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_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本节课内容属于化学基本理论,缺少直观的现象,显得比较枯燥。

作为高一学生,自主构建能力较低,而充分的准备与合作交流可弥补其不足。

所以,本节课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引领,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和归纳。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在前一课时已完成“原子结构”教学的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主要由以下四个阶段组成: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本节课以元素的发现史为切入点,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是否有更多元素未被发现?元素之间是否有其内在联系?再过渡到门捷列夫所发现的规律——元素周期律。

【设计意图】以化学史的知识创设课堂学习情境,将故事呈现给学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通往真理的道路是曲折复杂的,是无数前辈为之奋斗的结果。

2.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发现规律本阶段设计了四小段学生活动:①填写1—18号元素的元素符号以及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复习活动)②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横坐标、最外层电子数为纵坐标绘出折线图。

③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原子半径为纵坐标绘出折线图。

④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横坐标、主要化合价为纵坐标绘出折线图。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将成果归纳与总结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观点,教师反馈评价再重新的概括,投影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图像、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图像、主要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图像。

要求学生根据绘图结果讨论了三个问题,依次解决: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现什么规律性变化?②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呈现什么规律性变化?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规律?③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现什么规律性变化?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规律?【设计意图】以问题为引领,充分调动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通过绘制图像的方法,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自主建构能力。

通过广泛而深入地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增强学生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高中化学_原子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原子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原子结构(第1课时)【提问】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什么?【学生回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引出课题】这一节就从探讨原子的结构开始我们的学习。

【设计意图】开头简洁,直截了当,由初中相关知识提出问题,过渡到原子结构的学习。

【板书】第一节原子结构【提出问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都相同。

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媒体展示】科学家建立原子模型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还原发现原子结构发展的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在求学中勇于质疑、探索的精神;也通过对此段化学史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在学习化学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模型、假说、实验。

)【媒体显示】利用Flash动画演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1.实验示意图2.现象:【观察、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3)极少数的α粒子几乎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原因是什么?【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根据α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

并由代表发言。

【归纳、小结】3.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空间做高速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介绍, 由学生提出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使学生实现一种科学探究的体验;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学会一种方法:通过粒子撞击实验,研究微观世界的规律,使人类获得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方法。

认识一个规律: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

【质疑】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能够得失电子变成离子,离子的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合作学习】一.原子结构【小组总结】小结: 1.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_________电荷数;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_________电荷数。

高中化学_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及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了解微粒半径大小和元素化合价的周期律的判断方法,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本质,掌握同一周期、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关系。

3.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应用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回顾总结元素周期律和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加强对“位—构—性”综合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解答具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将零散知识整合成完整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点的整体结构,高屋建瓴的看待具体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1了解微粒半径大小和元素化合价的周期律的判断方法。

2掌握同周期及同主族内元素金属性及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及强弱的判断依据。

【课型】复习课【教法】1.抢答竞赛法2.自主探究法。

3.合作讨论法。

【教具】电子白板、黑板【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一、原子结构核素、同位素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短周期 1.2.3周期长周期 4.5.6 (电子层数决定周期序数)不完全周期7三、元素周期表主族(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主族序数)族副族Ⅷ族0族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了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高一下学期对本单元也进行了系统的学习,通过高一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但是本课时主要是高三复习课,学生对本单元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记忆相对模糊,因此本节课重在通过视频、图片、表格、设问等信息引导学生回顾总结相关规律和依据。

从而能够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视频或模型等情景来激发学生自主回顾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

学生进入高三以后,对高考动向不了解,总觉得高考题难度较大,而本单元的知识在历年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但知识系统相对容易掌握,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题所涉及该单元的考点和通过形象的视频、图片、表格等引导学生回顾该部分知识,进行适当的要点梳理,然后追踪高考,变式训练,让学生能够及时巩固知识,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的自信心。

高中化学_原子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原子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

本课题学习的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

关于原子质量,书上给出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绝对质量,并指出它们数值太小,不便于记忆、书写和计算,只能使用相对质量。

考虑到此时学生尚无同位素的知识,不便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按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所以此处只能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做含糊的、初步的了解(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作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使用)。

效果分析教学中,老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难点,播放原子结构发现史相关图片,图文并茂,形象直观,通过分析和讨论原子结构的科学史料,提高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有关原子结构的图片和课本上的表格,使得学生学会从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总结和归纳,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探究,让学生逐渐认识原子的构成,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新课标教材《化学2》(必修)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第一节《原子结构》。

本节从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入手,在原子水平上认识了原子的结构,在这基础上,又认识了构成原子核的两种粒子——质子和中子;通过分析质子、中子、电子的相关数据总结出了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电性关系和质量关系,引入了质量数这个概念,并介绍了核素、同位素的概念。

旨在帮助高中学生进一步丰富原子结构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原子结构》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这节内容的要求: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及化学反应规律【内容标准】3.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认识原子结构………。

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

…。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五篇范文]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五篇范文]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五篇范文]第一篇: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总结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同主族元素的性质;自主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以及同主族性质递变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树立事物变化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实验。

教学过程:[引入] 元素周期中,为什么把Li、Na、K等元素编在一个族呢?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页,填写第5页的表格,探究碱金属的原子结构。

[投影] 课本第五页表格[板书]1、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师 ] 你能发现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共同和不同之处吗?[ 生 ] 讨论总结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一个电子;②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③原子的核电荷数逐渐增多;④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过渡] 我们已经知道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上有相似和不同,那么它们的性质如何呢?是否也有相似和不同呢?[演示] 演示钾与氧气的反应。

[学生] 观察现象,并对比钠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总结] ①都熔化成银(银白)色小球,但钾先燃烧;②颜色不同;③钠、钾都易和氧气反应,钾比钠反应剧烈,钾更易与氧气反应。

[演示] 演示钾与水反应的实验[学生] 对比钠、钾和H2O反应,现象有哪些相似和不同?得出怎样的结论?[总结] 浮、熔、游、响、红;K轻微爆炸;钠、钾都易和水反应,钾比钠反应剧烈。

[思考]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钠和钾都能和O2、H2O等反应,在反应中Na、K失电子表示出还原性,但钾更易发生反应。

碱金属性质为什么会相似呢?又为什么有不同呢?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讨论板书](2)化学性质①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为一个电子,它们化学性质相似;②它们都能与O2等非金属单质及水反应,产物中均显+1价。

高中化学_第1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第1节 原子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本节包含两部分内容: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原子结构第二课时:核外电子排布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但是他们不知道原子核是由什么构成的,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怎样运动的、怎样排布的。

学生在《化学(必修1)》中学习了许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但是他们不知道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本节将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

同时,原子结构的知识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离子键、共价键)的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在必修模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学生而言,本章节是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而学生缺乏粒子这种微观的想象能力,所以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大的困难。

针对学生没有粒子这种微观的概念,我采用多媒体展示的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展示原子的结构,以及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图片,从而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题。

【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A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2.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以及核素在医疗、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高中化学_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总结比较微粒半径大小的规律:
4、默写第4周期元素符号以及它们的价电子排布式
【课堂探究】
【课堂引入】1、视频引入:6位学生背诵周期表中8个纵行和4个周期的视频
2、学生课前预习学案图片展示、提问高一总结的周期表与原子结构关系的三个等式
3、提出本节课学习目标和具体学习任务
【活动探究1】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课堂上不是在听老师讲课是自己的同学讲课学生们也很兴奋也充满好奇他们也给出了积极的配合从同学的讲授中获益匪本堂课采用了纸笔互动课堂模式学生们感到很新鲜老师也可以及时获取学生掌握和做题的情况最后的检测题可以马上获得学生答题结果对学生当堂课掌握情况得到及时反馈并就出错较多的题目进行进一步分析
第2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B.2p能级有2个未成对电子的原子(X)的半径大于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为2s22p5的原子(Y)的半径
C.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4的原子(X)的半径大于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的原子(Y)的半径
D.价电子排布式为3s23p5的原子(X)的半径大于价电子排布式为4s24p5的原子(Y)的半径
②第5周期ⅤA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4周期ⅠB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达标检测】请将答案涂在纸笔互动答题卡上,完成后选择“交卷”。
1.价电子排布式为5s25p1的元素,位于周期表中()
A.第4周期第ⅤA族B.第5周期第ⅢA族
①第4周期ⅣB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5周期ⅤA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及学生评价.doc

《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及学生评价.doc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及学生评价一、分析教材本节课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了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了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在复习原了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了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了结构的关系。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了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分子结构奠定了基础。

尽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困难,但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对象分析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了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了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具备了学习木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习方.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己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木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木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了解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自己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高中化学_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 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2)知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能力目标:1)会从理论上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2)使学生能够会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二、教学重难点1、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进而知道碱金属和卤素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三、学情分析因为必修一我们已经学习了钠元素和氯元素的性质,而且学生通过预习对碱金属和卤素元素也有简单的了解,所以,本节内容碱金属和卤素元素的性质学生应该很容易接受。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启发诱导、阅读讨论等五、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内探究导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教学环境设计和布置,合理给学生进行分组。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提问〕碱金属是指哪一族?卤族是指哪一族?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递变规律。

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

然后看第一个探究问题,碱金属的递变规律。

我们已经布置了同学们课前预习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点一:碱金属元素的有什么样的递变规律?教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都很棒,多媒体展示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碱金属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

现在同学们回答:我们把ⅠA 称为碱金属族,我们为什么要把他们编在一个族呢?学生:由于元素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此可推知它们也应该像碱金属的代表物钠一样,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学生化学反应。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反思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反思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反思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理论,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点内容。

教材内容较抽象,理论性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做到“授之以渔”。

与原教材相比较,原教材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形学习;新课程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因此,在实施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及学生评价.doc

《原子结构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及学生评价.doc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及学生评价一、分析教材本节课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了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了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在复习原了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了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了结构的关系。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了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为后阶段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分子结构奠定了基础。

尽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有困难,但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注重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能够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对象分析1、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已学习了原了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和元素的核外电了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具备了学习木节教学内容的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习方.法方.面: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过程中己经初步掌握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

三、设计思想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木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木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3)了解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同时把自己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说课稿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说课稿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是高中化学选修 3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在化学学科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必修 2 中原子结构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又为后续学习元素周期律、化学键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深入研究,学生能够从微观角度理解元素的性质,如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化合价、原子半径等,从而建立起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思维。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2 中已经学习了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等基础知识,对原子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学生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建立清晰的概念。

此外,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微观世界的理解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理解抽象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掌握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概念。

(2)能够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关系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2)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教学难点(1)电离能、电负性的变化规律及应用。

(2)运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反思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反思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反思第一篇:《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反思《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由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的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的研究进而得出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的性质。

课的开头提出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由此进行剖析,旨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上来,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学环节的设计紧凑,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的知识。

虽然课本中出现的实验由于条件不允许不能做,可用Flash动画代替演示实验,也达到了使学生体验实验的直观真实。

总之课的设计以及实施过程都不错,但对于理科班的学生还要注意适当的补充点知识。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反思文科班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课的设计主要考虑怎么激起学生的兴趣。

开头以火力发电完整透彻的剖析,为学生创设情景,激起他们去研究“火力发电”利弊的迫切心情,实现从“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的思维模式。

其中能量有损失,接着提问如何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呢?进入了原电池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来验证,得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最后通过实验来探究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这节课这样设计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做题时都会做,这是一堂非常棒的课。

《化学反应速率》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二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设计中很好的利用了教材,如:对于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形成,可由课本中图2-17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出,学生也比较好理解。

其次实验的设计也遵循学生的逻辑思维,先讲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在顺利过渡到外因,课中的对比探究实验,清楚的比较出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加之教师讲解实验中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时很好的引领学生全面的分析问题,活跃了学生思维,并自主归纳、总结出结论,最后再通过思考与交流中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外因除了温度和催化剂后还有其它因素。

《化学反应的限度》教学反思一、对教材处理《化学反应的限度》是对前两节的拓展和完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特征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完整而又合理的知识体系。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第3课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广州一中罗婉娴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卤素、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点,掌握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

2.通过比较卤素、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电子层数)的不同点,掌握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学会分析递变性的原因。

3.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以IA和VⅡA族为例,知道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相似和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初步掌握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通过对实验现象和素材的分析来归纳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方法,形成“结构决定性质,位置反映结构”的化学基本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学习,加深对“事物变化的量变引起质变”等哲学规律性认识,体会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在自然科学领域内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三、教学方法:对比归纳实验探究演绎四、教学过程(一)碱金属元素环节1:理论探究,对比归纳碱金属元素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创设】元素周期表中为什么把锂、钠、钾等元素编在一个族呢?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什么联系呢?【学生活动】:(科学探究1)查阅元素周期表,填写教材P5中的表格,对比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不同点: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追问】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结构中的哪一部分?根据上述结构的异同,推测碱金属元素性质的异同点?【学生】化学性质决定于最外层电子数。

碱金属可能像钠一样能与氧气和水反应,但反应程度可能不同。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实验验证碱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不同点。

环节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钾和钠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钾和钠与水的反应,对比钾和钠性质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 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2)知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能力目标:1)会从理论上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2)使学生能够会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二、教学重难点1、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进而知道碱金属和卤素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三、学情分析因为必修一我们已经学习了钠元素和氯元素的性质,而且学生通过预习对碱金属和卤素元素也有简单的了解,所以,本节内容碱金属和卤素元素的性质学生应该很容易接受。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启发诱导、阅读讨论等五、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导学案,课内探究导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教学环境设计和布置,合理给学生进行分组。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提问〕碱金属是指哪一族?卤族是指哪一族?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碱金属和卤族元素的递变规律。

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

然后看第一个探究问题,碱金属的递变规律。

我们已经布置了同学们课前预习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点一:碱金属元素的有什么样的递变规律?教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都很棒,多媒体展示碱金属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碱金属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

现在同学们回答:我们把ⅠA 称为碱金属族,我们为什么要把他们编在一个族呢?学生:由于元素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此可推知它们也应该像碱金属的代表物钠一样,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学生化学反应。

教师: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同一族元素的性质。

[实验1]将一干燥的坩埚加热,同时取一小块钾,擦干表面的煤油后,迅速的投入到热坩埚中,观察现象。

同钠与氧气的反应比较。

[实验2]在培养皿中放入一些水,然后取绿豆大的钾,吸干表面的煤油,投入到培养皿中,观察现象。

同钠与水的反应进比较[学生活动,完成表格][思考与交流]根据实验讨论钠与钾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不同。

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他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学生]有关系。

同一主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且Li Na K Rb还原性增加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的比较Li Na k Rb Cs相似点颜色均为银白色(Cs略带金色)硬度柔软密度较小熔沸点较低导电导热性强递变性密度变化逐渐增大(K特殊)熔沸点变化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教师]有上表可见,碱金属在物理性质上也表现出一些相似性和规律性。

由此,我们得出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2.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化水物碱性强弱。

碱性越强,则原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3.可以根据对应阳离子氧化性强弱判断。

金属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则元素金属性越强。

设计意图:通过从碱金属原子的结构可推知其化学性质,让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过渡]刚才我们以典型的金属一族为例,下面我们以典型的非金属为例。

看看他们的性质有原子结构间是否存在联系?探究点二:卤族元素的有什么样的递变规律?[元素名称元素符号核电荷数单质颜色和状态(常态)密度熔点℃沸点℃溶解度(100g水中)氟 F 9 F2淡绿色的气体1.69g/L -219.6-188.1 与水反应氯Cl 17 Cl2黄绿色气体3.124g/L -101 -34.6 226 cm3溴 B r 35 Br 2 深红棕色液体 3.119g/ cm 3-7.2 58.78 4.16g碘 I 53 I 2紫黑色固体4.93g/cm 3113.5184.40.029g[教师]请大家根据表,总结出卤素单质在颜色、状态、密度、熔沸点、溶解性等各方面的递变规律。

[学生]学生总结后板书:颜色:浅 深状态:气 液 固 密度:小 大 熔沸点:低 高在水中的溶解性:大 小[设问]大家能否根据卤素原子的结构特点来解释一下卤素单质在性质上的相似性与递变性呢?[多媒体展示]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同桌讨论后回答]卤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决定了他们在化学性质上的相似性(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的不同,又导致了它们得电子的难易程度不同,从而表现出氧化性的强弱不同,即结构决定性质。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表格: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从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多媒体展示]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名称 反应条件 方程式 学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F 2 冷暗处爆炸 H 2+F 2====2HF HF 很稳定 Cl 2 光照 H 2+Cl 2=====2HCl HCl 稳定 Br 2 高温H 2+Br 2======2HBr HBr 较不稳定 I 2高温、持续加热H 2+I 2======2HIHI 很不稳定[学生分析上表可知]卤素和H 2的反应可用通式H 2+X 2====2HX 来表示,反应时按F 2、Cl 2、Br 2、I 2的顺序,反应条件越来越苛刻,反应程度依次减弱,形成的卤化氢的稳定性也依次减弱,与我们的推测相符。

[板书]H 2+X 2=====2HX (X=F 、Cl 、Br 、I ) F 2 Cl 2 Br 2 I 2光500℃剧烈程度: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教师]我们可以通过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可以比较金属的强弱,通过卤素间的置换反应实验,比较非金属的氧化性的强弱。

[实验1]将少量新制的饱和氯水分别注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在注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

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的颜色变化。

[实验2]将少量的溴水注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在注入少量的四氯化碳。

观察四氯化碳层和水层颜色的变化。

[学生讨论、分析][板书]Cl2+2NaBr=====2NaCl+Br2 Cl2+2Br-=====2Cl-+Br2Cl2+2KI=====2KCl+I2 Cl2+2I-=====2Cl-+I2[小结]卤素单质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递增,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但一般之中有特殊。

由此可见同一主族元素性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由此,我们得出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1. 与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难易;2.单质的氧化性(或离子的还原性);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H n RO m)的酸性强弱;4.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设计意图:教学过程是实现师生共同创造、共同成长的过程;本环节教学在经过前几个环节的探究学习后,将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列为重点,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评测练习并完成本节评测练习及课后延伸作业。

八、板书设计一、碱金属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二、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三、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四、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元素周期表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元素周期表在初中化学中已有简单介绍,学生已经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大体结构,并对会用元素周期表查找常见元素的相关知识,但对元素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还没有更深的理解。

学习本节课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理解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所以在学习时应充分发挥已有知识的作用,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引出新知识并及时对新知识进行深化。

效果分析效果分析:本课时,我把重点放在讲解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比较枯燥而且课后的遗忘率特别高,为此,在本课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方式,采用了分组讨论学习和演示实验的方法,较大程度的提高了学生们学习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和观察思维的能力。

我在本课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在课堂上师生主要利用观察、实验等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解决重点、难点、疑点、探究点等学生易混、易忘的东西,最后进行课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达到了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元素周期表是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结构的重要工具,因此不仅教师要重视这部分知识,更应该思考如何让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学生掌握该部分知识后会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其次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悉和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化学的学习。

本节教材涉及到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的知识,是在学生初中学习过原子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它是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深化、拓展和完善;同时学好该部分知识还会对后面关于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学习起到方法指导的作用,便于理解有关元素周期律的内容。

【评测练习】班级姓名学号1——13题答题处:1、关于氯的说法正确的是( )A.液氯和氯水是同一种物质B.氯气是由两个氯原子组成的C.氯水久置后将变成稀盐酸D.H2和Cl2的混合气体受光照射生成HCl,据此可制得盐酸2、氯化碘(ICl)的化学性质跟氯气相似,预计它与水反应的最初生成物是( )A. HI和HClOB. HCl和HIOC. HClO3和HIOD. HClO和HIO3、下列各种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Cl-和Cl2的性质相同;②ClO3-具有氧化性;③Cl-比Cl多一个电子;④盐酸兼有酸性、氧化性、还原性;⑤Cl-具有酸性; ⑥Cl2的氧化性比盐酸的强;⑦Cl2只有氧化性而没有还原性A.①②⑤⑥B. ①②④⑥C. ②③④⑥D. ②③⑦4、向下列溶液中分别加入AgNO3溶液和稀HNO3,能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的是( )A. 氯水B. 氯酸钾C. 氯化钠D. 四氯化碳5、甲、乙、丙三种溶液各含有一种X-(X-为Cl-、Br-、I-)离子。

向甲中加淀粉溶液和氯水,则溶液变为橙色,再加丙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则甲、乙、丙依次含有( )A.Br-、Cl-、I-B.I-、Br-、Cl-C.Br-、I-、Cl-D.Cl-、I-、Br-6、为实现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卫生部规定食盐必须加碘,其中碘以碘酸钾(KIO3)形式存在,已知在溶液中IO-3可和I-发生反应:IO-3+5I-+6H+=3I2+3H2O,根据此反应,可用试纸和一些生活中常见物质进行实验,证明食盐中存在IO-3,可供选用的物质有:①自来水,②蓝色石蕊试纸,③碘化钾淀粉试纸,④淀粉,⑤食糖,⑥食醋,⑦白酒进行上述实验时必须使用的物质是( )A.①③B.③⑥C.②④⑥D.①②④⑤⑦7、居里夫人发现的镭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七周期第ⅡA族元素,下列关于镭的性质描述不正..确.的( )A.在化合物中呈+2价B.单质能使水分解,放出氢气C.氢氧化物呈两性D.碳酸盐难溶于水8、鉴别Cl-、Br-、I-可以选用的试剂是()A.碘水,淀粉溶液B.氯水,四氯化碳C.淀粉,KI溶液D.硝酸银溶液,稀HNO39、在HI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无明显变化,但加入某种物质后,溶液立即变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