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消极影响及其克服
小学生数学思维定势的突破方法
小学生数学思维定势的突破方法一、什么是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也就是一种按积累的思维模式进行的非自觉的思维惯性,这种思维惯性在头脑中不断重复,反复强化,形成习惯,对以后的活动产生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并影响以后的活动。
二、思维定势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思维定势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当学生接触新知识时,他总是试图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来解释新的信息,如果新的信息被吸收,则感到很满意,否则会起焦虑和产生新旧认知冲突,干扰新知识的学习。
三、突破小学生数学思维定势的方法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
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
小学数学教育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情境中明确问题的所在,并通过实践、探索、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
这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这种主动学习活动中得到喜悦,逐步形成求知的欲望。
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便会产生自信心、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培养其克服困难的能力和习惯。
学生感到不陌生,又面对新问题,与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憧憬心理相符,易激起求知欲望和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另外应用电教手段教学时能充分展示情景,让学生在非常动感的教学中去学习新知,感受新知形成过程的同时自然解决了应用题教学抽象与小学生形象思维之间的矛盾。
可见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学生感到要掌握的内容难度大时,表现出焦虑的情绪状态,心理压力增大学习时会产生挫折感。
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所获。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突破思维定势的有效保证。
浅谈小学数学中思维定势负迁移的消极作用与防止
一
、
先学 知识 对后 学知 识 的影响
人 们 的认 知 心 理 往往 会 出现 先 人 为 主
的倾 向性 。 如学习小数乘法时由于受计算小 数加 减法 时 要注 意小 数 点上 下对 齐 的影 响 , 把两个 因数相乘的积里的小数 点也上下对 齐 以致得 出错 误 的积 。 尤 其是 当相乘 两个 因
如受 数 学知 识共 性 的影 响 , 而忽 视 知识 的特殊 性 ,把 特殊 性 误为 共性 而 造成 错误 。 比如 , 在学 习“ 名数 与 复 名数 互 化 ” 时, 受 相 邻 两个 名 数 之间 的进 位率 为“ 1 0 ” 的影 响 , 而 产生 “ 定势 ” , 把 两邻 两 个 名 数 之 间 的 “ 特 定 进率 ” 也误 为 “ 1 0 ” 进 行计 算 , 从 而造 成错 误 。 例: 3 小时 2 分 =( 3 2 ) 分, 误 为小 时与 分 之间 的进 率为 “ 1 0 ” ; 1 米8 厘米 =( 1 8 ) 厘米 , 把米 与厘 米之 间 的进率 误 为“ 1 O ” … …
数 的 小数 位 数 相 同 时 ,更 会 产 生这 样 的错
误。 另外, 学 习 除数是 小数 的除法 时 , 在 没有 根据 商不 变 性质 , 使 除数 变 为整 数之 前 就 与 被 除数 相 除 ,商 中的小 数点 和 被 除数对 齐 , 造 成计算 错 误 。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存在着思维定势问题,即固定了一种思维方式,难以灵活应对问题。
这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了困扰。
为了有效化解思维定势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创设情境和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可以提出一个有关日常生活的问题,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解决。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从小学习到多种思维方式。
2. 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
可以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用各种方法思考解决办法。
当学生提出一个解决方法时,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思考。
3. 组织合作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接触到来自不同思维方式的观点和解决办法,从而扩宽思维。
4. 创设开放性任务: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任务,让学生在任务中自由发挥,尝试不同的思维方式。
可以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解决方法,推理过程等。
5.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例如图表、故事等,通过不同的资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6. 让学生进行反思:学生完成一个问题之后,可以让他们进行反思。
通过反思,学生可以从自己的思维方式中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7. 鼓励学生尝试新思维方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思维方式,学生可以尝试一些不同的解题方法,而不仅仅局限于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
通过尝试新的思维方式,学生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解题能力。
8. 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当学生对数学感到兴趣时,他们会更愿意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从而打破思维定势。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合作学习、创设开放性任务、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进行反思、鼓励学生尝试新思维方式以及激发学生的兴趣等策略,有效化解学生的思维定势问题,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消极影响及其克服
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消极影响及其克服思维定势又称学习定势或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所具有的心理准备状态,这种由学生先前的活动和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和习惯等构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思维产生倾向性影响,从而使思维活动趋于一定的方向。
它对当前学习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
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中经常碰到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克服呢?一、思维定势消极影响产生的原因1.日常生活概念的干扰。
例如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学生往往易受词的生活意义的影响,如果词的生活意义与几何概念的科学意义一致,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反之则起负迁移作用。
如“垂直”在日常概念中总是下垂,是由上而下,所以当学生在接受“自线外一点向直线作垂线”时就由于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只能理解点在上方,线在下方这一种情况,以致产生认为点在其它方位时作垂线是不可能的错觉。
2.原有书写格式的干扰。
不同内容的知识,都有规范格式的书写要求。
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思维缺少批判、开拓的品质,往往容易产生书写格式的错误干扰,表现为短时间内的不适应。
常见的错误有:①计算小数乘法时列竖式②求4的倒数是多少列式为4=1/4;?③将60分解质因数为2x2x3x5=60;④解方程受递等式的影响:4X=80=80/4=20等等。
3.已有知识经验的干扰。
小学生受年龄和认知心理的局限,对数学的本质属性理解不深,容易被非本质属性所述惑,由于已有知识经验的积累限制,对后面新知识容易产生思维障碍。
如低年级学生学习实际数(量)进行比较的方法,小明比小英高13厘米,则小英比小明矮13厘米,到高年级学习分率比较时受前面知识的干扰,看到甲数比乙数多25%,则错误地推导出乙数比甲数少25%。
4.已有认知策略的干扰。
学生利用迁移规律通过已有知识的推导学习新知识,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不失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捷径。
思维过程中的正迁移固然对学习有启迪作用,但已形成的认知策略对后继学习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
克服思维定势对数学学习的负面影响的方法
克服思维定势对数学学习的负面影响的方法【关键词】思维定势数学学习负面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先前的经验越有效,思维定势往往就越强烈。
思维定势有积极的一面,它有助于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造成思维的僵化和呆板。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人类的思维具有方向性,存在着正向与逆向的差异,由此产生了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两种思维形式。
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认为,正向思维是指沿着人们的习惯性思考路线去思考,而逆向思维则是指背逆人们的习惯路线去思考。
有些数学问题,从正向入手繁杂冗长,而从逆向入手却轻巧简捷、新颖别致。
教师可引导学生在适当的情况下用逆向思维思考问题。
例1 有A,B,C三个魔术盒,各装有若干个小球,先由A盒取出一批球放进B,C盒,所放之数分别是B,C现有之数,再由B盒取出一批球放进A,C盒中,所放之数分别是A,C现有之数。
最后,按同样规则将C盒中一批球放进A,B盒中,结果A,B,C盒的球数恰好都为32个,问A,B,C盒开始时各有多少个球?若直接从正面入手,可设A,B,C盒开始时的球数分别为x,y,z。
根据题意列方程组得如果采用逆向思维,在最后一步(C分球给A,B)之前的一刻:A 有32/2=16(个),B有32/2=16(个),C有32+16+16=64(个)。
再倒推回B将要分球给A,C但还未分的那一刻:A有16/2=8(个),C有16/2=8(个),B有16+8+32=56(个)。
因此,一开始还未分球时,B有56/2=28(个),C有32/2=16(个),A 有8+28+16=52(个)。
二、变直接思维为侧向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见到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左思右想”,说话时“旁敲侧击”,这种从侧面思考问题的方法就是侧向思维法。
侧向思维法要求思考者不是从正面,而是尽量从别人想不到的侧面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思维定势在科学学习中的消极影响及其克服
思维定势在科学学习中的消极影响及其克服摘要:思维定势会使思维活动趋于一定的方向。
思维定势会产生消极影响;克服思维定势的方法有:培养发散性思维,重视基础、精心审题,重视反馈信息。
关键词:思维定势科学学习消极影响克服思维定势是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所具有的心理准备状态,这种由学生先前的活动和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和习惯等构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思维产生倾向性影响,从而使思维活动趋于一定的方向。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定势人皆有之,在这种思维定势形成过程中,却伴随着一些消极的效应产生,那就是思维的“惰性”。
从而抑制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人们对新知识的掌握和对新问题的解决产生强烈的阻碍抗力。
因此,我们必须对这种消极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努力克服。
一、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1、思维定势下知识负迁移的产生首先看学习酸性氧化物时一组学生的回答:学生A回答:“CO2+H2O=H2CO3”,这显然是对的,但学生B不假思索地随口推断:“SiO2+H2O=H2SiO3”。
当老师指出此问题同时涉及溶解度概念,SiO2不溶于水不能与水反应,才意识到错了。
由碳、硅传递出下面一个元素锗(Ge)。
学生C顺其同属元素往下述说:“硅酸不能成立,推论锗酸也不会有。
”就是说,C同学受B同学回答铸成错误的暗示,进入又一轮相反的思维定势中被套住。
老师及时给予点拨:不溶于水的酸不等同不存在酸及其酸酐。
得诺贝尔奖的丁肇中在模拟宇宙沌混初始的大爆炸实验中,就是用了11吨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工业化生产成功的锗酸钡。
这组学生的回答充分说明了在解决一些同族而性质十分相似的问题时,若不理会各主要概念的综合分析,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就会很快找上门来,产生知识的负迁移(心理学上把旧知识,技能、方法对新知识接受的消极影响称为知识的负迁移)。
常常近在咫尺,随处可见的事。
平时,每分析一道习题,由于受到“应根据题目的要求选择合理的解题途径”这一固有思维定势作用,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实现经验或旧知识的“再现”,来寻找一种相似性、同一性的解题方法,这是初始的学习和模仿中的思维过程,而带着思维所指方向上的一种倾向性,免不了时时处处受定势的制约,往往影响个性的抑制,使创造性的思考和假设发展不起来,知识的理解片面性、单调性、模式化和封闭化,表现为一种具有负迁移效果的真正的“惰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巧妙应用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巧妙应用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是指学生对数学问题形成的一种固有的、刻板的思维方式。
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巧妙应用思维定势的概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巧妙应用。
一、认识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影响1.1 定势的概念思维定势是指在认识、领悟和思考问题时,由于思维习惯或个人经验的限制,人们会产生一种固定的、不易改变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可能会限制人们的思维发散和创造性思维,阻碍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容易在某些问题上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导致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时产生困难。
教师需要关注和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以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1.2 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影响思维定势会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和解题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会发现学生们对于某些数学题目会产生固定的思维方式,例如只会采用某种特定的解题方法,或者只会在某些类型的题目上表现良好,而对其他类型的题目则感到困惑。
在小学数学中,学生在学习加减法时可能会形成固定的思维定势,认为只有通过背诵口诀或套用模板才能解题,而缺乏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这种思维定势会限制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影响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
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巧妙应用思维定势的概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二、巧妙应用思维定势的策略2.1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数学问题,帮助他们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
可以通过提出多种解题方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等方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解决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促进思维的发散和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和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数学问题。
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多角度思考,提高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和解题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出现思维定势,即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或方式,导致他们在解题过程中产生困惑或迷失方向。
为了有效化解学生的思维定势,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解决思维定势的关键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引人入胜的数学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参与度。
2. 提供多样化的问题:设计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
这样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让他们意识到数学问题可以有多种解法,培养其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
3.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当学生遇到一道难题或陷入思维定势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数据、寻找规律等方式,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背后的规律。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观察力,从而解决问题。
4.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合作解决数学问题。
通过互相合作、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借鉴彼此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相互启发和帮助。
这样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5. 提供挑战性的问题:除了基础的数学问题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动脑思考。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决心,让他们摆脱思维定势,勇敢面对难题。
6. 知识与生活结合:将数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设计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运用和实际意义,从而减少他们的思维定势。
7. 提供实践机会:除了纸上的数学练习,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实践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数学的概念和运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减少思维定势。
8.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能够自由发挥,并从中积累经验与教训。
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定势需要教师采取多种策略,从激发学生兴趣、提供多样化问题、引导发现规律、鼓励合作学习、提供挑战性问题、知识与生活结合、提供实践机会以及鼓励自主学习等方面着手。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巧妙化解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巧妙化解策略摘要:要帮助小学生化解思维定势,有关教学可从掌握新方法、应用新知识、分享数学学习经验多个角度进行考虑。
在尝试打破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定势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有关教学活动当中引入“新东西”,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当前的数学知识,更要对小学生的数学技能、数学思维进行训练,促使其能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看见“不同”的切入点。
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不同能力、选定不同的数学教学方法,才能巧妙化解数学思维定势。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定势;化解;策略;一、思维定势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不利影响(一)限制学生发展,单元化教学问题突出爱默生将思维定义为“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认为思维意识的整体表现直接影响到个体的未来发展。
爱默生强调,思维越灵活,个体能够取得的发展空间越广阔。
而对于形成了思维定势的学生,其已经在自己的思维上加上了一把枷锁,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思维定势会引导着学生以单一的、片面的方式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导致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数学概念。
(二)催生惰性意识,降低学生自学能力这里所指的惰性意识并不是一种不愿意学习的思维意识,而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浅尝辄止的惰性心理。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为了升华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需要在教学环节引入互动、实践、积累、比对数学知识等多个板块,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使其形成出色的数学思维。
但在思维定势的影响下,这些板块都成了“可以舍弃”的教学活动,配合思维定势,学生能够快速找到学什么、怎么学、正确答案是多少等关键问题,并结合有关问题对数学知识进行解读。
这样的学习模式虽然缩短了教学时间,但却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的表现: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其不愿意针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发展展开探究,也不能将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导致整体的教学质量无法提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化解思维定势的策略(一)改变方法,“强迫”学生发挥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的教学模式下,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很难逃脱思维定势的牵制;当前的数学教学将教学工作转化为一个提问、解答的过程,学生只要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教师便会提出一个一个的问题,当将这些问题解决之后,数学知识便被学生记忆在了脑海当中。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存在着思维定势,即一种思考方式的固定模式,这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为了有效化解这种思维定势,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或实物问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面积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实际物体,计算出物体的面积,从而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能力,打破他们只在书本上学习数学的思维定势。
2. 游戏化教学: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游戏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积极参与,通过解决问题来提升自己的游戏进程。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从而打破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消极思维定势。
3. 启发式教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启发式方法来解决问题。
启发式方法是指通过尝试、调整和检查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在解决数学题目时,鼓励学生试错,尝试不同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4. 多样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对于视觉型学生,可以通过图表、图形等形象化的方式来教授数学知识;对于听觉型学生,可以通过讲解、口述方式进行教学;对于动手型学生,可以通过实物操作和实践活动来进行教学。
通过满足学生的个别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从而有效化解思维定势。
5. 培养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通过讨论和合作来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通过解决问题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提供实践机会:在教学中,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
组织数学拓展活动,参加数学竞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学生思维定势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化解学生的思维定势,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
思维定势在数学中的消极影响
思维定势在数学中的消极影响思维定势是指人们用一种固定了的思路和习惯去考虑问题,表现为人们思维的一种趋向性和专注性。
在数学中,利用这个规律,有助于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去解决新问题,有着积极的一面。
但是,在思维定势形成过程中,也往往伴随出现思维的惰性和呆板性,对教学产生消极的影响。
它妨碍了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甚至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我们要重视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并努力加以克服。
一、思维定势有哪些消极影响1、产生负迁移作用学生解答问题时,有一种寻找解答线索的定势,希望利用大脑皮层中储存的神经联系,提供解决新问题的线索,这是一种正常的思维活动。
但是,当两个问题形式类似而本质不同时,如果不能分辨它们的区别,抵制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就会受一些假象的蒙蔽,造成知识的负迁移。
例:解不等式3ax+b>-ax+2b,受数字系数不等式解法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错误解为x>-■,而忽略了对“a>0,a=0,a<0”三种情况的讨论。
2、造成“先入为主”的思维惰性学生最先接触的知识或方法,牢固掌握的内容,往往在学生的大脑形成较深的痕迹。
这样,从而限制了对问题的分析范围,使所尝试的方法定型化,产生思维的惰性。
例、讨论■中a的取值范围,学生一般按教师小结的规律,熟练地得出a可为任意实数;但当要求讨论■中a与b的取值范围时,就有不少学生受■讨论的消极影响,照搬过来,只去考虑b的取值范围,而得到“a为任意实数,b≥0”的错误解答,忽略了对a=0和a≠0两种情况的讨论。
3、产生“功能僵化”的呆板性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有时以“功能僵化”的形式反映出来。
对于一个概念、法则或图形,学生在熟悉它的常见功能以后,对于在新的条件下转化它的功能往往遇到困难,而反映出解题的呆板性。
4、妨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学生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对于过去积累的经验给以过多的依赖,注重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题目中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
解答问题时,联想面狭窄,思路单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容易陷入思维定势,即根据自己的既有经验和观念,无法顺利地解决新问题。
为了有效化解这一问题,教师需要采取以下策略:一、反复强调“多种解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反复强调“多种解法”,让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止一种,防止他们对于某些问题产生思维定势。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求解。
让学生了解到只有在多样性的学习环境中摆脱思维定势才能有更好的成长。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几何中的反比例关系”时,教师可以将内容与扶贫工作和生态环境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很好地领会到反比例关系的作用,从而激发出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探究热情。
三、强调探究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探究过程而非纯粹的答案。
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同时,注意探究知识点的应用和意义。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平均数的意义和用途,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探险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多种求解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给提供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例如,在教学“算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开设多种小组讨论,在各小组讨论后,带领每个小组员分享自己的思考方法和答案,让其他小组获得启示并尝试不同方法解题。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和合作。
五、启发式学习启发式学习侧重于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寻找出问题的解决路径。
在启发式学习中,教师应该采用一定的引导方法,让学生自主发掘出问题的规律和解题方式。
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提问法或是演示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答案,从而让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思维和解题思路。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化解思维定势,关键是多角度讲解知识点,注重学生探究过程,并提供一定程度的引导和启发式学习,既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又增强他们的实战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1. 引言1.1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重要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思维定势是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会限制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化解思维定势,将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思维定势也会限制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广度和深度。
一旦学生陷入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中,就很难去发现问题的多种可能性,从而导致解题的局限性。
而数学问题往往有多种解法和思考角度,需要学生具备开放性和探索性的思维才能够更好地解决。
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重视思维定势的化解工作,帮助学生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培养他们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
只有通过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并让他们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游刃有余。
1.2 思维定势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陷入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导致他们缺乏灵活性和创造力。
思维定势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阻碍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当学生遇到新问题时,如果他们被固有的思维定势所束缚,就会难以找到合适的解题方法,甚至可能对问题感到畏惧和厌恶。
思维定势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解题能力上,还体现在对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的影响。
学生由于思维定势导致无法很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可能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最终影响到他们的学业成绩和整体学习兴趣。
解决学生的思维定势问题,对于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重要策略之一。
通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可以帮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从而打破思维定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策略。
可以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和实践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体会数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数学是一门需要逐步积累的学科,小学阶段是奠定数学基础的关键阶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学生由于思维定势等原因,容易产生恐惧或厌倦情绪,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介绍几种实用的策略:一、认识学生思维定势的形成原因学生的思维定势是由于长期的生活和学习中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1、环境原因:环境中存在的刻板印象、歧视和偏见会让学生产生固定思维;2、经验原因:学生在过往的学习经验中存在“不好学”,“不喜欢”等消极情绪,阻碍深入的学习;3、心理因素:学生过度的自我评价、自卑、优越感等都会影响思维,产生心理固化。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游戏教学:通过游戏教学,可以在游戏中提炼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并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2、启发式教学:此方式可以让学生从问题本身出发,自己探究问题的规律,从而获得深入体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3、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解决问题,并从中产生数学问题,从而以教化人,满足学生的积极需求。
三、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我肯定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我肯定感,让学生真正地享受学习过程。
具体而言,应该注意以下方面:1、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让学生从团队中获得肯定感;2、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3、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错题或复杂题目需要得到老师的私人支持,从而达到及时解决问题的目的,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注重启发性思维训练,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注重启发性思维训练,通过适当的启发性训练,逐步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具体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鼓励学生思考,提倡差异化思维,让学生学会在一定的基础上自由变换;2、注重多角度切入,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3、注重实践研究,鼓励学生从实践中思考问题,从而发现问题的本质,改变思维定势。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是一个影响深远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有效化解思维定势带来的困难,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思维能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性教学,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接受失败。
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化解思维定势,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数学素养提升。
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应该重视思维定势的影响,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有效的学习方式。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素质。
【关键词】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定势、数学兴趣、思维能力、多样化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启发式教学、实践性教学、勇于尝试、失败接受、数学素养、全面发展。
1. 引言1.1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学生的固有思维定势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种种限制和阻碍,例如学生可能会对某些数学概念或题型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思维定势还可能导致学生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无法在解决问题时运用多样的思维方式。
思维定势还会限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造成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抵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思维定势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和矫正。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师生互动,可以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学习效果。
只有充分认识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引导学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数学素养提升。
1.2 重视思维定势对教学的影响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会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方式和效果。
学生的思维定势往往来源于他们早期的学习经验、环境和个人习惯,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和改善,可能会成为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其中最常见的思维定势包括害怕犯错、害怕挑战、缺乏自信和缺乏数学兴趣等。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学生存在着思维定势,遇到题目时常常采取固定的思考方式,这不仅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发展,也影响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绩。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一些策略来有效化解学生的思维定势。
一、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基于课本,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方式。
这种模式虽然简单高效,但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方式。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导向学习、合作学习等,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多可能性。
二、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指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规律和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
三、趣味化的教学内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一些趣味化的教学内容,如游戏化教学、实践教学、趣味化的数学竞赛等,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降低学生对数学的抗拒心理,从而有效化解学生的思维定势。
四、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数字资源、网络平台等信息化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互动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计算机游戏、网络探索等方式来发掘数学的乐趣和趣味性。
五、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形成系统性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
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反复练习、归纳总结等环节,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有效化解学生的思维定势。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趣味化的教学内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等策略,有效化解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成绩。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式有效化解的思考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式有效化解的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定式是影响他们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容易陷入思维定式中,导致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出现偏差。
这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数学素养的提升。
如何有效化解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定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培养灵活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式的表现、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有效化解思维定势,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一些有益的教学实践建议。
通过深入分析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定式表现,了解思维定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探讨有效化解思维定式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问题的本质,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字数:230】1.2 问题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出现思维定式,即固定的思维模式或方法。
这种思维定式会限制他们的思维发展,影响其数学学习的效果。
问题意识就在于如何有效化解这些思维定式,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思维定式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会影响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和发展。
如何引起人们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式的重视,加强对学生思维定式的辨识和有效化解,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思维定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表现和影响,探索有效化解思维定式的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
解决思维定式问题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定式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固定的思维方式以及缺乏灵活性的表现,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通过研究思维定式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及其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旨在找到解决思维定式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定势,导致他们在解题过程中产生困难甚至抵触情绪。
而有效化解这些思维定势,是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和解题的基础能力,如果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往往容易陷入思维定势中。
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多尝试不同的方法,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化解思维定势。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很多学生在解数学题的时候会陷入思维定势,往往是因为他们缺乏对问题的全面理解和想象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解题,让学生在解题中享受到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解题动力,有效化解思维定势。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方法。
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思维定势,往往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注重课堂引导,让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念;在解题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让他们在解题中学会灵活运用不同的数学方法,从而化解思维定势。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发掘学生的天赋和个性。
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方式都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擅长逻辑思维,有的学生擅长直观思维,有的学生擅长联想思维等等。
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深入了解,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从而化解他们的思维定势。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有效化解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发掘学生的天赋和个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综合运用等策略来有效化解学生的思维定势,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和解题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有效化解的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人们对于如何有效化解思维定势的重要性也逐渐意识到。
思维定势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还会限制他们在数学解题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如何有效化解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定势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
1.2 问题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常常会出现思维定势的情况,导致他们对问题的解决方式产生局限性,缺乏灵活性。
这种思维定势往往阻碍了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这些问题意识导致了教师需要从教学方法和策略上寻找有效的途径来化解学生的思维定势,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如何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影响及其有效化解的策略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质量和能力。
2. 正文2.1 认识思维定势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认识思维定势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思维定势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固有的、难以改变的、对问题的固定看法和处理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定势往往会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片面理解和局限性思维。
这种固化的思维模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阻碍他们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
思维定势会导致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只会使用既有的解题方法,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
他们往往会沿袭老师所讲解的方法,而不愿意尝试新的思路。
这样一来,学生之间的思维差异无法得到有效弥合,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需要认识到思维定势对学生的影响,及时引导学生破除固有思维,开拓思维空间。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情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师还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题方法,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定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消极影响及其克服
思维定势又称学习定势或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所具有的心理准备状态,这种由学生先前的活动和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和习惯等构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思维产生倾向性影响,从而使思维活动趋于一定的方向。
它对当前学习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
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中经常碰到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克服呢?
一、思维定势消极影响产生的原因
1.日常生活概念的干扰。
例如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学生往往易受词的生活意义的影响,如果词的生活意义与几何概念的科学意义一致,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反之则起负迁移作用。
如“垂直”在日常概念中总是下垂,是由上而下,所以当学生在接受“自线外一点向直线作垂线”时就由于日常生活经验的干扰,只能理解点在上方,线在下方这一种情况,以致产生认为点在其它方位时作垂线是不可能的错觉。
2.原有书写格式的干扰。
不同内容的知识,都有规范格式的书写要求。
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其思维缺少批判、开拓的品质,往往容易产生书写格式的错误干扰,表现为短时间内的不适应。
常见的错误有:①计算小数乘法时列竖式②求4的倒数是多少列式为4=1/4;?③将60分解质因数为2x2x3x5=60;④解方程受递等式的影响:4X =80=80/4=20等等。
3.已有知识经验的干扰。
小学生受年龄和认知心理的局限,对数学的本质属性理解不深,容易被非本质属性所述惑,由于已有知识经验的积累限制,对后面新知识容易产生思维障碍。
如低年级学生学习实际数(量)进行比较的方法,小明比小英高13厘米,则小英比小明矮13厘米,到高年级学习分率比较时受前面知识的干扰,看到甲数比乙数多25%,则错误地推导出乙数比甲数少25%。
4.已有认知策略的干扰。
学生利用迁移规律通过已有知识的推导学习新知识,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不失为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捷径。
思维过程中的正迁移固然对学习有启迪作用,但已形成的认知策略对后继学习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
如有学生这样计算,产生错误的原因在于受已学过的带分数加减法法则:“整数部分、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的影响,结果误入歧途。
5.新知识对旧知识的后摄干扰。
如学生接连演算几道进位加法后,出现不进位的加法,有些学生仍然在前一位上进上1后再加,?即先前的演算经验形成一种动力状态,支配了眼前的演算思维而产生错误。
再如学习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对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产生了负作用,部分学生分不清公式的适用范围。
6.教师教学习惯的干扰。
某些教师的教学习惯有时也会成为消极定势的根源。
低年级教师往往因知识比较简单,教学中总是按照固定的思路(模式)讲课,学生被动地按照一定的程式机械重复地进行某种练习。
心理学实验表明:某种单一的信息反复刺激大脑,就会产生思路上的惯性,势必造成知觉偏差,易导致定势的消极效应。
如在二年级教学除法应用题时,某教师作这样的小结:列除法算式时总是较大数除以较小数,以致学生认为“3元钱买6支铅笔,平均每支铅笔多少钱?”列为“3÷6”是错误的。
二、克服思维定势消极影响的措施
1.建构促进调整。
消极心理因素的影响是随着认识结构的扩充和更新而产生,并又随着认知结构的更新与完善逐渐地部分地得到克服。
只有建构才有利于“同化”、“顺应”,有利于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如教学周长与面积时,
可让学生比较左图中甲和乙谁的面积大?谁的周长长?以防学生受“面积大,周长也较长”这一不正确的经验的影响。
因此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扩充完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2.变式防止泛化。
小学生对于相似刺激往往容易产生泛化,这就要求应用变式的规律组织学习。
如“顶”和“底”的教学,可以画出不同位置的等腰三角形,使底边在顶角的上方、右方和其它位置,学生通过这些变式图形,就会排除“底”一定在“顶”下边的定势干扰,防止了思维僵化,从而正确理解几何图形中“底边”、“顶角”这些概念的本质。
3.比较扫除障碍。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避免定势的负效应,把干扰及时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方法,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异同、发现问题,使学生对知识的可利用因素和易混的因素进行辨析分化,这是最有效的方法。
如“一根铁丝长5米,?①截下去1/2米,还剩多少米?②截下1/2还剩多少米?”
可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比较,提高自觉克服负效应的积极性。
4.反馈利于强化。
一般地说,学生初步练习时产生的错误在教师的指导下比较容易纠正和克服。
因此教师应及时地纠正学生的不良思维习惯,强化正确的思维方法。
5.反思克服惰性。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反思与评价的习惯,善于从策略上、方法上评价与反思,?可使学生不拘常规、不死套模式,加速思维的优化与畅通。
(1)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善思、会想,如教学4600÷1500时,可启发学生想:①怎样算简便?②余数是100还是1??为什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提高思维质量。
(2)?多角度多方向的解题。
学生解题时常会按习惯了的单一思路去思考数学问题,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变换思维方向。
比较2/17、3/19、5/23的大小,可另辟捷径用统一分子的方法去解决,以克服思维的依赖性、呆板性、懒惰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6.突破促进创造。
消极的思维定势,会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动,扼杀学生的解题思路,妨碍学生去发现新的东西,既不利于学习,更不利于创造。
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突破习惯性定势思维的约束,突破老框框,激发学生开拓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创造性。
如修一条长3000米的公路,4天完成了全长的2/5,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工作还需多少天?”可直接列式4÷2/5-4=6(天)。
此外,思维定势的效应同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有密切关系,学生学习时如果主动进娶积极思维,并且有自觉克服定势的心理准备,那就有利于建立、发展、强化积极的思维定势,达到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