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知可及,其愚不可及也——苏教版九下第四单元古诗文中人物形象解读
其知可及,其愚不可及也
其知可及,其愚不可及也作者:陈玉剑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8年第01期孔子曾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意思是“宁武子在国家太平时节,便聪明;在国家昏暗时节,便装傻。
他那聪明,别人赶得上;那装傻,别人就赶不上了。
”春秋时期的那个宁武子不是真愚,而是装傻,是在政治黑暗时期韬光养晦、明哲保身以待合适时机再施展抱负的大智慧,孔子对宁武子的这种“愚”是特别赞许的。
曹刿、邹忌、愚公等人的“愚”是另一种“愚”,这种“愚”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现把曹刿等六人按照中国古代等级秩序分大夫、士和平民三类人来解读其“愚不可及”。
一、欲为圣朝除弊事,不顾安危进忠言——大夫邹忌、孔明愚不可及古人云:伴君如伴虎,刻刻要当心。
《周易·履》专门讲伴君如虎的伺候君主之道:“履虎尾,愬愬。
”大概意思是“跟在老虎后面,朝兢夕惕戒备着”。
小心陪伴君王尚且不易,忠言逆耳进谏更难,历史上像比干、伍子胥等因进谏而失去生命的例子举不胜举,可是,身居相位的邹忌、孔明却不汲取历史的教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顾安危,进谏除弊,为国尽忠,真是“愚不可及”!邹忌,战国时齐人。
他仪表非凡,“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他聪颖精明,明白“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他官高位尊,时任齐国之相,富贵难言。
这样的他却不懂安富尊荣而冒犯龙鳞,以自己受蒙蔽的事现身说法,讽谏齐王,希望齐王能广开言路,兴利除弊,修明政治。
虽然他言辞便给、规劝委婉,卓有成效——“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但他实在是以身犯险,“愚蠢”至极。
齐威王执政时间不短,朝政积弊不少,只要从“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就可以知晓。
如果邹忌进谏的方式稍有不当,如果进谏时适逢威王心情不佳,如果进谏时有小人挑拨,那结果轻则遭贬斥(如屈原谏楚怀王被放逐),重则性命难存(如关龙逄谏夏桀被杀),这样的邹忌是不是“愚不可及”?诸葛亮被司马徽比着是“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苏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四单元十五 《孟子》二章
苏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四单元十五《孟子》二章任何的限度,都是从自己的心坎开端的。
每一奋发尽力的背地,必有加倍的弥补。
以下是本文库为您推荐苏教版九年级(下)语文教案第四单元十五《孟子》二章。
十五《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能力目标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作家路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漫长的,但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
"面对生与死,义与利,是重义轻利还是见利忘义,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告诫我们要这样抉择,那就是舍生取义!(板书课题《鱼我所欲也》)二、资料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名言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正字正音。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孟子》二章备课全方案 苏教版(通用)
孟子《孟子》二章备课全方案新课导入孔子和孟子都身处乱世,但都没有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
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必须并且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价值,这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
积累整合文言知识1.生字注音箪(dān)羹(ɡēnɡ)蹴(cù)畎(quǎn)鬲(ɡé)拂(bì)2.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激;“与”同“欤”,语气词)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原先,从前)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畅)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弼)3.古今异义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一种古代的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是.亦不可以已乎(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起,指被举用;今义:送出,交付)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被举用,被选拔;今义:向上抬)征.于色(古义:征验;今义:出兵讨伐或走远路)4.一词多义则.凡可以得生者(那么)则得之则.生(就) 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于) 呼尔而.与之(连词,表顺承,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然而) 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而夫声发.于水上(发出) 管夷吾幸于士.(狱官) 人则无法家疵士.(贤士) 二者不可得.兼(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 故不为苟得.也(取得) 5.词类活用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资财缺乏) 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活用作动词,犯过失) 行.拂乱其所为(名词作状语,可译为“用行动”) 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活用作动词,感激)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活用作名词,国外) 6.文言句式(1)判断句鱼,我所欲也(“也”表判断)(2)倒装句舜发于畎亩之中(状语后置,即“舜于畎亩之中发”)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状语后置,即“傅说于版筑之间举”)于而发 士得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状语后置,即“胶鬲于鱼盐之中举”)管夷吾举于士(状语后置,即“管夷吾于士举”)孙叔敖举于海(状语后置,即“孙叔敖于海举”)百里奚举于市(状语后置,即“百里奚于市举”)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初中语文2018年苏教版九年级下册PPT课件 第四单元 《孟子》二章
君为轻”,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成
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
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是儒家经典。宋朝朱熹把《பைடு நூலகம்子》《论语》《大学》和《中 庸》合称为“四书”。
3.课文先知
文章运用对比、举事例的方法论述了面对“生”与“义”
2.一词多义 (1)得
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
)
)
答案:动词,取得/同“德”,动词,感激
(2)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蹴尔而与之
( (
) )
答案:同“欤”,语气词/动词,给予 (3)为
为宫室之美
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
(
)
)
答案:介词,为了/动词,做
3.古今异义 (1)一箪食,一豆 羹 .
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同“_____”,_____)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同“_____”,_____)
(“_____”同“_____”,_____)
(4)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_”同“_____”,_____) 答案:(1)辟 避 躲避 (2)辩 辨 辨别 (3)得 德 感 激 与 欤 语气词 (4)乡 向 原先,从前
答案:(1)二者不可得兼
(2)蹴尔而与之 (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舍生而取义者也
乞人不屑也
(4)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背景回望 孟子的“人性”说中特别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 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作用,认为“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 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 然之气”,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鱼我所欲也》教学案苏教版
《鱼我所欲也》教学案部分教学活动和思路【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句及课文内容。
2学习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3.了解“舍生取义”的道德观。
【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句及课文内容。
【学习难点】学习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导学(一)熟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内容。
(二)文言字词解释。
二者不可得兼..人之..故不为苟得..也如使欲莫甚.于生由是....则可以避患是故所欲有甚于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贤者勿丧.耳蹴.尔而与之呼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于我何也是亦不可以已.乎失其本.心.一箪.食一豆.羹(三)指出通假字并解释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仪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生死而不受(四)句子翻译1.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五)文学常识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四)写出你的疑问二、课堂助学1.导入:2.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3.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4.两人小组互译文意,提出疑惑。
5.请用一句话总结本节课你的所得。
三、课堂检测(一)、文言字词解释。
二者不可得兼..人之..故不为苟得..也如使(5)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2..用课文内容填空:(1)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2)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3)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6)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7)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指?(8)“此之谓失其本心”,你认为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三、课堂检测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课文第一段的论证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请用“‖”在原文上划分层次,并说明划分理由。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曹刿论战》对比阅读(新版)苏教版
《曹刿论战》对比阅读【一】[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乙]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注释] 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易置:撤换。
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
1.解词(1)小惠未遍()(2)牺牲()玉帛(3)而绝()其粮道(4)秦悉坑()之2.译句(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悉更约束,易置军史3.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
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
4.乙文中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二】【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
”遂逐齐师。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1.解词(2分)(1)公将鼓之()(2)宋人既成列()2.翻译(5分)(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3、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2)。
微课件 苏教版九年下册诗歌鉴赏 知人论世读诗歌
知人论世读诗歌
苏教版版本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专项复习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 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 淡,内涵却无限丰满。不说其他,单是“落花时节” 这一形象,就可以作多层次的分析。 一是说,杜甫碰到李龟年,正当落花时节。
二是说,杜甫当年名动京师,如今流落江南,已到 落花时节。
微课
微课
知人论世读诗歌
二、知人论世的作用
苏教版版本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专项复习 课
1、可以更准确深入地把握古诗词的 主题和情感
微课
知人论世读诗歌
苏教版版本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专项复习
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 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 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 作。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政治 抱负不凡,仕途顺畅,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 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古人常有浮云蔽日、 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 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 邪的勇气和决心。册诗歌鉴赏专项复习 知人论世读诗歌
知人论世读诗歌
苏教版版本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专项复习
学习目标 1、了解知人论世的概念和作用
2、学习鉴赏诗歌的技法
微课
知人论世读诗歌
苏教版版本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专项复习
知人论世读诗歌
一、知人论世的概念 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他的原话
是:“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后世将“知人论世”连 缀,或将其视为诵读诗书的目的。作品作 家时代三者互为条件,即可由作家时代了 解作品,亦可由作家作品了解时代,还可 由作品时代了解作家,凡此均属知人论世。
微课
知人论世读诗歌
苏教版版本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专项复习
成语“愚不可及”原来是褒义词!
成语“愚不可及”原来是褒义词!从小到大,“愚不可及”这个成语经常听到看到,一直认为是贬义词,形容一个人实在太愚蠢,愚蠢到无人可比的地步了。
读了《论语》后才明白,原来这句话是夸奖人的,没有一点贬义的意思。
这句成语原来是出自《论语.公冶长》:宁武子是春秋时期人,卫国一个很有名的大夫,姓宁,名俞,谥号武子,山东菏泽人。
当时卫国比较动荡混乱,由卫文公到卫成公,这两个朝代完全不同,却安让无恙的做了两朝的元老。
“邦有道则知”,“邦”就是国家的意思,“知”是智慧才能。
国家政治开明,社会稳定,这个时候,他的智慧才能就发挥出来了,是个管理有方、非常优秀的大夫。
可到后来卫成公的时候,政治昏暗、社会混乱,情况很糟糕,他还在做大夫,参与政治管理,但已经属于“邦无道”的时候了,宁武子就表现的很愚蠢,很笨,很无知,这就是“则愚”。
其实宁武子并不笨,只是懂得明哲保身,识时务者为俊杰而已。
表面上虽然碌碌无为,什么也不干,很笨很傻,其实背地里也做不了不少实事,为挽救这个国家而努力,只不过低调处世,韬光养晦,不漏锋芒罢了。
历来改朝换代,新皇帝都会任用一批新人,培养自己信得过的手下。
前朝的遗老,一般都会被排挤,不会被重用,毕竟前朝的人,新皇帝用着也不放心。
而宁武子在卫文公时期表现的那么出色,到了卫文公的时候,又表现的那么无所作为,装傻充愣,这点把戏不可能没有人看的出来,但竟然没有人排挤他、仇恨他,看来他这装傻的本事,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人在得意的时候,往往锋芒外露,喜欢争强好胜,聪明才智很容易显露出来。
古往今来,从来就不乏聪明之人,所以孔子说“其知可及也”,像他的这种聪明才智,很多人都能做的到。
但是,能伪装成碌碌无为、韬光养晦、老老实实、非常无能的样子,尤其是开始非常聪明,后来突然变的很笨的这种,“其愚不可及也”,宁武子这种装傻的本事,一般人就做不到了。
郑板桥说过一句名言“难得糊涂”,人要聪明不易,但装糊涂更难呀!尤其由一个聪明人转变为一个糊涂人,这就非常难了。
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文言文翻译及课文解析
苏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文言文翻译及课文解析曹刿论战(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要求庄公会见。
他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为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宫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要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普遍百姓,老百姓是可不能跟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神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曹刿回答说道:“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可不能保佑你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尽管不能一一了解清晰,也一定依照实情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情况.能够凭那个条件打一仗.假如作战,请承诺我跟随着您去.”(写战前政治预备的分析)鲁庄公和曹刿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要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能够.”齐国三次击鼓进攻,曹刿说:“能够击鼓进攻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就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不能够.”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形,说:“能够追击了.”因此就追击齐军. (本段要紧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缘故.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齐军第一次击鼓进攻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因此战胜了他们.(像齐国如此的)大国,(它的军事行动)是专门难估量的,我可能在那儿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的轮迹专门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因此下令追逐他们.”(本段写:战后曹刿对取胜缘故的分析)生于担忧,死于安乐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开释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本段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经历艰巨困苦之后,成就不平凡的大事的例子.)因此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责任给如此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楚,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方法来让他的心打搅,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第二段要紧写:以所举事实为依据,论述人才要在困难逆境中造就.)一个人常常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国内假如没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假如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会灭亡.(本段要紧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如此人们才会明白担忧鼓舞人奋起,使人一辈子存、进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本段:归纳出全文的中心论点)鱼我所欲也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假如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假如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因此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能够得到生存的方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假如人们所厌恶的情况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能够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能够干呢?通过某种方法就能够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祸害,但有不去干这种情况.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确实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峻的事,(那就不是“义”).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只是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罢了.(提出中心论点,指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便能够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然而,假如你(轻视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可不能同意,假如你用脚踢着(或践踏)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情愿同意.(运用举例论证,“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万钟的俸禄假如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同意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贫穷困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同意了;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受“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同意了;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而不同意“呼尔”“蹴尔”的一箪食,一豆羹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贫穷困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同意了:这种做法不也是能够停止不干了吗?(假如如此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的思想,即“义”即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第三段从反面论证见利忘义确实是丧失人一辈子本性的行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已深了,大风怒吼,把我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翻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第一段,写秋风破屋的情形)南边村庄上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如此当面作“贼”,公布地抱着散落在地上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成效,只好拄着拐杖回来,独自叹息. (第二段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一会儿,风停了,云层墨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慢慢黄昏,黑了下来.盖了多年的布被,又硬又冷,像铁似的,娇惯的亲小孩因为睡相不行,把被子里都登破了.因为屋漏,床头没有一块干燥的地点,可如麻似的密集的雨点仍旧下个不停.我自从通过安史之乱后,一直睡眠不行,这漫长的黑夜,到处都湿漉漉的,如何挨到天亮呢? (第三段,写长夜沾湿的苦痛)]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挡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风雨中岿然不动,安稳如山!啊!什么时候我眼前能高耸如此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独破,受冻至死,也是心中意足的. (第四段,写诗人推己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理想.)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 (介绍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这是故事的背景.)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棉队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堵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能够吗?”大伙儿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地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如何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伙儿纷纷说道:“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因此带领挑担子的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关心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慧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上山的一棵草都铲不了,又能能把泥土的石头如何样呢?”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亲小孩在呀;亲小孩又生孙子,孙子又生亲小孩,亲小孩又有亲小孩,亲小孩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但是山却可不能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山神听说愚公移山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便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亲小孩背走了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一直到汉水的南面,再没有高山阻隔了.出师表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险存亡的确时候啊。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的意思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的意思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出自战国·宋玉《九辩》,意思是:他懂得道理是可以学习的,而愚昧是没有办法能够学到的。
在这里,其可及可指道理可以学习到,也可指愚昧没有办法学到。
所以它整体上表示可以学习的道理或知识是可以学习到的,而愚昧则是学习不到的。
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可及”与古代汉语的意义有所不同,并不等于“可学习”。
《九辩》原是《楚辞》的一个篇章,战国时期楚国宋玉作。
屈原,名平,字原。
宋玉是他的学生,但并非师徒关系,《九辩》为其学生所作,是托言屈原之词。
《九辩》分上下两篇,大致是“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
”上篇主要写湘君、湘夫人对屈原的无限思念,从而导致灵魂升天,并陈述“帝高阳之苗裔兮”的神话传说;下篇则借与神游,述及当时政治腐败,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情绪和与世俗之人格格不入的孤傲情怀。
全文借景抒情,感情深沉真挚。
“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这句话是从否定角度来说的,“其知”指屈原的认识,“其愚”指屈原的愚昧。
我不相信我是愚蠢的。
但我确实因读了书,明白了道理,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事的方法。
如今读书已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每当我阅读书籍时,眼前总会浮现出书中那生动的画面:鸿门宴上,刘邦依仗自己地位显赫,趾高气扬地对项羽发号施令,而项羽却只能卑躬屈膝地忍受着,而张良则只顾低头玩弄着一卷竹简;他懂得那些道理,却还是被愚笨的张良欺骗,掉进了张良挖好的陷阱;司马懿虽然老奸巨猾,仍然在街亭中被诸葛亮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想到这儿,我便又翻开书本,继续品味着先贤们的智慧结晶,读着,读着,我的心随着作者的笔触一起涌动。
他懂得那些道理,却还是被愚笨的张良欺骗,掉进了张良挖好的陷阱;司马懿虽然老奸巨猾,仍然在街亭中被诸葛亮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想到这儿,我便又翻开书本,继续品味着先贤们的智慧结晶,读着,读着,我的心随着作者的笔触一起涌动。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鱼我所欲也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鱼我所欲也教案苏教版《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孟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
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标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3.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翻阅《孟子》,当他翻到卷四《离娄章》时,龙颜大怒。
因为这一章里,有这样一段话:“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朱元璋想:胆量好大的孟轲,竟敢鼓动人们在皇帝对待他们不好时,就把皇帝当作仇敌贼寇,那还了得。
于是,。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5课《孟子二章》教案 苏教版
第十五课《孟子》二章第1课时鱼我所欲也一、【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
2.本文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
3.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二、【重点难点】1.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 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诠释了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的思想。
<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合作探究1.把握论证方法,理清论证思路。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智不可及』与『愚不可及』
『智不可及』与『愚不可及』“智不可及”与“愚不可及”这个典故,源于孔子与弟子的一次对话。
孔子讲到,春秋时期有一个国的宰相名叫宁武子,曾经先后辅佐过两代君主。
在第一代君主时期,因为政治清明,宁武子智不可及;在第二代君主时期,因为政治黑暗,其愚不可及。
为什么宁武子这个人会“前智”而“后愚”呢?这既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也与智慧由个人掌控有关。
这反映了政治黑暗年代知识分子的一种智慧,当一个人改变不了时局时,就会寻找一种可以自保的养晦之略。
作为今人,作为现代的领导者,从这个故事中能借鉴到什么呢?我认为,从微观层面上说,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和防止下属这种“愚不可及”现象的发生,很值得我们深思。
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这对关系中,领导者居于支配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领导。
领导要有容人容事容言的雅量。
当领导的有没有容人容事容言的雅量,这一点至关重要。
现在讲领导德才的比较多,对领导度量的关注比较少。
事实上,在领导行为中,度量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如果领导心胸狭窄、恃才傲物,下面的人肯定不敢多言,说话从有所保留开始,到说好话、说套话、说恭维话,最后通过沉默来抗争。
当沉默都不行时,他只有变得“愚不可及”了,因为谁都清楚领导手中的权力掌控着下属的政治命运。
在这种情况下,谁都得乖乖的,谁都会去向宁武子学习,在容人问题上,春秋时期的齐桓公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齐桓公与管仲曾经有过一箭之仇,但齐桓公当上国君后,捐弃前仇相管仲。
结果,管仲将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富国强。
如果当初齐桓公记住一箭之仇,没有容人的雅量,就不可能有后来的管仲相齐,也不可能有他后来的霸主之位。
所以,身为领导,一定要有容人的雅量,能容人不能容之言,能容人不能容之事,能容人不能容之物。
尤其要容得下曾反对过自己的人,容得下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人,容得下与自己有过节的人。
领导胸襟开阔,有容人容事容言的雅量,下属的聪明才智才能源源不断地涌流。
否则,大家就会像《皇帝的新装》里的大臣们一样,谁也不说实话,都以好话套话恭维话来应付领导。
读《论语》学成语:愚不可及
读《论语》学成语:愚不可及成语愚不可及,读音:yú bù kě jí。
补充式结构;用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公冶长》篇第五之二十一章: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姓宁名俞,卫国大夫,“武”是他的谥号。
知:智慧的意思。
愚:在这里是装傻的意思。
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装傻。
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宁武子是一个处世为官有方的大夫。
当形势好转,对他有利时,他就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卫国的政治竭力尽忠。
当形势恶化,对他不利时,他就退居幕后或处处装傻,以便等待时机。
孔子对宁武子的这种做法,基本取赞许的态度。
“智可及,愚不可及”,从字面上,“智”就是“智慧”,“愚”就是“愚蠢”,似乎是一褒一贬,其实在句子里都是褒义的。
这里的“智可及”可以理解成“一般的智慧”或“表面的智慧”人们是可以达到的;而“愚不可及”是指“不一般的智慧”人们是无法比的。
“愚”字,道是无智胜有智,是“大智若愚”,是表面装作笨拙的样子,而内心却运筹千里,深藏机智而不露。
往往这样的人不是出于谦虚,就是避免因才智过人而遭暗算,所以用“愚蠢”把自己“包装”起来。
当年曹操评荀攸“智可及,愚不可及”,是由于“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谋谟帷幄,时人及子弟莫知其所言。
”所以“太祖(指曹操)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故,“智可及,愚不可及”,虽然表面是说“(你的)智慧(人们)可以达到,(你的)愚蠢(人们)比不上”,但绝不是贬低而是夸赞人的“大智若愚”!愚不可及是大智若愚,是一种真正的智慧,表面的智慧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小聪明而已。
很多人本来愚笨却偏偏要假装出很有智慧的样子,而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则在很多情况下低调得很愚笨的样子,看起来似乎比谁都更愚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 人云 : 伴君 如伴 虎 , 刻 刻要 当心 。 《 周易・ 屈 原谏楚 怀王 被放逐 ) , 重则性 命难 存 ( 如 关龙逢 履 》 专 门讲 伴 君 如虎 的伺 候 君 主之 道 : “ 履 虎 谏夏 桀被 杀 ) , 这样 的邹忌 是不是 “ 愚不 可及 ” ? 尾, 想 想 。” 大概 意 思是 “ 跟在 老 虎后 面 , 朝 兢
“ 愚” , 这 种“ 愚” 也是 常人 难 以企及 的 。现 把曹
皆朝 于齐 ” , 但 他 实 在是 以身 犯 险 , “ 愚蠢 ” 至极 。
臣进谏 , 门庭若 市 ” 就可 以知晓 。 如果 邹忌进 谏 的
朝 政积 弊不少 , 只要从 “ 群 刿 等六 人按 照 中国古代 等级 秩序 分大夫 、 士和 齐威 王执 政时 间不短 ,
08 6 I教
材
其知可及 , 其愚不可及也
— —
苏教 版 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 四单 元古诗 文 中人物 形象 解读
◎ 陈 玉 剑
陈 玉剑 , 江 苏省 盐城 市 大丰 区实验初级 中学教 师。
真是 “ 愚 不可及 ” ! 孔 子 曾说 : “ 宁武 子 , 邦有道 , 则知 ; 邦 无 忠 , 道, 则愚 。 其知 可及 也 , 其 愚不 可及也 。 ” 意思 邹忌 , 战 国时齐 人 。他仪 表非 凡 , “ 修八 尺有 是“ 宁武 子在 国家太 平时 节 , 便聪明; 在 国家 昏 余 , 而形貌 呋丽 ” ; 他聪 颖精 明 , 明 白“ 吾 妻 之美 我
暗 时节 , 便装傻 。他 那聪 明 , 别 人赶 得上 ; 那 装 者 , 私 我也 ; 妾之 美我者 , 畏 我也 ; 客之 美我 者 , 欲 傻, 别人 就赶 不上 了。 ” 春秋 时期 的那个 宁武 子 有求 于 我也 ” ; 他 官 高位 尊 , 时 任 齐 国之 相 , 富贵
不是 真 愚 , 而是 装傻 , 是 在政 治 黑 暗 时期 韬 光 难 言 。这样 的他却 不懂 安 富尊荣 而 冒犯龙 鳞 , 以
他 临危 受 命 , 夙兴夜寐 , 蜀 国傲 视 群 而 失去 生 命 的例 子举 不胜 举 , 可是 , 身 居 相位 赤壁 功 成 ;
的邹 忌 、 孔 明却 不汲 取 历 史 的教 训 , 明知 山有 雄 ; 他 才智卓 越 , 孤城一 座 , 吓退 司 马雄兵 。他雄
虎 偏 向虎 山 行 , 不顾安危 , 进谏除弊 , 为 国尽 才大 略独步 三 国 , 刘备在 临终 之 际也说 : “ 君 才十
诸葛 亮被 司 马徽 比着是 “ 兴周 八百 年之 姜子 夕惕戒 备 着 ” 。 小心 陪伴 君王 尚且不 易 , 忠言逆 牙 、 旺 汉 四百 年之 张子房 ” 。他 未 出茅庐 , 隆 中决
耳 进谏 更 难 , 历 史 上像 比干 、 伍 子胥 等 因进 谏 策 , 已知 三 分 天下 ; 他 初 出茅 庐 , 舌 战群儒 , 东 风
孟 子所 说 的“ 义” 即人人应 有 的“ 羞 恶之心 ” ,
平 、亲 贤远 佞 ” ,免 除 自己北 伐 中原 的后顾 之 是一 种看 不见 摸不着 的虚无 。虽然 是一种 虚无 ,
忧, 完成 “ 攘 除奸 凶 , 兴 复汉 室 ” 的大业 ; 希望 他 孟 子却 认为 这 种 “ 义” 是人 人 内心 都存 在 的 , “ 非 能“ 自谋 , 以 咨诹 善 道 , 察 纳雅 言 , 深追 先 帝 遗
平 民i类人 来解 读其 “ 愚不 可及 ” 。
一
、
欲 为 圣 朝 除 弊 事 ,不 顾 安 危 进 忠 方式 稍有 不 当 ,如果 进谏 时适逢 威 王心情 不 佳 , 如 果进 谏 时有 小 人 挑拨 , 那 结 果 轻则 遭 贬 斥 ( 如
言—— 大夫 邹忌 、 孔 明愚不可 及
教
材 I语 文 教 学 与研 宄 ・ 上 半 月 刊 2 0 1 8年 0 1月 0 8 7
倍曹丕 , 必 能安 国 , 终定 大 事 。若 嗣 子可辅 , 辅 不 动 心 ” , 因为他 内心 的浩然 之气 【 , 会让 他 选择 之; 如其 不才 , 君可 自取 。 ” 可 诸葛孔 明誓 “ 报先 能行仁 政 的君 主 , 而不会 只想着 自己是 否得 到荣 帝, 忠 陛下 ” , 为蜀 国出生人 死 。他兴 兵北 上 之 华 富贵 。不过 , 这种浩 然之 气必须 与 “ 义” 和“ 道” 际, 还 言辞 恳切 劝说那 天 生 暗弱 、 平庸 无能 、 扶 配 合 , 才能真 正做 到“ 士穷 不失 义 ” 。 不起 的小阿斗 , 希 望他 能 “ 开张圣听 、 赏 罚 公
由外 铄 我也 , 我 固有 也 。【 4 ] ” 它不 仅存 在 , 而且很
诏” 。 虽 然孔 明 的谏言 既不失 臣子 身份 , 又切 合 宝 贵 , 有 时 比生 命 还宝 贵 , 关 键 的 时候 甚至 可 以 长 辈 口吻 ; 既不 用 训斥 的话 语 , 又不 用 卑 下 的 “ 舍 生 而取义 ” 。“ 一箪食 , 一 豆羹 , 得 之 则生 , 弗 语气 , 语 言是 那 么 的率 直 质 朴 , 感 情 是 那 么 的 得 则死 。呼 尔而 与之 , 行 道之人 弗受 。蹴尔 而 与 恳切 忠贞 【 I 】 , 这 样 披 肝沥 胆 的谏 言 即便 石 头也 之 ,乞人 不 屑也 ” 。行道之 人 和乞人 之所 以 ‘ 弗 会动心, 但刘 禅 不会 ; 即便 孔 明“ 临表 涕零 ” , 刘 受 ” “ 不屑” , 是 因 为他 们 有 “ 羞恶之心” , 这 种 有
养晦、 明哲保 身 以待合适 时机再 施 展抱 负 的大
自己受 蒙蔽 的事 现 身说 法 , 讽谏 齐 王 , 希 望 齐 王
智慧 , 孔子对宁武子的这种“ 愚” 是 特 别 赞 许 能广 开言路 , 兴利 除弊 , 修 明政 治 。 虽然他 言辞 便 的 。曹 刿 、 邹忌 、 愚公等 人 的“ 愚” 是 另 一 种 给 、 规 劝委 婉 , 卓 有成效 —— “ 燕、 赵、 韩、 魏 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