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涉叔本华哲学思想小感

合集下载

浅读叔本华

浅读叔本华

前天读完了那二十几万字,书名叫做《sbh思想随笔》。

早就该为此写点什么的,可是还是磨蹭着推到了此刻。

还是这本书太深刻的缘故,读完想法虽会有很多,但是要表达一二于我却不是易事。

这本书前后读就读了半个月,读完之后又闲了这两天,所以从打开书到现在写点感想,已经是十七八天的时日跨度。

在具体一点一点地阅读的时候,片刻的体会很多,而且深刻,但是其中不少还是一边读着一边就忘了。

推到这个午后才来翻出心中所想,也是好的,我记得这本书中有过这样一个观点——阅读并不是能助你增强认知力,而只是唤醒了你内在的某种本质。

书中关于不同领域不同理论有着成百上千的观点,可在读完写感想的时候我偏偏只记得住“此类”而忘却了“彼种”,为什么?这只是因为那些能“被我记住的”其实是我内心潜意识早就存在的,而这本书只是通过文字载体做了一项“唤醒”的工作。

所以我现在写的我的感受,都是我“内心被这本书唤醒了的本质”。

多读书的好处就是让自己更多的潜意识里的本质被唤醒,多读好的自己又感兴趣的书唤醒的效果会更好。

现实中的例子总是与sbh这个观点不谋而合,处于自在状态下同读一本书的两个人所能记住的书中文字就是不一样,这体现在记住的内容、数量和深刻程度上,这是由内心本质、兴趣各异和智力高低决定的。

有这样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通过不断的重复,可以做到把本记不住的文字背诵下来,很多学生应付考试就对此屡试不爽,但是他们所记住的那些文字由于根本不合符他们的本心,谈不上“唤醒”而只能称作强加,所以只要考试结束,他们立马就会忘掉其中大部甚至——一字不留。

通过不断地努力而成才的一位博闻强记的学者也许可以做出和一位真正天才所创造的相差不多的成果,但若非要从表面深入本质的话,还是难以媲美的,就像“哲学史家”和“哲学家”的差距(突然想起了读过的王国维死因分析的一篇文章,王国维发现自己只是个哲学史家而产生绝望了?),前者成才靠经验,后者主要靠悟性,论二者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后者显然会远超前者。

叔本华读后感

叔本华读后感

这本书序言是尼采写的,尼采说他在读完叔本华的第一页以后,就很清楚地知道将要阅读他写过的每一页,将要倾听他说过的每一个字,他喜欢叔本华的诚实、喜悦和振奋人心,还有坚忍不拔,他理解叔本华的孤独和精神上的自由。

叔本华的著作早期多年不被人所欣赏,而尼采只读了一页就成为了忠实的追随者,并且从内心理解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这种从文字中寻觅到灵魂知己的经历读起来真是让人又感动又羡慕。

正文是从叔本华的各部作品中摘录了一些经典语段并且根据主题进行了分类,人性·性格·道德、人生·幸福·痛苦、自己他人、爱情婚姻、阅读学习等,看类别就能知道这本哲言录涉及范围很广泛,但都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由于是独立段落,没有长篇大论,很适合放在案头睡前读一两段,读起来就能感受到如序言中尼采所说的,叔本华的文字没有浮华,文笔朴素而流畅,读起来很舒服。

大到谈人生,小到谈自我,再细致到谈心理感受,叔本华都能用精炼朴实的文字讲的深入我心,带给我深深地思考。

现在就从不同主题中各挑出来一条感触深的谈一谈。

【人生·幸福·痛苦】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越长大越不喜欢热闹了,可能是性格本身也是好静不好动的,再加上体会到了很多眼下所谓的好友终究只是过客,经过时间筛选剩下来的一直都在身边的人并不多,所以越来越喜欢独处。

正如叔本华所说,独处的时候是真的自由,思想和言行不必迁就旁人,可以以自己最舒服的状态去深度思考。

【自己·他人】很多时候,我们比自己所相信的更加愚蠢,但在另一方面,则比自己认为的要聪明。

事过境迁以后,我们才会有这个发现,并且那也是在经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以后。

客观认识自己是很重要的事情,若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不能够准确把握,可以多听取身边人的评价,多进行自省。

无论是平时的为人处世,还是在工作、学习中,既不能妄自尊大,要多多虚心求教,也不能妄自菲薄,对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要有自信。

浅谈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浅谈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怪癖叔本华的性格反复无常,缺乏安全感,他时时处处提防着他人会某他才还他命,他敏感多疑,恐惧感时时伴随着他,晚上睡觉经常被噩梦惊醒,因此,他的枕头底下总是有一把手枪,夜间不论听到什么声响,他都会从床上一跃而起,抓起上好膛的手枪;他非常怕死,只要一听说发生了瘟疫,他马上就会狂奔逃离当地,因此,在他书桌的墨水瓶底下,总放着一些金币,以便在紧急时刻拿着就走;至于有关的收支账目,叔本华不用母语德文,而经常用古希腊文和拉丁文书写,以防止别人偷窥他的秘密。

经常搬家,而且只住底层,住进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仔细观察看有无最便捷的通道,以便一有危险方便脱身逃命,他常年和一只猫相依为命,他说:“猫是温顺安分的,而人的眼光里透露着狡黠。

”他怕死,认为即使活到80岁而死也是太突然,只要活到90岁,生死才和谐合一。

不过,老天并没有成全他,1860年,他因肺炎恶化而去世,72岁自负作为柏林大学编外教授的资格,在这里的一件著名的事情是他选择与自己认为是沽名钓誉的诡辩家的黑格尔同一时间授课。

但黑格尔当时正处于他声名的顶峰,叔本华自然没能成功,很快他的班上就只剩下两三个人,最后一个也不剩了,只能凄凉地离开柏林大学。

当他的母亲对他的博士论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稍加讽刺时,他反唇相讥说:“即使你的著作在垃圾堆里也找不到时,人们还会读我的书。

”“你这些东西将会是一堆无人问津的废纸”而却自信地反驳道:“你将来会被人记起,只是因为你的儿子。

”吝啬、自私他与一个老妇人吵架并把她推下了楼梯,致使她终生残疾,法院判决叔本华每年付给她一小笔用作生活费,这点小钱对富裕的叔本华来说应该不算什么,但是当他听说那个老妇人去世了时,没有表现一丝同情,而是在当天的账本上记下“老妇死,重负释”几个字。

浅谈叔本华哲学思想一、世界的本质是生存意志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其悲观主义产生于西方哲学从传统的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信仰向现代意志主义的转变过程中。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简介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简介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简介作为意志和观念的世界叔本华接受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学说,认为经验世界是一个表象的世界,由人类理智的本质所决定。

心灵有自身的知觉形式——时间和空间——和认知范畴;叔本华把后者归约为单一的因果范畴。

康德宣称说,在我们认知表象的意义上,我们无法知道脱离开理智的世界是什么,并且也永远无从知晓;它是伟大的不可知之物,是人类借以将世界知觉为表象的本体。

我们不能在理智直觉中直接面对自在之物,除了知道它存在之外,我们别无所知;心灵的形式,诸如时间、空间、因果等范畴,都不适用于它。

在这一点上,叔本华与他的老师发生了分歧。

他认为,如果我们仅只是一个理智存在者、一个向外注视的主体,那么,除了按照时空范畴和因果律构造的现象外,我们的确无法认知任何事物。

但是,在我们意识的深处,我们却可以直接面对真实的、实在的、基本的自我;在关于活动的意识中,我们了解到自在之物。

自在之物是意志;它是无需外因的非时空性质的原始活动,并通过冲动、本能、努力、向往、渴望等方式来表达自身。

我们同时也把自身作为现象、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来了解;并把自身表象为延展的有机体。

我们以两种方式认知自我:作为意志和作为表象;但只有一个意志,在自我意识中,它作为对于活动的意识出现,而在认知中,它作为物质性的身体出现。

意志是真实的自我,身体是意志的表现。

自然和人的意志这种二元论思想是解决整个形而上学问题的关键。

叔本华按照与人的观念相类比的方式解释一切事物:世界是意志和表象;表象之于理智,实际上即表象之于意志。

这种唯意志论的世界观通过各种事实得以巩固。

当我向内观审时,我直接与自己的意志照面;当我向外观审时,我直觉到作为身体的意志。

我的意志将自身客体化为肉体,并通过有生命的机体来展现自身。

在石头中,意志表现为盲目的力;在人类中,意志意识到自己。

磁针总是指向北方;物体总是垂直下降;物体在其他物体的作用下会形成结晶。

这些事件都证明,自然界中活动着与人类意志相似的力量。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叔本华思想随笔》作者是德国叔本华,由韦启昌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虽然讨论的话题众多,但里面贯穿着的基本思想主线清晰可辨。

叔本华这位“语言艺术家”(弗兰茨?卡夫卡的赞语)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把真理裹以最朴素的语言外衣,从而让真理直接发挥其必然具备的震撼力。

因为深刻,所以朴素;因为朴素,更见深刻。

内容简介本书虽然讨论的话题众多,但里面贯穿着的基本思想主线清晰可辨。

叔本华这位“语言艺术家”(弗兰茨?卡夫卡的赞语)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把真理裹以最朴素的语言外衣,从而让真理直接发挥其必然具备的震撼力。

因为深刻,所以朴素;因为朴素,更见深刻。

尼采形容阅读叔本华的著作犹如抵达了“一处森林高地——在这里,我们深深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整个人感觉耳目一新,重又充满了生机”(《不合时宜的思想》)。

这组代表性的论文只占叔本华全部哲学著作的一小部分,但这些论文涉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性学、美学、教育学、玄学、宗教等多个方面,足以让我们领略到叔本华这位“不折不扣的天才”(托尔斯泰语)的思想魅力。

不仅《意欲》一文的确像叔本华所说的包含比许多系统的心理学还要多的心理学知识,就是篇幅最小的《论教育》,他对教育的目的、方法短短几千字的阐述,难道是某些洋洋洒洒、不得要领的大部头教育学著作可以相比的吗?真正的思想天才与只是博闻强记的学者之间的差别,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简介叔本华(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

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

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

他于年写了《附录与补遗》一书,《人生的智慧》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一举成名。

他反对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是新的“生命”哲学先驱。

他的所有作品中都弥漫着的一个核心理论:人类有三种基本生理能力,可以带给我们乐趣——一是吃喝睡等满足生存的能力,二是体育活动能力,三是情感能力,即观察、思考、感觉、阅读、默想、写作、发明、弹奏音乐、思考哲学等。

浅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浅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浅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

他创立了一个以现象主义知识论为前提,以唯意志主义本体论为核心,以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人生观为归宿的完整的哲学体系。

这种主观体验虽然从哲学家本人来说是个体性的,带有非常明显的个性色彩,但事实上都是其个人对社会和自身经历的独特认识和感受。

叔本华之所以会得出生存意志痛苦的悲观主义结论,就在于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盛行给社会带来的恶果,以及他个人缺乏爱和被爱一生的不幸经历的独特感受和深刻休验的结果。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实际上就是一场悲剧,只是在细节上才有喜剧的性质。

既然人生就是无尽的欲望,不尽的痛苦,是一场悲剧。

他的哲学是悲观主义的,因为他认为人的本质决定了人是痛苦的,同时他还提出如何解除这些痛苦和悲剧。

一叔本华的哲学体系叔本华以他的意志主义哲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先河,而其理论目标和中心环节是其悲观主义的伦理学,即关于生存意志痛苦的理论。

叔本华自称他的哲学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他提出了他著名的命题“世界是我的表象”。

认为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人反省的、抽象的意识罢了。

并且,要是人真的这样做了,那么,他那儿就出现了哲学的思考。

从主体出发,叔本华得出了“世界是我的表象”的结论后,他又认为哲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真实意义在于认识“自在之物”。

即表象背后的本质。

要认识“自在之物”,则必进一步深人到主观世界领域,从外面的世界表象的世界得不到任何答案。

“在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从外面的意志是无处不在的,不仅人类有意志,动物、植物也有意志,甚至无机物也有意志。

世界万物尽管在现象上各不相同,而在其内在本质上是同一东西,这东西就是意志。

不同的是,意志的客休化程度有高低大小之分,它们形成不同的级别,而人类身上的意志是最完善、最发达、最鲜明的。

意志本身又是自由的,是没有什么法度的,是完全独立和绝对自由的。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领会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领会

《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领会《人生的智慧》读书心得领会1最近再次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受益非浅。

这本书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但依旧不影响到它的经典。

它所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很接近,如健康、财富、名声等。

许多生活中的困惑,经叔本华深刻而透彻的讨论之后变得清晰简明。

近一年来对原先感兴趣的事提不起兴趣,对生活不再积极乐观。

对工作也失去热情。

不断从外界找原因,却忘记从内部探寻。

而今天看到叔本华所写,才恍然大悟。

他写道:我们从我们自己那里汲取的快乐远比从我们周遭所获得的要多更多。

最高级的、最多样的、最持久的快乐是那些思想上的快乐。

而思想上的快乐,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

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是最快乐、幸福的?恋爱时和另一半一起在地里摘西红柿,一边欣赏美丽的晚霞。

在泰国时和朋友们一起旅行,坐在皮卡上肆无忌惮的高声唱歌嬉笑。

元旦联欢会时和学生们一起跳舞、游戏。

大学时,周末在图书馆阅读的一个下午。

高一时,在课堂上心无旁骛的听课。

还有安静的夜晚写出一篇好*的时候。

他人会带给我快乐,但并不稳定,也不容易达成,需要天时、地利、人合。

但思想上的快乐却相反,不需要别人的配合,独自一人就可以实现。

无论你是有钱还是没钱,是身处要职还是处于底层,只要你打开书,静下心来去读,就能有所收获。

他还写道:人类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事实上也是唯一要素——是他的内在的构成,他心灵的构造。

因为这是个人感觉、欲望和想法引发的内心的满意或不满的直接源头;从另一方面,他周遭的环境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媒介或者是一种间接的影响。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

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

我总认为是环境的改变导致现在的倦怠状态。

但仔细分析下来却不是这样的。

大概是因为当初所设下的目标大部分达成了,下一个人生阶段又尚未来到。

长远目标过于遥远,近期目标没有设立。

《人生的智慧》是又一本看得废寝忘食的书。

作者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悟五篇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悟五篇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悟五篇《人生的智慧》读后感悟1说心里话,哲学书对我而言太深奥了,一般情况下我不会购买这类书,因为读不懂。

人生的智慧,这五个字吸引我决定读一下,而这是第二次阅读。

第一次泛泛地读了,毫无收获。

于是决定再次读一遍。

应该坦诚地说,这一次读后,有了一点点的感悟。

一、纵观全书,叔本华的关于人生的智慧的哲学思想充满了哲理和美,我完全同意他的观点:真理可以耐心等待,因为真理是永存的。

叔本华在书的开章,就解释了何为人生的智慧:“如何尽量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

”也既是人生如何获得幸福。

书中用六章阐述了人生的基本划分、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财产、人所展现的表象、建议和格言以及人生的各个阶段。

作者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将人生得到的好处分为三个部分——外在之物,人的灵魂,人的身体。

作者用这个观点逐一论述了人的一生中获得幸福快乐的途径和关键。

二、这本书让我明白,对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和关键作用的,是人的主体获得的好处: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快乐的性情、愉悦的感官和健康良好的体魄。

仔细想想,确实有道理。

没有好的身体,谈何快乐?没有愉悦的感官又如何感觉到快乐呢!所以,我们应该将身体的健康重视起来,而不是年轻时忽略身体、透支身体,年老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却没有机会后悔。

叔本华在论述人的一生如何获得快乐幸福时,用很多语言和引用否定了财产的多少对人生快乐幸福的作用。

即使人的财富可以让人实现很多愿望,但是财富犹如海水:喝得越多越口渴。

因为人类是一个贫乏不堪、充满需求的物种,对财富有更多的尊重和崇拜。

而权力可以获得财富。

但是同时,财富和权力不会永恒存在,因此拥有这些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幸福,而保护财富和对权力的极力维持,让人充满了焦虑和疲惫……所以,作者得出结论~~人获得幸福快乐的智慧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两者之间达成一个平衡,明白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得到教诲才会感到快乐。

所以,得到教诲就是学习和接受新知识和新的思想,也只有学习才会让人感觉到无尽的快乐,也就是精神上的获得才是永恒的和真正的!一本好书,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把它的精髓写出来,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静下心来读一读,用哲理来让我们获得人生的智慧……《人生的智慧》读后感悟2叔本华认为世界是人的意志所反映的表象,因此在本书中,始终强调人的自身属性对人生幸福度的决定性作用。

叔本华唯意志论及美学思想

叔本华唯意志论及美学思想

叔本华唯意志论及美学思想哲学思想也是生命体验的一种表达。

只不过我们普通人只能感受它,而无法精确地表达。

叔本华在柏拉图和康德的哲学基础上,综合东方佛教哲学,创立了反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唯意志论哲学。

他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生命意志本体论、直观主义认识论和悲观主义人生观。

与同时代的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不同。

他的理念旨趣不在于思辨唯心主义的抽象理论演绎,而是生命、生存、人生。

本体不再是绝对的实在,不再是上帝,而是生命意志。

它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超出人类认识范围以外的,不受充足理由律支配的非理性的存在。

叔本华在其理论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开宗明义第一句就写道,“‘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

对于任何一个活着的和认识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

”对于这句话的认识,小听见给我们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拿起一个将要丢掉的垃圾纸,然后对它说五句话:“你对我是没有意义的。

”“你如果有什么意义,那也是我所赋予的。

”“但是我的头脑充斥着我过去的经验和念头。

”“过去的经验和念头是有局限的。

”“所以我并无法真正认识你。

”反复感受这几句话加深对叔本华理论的理解。

意志是第一性的,最原始的认识,只是后来附加的是作为一只现象的工具,而隶属于意志现象。

就像大多数的美学家一样,他的美学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自然延伸,突出了非理性,主体性。

叔本华没有给美下过确切的定义,而是从主体的心理方面来谈论美,或者说从美感出发来论美。

后来的学者干脆把叔本华的美学思想概括为非理性的美感论。

他认为现实中的个体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表象世界,无法不受到根据律制约的理念。

只有认识主体摆脱了意志的束缚,上升为审美直观,“审观”时,才能认识普遍的理念。

叔本华认为,美作为理念,只有出现在主体的观审状态中,即审美中。

审美观审说是叔本华美学的核心部分,其它的美学观点都是由此生发出来的。

在美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预示着20世纪西方美学由客观论向主体论转向潮流,为现代“审美态度”说奠定了基础,揭示了审美和艺术活动中的一些活动的特点,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美学:面对世界与人生——叔本华与尼采美学思想浅探

美学:面对世界与人生——叔本华与尼采美学思想浅探

美学:面对世界与人生——叔本华与尼采美学思想浅探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与西方传统的思辨美学截然不同。

他们不是回避与具体人生的联系,去追求所谓的无限与永恒、去探索审美现象背后的本质奥秘,而是把美学放在人学的大背景下,将人在“生命意志”、“强力意志”的驱动下而展示出的本真的存在状况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作为美学思考和艺术表现的唯一对象。

这种美学研究的全新切入,意在阐释和规范他们认为应当如此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方式,率先反映了现代西方人试图摆脱异化、追求精神自由的努力。

我们认为,审美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同时也是人生价值取向,因而,艺术、审美、人生在他们的美学中是紧密相连的。

这既是叔本华、尼采与传统美学的明显区别,也是他们两人最大的共同之处。

但是,我们也看到,面对多灾多难的世界和矛盾复杂的人生,叔本华和尼采又常常发出不同的声音。

一、哲学背景叔本华和尼采的美学思想是他们的意志主义本体论、反理性主义认识论和悲观的人生观或悲剧世界观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要把握他们的美学思想,首先应对其哲学背景有个基本的了解。

叔本华的哲学有三个来源,即康德、柏拉图和印度佛教哲学。

他把康德的“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改造成“表象”和“意志”,认为“一切客体都是现象。

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

(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64365页。

)意志的直接客体化是理念,它通过理念才间接地客体化为各种表象。

意志是世界的本质,表象是世界的存在方式,理念则是意志和表象的中介。

那么,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究竟是什么呢?叔本华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

(注: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35页。

)这就是说,意志是一种盲目的、永无止境、永不停息的欲求与冲动,其基本特点就是求生存。

因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又被称为“生存意志论”或“生命意志论”。

这种非理性主义的生存意志论在人生观上的推演便是悲观主义。

浅涉叔本华哲学思想小感

浅涉叔本华哲学思想小感

浅涉叔本华哲学思想小感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流派。

其父亲是富有的银行家,其母亲是小说家。

他从小就厌恶商业生涯,憧憬文人、学者平静、高雅的学术生活。

1819年发表重要哲学著作《意志和表现的世界》。

大文豪鲁迅、托尔斯泰、音乐家瓦格纳和科学旗手爱因斯坦等旷世巨匠,都曾表示他们生平深受叔本华的启迪。

在浅显的接触了一些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之后,我也有所感悟:1,贪欲是罪恶的之源,健康远高于名利!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叔本华如此表述: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有无所不在的欲求。

但是,当这种欲求如黑洞般扩散的时候,就成为了贪欲。

叔本华批判了肉体快感引诱人们偏离正道的肉欲性贪欲的动物性。

他批评了对财富追求的贪欲这个人类的恶德,批评了奢侈浪费这个人类的恶德,以及人们身上的突破公理和正义约束的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

他特别警告那些整日操劳、疲于奔命,用牺牲健康去追求财富、名誉、地位的人们:疾病和死亡随时在等待着他们。

而叔本华最终平静的死亡,也是对如此超脱的思想最有力的证明。

这种善始善终,该是很多人艳羡不来的。

2,直面内心,摒弃世俗叔本华批评那些只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位置、寄希望于他人来赞美的人们。

叔本华认为,一个人对来自他人的看法操心、焦虑,便构成了虚荣心、自我炫耀及狂妄自大,便会陷入可怜或危险的境地。

他蔑视地位上的贵族和财产上的贵族,他赞赏并尊敬精神上的贵族。

而这种精神上的贵族,世间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

我很敬佩老师上课提到的那位女作家,她的一生,无疑是最直面自己内心的一生,在当今世界洪流中,超脱世外,傲然独立。

但是,当我审视的时候,我很悲哀的发现,我完全没有勇气去选择这样一种直面内心,摒弃世俗的生活,我被世俗同化的太严重,已经分不清哪些使我真正想要的,而哪些又是世界要求我应该拥有的。

3,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寻得幸福正如中国古语,相由心生,叔本华也认为人的躯体是自我意志的表现。

他认为,人的幸福、好运,主要来自于每个人的自身条件,即每个人的品德、人格、健康等,快乐的源头是人经过修炼而自身内在所具备的,这些都不是短暂起作用的因素,而是一种能否真正的永恒的为每个人带来幸福的决定因素。

叔本华哲学思想总结

叔本华哲学思想总结

叔本华哲学思想总结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而闻名于世。

他的思想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等领域,在众多的哲学流派中独树一帜。

以下是对叔本华哲学思想的一些总结。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主要基于他对人类内心的观察和思考。

他认为,人类的欲望和欲求是主宰世界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一直在推动着人类的行动。

然而,叔本华认为,这种欲望和欲求是无止境的,永远无法满足。

他将这种现象称为“欲望挽狂澜”,并将之视为人类苦难的来源。

叔本华进一步认为,人类苦难的根源在于人类无法摆脱内心的欲望和欲求。

他认为,人类的欲望和欲求只会导致无尽的欲望,进而引发人们的不满和痛苦。

因此,叔本华提出了一种解脱苦难的方法,那就是摒弃欲望和欲求,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为了达到内心的宁静,叔本华提倡消极的态度和对世界的逃避。

他认为,人们应该把注意力从外在世界上的物质追求转向内心的世界,从而追求真正的幸福。

他主张通过沉思和冥想来实现内心的平静,同时也主张远离社交和物质的纷扰,以避免无谓的烦恼和痛苦。

叔本华同时也关注着人类的道德行为。

他认为,人类应该将同情心作为最高尚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痛苦的理解和关怀,它能帮助人们摆脱自身的欲望和自私,从而实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他强调,同情心不仅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对生命和世界的正确看待和对待。

因此,他主张人们要尽可能地对他人的痛苦和苦难给予关注和援助。

在形而上学领域,叔本华提出了他的“意志”哲学。

他认为,一切存在都是由一种无法理解的、超越理性的力量所驱动,这种力量被他称为“意志”。

他认为,人的意志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而个体只是意志在世界上的表现形式。

叔本华通过对意志的研究,试图揭示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总的来说,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对人类内心的深度思考和观察,他探讨了人类苦难的根源以及解脱苦难的方法。

他主张通过摒弃欲望和欲求,追寻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最新叔本华随笔读后感

最新叔本华随笔读后感

叔本华随笔读后感叔本华随笔读后感【一】:叔本华哲学读后感最近看了叔本华的一本书!有些地方感觉很费解,如果你要接受,总有种颠覆我们所学所接受的知识!但是如果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其实还是非常正确的!书中有段这样解说人生!人这一生,幸福是否定的,痛苦是肯定的!有的时候你越是追求。

幸福越离你很远!幸福总是在你不确定的时间地点出现。

而痛苦却是真实存在的,是可预料的。

所以可以这样说,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幸福,其实就是在避免痛苦!初看这些话得时候感觉很不爽!总感觉作者对于人生太不积极!可是你慢慢想来,却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幸福确实是虚无缥缈的一种东西,每个人都无法说自己现在是否幸福。

有钱的,没钱的等等!幸福其实是一种琢磨不定的事情,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反映往往是不同的。

因为尺度不同所以衡量就会有区别,尤其内心!但痛苦却是我们实实在在的可以感受得到的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上。

当你身体的某一部位受伤的时候,你的全身会因此而难受,当你因为某些事郁闷时,你的心情会烦闷!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描述的,感觉得到的。

在所有人身上也是同一种感官的!因此当我们要追求幸福的时候只要减轻自己的痛苦,幸福感自然会出现,所以说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避免痛苦!有的时候,我们遵循了几千年的东西如果换个方位考虑,也许会更接近真理!而作为我们人类,我们除了继承,我想更重要的是创新以及前进!希望我们大家学会用另一种角度看世界。

或许世界会给你不同的他。

叔本华随笔读后感【二】:读《叔本华思想随笔》有感纵观西方源远流长的哲学史,有很多人物值得我去写,但是我唯独挑选了他——叔本华。

至于其中的原因其实很是简单,我很喜欢他所说的一句话“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这句话,将人生的矛盾冲突体现的淋漓精致,也十分的符合我当下的心态。

在整篇文章中,我不想对于叔本华的悲观人生哲学进行任何的评价,我觉得自己的程度还不够,也没有任何的必要。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浅论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论文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姓名:韩坤学号:104753090024浅论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摘要】叔本华是19世纪德国着名的哲学家,他的人生观带有明显的悲观主义色彩。

综观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生命意志到欲求,从欲望到痛苦、虚无构成了主导线。

这种悲观色调深受康德世界二分和印度佛教哲学的影响。

这种人生哲学从根本上说是唯心主义的、片面的,但也含有某些值得肯定或有价值的思想论点,对于我们思考人生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叔本华;人生哲学;悲观主义一叔本华人生哲学基本情感色调是悲观主义。

在他的视野中,世界是虚幻的,人生是痛苦的。

生活的世界是无穷的痛苦与无尽的磨难。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是建立在他的哲学本体论——意志学说的基础之上的。

这在他的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了。

他认为,人和世界的本质就是意志,而作为本质的意志,是通过理念外化为具体事物而成为它的表象。

他所说的“意志”是指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本能的、永不停息的欲望和冲动。

“生命意志”是叔本华人生哲学的出发点。

他认为,生命意志是活力、欲求,而欲求是无止境的,欲求得不到满足就是痛苦。

因此,人生在其本质上就是痛苦。

世界包括人生在内就其本质而言是意志,而人不仅是作为具体的欲求与需要的生命意志存在,而且还是“千百种需要的凝聚体”。

意志是百折不挠的生命力、自发的活力,是一切欲求、需要的根源。

欲求、需要得不到满足即是匮乏,匮乏就是痛苦。

而人的记忆、理智又加剧了这种痛苦。

因为,人不仅当下直接承受痛苦,且由于记忆将以往的痛苦储存在记忆中,随时由于偶然可能而被唤回意识中。

“智力愈发达,痛苦的程度愈高,因此随着认识到愈益明确,意识愈加强,痛苦也就增加,这是一个正比例。

到了人,这种痛苦也达到了最高的程度,并且,一个人的智力愈高,认识愈明确,就愈痛苦,具有天才的人则最痛苦。

”由于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人的记忆、理智又加深了痛苦的感受,因此人从来就是痛苦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被誉为德国哲学界的悲观主义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悲观主义哲学表达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常,并探讨了人们面对这些现实的最佳方式。

以下是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相关参考内容。

首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类存在的根本幸运性。

他认为,人们的欲望永远无法得到完全满足,并且人类经历的苦难和痛苦永远大于他们所能获得的快乐。

他将人类作为处于承受痛苦和无常之中的生灵,这种痛苦不仅来自外部的世界,也来自人们自身的欲望和需求。

因此,叔本华认为,人类的存在终将是悲伤的。

其次,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探讨了智慧和冷静对待人生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冷静和理智的态度,人们可以超越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从而减少人生的苦难。

他强调内心的宁静和淡泊,认为通过消除欲望的源头,人们可以达到对生活的真正理解和平静的状态。

叔本华认为,智慧是通过超越自我、控制欲望和寻求内在的和谐实现的。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还关注到了人与世界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经常受到外部世界的限制和苦难,而这会带来短暂的满足感和欢乐,但最终都会转为痛苦。

他强调世界是一个由意志支配的地方,人们常常被动地处于意志的控制之下。

叔本华认为,要摆脱这种状况,人们需要通过超越自我和个人意愿的境地,追求更普遍和持久的和谐。

最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主张放弃欲望和自我的个人意愿,通过悲悯和同情他人来实现内心的宁静。

他认为,通过对他人的同情,人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意志的存在和人类普遍的苦难。

他主张将关注点从自我转移到他人身上,通过关爱和同情他人来减少个体的痛苦和自我关注。

叔本华认为,悲悯是人类智慧的表现,通过同情他人,人们可以超越自我意愿的限制,体验到更高级的和谐和宁静。

总之,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常,并探讨了人们面对这些现实的最佳方式。

他提倡通过冷静和理智的态度超越自我欲望,通过同情他人来实现内心的宁静。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与局限性

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与局限性

万方数据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一个相互厮杀的场所,永无宁日;各自都为了求得生存、满足 欲望而不断挤压别人的生存空间,直至同归于尽,归于虚无。 在叔本华的求生意志里人间是找不到一丝曙光的,更找不到 幸福和自由,有的只是无穷无尽的愁苦,如同苦海里的破船, 苦苦挣扎也毫无希望,并认定“生命本身就是满布暗礁和漩 涡的海洋”。只有山重水复而无柳岸花明,人就是一步步往 死胡同里钻而无任何归路。叔本华说:“占有一物便使一物 失去刺激;于是愿望、需求又在新的姿态下卷土重来。要不 然,寂寞、空虚无聊又随之而起;而和这些东西作斗争,其痛 苦并无减于和困乏作斗争”。【9J(H川其实求生的意志本来就 是所有生物的本能,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一物的存在与另 一物的存在如同食物链一样重要,任何一环的缺失都会导致 生态的失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一样,这种依存关系是双 向的,而绝非是占有和置之死地的相争关系。事实证明,人 与人之间的共生发展才是社会进步的不竭源泉。大凡人世 轮I四乃是自然规律,把人生看作一切毫无价值的不知所终的 梦幻是偏激的。世界存在和发展乃是一个个坚实的个体不 断积淀而推进的。人生短暂只是相对的,个体的存在及其积 极意义是绝对的。叔本华生活在由片面导向的经验世界中, 得出悲观主义哲学的晦暗宿命论。把人生看作一场悲剧,把 人看作是一群还未进化的毫无自我拯救能力的动物群,完全 是一幅任意受摆布的自残图景。这是他的非理性主义的无 节制扩张酿成的恶果。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荒谬的。这是 把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演绎到极至而导致的虚无主义。 (二)忽视人的社会性存在,否定了人的社会价值文化、 道德体系。叔本华所说的“痛苦与无聊”来自欲望之不能满 足及满足之后的暂时欲望的缺失,实际上没有区分人与动物 需要的不同。动物的需求仅仅是生物性的,直接与它们自身 的肉体及感受相联系,它们只要满足了生理的需求,就足以 感到幸福。人与动物的不同根本上在于人类所独有的社会 性,并通过交往将人的活动限制在一定的文化、道德所允许 的范围之内,因而人的痛苦和无聊更多的是植根于人的社会

叔本华名言感悟

叔本华名言感悟

叔本华名言感悟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的化名,他在19世纪初期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而闻名于世。

他的许多名言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对叔本华名言的感悟。

其中一句名言是:“生命中最困难的事情不是没有遇到机会,而是有机会的时候无法抓住”。

这句话教导我们要善于抓住机会和把握时机。

人生中充满了各种机会,但是我们常常因为各种理由而错过它们。

我们可能会陷入拖延、恐惧或者犹豫不决,最终错失了前进和成长的机会。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思考和行动,以便在机会出现时勇敢抓住它。

叔本华还说过:“两个人之间的幸福程度取决于创造了多少摩擦”。

这句话告诉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需要努力和付出。

摩擦是避免不了的,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可能会产生摩擦。

然而,我们可以通过沟通、理解和尊重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升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幸福感。

摩擦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关系的破裂,相反,它可以成为改进和增强关系的机会。

叔本华还提到过:“做你自己,因为其他人的位置已经有人了。

”这句话提醒我们保持自我和独立的思考。

过多地关注他人会让我们迷失自己,失去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观。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独特的才华和能力。

要想成功和快乐,我们需要认识和发展自己的优势,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这些叔本华的名言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考和指导。

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些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以及建立更丰富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叔本华的智慧和哲学思想将继续启迪我们探索真相与幸福的旅程。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叔本华到底说了什么?以下是关于叔本华哲学思想的简单介绍。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主要是以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认识我们所熟知的世界,以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看作为人生归宿的哲学体系。

叔本华这个悲观主义思想在哲学史上影响巨大;著名的哲学家勃兰特.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评价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是“可以作为大多数哲学家所提倡的乐观主义的解毒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其后的哲学家们也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在表象世界中,人作为意志的外在体现没有任何自由。

在表象世界中,人不停地满足其生存和生殖欲望。

不管人的欲望是否被满足,其结果都带来痛苦一方面,短暂的满足虽然会带来稍许的幸福,但满足欲望之后,很快就会感到无聊,而无聊即是另一种痛苦的开始;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欲望都能满足,而满足不了的那些欲望又会带来痛苦。

由于能够被满足的欲望在所有欲望中所占比例实在太小,因此整个人生是痛苦的。

人生是痛苦的,叔本华从意志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讨论了如何能够解脱痛苦的问题。

从肯定意志的角度看,肯定意志就是,人生尽管有痛苦,但痛苦过程之中也有些许的、短暂的欲望满足和片刻的幸福,这种片刻幸福也丰富了整个人生的意义,使人理解和承受人生的痛苦,这是大多数人所可能拥有的幸福。

人生是痛苦的,但其中的幸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从否定意志的角度看,否定意志而获得幸福的方法就是,认识有清静剂的作用,在认识的条件下,意志会自动退出意识的主导地位,人作为表象界最高级的意志体现者就会厌恶意志,主动地、自愿地压制意志,抑制欲望,形成禁欲,否定生命意志和生殖意志,从而解脱痛苦对于这个认识了自身本质的人来说表象和意志就意味着归于无了。

这种禁欲者虽然肉身尚存,但是其意志已经死去。

用叔本华的话说,这是一种“微弱的生存。

这种否定方式如果推广开来,就是人类的消失和世界的寂灭,即解脱了痛苦,也无所谓幸福叔本华揭示痛苦,但是不会止步于痛苦。

他的哲学在整体意义上来看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但从个体意义上来看,是有幸福可依的这种幸福虽然短暂,但是却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在叔本华那里绝对的幸福是没有的,但是相对的幸福我们却是可以达到,我们也只能享受到相对的幸福。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5篇)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5篇)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5篇)人生的才智读后感1说心里话,哲学书对我而言太浅显了,一般状况下我不会购置这类书,由于读不懂。

人生的才智,这五个字吸引我确定读一下,而这是其次次阅读。

第一次泛泛地读了,毫无收获。

于是确定再次读一遍。

应当坦诚地说,这一次读后,有了一点点的感悟。

一、纵观全书,叔本华的关于人生的才智的哲学思想布满了哲理和美,我完全同意他的观点:真理可以耐烦等待,由于真理是永存的。

叔本华在书的开章,就解释了何为人生的才智:“如何尽量称心、开心地度过一生这样一门艺术。

”也既是人生如何获得美好。

书中用六章阐述了人生的基本划分、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财产、人所呈现的表象、建议和格言以及人生的各个阶段。

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将人生得到的好处分为三个部分——外在之物,人的灵魂,人的身体。

用这个观点逐一论述了人的一生中获得美好欢乐的途径和关键。

二、这本书让我明白,对人的美好起着首要和关键作用的,是人的主体获得的好处:名贵的品行、良好的智力、欢乐的性情、愉悦的感官和健康良好的体魄。

认真想想,的确有道理。

没有好的身体,谈何欢乐?没有愉悦的感官又如何感觉到欢乐呢!所以,我们应当将身体的健康重视起来,而不是年轻时忽视身体、透支身体,年老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却没有机会懊悔。

叔本华在论述人的一生如何获得欢乐美好时,用许多语言和引用否认了财产的多少对人生欢乐美好的作用。

即使人的财宝可以让人实现许多愿望,但是财宝如同海水:喝得越多越口渴。

由于人类是一个贫乏不堪、布满需求的物种,对财宝有更多的敬重和崇拜。

而权力可以获得财宝。

但是同时,财宝和权力不会永久存在,因此拥有这些的人不会有真正的欢乐美好,而爱护财宝和对权力的极力维持,让人布满了焦虑和疲乏……所以,得出结论:人获得美好欢乐的才智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关注如今和打算将来两者之间达成一个平衡,明白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得到教导才会感到欢乐。

所以,得到教导就是学习和接受新学问和新的思想,也只有学习才会让人感觉到无尽的欢乐,也就是精神上的获得才是永久的和真正的!一本好书,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把它的精髓写出来,抛砖引玉,盼望大家静下心来读一读,用哲理来让我们获得人生的才智……人生的才智读后感2迈着沉重的步伐,我们走过了2022年的三分之一时间。

人类智慧生活读后感

人类智慧生活读后感

人类智慧生活读后感以前很少看哲学书,主要是那些哲学咱看不懂。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贴近俺们的实际,前几个月看了他的几本书,有点感觉。

这里简单记录一下读他的《人生的智慧》的一点感受:1. 对待健康:叔本华认为人的幸福来自于“健康的身体加上健康的心灵”。

保持健康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人的健康远远压倒了一切外在的好处⋯⋯,一个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正确无误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和地位所不能替代大”。

那么看看哲学家给出的健康方法:避免一切纵欲放荡行为、烦心和剧烈的情绪动荡、长时间的精神紧张;每天至少2 个小时的户外活动;勤洗冷水澡;节制饮食等。

看来跟门口乘凉的大叔大妈给出的建议一样啊,果不然贴近咱老百姓。

大叔的生活确实极有规律:早上7 点到8 点起床,洗完冷水澡后喝上一杯咖啡。

然后埋头写作一直到中午,这段时间禁止任何人打扰。

之后吹笛半个小时娱乐,午饭后阅读到4 点,然后不管天阴下雨,铁定出门快速散步,身后跟着他的卷毛狗“小叔本华”。

晚上准时去图书馆,之后去剧院或音乐会。

晚上9 到10 点回家,躺在床上看古印度的《吠陀》几页后睡觉。

当然他活了72 岁,也不算很长寿。

即使哲学家们不说,我们也知道健康的重要,但真正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

所以需要时时提醒注意健康,建议爱坛也开设“健康养生”栏目,督促xx 健。

2. 对待物质财富:物质财富除了能满足人的真正、自然的需求外,对于我们真正的幸福没有多大影响。

相反,它还会打扰我们悠闲自由的生活。

大叔说:“我们看到很多人像蚂蚁似的辛勤劳作,从早到晚盘算着如何增加他们的财富。

一旦脱离了那狭窄的挣钱领域,他们就一无所知。

他们的精神空白一片,对挣钱以外的一切事情毫无感知”。

3. 对待别人的看法:不要太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否则它会导致虚荣和奢侈。

我们的忧心、烦恼、操劳、愤怒和恐惧也与此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涉叔本华哲学思想小感
叔本华,德国著名哲学家,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流派。

其父亲是富有的银行家,其母亲是小说家。

他从小就厌恶商业生涯,憧憬文人、学者平静、高雅的学术生活。

1819年发表重要哲学著作《意志和表现的世界》。

大文豪鲁迅、托尔斯泰、音乐家瓦格纳和科学旗手爱因斯坦等旷世巨匠,都曾表示他们生平深受叔本华的启迪。

在浅显的接触了一些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之后,我也有所感悟:
1,贪欲是罪恶的之源,健康远高于名利!
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叔本华如此表述:意志永远表现为某种无法满足有无所不在的欲求。

但是,当这种欲求如黑洞般扩散的时候,就成为了贪欲。

叔本华批判了肉体快感引诱人们偏离正道的肉欲性贪欲的动物性。

他批评了对财富追求的贪欲这个人类的恶德,批评了奢侈浪费这个人类的恶德,以及人们身上的突破公理和正义约束的强烈的自我中心主义。

他特别警告那些整日操劳、疲于奔命,用牺牲健康去追求财富、名誉、地位的人们:疾病和死亡随时在等待着他们。

而叔本华最终平静的死亡,也是对如此超脱的思想最有力的证明。

这种善始善终,该是很多人艳羡不来的。

2,直面内心,摒弃世俗
叔本华批评那些只关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位置、寄希望于他人来赞美的人们。

叔本华认为,一个人对来自他人的看法操心、焦虑,便构成了虚荣心、自我炫耀及狂妄自大,便会陷入可怜或危险的境地。

他蔑视地位上的贵族和财产上的贵族,他赞赏并尊敬精神上的贵族。

而这种精神上的贵族,世间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到。

我很敬佩老师上课提到的那位女作家,她的一生,无疑是最直面自己内心的一生,在当今世界洪流中,超脱世外,傲然独立。

但是,当我审视的时候,我很悲哀的发现,我完全没有勇气去选择这样一种直面内心,摒弃世俗的生活,我被世俗同化的太严重,已经分不清哪些使我真正想要的,而哪些又是世界要求我应该拥有的。

3,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寻得幸福
正如中国古语,相由心生,叔本华也认为人的躯体是自我意志的表现。

他认为,人的幸福、好运,主要来自于每个人的自身条件,即每个人的品德、人格、健康等,快乐的源头是人经过修炼而自身内在所具备的,这些都不是短暂起作用的因素,而是一种能否真正的永恒的为每个人带来幸福的决定因素。

有健康的身体,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具有平静思想和纯洁的心灵,由此而形成自己精神世界的出类拔萃的充实、丰富的内容,这就是从自身寻得的最大的、高尚的幸福。

叔本华对后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想要真正走进叔本华的世界,我还需要巨大的努力与付出,希望我或是世人能从这些不朽的哲学观点中体会到或多或少的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