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视点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绝不能总想搞名堂。

合集下载

家庭教育名人名言

家庭教育名人名言

家庭教育名人名言家庭教育名人名言11. 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固的入迷。

——木村九一2. 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信心。

——韩凤珍3. 不要只看到孩子的缺点,还应该关注他的每一点进步。

4. 世界上最不同寻常的,未开垦疆域的,是我们两耳之间的空间。

——比尔·奥伯莱恩5. 每个儿童出生时就有的潜在智能比达·芬奇使用的还要大得多。

——格伦·多曼6. 要让孩子懂得自己照料自己。

他不用帮助就知道怎样穿鞋子,怎样穿衣服,怎样脱去衣服。

在他的欢乐中,映照出人类的尊严,因为人类的尊严是从一个人的独立自主的情操中产生的。

——蒙台梭利7. 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

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

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宋庆龄8. 成功的家教是相似的——和谐、信任、适度;失败的家教各有不同——过严、溺爱、放纵。

9. 母亲的工作是上帝的工作。

母亲是创造历史的原动力。

生孩子是女人的本能,教孩子是母亲的义务。

10.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格教育,人格教育的核心是母亲。

家庭教育名人名言21、不因孩子房间里或者桌上很乱而责骂他,只要这与他的创作活动有关。

2、父母的眼睛里只有孩子,而孩子的眼睛里却有着整个世界!让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快乐地飞翔。

3、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

4、让孩子独立去思考问题。

5、现代教育要教会学生三大本领:一是会自己学习;二是会与不同人一起共事;三是在不同的环境下都能生存。

6、不用辱骂来惩治孩子。

7、不存在家长完全不能与孩子讨论的话题。

8、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9、竖一个陈列架,让孩子在上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

10、给孩子一个房间或房间的一部分,主要供孩子玩耍。

11、帮孩子制定他的个人计划和完成计划的方法。

12、让孩子有机会真正做决定。

教育要回归常识和原点

教育要回归常识和原点

教育要回归常识和原点,新闻也要回到常识和原点。

于是,有了我们诸多关于教育常识的系列调查和分析报道,我们试图以关键词为经,以报道为纬,织起‚教育‛这张网。

实践证明,每一个教育人,都必须回到‚教育即人学‛的本质上,回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大背景下,回到基于对生活和生命的尊重上,‚从学生出发‛,建构起以‚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新学生‛为框架,以课堂为中心的中国当代‚新教育学‛。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育教学的真正变革,才能让教育焕发新生!新的语境下,让我们重新回到原点,解读——教师教师是什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春蚕?还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不论从哪种角度看,教师这个职业都不普通。

它的不普通之处在于,它是教育的奠基者,它决定着国家和民族未来。

所以,有了这句话,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甚至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民族。

但如此不普通的教师,却面临着形象两极分化的尴尬:一种是把教师看成高高在上的‚灵魂塑造者‛,把教师看作‚蜡烛‛和‚春蚕‛,在这种悲情的意象里,教师被刻画成默默耕耘的牺牲者、不求回报的奉献者,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而另外一种则是对教师的恶意丑化和贬损,似乎教育的一切问题,都出在了教师身上,都该由教师来负责。

更让人忧虑的是,除了存在着外界对教师角色的不解外,教师自身也缺乏对自我职业的认同感。

‚外人看来,教师有两个假期,其实个中甘苦,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你实行素质教育少留作业,他们怪你耽误了学生;你补课多留作业,他们说你加重学生负担。

老师真难当‛;‚教学这么多年了,每天忙忙碌碌,辛辛苦苦,都不知忙了些什么‛。

现在,职业倦怠成为教师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

掌握教育契机问题,就是要抓住其心理发生矛盾的转折点以适时教育。

在后进生烦恼时,渴望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慰籍,班主任要用师爱和集体的温暖,去帮助他;在后进生困难时,班主任要提供帮助;在后进生痛苦时,班主任应引导学生看到光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在后进生激动时,班主任要抓住这种情感波动,把他从行为过错中转化过来。

教育名家论教育

教育名家论教育

教育名家论教育1、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雅斯贝尔斯2、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爱尔维修3、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

——爱因斯坦4、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法)卢梭5、教育的伟大目标不只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具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累积。

——爱德华兹6、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苏格拉底7、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

——布鲁纳8、该教的是思考的方法,并非思考的结果。

——顾立德9、教育真正的目的,并不只强调人做善事,同时还要教人从善事中发掘出喜悦。

——罗斯金10、教书是一种很愉快的事业,你越教便会越爱自己的事业。

当你看到你教出来的学生一批批地走向生活,为社会做出贡献时,人们会多么高兴呵!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来居上,这里不也正包含着你的一份辛勤的成绩在里面吗!——徐特立11、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12、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态度。

13、人是不会被别人打倒的,而是被自己打倒的。

14、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不可能的。

15、很多人在生活中所犯的错误往往被看作德性问题,实际上却是心理问题。

点灯的心16、一个人要取得成功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一个是追求成功,一个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

17、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18、年轻不是坏事,只要你每一天不要去重复,每一天都是在拥抱新的太阳。

伟大并不遥远,只要做个有心人,要进行细致的积累,多花点精力在教学上,花在对自己事业的追求上。

19、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

20、从总体上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

结合自己的工作说“细 节”
对于我们员工来说,细节是我们不得不加以重视的。 对于我们员工来说,细节是我们不得不加以重视的。工 作要细,吃透各个环节,做好计划,才能应对突发情况。 作要细,吃透各个环节,做好计划,才能应对突发情况。 千里之堤,溃已蚁穴”说明了工作无小事, “千里之堤,溃已蚁穴”说明了工作无小事,往往不被我 们注意的小事,有可能成为失败关键因素; 们注意的小事,有可能成为失败关键因素; 在任何程序上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的报告, 在任何程序上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的报告,要及时的 排除;当事人即使不能排除,也应该向相关负责人报告, 排除;当事人即使不能排除,也应该向相关负责人报告, 以便找出这些小的隐患,及时排除,避免工作事故的发生; 以便找出这些小的隐患,及时排除,避免工作事故的发生;
细节--融入思想中,流淌进血液里
进入社会,迈入职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份新视野, 进入社会,迈入职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份新视野,我们 之前完全没有触碰过的一个领域. 之前完全没有触碰过的一个领域 首先要做的是对于职场的认识。职场里需要同事间相互配合, 首先要做的是对于职场的认识。职场里需要同事间相互配合, 团结合作,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去悟出职场道理,并认真遵守。 团结合作,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去悟出职场道理,并认真遵守。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成为一位优秀的员工就必须要求习惯优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有条理。在职场里要遵守规范,不要想着怎么去钻空子。 秀,有条理。在职场里要遵守规范,不要想着怎么去钻空子。 职场里有竞争,也必须要竞争,但必须是光明。 职场里有竞争,也必须要竞争,但必须是光明。竞争中不会有 失败,只要你一直保持竞争性,一定会有明显成长。不仅仅是为生存, 失败,只要你一直保持竞争性,一定会有明显成长。不仅仅是为生存, 要实现自我价值。 要实现自我价值。 把握准每一个细节,做好每一个细节,把细节融入思想, 把握准每一个细节,做好每一个细节,把细节融入思想,流进 血液。 血液。

办学主张回归教育常识办自由呼吸的教育

办学主张回归教育常识办自由呼吸的教育

办学主张回归教育常识办自由呼吸的教育站在孩子的视角做教育,回归教育常识做教育。

新时代,我们的教育需要改变,也需要坚守,学校既要主动对接时代需求,更要坚守教育本质,回归教育常识。

著名学者周国平说:“智育限于知识,美育限于技能,德育限于规范,都是舍本求末。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

”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

实施自觉而良好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可以促使一个人心清目远、富于责任、心灵充实、情感丰富而健康。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时刻思考教育的常识,遵循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反思与纠正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

教育最基本的常识是什么?教育要立德树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是专注于孩子狭隘知识的掌握、分数的获得以及学历的增长。

教育应该遵循孩子身心的发展规律,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是教育的常识。

如果教育者眼中只有分数,把学校办成应试工厂,把教室变成应试车间,那么培养的学生只会成为考试机器,这就背离了教育常识。

回归教育常识,就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我们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他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或者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就要研究学生,因材施教,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成长空间。

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我们应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有没有给每个孩子提供展示的平台,有没有让每一个孩子在校园内找到做“好孩子”的感觉,有没有让不同的孩子找到自己的坐标与人生方向,有没有让孩子成为他最好的自己。

正如我们一直提倡和坚持的“全息活动育人”,就是为了让学生打破班级界限,能在家长和教师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赢得更多的自由成长空间。

我们发现:孩子在富于激情地展示自己特长或研究成果时,他们乐在其中,成长中便呈现出不一样的精彩。

还记得一位学生宋鑫雨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后,在给教师的信中这样写道:“感恩母校让我成为学校的首批小记者。

让教育回归常识

让教育回归常识

让教育回归常识李帆皇皇近三万字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一句话如此耀眼:‚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这是常识。

可现实中,我们往往讲了许多大道理,却唯独少了对常识的敬畏。

一位香港教授曾在内地大学开讲座。

他在台上说:‚一加二等于四,你们觉得怎么样?‛没有一个人说话。

这就是不敬畏常识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习惯了接受,满足于各种证书,却没有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坚持,求新求变的勇气也早已荡然无存……现在的教育,最缺的不是钱,而是对教育常识的执守,是对常识所蕴含的精神、规律和价值观的认同与守望。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正是对应于现实而发出的一声呐喊——让教育成为教育,让教育回归教育。

莫把孩子当天才教生命总在变化,总是充满着不可预见性。

但让我们惊讶的是,不管生命如何变化,美好的、真正的教育都能包容它、提升它。

去年离世的我国著名力学专家钱伟长,18岁那年,以中文、历史两个100分,物理5分,数学和化学共20分,英语0分的成绩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

然而,就在他进入历史系后的第二天,‚9.18"事变爆发。

当他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个消息时,钱伟长拍案而起:‚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

‛随后,他转人物理系学习。

从此,中国少了一个历史学家,多了一代力学大师。

看到这个故事,我深深佩服那些愿意接收他的理科老师。

他们没有把钱伟长当作天才苗子,充满期待地去接受(我相信,他们当时也没看出这个青年的未来),也没有因为他的理科成绩如此之差,而心怀冷漠地去拒绝,他们只是以一颗平常心,去悦纳一个有着无穷可能性的生命。

多么智慧的师者啊。

他们的智慧,就在于他们深知:教育是一种有机的过程,不是机械地从a推到b,再从b推到c,而是a可以生成无数种可能:b、c、d……更重要的是,这无数种可能之间,并没有价值的高低之分。

只可惜,现在聪明的老师太多,智慧的老师太少。

智慧者选择栽下银杏树。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读后感读毕唐书写的《教育必须回归常识》感触很深,其中有几段话颇有同感。

人就怕不动心,不动情,一动情很多事就好办了。

作文写不好,不仅是表达方法的问题,更是思想感情的问题,对任何事都不关心,当然写不出好文章。

一个老师,教学好坏,也不仅是教学法的问题,主要还是精神状态的问题。

同样一节课,你照着教学录像去上,也上不到特级教师那个水平;同样一个人,上同样一节课,也会时好时坏。

不解决“情”,只谈“法”,就没有动力。

老师如此,学生更如此。

学生也好,老师也好,如果缺乏感知能力,不能感知美,感知美好的人和事,对有些事情没有感动、没有激情,那就写不出什么打动人的东西,上不出真正打动学生的好课。

即使你强制他们写,强制他们如何去上课,那只能是应付。

当然,这种能力和意识需要引导、需要激发。

很多人,包括我们的有些老师和年轻的中学生们好像都变得世故了,觉得好像已经看破这个功利的世界,已经看透了自私的人性。

于是,看什么都觉得不过如此,看什么都变得麻木不仁。

我想起了以前高中政治课本上批判的唯心主义思想,其中有句话叫做:仁者心动。

其实,这句话内涵深刻,只有心动的人才能成为仁者,才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我们的教育因为社会的浮躁和功利,因为教师的急功近利,已经让学生却少了心动的意识,本来可以打动他的东西已经熟视无睹。

学生不再相信真心真情,他们对老师的关心视为别有用心,把老师的爱视若无物。

老师在一次次失望中变得不再那么耐心,那么充满热情。

呼唤真心,呼唤真情,从我做起!否则,我们的教育会变得更加艰难,我们的努力会事倍功半!负担轻重不在于上多少节课,而在于学生能否主动学习,不愿学习,再少的课都是负担。

有些教育的做法似乎很简单,但却可以“点石成金”,如果对教育缺乏境界,你就永远想不出这样的方法。

这两段话其实是有联系的,主动了,主动去做而不是被动应付,做事情才能达到一定境界,学习和教育都是如此。

而主动依赖于兴趣、乐趣。

那些科学家那么痴迷、废寝忘食去研究、为科学献身,如果不是兴趣和乐趣,那就很难持久,没有人非要他们这样去做,他么是心甘情愿的。

呼唤常识的回归

呼唤常识的回归

呼唤常识的回归——读汤勇《回归教育常识》周国平说,今天我们最缺的不是伟大的理论,而是普通的常识。

教育常识,亦即教育的基本知识,也就是教育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东西。

四川阆中汤勇局长在《回归教育常识》这本书中说,教育中最珍贵的是人,是人对人的深刻影响。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发展人,而不是知识的掌握、认识的堆积、分数的获得。

这些就是教育最基本的常识。

正是这普普通通的教育常识,往往决定着教育的好坏。

在现实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方面知道教育要遵循常识,另一方面,却又存在许许多多“反教育常识”的现象。

比如,我们面对学生,考虑最多的只有知识、分数,我们采取的策略是空洞的说教,是面对不同的个体,带给他们的是相同的教育内容、相同的发展目标。

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出发,只知道匆匆上路,却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要出发,究竟要到哪个地方去,这样,我们“行走得越远,付出的代价就有可能越大。

”(陶西平语)读完汤勇《回归教育常识》这本书,我最深的体会是,让教育回归常识,这是对教育理想的捍卫,对教育责任的担当,也是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他最好的自己的深情呼唤。

好的教育,不是我们自以为的可以给学生多少分数或提升多少成绩,好的教育,是适合孩子的教育。

这不一定能够给我们带来功利,不一定能够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高分,但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生活的快乐与幸福,能够让孩子在所学的知识忘掉之后留下的其他东西多一些。

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地强化对孩子的约束,让孩子一味听话,置他们的好奇与探究、求解与质疑而不顾,不尊重他们的不同见解,不能给他们以独立思考的广阔空间,孩子的创新与兴趣就会被扼杀。

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

正因如此,我们要把空间和空间多留一些给孩子,顺应每一个孩子的个性,让他们找到自信。

卢梭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而要“浪费”时间,这是因为孩子的身心及生命,只有在自由的状态下,才有可能被重新发现,被真正唤醒。

让教育慢下来,让孩子在广阔的、真正属于自己的时空中用心地体验、尽情地玩耍、自由地想象、充分地发展,教育方能适合每一个孩子的个性成长,汤勇说:“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给孩子们提供一种适合他们的教育,教育就有了良好的生态,教育者就坚守了自己的良知,孩子们就能够过上一种快乐而幸福的学习生活,更会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正因如此,适合的教育是我们努力追寻的教育的美好境界。

教育要回归人性-回到常识

教育要回归人性-回到常识

教育要回归人性,回到常识教育的道理,说起来也很简单,是一些常识,但是,我们现在教育的问题,恰恰是严重地违背常识。

人有生物性和精神性两个层面,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针对人的精神禀赋,让它们发展得更好。

“人的精神禀赋”又分为三个方面,简单来说,就是德育、智育和美育,只有这三种能力都发展得非常好了,才会是一个优秀的人。

智力教育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肯定不应该只是让学生掌握一点知识,为“应试”做准备,智育的真正目标是让一个人过上活泼的、自由的智力生活,要有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好奇心是“神圣的”,是科学追求、哲学思考的原动力。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说过,哲学开始于好奇心。

哲学是对世界的惊奇和疑惑,看到满天的星星和神秘的宇宙,想弄清楚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在这个时候,第一个哲学问题就产生了。

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对人生感到困惑时,开始琢磨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你实际上已经在进行哲学思考了。

好奇心是一个人天生就有的,神圣的好奇心,是一颗脆弱的嫩苗,很容易被扼杀。

好奇心之所以容易被扼杀,有两个主要的敌人,一个是“习惯”,见多不怪了,自以为自己懂了,实际上是对这个世界麻木了;另外一个大敌人,就是“功利心”,想一个问题,先要问“有没有用”,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是这样态度,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提出问题,家长就会考虑这个对他的学习有没有用,没有用,就不让他去想了。

从这个问题再具体谈到学校教育上,智育教育成功不成功,最重要的是“兴趣”,学生有没有从学习过程中感到快乐。

智力活动本身是有价值的,智力的满足本身就是一种快乐。

教育应该是让学生品尝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用这个标准来看,现在的教育完全是背道而驰。

现在的小孩完全没有时间去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更谈不上主动学习了。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过,教育就是等你把你在课堂上学的东西,全部忘记了,剩下来的东西才是教育。

对智力教育有两个评判标准,就是学生爱不爱学习和会不会学习,我们在智力教育上是不成功的。

坚守常识让语文回到原点

坚守常识让语文回到原点

坚守常识:让语文教学回到原点——刘恩樵老师《语文教学常识二十讲》述评我对常识的理解,就是那些最基本的理儿,为生活的,为人的;为教育的,为师的……我也很不情愿地在“常识”之前用“坚守”一词。

“常识”到了要守的地步了,何当以堪呢?读完刘恩樵先生的《语文教学常识二十讲》之后,我仍然固执地想说,坚守常识:让语文教学回到原点吧。

现时,语文有很多身份,语文教学的“花样”也层出不穷。

正是在这些不断翻新的花样之中,语文教学的常识不知不觉丢失了,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

最近,我一直在反复研读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的《语文的原点》一书。

黄厚江老师回到“语文最初的地方去”,回到本原处追问“语文是什么”,寻找并明晰语文的“身份”,找寻语文最初的规定性。

我以为这就是对语文教学“常识”的捍卫和尊重。

身处一线的非著名语文教师刘恩樵老师也能站出来,旗帜鲜明地捍卫语文教学常识,显然是对语文怀着一种挚爱情怀的。

二十讲,近8万字,似乎很难将“语文教学常识”讲全讲尽,也似乎难以讲深讲透。

可是,从第一讲开始,我还是被这些带有温度的文字深深吸引。

刘恩樵老师用独特的视角来关注语文教学中的常识。

语文教学常识可谓多矣。

刘恩樵老师在语文教学一线摸爬滚打了将近30年,有着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

他把关注的视角投射在了与一线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相关的元素和问题上。

课堂是什么?语文课怎样才是好课?阅读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需要什么的语文教材?这些问题,看起来似乎早已不是问题了。

当下语文教学可谓乱象丛生,这些常识性的问题,提出来做一番思考,或匡正或明晰,或批判或探讨,显得及时而且意义重大。

刘恩樵老师对这些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和回答,他的很多观点掷地有声:“语文的童子功……依我看,有三个:写字,背诵与习惯”“研究学生应当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极其重要的途径与方法,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hào)读书。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

教育必须回归常识引言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的素质和智慧的提升离不开教育的推动。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育往往会被各种理论和方法主导,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即回归常识。

本文将探讨教育必须回归常识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教育的常识教育的常识即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普遍通用的教育方法。

教育的常识应该是科学的、客观的,并且具有普适性。

它应该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

教育的常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尊重他们的需求和利益。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2.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应该具备批判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3. 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4.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应该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误区的存在然而,现实中教育往往偏离了常识,出现了一些误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教育误区: 1. 考试成绩至上:当前的教育体制往往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和选拔的唯一标准。

这导致教育过程过于应试化,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2. 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教育过程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少实践和创新的机会。

这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无法应对实际问题和挑战。

3. 忽视学生需求和个性:学校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

学生被迫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节奏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4. 重视知识而忽视品德教育:现实中的教育过程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缺少对学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不能与学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

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而现行教育的运用恰恰阻碍了爱的交流。

因此,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

青年学生感到生活是严峻的,这是因为对他来说,现在比将来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他还具有可塑性和发展的充分可能性。

他已清楚地意识到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并取决于日常生活的指向、生命的每一瞬间和来自灵魂的每一冲动。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1991:1年轻人都希望受教育、能从师获益、能进行自我教育,并与人格平等的求知识获智慧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

人的自我的生成上有几种需要尽其全部人性去冲破的阻力:首先,绝对的阻力是每个人在本质上的不可改变性,而只是在外观上有所变化;其次是内在的可塑性;第三重阻力则是人的原初自我存在。

与这三重阻力相对应,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教育方法:第一种是训练,它与训练动物相似;第二种是教育和纪律;第三种是存在之交流。

每个人在自身中都要与这三重阻力相遇,都须经过自我训练、自我教育、与自我进行敞亮交往的过程。

如果要与他人交往,那么,在第一种方法(训练)中,人就成为纯粹的客体;在第二种方法(教育)中,人便处在相对开放的交往中,更确切地说,是在有计划的教育环境中;在第三种方法(存在交往)中,人将自己与他人的命运相连、处于一种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的关系中。

因此,训练是一种心灵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

而人与人人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

可以说,任何中断这种我和你的对话关系,均使人类萎缩。

教育要回归常识

教育要回归常识

教育要回归常识作者:王帅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2年第08期月有阴晴圆缺,若不如此便不符合我们看月亮的常识;人有喜怒哀乐,若不如此便不符合我们培养人的常识。

一味地教育学生月亮多么圆而忽略了月亮更多时候是不圆的事实,难免给教育带来造作之嫌。

如果我們用欣赏玉盘似的月亮代表教育的美好,那么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的教育似乎陷入了“美好主义”。

校园劳动基地里自种的蔬菜必然是绿油油的,比经验老到的农民种得都好;自养的小龙虾必然是活蹦乱跳的,喜获丰收之后还有龙虾美食可供享用。

学生认识紫溜溜、鲜亮亮的茄子固然是教育,但认识霜打了的、虫啃过了的茄子难道就不是教育?小龙虾丰收固然可以教育,难道小龙虾感染病毒几乎绝收就不是教育?体验小龙虾丰收、享受小龙虾美食固然是教育,难道认识小龙虾的致病原理就不是教育?学校以进步、进取、奋进为校训并矢志笃行,精神可嘉且实属应当,但如果要求学生每天必须进步,则未免过度。

那些无时无刻不在敦促学生“进步”的教育者,自己难道就没有“退步”过?教育亟需回归常识。

事物是什么,学生就应当学什么。

学生是怎样学的,教育者就应当怎样教育。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发展—消亡”理论,没有什么事物可以永远“美好”,也没有什么事物可以永恒“进步”。

教育理应遵循美丑的复杂演化与进退的复杂机理。

如果一味地弘扬美好,当美好散去时人生岂不是没有了意义?如果一味地鼓吹进步,当维系进步的要素或手段穷尽时,退步反而会来得更加猛烈,治理起来也会更加艰难。

很多时候,美好并不需要刻意弘扬,进步也不需要刻意鼓吹,让美好与进步在那里,自然而然地居于它们的本位,就已经很好。

同理,教育的结果可以是学生的笑脸,也可以是学生的哭脸,还可以是学生哭笑不得的脸。

阳光、美好的一面当然应该呈现给学生,但千万不可让学生以为世界只有阳光、美好的一面。

表达上也许需要斟酌,技巧上也许需要打磨,但致力于呈现世界的本然状态的大方向不能改变,不如此不足以培养出思维正常、品格完整的人。

魏书生:改革最重要的是守住常识

魏书生:改革最重要的是守住常识

魏书生:改革最重要的是守住常识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综合)》2019年第02期几年前,魏书生从辽宁省政协常委离任。

如今的他仍是盘锦市魏书生中学第一校长、浙江台州书生中学校长。

他依旧非常忙,日程排得满满的,除了学校的工作,他几乎是有求必应,常常以一天一个城市的节奏奔走各地作报告。

“我们生活在最幸运的时代,也是历史上最好的时代。

”魏书生常这样说,“我们要对得起这个时代,心怀感恩,多干点活。

这多么年来,我从始至终都是这么讲,也是这么做的。

”在魏书生身上,时间也慢慢留下改变的痕迹,他依旧清瘦的脸颊上,两鬓已悄然微斑。

他开始使用手机,而且居然会用微信,会使用网约车。

不过,除了这些细枝末节的变化,魏书生似乎更像一个“守旧派”,他身上有太多的“不变”。

他常年不变的衣着,他只吃白菜豆腐、喝白开水的饮食,他写日记、练“注意力体操”的习惯,他不疾不徐的言语风格。

听魏书生谈教育,也似乎总是“老调重弹”,他的教育主张、他看待事物的方式、他的报告内容,甚至是报告的开篇与结尾,差不多都是几十年不变。

这就是魏书生,这诸多的“不变”集中在他身上,似乎有了更深的含义,格外耐人寻味。

巧合的是,2018年也是魏书生正式从教第40个年头。

跨越40年的长度去审视魏书生的“变”与“不变”,或许更能清楚他作为教育改革家的历史价值,更能理解他所主张的民主科学教育的独特意义。

一1978年2月,28岁的魏书生终于如愿以偿地正式做了教师。

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料到,想当教师这件事,实现起来居然是这样漫长和曲折。

实际上,早在1969年,魏书生就曾有过一段短暂的从教经历。

那时候,作为从沈阳到盘锦插队的知青,19岁的他被派到新建农村的红旗小学教书。

尽管起初有些不情愿,但站上三尺讲台,他很快“教书教上瘾了”。

就這样教了两年,魏书生居然成了全地区教育战线的先进个人,于是就被提拔到企业做政工宣传。

“大伙儿都觉得是一步登天的事,但我真的高兴不起来。

”魏书生说。

生活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

生活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

生活与教育———杜威“教育即生活”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之比较朱丽(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也倍受人们的关注。

在历史上,杜威曾提出过“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二者看似仅是语序作了变化,但实际上,二者是有区别的。

本文比较了两个命题的相同点及不同之处,揭示了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杜威;陶行知;生活与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28X(2002)04-0051-04生活与教育,一直是人们无法回避的话题。

二者的关系经历了笼统整合———分离———重新整合三个阶段。

在原始社会,教育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产生,教育此时是上代将生产与生活的经验传递给下代的桥梁,有生活便有教育;随着生产的发展,教育从生产与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机构,有专门从事教育的人,有专门供学习的地方,有专门进行学习的人;随着社会的继续推进,人们越来越发现,这种独立式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儿童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于是重新提出要将教育与生活整合,这种整合是超越了原始混沌的笼统的整合,是更高水平上的整合。

在近代,对教育与生活之关系探讨较多的应首推杜威,其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主张;在我国,生活教育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做合一”等流传至今,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教育思想。

人们不难发现,杜威的观点与陶行知的观点只是语序作了变换,那么,二者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呢?笔者认为二者不是一回事,它们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一、两个命题的相同之处(一)对生活与教育之关系的重视从“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这两个教育观点中,人们能够发现杜威和陶行知都是很重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的。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包含了两层意思:(1)教育为社会生活之必需,杜威认为,教育乃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2)教育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如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所说的:“社会不仅通过传达、通过传递而继续生产,而且可以公正地说,在传递中、在传达中生存。

【名人语录】朱永新关于教育的经典语录

【名人语录】朱永新关于教育的经典语录

【名人语录】朱永新关于教育的经典语录朱永新关于教育的经典语录1、教育的本质就是培育学生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

2、人是不会被别人打倒的,而是被自己打倒的。

3、没教师的蜕变,学生的蜕变就是不可能将的。

4、很多人在生活中所犯的错误往往被看作德性问题,实际上却是心理问题。

5、一个人必须取得成功存有两个关键的前提,一个就是崇尚顺利,一个就是坚信自己能顺利。

6、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7、年长不是坏事,只要你每一天不要回去重复,每一天都就是在亲吻代莱太阳。

了不起并不荒凉,只要搞个有心人,必须展开精细的累积,多花点精力在教学上,花掉在对自己事业的崇尚上。

8、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

9、从总体上说道,学生自学科学知识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学以致用,而是自学科学知识的过程本身,是通过自学而沦为一个精明的人,文明的人,存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

10、知识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

11、学生的大脑不是空荡荡的容器,而是一口蕴含着多样水源的深井,教师的历史使命正是必须鼓励学生发掘这口井,使每一个学生都沦为一口科学知识的泉水奔涌而出来的井。

12、于是,学校在造就少数成功者的同时,也造就了大批的失败者,让大多数学生成了心灵自卑、个性萎缩的精神侏儒。

13、所谓降费绝不就是直观地少布置作业或增加课时,其实质必须就是使学生变小被动自学为主动自学,增加教育中师生的无效劳动,减少学生发展的目标。

14、我认为,教育的真谛是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个人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从而为民族、为人类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15、最具有嘲讽意味的就是,相当多的中学生能把中外名著的书名、作者腰得滚瓜烂熟,但对作品本身的内容却一无所知!16、面对互联网,教师应该是引导者。

管伯温老师经典语录大全

管伯温老师经典语录大全

管伯温老师经典语录大全管伯温老师(Guān Bówēn lǎoshī)是一位中国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他以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深厚的教育理念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喜爱与尊敬。

管伯温老师的经典语录不仅具有深刻的教育智慧,还能够激励人们不断追求知识和成长。

以下是一些管伯温老师的经典语录:1.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攀登到更高的层次。

' 这句话表达了管伯温老师对于学习的重视,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2.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才华,只要发现并善加利用,就能够取得成功。

' 管伯温老师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优势,并在其基础上努力发展,相信每个人都能够发光发热。

3. '学习是一种态度,不论在什么时候,都要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 管伯温老师强调学习的态度和心态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持续地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才能够不断进步。

4.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 管伯温老师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他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5. '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通过日积月累的努力和坚持获得的。

' 管伯温老师指出成功是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的,他鼓励学生不要畏惧困难,要勇往直前,相信自己可以取得成功。

6. '教育是一种传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价值观的传播。

' 管伯温老师强调教育应该注重价值观的传播,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这些经典语录充分展示了管伯温老师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他的教育理念深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通过他的言行,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育者,更是一位引领学生走向成功的榜样。

当代教育名家名言

当代教育名家名言

当代教育名家名言1、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一一叶圣陶2、我一生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超过我,一代胜过一代。

一一谈家桢3、关注现象只会让自己变得很消极,要关注事实。

一一王国权4、书陪伴了我的成长,有困难时找书解困,不如意时看书平缓心境,有空时翻书欣赏,分享别人的喜忧。

我的职业更需要读书。

一—陈佳洱5、做校长始终坚持一条,就是多到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多听取师生的心声,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要聚精会神地搞好学科建设,坚持不搞特殊化。

一一陈佳洱6、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延年益寿,天下太平。

一一谈家桢7、我这一生没有金钱,财富就是学生。

一一谈家桢8、人类作了这么多年的物理研究,知道的还是非常有限,自然世界中还有太多东西等着人类去探索。

一一陈佳洱9、青年人要尊重老师尊重老科学家,但不要盲目崇拜。

一一谈家桢-------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10、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巧为善教者也。

一一叶圣陶11、我不是天才,我的学习是非常勤奋的。

我发现很多东西还不懂,需要学,我就学。

你们不要相信天才论,关键在于刻苦和努力。

——钱伟长12、一代要胜过一代,青出于蓝胜于蓝。

我一生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超过我自己。

最大的祝愿。

希望孙子比儿子好,曾孙子比孙子好,一代胜过一代,这样才有希望。

一一谈家桢13、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

一—钱伟长14、书读得好就要越读越薄,书从实践中来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这样才不会读死书,也只有这样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并步步提升自己。

——陈佳洱15、也许我们会不成功,甚至想放弃,但这一切都不重要。

因为这一切终究会过去。

生命每天都是新的。

一一王国权16、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然有深浅广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

一一叶圣陶-------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217、一个人的物质生活是很容易满足的,最重要的是要为社会、为人类做出贡献,自己的存在能让别人生活得更好,自己便活得更有价值。

梁启超、王国维、鲁迅等10位名家谈什么是“好的教育”

梁启超、王国维、鲁迅等10位名家谈什么是“好的教育”

梁启超必须引导孩子的趣味梁启超作为家长典范,其九个儿女品格出众、才华横溢,各有建树!关于教育,梁启超说:必须引导孩子的趣味!感官快乐通常都是短暂的,一顿美食或一场Party带来的快乐很难持续,且遵循收益递减规律,阈限会逐渐提高,快乐越来越难,只能通过不断增加刺激和惊喜来实现,满足后又难免落入空虚;而基于价值体验的幸福却可以持续很久。

人生在幼年青年期,趣味是最浓的,成天价乱碰乱迸;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们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

我们主张趣味教育的人,是要趁儿童或青年趣味正浓而方向未决定的时候,给他们一种可以终身受用的趣味。

鲁迅保护孩子的怀疑精神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

但发展开去,对一切事无不驯良,却决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

“爸爸”和前辈的话,固然也要听的,但也须讲得有道理。

假使有一个孩子,自以为事事不如人,鞠躬倒退;或者满脸笑容,实际上却总是阴谋暗箭,我实在宁可听到当面骂我“什么东西”的爽快……但中国一般的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名之曰“有趣”。

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凡是属于“动”的,那就未免有人摇头了……王国维教育的宗旨是使人成为完全的人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

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

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曰身体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

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

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

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

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智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

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

星云大师家庭教育的六大关键历史上,有很多名人所以能够功成名就,都要感谢有良好的家教。

例如孟母三迁、岳母教孝,再如王羲之练字、王冕习画,都是因为家庭教育成功,所以终能成为不世之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视点▏教育必须回归常识,绝不能总想搞名堂。

报告人:毕唐书时间:2004.9.19地点:青岛整理:徐啸我们的教育一直不正常,在哪里犯了错误?——在教育常识上犯了错误!所以,今天,我要说:教育,要回归常识!我主要讲四个问题:1.教育首先要立人,立人首先要立心。

2.教育教学艺术的关键在于变接受教育为自我教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

4.多搞点校本教研,多写点教育叙事。

第一个问题,教育首先要立人,立人首先要立心。

教育是培养人的,这句话谁也会说,可我问你:“人是什么?怎样才能称其为人?”这点可能很少有人去思考。

在农村里,谁不孝顺爹娘,人们会说:“这人没有人味。

”那么,人味又是什么?做人要有人性,要有良心,人性良心又是什么?从何而来?这才是我们要考虑的东西。

许多美好人性的养成和我们平时的教育密切相关。

五年前,我曾经读过一篇《中国青年报》的通讯,写的是河南一位姓张的女班主任,现在想起这篇文章来,我还常常忍不住流下泪水。

张老师也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通讯中仅写了四件小事,第一件写的是她和一位贫困学生的交往。

那个学生来自太行山区,家境贫寒。

张老师发现他有两个奇怪举动,一是从来不与其他学生一起吃饭,二是洗脸总是到水管接水,洗完后也不擦。

天渐渐变冷了,有一天,张老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递给他一条崭新的毛巾,问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惯,学生激动地哭了,说:“张老师,因为家里穷,我从来没有条毛巾来擦脸,您是第一个发现我不擦脸的老师!我吃不起食堂的饭,只好在吃饭时间忍饿出去。

”张老师听了,也很感动,之后就对他多了一份关心。

这位同学后来在高考中因意外事件落榜,回到了老家。

张老师依然牵挂着他,盼着他来信,可是,左盼右盼,竟然一封信也没收到,“怎么会事?出什么事了吗?”张老师想。

半年过去了,张老师突然收到了来自太行山内的一个大大的邮包,拆开后一看,是厚厚的一沓信,信中说:“老师,我毕业后,每周给您写两封信,但我没有勇气发给您,因为我没有考入大学,给您丢脸了。

现在我鼓起勇气把所有的信寄给您。

您的恩情,我无法报答,我记得你爱养花,窗台上总摆着几盆花,我惟一的愿望是化成露珠,凝在您的花上!”没有读完,张老师的泪珠便流了下来,如一颗颗晶莹的露珠……这是一件小事,但我们可不要小看了这样的小事,它对一个人的心灵有净化作用。

去年(2004年)发生了马加爵事件,马加爵家里也很穷,他进监狱时,看着自己的狱服,说:“这是我一生中穿过的最好的衣服。

”这样一个贫困生在学校、社会中受尽歧视,不满终于积成仇恨,酿成血案。

我想,如果马加爵在人生路上碰到过这样一位像张老师这样的人,他就不至于走上绝路。

有些细节看上去离教育很远,实际上与教育息息相关。

第二件事,说的是对越自卫反击战时的事。

张老师让自己班的学生与解放军前线某连队结成对子,通了一年的信,突然一段时间前线没有了回音,几个月后,一个青年军官来到学校,找到同学们说: “我是连队的指导员,你们一定奇怪,为什么我们突然不给你们回信了。

我现在告诉大家一个沉痛的消息,在执行某次任务时,全连队的战士们不幸为国捐躯了!”话音未落,全班同学抱头痛哭。

张老师说,经过这样一件事,全班同学似乎一下子长大了。

还有一位同学,没考上大学,却善于经商,成了大款,有一次回校探望张老师,说:“张老师,中午我留在您这里吃饭,请您为我做当年你常做的青椒炒肉丝,下清汤面吃——我是所谓的大款了,有好饭吃,有好房住,但我感觉最好吃的,还是您炒的青椒肉丝。

”于是师生二人一起享受了当年的“美味”。

临别时,这位“大款学生”对老师郑重地提出了一个要求:“张老师,我希望您能继续做班主任,能多做一天就多做一天;您多做一天,社会上就多一些有良知的人。

”这几个故事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今天为什么要讲?因为这些事情虽然不大,但却触及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爱,就是一切。

”教育首先要立人,立人首先要立心。

如果没有爱心,人会比任何一种动物都可怕。

有位从纳粹集中营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新教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着:“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见到了人类不应见到的情境:毒气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杀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美丽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

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才有其价值……”真的,不是一个人接受的教育越多,他的素质就越高。

我们曾经在青岛举行过一次会议,请企业家谈谈职业教育。

会前我想,企业家一定会要求学校教好专业技术,没想到他们众口一词:高学历不等与高素质,职业道德最重要!企业家们说,我们提这个目标,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是从教训中得来的。

如果我们做教育的反而本末倒置,忽视了这些东西,那就是违背了教育常规。

有人会问:不是经济社会吗?在这个社会,谈人性,谈诚信做人,这些还有用吗?我认为不但有用,而且永远有用。

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老板——即使他是靠不正当手段发迹的,当他选人的时候,他首先会选那些做人到位的员工。

我们平时进行德育教育,为什么没有多大效果?如果我们结合生动的例子,如果我们注重这些细节,言传身教,孩子不会不接受。

一个人的素质,说起来很虚,但又表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行为,比如说话,都要注意,做教育就要从小事做起。

素质表现在日常的一举一动上;北京某所重点大学的学生去应聘,单位没有组织考试,只是每人给端了一杯水,只有一个女生站起身来道谢,最后单位只录取了这位女生。

素质也表现在日常的一言一语中;提到说话,就想说说青岛话,“家丑不怕外扬”,青岛人说话毛病太多了。

从农民到机关干部,说话都带口头语,满口脏话自己还不觉。

我发现一个特点,在山东就青岛、烟台、威海三个地区这种毛病最严重,其他地方这类脏话很少。

不要以为沿海经济发达,人的素质也就高。

其实,经济发达的地方并没有什么文化根基,不文明成了习惯,成了特色。

青岛这个毛病不改,想建国际化大都市很难。

做人教育到位,学生便获得了动力。

学生为什么做事没有动力,正是因为做人的教育没有到位。

这里说的做人的教育,不是要树立什么理想,那些没有用,要做实实在在的教育。

解决学生没有人生动力问题,要从两方面着手教育:一是以人生教育为支点,解决人生动力问题。

常常有学生不知道来到这个世界上不知道要做个什么样的人,他也从来不考虑,家长老师也从来不教育,或者教育显得假大空,没有效果。

其实,人生教育很生动,很丰富。

给学生指个方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人生的意义。

魏书生提倡学生去读名人传记,名人的生命轨迹可以成为学生的人生坐标。

我在高密一中听过语文课,看过他们的语文实验室,我说:你们的不是在学语文,而是在造人!语文不仅是学知识,更要和做人结合在一起。

我看过高密一中一个学生的读书心得,他说:“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最欣赏诸葛亮舍战群儒一段,他镇定自如,从容不迫,这才是栋梁之才。

这样的人才如今不多了,我想做这样的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每天睡觉前,我都要对着墙壁去演讲……”你看,人一旦有了动力,有了人生坐标,潜力就能充分发挥。

人生教育的工作可以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我到诸城一中参观,发现他们的宿舍文化极得人生教育的妙处。

看到他们的宿舍都有一个名字,男生有“状元居”“超然居”“博雅居”等,女生有“慧心居”“雅静居”等。

墙上挂有横幅,有自己写的,有前面舍友留下的,从条幅上可以看出学生的人生境界。

我又翻看了学生关于宿舍命名的第一手材料——为自己宿舍命名做出的阐释。

要知道,名字对于使用者来说是肯重要的,看名字就知道命名者的涵养与境界,命名过程就是确定人生坐标的过程,命一个名,比语文教师布置一篇命题作文作用大的多。

这么一个小活动,我感觉涵盖了新课程标准的所有内容。

二是以艺术教育为燃点,解决动力问题。

艺术教育不是指美术课、音乐课,真正的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技能问题,艺术教育说到底是一种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人生命的原动力。

人死亡的标志,从心理学意义上说就是情感的枯竭,对世上的一切事都感到无所谓,这就已经死亡了。

艺术惟美,知美则性善,性善则行端;艺术主情,情动则神弈,神弈则心灵,这就是艺术教育的价值所在。

爱美,人就会进步。

龙口南山集团的老总,小学毕业,最后做成大企业,我问当地人:他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他们回答我说:人家这个人,过去家里很穷,但收拾得干干净净;种自留地,不管种什么,都比别人家收成好。

我就明白了——小处追求美的人,干企业时自然也要干出个花来,他的成功是必然的。

人就怕不动心,不动情,一动情很多事就好办了。

作文写不好,不仅是表达方法的问题,更是思想感情的问题,对任何事都不关心,当然写不出好文章。

同样,一个老师,教学好坏,也不仅是教学法的问题,主要还是精神状态的问题。

同样一节课,你照着教学录象上,也上不到特级教师那个水平;同样一个人,上同样一节课,也会时好时坏。

不解决“情”,只谈“法”,就没有动力。

老师如此,学生更如此。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最高的境界,都是艺术教育。

不仅文化课如此,连体育课都是这样,做操就是艺术教育。

我常对体育教师说,如果体育教师能通过体育课,让学生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你就是很伟大的体育教师,这不仅是健身问题,更是气质情操的问题。

这样的教育才是富有魅力的,她解决了人生的动力问题。

自我教育再讲第二个问题,教育教学艺术的关键在于变接受教育为自我教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育不是接受命令,而是自我修养,这是教育最核心的东西。

这句话听上去很虚,实际上很实。

怎样转变呢?很简单,我举一个例子。

到昌邑一中考察时,校长很骄傲地告诉我,学校25年来没有一起犯罪现象。

怎么做的呢?学校没有刻板地进行教育,只是搞了一个活动,让每个学生胸前挂一个“自我承诺牌”,上面写着校训:明礼诚信,遵纪守法。

这个牌并不是强迫学生挂,你愿意挂就挂,不愿意挂就不挂。

给他这个选择的权利,挂牌,就是对自己提高要求,就是自我教育。

其实人人都是上进的,最后大家都自觉挂了牌。

这样的例子很多,临沂一所学校,每个班都有名字,有“诚信班”,有“博采班”,也有直接用班主任名字命名的;每个班还有自己的班歌、班训、班徽,这些都是学生设计的。

每个班前都有自己做的展示牌,上面除有以上内容外,还有班级的“明星人物”,还不定期地选出班级的“形象大使”,这样就把接受教育变成自我教育,学校的一切工作就主动了。

比如写字,每个人花在写字方面的时间太多了,为什么还写不好?其实只要老师写好了,就会带出一批小书法家。

有个小学教师布置学生写生字一百遍,学生为了写得快,先写一个偏旁,再写另外一半,怎么会写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老师展示出美,学生会主动去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