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之以人为本学生观
教师资格证考试:“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师资格证考试:“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中小学教师资格科目一综合素质考试中,职业理念一章涉及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这一章的的题型有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是需要大家着重识记的一章。
现就“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进行备考指导。
一、知识链接“以人为本”学生观内涵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
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安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的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成不依自己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着一定的法律责任,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2019年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小学综合素质》学生观这一节需要“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
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以人为本”的教育战略思想把人置于教育发展的起点和目标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
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尊重、关心、信任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很好地体现和遵从了学生的本质属性,将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人,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并切实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置在发展的主体位置。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作“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而现实中,个别教师忽视学生的独立主体性特点,以教师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进而树立教师的所谓绝对权威,这是与当代学生观相悖的。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学生角色观念,帮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转变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探究。
在这种学生观的引导下,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探索精神,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地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观一.“人得全面发展”得思想关于人得全面发展得思想学说就是我国确立教育目得得理论依据。
(一)人得全面发展得概念人得全面发展就是指人得劳动能力,即人得体力与智力得全面、与谐、充分得发展,还包括人得道德得发展。
(二)人得全面发展得基本内容1、人得发展同其所处得社会生活条件就是相联系得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得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得全面发展得基础与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就是实现人得全面发展得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培养全面发展得人得唯一途径二.以人为本得学生观(一)“以人为本”得教育内涵教育活动中得以人为本,就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得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得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得科学发展内涵以人为本,就是科学发展观得核心。
2、“以学生为本”就是“以人为本”得教育延展“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得对象就是学生,学生就是独立得个人。
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得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得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得内涵1、学生就是具有独立意义得主体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得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得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得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得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得自主意识,不以教师得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得成长规律开展具体得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是认识得主体、时间得主体与发展得主体,就是学习得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得意志为转移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得意志,学生接受知识得过程并非简单得被动接受知识,而就是经过自己得考量之后做出得判断。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得需求与责权学生得主体性得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得统一,学生作为独立得个体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得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得自主需求与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得权利。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及在教育生活中的运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及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学生观是指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正确的“学生观”,就是以学生为核心,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体现和遵从了学生的本质属性,将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人,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并切实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置在发展的主体位置,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主要有以下相关内容: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发展是人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我们要持一种乐观的学生观,充分信任学生。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同教育者一样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学生有自己的主观意志,会做出自己的判断。
学生的真正发展,一定是主动发展,没有主动发展,也就没有学生的真正发展,我们通常说的学为主体,就是这个意思。
学生是独特的人,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
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进行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在发展基础上,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开发,是发展教育的最高境界。
对待学生的态度,工作的落实,工作的方式方法,内在来说是受学生观影响和指引的。
我们理解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就不能有定型论,就要眼中有学生,就要对学生有信心有耐心,对学生的发展就会充满期待和希望,从而持续不断的鼓励学生,同时也避免了职业倦怠。
我们理解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我们就能理解学生犯错误,从而宽容对待学生。
处理学生问题要有理有据,允许学生申辩,耐心听取陈述,缩短心理距离,减少隔阂误会,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我们理解了学生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就会在教育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福建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福建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精华集萃:“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
学生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支配着教育者的行为,决定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或师生关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展开的,而这种思想认识的核心就是学生观。
科学合理的学生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良性师生关系,有助于高效地开展教学实践,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
学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独立的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2.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是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应当把学生看做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高频考点之以人为本学生观
在教师资格考试过程中,综合素质考情相对固定,在职业理念部分每年所占分值在22分左右,主要出题角度围绕三观,所以各位备考考生需要掌握理解三观,而学生观在三观中,出现材料题的频率相对而言更高,这里主要给大家介绍学生观常见的命题角度。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等五个方面,考试中主要以单选的题型呈现。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材料题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1)每个学生都是有巨大潜力的,学生现在差并不代表将来也差,所以老师要信任其可以进步,帮助学生进步和成长;(2)学生是有潜力的,要对学生充满希望,对于很多难的任务,也要对学生充满希望,学生能够克服。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中,发展还不成熟,犯错误也是非常正常的,所以老师要原谅学生错误,对学生进行容错教育。
材料中老师对于一个犯错误的学生,能够耐心引导,让他们正确对待错误,老师的行为就体现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1、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老师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1)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有点,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闪关点的慧眼(2)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不一样的,有差异性的,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3、学生与成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和成人存在巨大的差异,老师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孩子当成孩子看待,不要以成人的角度去评价学生。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老师要尊重其想法,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当学生有想法的时候,要善于发挥其主动性,例如:在布置作业时,学生想要自己给自己设计作业,老师要尊重想法,发挥学生主动性。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包括两个含义:一是以学生的个性为本,学校教育不应像花匠摆弄盆景那样,按自己的意愿去剪裁学生;二是以全面发展为本,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不应让学生像野花那样“自然成长”。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
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
学生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支配着教育者的行为,决定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或师生关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展开的,而这种思想认识的核心就是学生观,换句话讲,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教育者会依据已有的学生观来展开教育工作,并产生相应的教育结果。
科学合理的学生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良性师生关系,有助于高效地开展教学实践,自然也就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两“独”一“发”)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两“独”一“发”)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级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启示: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位学生应充满信心。
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的发展潜能,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展。
(启示:老师应该对学生充满信心)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是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教师指导下的正在成长的人。
(启示:老师应实行容错教育)2.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应该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启示:反对割裂学生完整性的做法,老师应全面看待学生,既要看到学生的缺点也要关注学生的优点)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天津中公教育·中公天津教师考试网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它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
(启示:老师应该因材施教)第三,学生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很大差别的。
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
(启示:老师应该学会换位思考,耐心倾听)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的看待学生的成长,把学生当成不依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启示:老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知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强调把学生作为教育的核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发展和幸福。
在这种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念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的需求、发展和幸福是教育的核心。
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念下,学校应该提供一个和谐、自由和充满激情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获得全面发展。
学校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并加以发挥,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学校也应该把培养独立思考、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作为教育的目标,以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
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念中,教师也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应该是学生的导师、伙伴和朋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人需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总的来说,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一种更加现代、全面、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它强调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它提高了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1/ 1。
中学综合素质学生观高频考点
中学综合素质学生观高频考点(一)【高频考点提要】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2.有差异学生的共同发展;3.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高频考点速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中学综合素质学生观高频考点(二)(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
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
学生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支配着教育者的行为,决定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或师生关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展开的,而这种思想认识的核心就是学生观,换句话讲,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教育者会依据已有的学生观来展开教育工作,并产生相应的教育结果。
科学合理的学生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良性师生关系,有助于高效地开展教学实践,自然也就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教师资格综合素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师资格综合素养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考查形式:资料分析+单项选择
复习方法:理解+经历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一、学生是开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开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开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开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君巨大的差别。
撒你、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基本上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口诀:两独一发。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学生观
学生观高频考点提要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2.有差异学生的共同发展;3.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高频考点速记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
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
学生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支配着教育者的行为,决定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或师生关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展开的,而这种思想认识的核心就是学生观,换句话讲,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教育者会依据已有的学生观来展开教育工作,并产生相应的教育结果。
科学合理的学生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良性师生关系,有助于高效地开展教学实践,自然也就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
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学生作为个体,具有主观的意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经过自己的考量之后做出的判断。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学生的主体性的根源在于个体需求与责权的统一,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认识的主体,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基本内容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基本内容
以人为本学生观
人为本学生观是现代高等教育中最基本的理念之一,它以人的发展和成长为中心,强调学生活动主动性所赋予人们真实的、和谐的生活机会。
这一概念充分推崇将学习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认为培养学生自主、积极的学习和参与意识,提升学生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有独创性的能力,鼓励学生自由追求技能和资源,从而使学生受到真正以个人为本的关注。
在当今社会中,以人为本学生观切实体现在支持学生从事系统性学习、深度了解、追求知识和技能发展,鼓励受过高等教育者立足富足时、自如应变今昔的能力上。
在调整学生的学习视野和学习习惯、强化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实施能力方面,高等教育学校也在加强学术环境建设和制度法规架构的建设上,全力崇尚人文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性。
此外,支持以人为本学生观的高等教育还将重视学生个人和社会生活上应具备
和培养的综合能力,如合理解决问题、协同支撑、即兴表现及领导力。
这些能力为学术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思路,由此营造学术氛围,实现人才培养及技能提升的最佳效果。
总之,以人为本学生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利用这种类型的教育方式,学校可以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教育学生思维能力,启迪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及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素质,从而有利于学生在实践和周围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基本内容
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基本内容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思想也不断发生变化。
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以人为本”观点,希望通过营造一个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小就能从自我的认知和发展角度,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不仅要求以学生的需求为核心,而且要求以他们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提倡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人文情怀的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能力。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要求老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把教学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主动性,增强学习动力。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行为习惯、学习心理特点等出发,针对性地设计课程,使学生在追求自我满足的过程中成长,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此外,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要求老师和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发掘学生的潜力,发掘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动脑能力,通过指导、辅导、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水平。
最后,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学习方法与人文价值融合在一起。
教师要及时理解学生的情绪,尊重他们的想法,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及时提供鼓励和赞赏,帮助学生拓宽眼界,更好地思考人生意义和社会责任,给予学生文学艺术熏陶,培养健全的学生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
总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拥有主动权,重视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创造性思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生活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为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和提高学习效果提供基础。
综合素质知识点分析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综合素质考试中常考的知识点,多以材料分析题和单选题的形式出现。
现就学生观的内涵进行分析,并做备考指导。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可以总结为学生是两独一发的人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包括:1. 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解析:理解每个规律的内涵,单选题备考。
如:时过然后学,则虽勤苦而难成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A. 顺序性B. 阶段性C. 不平衡性D. 互补性答案: C。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满信心。
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展。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
学生是不是生活的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关系。
解析:理解内涵,以案例分析题备考。
2. 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有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它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照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成为不同领域内各有所长、有所成就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频考点之以人为本学生观
通过最新吉林教师资格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8年吉林教师资格考试内容、考试时间、招聘条件,教师资格笔试科目为中学:《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和《学科知识》;小学:《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幼儿:《综合素质》、《保教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在教师资格考试过程中,综合素质考情相对固定,在职业理念部分每年所占分值在22分左右,主要出题角度围绕三观,所以各位备考考生需要掌握理解三观,而学生观在三观中,出现材料题的频率相对而言更高,这里主要给大家介绍学生观常见的命题角度。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等五个方面,考试中主要以单选的题型呈现。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材料题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1)每个学生都是有巨大潜力的,学生现在差并不代表将来也差,所以老师要信任其可以进步,帮助学生进步和成长;(2)学生是有潜力的,要对学生充满希望,对于很多难的任务,也要对学生充满希望,学生能够克服。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中,发展还不成熟,犯错误也是非常正常的,所以老师要原谅学生错误,对学生进行容错教育。
材料中老师对于一个犯错误的学生,能够耐心引导,让他们正确对待错误,老师的行为就体现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老师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1)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有点,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闪关点的慧眼(2)学生与学生之间是不一样的,有差异性的,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3、学生与成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和成人存在巨大的差异,老师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孩子当成孩子看待,不要以成人的角度去评价学生。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老师要尊重其想法,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当学生有想法的时候,要善于发挥其主动性,例如:在布置作业时,学生想要自己给自己设计作业,老师要尊重想法,发挥学生主动性。
2、学生的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学生在教育系统中既享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并承担着一定的法律任务。
老师要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以上是对学生观答题角度的分析,各位考生可以对各答题角度进行理解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