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书愤》ppt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蜀相》《书愤》联读教学课件
活动一、认识两位先贤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工部,自号少 陵野老,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被誉为“诗圣”(忧国忧民、人 格高尚、诗艺精湛)、“诗史”(他的诗 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 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首创新 乐府,发展古体诗,成就律诗,诗风沉郁 顿挫(沉郁:情感深沉蕴藉;顿挫:语言 刚劲、音调铿锵、章法多变)。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活动四、探究诗歌的异同
诗人的“泪”;为何而流?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歌 写诸葛亮的诗句 人物形象特点
侧重点
杜甫 《蜀相》
陆游 《书愤》
活动四、探究诗歌的异同
1、杜甫和陆游都写到了诸葛亮,请你分析其异同,完成下表。
诗歌 写诸葛亮的诗句 人物形象特点
侧重点
杜甫 《蜀相》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雄才大略 忠贞不渝 坚毅不拔
看重诸葛亮的济世之才、历 史功劳、报国的忠忱以及贤 君的重用。(以诸葛写自己 不得重用的痛苦)
活动二、探究诗歌创作背景的异同
篇名
《蜀相》
《书愤》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
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 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写 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
作 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 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
《蜀相》《书愤》精品PPT课件
3、解释加点的词: 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 悲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 渡: 渡口
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兄弟,引申不相上下
整体感知: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 其时诗人61岁。
“书愤”的含义为书写心中的
悲愤: 年岁已老,但壮志未酬。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小结
本诗回顾了青年时 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 斗生活,直面现实,抒 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 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 派的强烈愤慨。
对比阅读.
临安春雨初霁
•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书愤》感情基调把握
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 “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 夜雪” “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 热的感情读出。
后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 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 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 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碧草” “隔叶黄鹂”描绘出一 幅春景,但对盎然春景,作者却有独特 的感受:祠堂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 影只、孤寂伤怀。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表达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蜀相》、《书愤》ppt教学设计
05
课堂互动与讨论
问题提
问题一
这两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问题二
《蜀相》中“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丞相”指 的是谁?
问题三
《书愤》中“千载谁堪伯仲间”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情感?
学生讨论与回答
针对问题一,学生回答:《蜀相》和 《书愤》都是表达作者对历史人物的 缅怀和敬仰,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和忧虑。
针对问题三,学生回答:表达了作者 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仰和追思,同时 也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06
作业与延伸阅读
布置作业
01
02
03
作业一
背诵《蜀相》和《书愤》 两首诗,并默写。
作业二
《蜀相》和《书愤》两首 诗的比较阅读,分析它们 的异同点。
作业三
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两首 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推荐阅读书目
《唐诗鉴赏辞典》
《中国文学史》
பைடு நூலகம்
此书为唐诗鉴赏的经典之作,对于深入理 解《蜀相》和《书愤》两首诗有很好的帮 助。
意境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 对收复失地的渴望以及壮志未酬 的痛苦。
04
两首诗对比分析
创作背景对比
《蜀相》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杜甫自西京长安入蜀至成都,巧遇大名鼎鼎的贤相诸葛亮庙(专祠诸葛亮专用的庙)就在西 郊的武侯祠。诗人瞻仰庙宇,凭吊先贤,感念先贤辅佐刘备,北定中原的历史功绩,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THANKS
感谢观看
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诗词内容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 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全诗以“愤”字贯穿始 终。诗人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融入诗中,热情歌颂了诸葛亮辅佐刘备开创蜀汉
第4~5课蜀相书愤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高考考点链接
虚实相生
解读:“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应
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
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在中国古代诗歌中,
“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指津: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
杜甫的愁并不是一下子就冒出来的,而是一点点蚕食般充满了他那 忧国忧民的心。他生在盛唐,却看着大唐王朝一步步没落下去。面对支 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试 想,是否人人都可以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烽火连 三月,家书抵万金。”“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蜂起的狼烟,离散 的家人,苦难的百姓,迷茫的出路。这是何等的折磨?他的身心在几十 年中一直被腐蚀着。而他也不可自拔地制造愁、追寻愁,实在无奈,他 才会选择借酒浇愁,让那负重超载的心稍作休息。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 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 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故乡,但 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 富。抒发政治抱负,反应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 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着气吞残虏的爱国 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 作品:《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
栏目 索引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文本拓展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选修《蜀相》《书愤》教学设计
选修《蜀相》《书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蜀相》和《书愤》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巨著,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本次教学旨在通过学习这两部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鉴赏能力,拓宽学生的历史和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带领学生走进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深奥。
二、教学内容1. 《蜀相》《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篇长篇叙事诗,在叙述过程中展现了他对时代英雄的思考和崇拜。
本部作品反映了唐朝末年蜀地灾荒、战乱、官吏腐败的局面,描写了蜀相李靖的治水事迹和对于天下苍生的关爱,以及他的儿子李复到洛城造反的故事。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蜀相》了解杜甫诗歌的特点和文化背景,领悟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历史典故的运用,感受到历史沧桑和人世悲欢。
2. 《书愤》《书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文化境况的强烈不满和对于文化自由和精神独立的崇高追求。
苏轼以“书”为主题,分析了当时文化界的困境和他自身作为一名文化人的责任和担当,提出了“法度由来已久,变量无穷不已”的主张。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书愤》了解苏轼的文学特色和文化背景,领悟作者对于自由和独立的思考和呼吁,感受到文化人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责任。
三、教学方法本教学旨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蜀相》和《书愤》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具体教学方法包括:1. 课前导入通过展示唐宋时期的文化艺术品,让学生了解这个时期的文化氛围和文学特色,激发学生学习《蜀相》和《书愤》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课堂讲授通过讲解杜甫诗歌的特点,分析《蜀相》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历史典故的运用,以及苏轼散文的主旨和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3. 课外阅读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蜀相》和《书愤》,并完成读书笔记和文学鉴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学生自我探究和表达能力。
4. 合作探究要求学生结成小组,探究唐宋时期的文学艺术特色,分析文化背景与《蜀相》和《书愤》的相关性,拓展学生的历史文化视野。
《蜀相》《书愤》教案
《蜀相》《书愤》教案三维目标:λ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λ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λ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λ4、运用【板】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书愤》和《蜀相》两首作品进行比较教学重点:λ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λ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λ反复吟诵点拨法。
λ讲析和讨论相结合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蜀相》一、指名朗读,教者指导有哪位同学可以结合写作背景,概括出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诗的基调。
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生读,教师读二、分析诗歌(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伤、叹惋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联吴抗曹,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3、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
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
第4课蜀相、书愤教学课件
《书愤》 1.感情复杂,起伏跌宕。 这首诗紧紧扣住一个“愤”字,书写出起伏跌宕的复杂感 情,首联在激愤中又满怀豪情,颔联沉痛感伤,尾联在悲怆中 又抱有期待。
2.对比手法,彰显主旨。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 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 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3.用典明志,抒发情怀。 这首诗在颈联尾联中化用“塞上长城”“出师表”的典 故,分别点明了诗人志向,表明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愿 望。
火中取栗·坐收渔利 前者比喻冒着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 得;后者比喻利用别人间的矛盾从中获利。 例句:1.我们目前自顾不暇,郑成功不来就是天主保佑 了,我们还好去惹他么。我们不能为别人火中取栗。 2.骑虎难下,正好,让我慢慢来个坐收渔利。
卡片摘录 一、作者作品 1.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 陵野老。唐代大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 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 别》《无家别》)等。
二、重要语句 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赏析:前句设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 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 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一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 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 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 后一句自答。
秦桧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宋高宗和他沆瀣一气, 于绍兴九年正月不顾一切,同金朝订立和议,向金称臣纳贡。 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军的进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 做金的属国也就心满意足了。本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 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 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 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 “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 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蜀相》《书愤》课件课标版选修PPT文档共39页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蜀相》《书愤》课件课标版选修
1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 体 赏 析
思考并回答
1、首联两句中“世事艰”该如何理解? 首联两句中“世事艰”该如何理解? 首联两句中 2、首联颔联两联侧重于描写什么?作 、首联颔联两联侧重于描写什么? 者在其中的思想情感有何变化? 者在其中的思想情感有何变化? 3、颈联和尾联采用了哪两个典故?作 颈联和尾联采用了哪两个典故? 颈联和尾联采用了哪两个典故 用是什么? 用是什么?
“论世”——《蜀相》写作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 元元年 760) 此诗作于唐肃 宗上元元年 (760) 。 杜甫避乱成都 宗上 元元年( 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 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 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 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 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 仕途打击,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 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 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 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 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 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 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 诸葛亮的诗篇 的诗篇, 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书愤》感情基调把握 书愤》
前两联回忆过去, 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 回忆过去 敌抱负。 气如山” 敌抱负。“气如山”一语提挈全 须重读; 楼船夜雪” 诗,须重读;“楼船夜雪” “铁 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 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 热的感情读出。 热的感情读出。 后两联侧重写现在 写现在。 塞上” 后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 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悲愤 悲愤; 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悲愤; 出师” “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 矢志北伐,死而后已。 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 这首诗的基调 悲愤, 基调是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 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 豪壮的感情蕴藉 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 其中。 其中。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 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 入一自字、空字, 之极。 之极。 ——《杜诗解》 ——《杜诗解》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 赏心悦目的景象 以此二字修饰,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 以此二字修饰,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 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 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 伤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英雄长逝、 伤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英雄长逝、遗迹 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 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 感物思人 情怀。 情怀。
4、结合自己所学,试分析作者如此 结合自己所学, 结合自己所学 推崇诸葛亮的原因? 推崇诸葛亮的原因?
南宋王朝偏居一隅, 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张北伐和反对北伐这两种声音 一直都在对抗。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主战派, 一直都在对抗。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主战派, 但一直受到压制。 但一直受到压制。 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 功盖三分国” 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 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 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 所要发扬的精神; 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 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起
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
蜀 相
锦官城外柏森森。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长使英雄泪满襟。
承
描述景象 凄凉冷落
转
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
映阶碧草自春色,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思考: 1、颔联两句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这些 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试比较: 映阶碧草尽春色, 试比较:“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 好音。 映阶碧草自春色, 好音。” 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 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 好音。 的不同之处。 好音。” 的不同之处。 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 密切,为什么?
初步理解诗意
要求: 要求:
1、快速浏览全诗,借助课下注 、快速浏览全诗, 扫清课文字词障碍。 释,扫清课文字词障碍。
2、反复诵读全诗,疏通诗句大 、反复诵读全诗, 初步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感情基调。 意,初步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具体赏析诗歌
丞相祠堂何处寻?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思考——不称“蜀相”,亲切 丞相——不称“蜀相” 丞相——不称 思考: : •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对 ——有目的的专程来访, 有目的的专程来访 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 景仰和缅怀、 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 1、首联两句表现了作者 、 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怎样的思想情感? 怎样的思想情感? • 柏森森——一是借“柏森森” 柏森森——一是借“柏森森” ——一是借 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 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 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 2、诗句中的景物描写有 、 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 何作用? 何作用? 情。
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诗。 、背诵这首诗。 2、收集整理后人吟咏诸葛亮的诗词 收集整理后人吟咏诸葛亮的诗词 3、课后找几首杜甫的不同时期的诗,体会诗人情感。 、课后找几首杜甫的不同时期的诗,体会诗人情感。 三吏” 三别” 望岳》 春望》等等。 如:“三吏”,“三别”,《望岳》、《春望》等等。
自 主 鉴 赏
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抒发了自己 抒发了自己 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正如《唐诗钞》中语“公 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 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别林斯基 别林斯基
丞相祠堂何处寻? 丞相祠堂何处寻?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 年,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 其时诗人61岁 其时诗人 岁。 “书愤”的含义为书写心中的 书愤” 悲愤: 年岁已老,但壮志未酬。 悲愤: 年岁已老,但壮志未酬。
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 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 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 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 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 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 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 ),八十五岁的老诗人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 ),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 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 北伐和收复失地。 北伐和收复失地。
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 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 感慨兴衰、 等目的。 达到感慨兴衰 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鉴赏要点: 鉴赏要点: ①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 弄清史实。 物一定要有所了解, 物一定要有所了解,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 知识。 知识。 ②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 要体会意图. 古之幽情, 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 媒介. 媒介.
陆游的诗今存9 300首。他是我 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 一。“六十年来万首诗”,陆 诗的突出特点 “多豪丽语, 特点是“多豪丽语, 特点 言征伐恢复事” 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 一个鲜明的例子。
辜负胸中十万兵, 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 说到胡尘意不平。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合
壮志未酬 痛苦伤感
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 、 2、起承转合,笔路清晰,结构严谨 、起承转合,笔路清晰, 3、以动衬静 、 4、借古抒怀 、
诗歌鉴赏基本步骤
看诗题 看背景(论世) 看注释 看诗人(知人) 看诗眼 看典故(看手法)
怀古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怀古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长 使 英顾 开 济 繁 老 臣 下 心 计 天 频 三
隔 叶 黄 碧 鹂 空 自 好 音 色 春 草 阶
映 官 城 外 柏 森 森
锦 丞 相 祠 堂 何 处 寻
蜀 相
•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 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 酬三顾; •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 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 用火攻。
诗界千年靡靡风, 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 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 集中什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梁启超
知识点巩固: 知识点巩固: 1、陆游,字 务观 ,号 放翁 、陆游, 山阴(浙江绍兴) ,山阴(浙江绍兴) 南宋 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 诗集有《 诗集有《 人。 (朝代)著名爱国诗人、词人,诗集有 剑南诗稿 》。 2、本首诗属于格律诗中的 七律 ,形式上一般为四联八 句,四联名称依次为 首联 , 颔联 , 颈联 , 尾联 。 3、解释加点的词: 解释加点的词: 中原北望气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楼船夜雪瓜洲渡 千载谁堪伯仲间 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 气: 悲愤 渡: 渡口 伯仲:兄弟, 伯仲:兄弟,引申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