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d_七下课外文言文阅读
七下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
七年级下册的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
七年级下册的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可以选用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让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和理解。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文言文作品,适合七年级下册的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1. 《孟子·离娄上》:这是孟子的一篇经典文章,讲述了人与义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
2. 《史记·滑稽列传》:这是《史记》中的一篇短文,描写了滑稽的故事,通过幽默的方式展现了古代人生活中的一些趣事。
3. 《论语·学而篇》:这是《论语》中的一篇经典篇章,列举了孔子对于学习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观点,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
4. 《庄子·齐物论》:这是庄子的一篇篇章,通过一系列比喻描绘了世间万物的平等和和谐,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生活的智慧。
5. 《诗经·蒹葭》:这是《诗经》中的一篇诗歌,以蒹葭悲哀的形象表达了忧伤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方式。
在阅读这些文言文作品时,建议学生们结合课堂学习的知识和技巧,进行细致的阅读理解和分析。
可以注意理解句子结构、推测词义、把握篇章的主旨,同时还可以进行语段分析、形象描写的品味等。
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学生可以结合字典、注释等工具辅助理解和翻译,还可以做一些阅读笔记,记录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提出问题和见解。
七下文言文全解课外阅读短文译文
文言文全解课外阅读短文译文一、小儿不畏虎原文: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译文: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像刚才一样在沙滩上玩耍.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终还是不知道害怕,一会儿,老虎终于离开了.估计老虎吃人,总是先用其威风施加在别人身上;可是对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二、狼子野心 [清]纪昀原文: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一日,主人尽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
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
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
乃杀而取其革。
“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译文:有个有钱人家偶尔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豢养,也和狗相安(无事)。
稍微大了点,还是很驯服。
竟然(就)忘了它是狼。
一天白天躺在客厅里,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
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吼叫),(他)便假睡来等着(观察情况)。
便(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没有察觉,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
就杀(狼)取它们的皮。
这事(是)堂侄虞敦说的。
三、三人越谷原文: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
”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
”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
七下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
七下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摘要:一、引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二、七下文言文课外阅读推荐篇目1.篇目一:《论语·学而》2.篇目二:《史记·陈涉世家》3.篇目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4.篇目四:《红楼梦》片段三、阅读策略与技巧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2.注释与原文相互参照3.了解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4.分析人物性格与命运四、阅读实践与评价1.设计阅读任务与问题2.组织小组讨论与分享3.开展写作与演讲活动4.定期检查与评价阅读效果五、结语:课外阅读的意义与价值正文:一、引言在语文学习中,课外阅读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能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尤其是文言文,通过课外阅读,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
为此,我们为大家推荐了一些七下文言文课外阅读篇目,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二、七下文言文课外阅读推荐篇目1.篇目一:《论语·学而》《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其中,“学而”篇包含了诸多关于学习、为人处世的智慧。
通过阅读这一篇,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的教育理念,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等。
2.篇目二:《史记·陈涉世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
其中,“陈涉世家”讲述了陈胜、吴广起义的故事。
阅读这一篇,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农民起义的背景、原因及其历史意义,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
3.篇目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
其中,“迢迢牵牛星”一首描绘了牛郎织女的悲剧爱情。
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对爱情的执着与感慨,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等。
4.篇目四:《红楼梦》片段《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文言文的影子。
选择一些经典的片段进行阅读,如黛玉进贾府、宝玉挨打等,既能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也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部作品。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16篇
课外文言文(七下)一、董行成唐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
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
天欲晓,至怀州。
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遂承伏。
人问何以知之。
行成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以此知之。
”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天欲晓,至怀州到(2)皆如其言像2、翻译句子:(这人)见了路人也会牵着驴绕路(或者从远处走),这一定是因他心绪(或者胆怯)。
3、结合选文,举例说说董行成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自己的话概括)董行成是一个观察细致、推断力强(能策贼)的人。
他根据观察发现,驴走得很急且身上流汗,说明不是正常长途而是急忙赶路,不正常;赶驴的人看见人便牵着驴躲避,说明他心里有鬼,从而推断出这是一个盗贼。
二、阮裕焚车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
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③?”遂焚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阮(ruǎn)光禄:阮裕,曾经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称他为阮光禄。
②剡(shàn):地名,在浙江嵊县。
③何……为:干什么。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阮后闻之闻:听说,听(2)遂焚之遂:于是就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我有了车子却使人不敢来借,还要它干什么?3.这个故事表现了阮裕怎样的性格?直率、助人为乐。
(即使是他没有责任的事,只要这事跟他有关,他也要十分严格地要求自己,他容不得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欠缺。
)【译文】阮裕在剡县做官,曾经有一辆非常好的车子。
无论谁来借用他的车子,他都会借。
有一次,有人因葬母亲而需要用车,想借车,却不敢开口问阮裕借车。
后来,阮裕听说了这件事,叹息道:“我虽然有车但使人不敢来借,要车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把那辆车烧毁三、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③贼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含解析(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含解析(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碎金鱼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
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
”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④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⑤,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⑥。
【注】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
②典郡:掌管郡务。
③罔不:无不。
④务:致力,从事。
⑤伎:同“技”。
⑥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
①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③及守荆南回________(2)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3处)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4)“射”是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学生需要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称为“六艺”)之一,从两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尧咨射术精湛无比、举世无双,但他的母亲却依然“杖之,碎其金鱼”。
你觉得陈尧咨母亲的这种做法寄寓了对儿子一种怎样的期望?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气愤的样子;等到(2)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3)(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4)陈尧咨的母亲期望儿子能继承先人的志向,把射术用于报效国家上,而不要耽于娱乐,浪费了一身好技艺。
初中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论(节选)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②,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选自《古文观止》)【注】①挟持:内心怀有。
②弊:疲弊。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必有过人之节及鲁肃过寻阳B. 匹夫见辱见往事耳C. 而轻用其锋尔安敢轻吾射D.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择其善者而从之(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②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4)结合文意,说说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观点。
【答案】(1)D(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①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
②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
(4)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匹夫和大勇者、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
【解析】【分析】(1)A项的“过”解释为:超过/经过;B项的“见”解释为:被/了解;C项的“轻”解释为:随随便便/轻视;D项的“其”解释为:其中的,指示代词。
选D。
(2)翻译为: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故可断句为: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本题重点字词:“卒然”突然;“加”,侮辱;“欲”,想要;“词色”,言语和神色,(4)结合“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康肃忿然(忿然:气愤的样子)B. 以我酌油知之(舀取,这里指倒入)C. 笑而遣之(遣:派遣)D. 公亦以此自矜(自矜:自夸)(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尝射于家圃乃取一葫芦置于地B. 尔安敢轻吾射惟手熟尔C. 但手熟尔但当涉猎D. 徐以杓酌油沥之蒙辞以军中多务(3)下面对文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意思是:“老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但是(只是)对此微微点点头。
”B.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意思是:“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C.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意思是:“竟然(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芦,油从铜钱孔注入,而铜钱没有被沾湿。
”D.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意思是:“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媲美,他也因此而自夸。
”(4)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本文在写法上详略得当,详写了康肃公的射箭技艺,而对卖油翁的精湛技艺作了比较粗略的描述。
B.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这句话寥寥数语,便将卖油翁当时的表情和心理活动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给下列划线的词语注音。
________________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众服为确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B.当求之于上流/生于忧患C.其反激之力/然则天下之事D.如是在啮/如其言(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沿河求之。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B.石必倒掷坎穴中。
(用石头把坑洞填满)C.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D.竟不可得。
(最终没找到)(4)请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5)寺僧们、讲学家和老河兵分别代表了哪三种生活态度?【答案】(1)pǐ;zhào(2)C(3)B(4)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不能片面的里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主题。
(5)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们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欧阳修传(节选)修①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②官书屡废③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
”修闻而服④之终身。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注释】①修:欧阳修,宋代文学家。
②治:处理。
③废:放下。
④服:听从,信服。
这里指遵从。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限断两处)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母尝谓曰尝:曾经(2)我求其生其:代词,指犯人(3)不得尔得:成功(4)犹失之死犹:仍然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为他找活下来的理由,即使找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不会感到遗憾。
(2)修闻而服之终身。
欧阳修听了母亲的话后,一生都遵从父亲(母亲)的教导。
4.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本文给你的启示。
【示例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成材有着重要作用(“修母”教子有方)。
从“修母”能以丈夫的优良品德教育孩子看出。
【示例二】我们要善于听取有益的教诲,以优秀的人为榜样,做一个有作为的人。
从欧阳修听从母亲的教导,以父亲为榜样并一生效仿看出。
附参考译文:欧阳修幼年丧父,他的母亲曾经对他说:“你父亲当官,经常熬夜处理文书,多次放下文书叹息。
我问他,他说:‘犯人犯了死罪,我想让他活命但是办不到啊!’我说:‘能让他不死吗?’他说:‘为他找活下来的理由,即使找不到,那么被判死刑的人和我都不会感到遗憾。
常常想让他活下来但是仍然判他死,而一般做官的人都是想让他死啊!’他平时教导学生,经常说这些话,我都听熟了。
”欧阳修听了母亲的话后,一生都遵从父亲(母亲)的教导。
(二)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①,施②尾于堂。
人教版语文七下课外文言文阅读
七下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张孝基仁爱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
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之。
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
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
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
”孝基使管库。
其子颇驯谨,无他过。
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1、解释:①不肖②且③恻然④稍⑤怪⑥颇⑦徐2、翻译:①其子丐于途②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3、成语“就地取材”中“就”,解释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二)陈实与“梁上君子”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
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
”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
”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
实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
”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
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1、解释:①栖②阴③夫④斯⑤孰⑥徐⑦谕⑧省⑨一2、翻译:①时岁饥民馁②正色训之3、理解:“梁上君子”现已成成语,它是指。
(三)幽王击鼓周宅丰、镐,近戎。
幽王与诸侯约:为高堡于大路,置鼓其上,远近相近,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
人喧马嘶,褒姒视之大说,喜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
诸侯兵数至而无寇。
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
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1、解释:①为②尝③乃2、选择:“即戎寇至”中的“即”,解释为()①如果②立刻③靠近④不幸3、翻译:①因数击鼓②为天下笑4、理解:周幽王的过错是。
(四)邓攸弃儿保侄邓攸,晋人也,有弟早亡,惟有一儿,曰遗民。
时值动乱,胡人入侵京师,掠牛马。
邓攸挈妻子亡。
食尽,贼又迫,谓妻曰:“吾弟早亡,但有遗民,今担两儿,尽死。
(完整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
(完整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前言本文档旨在介绍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通过研究文言文,同学们不仅可以提升语文素养,还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拓宽文化视野。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同学们综合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我国传统的古代汉语文字形式,具有一定的特点,包括:1. 语法结构复杂: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较为繁复,需要同学们对古代汉语的词语、句法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2. 词汇用法独特:文言文中的词汇用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同学们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研究,逐渐熟悉和掌握。
3. 文化背景深厚: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通过阅读文言文,同学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思想观念等。
三、文言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1. 精读与泛读结合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时,可以采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法。
精读时,要仔细理解每个字词的含义,分析句子的结构,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意思;泛读时,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辨析主要信息,了解故事情节或论述思路。
2. 关注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关注文字的意义和用法。
可以查阅相关词典或工具书,了解生字的意思和用法,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3. 善用标点和句法结构的辨析文言文中的标点和句法结构有其独特之处,要善于辨析句子的结构,理解标点符号的作用。
有时候,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和标点的运用,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用意。
4. 注重背景知识的了解文言文常常涉及到古代社会的人物、事件等,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需要相关的背景知识。
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文化书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四、文言文阅读材料推荐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文言文阅读,特别推荐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阅读材料:1. 《红楼梦》:这是冯梦龙所著的一部文言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主角,描述了一个封建贵族家族的兴衰故事。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全部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原文全部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初一下课外文言文阅读
初一下课外文言文阅读(一)一、精卫填海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洨④,是炎帝之少女⑤,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
注释①发鸠(ji )之山:山名,旧说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
②柘(zh )木:柘树,桑树的一种。
③文首:头上有花纹。
④其鸣自洨(xi o):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
⑤少女:小女儿。
⑥堙(y n):填塞,堵塞。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以堙于东海_____2.翻译句子。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表现了女娃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学弈今夫弈之为数①小数也,不专心致志②,则不得③也。
弈秋④,通国⑤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⑥;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⑦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⑧。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⑨?曰:非然也。
注释①弈之为数:下棋作为一种技艺。
弈,下棋。
数,指技艺。
②致志:用尽心志。
致,尽,极。
③不得:学不会。
④弈秋:秋是人名,因为善弈,所以叫弈秋。
⑤通国:全国。
⑥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惟,同“唯”,只。
“……为……”是一种宾语前置的固定格式。
⑦鸿鹄:天鹅。
⑧援弓缴(zhu )而射之:拉起弓来去射它。
援,引,拉。
缴,系着丝绳的箭。
之,代词,指天鹅。
⑨与:同“欤”,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____②思援弓缴而射之____③虽与之俱学____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精品】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1)
精品】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1)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鲁肃传(节选)《三国志》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
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③肃意尚轻蒙_______④遂往诣蒙_______(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3)两篇文章都以“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为结尾,有何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两篇文章都写到了鲁肃与吕蒙见面时的情形,《资治通鉴》与《三国志》哪部作品的描述比较详细?列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1)到,等到;重新;轻视;于是(2)今东西虽为一家/ 而关羽实熊虎也/ 计安可不豫定?(3)以“鲁肃拜见吕蒙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作为文章的结尾,写出鲁肃被吕蒙“对付关羽的五策”所折服,侧面突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干有了巨大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
(4)示例1:《三国志》比较详细。
如鲁肃与吕蒙谈论的情形,《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四个字,而《三国志》则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款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乙】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平公曰:“善哉!”(选自《说苑》)【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
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
③炳烛:点燃蜡烛。
④昧行:在黑暗中走路。
昧,暗。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②恐已暮矣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3)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
【答案】(1)到,等到;迟,晚(2)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②少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壮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
(3)①知错就改(吕蒙);②随时可学(师旷)。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及”,等到;“暮”,迟,晚。
(2)重点字词:“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少”,少年时代;“壮”,壮年时代。
(3)【甲】文结合“蒙乃始就学”,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在学习上我们是可以学习的;【乙】文的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南人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意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①溉灌。
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
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②。
”目痛小疾亦行自愈。
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③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因就斫④之。
【注】①余浆:剩下的水。
②豚:小猪。
③翕赫:轰动。
④斫: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文言字词。
①顾见空桑________②因植种________③意欲持去________(2)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B.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C.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D.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
(4)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乃”有以下两个义项:①就是,原来是;②仅仅、只。
对于文中“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一句中的“乃”字,同学们有不同的理解,且生发了启示,请把横线处补充完整。
小文:我认为文中的“乃”字应选择第①个义项,就是、原来是。
因为张助见到成百上千的车马前来祭拜李树十分惊讶,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就是我种的呀!语气肯定而强烈,所以用“就是、原来是”表达肯定的语气。
小希:我认为文中的“乃”字应选择第②个义项,仅、只。
因为①________。
小文:我觉得你说得也很有道理,而且你的理解给了我启发,我发现这篇文言文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②________。
【答案】(1)回头看;于是;打算(2)A(3)李树使我的眼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
(4)张助对众人对李树的祭拜行为既感到吃惊,更觉得荒诞可笑,从语气“耳”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张助对这些行为的轻蔑,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只是我种的呀!所以选择“仅、只”;不能盲目相信眼前的事实,要善于思考,不要随波逐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自《涑 sù 水纪闻》)
【注】(1)亟:急切的 (2)诘:责问 (3)徐:缓缓地 (4)讼:在法庭上争辨是非曲直,打
官司 (5)书:写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 分)
①其所奏乃常事耳(
)
②臣以尚急于弹雀()③然自当有史官书之() ④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3.根据路边的李子多判断出来的:如果李子不苦, 则人们都会抢着去吃。
4.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认真分析,认真思考,那样就不会被事物的表面现
象蒙蔽。
(四)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
然如常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
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
果敢。
(四)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①入学舍,听诸生
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亡②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
:50 45. 44. 43. by 42.41.— 4—0.— 3—9.—3—8.by37@.—— 36.35. —34—. ——33.312. 1.2.3.34.0.5.6—.—29.by28.by@27.26.—— 25. 24. 23. 22. by 21.20. — 1—9.by:18.by:17.— 1—6.— 1—5.—1—4.—— 13. 12. 111.0“. ”by: 9M.“OOOKN”b8y.:——7.——6.——5.——4.——3.——2.——1.——
①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
【翻译】
。
②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
【翻译】
。
3.“群臣”为什么要“称有急事请见”?(2 分)
【答】
。
:50 45. 44. 43. by 42.41.— 4—0.— 3—9.—3—8.by37@.—— 36.35. —34—. ——33.312. 1.2.3.34.0.5.6—.—29.by28.by@27.26.—— 25. 24. 23. 22. by 21.20. — 1—9.by:18.by:17.— 1—6.— 1—5.—1—4.—— 13. 12. 111.0“. ”by: 9M.“OOOKN”b8y.:——7.——6.——5.——4.——3.——2.——1.——
能改的胸怀与气度,仍不失为“明君”风范,让人敬佩。
(二)世俗谓媚人为顶高帽子。尝有门生两人,初放外任,同谒①老师者。
老师谓:“今世直道②不行,逢人送顶高帽子,斯可矣。”其一人曰:“老师之
言不谬③,今之世不喜高帽如老师者,有几人哉!”老师大喜。既出,顾同谒
者曰:“高帽已送去一顶矣。”
【注】①谒:yè,拜见。 ②直道:善良风气 ③谬:miù,错误
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宋史·列传第九十五》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 分)
2
①闻讲《左氏春秋》(
)
②即了其大指(
③群儿戏于庭(
)
④众皆弃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①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 )
【翻译】
。
②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翻译】
。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记述的有关司马光几件事。(2 分)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 分)
①老师谓(
)
②尝有门生两人(
)
③既出(
)
④顾同谒者曰(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①世俗谓媚人为顶高帽子。
【翻译】
。
1
②今之世不喜高帽如老师者,有几人哉!
【翻译】
。
3.从“老师大喜”这一细节中,你能读出老师怎样的心理?(2 分)
【答】
。
4.根据文意,说说你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2 分)
该赞美之词,谦虚谨慎,自我克制,才能避免犯下如文中老师一样的错误:得意
忘形而落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三)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
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 分)
①尝与诸小儿游(
)
②诸儿竞走取之(
)
③诸儿竞走取之(
【答】
。
4.根据文意,说说故事中的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2 分)
【答】
。
【答案】
1.①听②同“旨”,主要意思③嬉戏、玩耍④离开、跑开。
2.①从此手里不放下书本,甚至不知道饥饿口渴,寒冷炎热。
②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缸,(缸里的)水涌出,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3.酷爱学习(读书)、砸缸救人(童)
4.从酷爱学习(读书)可见其聪明又勤奋刻苦、从砸缸救人(童)可见其机智
①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翻译】
。
②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翻译】
。
3.王戎是如何判断出李子是苦的?(2 分)
【答】
。
4.读完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 分)
【答】
。
【答案】
1.①游玩,玩耍②争着③跑④只,仅
2.①看见路边上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
②树长在路边却有很多李子,那一定是苦的(李子)。
4.根据文意,说说故事中的宋太宗是个怎样的人。(2 分)
【答】
。
【答案】
1.①是②认为③可是④高兴
2.①宋太祖曾经在皇宫的后园打鸟玩。
②太祖骂道:“你把牙齿揣在怀里是想告我的状吗?”
3.担心太祖因贪图安逸享乐而误国。
4. 宋太祖显然有些专制霸道,让忠耿的谏官付出了两颗牙齿的惨痛代价;然而
他终能分辨忠奸而及时止怒,一旦明白过来就反躬自省、以赏代罚,这种过而
七下期末复习练习(课外文言文)参考答
案
(一)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1)见之,其所
奏乃常事耳。上怒,诘(2)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
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3)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4)我
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然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
④唯戎不动(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50 45. 44. 43. by 42.41.— 4—0.— 3—9.—3—8.by37@.—— 36.35. —34—. ——33.312. 1.2.3.34.0.5.6—.—29.by28.by@27.26.—— 25. 24. 23. 22. by 21.20. — 1—9.by:18.by:17.— 1—6.— 1—5.—1—4.—— 13. 12. 111.0“. ”by: 9M.“OOOKN”b8y.:——7.——6.——5.——4.——3.——2.——1.——
【答】
。
【答案】
1.①说②曾经③已经、……以后④看
2.①世人把奉承人称为戴高帽子。
②现在的社会上像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有几人呢!
3.惟其是喜,所以高帽一戴,浑身舒泰,无形之中漏出了自己反对吹拍不正之
风的天机:原来他反对给别人戴高帽子,不反对给自己戴高帽子。
4.不管赞美还是恭维,我们必须必须谨慎对待,随时反省、检视自己是否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