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第8课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小学科学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小学科学一、教学目标:1.认识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了解地球上的不同风区。
3.学习测量风速的方法。
4.探索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测量风速的方法。
难点:风的形成过程,地球上不同风区的原因。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引入①播放一段或是几段类似的风景视频,让学生们先了解下生活中常见的风景,比如海滩上迎风起航的帆船,笔直地在黄沙上潜行的骆驼,心旷神怡地漫步在绿树成荫的公园中等。
②老师提问:“你们见过风吗?风是怎么形成的?”请同学谈谈这个问题,认识一下这个知识点的起点,不要求答案正确,引出了本节学习的主题:风的形成原因。
2.主体内容①教师介绍:风是空气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地球表层的不均匀加热是产生大气运动的重要原因,这种不均匀加热是以太阳能作为动力的,因为不同的区域的太阳照射相对强度不同,如太阳落在地球的赤道处直射热较高,赤道以南地区的热量量要多于赤道以北地区,因此赤道地区气温高,使得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区,被地球的自转和地球自身的运动转为由赤道到南北2极高压区的气流,这就是全球的气压平衡系统,是形成风的根本原因。
而我们可见的风通常是受到热空气上升和冷空气下降后气体对流的影响。
②通过观察气象站的实时数据,教师让学生看到数值屏上显示的风速数值,让学生们直观了解什么是风速,我们如何去测量它。
③介绍不同的风区,如极地正常风、季节性风大的印度洋及巴基斯坦地区、欧洲大陆的海洋性气候区。
针对不同的风区,Johnson老师的文章提出特定区域的著名风,如美国火车头飞快的突风,非洲的沙漠狂飚,加勒比海的暴风骤雨等等通过PPT展示等方式呈现,让学生们通过图片、文字等用直观的方式认识下不同的风区。
3.活动任务①测量风速。
②让学生们自由组队,分别以飞机、火车、汽车等建设为背景,完成一组有趣、生动、活泼的PPT,让别人看到关于他们选择构思的风的元素,最终呈现在教学活动策划的大屏幕上,头脑风暴一下,小组活动自由构思。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程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猜测并通过实验探究风的形成原因;能够分析、交流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4.了解风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风给人们带来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知道温度的差异是风形成的原因,并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风的形成模拟装置、蜡烛、蚊香、火柴、小铁盘、实验报告单、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教师出示一首古诗: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2.师:同学们,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什么呀?3.生:风。
4.师:这是唐朝诗人李娇的《风》。
同学们对风有哪些了解呢?关于风大家都想知道些什么呢?5.生:风是怎么来的呢?6.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风的形成原因。
教师板书课题:风的形成。
二、探究活动:(一)哪里有风?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风是很常见的,同学们可以动手制造一下风吗?哪个同学来给大家展示一下?2.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造风:用书本扇、用嘴吹等。
请学生把手指放在嘴边,用嘴吹风,闭上眼睛,感受风从指尖流过。
3.师:吹的是什么呢?4.生:空气。
5.师:那空气去哪里了?6.生:被吹走了。
7.师:也就是说,当把空气从一个位置流动到另一个位置去,就会形成风。
那你能看到空气流动、看到风吗?8.生:不能。
9.师:虽然我们不能看到空气的流动,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来感知空气的流动,感知风的存在。
10.教师出示图片:我们通过飘动的红旗、被风吹携的柳枝、风车转动、烟囱排烟来看见空气的流动。
11.教师提问:空气为什么会流动?空气的流动与什么有关?大自然中的风是怎么产生的呢?是不是也有一个人在天上拿着扇子扇、用嘴巴吹呢?下面就让我们来探究一下。
(二)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1.猜想自然界中风的形成。
师:生活中有一个现象能够来帮我们分析这个问题,教师出示火炉燃烧视频,并介绍火炉的构造。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形成》教案
教师活动
二次备课
一、聚焦:
小组思考讨论:没有外力,是什么 让空气流动起来的呢?
【教学准备】
教师:风的成因实验装置、小风车、打火枪。 小组: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蜡烛、蚊香、 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5 分钟)
[材料准备:小风车] 1.出示小风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小风车转起 来?(预设:用嘴吹、用扇子扇、拿着风车跑)
4.小组讨论,尝试解释自然中 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进来,形成了风。
风的成因。
4.提问:大自然中的风和模拟实验中的风形成的原理类
似。这个实验因为蜡烛让空气有了冷热温差,所以空气
5. 结 合 模 拟 实 验 的 现 象 和 原 流动形成了风。大自然中也有一根“蜡烛”在提供热量,
理,尝试解释自然风的形成原因。 你觉得是什么?
[材料准备: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蜡烛、 蚊香、学习单]
1.课件出示一幅“炊烟飘散”的图片,提问:从烟 的方向能判断空气流动了吗?没有外力,是什么让空气
流动起来的呢?上节课的热气球也许能帮助我们找到答
案。
2.提问:同学们刚才在纸筒中点燃蜡烛,热空气会
怎么流动?空气受热上升后,纸筒内就没有空气了吗?
5.播放“风的成因”视频。
板书
7.风的成因
设计
外力
空气的流动
风
冷热温差
冷空气 空气流动 热空气 空气流动 冷空气
风
风
教学 后记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风的形成》教案
学科
科学
单元
第二单元
执教者
课型
新课
课题
风的成因
上课时间
学习 要点
学习 目标
三年级科学风的形成教案
三年级科学风的形成教案教案名称: 科学风的形成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风的含义和重要性。
2. 了解科学风形成的因素。
3. 激发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教学内容:1. 什么是科学风? 科学风是指在对待和从事科学活动时所应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和学术作风。
2. 科学风的重要性。
3. 形成科学风的因素。
教学过程:导入:老师可以通过问一些问题来导入,比如"你们知道科学风是什么吗?" "为什么要讲究科学风?" "科学风可以帮助我们做什么?"步骤一: 介绍科学风的含义和重要性。
(10分钟)1. 定义科学风: 科学风是指在对待和从事科学活动时所应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和学术作风。
科学家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严谨的实证精神、勤奋的工作态度等,这些都是科学风的体现。
2. 科学风的重要性: 科学风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促进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
步骤二: 形成科学风的因素。
(15分钟)1. 态度和价值观: 科学家应该具备对科学事业的兴趣和热爱,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同时,科学家还应该具备追求真理、客观公正、负责任等的科学价值观。
2. 方法和技能: 科学家需要具备一定的实验技巧和科学方法,才能够进行科学研究。
这其中包括观察、实验、推理和分析等方法和技能。
3. 知识和思维方式: 科学家需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思维方式,才能够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
步骤三: 小结和拓展。
(5分钟)1. 小结科学风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总结形成科学风的因素。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科学风,如通过进行小实验、观察自然现象、积极参与科学活动等。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观科学馆或参与科学竞赛,加深对科学的兴趣和认识。
2. 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3. 鼓励学生阅读有关科学的书籍和资料,拓宽他们的科学知识。
8.风的形成-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8. 风的形成-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风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2.能够简单描述风的形成过程;
3.能够阐述风的作用。
教学重点
风的形成过程及作用。
教学难点
风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知
1.向学生提问:你们平时感受到过风吗?风是怎样来的呢?
2.让学生观察窗外树叶和旗帜的晃动,并请他们描述其晃动的方式。
讲解新知
1.介绍风的概念及形成原因:冷热空气流动的不平衡造成了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讲解风的形成过程:当地面受到阳光加热时,地面上的空气会升起,升起后会遇到低温的空气,从而使空气聚集在一起形成了风;
3.提出问题:如果地面上的温度一致,风是否还会产生呢?请让同学们想一下,并请他们说出理由。
练习与巩固
1.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风有哪些作用?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
2.情景设计:空中气球飞行的情景,让学生模拟气球飞行的场景,并试着形象地描述风对气球的作用,并请同学们说出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堂小结
1.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适当提问巩固;
2.总结课程中重点难点,做到言简意赅。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参与度高,但教师需要注意掌握教学进度,确保学生按照预期的学习目标来进行掌握。
在练习与巩固中,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从而培养出学生的创造力。
在课堂小结中,教师需要对本节所讲的知识点做到简明扼要,梳理复习,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8. 风的形成-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8. 风的形成-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能够描述风的起源、分布、变化和影响;•了解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内容•风的定义和特点;•风的形成原因;•风的分类;•风的影响。
3. 教学重点•理解风的形成原因和特点;•能够描述风的分布和变化;•了解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教学难点•理解风的分类;•了解风的影响。
5.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讲解、练习。
6.1 导入(5分钟)1.老师向学生介绍风的概念,向学生提出“你们看到过风吗?它是怎样产生的?”的问题。
2.学生提出自己的答案,并对比不同的回答,思考出答案的正确性与否。
6.2 观察探究(10分钟)1.先通过实验的方式向学生展示风的实物,向学生介绍风的特点。
2.随后,老师向学生讲解风是怎么来的,并开展实验让学生观察风的形成过程。
6.3 理论讲解(15分钟)1.老师针对之前的实验介绍了风的起源,并向学生分别介绍了气压差和地球自转对风的形成的影响。
2.在此基础上,老师向学生介绍了不同的风的分类,并详细介绍了每种风的特点和影响。
6.4 练习(15分钟)1.老师带领学生做风的实验,让学生获得更直接的认知。
2.老师出示风相关的图片和文字信息,让学生进行对比和分类练习。
6.5 课堂小结(5分钟)1.老师对本次课程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并询问学生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老师强化对所学知识的宣传和效用,并向学生征询期望值和建议。
7. 课后作业1.自己认真复习上课内容,总结风的分类、特点和影响;2.搜集有关风的资料,了解风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学生更直接地了解风的分类、特点和影响。
在理论讲解的过程中,我采用了直观生动的形式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课堂练习,进一步深入学生的认知和理解。
在课后作业的部分,我希望能够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点和可能的困难点,创新出更加自由和良性互动的教学模式。
风的形成小学科学教案
风的形成小学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风的形成原理和基本概念;2.了解风的分类和风的特征;3.了解风的作用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1.风的形成原理和概念;2.风的分类和特征;3.风的作用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风与其他天气现象的区别;2.风的形成原理的讲解。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法;2.图片、动画演示法;3.游戏体验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风。
(2)展示多种类型的风的视频和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风的形成原理和概念(1)以图解形式,讲解风的形成原理。
(2)引导学生查找资料、阅读文章,了解风的概念和特征。
3.学习风的分类和特征(1)以图解形式,讲解风的分类。
(2)让学生比较不同种类的风的特征,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学习风的作用和应用(1)让学生了解风的作用和应用,例如:风车、帆船、风力发电等。
(2)运用游戏体验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风铃、风车等,体验风的作用。
5.巩固和拓展(1)布置主题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风的知识。
(2)展示有关风的作品,例如风筝、风铃等,加深对风的印象。
六、教具、材料和手段1.教具:视频、图片、动画、图表等。
2.材料:纸张、塑料杯、纸片、铜线、风铃、大阳伞、风筝等。
3.手段: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小组合作、班级展示、网上搜索等。
七、教学评价1.在学习风的形成原理和概念时,学生是否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2.学习风的分类和特征时,学生是否有观察和抽象分析的能力?3.学习风的作用和应用时,学生是否参与了制作和操作,并理解了风的实用价值?4.课后测验,检测学生对于风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八、课堂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初步了解了风这一自然现象的形成、特性、分类以及作用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启发、引导、互动、实践”的原则,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获得了一次多元化而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同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需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与教材紧密结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课程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质,做出更好更全面的准备。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一、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从身边的自然现象出发,感知风,并利用工具制造风。
2、用简单的器材模拟实验,感知风的成因,并理解自然界中风的形成。
情感态度目标:利用所学的空气流动知识了解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流动是风的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学会探索。
三、教学学具准备:蜡烛、打火机、香、细纸条、支架、集气瓶四、教学过程;(一)感知风,导入课题:在平日的学习中,咱班的同学个个都非常聪明,今天老师想考一下大家,不知道同学们敢不敢接受挑战?看,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大家小时候玩的玩具——风车,你能让它动起来吗?谁来试试?你知道它是怎么动起来的呢?老师为大家带来了许多风,请看大屏幕,你从哪儿感受到了风呢?风是怎么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课题——风的形成。
(板书课题)(二)实验操作:看,我把艾条点上,请大家观察一下,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烟飘向了哪里?老师这里有一个装置,现在交给大家一个任务,你能不能让这个烟流到瓶子里,不过老师有要求,不能把艾条直接放入瓶子中,现在分组研究一下,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最多?最妙?好,开始。
学生动手操作。
师:哪个小组派代表说一说,你们都找到哪些高招?同学们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就找了这么多方法来完成老师的任务,现在我们一起看这些方法。
1)吹:为什么烟就能流到瓶子里呢?提问:风是什么?提问:烟又是跟谁一起流动呢?师:所以,是风把烟送到瓶子里的。
2)扇:(扇和吹的道理是一样的,也是用风)3)老师也想了一个方法(点蜡烛)让烟流到瓶子里,大家一起看,(点上蜡烛以后,瓶子里的热空气上升,从瓶口流出,而空气在流动是,形成了风,风就把烟给带到了瓶子里了。
)问:为什么点蜡烛也能让烟流到瓶子里呢?大家想不想弄清楚呀?现在大家随老师做个小实验,先把蜡烛点上,然后放入瓶子里。
提问:这时,瓶子里有火了,里面的空气有什么变化?(热空气)大家都知道瓶子里有空气,点火以后,就变成热空气,热空气会上升。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精品
青岛版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动手制造风,感知风的存在。
2、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给出的器材做简单的风的成因模拟实验。
3、初步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二、教学重难点:初步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三、教具准备:空气流动实验箱、蜡烛、打火机、香、实验报告单等。
四、教学过程:(一)、情趣导入,引出课题。
师出示学生放风筝的图片。
师:是什么力量把风筝带到天上去得?那么风是怎么形成的?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学习《风的形成》揭示课题:风的形成(二)、科学探究,形成新知。
1、人造风,感受风的存在。
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知道风呢?想想办法吧。
(学生活动,制造风,感受风。
)师:当风吹到你脸上时,你有什么感觉?是什么让你感到凉快?(引导学生说出实际上是空气吹到了人的脸上,明确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2、认识人造风和自然风。
师:我们自己制造的风叫人造风,自然存在的风叫自然风。
3、猜测自然界中的风的形成会与什么有关。
师:既然是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那同学们想一想,人造风中,是谁的力量让空气流动的呢?生:人的力量。
师:那么,自然界中,又是谁有这么大的力量让空气流动的呢?同学们猜一猜。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气温的高低有关。
)板书:气温4、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1)教师组织学生认识实验器材。
(2)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方案。
师:既然同学们猜测,风的形成,可能与气温的高低有关,那我们就想办法利用手中的实验材料,创设一个高温环境和低温环境吧。
生:可以利用手中的空气流动试验箱,里面点上酒精灯,创设高温环境,那么箱外就是低温环境。
从瓶口处形成风。
师:空气的流动我们能不能看到呢?生:不能。
师:那么实验时我们应该怎么才能看到空气的流动呢?同学们想一想办法。
(出示有风时烟筒里冒出的烟)引导学生借助烟来观察空气的流动。
(3)师生共同完善实验方案。
(4)小组实验,验证猜想,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风儿的秘密》单元中的《风的成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风的定义,探究风的成因,掌握风的分类及风向的辨别,以及了解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风的成因,掌握风的分类及风向的辨别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成因、分类及风向的辨别。
难点:理解风的形成原理,掌握风向的辨别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风扇、气球、风向仪、地图、多媒体课件。
学具:气球、彩纸、胶带、剪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风的现象,如吹气球、飘落彩纸等,引导学生思考风的成因。
2. 新课:(1)探究风的成因:引导学生观察电风扇工作原理,理解空气流动形成风。
(2)风的分类:介绍热带风、温带风、寒带风等,并举例说明。
(3)风向的辨别:使用风向仪,结合地图,讲解风向的辨别方法。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巩固学生对风的成因、分类及风向辨别的理解。
4.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成因:空气流动2. 风的分类:热带风、温带风、寒带风3. 风向的辨别:风向仪、地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描述风的成因。
(2)请举例说明三种不同的风。
(3)如何使用风向仪辨别风向?2. 答案:(1)风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
(2)例如:热带风、温带风、寒带风。
(3)使用风向仪,观察箭头指向,结合地图,确定风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学生对风的成因、分类及风向的辨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拓展延伸:(1)了解风能资源及其利用。
(2)探讨风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3)研究风与气候的关系。
《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
《风的形成》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2.掌握风的分类和特点;3.学会利用实验、观察等方法探究风的形成过程;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5.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风的概念和定义;2.风的分类及特点;3.风的形成原因;4.风的测量方法;5.风的影响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引入“风”的话题,引发学生对风的兴趣,并提出“为什么会有风?”的问题。
2.概念讲解(20分钟):教师讲解风的概念、定义以及风的分类和特点,让学生对风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3.实验探究(4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风力计测量风的速度和风向,并观察实验现象,探究风的形成过程。
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更直观地了解风的特点和测量方法。
4.小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风的形成原因及风的影响,引出下一节课的内容。
5.课堂练习(20分钟):教师布置课后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风的理解。
四、作业设计:1.了解风的形成过程并进行描述;2.观察当地的风向和风速,并记录下来;3.研究风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写一份短文。
五、评估方式:1.参与实验的表现;2.实验报告的撰写;3.课堂练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4.学生对风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学视频和图片资料;2.风力计等实验器材;3.教材和课外读物。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风的概念和形成原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注重课后作业的巩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评估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验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风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三年级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三年级第一篇嘿,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咱们要来聊聊神奇的风是怎么形成的哟!想象一下,当我们在公园里玩耍,突然一阵风吹过,是不是感觉特别有趣呀?那风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呢?其实呀,风就像是个调皮的小精灵。
太阳公公把大地晒得暖暖的,有的地方热,有的地方冷,空气宝宝们也开始不安分啦。
热的空气宝宝们会变得很轻很轻,然后就往天上飘。
冷的空气宝宝呢,就会赶紧跑过来占领热空气宝宝的位置。
它们这样跑来跑去,就形成了风哟!咱们来做个小实验怎么样?准备一个小风车,把它放在窗口。
当外面有风的时候,小风车是不是就转起来啦?这就是风在推动它呢。
再想想,夏天的时候,咱们在海边,是不是总有凉凉的风吹过来?那是因为海水比陆地凉,所以就形成了风,让我们感觉很舒服。
小朋友们,现在你们知道风是怎么形成的了吗?以后出门感受风的时候,就可以跟爸爸妈妈讲讲这个小秘密啦!第二篇小朋友们,大家好呀!今天咱们要一起探索风的奥秘哦!你们有没有在放风筝的时候,希望风大一点,这样风筝就能飞得高高的?那风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来,跟着我一起想象。
太阳出来啦,照在大地上,有的地方被照得多,就变得很热很热,空气也跟着热起来啦。
这些热空气就像一个个小气球,变得轻飘飘的,往天上飞。
而没被照到的地方呢,还是凉凉的,冷空气就呆在那里。
热空气往上飞,冷空气就流过来填空,它们这样一跑一追,风就出现啦!比如说,咱们冬天在屋子里,打开窗户,是不是会有一阵风进来?这就是因为屋子里面暖和,外面冷,空气在流动呢。
还有哦,有时候咱们看到树叶在摇晃,那也是风在和它们玩耍呢。
小朋友们,现在是不是对风的形成有点明白啦?以后看到风,就可以想到这些好玩的知识哟!。
三年级科学第8课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第8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第8《风的形成》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本是在热空气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空气流动的原理。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的教学需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使学生在认识空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这节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空气流动产生风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能运用已有的的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
3、能初步用实验产生的结果来验证某种假设的结论,并运用类比探讨风的成因。
4、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空气流动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气流动的条。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流动是风的形成原因。
难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激发兴趣师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板书题,导入新。
(二)实验探究启迪思维师:夏天,我们用扇子扇,有没有风?学生回答:有。
你有没有想过方式怎样形成的?学生猜测。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猜测。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师: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对不对,如何做?生:做实验。
师:下面我们设计实验一起验证我们的猜测。
(师出示实验提示卡)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小组讨论: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流动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师: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塑料瓶内,使得里面的温度升高空气变轻,瓶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形成风,我们就看到蚊香的烟飘起来,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形成风的。
8、风的形成
3、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设计实验: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想一想,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这些材料可以干什么?可乐瓶为什么做成这样的?怎样设计这个实验呢?小组同学先互相商量一下。
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4月1日
课题
8、风的形成
课时
1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激发先生探索发现自然现象的兴趣,了解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有初步的环保意调。
2、培养先生的观察力、口语表达能力。
3、使学生知道风的形成、特点作用。
重点
难点
分析
及
突破
措施
引导学生感受风的存在,激发学生认识风的兴趣;指导学生认识风的成因;
教具
准备
电扇、风车、风铃、纸桶、录音机、磁带、V C D、铃铛、柳条、树叶、小花、扇子。
板书
设计
8、风的形成
空气流动产生风
自己制造风、寻找风的足迹
教学过程
(包括导引新课、依标导学、异步训练、达标测试、作业设计等)
【授课时间:4月11日】
一、情景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提出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师生谈话: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都非常熟悉。在生活中,你都在哪些方面发现了风?在电影电视中,你又从哪些方面看到了风?
我们做的都是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你认为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三、知识拓展:我的问题你解决。
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所收集到的风的资料,从中找出自己认为有价值、最感兴趣的三个问题,在全班交流,也可以提出问题,并指定学生回答问题。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理论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建立一个新的科学概念,纠正错误的概念,丰富到完美的概念。
在科学概念建设的同时,思想发展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理想状态是:在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和科学概念的建设协调发展。
【教学内容】风成形从河北版五年级科学书籍。
本课程的教学是理解三年级空气和风的基础,探索自然世界风的形成,另一种了解热传递- 对流的方式。
这一课从生活的现象开始,激发学生提出关于风的原因的问题;然后通过观察上升的空中活动来引导学生了解热空气的性质。
风成活动通过比较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了解风的原因。
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对流知识解释加热房间和空调安装位置的思想的原因,尽量用科学知识解释周围的现象。
【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已经知道风是气流的形成。
通过本课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空气会在热量,周围的寒冷之后上升空气将被添加到原则。
这个课程是让学生大胆使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猜测,验证风的形成。
【教学目的】1.从现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出发,提出研究问题。
2.可以作为一个简单容易得到风的模拟实验的原因,并通过示范实验,比较模拟实验,使用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总结出原因风。
3.使用知识迁移和了解自然中风的原因。
[教学难]指导学生设计自己的风模拟实验原因;尝试探索自然中风的原因。
【教学思想】观察 - 问题 - 猜测 - 设计实验 - 验证 - 总结 - 使用【准备教学】1.上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和文字信息。
2.实验材料:铁平台,细线,羽毛,硬透明塑料罐(波纹管),蜡烛,打火机,檀香等。
【教学过程】前言:引发孩子们对科学实验的渴望。
(略)一,进口(A)分部生产纸风车离开风车叶片,说我可以把它。
你该怎么办?(代表舞台)谁能让它转得更快?(代表舞台)老师问:没有接触到风车,怎么让风车转过来了?原始光风车在风的情况下可以起来。
(部门照相机黑板风)风是怎么形成的?该名称由科学知识解释。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科学《风的形成》实验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2.能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3.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利用所学的热传递(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1、能解释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课前准备:1.线香、蜡烛、火柴、空气流动实验箱。
2.投影:海陆风向示意图。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师谈话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以及学校周一升国旗随风飘动,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实验探究、启迪思维(1)师出示实验提示内容。
(2)学生以小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
(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思考:热气球是怎样升空的?(4)小组讨论:根据科学在线解释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解释冬天门缝下部的纸片往里飘,上部的纸片往外飘的原因?3、深入探索、认识建构(1)观察实验箱,介绍实验箱的构造和实验方法。
(2)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线香的烟流动的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出如下要点: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箱)(3)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4)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5) 小结: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右箱,使右箱内的温升高空气变轻,左箱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右箱形成风。
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成风的。
三、联系生活、应用实践(1)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例子。
(2)师课件演示搜集的资料。
四、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1)你有什么收获?(2)教师小结五、布置作业(1)室外活动,到教室外吹泡泡,看泡泡是怎么随风向的变化飘动的。
《风的形成》 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中山市东区柏苑中心小学杨汉兵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探究风的形成,“风的形成?”是粤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刮风了”一课中活动3的内容,此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探究风的形成过程。
在三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风就是流动的空气。
那么自然界的风是怎么形成的呢?很多四年级的学生都答不上来,因为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中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也就是说学生对风的形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自然界中风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过来补充,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冷、热空气如何流动是形成风的关键,然后通过分析和实验探究冷、热空气的流动情况,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风的形成过程,建构对风形成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1、知道冷、热空气的流动是产生风的关键因素;2、通过探究发现实验中空气流动的路线;3、能想出验证自己猜测(冷、热空气如何流动)的实验方法,并且能根据选定方法制定可行的实验方案;4、认识到自然界风的形成是有科学规律的,并不神秘;教学重点:分析实验现象,认识产生风的关键因素;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发现空气流动的路线。
教学准备:蜡烛、打火机、玻璃筒、香、小飞轮、课件等教学过程:导入:台风视频提问学生想知道的知识、并出示课题。
一、科学猜想:冷、热空气是如何流动的?1、小组讨论并画出空气的流动方向。
2、展示学生的小组想法。
3、提问:如何看到空气的流动。
引出烟。
4、引导学生如何可观察烟的方向。
二、设计实验步骤1、学生讨论并设计出实验步骤。
2、展示学生的小组想法。
三、探究空气的流动路线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及技巧。
2、学生探究。
3、展示学生的小组想法。
4、小结:风形成的原因5、视频:自然风的形成四、知识的运用,判断白天海风的方向五、探究风是有能量的六、图片展示风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后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科学第8课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8课《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本课是在热空气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空气流动的原理。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使学生在认识空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空气流动产生风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能运用已有的的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
3、能初步用实验产生的结果来验证某种假设的结论,并运用类比探讨风的成因。
4、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空气流动的原因,以及自然
界中空气流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流动是风的形成原因。
难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
启迪思维
师:夏天,我们用扇子扇,有没有风?
学生回答:有。
你有没有想过方式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测。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猜测。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师: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对不对,如何做?
生:做实验。
师:下面我们设计实验一起验证我们的猜测。
(师出示实验提示卡)
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小组讨论: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流动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师: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塑料瓶内,使得里面的温度升高空气变轻,瓶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形成风,我们就看到蚊香的烟飘起来,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形成风的。
(三)联系生活、应用实践
师:谁能举出生活中利用风的例子。
学生举例。
师演示的风的危害资料。
师:看到这些你有何感想?
学生讨论交流。
(风的利弊)
(四)总结评价,巩固拓展
、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
3、帆船是怎样借助风的力量行驶的?想办法了解。
下一节课我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