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教案 《礼记》二则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礼记》的作用和意义。
2.理解《礼记》中两则的含义和内涵。
3.掌握词语“变通”、“扬名”等。
能力目标:1.学会阅读并理解古代文化经典。
2.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的态度。
2.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孝敬祖父母。
【教学重点】1.理解《礼记》中两则的含义和内涵。
2.掌握词语“变通”、“扬名”等。
【教学难点】1.学生对《礼记》的理解和认识。
2.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的培养。
【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法2.分组讨论法【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 观看视频《礼记二则》的引入部分,以此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1.2 通过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问题: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礼记》?(很多学生都说不知道)2.阅读与分析2.1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礼记二则》,体会其中的情感与内涵。
2.2 学生先分小组进行讨论,继而发表意见及感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理解和运用3.1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和内涵,帮助学生掌握生词。
3.2 学生可以通过模仿,通过写作、口语表达等方式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4.讨论和归纳4.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4.2 教师统一表彰,班级发言代表进行总结,指出大家的收获和不足。
5.进行测验5.1 测验旨在检测学生的理解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
5.2 测验之后,由教师逐一点评学生的表现,并给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课堂总结】本节课主要是了解《礼记二则》,学生们通过阅读感受其中的内涵和情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人对中华文化重视的态度,提高自己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学会感恩,懂得尊重和孝敬祖父母。
【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是针对《礼记二则》这篇经典文章进行阅读与讲解,让学生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中尊重礼仪、重视家庭、孝敬祖先等价值观念,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5.传统文化传承: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了解并传承我国古代礼仪文化。
6.思想教育: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礼记》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文现象,培养文学素养。
2.理解并传承我国古代礼仪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养文化素养。
3.通过学习《礼记》中的修身治国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思想素养。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对传统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和评价,锻炼思维素养。
5.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分享心得,促进人际交往素养的提升。
-《礼记》中核心理念的深入理解:如“中庸之道”、“诚意正心”等,这些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把握其实质。
-古代礼仪文化的传承:如何将古代礼仪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学生真正理解和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
举例:在解读《礼记·中庸》中的“中庸之道”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不偏不倚”的原则,并引导学生将其应用到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礼记》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共同反思。
首先,《礼记》中的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对学生们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讲解与练习,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下)教案全册(部)-《礼记》二则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下)教案全册(部):《礼记》二则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
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
以下是XX小编为您推荐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下)教案全册(部):《礼记》二则。
《虽有佳肴》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20课学习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1.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2、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体会文言体裁记的特点。
学习过程:背景链接(介绍作者):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共49篇。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嘉肴 ( ji ) ( y o ) 自强( qiǎng ) 兑命( yu ) 学学半( xi o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 虽有嘉肴即使② 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甘美④不知其善也好,妙⑤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⑥虽有至道达到极点⑦教学相长增长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⑨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⑩然后能自反也反省自己⑾然后能自强勉励⑿学学半教⒀ 其此之谓乎大概4、古今异义。
《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礼记》二则中的《大同》篇。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想过一个没有私有制、人人平等的社会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大同”理念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探讨了《礼记》二则中的“大同”理念和中庸之道。这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们对古代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大同”理念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思考,但他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运用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大同”理念的本质,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突破方法:设置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文言文阅读障碍:学生可能在文言文词汇、句式等方面存在理解困难,影响阅读效果。
-突破方法:教师提供词句解析,利用图表、注释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逐步克服文言文阅读障碍。
-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礼记》中提炼哲学思想,对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提出挑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中庸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理解中庸之道在处理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中的重要性。
《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 教材分析《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典章制度书籍,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本节课选取了《礼记》中的两则故事,分别是《檀弓》和《学记》。
这两则故事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礼仪制度,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礼记》这部书籍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礼记》的整体认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的背景及作者;2.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文言文;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4.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3.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文化;4.启发式教学: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课件;2.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4.准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及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读;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巩固练习。
学生上台演示,教师点评。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礼记》二则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017部编)《礼记》二则。本章内容主要包括《礼记·大同》和《礼记·中庸》两篇经典文章。《大同》篇讲述理想社会的构建,强调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观念;《中庸》篇则阐述中庸之道,提倡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人生哲学。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使学生了解儒家文化中关于道德、人伦、社会等方面的思想,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加强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另外,我发现学生在分享讨论成果时,有时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这提醒我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可以通过组织更多的课堂演讲和辩论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我意识到需要更紧密地将《礼记》中的理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看到这些古代智慧在当今社会的实际应用,这样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理念。
-对文言文中生僻词汇、特殊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礼记》中儒家思想的深入解读,尤其是对“大同”和“中庸”概念的理解;
-将文言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阅读分析中式,设计详细的解析和练习,帮助学生逐步克服阅读障碍;
-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儒家思想,如组织学生讨论“大同”社会的特点及其在当代的可行性;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大同》篇提出了“天下为公”的理念,强调公正、和谐的社会秩序。这一理念是儒家文化中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它对后世的社会构建有着深远的影响。
2.案例分析:我们将通过分析《大同》中的具体内容,了解其在古代社会的实践应用,以及它如何启示我们解决现代社会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教材: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22课《礼记二则》教时:1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一篇散文课文,作者通过介绍两个古代的故事,阐述了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应该注意的礼仪规范。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古代的礼仪规范,并从中汲取敬重他人、尊重自己的道德启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
2. 理解文中内容细节,把握文章主旨。
3. 掌握古代礼仪规范的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前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礼仪的思考,引发学生思考礼仪规范的重要性。
2. 学生合作阅读课文,鼓励他们个别或小组提出问题,直观感受故事情节。
3. 共同分析课文,明确文中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4. 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课文中的道德启示。
5. 小组合作,设计问答和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古代礼仪规范,并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良好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的道德启示。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的礼仪规范。
2. 把握课文的主旨与核心思想。
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教案。
2. 学生:语文课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7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国际礼仪大全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礼仪的思考,问学生:你们对礼仪有什么了解?礼仪对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2. 学生陆续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礼仪规范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Step 2 导读(5分钟)1. 提问: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仪规范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为什么古代社会非常重视礼仪?2. 学生回答并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代礼仪规范的背景。
Step 3 阅读(15分钟)1.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阅读课文,了解文中内容细节,把握文章主旨。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疑惑。
Step 4 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明确主要内容。
2. 学生回答:文章主要讲了哪两个故事?两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Step 5 讨论(10分钟)1.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道德启示。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2 《礼记》二则优质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22 《礼记》二则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材选取了其中两则进行学习。
这两则内容涵盖了礼记的核心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观念。
通过学习这两则,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思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礼记》这样的经典著作,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礼记》的整体认识,引导他们理解其中的核心思想,并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礼记》二则的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礼记》二则的思想内涵,学会如何分析经典文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礼记》二则,学生能够体会到古代中国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观念,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礼记》二则的内容理解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2.教学难点:《礼记》二则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语的理解,以及其中思想内涵的深入挖掘。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礼记》二则,理解其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深入挖掘《礼记》二则的思想内涵。
3.讲授法:教师对《礼记》二则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礼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教材。
2.参考资料:相关的研究《礼记》的书籍和文章。
3.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和地位,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礼记》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礼记》二则的内容,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其中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对《礼记》二则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3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3篇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点部编版篇一第一部分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三种感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第四部分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第五部分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礼记》二则
22.《礼记》二则【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2.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理念或思想。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对偶和排比在论述类文本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1)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2)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句式特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2.理解“教学相长”的观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独白:(出示课件1)儒家经典知多少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板书课题:(出示课件2)22 《礼记》二则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礼记》及写作背景。
(1)作品简介教师展示本文作品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4)《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2)写作背景(出示课件5、6)教师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所述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启发诱导、长善就失等原则,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本课节选部分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教案及原文《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二则语文教案第1课时虽有嘉肴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味美)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⑤虽有至道(的道理)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⑧教然后知困(困惑)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3)古今异义词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教案
本文格式为Word版,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教案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教案,一起来看看吧!《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
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二则语文教案第1课时虽有嘉肴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珍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一一《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一一《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经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知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日,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本文格式为Word版,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把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嘉肴(jiayao)自强(qiang)兑命(yue)学学半(xiao)(2)解释以下加点词语的意思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味美)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⑤虽有至道(的道理)下载可任意编辑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⑦是故学然后知缺乏(因此)⑧教然后知困(困惑)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3)古今异义词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
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教学难点
-古文词句的理解:古文中的一些字词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如通假字、一词多义等,学生需要掌握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儒家思想的抽象性:大同与中庸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和现代联系进行讲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礼记二则》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协调矛盾、寻求平衡的情况?”(如同学间的矛盾、学习与休息的平衡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礼记》中的大同与中庸之道。
-理解《礼记》的文化背景:使学生了解《礼记》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掌握其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
-掌握古文阅读技巧:通过分析课文注释和翻译,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特别是对文言文常用词汇、句式的理解。
-鉴赏《礼记》的文学价值:识别并欣赏《礼记》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文学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体会儒家思想内涵:深入探讨大同与中庸思想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其在个人修养、社会和谐等方面的意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大同与中庸在实际生活中的应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礼记二则》这一章节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兴趣密切相关。通过提问和实例引入,我发现学生们对大同与中庸的概念表现出很高的兴趣,但在实际理解和应用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22.《礼记》二则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22.《礼记》二则一. 教材分析《礼记》二则收录在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本文选自《礼记·学记》和《礼记·檀弓上》。
这两篇文章都是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礼记·学记》主要论述了学习的道理和方法,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礼记·檀弓上》则记载了孔子对于丧葬礼仪的看法和教导。
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能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又能帮助他们了解古代的文化和思想。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时代背景和文化差异,学生可能对于《礼记》中的某些内容和观点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他们正确把握古代文化和思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翻译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掌握一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和思想,以及课文所表达的人生观和学习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2.课文翻译和注释:为学生提供课文的翻译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PPT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PPT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出本文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
4.强化道德观念与价值观素养:通过学习《礼记》中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升道德修养。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紧密结合新教材要求,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大同’与‘中庸’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举例解释:
-在处理古文词汇和句式难点时,教师可以通过例句解析、词义对比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古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对于抽象思想的理解,教师可以采用图示、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逐步消化。
-针对文化背景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故事、文化背景资料,增强学生的文化感知,从而降低理解难度。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努力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体来看,这一环节进行得较为顺利。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逻辑性不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但仍有一些疑问和不明白的地方。我会在课后及时关注学生的疑问,通过一对一辅导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大同”的共享精神与“中庸”的平衡之道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古今对比、生活实例等方式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部编版)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感到欣慰的是学生们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古代礼仪文化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然而,我也意识到,仅仅掌握知识点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体现出良好的礼仪素养。
2.结合课文注释,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对比、设喻的修辞手法,理解“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探讨其在当代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感知、理解和鉴赏能力,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分析《礼记》中的论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提高表达和论证的技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词汇、句式以及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和现代语境的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古代礼仪文化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古代的礼仪场景,体验古代的礼仪之道。
-举例:分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中的对比和设喻,理解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和语境理解能力。
-解决方法:通过注释、翻译辅助,结合教师的讲解,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礼记》二则教案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己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幼有所长(zhǎng)矜(guān) 男有分(fèn)谋闭而不兴(xīng)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义。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词 ①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④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3)一词多义 ①闭:A.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 B.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 ②谓:A.是谓大同(动词,叫作) B.予谓菊(动词,认为) 【教学提示】 鼓励学生体验观察社会,说说自己对“大同”社会的见解和感受。 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理解文章思想 1.根据文义,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 特征),是总说,以下几句是分述。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 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明确:“大道”,政治上的理想,治理社会的准则,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 会的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3.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 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 止争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礼记》二则
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其弗食,不知其旨也(代词,指美味的菜)
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可译为“大概”)[
学学学半(动词,同“敩”,教导,读xiào)
独故人不独亲其亲(副词,只、只是)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形容词,老而无子)修讲信修睦(动词,培养)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形容词,长)
为为公(动词,是,读[wéi)
不必为己(介词,为了,读wèi)
闭 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闭塞、堵塞)
故外户而不闭(动词,用门闩插上)
(2困 古义:困惑。
例句:教然后知困。
今义:陷在艰难痛苦中或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无法摆脱;困难。
教学 古义:教与学。
例句:教学相长也。
今义: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归
古义:女子出嫁。
例句:女有归。
今义:返回;还给,归还。
大道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例句:大道之行也。
今义:宽阔的道路。
分 古义:职分,职守。
例句:男有分。
今义:成分。
贼 古义:指害人。
例句:盗窃乱贼而不作。
今义:偷东西的人。
教学过程
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重难点把握
1.“之谓”的用法?
明确:“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
如:“其此之谓乎”。
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指一下,强调宾语。
2.思考: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
明确:本段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
论述了教学相长的规律。
【问题探究】
怎样看待“教学相长”的道理?
明确:(1)“教学相长”是文中表达的观点,在指导我们如何看待教与学的关系以及教与学的效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只有在教授别人的时候,才能发现自己知识的短缺。
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提升。
“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启发我们注重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大道之行也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参考译文:
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
(3)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2.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呈,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之行也”——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废疾者皆有所养”—— ②“男有分,女有归”——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句。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
这是两道开放性的题目。
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
第二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
【把握文章主旨】
《虽有嘉肴》 开篇运用类比手法
,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接着,阐述了教和学之间的辩证关系,阐明了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 通过对大同社会的纲领和基本特征的阐述,展示出一个和平、安定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教
学
板
书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已达到,把握好了重难点。
针对学生的情况我设计了两点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本课;二是要求学生能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并知道本文是从哪些方面阐述的。
首先,重视文言文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接着,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要求同学们凭借课文下面的注释,结合语境翻译课文,然后
小组自主探究,最后根据小组提出的疑难点,教师在班上引导学生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