容多而课时少抗震设计内容包括地震、场地等基本概念;地震反应分析和抗震验算;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各种结构抗震设计及防震减灾等。
知识点较多而课时较少,宿州学院12~15级土木专业开设课程为36学时,而16级开设课程缩短为32学时。
对于每一个知识点只能简单讲述,延伸内容要求学生课后学习,大学生课余时间活动较多,自学学习效果较差。
1.2综合性强而基础差抗震设计中涵盖高层建筑中反弯点法计算以及结构力学中位移法及动力矩阵等知识,综合性较强涵盖面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键词 】 结构抗震 “ 应用型” 育 人才培养方案 教
土木工程专业开设《 抗震结构设计》 课程的 目的在于通过 向学生讲 授地震相关的基本知识 、 本概念 、 基 基本原理 以及基本方法 , 培养学生 具有一定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计算能力 ,重点掌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的 基本原理 与方法 , 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 以便将来能够从事一般建筑工程 的抗震设计 1作 , = 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设计打下基础 。 在学 院 倡 导 让 学 生 “ 的有 用 , 的 受 用 ” 号 召 下 , 学 学 的 根据 学 院教 务 处 的 工 作 安排 , 结 合 本专 业 在 工 程 结 构 抗 震 课 程 教 学 、 训 过 程 中 的 并 实 具体实践 , 现针对该 门课程从讲授 方式 、 程内容 、 课 考核方式 、 课时量 、 理论与实践课时的分配 比例方 面进行修订 ,以便更好符合课 程设 置 目 的。 讲授 方 式 及 课 程 内容 方 面 1 . 的讲述方式及课程 内容 现行 目前 , 土木工程专业《 抗震 结构设计 》 课程的讲述方式为多媒体 为 主, 黑板讲述 为辅 , 附带有部分观摩纪录片。 《 抗震结构设计》 程开设 在大四第一学期 , 课 使用的教材是 王社 良 主编的《 抗震结构设计》 由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2 0 , 0 7年 1 2月出版。该 教材 的内容紧密结合 我国《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反映 了当前 国内外的 , 研究成果 , 生通过学习掌握 结构抗震 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 学 从而不但能 遵循规范而且能高于规范进行结构的抗震设计 。 现行的讲授 内容为 : 绪论 , 场地 、 地基和基础 ,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 抗震验算 , 建筑抗 震概念设计 ,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 土房屋抗震设 计 , 多层 砌 体 结 构房 屋 的抗 震 设计 , 高层 及 多 层 钢 结 构 房 屋 的 抗 震 设 计 , 单 层钢筋混凝土柱 厂房抗震设计 , 隔震与消能减震结构设计 。 2拟 修 订 的讲 授 方 式 . 土木T程专业开设的《 抗震结 构设计 》 课程是一 门理论性和实践性 都 很 强 的 专 业课 。 论 学 习 是为 工 程 实 用 与 工程 实 践 铺 垫 知识 基 础 的 。 理 学 习的目的全都 为了应用 。因此教师在 教学 的过程 中应摆脱传统的教 学模式 , 将课堂教学 、 实践教学和实训 教学有机 的结合起来 。教师在授 课 过程 中 , 应根据该课程的特点 , 尽最大可能增加该 学科 现代新理论 、 新技术 、 新工艺的相关信息 , 同时应考虑 开发音像 、 电子 、 网络等多媒体 教学形式 , 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 在授课过程中 ,- 1 4章侧重该课 程的基本理论 与基本 方法 , 授课时 应详细重点介绍 , 以便为学生在后续章节中的学 习奠定基础。5 8章为 — 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 , 考虑到学生在工作 中的需求 , 重点介绍 5 6 - 章的 内容 ,- 的 内 容可 为 学 生 提 供提 纲 要 领 , 导 学 生 自学 。 9 l 为 7 8章 引 一 O章 该 课 程 较 新 的研 究 成 果 ,授 课 时 教 师 只做 简 要 介 绍 ,学 生 自 由讨 论 为 主, 以激 发 学生 的学 习 兴 趣 。 二、 课程 考核 方 式 及 课 时量 中理 论 课 时 与 实践 课 时 的 分 配 比例 ( ) 程考 核 方 式 一 课 该课程采用闭卷考试 , 平时成绩占 2 % ( 0 包括考勤 , 作业完成 , 课堂
科技信息
高校 理科 研 究
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深深 地体会 到要真正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 培养 目标 , 培养出高质 量的从 事一线生产 、 建设 、 服务 于管理 的应用 型 人才 , 就必须坚持不懈地 深化 教学改革 , 走产 、 、 学 研结合之路 , 教学 把 重点放在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 , 落脚点放在素质和能力培养上 , 加大课程建设力度 , 成强调 基础 、 形 重视实践的课程体系 和内容 , 断 不 创 新 教 学 方法 和 教 学 手 段 , 并建 立 科 学 的考 核 机 制 , 应 用 型 本科 教 育 使 能 真 正 适 应社 会 发 展 的需 求 。
3结 语 .
参 考 文献 [ ] 建桥 . 1伍 高职课 程改革 与课程模 式的 构建… 中国高教研 究
2 0 . :7 0 6 25 -5 8
[] 2 秦虹. 业课程改革理念 与实施策略研 究[] 职 I 职教论坛,0 53 2 0 6
6 1 — 2
以上是笔者几年来在应用型本科《 机械 制造技术》 课程教学改革 中 的一些探索和实践 。从实践的过程来看 , 取得 了较好的效果 。在取得了
[] 3 谢文静. 高职教育考试 改革探讨E] J. 教育与职业,0 31:o 3 20. 3- 1 3
《 抗震结构设计》 基于“ 应用型" 教育硇课程改晕搽索
西安 欧亚 学院建 筑工程 学院 张 倩 长安 大学建筑 工程 学院 熊二刚
[ 要] 摘 在学院倡导让学生“ 学的有用 , 学的受用” 的培养 目 下, 标 抗震结构设计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文章 结合建筑结构抗震的特 点, 修订 了原有的讲授方式 , 出了目前在 该课程 的教 学过程 中存在的 问题 , 指 结合 实际教学 经验和人 才培 养方案, 出了该课程基 提
一
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形式 , 形式各异的多种教学手段得到 了应用 , 教学 范围也不再局限于教室 , 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都得到了“ 延伸 ” 。
2 . 核 方 式 的改 革 3考
应用型本科 教育应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 ,重视实践和能力 考核。 我们改变以往单凭一张考卷考核的方式 , 实施了多元模块综合考 核模 式 的实 践探 索 。学 生 的 期末 总评 综 合 了平 时 考 核 、 验 考 核 、 程 实 课 设计、 期末考试 四大模块 , 占的比例分别 为 1 % 、0 、0 、0 所 0 2 % 3 % 4 %。 平 时考 核 包 括课 堂思 考 讨 论 和 课 外 作业 ,主要 是 对 学 生 学 习 态 度 的 评 价; 实验考核主要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评价 ; 课程设计是对学生知识 运用 和设计能力 的评价 ;期末考试时对学 生对于基本概念掌握程度以 及知识应用能力的评价 。经过实践 ,机械制造技术》 《 课程的考核收到了 较 好 的效 果 , 到 了学 生 的 认 可 。 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