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上课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特征教案一、引言中国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而闻名于世。

本教案旨在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和演变历史,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对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艺术价值;2.熟悉中国建筑的主要风格和结构特征;3.学习绘制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图和剖面图;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3.1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价值•中国建筑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筑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3.2 中国建筑的主要风格和结构特征•斗拱结构和木构架•重檐歇山式屋顶•传统建筑的色彩和装饰3.3 绘制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图和剖面图•平面图的基本要素和绘制方法•剖面图的基本要素和绘制方法•制作简单的建筑模型四、教学过程4.1 概念讲解与案例分析1.通过图片和文本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2.分析不同建筑风格和结构特征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

4.2 绘制建筑平面图与剖面图1.讲解建筑平面图和剖面图的基本要素和绘制方法。

2.分组练习,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建筑图纸绘制平面图和剖面图。

4.3 制作建筑模型1.介绍制作建筑模型的基本材料和工具。

2.分组合作,让学生根据选定的建筑样式制作简单的建筑模型。

4.4 展示与分享1.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建筑平面图、剖面图和制作的建筑模型。

2.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评估1.平时表现和课堂参与度;2.建筑平面图和剖面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3.建筑模型的质量和创造力;4.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特征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1.图片和文本材料,用于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2.建筑平面图和剖面图的示范图纸;3.制作建筑模型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七、拓展阅读1.李开复,《中国传统建筑与文化》2.袁岚,《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3.陆学斌,《中国建筑史》八、总结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艺术价值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编辑发布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阅读课文内容,理清线索,列出提纲。

3、识记重点字词,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讲读结合,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能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的学习借鉴【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提高对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同时激发自己对我国建筑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筛选主要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掌握布局特点,学习写作特色。

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幻灯片展示著名建筑图片)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三种不需要语言交流就可以达到心灵沟通的事物。

那就是音乐、美术与建筑。

刚才给同学们看的图片是不是很美呢?它的魅力何在?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中国传统建筑,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作者介绍:说起中国著名近现代建筑师,就不得不提起建筑界的一对伉俪——梁思成、林徽因。

梁思成,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梁思成是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另外,他和夫人林徽因都是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负责人。

二、题目解读“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特征”,指示物的显著特色。

“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开阔,表现了作者作为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整体感知1、观察图片,选择属于中国特色的建筑。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三、预习检测题
一、选择题
1.中国建筑的显著特征之一是()
A.单体建筑的三段式B.院落文化的特色
C.钢筋混凝土构架D.大胆使用玻璃砖瓦
2.下列关于中国建筑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建筑常常采用木材结构
B.中国建筑的屋顶斜坡飞檐是其典型形象
C.中国建筑色彩单调,不常用朱红和彩绘
D.中国建筑在构件交接部分常常有装饰性的加工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重难点
三、预习检测题
四、中心思想
五、段落划分
六、写作手法
七、读文感知
八、经典语句解读
九、预习检测题答案
一、学习目标
把握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包括其布局、结构、装饰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所反映出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其次,通过学习,我们应能够对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有所认识,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二、学习重难点
理解和把握中国建筑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首先,需要理解中国建筑在布局、结构、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如对称布局、木结构体系等,这些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精髓。其次,要理解这些特点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如儒家思想对建筑风格的影响等。此外,还需对比古今建筑的发展,探讨传统与现代建筑风格的融合与创新。在学习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加深对中国建筑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三、简答题
1.请简述中国建筑在结构方法上的主要特点。
2.中国建筑在装饰上有哪些显著的特征?
四、分析题
1.请分析中国建筑特征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2.结合现代建筑的发展,谈谈你对中国传统建筑特征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的看法。
四、中心思想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

2. 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和地域特点。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和文化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如木结构、砖石结构、瓦顶、飞檐翘角等。

2. 中国建筑的风格: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对建筑的影响。

3. 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从古代建筑到现代建筑的发展变化。

4. 中国建筑的地域特点:如北方建筑、南方建筑、西北建筑等的区别。

5. 著名建筑案例分析:如故宫、颐和园、布达拉宫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风格、历史演变和地域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著名建筑案例,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3. 图片展示法:展示各种中国建筑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中国建筑资料和图片。

2. 准备PPT,用于展示和讲解。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张中国建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建筑的兴趣,介绍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风格、历史演变和地域特点,结合PPT和图片进行展示。

3. 案例分析:分析几个著名建筑案例,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老师解答;或者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查找一个中国建筑案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中国建筑特征的掌握情况。

3.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应用和分析能力。

七、扩展活动: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如参观当地的古建筑或博物馆,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建筑的魅力。

2. 举办一个中国建筑主题的摄影比赛,鼓励学生通过镜头捕捉中国建筑的美。

3. 邀请一位建筑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建筑的專業知識。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和教学方法的effectiveness。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认识一些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如宫殿、寺庙、园林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兴趣和自豪感,提高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2. 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

三、教学难点1. 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特点。

2. 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理念。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中国古代建筑图片。

2. 视频素材:中国古代建筑纪录片。

3. 参考书籍: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代建筑的美。

2.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材质、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2) 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介绍故宫、寺庙、园林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建筑。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中国古代建筑模型制作,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解和认识。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典型实例的识别能力。

3.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建筑,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2. 邀请古建筑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3. 开展古建筑保护志愿者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1教案1:《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和发展特点。

2.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建筑的历史和发展概述。

2.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特点。

3.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征。

三、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通过呈现一些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和好奇心。

2.知识讲解(20分钟)讲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和发展概述,包括历史背景、主要发展阶段和影响因素。

然后,重点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特点,如柱式结构、榫卯结构和木构架等。

3.思考与讨论(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特征,如屋顶的形状、门窗的样式和壁画的装饰等,并总结各组的讨论结果。

4.展示和总结(15分钟)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老师对每个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和文化内涵。

5.拓展延伸(15分钟)介绍一些著名的中国传统建筑,如故宫、天坛和长城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和伟大之处。

6.达成目标检测(10分钟)设计一个小测试,考察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资源1.图片和视频:中国古代建筑的照片和视频。

2.教学材料:讲义、小组讨论纸和笔。

五、教学评估1.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2.通过小测试,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和发展特点,掌握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造特点,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在教学资源方面,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的元素,如多媒体展示和互动游戏,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中国建筑的特征》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下)

1. 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

2.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

3.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思维发展与提升:课前教师提出导读提示,学生自学为主,课上师生共同梳理课文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

教学难点:对文中出现的建筑名词的形象理解。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生于日本东京,其父梁启超。

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硕士学位。

1927-192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

回国后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

1932-1946年历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中国古物保存委员会委员、中国战区文物维护委员会副主任。

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教授、系主任。

1948年9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从1949年起,先后任北平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1953年起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

曾参加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作品《清式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中国艺术雕塑篇》《中国雕塑史》等。

评价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

(二)人物轶事梁思成的目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当人们为盟军准备大规模轰炸日本本土而欢呼跳跃的时候,梁思成的目光却盯在了日本京都奈良的古建筑上,孩提时期随父亲游览奈良法隆寺的情景又一幕幕浮现在他的眼前,那是一座多么美丽的古城,有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它保存着现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真是世界藏品的汇聚地,一旦炸毁就不可再生。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演变。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和文化自豪感。

3. 提高学生对建筑历史与文化的认知水平,培养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2. 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特点:木结构、砖石结构、土木结构等。

3. 中国建筑的审美特征:对称、和谐、层次感、寓意等。

4. 中国建筑的类型: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等。

5. 代表性建筑案例分析:故宫、长城、颐和园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演变。

2. 教学难点:对中国建筑审美特征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的起源、发展、结构特点、审美特征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代表性建筑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3.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中国建筑的特征》相关教材、图片、视频等。

2. 教学设施: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3. 辅助材料:建筑模型、图纸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环节:a. 讲解中国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梳理其历史脉络。

b. 详细介绍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特点,如木结构、砖石结构、土木结构等。

c. 分析中国建筑的审美特征,如对称、和谐、层次感、寓意等。

d. 讲解中国建筑的类型,包括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等。

3. 课堂互动:在讲解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4. 案例分析:选取代表性建筑案例,如故宫、长城、颐和园等,进行深入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

七、练习与作业1. 请学生简要描述中国建筑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本课程的背景和目的。

2. 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重要性和特点。

2. 阐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中国建筑的魅力。

2. 介绍中国建筑的定义和特点。

3. 阐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4. 学生提问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问题和讨论意见。

第二章: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发展。

2. 掌握中国建筑的主要时期和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

2. 阐述中国建筑的主要时期和特点。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

2. 分析中国建筑的主要时期和特点。

3. 学生展示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意见。

第三章:中国建筑的类型与结构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的类型和结构特点。

2. 掌握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和构造。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类型和特点。

2. 阐述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和构造。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类型和特点。

2. 分析中国建筑的基本结构和构造。

3. 学生展示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意见。

第四章: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特点。

2. 掌握中国建筑装饰的主要元素和风格。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特点。

2. 阐述中国建筑装饰的主要元素和风格。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特点。

2. 分析中国建筑装饰的主要元素和风格。

3. 学生展示和讨论。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

2. 收集学生的展示和讨论意见。

第五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分析中国建筑的典型案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建筑的典型案例。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四)教学任务三: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本文的写作意图
【学生活动】分享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探究引入语言学概念阐述建筑特征的写作意图
【教师活动】明确:本文写于1954年,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作者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我们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阅读本文,同学们不仅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科学探究精神,还能体会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文法”: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词汇”:中国建筑中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
“可译性”: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尽管各民族使用不同的建筑手法,建造出各种不同的建筑,但往往是出于同样的需要,解决同样的问题,甚至表达同样的情感,因而各民族建筑之间是相通的。
(2)明确:作者之所以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一是因为建筑学和语言文学虽是不同学科但有共通点,作者是从一个更大的体系——民族文化体系去思考比较,运用联系比较的思维方式,发表创见,设喻贴切二是将比较复杂的问题论述得通俗易懂,有助于非建筑学专业的读者深化对中国建筑规则的认识。
【学生活动2】小组讨论交流
(1)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什么是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我们又该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呢?
(2)在厘清三组关键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何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
【教师活动2】
(1)明确“文法”“词汇”“可译性”三组关键概念的内涵:
(五)课堂小结
【学生活动】尝试写出主问题的结论,并梳理解决问题的路径
【教师活动】课堂结论及阅读路径指导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教案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探究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掌握中国建筑的特征和特点。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和特点。

2.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给学生呈现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

2.学生交流观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25分钟)1.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强调中国建筑的传统和独特性。

2.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和特点:a.注重环境和地域特点:山水与建筑相辅相成,注重环境协调。

b.重视平衡和对称:体现“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c.借鉴自然元素:透过建筑来表达自然元素的美感。

d.注重空间布局和功能合理性:以功能性为核心,体现人文关怀。

e.注重装饰和细节:以砖雕、石雕、木雕等手法进行装饰。

f.模仿和吸收外来文化:在保持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元素进行创新。

三、案例分析(30分钟)1.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例子,如北京故宫、苏州园林等。

2.请学生分析展示例子中体现的中国建筑特征和特点。

3.让学生就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建筑进行特征和特点的讨论,引导他们发现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拓展延伸(25分钟)1.组织学生上网查找更多的中国古代建筑的例子,并分析其特征和特点。

2.设计小组活动,要求学生自行组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传统中国建筑结构,并解释其特征和特点。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梳理中国建筑的特征和特点。

2.与学生共同总结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教学评价:1.观察能力:通过图片观察、案例分析等环节,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观察和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和特点。

2.表达能力: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学生设计的建筑结构是否能够准确地体现中国建筑的特征和特点。

3.批判思维:在案例分析和小组活动中,学生是否能够发现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并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语文必修Ⅴ人教新《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语文必修Ⅴ人教新《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编写人: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

2.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一、自主学习(一)识记字音缅.()甸抱厦.()对称.()石墁.()檩.()条斗拱..()接榫.()柁.()墩穹.()窿如翚.()斯飞额枋.()瓦.()当琉.()璃戗.()兽水榭.()(二)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

是和的主要设计者。

二、合作探究1、作者主要在那些段落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分别都是什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这些特征的?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3、拓展延伸:阅读一下材料,谈谈你的感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新建筑越来越多,全国到处高楼林立。

像梁思成先生描述般的建筑越来越少见了,北京旧城改造,把许多城门、城墙、城楼、胡同、四合院拆了,全国各地的情况一样。

为了迎接奥运会在北京举办而提出的口号“新北京,新奥运”很能概括这种现实。

所谓新北京已经彻底替代了老北京......面对这种现实,你有什么感想?三、课堂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帷.幕(wéi)屋脊.(jī)翘.起(qiào)翘.首以盼(qiáo)B.埋.怨(mán)接榫.(shǔn)厦.门(Xià)高楼大厦.(xià)C.额枋.(fānɡ)空.洞(kōnɡ)角.色(jiǎo)凤毛麟角.(jiǎo)D.穹.窿(qiónɡ)哺.育(bǔ)门槛.(kǎn)直栏横槛.(jiàn)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B.党中央一声令下,广大医务工作者同仇敌忾,立即奔赴抗击“非典”“禽流感”的第一线。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doc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doc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编辑发布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阅读课文内容,理清线索,列出提纲。

3、识记重点字词,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讲读结合,学习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能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的学习借鉴【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提高对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同时激发自己对我国建筑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筛选主要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掌握布局特点,学习写作特色。

领会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幻灯片展示著名建筑图片)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三种不需要语言交流就可以达到心灵沟通的事物。

那就是音乐、美术与建筑。

刚才给同学们看的图片是不是很美呢?它的魅力何在?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中国传统建筑,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作者介绍:说起中国著名近现代建筑师,就不得不提起建筑界的一对伉俪梁思成、林徽因。

梁思成,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梁思成是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另外,他和夫人林徽因都是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负责人。

二、题目解读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特征,指示物的显著特色。

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开阔,表现了作者作为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整体感知1、观察图片,选择属于中国特色的建筑。

谈一谈为何这样选择,通过图片对比,说说中国建筑有什么特点。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理清说明顺序,理解文章严谨的思路。

3、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一、导入在中国顶尖学府,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说明文《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核心信息。

提示:1、快速读文时,以文章题目切入,题目是文章的眼睛;2、注意用“”“”等符号划出你认为的核心信息。

三、多形式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1、分析有关建筑的成语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

2、欣赏中国四大名楼和四合院的图片,并根据图片了解一些中国建筑的特征四、问题探究1、在早读预习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把中国建筑的9大特征概括为三个角度。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并说说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回答模式:①把……比喻成……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五、课堂小结【学习内容】中国建筑有什么特征呢?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从结构特征,从装饰特征。

总体上:从结构特征上看:从装饰特征来看:【学习方法】怎样概括文段呢?(抓中心句、关键词)说明文运用比喻手法如何阐释?(①把……比喻成……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课内同步检测】阅读并完成1~3题。

这种“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也如同做一样,在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小说,等等。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或“小品”。

大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

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一、导语中国建筑之所以独具特色,不仅因为它所蕴含的东方文化元素,更是因为历史上千百年来文化、政治、经济的演变与交融,使得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独具特色。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建筑风格。

二、建筑布局1. 中轴线中国传统建筑中常以中轴线为核心进行布局。

中轴线的位置通常在建筑物中心的线路上,两旁是对称的建筑结构。

每个建筑群的中轴线都具有特定的地位和含义,例如皇宫建筑群中的中轴线分为前、中、后三段,前为皇帝的办公区,中为至尊的住处,后为后宫。

2. 园林式布局中国传统建筑布局中常以园林式布局为主,十分注意空间和景观。

传统建筑中的园林,常以水池、花坛、石雕等为景观元素。

在封建五经原则中就提到了“天人合一”,建筑物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独特的环境氛围。

3. 客厅和内厅的分布中国传统建筑中,客厅和内厅的分布十分重要。

客厅即大门之后的地方,是主人接待来宾的地方,通常只是布置雅致的花墙、马蹄石、胡床等物品。

内厅则以主人住处为中心,其它的房间按照其所属人的地位排序。

中央大厅通常设有花坛或小池塘,并用木质栏杆等进行分隔,使每个房间都有独特的功能区。

三、建筑材料1. 木材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材料是木材,木材寿命高、保温性好、热胀冷缩稳定,不容易变形。

因此,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屋顶、门、窗等都采用木质构造,而且对颜色和纹样也十分注重。

2. 瓦片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常用灰瓦覆盖,灰瓦式样独特、纹饰多样,可以反映出所处的地域风格。

有些地方的建筑会使用斗拱式屋顶,斗拱内用青瓦瓦面。

除了灰、青瓦外,仿木纹瓦、琉璃瓦等瓦片的使用也为传统建筑增添了许多独特的艺术元素。

四、建筑风格1. 皇家建筑在中国历史上,皇家建筑群是建筑的巅峰。

其建筑风格以金黄色为主色调,拥有较高的地位和文化价值。

庙、台、阁、亭等建筑物的造型则不断逐渐发展、成熟和完美。

2. 民间建筑中国民间建筑多采用土、石为墙体、木质结构、草为盖屋面等简单的建筑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1
知识与能力:1、理清文章的说明线索,理解文本内容。

2、了解文本的结构层次。

过程与方法:1、体会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的讨论,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明确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使用方法】1、认真阅读课文两遍,在此基础上完成自主学习的题目。

2、阅读过程中注意抓关键性的句子,以此理清行文思
路,整体把握全文。

3、再读文章,体会语言特点。

完成课后题三。

4、做到书写规范,文面整洁。

【自主学习】
一、积累基础知识
1. 本课中这些字你能准确读出吗?
墁地()斗拱()屋檩()接榫()穹窿()
翘起()对称()额枋()点缀()帷幕()水榭()
2. 本课的成语,你能说出它们的意思吗?
至善至美:
大同小异:
千变万化:
喜闻乐见:
3. 成语迁移运用,请找出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方周末》2月15日电,在中国,千年之前的人们会在那些优美醇厚的文章中得到精神的慰藉,观照人生中的至善至美,而今天的人们已经难以得到相应的体验。

B. 他们利用“农民讲坛”这个平台,讲解十七大报告精神、农产品销售等方面与农村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和故事,都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听得如痴如醉。

C. 2008年高考恰逢端午节的三天假期,教育部发言人称,有可能对原定的考试时间进行调整,而有的专家则认为如今的考生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市场,急需要增强的是应变能力,因此不必调整高考时间。

D. 悉尼歌剧院是世界公认的本世纪最美丽的建筑物之一,是当代建筑史上的一件“稀世之作”。

歌剧院的正面看上去和旁边的宫殿大同小异,更为特
别的是,人们根本看不出这样的建筑内部拥有华丽的音乐厅和容纳3000多人的席位。

4.文本理解:细心读文,标注段落序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每段的内容
【合作学习】
一、回顾旧知,回答问题
1.作为说明文,说明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那么说明文的顺序主要有哪些?
2.作者概括的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说明的?
3.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的哪几项?作者认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
4.作者在九大特征之后,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观点,是什么,请归纳后写出来。

【合作探究】
作为一篇科技论文,科学、严谨的说明是为文的基本要求,作者主要的任务是介绍科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

可本文有很多句子带有浓烈的抒情成分,应如何看待这些抒情语句?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业】
熟读课文,同步导学95页一、二题。

教学反思:
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2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信息的筛选,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使用方法】1、认真阅读选文,在此基础上完成设置的题目。

2、阅读过程中注意抓关键性的句子。

3、做到书写规范,文面整洁。

1、【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15---16两段,完成1---4题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和“小品”。

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

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

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

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

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1、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建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文章的语法在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

C.“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的手法,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

D.在世界各建筑体系中,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在屋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绘图案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是使用得最大胆的“文法”。

2、下列对“建筑的‘文章’”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筑的‘文章’”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鸿篇巨制”。

B.“建筑的‘文章’”中,少不了“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制小品”。

C.“建筑的‘文章’”中,有纯粹作点缀装饰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秀丽文字。

D.“建筑的‘文章’”中,在路的尽头立一座影壁,或建横跨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也占有一席之地。

3、“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种‘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沿用并发展下来的建筑惯例与审美方式。

B.“一定的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

C.“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D.“多样性的表现”既包括建筑中的“拘束性”和“灵活性”,又包括建筑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4、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指什么?请概括说明。

(不超过20字)
答:
二、语言段用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只填序号)
①山坳里民居样式各异,屋顶上的太阳能装置却是出奇的一致。

②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从这里起飞。

③西昌与月亮的关系变得格外密切。

④正符合这座川西南城市“太阳城”的美誉。

⑤23日,日照下的西昌,明净温暖。

⑥其实,许多人并不知道这座“太阳城”在历史上就有“月亮之城”的美妙称号。

⑦视线延伸到远处,四面都是起伏的山坡。

答:
三、作业:同步导学95页三、四题。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