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鸿门宴》word教案1
《鸿门宴》高中语文优秀教案
《鸿门宴》高中语文优秀教案篇一:高中语文必修1:第6课鸿门宴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积累本文出现的成语。
3、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探讨研究,赏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分析、理解,对文中人物做出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学生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出现的古汉语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用法。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1、正确评价项羽历史人物形象。
2、学习借鉴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提要勾玄法【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互动2:据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公元210年,秦始皇游会稽,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一同去看热闹。
项羽看到秦始皇被人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样子,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无独有偶,《史记?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
刘邦道:大丈夫生当如此。
结果呢?一边,星汉寥落,夜色深沉。
荒原上老树枯藤,乌啼凄厉。
帅帐中倾国佳人翩然起舞。
清锋灼灼寒光森森,挥不去数不尽的缠绵与悲怆。
纵横天下的霸王苍凉吟唱着《垓下歌》而另一边,平定黥布叛乱回京时,过沛县,汉天子面对故人沾沾自喜地高唱着《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为衣锦荣归的慨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此为英雄末路的悲歌(学生朗读并理解这两首诗)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表现手法;(3)能够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2)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提升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尊重;(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表现手法;3. 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三、教学难点1. 对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 对文中复杂情节的理解和分析;3. 对文中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鸿门宴》;2. 相关资料:关于《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2)出示课题: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结合注释,解释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3)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表现手法;(2)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朗读与表演(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展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2)学生互相评改,提出修改意见;(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2)学生进行课后拓展,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
《鸿门宴》教案教学目的一、了解“鸿门宴”故事,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二、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词,能够翻译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一、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二、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查询“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
二、导入新课:1.板书或投影项羽的《垓下歌》,学生齐诵(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简析《垓下歌》,播放屠洪刚《霸王别姬》歌曲作背景音乐。
2.介绍司马迁、《史记》、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要点:(1)项羽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目的: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
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鸿门宴”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三、读讲课文一、二两段:第一段: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关羽”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击破沛公军”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①“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②“说.项羽”可简为“说羽”不可简为“说项”,“说(shuō)项”意为替人讲情、说好话。
③“成.五采”、“为.(wé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3)能够理解并概括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3)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考;(3)培养学生对友谊、忠诚、勇敢等品质的认同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3. 理解并概括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语的解释;2. 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深入分析;3. 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探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鸿门宴》的背景和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概括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4. 讲解与示范:对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示例分析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5. 练习与拓展: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提高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探讨的情况;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相关练习的完成情况和理解程度;3. 写作与表达:评估学生在写作和表达方面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鸿门宴》的文意,重点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2. 人物分析:深入探讨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3. 情节解读:梳理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文中的主题思想,如友情、忠诚、勇敢等;5. 文化背景:介绍古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鸿门宴》教案设计
《鸿门宴》教案设计1.《鸿门宴》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
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
朗读课文,重点字词正音,以求准确认读。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1)导入:大家听说过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的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大家知道么?对,就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
公元前206年,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这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次攸关宏图伟业以及性命的宴会,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鸿门宴》。
(2)明确学习任务:①了解司马迁与《史记》②疏通文意③掌握课文中所出现的文言知识④理清情节发展脉络⑤人物形象分析(3)作者简介《鸿门宴》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称“太史令”。
著有《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背景简介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鸿门宴教案人教版必修
人教版必修《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3)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深入理解鸿门宴的场景和人物心理。
(3)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评价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诚信、忠诚、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把握,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人物形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理解和翻译。
2. 鸿门宴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
3. 对鸿门宴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人物形象。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4. 角色扮演法:模拟鸿门宴场景,深入理解人物心理。
5. 对比分析法:从不同角度评价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关键词语。
3.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人物形象。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引导学生对比分析。
5. 角色扮演:分组模拟鸿门宴场景,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心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7. 课后作业: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写一篇关于鸿门宴的小论文。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鸿门宴》全文;(2)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知识;(3)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人物性格特点;(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文中的人物精神,培养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教学重点:1. 《鸿门宴》的文言文阅读技巧;2.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 理解并背诵《鸿门宴》全文。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2. 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3. 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和人生哲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知识;(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鸿门宴》,理解文章大意;(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文中的人物精神,培养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5. 背诵练习:(1)指导学生进行《鸿门宴》的背诵;(2)检查背诵效果,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鸿门宴》;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背诵效果:检查学生在课后对《鸿门宴》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反思:1. 课堂节奏控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整课堂节奏,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6课《鸿门宴》教学设计(1)
《鸿门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等人物的的性格特征;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过程和方法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多义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正确评价项羽。
教学重点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把握紧张场面对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重要文言句式;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一、知人论世,识记常识1、比较项羽《垓下歌》和刘邦《大风歌》导入新课。
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
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渺小而沉重的叹息。
项羽知道自己的灭亡已经无可避免,他的事业就要烟消云散,但他没有留恋,没有悔恨,甚至也没有叹息。
他所唯一忧虑的,是他所挚爱的、经常陪伴他东征西讨的一位美人虞的前途。
于是,尖锐的、难以忍受的痛苦深深地啮着他的心,他无限哀伤地唱出了这首歌的最后一句:“虞兮虞兮奈若何?”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诗中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2、司马迁及其《史记》。
鸿门宴教案人教版必修
人教版必修《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特点;(2)能够分析并欣赏《鸿门宴》的艺术特色;(3)了解古代宴会的礼仪和风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学会通过人物描写、事件叙述来分析人物性格和特点;(3)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古代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3)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1. 《鸿门宴》的文言文特点;2. 人物形象分析和事件解读;3. 古代宴会礼仪和风俗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实词、虚词的理解和运用;2. 古代宴会礼仪和风俗的阐述;3. 对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鸿门宴》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特点;4. 课堂讲解:讲解文言文特点、重点词语和句式;5. 审美鉴赏:欣赏《鸿门宴》的艺术特色;6. 创新思维:让学生发挥想象,模拟鸿门宴场景;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 学生对人物形象和事件特点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古代宴会礼仪和风俗的掌握程度;4. 学生对《鸿门宴》艺术特色的欣赏能力;5.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创新思维。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鸿门宴》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背景。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文言文特点、重点词语和句式;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特点;3. 情景模拟法:让学生模拟鸿门宴场景,增强体验感;4. 审美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鸿门宴》的艺术特色;5. 创新思维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提出新颖的观点。
新人教版必修1《鸿门宴》教学设计3篇
课文导学一、学习目标1.了解文中揭示的项羽的悲剧性格;2.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3.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二、学习重点把握紧张场面对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三、学法指津(-)研读步骤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扫除读音障碍,能通顺朗读;2.查注释,初步了解文意,掌握课文训练重点中要求理解的词语的含义;3.查资料,了解与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析主旨,明确全文情节发展过程2”’2.析人物,把握主次关系及作者态度;3.析特色,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二)问题探究1.鸿门宴的斗争具有怎样的深层背景?刘邦、项羽都有南面称孤的野心。
当年刘邦看见秦始皇,曾十分羡慕地说:“大丈夫当如此也!”项羽也曾自负地说:“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灭后,刘、项矛盾日趋激化,对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则拼死相争。
2.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宴前(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两告两定。
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
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不久“风正云散”;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深思熟虑之举,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
范增“数目”“举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
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似乎一场血肉横飞的争斗不可避免。
但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刘邦的借故逃席更是将危险消弥于无形。
宴后(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两毁两受。
借故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毁约逃席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
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更强烈地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至于张良受托,是其“忠心之举”,范增毁玉,则为“愤怒之为”。
3.从鸿门宴斗争中试分析刘、项性格特点。
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
“轻信项伯,许诺善遇刘邦,一不忍;听信刘邦,不应范增,二不忍;宽容樊哈,产生相惜之心,三不忍;不究逃席,安然受璧,四不忍。
《鸿门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古今义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2)了解《史记》和司马迁2、过程与方法:学习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品味精炼生动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对项羽悲剧性格命运的揭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公正客观地评价人物形象。
在以上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过程与方法目标,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个性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正确引导。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古今义及特殊句式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古今义及特殊句式的用法2、理解对项羽悲剧性格命运的揭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公正客观地评价人物形象。
(四)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自行疏通课文2、标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3、复习司马迁及《史记》的文学常识(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播放《垓下歌》,大屏幕显示项羽歌唱片断及歌词;或背景用项羽垓下悲歌的图片,旁边显示歌词,抽生读,生齐读:师:大家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
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满腔深情;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
以短短的四句,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真可说是个奇迹。
)二、检查预习情况:文学常识:《史记》,司马迁背景知识三、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文章重点字词句:1、课文疏通: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惊心动魄的鸿门宴。
抽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正音。
然后全班齐读。
师:请一同学梳理重点字词的意义及用法,其余同学及教师补充讲解。
(1)军()霸上(2)王()关中(3)说()项羽(4)成五采()(5)此其志不在小()师:重点句子翻译:(1)珍宝尽有之(被动句)(2)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高一语文新人教版必修1:《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教案(1)司马迁教学目的一、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二、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情节及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
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一、简介作者及《史记》导入: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
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父司马谈,汉武帝建元、元封之间任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
10岁时,随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开始了对古代文献的研读,并直接受学于当时著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
20岁,南游江淮,据《史记·太史公自序》,他这次“上会稽,探禹穴,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以后他在任郎中、太史令以及中书令时,或奉旨出使,或陪驾巡幸,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这些经历,使他有机会亲身领略祖国壮阔的自然风貌,调查了解许多历史故实,订正和补充文献上的疏漏,也使他有可能接触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增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了解。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历史著作。
它记述了中国上自轩辕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共计五十余万言,分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2.6鸿门宴1
《鸿门宴》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 了解作者对人物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的作用。
3.学习课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培养把握、归纳文言现象的能力和文言文翻译能力。
5.培养实事求是的评论历史人物的能力。
6.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归纳文言现象的能力。
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的方法。
3.客观评价文中人物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文言翻译能力和归纳文言现象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工具多媒体平台POWERPOINT课件教学步骤新课引入:《垓下歌》——项羽(构思:从此诗歌可窥项羽性格之一斑,由学生进行分析从而引出课文《鸿门宴》)相关知识介绍:司马迁、《史记》、历史背景(构思:学生课前先作收集,以此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作介绍,既可温故知新,又有助于理解课文,且可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疏通文句,归纳语法现象(构思:学生自读课文,凭借语境推断不明白的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学习利用语感推断陌生字词含义的方法。
分小组讨论交流,归纳出文中文言现象,最后将疑难问题提出,由其他小组或教师释疑。
此环节培养学生对文言语法的归纳能力及合作精神、质疑精神。
)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构思:先由学生讲述鸿门宴的故事经过,再对事件中的人物,尤其是项羽表现出的性格特点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其中适当加入历史上对项羽的不同评价〔可由学生提出教师亦可作补充〕。
此环节培养阅读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客观评价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布置作业写一篇人物评论。
选择一个或多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评论。
(构思:延续课堂教学,并应用于写作。
)板书人物性格项羽:自大轻敌,有勇少谋,优柔寡断刘邦:多谋善断,圆滑机警,能言善辩作业:写一篇人物评论课后反思本节课能顺利的完成教学计划。
整节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在其中只是充当了引导者。
各个教学环节学生都配合良好,发言较积极,能畅所欲言,但因时间较紧,语法归纳做得不是很好,需课后补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鸿门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鸿门宴》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掌握《鸿门宴》中的基本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了解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合作和课堂练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代文言文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机智勇敢、坚韧不拔的品质;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鸿门宴》中的基本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了解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特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理解项羽和刘邦之间的矛盾冲突,深入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感受古代文言文的魅力。
3.解决方法:通过课堂讲解、小组合作和课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播放“鸿门宴”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提出若干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学习新课:(1)初读: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行朗读,熟悉课文。
(2)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学生记录。
(3)分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巡回指导。
(4)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进行纠正和讲解。
3.总结评价: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课堂练习法等。
2.教学手段:PPT演示、音频播放、板书等。
3.课堂互动方式:教师提问、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教师进行纠正和讲解。
2.作业:背诵课文片段;完成课后练习。
3.评价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作业。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资源:电子书、教学PPT等。
《鸿门宴》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_1
《鸿门宴》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
2.了解课文主要情节,体会文章“三起三落”的情节艺术。
3.了解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学习人物刻画艺术。
4.了解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探究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
2.训练学生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的能力;增强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意识,提升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学习《史记》高超的情节艺术和人物刻画艺术。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三起三落”安排情节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2.小组探究教学准备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与相关资料,疏通课文,整理归纳文言知识。
2.标出课文中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与尾声。
3.搜索资料,复习“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及对他的评价。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请学生欣赏两首诗(出示课件)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朗读理解。
提示:第一首: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
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逝”,奔驰。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空有拔山的气力啊,空有盖世的豪气!时运不济呵,骏马再也难奔驰!骏马难奔呵,不可期!虞姬虞姬呵,我当如何安排你!自命不凡的天才人物项羽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
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也不肯率先冲出重围,而他已走投无路,只有对跟随在身边的虞姬说:“我可怎么安排你呀?”第二首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黥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的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2、掌握本课出现的成语、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
3、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1、相互讨论,对比概括出刘邦与项羽、张良与范增的性格特点。
2、了解作者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文学作品的兴趣,对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从多个角度作出有依据的评说。
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点,能够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讲析法、自读法、讨论法。
教具:录音机、粉笔。
课时安排:至少4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语】在我国古代秦末农民战争中有这样一位领袖人物,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既有他英勇气概的写照,也有英雄末路的哀鸣,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既然他自诩为“力拔山、气盖世”,那为什么还会落入穷途末路的境地呢?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鸿门宴》会告诉你其中的原因。
【作者和《史记》介绍】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现陕西韩城)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生于龙门,10岁开始诵读古文,后随父亲至长安学习经史,师事著名学者孔安国学习《尚书》,从董仲舒学习《春秋》。
20岁外出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归来后30岁左右初任郎中,汉武帝元封八年(前108年,38岁)继父职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
太初元年(前104年,42岁),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并开始编纂史书。
天汉三年(前97年,49岁),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前91年完成《史记》,前后历时14年。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太史公》。
西汉司马迁为“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写作目的是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形成一家的学说)而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52万余字,包括12本纪(帝王传记)、30世家(记诸侯)、70列传(记录人臣事迹)、8书(记录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10表(历史上重大事件年表)。
《史记》记事比较严谨真实,史料比较可靠,善于记事写人,被后世奉为史传文学的典范,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背景资料】项羽起兵会稽——立楚怀王——北上救赵——巨鹿之战(项羽领兵渡黄河救巨鹿,过河后,皆沉船,破釜,烧营舍,持三天口粮。
意思很明白,不解巨鹿之围,没有打算再回去。
当初,援救钜鹿之围的诸侯营垒有十几座之多,但诸侯之间不是争吵就是惧怕,没有一家敢轻进,都想坐收渔翁之利。
及楚击秦,诸侯将皆作壁上观。
项羽领兵九战秦军,杀声动天地,泣鬼神,楚军无不以一当十。
作壁上观的诸侯军看了,人人惊恐。
及楚军败秦,项羽召见诸侯将领,这些将领们进入辕门,没有一个是站着走进去的,怎么进去的?跪着爬进去的,没有人敢仰视项羽)[ 刘邦在沛起义——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 ——鸿门宴——项羽封侯(戏下之会,定都彭城,刘邦迁南郑)——诸侯反叛(项羽任人唯亲,不但不能收拾残局,反而加剧分裂)——彭城大战(刘邦合诸侯伐羽,此时的项羽正在齐地忙于平叛,刘邦趁虚而入打进了西楚国都彭城。
刘邦此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消灭项羽集团;二是要接走他的父亲、妻子、儿子、女儿。
但是,刘邦到了彭城之后,并没有急着接亲人,反而在彭城忙于接收项羽从秦朝都城带走的美女、财宝。
等到项羽杀回彭城,刘邦才急忙派人去接家属,但是,此时项羽也已派人去找刘邦的家属。
刘邦的家属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早在项羽来人之前已经躲起来了。
刘邦的父亲、妻子从小路去找刘邦,结果正好遇上项羽的军队,成了项羽的俘虏,被迫成为人质。
项羽用3万骑兵打击刘邦联军56万,获得胜利。
刘邦逃亡,他的儿子、女儿幸运地遇到逃亡中的刘邦。
刘邦绝情绝义,三番五次踹他的儿子、女儿下车,总算有大臣屡次相助吕后的儿女才逃出性命)——荥阳对峙(刘彭城失败后,逃至荥阳,楚汉两军在荥阳对峙时,项王对刘邦说:自秦以来,天下纷争久矣,原由皆因两人起,现我愿意单独和你决一雌雄,无论胜败,就此不要让黎民百姓跟着倒霉了。
刘邦笑曰:我肯斗智,不能斗力。
项羽大怒,天下哪还有这等无赖。
即三次命勇士挑战,结果,都被汉军中神射手楼烦射杀。
最后,项羽亲自披甲挑战。
楼烦欲射之,项羽瞪大眼睛怒斥楼烦。
项羽怒斥的威力如何,用韩信的话来说:项羽怒斥呼喝时,上千的人吓得不敢动一动。
这时的楼烦是目不敢视,手不敢发,即回营垒,不敢复出。
汉王使人问之,项羽也。
无奈的项羽忽发奇想:以烹太公相威胁。
项羽的目的是想借此机会要挟刘邦,逼迫刘邦投降。
刘邦不吃这一套,对项羽说:我和项羽都受怀王的命令伐秦,又结拜过兄弟;所以,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烹你爹,我也跟着一块儿喝汤。
项羽大怒,要烹太公,幸亏项伯从中斡旋,项羽才未杀太公)——鸿沟割地(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了两年多之后,由于项羽军粮短缺,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项羽放回了做了两年零四个月人质的刘公和吕雉,然后撤兵)——张良说刘(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垓下之围——乌江自刎。
所谓“鸿门宴”,是指公元前206年12月,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藏有杀机的宴会。
这个“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生动表现,是漫长激烈的“楚汉相争”的序幕。
“楚汉相争”的实质,是地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这个名为“宴会”,实为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生动地对比了斗争双方策略高下的悬殊,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
【文言知识点】一、通假字:1.距─拒,把守:距关,毋内诸侯。
2.内─纳,接纳:距关,毋内诸侯。
3.要─邀,邀请:张良出,要项伯。
4.豪—毫,细毛:秋豪不敢有所近。
5.倍─背,违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6.蚤─早,早些: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7.郤─隙,隔阂: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8.参—骖,参乘(担任警卫的人):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9.坐─座,座位:置之坐上。
二、古今异义词:1.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省名。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2.固古:本来。
今:坚固、牢固。
(固不如也)3.婚姻古:儿女亲家。
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约为婚姻)4.非常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特殊。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敢古:能够。
今:胆大,有勇气。
(公岂敢入乎)6.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省名。
(将军战河北)7.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省名。
(臣战河南)8..细说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三、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沛公军(驻军,动词)霸上。
沛公欲王(为王、称王,动词)关中。
籍(登记,动词)吏民。
范增数目(使眼色,动词)项王。
刑(处罚,动词)人如恐不胜。
道(取道,动词)芷阳。
2.形容词用如动词:素善(友善、交好,动词)留侯张良。
3.使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让……称王,使之为王,使动)。
臣活之(使……活,使动)。
4.名词作状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用对侍兄长的礼节)事之。
常以身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蔽沛公。
项伯乃夜(在夜里)驰之沛公军。
头发上(向上)指。
四、偏义复词:出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五、同义复词:沛公不胜杯杓、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立诛杀曹无伤、贪于财货、封府库、项伯许诺。
六、固定句式:所以“……的原因”或“……的方法”。
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吾知所以距子也。
”(我知道用什么方法对付你了)“用来……的”或“……的凭借”。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
如“孰与君少长?”为……所:被……,表被动。
如“若属皆且为所虏”无以(无……以……)没有什么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奈何:奈,动词。
何,疑问代词。
译为“如何”、“怎样”。
如“为之奈何?”何……为:表反问。
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
如“何辞为”七、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大王来何操?(何操─ 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2.判断句: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3.省略句: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
毋从(省略“之”)俱死也。
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
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沛公军(省略“于”)霸上。
为(省略“吾”)击破沛公军。
4.被动句:珍宝尽有之(被占有)若属皆且为所虏5.介宾后置:具告以事(以事具告)八、成语:秋毫无犯:原指任何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现多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利益。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表面上有一个堂皇的名目,实际上却另有所图。
劳苦功高:做事勤劳,功劳很大。
鸿门宴:比喻不怀好意的宴请。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
竖子不足与谋: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后指某人不值得和其商量事情。
九、古代“座次”问题:官职:古代以右为尊。
“位在廉颇之右”,“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车骑:以左为尊。
“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十、古代的礼节:1.坐: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
2、跪:仍象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板。
3、跽:长跪,把身体挺得很直。
4、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
5、稽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
6、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7、再拜:拜了又拜为“再拜”。
十一、多义词:1.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乃令张良留谢。
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告别,辞别: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告诉: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