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秦汉

合集下载

第二章 秦汉时期

第二章 秦汉时期

第二章秦汉时期概述:(1)时间:公元前221——220年(2)阶段特征:A政治: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和巩固;设立专门机构管辖边疆B经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初步发展;创立一套严密完整的赋税制度;创立恢复发展经济和稳定统治的重要政策;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经济政策的地位确立C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D外交:我国外交的开创时期,水陆“丝绸之路”开辟中西交通的新纪元E文化: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3)线索: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和文化(4)外部世界:A印度:B安息和古罗马:第一节“秦汉时期的政治”学案2004—9—23一、秦朝的统治1、秦朝的统一:(1)原因:A客观需要:结束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政治:经济:民族:B主观可能:秦国具备统一的实力国家实力:个人因素:(2)经过:灭六国——平越族——统西南——击匈奴(3)意义:问题1 结合中国古代历史上筑长城的有关史实评价长城的历史影响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政治:A确立皇权至上B建立中央官制C建立地方制度D颁布《秦律》(2)经济:A实行土地私有制B统一度量衡C统一货币D统一车轨、弛道(3)文化:A书同文B焚书坑儒C以法为师,以吏为教问题2 结合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有关具体措施分析其影响。

3、秦末农民起义:(1)原因:A统治暴政:B土地兼并:(2)经过: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响应——秦朝灭亡(3)意义:问题3 近代史学家夏曾佑曾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始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此三者之中国所以为中国也。

”请结合相关史实评述秦始皇和秦朝的历史地位。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史学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史学
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
尊儒说
始行于汉武帝时期,秦朝行法家路线,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汉初宗黄老之说,宽省政治,无为而 治。汉武帝时改用标榜仁义礼乐,重视教化的儒 学作为思想统治的学说。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董把儒学与阴阳五行说相结 合,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汉宣帝时举行白渠阁会议,东汉明帝时举行白虎观 会议,儒学成国教。
2.重视选择修史人员的资质 二、刘向、刘歆父子的史学贡献 1.刘氏父子的生平简介。 2.刘氏父子的史学思想及在典籍校雠上的贡献。 从《叙录》——《别录》——《七略》 三、第一部官修国史——《东观汉记》 《东观汉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官修当代史书 四、荀悦对《汉纪》的修撰
校雠
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 谬误,为校;
图谶
例: 甘忠可制《包元太平经》政治性预言: “汉家逢 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 下教我此道。”后其弟子夏贺良继续鼓吹: “赤精 子下凡,汉家要再受命”为王莽夺权造舆论。
刘秀及手下也大加利用谶言,神化刘秀,最后使图谶 地位达顶峰状态。
如在泰山顶上刻石铭文,向全国宣布由刘秀钦定的 81篇谶纬。
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书》: 天人感应 彰显汉室 尽圣人之道
文字
《史记》富有感情,善于描写,生动形象; 《汉书》叙事客观,文字严谨,有条不紊。
《史记》文字平易 《汉书》文字较艰涩
《史记》雅俗共赏 《汉书》雍容而雅
第四节 两汉的官方史学
一、政府对修史的重视 体现:1.官修国史制度初步形成;
阴阳五行说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论认为:封建等级制 度和伦理纲常关系都是天意的安排。当时 曾起到巩固封建大一统作用,但是任意对 天变灾异加以穿凿附会的解释,使两汉时 期迷信思想盛行。

造园史-造园史_秦汉

造园史-造园史_秦汉

上林苑穿凿有众多的池沼水系,其中最大的水面为昆明池,池中 置有豫章台,刻石鲸长二丈,池东西岸立牵牛,织女二石象,池 中有龙首船,常令宫女泛舟池中,张凤盖,建华旗,作擢歌。杂 以鼓吹,载舟载歌,寻欢作乐,皇帝亲临豫章观游乐欣赏。
建章宫冶筑太液池,池中置有蓬莱、方丈、壶梁、瀛洲,象海中 神山,龟鱼之属。 《汉宫典职》中“宫内苑……激上河水,铜 龙吐水,铜仙人衔杯受水下注”。可见当时已利用上下水位差, 形成有装饰的跌水,是利用喷泉与雕塑结合的例子。
驰道通达全国各地,是秦代的功绩之一,也是我国城 市街道绿化最早记载。 《汉书》记载:“秦为驰道 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 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
历史概述(4)
公元前206年刘邦战项羽,定长安为都城。长安城是当时 全国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且是最繁华的商业都市。
《三辅黄图》记载:“茂陵富民袁广汉,芷镪巨万,家僮八 九百人。于北邙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水流注 其中,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养白鹦鹉。---奇树 异草,靡不培植,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廊,行之移晷,不 能偏也”。园中有山有水,有洲有渚,有建筑。可见此园已 创造大量建筑与山水结合的范例。
从汉文帝到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稳定、经济上繁荣对外贸 易发达:汉武帝北逐匈奴,南征南粤,东灭朝鲜,西降西域. 使得佛教、音乐、艺术和西方文化从西域南海流入中国, 汉文化艺术得到了很大发展;
汉长安城的设计建设都是以皇家和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服 务为出发点的;宫殿建筑是汉长安城的主要组成部分, 栉比鳞次金壁辉煌,主要宫殿分三大区:长乐宫区、未央 宫区在城内;建章宫是汉武帝刘彻兴建的,位于长安城 西,上林苑内,为离宫,与未央宫隔城相对,并有跨越 城墙的飞阁相连,建章宫号称“千门万户”范围很大。

09第二章 秦汉

09第二章 秦汉

④根据下摆形状分曲裾袍和直裾袍
曲裾袍多流行于西汉,直裾袍盛行于东 汉。
因东汉劳动着已流行穿有裆短裤( “犊鼻裈” kūn )。曲裾袍的遮掩功能逐渐消失,较为方便 的直裾袍受到重视。
汉代木刻
曲裾袍
下摆变化较多,有的在下摆做一排密集 的褶裥,有的裁制成月芽弯曲状等。
2、禅衣(单衣)
①禅衣:是用单层布帛制成的衣服。一般多指单 层的外衣。无衬里。 (汉代单衣多为上下连属,样式与袍、深衣略同) ②应用 穿在袍里或夏日居家时穿或外穿。
秦代陶俑
2、冠、巾
(1)文冠戴长冠
(2)巾 ①巾:用来约发的布(头部遮盖物)。 ②形制: a、以长方形布幅制成(一般长三尺,宽二尺二寸, 也有长五尺,根据富贵不同,长短不同) b、以方形布幅制成,即长二尺二寸,宽二尺二寸, 实为一幅巾。 ③服用情况 商周时,巾只用于庶民。秦时广泛用于士卒(士 兵)、百姓中 ,秦代用黑巾。
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参考文字记 载及山东济南汉墓出土陶俑、沂南汉墓出土画像石 复原绘制)。本图根据文献记载及图案资料复原绘 制,服装上的纹样大多采用同时期的砖画、漆画、 帛画及画像砖等。
2、巾、帻 (1)巾 ①服用情况 汉末幅巾成为流行首服,王公大臣也裹巾。 ②裹戴方式:汉代巾依裹戴方式的不同而 派生出不同的样式。
2、袍、裤(同男裤)
3、舞女大袖 衣袖宽博,大袖里有伸 缩自如的“水袖”。下为 打褶裙,内着阔边大口裤。 人在舞蹈时可以挥动舒卷 衣袖,以衣袖的流动表现身 姿的柔媚。
(四)女子头饰 1、发式 (1)以挽髻为主,一般多平髻,贵 族中流行高髻。 一般为从头顶中央分为两股,再将两 股头发编成一束,由下向上反搭而挽成各 种式样,依式样名为“迎春髻”、“垂云 髻”、“飞仙髻“、“同心髻”、“堕 马髻”等。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二、严禁私学
秦始皇一开始就采纳李斯的建议,实行便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但统 治集团内部对实行分封制或郡县制,思想上并没有达到高度的统一。
李斯敏锐地感觉到,统治集团上层思想学术观点的不一致,是加强中 央集权、推行郡县制的障碍。因此,他把矛头指向了传播各种学术思 想的私学。 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 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 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 讲学是传播学术思想的途径之一,书籍同样是知识的载体,于是李斯 同时提出了“焚书”的主张。 “焚书”的第二年,又暴发了更为残暴的“坑儒”事件。

教师头上,逼迫他们昧心述伪,弄虚作假,去做“套中人”,去
当“变色龙”。这种主体意识的阙如、道德的沦丧和双重人格的 扮演,使教育功能的发挥,受制于权势者之需,从而影响了教育 自身的健康发展。(参见《中国教育发展史》,112-113页)
第二节
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
一、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文教政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两汉对太学学生的称谓有“博士弟子”(或简称“弟 子”) 、“诸生” 、“太学生”等。 当时博士弟子的来源有两途:一是由太常选拔京都或 京郊内年龄在18岁以上,仪状端正者50名,作为博士

弟子,即正式的太学生。另一种是从地方上(郡、国、 县)选择,标准是“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 里,出入不悖”,选送京都太学,“得受业如弟子”, 是一种非正式学的特别生。


制定了一些“行同伦”的新法令,以形成新的道德习俗 。
第一节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

第二章 秦汉服饰

第二章 秦汉服饰

五行说产生于“六府” 六府” 文公七年》 五行说产生于 “ 六府 ”说 .“六府”的起源约在虞夏之际.《左传 文公七年》 六府 的起源约在虞夏之际. 左传·文公七年 中有引《夏书》 水 谓之六府”的句子, 中有引《夏书》“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的句子,比之后来 的五行说多一“ 显然此说与民生相切,更切实用而与哲学无关。 的五行说多一“谷”,显然此说与民生相切,更切实用而与哲学无关。目 五行”最早的提法,是载于《尚书·洪范 洪范》 前所知有关 “ 五行” 最早的提法 ,是载于《 尚书 洪范》 中商纣王之叔箕 子所说的: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子所说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其排 列顺序与“六府”有变,并明确提出五行之排列序数:水火木金土, 列顺序与“六府”有变,并明确提出五行之排列序数:水火木金土,相应 一二三四五。这一序数并得以作为五行之数的模式为后人所固定, 一二三四五。这一序数并得以作为五行之数的模式为后人所固定,并与阴 阳学说相结合,由此而衍生出大可阐示宇宙, 阳学说相结合,由此而衍生出大可阐示宇宙,小可切入毫末的极其宏 大 、 严密的东方思维体系的核心精髓。 严密的东方思维体系的核心精髓。此时的金木水火土已不再是构 成万的五 种基本元素,而被高度抽象化为物质的五种基本形态, 种基本元素,而被高度抽象化为物质的五种基本形态,而五行 则为这五种 基本形态的代号, 金为固态,水为液,火为气态,木为等离子态, 基本形态的代号,即:金为固态,水为液,火为气态,木为等离子态,而 土则为包容一切的“第五态” 由此, 土则为包容一切的“第五态”。由此,因物质运动所必然引 发 的 物 质 古人得以用阴阳五行的学说来阐示一切。简言之: 间 的 形 态 转 换 ,古人得以用阴阳五行的学说来阐示一切。简言之: 自然界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五行;五行相互作用, 自然界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五行;五行相互作用,则产生宇宙万物的无穷 变化。在无穷变化中的基本作用方式是相生(促进)与相克(抑制) 相生、 变化。在无穷变化中的基本作用方式是相生(促进)与相克(抑制)。相生、 相克这一对矛盾的任何一方又可分为两方面, 即产生“ 生我, 我生” 相克这一对矛盾的任何一方又可分为两方面 , 即产生 “ 生我 , 我生 ” , 克我,我克”的四种变化再加上事物本身宏观的特征,因此合为“五态" “克我,我克”的四种变化再加上事物本身宏观的特征,因此合为“五态" 。

《秦汉史》译注 第二章 秦代事迹 第三节 秦之失政

《秦汉史》译注 第二章 秦代事迹 第三节 秦之失政
【原文】 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正义》:《括地志》云:鸡头山,在成州上
禄县东北二十里。原州高平县西百里,亦有笄头山。案上禄,今甘肃成县。高平,今甘肃固原县。】过 回中(焉)。【《集解》:应劭曰:回中在安定高平。孟康曰:回中在北地。《正义》:《括地志》云: 回中宫。在雍州西四十里。唐雍州,今陕西长安县。】[焉①]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 象天极②。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③,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④。治 驰道⑤。
【原文】
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浪沙中,【阳武,今河南县。】为盗所惊①,求弗得,乃令 天下大索十日。【参看第三章第二节。】登之罘,刻石。旋②,遂之琅邪,道上党入。三十一年, 始皇始为微行③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 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④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因使韩终、侯公、石生求仙 人不死之药。始皇巡北边,从上郡入。
【原文】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集解》:韦昭曰:邹,鲁县,山在其北。案邹,今
山东邹县。】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①望祭②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 封,祠祀。下,风雨暴③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④。禅梁父,刻所立石。于是乃 并勃海以东,过黄、腄,【《集解》:案《地理志》:东莱有黄县、腄县。《正义》:《十三州志》 云:牟平县,古腄县也。案黄、牟平,皆山东今县。】穷成山,登之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南登 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⑤下,复⑥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 德,明得意。
【注释】 ①焉——于是。 ②天极——星座名。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的星座分为五个区域,称作五宫,天极
星是中宫的中心星座。 ③甬道——两侧筑有夹墙的通道。

大学语文秦汉时期文学

大学语文秦汉时期文学

知识拓展
“古诗”是大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的一批五言抒情诗,主题大多抒写游子、思妇的感伤情 怀,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但 是,它们没有题目,也不知作者是谁,因此就被笼统地称为“古诗”,意思指它们是魏、晋 以前的古人所作的诗,一般认为是汉朝诗歌。西晋诗人陆机仿古诗而做,总题名《拟古诗》。
第二章 秦汉时期文学
目 录
1.行行重行行 3.子虚赋 5. 苏武传
2. 谏逐客书 4.李将军列传
点拨
秦汉文学
秦代文学 (影响较大的)
吕不韦门客集体编辑的《吕氏春秋》 李斯的《谏逐客书》
汉大赋
代表人物:司马相如 他的代表作《子虚》《上林》
汉代文学
汉赋
代表人物:枚乘,他的作品:《七发》 标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个作家和作品
贰 谏逐客书
PART 02
作者介绍
李斯(?-公元前208年),战国末楚国上蔡(今 河南省上蔡县芦岗乡李斯楼村)人。秦朝著名政治家、 文学家和书法家。少为郡吏,曾从荀卿学。战国末年入 秦国,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 拜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时,上书力谏 客不可逐,为秦王采纳。又为秦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 取韩国,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秦始皇 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后,作为廷尉,主张禁 私学、废《诗》、《书》、六国史记及“百家语”。又 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作《仓颉篇》以为范文。
注释: 衣带渐已缓:衣带一天比一天宽松,意即人一天比一天瘦。 缓:宽松。 白日:喻指未归的丈夫。此句是思妇设想丈 夫另有所欢而不思返。 反:通“返”,回来。
古诗释义
原文: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中外建筑史 · 第2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中外建筑史 · 第2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多层重楼建筑的兴起与盛行,高台建筑到东 汉时期开始衰落,被独立的、大型多层木构 阁楼所取代。
※ ※ 两汉时期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体 系形成期 ※ ※
第二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建筑(220年——589年)
我国传统木构建筑基本的结构形式(抬梁式, 穿斗式)已经成型
斗拱已普遍采用
屋顶形式多样化(悬山顶、庑殿顶最为普遍, 歇山和囤顶也已应用)
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皇家建筑 (宫殿、陵墓、园囿)、礼制建筑(明堂、 辟雍、宗庙)、居住建筑(第宅、坞壁)
第二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第二节 两汉时期建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五、两汉时期建筑主要特点
一、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建设
东汉末年曹魏王城,城址位于今河北 临漳与河南安阳交界处。
东西长:3000米,南北宽2160米。
邺城
戚里 宫城
文昌殿(大朝)
衙署
铜雀苑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 杜牧:《赤壁》
第二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第二节 两汉时期建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一、城市建设
邺城的意义
邺城
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方形规整、功能分区明确、具有 南北轴线的都城。
将宫城设在北部,避免了宫殿与闾里的混杂; 将宫殿的主轴对准城市南北中轴,改变了此前都城的
不规则格局; 七座城门根据街道情况灵活分布,没有强求刻板的对
称;
体现出规整布局与讲求实效的统一,标志着中国都城规 划找到了规范的模式,对此后中国都城规划有深远影响。
中外建筑史
第二章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建筑
第一节 秦代建筑(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第二节 两汉时期建筑(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建筑(220年-589年)

第二章_秦汉服饰

第二章_秦汉服饰
远游冠:汉代诸王所戴,形如通天冠,有展筒横 与前而无山。
进贤冠:前高七寸,后高三寸,长八寸,冠上有 横脊称为梁,公侯三梁,博士两梁,博士之下一 梁。文官所戴。
武冠:原为胡人装束,后延至唐宋,一直
为武将所用。
法冠:也叫獬豸冠,法官戴。
通天冠是皇帝专用的 礼冠,凡郊祀、朝贺 及宴会则戴之。以铁 丝为梁,高9寸,正竖 顶少斜,为铁卷梁, 梁前有山、展筒、述。
秦汉军服的两种基本类型。 (一)护甲由整体皮革制成,上嵌金属片或犀皮, 四周留阔边,为官员所服。 (二)护甲由甲片编缀而成,从上套下,再用带或 钩扣住,里面衬战炮,为低级将领和普通士 兵所服。
81
汉代将官铠甲 汉代士兵铠甲
秦 代 兵 士 铠 甲
83秦 代 兵 士 铠 甲84秦 代 将 士 的 发 式
第一,服饰的种类和式样更加丰 富。如头衣主要有冠、巾、冕、筓、 帻、胜等;体衣则有衣、裳、裙、深 衣、袍、褐、中衣、小衣、衫子、裘、 皮衣等。胫衣有袴、裹衣、履等。此 外,礼服、祭服和佩饰也日趋增加。
曲裾,即为战国时期流
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
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
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
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
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
正式礼服。本图是这种
曲裾服饰。
汉代男子曲裾
汉 代 曲 裾 陶 俑
汉代官吏袍服陶俑
汉 代 官 服
曲裾袍及其内衬之衣 9
直裾袍及内衬裙
10
穿短裈的 杂技艺人
11
曲裾袍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 墓出土西汉朱红罗锦袍,衣长140厘米, 袖通长245厘米,袖宽36厘米,袖口宽25 厘米,腰宽52厘米,下摆宽58厘米,领宽 35厘米,摆缘宽29厘米,湖南省博物馆藏。

《秦汉史》译注 第二章 秦代事迹 第二节 始皇拓土

《秦汉史》译注 第二章 秦代事迹 第二节 始皇拓土

《秦汉史》译注第二章 第二节 始皇拓土重出江湖 注【原文】秦始皇之拓土,事始于其三十二年。

是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1)。

巡北边,从上郡入。

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

”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2)。

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3),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適]遣戍(4)。

西北斥逐匈奴。

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5)。

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山)[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6)。

徙谪,实之初县(7)。

三十四年,(适)[適]治狱吏不直者(8),筑长城及南越地。

【注释】(1)羡门、高誓——传说中的仙人的名字。

(2)略取河南地——略取:夺取,攻取。

河南地:此指今内蒙境内的黄河以南地区,即所谓“河套”一带。

(3)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逋亡人:逃避兵役、徭役或因犯罪而逃跑者。

逋(bū):逃亡。

赘壻:家贫而就婚于女家的男子(按:穷苦百姓常典押给富人做奴隶,主家又给娶了妻子)。

贾人:商人。

陆梁地:指今五岭以南的两广一带。

《正义》曰:“岭南之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故称‘陆梁’。

”(4)以適遣戍——派被发配的罪人前往戍守。

適:通“谪”(音zhé)。

適遣:被发配者。

(5)城河上为塞——沿黄河修筑城墙,设置要塞。

河,黄河。

(6)取高阙、(陶山)[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阳山:秦汉时称阴山最西的一段为阳山,即今内蒙的狼山。

亭障:岗亭,塞堡。

戎人:指匈奴人。

(7)徙谪,实之初县——徙谪:强制犯罪者搬迁。

实之初县:实,填充。

初县:刚设立的县份。

(8)適治狱吏不直者——流放那些断案不公正的官吏。

適,通“谪”,贬罚。

图1 蒙恬占据阳山战略意义前后对比图【译文】秦始皇扩充领土,是从三十二年(前215)开始的。

那一年,始皇前往碣石,派燕国人卢生访求仙人羡门、高誓。

02 秦汉服饰

02 秦汉服饰

1、跪坐俑(深衣) 交襟右袵长衣,曲领高厚,衣缘较宽,衣袖层叠,腰束 带。
2、武士俑(甲衣,襦衣,裤) 秦武士俑的服装主要有甲衣、襦衣和裤。其中襦衣和裤 的穿着,体现的是秦男子的普遍着装习惯。 • 甲衣:穿在外面的专用于护体的防御服装。
• 襦衣:短衣;短袄。亦泛指衣服。 秦襦衣和袍服的不同:一、秦时虽然有袍,但此时的袍 是亵衣,不能外穿。二、袍与襦的长度不同。袍长及 足,而襦的长度多为齐膝。 • 裤
2、士兵的服装
秦军大量采用革甲而少用铁甲。同时为了壮观军威,秦 军所穿衣甲色彩十分鲜明, 秦时只是朝贺和祭祀时穿黑色礼服,祭泰山封禅穿白, 所以不能简单化地把”秦尚黑”理解为什么服装都是 黑的。
三、汉代服饰
服制:汉初松散 ,无严格制度;东汉明帝恢复先秦制度
服色:官员|-祭服-刘氏冠、玄衣、绛缘领袖、绛裤袜(汉初)
• 狐尾衣深衣袍服的变种,此服前裾覆足, 后裾拖地形如狐尾故得名。此服由大将军梁 冀之妻孙寿创造,京师妇女旋以此装为时尚, 纷纷仿效,故又称“梁氏新装”,与孙寿所创 的“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 一齐成为东汉女子的时尚。这可以说我国历 史上最早的时装之一。
(五)、妇女的发式 汉代妇女的发型,通常以挽髻为主。最享有盛名的要算 是“椎髻”和“堕马髻”。髻上一般不加包饰,大都 作露髻式。
2、襌衣 (禅衣) 无衬里的单层衣称为襌衣。《说文》:“襌,衣不重 也。”《释名 释衣服》:“襌衣,言无里也。” 形 制类似袍,主要作为中衣使用。
3、襜褕 汉袍的款式主要有曲裾和直裾。 曲裾,为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 于西汉早期。
直裾 “襜褕,直裾禅衣也。”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 西汉非正式服装,东汉上升为礼服。

秦汉文化

秦汉文化
三是这种方式为儒家在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模式。
尽管后来理学家们的理论和主张与董仲舒相去甚远,但采取的方法却如出一辙。所以董仲舒在儒家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经过董仲舒所改造的儒家思想,适应了汉代统治的需要,故儒学在汉代达到独尊的地位。为儒家的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孔孟思想经改造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反映儒学具有的很强的适应力和同化力,这是儒家文化得以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董仲舒的功绩也就在于他对儒家的改造,为后世儒家的发展提供了成功范式。
秦汉文化一方面继承了先秦文化发展的成就,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与前代炯然相异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现象,其原因诚如清人赵翼所言:“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廿二史札记》卷二《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中国文化在先秦尤其是春秋战国间得到长足的发展,秦汉之际迫切需要对其加以整理总结,使之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也是时势之必然。先秦文化在这一整合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秦汉文化体系的构建也在这整合变化中得到完成,并由此奠定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格局。
五行:木、火、土、 金、水。
方位:东、南、中、 西、北。
季节:春、夏、季夏,秋、冬。
天(自然)与人(社会、人类)的关系是“人副于天”,天有四时,人有四情:喜(春)、乐(夏)、怒(秋)、哀(冬);人首之圆“天容也”,发如星辰,耳目如日月,鼻口呼吸如风,人如天、天如人,人副于天(《人副于天》),这就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同时他还认为天“任阳不任阴”,阳主阴从,阴受阳的控制,这在《易》中是没有的。
四、独尊儒术
秦时儒学虽也受善待,但地位显不及法家,而焚书坑儒(方士)的结果,使儒学遭到沉重打击。西汉初推行清静无为,使社会安宁、经济发展、思想活跃,诸子学说再兴,从而打破秦朝法家独尊的局面,为文化的融合,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一度失意的儒学重整旗鼓,道家学说受到重视,阴阳家学说依然受宠,即便是遭到打击的法家也继续存在,在相互渗透的基础上,诸子学说重新活跃起来,并得以创新,儒学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吸收道、法、阴阳五行的思想,形成新的理论体系,并终于登上正统思想的宝座,达到独尊的地位。

《秦汉史》译注 第二章 秦代事迹 第四节 二世之立

《秦汉史》译注 第二章 秦代事迹 第四节 二世之立

《秦汉史》译注第二章 第四节 二世之立清影 坐拥田园 注【原文】《秦始皇本纪》曰:始皇病益甚,乃为玺书①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

”【《李斯列传》上多“以兵属蒙恬②”五字。

】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③,未授使者。

始皇崩(按:《史记》原句为:“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

”),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

棺载辒凉车④中,故幸宦者参乘⑤,所至上食。

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

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

【注释】①玺书——皇帝给人的书信,上盖御玺,故称玺书。

②以兵属蒙恬——把军队交由蒙恬掌管。

属:交,委托。

③在中车(jū)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所——应作“在中车府令、行符玺事赵高所”。

中车府令:官名,上属郎中令,为皇帝掌管车库。

行符玺事:兼带着为皇帝管理符节印玺。

赵高所:即“赵高处”。

④辒(wēn)凉车——古代一种封闭严密而又有通风设备的卧车,亦用做丧车。

后世作为丧车的专名。

⑤参乘——陪乘。

【译文】《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的病日益严重,于是制作诏书给长子扶苏说:“参加我的丧事,到咸阳会齐后再举行葬礼。

”【《李斯列传》上多了“以兵属蒙恬”五个字。

】诏书已经封好,放在掌管符玺的中车府令赵高那里,没有交给使者。

秦始皇死后,丞相李斯因为秦始皇死在外地,担心诸公子以及天下图谋不轨的人发动叛乱,就隐瞒消息,不发丧。

把棺材放在辒凉车中,由秦始皇生前宠幸的宦官陪乘,每到一处,照样奉上食物。

百官上奏事务仍像以前一样。

宦官就从辒凉车中批答他们上奏的事情。

只有秦始皇的儿子胡亥、赵高以及所宠幸的宦官五六个人知道皇帝已经死了。

【原文】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

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

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俱赐死。

语俱在《李斯传》中。

行,遂从井陉抵九原。

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①,以乱其臭。

中国金融史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金融

中国金融史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金融

2.废除黄金为币 没收黄金收归国有
(二)第二次币制改革:罢错刀、契刀、五铢钱, 改行大小泉 因迷信罢错刀、契刀、五铢钱 新铸小泉,重1铢,大小泉并行,子母相权 为防盗铸禁民携带铸钱材料铜和炭,加速铸造破 坏铸钱制度
(一)西汉早期的货币 通行半两钱,但轻重有别 1.汉初“半两”:荚钱 秦朝的暴政以及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破坏了社会经济, 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允许民间自由铸钱。由于私铸半 两钱越来越轻,有如榆荚,成为“荚钱”,重3铢,后轻至1 铢,货币持续贬值石米万钱,买马以黄金计价。 2.八铢“半两” 惠帝三年以“铸伪钱”为不法。由于半两钱太重,榆荚钱 太轻不便流通,于吕后二年行八铢钱,即重8铢的半两钱。 3.五分“半两” 吕后六年行五分钱,即半两的五分之一,2铢4累,面文 “半两”,也属荚钱。
第7任 武帝刘彻 BC140—BC86年 在位54年


第8任 昭帝刘弗陵 BC86—BC73年 在位14年 无子嗣 第9任 废帝刘贺 BC73年 第10任 宣帝刘询 BC73—BC48年 在位26年 第11任 元帝刘奭 BC48—BC32年 在位16年 王政君 皇后 第12任 成帝刘骜 BC32—BC6年 在位26年 无子嗣 皇太后 王莽做大司马 第13任 哀帝刘欣 BC6—公元1年 在位6年 刘骜弟弟的儿子 无子嗣 太皇太后 第14任 平帝刘箕子 公元1—5年 在位5年 中山王 病死 第15任 孺子刘婴 公元5—8年 王莽摄政4年 西汉王朝 END
2.其他类型的“五铢” 其他类型的“五铢”包括宣帝五铢、小五铢等 宣帝五铢与三官钱形制相同:铜质较好,铸造也佳,外郭较宽, 钱文严整,字体略狭长,直径约2.6厘米左右。 小五铢:汉宣帝所铸,钱径小,1.2厘米,鸡目钱、鹅眼钱

中国金融史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金融

中国金融史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金融

自孝文更造四铢钱,至是岁四十馀年,从建元以来,用 少,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民亦间盗铸钱,不可胜数。 钱益多而轻,物益少而贵。有司言曰“古者皮币,诸侯以聘 享。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今半两钱 法重四铢,而奸或盗摩钱里取鋊,钱益轻薄而物贵,则远方用币烦费不 省”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缋,为皮币,直四十万。王侯宗室朝觐聘 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 又造银锡为白金。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故 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两,圜之,其文龙,名曰“白选”,直三千。二 曰以重差小,方之,其文马,直五百。三曰复小,撱之,其文龟,直三 百。令县官销半两钱,更铸三铢钱,文如其重。盗铸诸金钱罪皆死,而 吏民之盗铸白金者不可胜数。 於是以东郭咸阳、孔仅为大农丞,领盐铁事。桑弘羊以计算用事, 侍中。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 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於是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 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馀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 钱,马一匹则百金。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 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 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量吏禄,度官用,以赋於民。而山川 园池市井租税之入,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 养焉,不领於天下之经费。漕转山东粟,以给中都官,岁不 过数十万石。 至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 两”,令民纵得自铸钱。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 天子,其后卒以叛逆。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 吴、邓氏钱布天下,而铸钱之禁生焉。 ——《史记•平准书》
二、西汉的币制
汉朝政府下令放铸,黄金以一斤为单位,简省法令 禁条以消除秦之酷法暴政。 黄金用量较大但多做赏赐和贮藏,作为价值尺度和 流通手段较少;布帛在政府财政收支中占有重要位 置;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钱币迅速增加,布帛渐 趋减少,钱币取而代之成为市场流通的主要货币。 西汉钱币发展一般以五铢钱的铸行为界分为早期和 中晚期两个时期。

高中历史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一节秦朝的统治(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

高中历史 第二章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第一节秦朝的统治(第一课时) 大纲人教版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一节秦朝的统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2.了解秦朝的疆域。

3.正确理解并掌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

4.分析并掌握秦朝灭亡的原因。

德育目标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大一统思想从此深入人心。

2.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3.秦朝的暴政,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民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迫使后来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指导学生评价秦始皇,培养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进行“材料解析”的练习,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教学重点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与意义。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3.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难点1.全面掌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2.结合史实,准确认识“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1.讲解法:对于重要的理性分析内容,主要由教师讲解,应注意深入浅出地分析问题和演绎思维的流畅性。

2.开放式教学法:课前指导学生查阅、搜集与本节有关的资料,为课堂讨论作好准备。

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策的评价、秦始皇嬴政的功过等。

3.讲读法: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投影所示历史资料和图片,进一步理解教材。

第二章 秦汉宫苑

第二章 秦汉宫苑

第二章秦汉宫苑一、秦统一中国和大规模的宫苑建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物质、经济、思想制度等方面做了不少统一的工作。

为了防范旧贵族的反抗,迁徒六国贵族和豪富十二万户于咸阳及南阳、巴蜀等地,削弱他们的政治、经济势力。

秦始皇在咸阳营造宅地,“写放”(即照样画下)六国宫室,照式建筑在北阪上,可说是集中国建筑之大成,使建筑技术和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

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即皇帝行车的路),以咸阳为中心,东至河北、山东,南至江苏、浙江等省。

又修“直道”,自咸阳,经甘泉(今陕西淳化县境)上郡,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

驰道宽五十步(按秦制六尺为步,十尺为丈,每尺合今制27.65厘米),路边高出地面,路中央宽三丈,是天子行车的道。

每隔三丈种植青松,标明路线。

始皇灭六国后,拆除六国战时的城廓决通川防。

于公元前215年(始皇三十二年),派将军蒙恬率士卒二十万人,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置四十四县。

又修缮旧秦、赵、燕长城,连接起来,这就是有名的万里长城。

始皇在较短的时间里,修宫殿,造坟墓,伐南越,筑长城,修驰道。

每年至少有二百万丁男在征发之中,这个数字约占当时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

仅宫殿这一建筑类型,大小不下三百余处,比较著名的宫室有信宫和阿房宫。

这期间,囿也得到了进—步发展,除游乐狩猎的活动内容外,囿中开始建“宫”设“馆”,增加了帝王在其中寝居,以及静观活动的内容。

《史记·始皇本记》记载始皇二十七年作信宫渭南,后更名信宫为极庙。

自极庙道骊山,作甘泉前殿,筑南道,自咸阳属之。

《三辅黄图》载:“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信宫亦称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制紫宫,象帝居。

引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

咸阳“北至九峻、甘泉(山名),南至鄠、杜(地名鄠县和杜顺),东至河,西至汧、渭(水名)之交,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离宫别馆,相望联属,木衣绨绣,土被朱紫,宫人不移,乐不改悬,穷年忘归,犹不能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二封建的大一统-------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它对以后2000年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主线及其相关的主体知识1.秦汉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

前后长达400多年,为后来封建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顺应统一趋势的历史潮流完成了统一。

这在中国古代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此后的2000年,尽管出现过许多分裂时期,但统一一直起着主导作用。

但是秦朝过分的役使百姓和残暴的统治,使社会矛盾激化。

终于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二世而亡。

经过楚汉之争,刘邦建立了西汉。

通过汉初几代皇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进入强盛时期。

但进入西汉后期,外戚专权和宦官干政,使得政局一度混乱,直到灭亡。

汉皇族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号称“光武中兴”,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局黑暗,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地方割据势力膨胀,最后引发了黄巾大起义。

东汉王朝被农民起义瓦解了。

2.秦汉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时期。

此制度建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

后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一制度有中央和地方两大行政制度。

从中央制度来看:秦朝设立三公九卿制,其中相权较重,可以辖制百官。

西汉汉武帝改革官制,组成内朝和外朝,开始有意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还实行了监察制度(刺史制度)和选官制度(察举制)。

从地方制度来看:秦朝否定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郡县制,至西汉中期则从实践中认识到分封制的弊端,实际上取消了这一制度,然而地方割据则在刺史制度和察举制推行后期变得十分严重。

3.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南越;设置“三郡”,初步奠定了祖国的疆域,这些都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使全国形成了共同的经济区域,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心理状态,加强了民族凝聚力,为以华夏族为主干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到了西汉,西汉与匈奴由和到战,东汉继续对匈奴的用兵,安定了北方边郡,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同时,西域都护的设立,班超经营西域,加强了中央对西域的管辖,这有利于汉朝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对西南地区,西汉也设置郡县,加强了联系。

因此,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

后来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家不断发展壮大。

4.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秦朝实现国家统一后,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但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

5.秦汉时期是我国外交的开创时期。

早在秦朝,中外之间的交往便已开始,两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文化繁荣,中外交通发达,统治者思想开放、政策开明、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东与朝鲜、日本,南与越南、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西与西亚的安息和欧洲的大秦都有联系、交往。

出现了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丝绸之路”和水上交通线“海上丝绸之路”。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辉煌灿烂的思想文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始影响世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其影响突破东亚,远及欧洲和非洲。

6.秦汉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大发展时期,其文化成就领先于世界,对中国后世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的进步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 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秦统一的原因: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实际上的可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县制,有的还实行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春秋战国时期,各民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争霸战争,大国拓展了疆域,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阶级力量较强,封建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2.秦朝的万里长城(1)中国古代长城的根本特征:长城是中原政权在北方修建的阻挡少数民族政权南下的防御工事。

(2)秦朝能够在短暂时间内修成“万里长城”的原因:①秦朝统一天下,地域宽广。

②秦朝以严酷的法律最大限度地征发各地兵役和徭役。

③秦以前北方政权的城防(秦、赵、燕),奠定基础。

(3)秦长城的东西两至:东到辽东—西达临洮。

(4)万里长城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的修建,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

积极作用:①用于防御当时匈奴南下,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保障人民生产生活起到重要作用。

②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

③秦朝的万里长城奠定了后世长城的基础,给后人留下了光辉的建筑,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消极影响:①人为地阻隔了农牧文化的交流,对民族融合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②长城的修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增加了人民的赋税、徭役负担。

3.秦朝的疆域和统一的意义总结意义: Array①结束了………分裂,开创了………统一②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③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条件④刺激了外交的频繁⑤加快了科技文化的进步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符合了人民的愿望4.关于秦亡汉盛问题秦与西汉都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王朝。

秦仅存在15年,二世而亡;西汉存在了200多年,在汉武帝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局面。

秦亡汉盛的原因如下:(1)从两个王朝的建立看,秦朝由春秋战国时的秦国发展而来,没有经过农民战争对政权改造这个环节。

而西汉是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后建立的,刘邦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亲历者,农民战争对封建政权的改造作用很大。

(2)从统治政策看,秦崇尚法家思想,统治残酷,实行严刑峻法,徭役繁重,人民赋税负担沉重,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致使社会矛盾激化。

而西汉初的几代皇帝,面对社会经济凋敝的状况,实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减轻农民负担,爱惜民力,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从国家进行的重大工程看,秦朝征调大量劳力用于长城和陵墓、宫室的修建,使大批的农民离开土地,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而西汉则多利用国家力量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与秦始皇的滥用民力不同。

(4)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思想文化政策方面秦汉也有差异。

(5)秦始皇、秦二世与西汉前期几位皇帝的个人性格和秉性也有不同。

以上原因导致了秦汉两种不同的结局。

例题:例1、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B.秦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C.统一条件成熟,秦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将领的英勇善战答案是C例2.秦朝的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要是因为()A.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C.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

D.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答案:(A)例3:司马光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又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

”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思想控制三方面与秦始皇的类似之处。

比较秦皇汉武的这些类似之处,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

(1995年·全国)剖析:此题是材料型的问答题,考查知识记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比较历史人物和把历史现象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等多种能力。

它要求首先要读懂材料,知道材料认为汉武帝有秦始皇的过失却避免了秦始皇的下场;其次要理解设问的细微之处,依据设问进行回答。

第一问的"相似之处"即两人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思想控制等方面的共同做法。

回答时可从其目的,方式上答出,无须答出具体史实。

第二问是本题的重点,可从军事行动,役使百姓,思想控制三项相同举动的不同目的,条件,客观效果即可论证题中的结论──秦亡汉兴。

注意不要超越题目限制,也不能罗列具体史实,另外还应注意答题格式:逐项分开比较,不能答成列举题。

5.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建立的内容、特点、历史根源和历史作用分析(补充:含义、特点、影响)(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

前者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

后者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2)特点:A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B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C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D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E皇权借助于神权来巩固和加强;F以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G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3)过程: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4)原因:①经济根源: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也就是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反映出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②政治根源:适应地主阶级完成、巩固统一,加强对人民控制的需要。

③理论来源: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5)职能:主要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镇压百姓,抵御外部侵扰,组织社会生产。

(6)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发展。

②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国家独立和保障经济、文化发展。

(7)不利影响:①这套制度愈严密,人民所受压迫也愈严重。

②君主专制易使皇帝成为专制独裁的暴君,成为社会进步的严重障碍。

(8)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的三公制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

其特点是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官而掌握人事大权,这相对战国以前的分封制来说,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核心是君主专制独裁。

意义:巩固了统一,维护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对整个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与分封制相比,它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至于秦朝短命而亡,并非实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致,而是其暴政的结果。

不过,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其代表地主阶级反动性的一面越来越明显,并且由于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独断性(9)两汉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史称“汉承秦制”。

两汉社会制度比起秦朝更加完备,汉朝在废除苛法的前提下,进行革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