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两首《静夜》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静夜》说课教案

《静夜》说课教案

《静夜》说课教案教学内容:《静夜》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并理解《静夜》这首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对《静夜》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掌握《静夜》的诗意表达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和课件:诗歌《静夜》的全文和相关图片。

2. 学生用书:学生课本,笔记本。

3.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Step 1: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冬夜的图片或播放一段相关的音乐,引起学生对冬夜的思考,并与此次教学内容《静夜》进行关联。

Step 2:导入(10分钟)教师先读一遍《静夜》,然后展示全文给学生,让学生仔细阅读这首诗,并在阅读后提问以下问题:1.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2. 诗中描述了哪些场景和情感?3. 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通过讨论和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Step 3:鉴赏(15分钟)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课堂上进行第一次鉴赏。

老师给出相关的提问:1. 诗中的文字有哪些特点?2.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怎样的?3. 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和老师的引导下,将自己的观点和理解进行表达。

Step 4:理解(15分钟)在这一环节,老师通过提问和学生的思考,对诗歌的主题、形式和诗意进行进一步探讨。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2. 通过什么手法表达了这个主题?3. 你觉得诗歌的意境如何?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意义和特色,并加以总结和归纳。

Step 5:感悟(10分钟)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并书写自己的感悟。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如诗歌的主题、形式和诗人表达的情感等,最后进行展示和交流。

Step 6:拓展(5分钟)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通过诗歌欣赏的方式,继续拓展对其他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诗歌阅读和写作能力。

《静夜》的教学教案设计

《静夜》的教学教案设计

《静夜》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静夜》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能够欣赏和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阅读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静夜》的主题和情感。

(2)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教学难点:(1)诗中隐喻和象征的理解。

(2)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课文:《静夜》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和诗歌创作背景的信息。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宁静的氛围。

(2)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一个宁静的夜晚。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讨论诗中的意象和隐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3.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探讨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表达。

(2)讨论诗中的象征意义,如“静夜”代表什么?4. 欣赏与评价:(1)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欣赏和感受。

(2)引导学生评价诗歌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1)写一篇关于《静夜》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创作一首以“静夜”为主题的诗歌,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评价:(1)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程度。

(2)通过学生的创作,评估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延伸1. 相关作品欣赏:(1)为学生推荐其他关于静夜主题的诗歌,如《夜泊牛渚怀古》、《夜雨寄北》等。

(2)让学生欣赏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夜色海景》等画作,感受艺术作品中对夜晚的描绘。

2. 创意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

《静夜》说课教案

《静夜》说课教案

《静夜》说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并理解《静夜》这首诗的内容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静夜》,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感受作者对夜晚的独特情感表达。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和表达手法,理解《静夜》诗歌的含义。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体味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课件、黑板、多媒体设备。

2. 教材准备:学生课本《静夜》,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可通过播放一段静夜的音乐,或展示一张夜晚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夜晚的思考,并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对夜晚的感受和认识。

2. 教师简要介绍《静夜》这首诗的作者杜牧,并提问学生,是否听过或了解过这位诗人。

(二)呈现新课1.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静夜》这首诗的全文,并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标题。

2. 教师读诵《静夜》,并注重朗读时的语调和语气,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音节。

(三)解析诗歌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理解《静夜》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

学生可与同桌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

2.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并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如“静夜思”,“低头思故乡”,“光阴”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如诗歌的韵律、句型运用、修辞手法等。

(四)课堂讨论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和观点。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如夜晚、故乡、孤独等,帮助学生深入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五)拓展延伸1. 教师可进一步展示与《静夜》相关的诗歌、音乐或画作,并与学生进行欣赏和比较。

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和体味《静夜》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 学生可根据自己对夜晚的感受,创作一首类似于《静夜》的诗歌,或进行配乐创作,展示自己对夜晚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静夜》教案设计

《静夜》教案设计

《静夜》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运用线索法、想象法等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夜晚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运用线索法、想象法等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夜晚的认知和印象。

(2)引导学生关注夜晚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进行口头练习。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如描绘、渲染等。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练习。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线索法、想象法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夜晚的感悟和思考。

四、作业布置1. 抄写生词和短语。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夜晚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2. 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3.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4.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八年级语文教案)《静夜》说课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静夜》说课教案

《静夜》说课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一.说教材教材地位:《静夜》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具有古典诗歌韵味的新诗,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

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神话;诗歌和寓言。

它们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赞美呼唤人间真情。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忧国、爱国的情。

二.说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目标为:1.能力目标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习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及修辞方法;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情感目标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体会诗人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进而达到纯熟的境界。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1、使学生体会诗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2、使学生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修辞手法本课的难点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说教法1.明确目标,减少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无效思维;2.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3.提问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4.小结巩固,紧扣要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5. 练习提高,文字的联想和想像,引导学生作联想、想像的训练。

6.手段及依据: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课件,以“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1.朗读感悟,感受音乐美。

2.探究内容,理解意境美。

3.探究写法,领悟情感美。

4.模仿学习,拓展思维,培养想像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设计1.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2分钟)我将设计动画片《聪明的一休》激情导入,请学生向他一样开动脑子成为聪明的孩子!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欲望,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比较引入新课(3分钟)1同学们能有节奏、有感情的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吗?然后我请同学们一起配乐背诵李白的《静夜思》问:1.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2.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3.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同样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听录音。

《静夜》教案设计

《静夜》教案设计

《静夜》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静夜》;(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4)了解作者席慕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静夜》;(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3)学会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面意思和意境;2. 诗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 作者席慕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席慕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静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诗歌的注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分享各自的感悟;(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并解释其作用。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2)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3)阐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提高朗读能力;(2)让学生进行诗歌仿写,锻炼写作能力。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静夜》;2. 深入了解作者席慕容的其他作品,下周分享交流;3. 写一篇关于《静夜》的作文,可以是心得体会、诗歌鉴赏或文学评论。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轻柔的音乐,创建一个安静、舒适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的意境。

《静夜》的教学教案设计

《静夜》的教学教案设计

《静夜》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静夜》这首诗;(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3)能够运用诗中的意境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探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通过创意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对诗歌的热爱;(2)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会欣赏自然美,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深入理解;2. 诗中意象、修辞手法的分析;3. 创意写作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把握;2.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3. 创意写作的灵感激发。

1. 教师准备:《静夜》诗文及相关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诗文,了解作者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音乐美;(2)介绍诗人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分析诗文内容,理解诗的意境;(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3)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体会爱国情怀。

4. 创意写作(1)让学生运用诗中的意境,进行创意写作;(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借鉴。

5. 总结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2)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6. 作业布置(1)背诵诗文;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学生的参与度等方面。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郭沫若诗两首:静夜》教学设计

《郭沫若诗两首:静夜》教学设计

《郭沫若诗:静夜》教学设计《郭沫若诗两首:静夜》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郭沫若诗两首:静夜》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郭沫若诗两首:静夜》教学设计1【教学要点】一、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像(虚写)的关系。

三、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想和改写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语:《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范读、学生齐读。

三、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月光──松林──白云──疏星)2.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

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流珠)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承上启下,引发联想。

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

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

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

)6.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用得好。

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

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7.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

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

《静夜》教案设计

《静夜》教案设计

《静夜》教案设计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带来的是《静夜》教案设计,一起来分享下吧。

一、教材简析《静夜》是初中三册的一首具有古典诗歌韵味的新诗,是郭沫若五四以后的作品。

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痛苦、苦闷。

第一节写实,语言简练,对仗工整,琅琅上口,词句贴切,描绘了一幅动态、柔和、宁静、朦胧的静夜景,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流露出淡淡的愁伤;第二节想象,以设问开始,以反问结束,联想一幅凄婉动人的鮫人对月流珠的图景,抒发追寻情,表达了忧国情、爱国情。

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领悟诗歌的意境,丰富想象,陶冶情操,获得美的享受。

二、教学目标1.能力目标: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习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及修辞方法;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情感目标: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体会诗人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陶冶自已的情操,进而达到纯熟的境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使学生体会诗所饱含对光明、理想、祖国的情感2、使学生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修辞手法难点:使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1.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老师激情导入,设计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的一休最喜欢做的一个动作——两手大母指按在太阳穴,闭上眼睛,静静地轻揉。

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有表现自己才智的欲望,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2.复习引入新课问:《天上的街市》表现了作者追求怎么样的生活?(自由、幸福) 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思?(光明的向往)板书:静夜同学们能背一背与之近似的同名古诗吗?(《静夜思》)学生回答:能现在请一位同学有节奏、有感情的背诵李白的《静夜思》问:诗人看见了什么?(月光)诗人由月光联想到什么?(白霜、故乡) 李白思的是什么?(故乡、亲人);郭沫若的《静夜》与李白的《静夜思》都表达了一种在静谧的夜晚中的感情流露,那郭沫若的诗又表达了怎么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打开书,齐读课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静夜-天上的街市》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优秀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静夜-天上的街市》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优秀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静夜/天上的街市》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优秀教案初一七年级上册语文《郭沫若诗两首-静夜/天上的街市》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

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二、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2、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3、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三、探究学习1、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⑴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⑵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⑶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⑷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⑴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

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⑵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

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

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

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⑶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

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

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⑷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

《静夜》的教学教案设计

《静夜》的教学教案设计

《静夜》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静夜》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领会诗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诗歌的情感内涵和作者的生活感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2.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静夜》的打印稿。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投影仪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投影仪或黑板,展示课文《静夜》的。

(2)引导学生关注,思考所引发的问题。

2. 朗读课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理解课文:(1)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讨论课文:(1)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生活感悟。

(2)教师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写一段自己的感悟或想象。

(2)教师批改作业,给予反馈。

(2)提醒学生课后继续思考和欣赏课文。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观察,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课后作业:1. 让学生背诵课文《静夜》。

2. 选择另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意象和修辞手法,并写一段赏析。

八、课程延伸: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郭沫若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郭沫若诗两首》教课方案《郭沫若诗两首》包含《天上的街市》和《静夜》,都是郭沫若先生的经典作品。

下边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教课方案,一同来看一下吧。

教课目的①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认识这两首诗的写法微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育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课要点①有感情地朗诵。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育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 (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认识相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教课内容《天上的街市》教课方案导入新课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绚丽,那边,发生过多少漂亮的故事,产生过多少奇特的传说,令人忍不住心驰神往。

今日,我们跟从着有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同步人《天上的街市》,感觉诗人所追求的那份漂亮,那份奇特。

朗诵课文,先从整体上认识诗歌内容①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朗诵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 (朗诵节奏与重音 ),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建一种美好的情境。

(也能够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诵课文,并思虑以下问题: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b.请你归纳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议论以上两个问题。

由于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能够明确: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想像过程 (板书 ):街灯} →天上的漂亮街市一街市上陈设的珍异物件→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明星研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全班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进一步品尝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议论,而后转入全班议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 ?是经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b.诗人为何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变动 ?这类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c.诗中频频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议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静夜》教案设计

《静夜》教案设计

《静夜》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静夜》,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理解诗文、分析诗文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文的兴趣,感受诗文的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诗中的生字词,理解诗文的意思,感受诗文的美。

2.2 教学难点: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诗文中的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阅读、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夜晚的感受,引出诗文《静夜》。

4.2 初读诗文:让学生自读诗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理解诗文的大意。

4.3 精讲诗文:讲解诗文中的生字词,分析诗文的修辞手法,理解诗文的深层含义。

4.4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4.5 总结提升:总结诗文的主要内容,强调诗文的美。

第五章:作业设计5.1 作业内容:让学生背诵诗文,写一篇关于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的文章。

5.2 作业要求:背诵准确,文章内容充实,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了解学生对诗文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6.2 评价方法:通过作业批改,对学生进行评价。

6.3 评价内容:主要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诗文的背诵情况和文章的写作情况。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拓展内容:让学生收集其他关于夜晚的诗文,进行阅读和欣赏。

7.2 拓展方式:学生自主收集,进行小组分享。

7.3 拓展目标:通过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八章:教学反思8.1 反思内容: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8.2 反思方式:通过写教学反思日记的方式进行反思。

静夜优秀教案

静夜优秀教案

静夜优秀教案
教案标题:静夜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夜晚的美丽和静谧。

2. 学生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夜晚的感受。

3. 学生能够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教学内容:
1. 诗歌《静夜》的赏析和理解。

2. 夜晚的特点和景象的描述。

3. 用适当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表达夜晚的美丽和静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理解和欣赏诗歌《静夜》。

2. 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夜晚的感受。

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一段夜晚的自然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夜晚的氛围。

2. 学习诗歌《静夜》,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和理解诗歌的意境。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夜晚的特点和景象,并用适当的语言描述。

4. 教师点拨:教师指导学生如何用形容词和修辞手法表达夜晚的美丽和静谧。

5. 练习: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写一篇关于夜晚的作文,并相互交流讨论。

教学评价:
1. 学生课堂表现,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的表现。

2. 学生对夜晚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拓展:
1. 鼓励学生到户外感受夜晚的美丽,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 组织夜间观星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夜晚的魅力。

教学反思:
教师要及时总结课堂教学的不足和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案更加优秀。

《静夜》教案

《静夜》教案

《静夜》教案•相关推荐《静夜》教案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静夜》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静夜》教案1教材说明:这是本册教材中第二次出现古诗。

该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

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描绘的情境。

教学总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2、学会四个生字“目、耳、头、米”,会认“静、夜、床、光、举、头、望、低、故、乡”十个二类字。

3、会观察夜晚的星空,把看到的说给别人听。

4、积累收集有关思念家乡的诗句。

学情分析:现今的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是比较重视的,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的幼儿教育或是家庭教育中,已经学会背诵多首古诗,其中又数《静夜思》最熟悉。

再者,这首古诗诗句浅显,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生自学为主,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和认字。

教学准备:录音机,《思乡曲》音乐磁带,多媒体课件,书中插图。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会认读生字,会书写“目、耳”。

2、会通过看图帮助理解诗句,体会当时的思乡意境,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3、初步学会由看到而联想到,进行想像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一、揭题、激发兴趣。

1、小朋友,你们听说过这首古诗吗?(大部分都说会背)2、齐读。

3、那么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事吗?举手表示。

想不想每个人都会背这首诗,会讲这首诗的故事?二、分层教学。

1、提出要求:(1)已经会读会背的学生找学习伙伴开展竞赛,看谁读得准,背得好。

(2)不会的同学找值得信赖的学习伙伴(包括老师)一起借助拼音合作学习。

2、分层次交流:先让低层次的学生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再让高层次的学生与伙伴开展竞赛,学生自己评议。

三、知景、悟情、吟诵。

1、播放课件。

(1)观察并说说当时诗人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2)那么古诗当中哪一句是描写我们看到的环境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诗两首《静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领悟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联想和想像在诗中的作用。

三、学习理解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常识。

四、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

【教学要点】
一、整体把握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诗中的景物描写(实写)与联想想像(虚写)的关系。

三、重点讨论最后两句诗的含义。

四、做联想和改写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范读、学生齐读。

三、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理解诗意。

1.第一节写的是哪些景物? (月光──松林──白云──疏星)
2. 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

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3.第二节写了哪些景物?(天河──海雾──鲛人──流珠)
4.第二节的“天河何处”起什么作用?与第一节有关联吗?
(承上启下,引发联想。

因月、星自然联想到天河,又因“白云团团”而不见天河,故而引出了“天河何处”的发问。

上下过渡非常自然,联系也非常紧密。

)
5.下面回答了“天河何处”的问题吗?
(回答了,“远远的海雾模糊”就是回答,即“天河就在那远远的、海雾模糊的地方”。

这说明了“天河何处”是个设问句。

)
6.作者为什么着一“海”字?用得好吗?
(用得好。

因白云茫茫如海,即为云海;在月光下的云海朦胧不清,如雾一般,故为海雾。

诗人再由“海”产生了联想,引出海中的神话故事。

)
7.看注释,理解最后两句。

先由学生讲,然后老师进一步补充。

(补充:鲛人,亦作“蛟人”。

神话传说中的美人鱼。

张华的《博物志》中还说:“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

” 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叫“鲛绡”。

《述异志》:“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指鲛人)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

” )
8.“鲛人在岸”,岸在何处?
(在南海岸边,此在“海雾模糊”之海岸,即在天上。

天上有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