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环境、稳态及神经调节
内环境稳态
1、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物理性质(水、无机盐、有机物)和物理性质(渗透压、PH、温度等)保持相对恒定。
意义,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三种调节,神经调节方式是反射,反射弧的组成:三种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基本方式:反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反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两种反馈的生理意义,可举例说明:正反馈: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加速体内某一生理过程完成。
(排尿、排便、分娩、血凝等)负反馈:反馈信息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维持体内各种稳态。
(动脉血压相对稳定)4、物质转运的分类,特点(耗能,蛋白参与),转运物质:5、机体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6、静息电位的定义、特征、形成机制:定义: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形成的内正外负的电位差特点:内负外正、相对恒定产生机制:7、动作电位的定义、形成机制、是否耗能及传播方式:定义: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膜两侧出现快速而连续的电位变化形成机制:1)去极化:细胞受刺激时→Na+通道开放,Na+快速内流(内正外负)3-92)复极化:细胞去极化至一定程度→Na+通道关闭,K+通道开放,在细胞内外K+ 的作用下→ K+外流,形成复极化3)后电位:钠泵排钠摄钾形成微小的电位波动8、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过程:(10)神经纤维上Ap →前膜→前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囊泡向接头前膜移动、融合、破裂并量子式释放递质Ach至间隙→Ach越过接头间隙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终板膜上化学门控Na+、K+通道开放→Na+内流大于K+外流→终板电位(局部电流)→总和→相近肌膜产生Ap9、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的过程:肌膜动作电位→至横管膜→三联体(关键部位)→终池Ca2+通道开放→Ca2+内流→肌浆中Ca2+↑↑(关键耦连物)→肌丝滑行收缩10、骨骼肌光镜下结构及收缩后形态学变化:骨骼肌细胞在光镜下结构:肌原纤维:每条肌纤维内上千条,上有明暗相间的条纹暗带:中间较明的为H区,中部为深染的M线明带:中部深染的Z线肌小节:暗带+ 2个1/2的明带收缩原理:滑行学说:肌肉收缩时,无机丝缩短和卷曲,是细胞丝在粗肌丝间滑行的结果(暗带长度不变,肌小节、明带、H区变短)1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每一个的定义: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1)适宜的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生理学(physiology):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研究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直接生存的体内环境。
稳态(homeostasis):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体液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神经调节(neuroregulation):是通过反射调节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经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神经—体液调节(neurohumoral regulation):人体内多数内分泌现货内分泌细胞接受神经的支配,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为神经调节的传出部分,这种调节方式成为~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的反应。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是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原来活动相反方向改变。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是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原来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
前馈(feed-forward):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达到前已受到纠正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错误,这种控制形式称为前馈。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非脂溶性物质借助细胞膜蛋白(通道、载体)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经行转运的方式,不消耗能量。
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是指利用离子泵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的过程。
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是指驱动力不是直接来源于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
内环境稳态与神经调节
一.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生理意义(Ⅱ)
1.单细胞动物与多细胞动物进行物质交换的区别:
单细胞动物直接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换。
多细胞动物的内环境是细胞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的含义及保持相对稳定的意义:
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就是身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必要条件。
因为细胞的代谢活动基本上是由多种多样的酶所促成的反应,这些反应要求有最合适的温度、pH,要求有一定的离子浓度、底物浓度等。
3.稳态及其调节:
稳态的概念:机体通过自动调节组织和器官的活动使它们产生一些反应来减少内环境的变化。
由这种通过调节反应所形成的动物机体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二.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Ⅱ)
1.神经系统的作用:
人和动物的神经系统能感受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
相应地调节人和动物多方面的活动,对内能协调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使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完整体,对外使人和动物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
2.神经元及其主要结构
神经元是构成人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一般包含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
3.神经冲动的产生及其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冲动的产生
①静息状态(极化状态):
静息膜电位:外正内负
1。
内环境稳态与生理学名词解释
内环境稳态与生理学名词解释本文是一篇关于内环境的文章,旨在介绍一些生理学中常用的概念和术语,以及它们在机体功能调节中的作用和意义。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绪论:介绍了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以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主要的调节方式。
细胞跨膜转运:介绍了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泡运输四种细胞跨膜转运的形式和特点。
反馈控制:介绍了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三种反馈控制的原理和例子。
内分泌系统:介绍了内分泌腺、激素、靶细胞和受体四个内分泌系统的组成要素,以及远距分泌、旁分泌、自分泌和神经内分泌四种内分泌调节方式。
一、绪论1.1 内环境内环境是指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液体环境,也就是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和组织液。
血浆是血液中除去血细胞后剩余的液体部分,占血液总量的55%左右。
组织液是从血管壁渗出到组织间隙中的液体部分,占体重的15%左右。
血浆和组织液通过毛细血管壁间隙进行交换,使得它们之间的成分保持相对一致。
内环境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条件之一,因为它为细胞提供了必需的营养物质、氧气、水分、电解质等,并带走了代谢产物、二氧化碳等废物。
因此,内环境必须保持一定的温度、酸碱度、渗透压和各种成分。
1.2 稳态稳态(homeostasis)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
稳态不是静止不变的固定状态,而是各种理化因素在各种生理活动的调节下达到动态平衡的一种相对恒定状态。
稳态是生物体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生物体保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
稳态的维持主要依靠两种调节方式,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1.3 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指机体内许多生理活动是由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完成的,称为神经调节。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是神经活动的指挥中心。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是连接中枢神经系统和机体各部分的通道。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生理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变动但又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3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内外环境变化时,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4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被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5负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思考题:1人体生理功能三大调节方式?各有何特点?1).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生物体各组织、器官、系统所进行的调节。
特点是准确、迅速、持续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体内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激素、代谢产物)通过体液途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对机体某些系统、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
特点是作用缓慢、持久而弥散。
3).自身调节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特点是调节幅度小。
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答: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何谓内环境,及其生理意义?答:内环境就是指多细胞动物的体液,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液。
内稳态就是生物能够保持内环境的状态稳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的机制。
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反馈机制完成的。
高等动物内稳态主要是靠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来维持。
意义在于:①能够扩大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范围,少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制约。
②能够让生物的酶保持最佳状态,让生命活动有条不絮地进行。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兴奋性:机体受刺激后产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称为兴奋性2阈强度: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3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膜外为正,膜内为负,该电位称为静息电位4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膜产生一次快速可逆转、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动作电位,5易化扩散:溶液中的带电离子借助膜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扩散6兴奋—收缩耦联:把肌细胞的电兴奋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称。
模块三稳态与调节01 内环境和神经调节-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2)如果该反射弧的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探究神经元A是传出神经还是传入神经的方法步骤(只在神经元A上完成)如下:①先用剪刀将神经元A的___________剪断。②再用电刺激仪刺激神经元A上的实验位点___。若________________,则神经元A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1. 内环境稳态及调节
一、内环境及其稳态
2.明确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和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一、内环境及其稳态
3.组织水肿的五个成因:
一、内环境及其稳态
下降
升高
增强
例1.(2022·广东)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血糖 C.肾上腺素 D.睾酮
1
1
2(或4 2 1)
单向传递
C
例9.(2022·浙江)听到上课铃声,同学们立刻走进教室,这一行为与神经调节有关。该过程中,其中一个神经元的结构及其在某时刻的电位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此刻①处Na+内流,②处K+外流,且两者均不需要消耗能量B.①处产生的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播时,波幅一直稳定不变C.②处产生的神经冲动,只能沿着神经纤维向右侧传播出去D.若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③④处,指针会发生偏转
光刺激光敏蛋白导致Na+通道开放,Na+内流产生兴奋
二、神经调节
3.兴奋的传导与传递
电信号
电信号
例5.杜冷丁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麻醉剂,与吗啡有相同止痛镇静的作用,经常使用会上瘾。杜冷丁并不会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推测杜冷丁的作用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
1.含义:通过调节反应形成的动物机体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2.稳态的内容
①
体温恒定。
②
气体平衡:维持O2和CO2的平衡。
③
调节机制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协调活动
主要是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
相对稳定状态
是指内环境的各项指标处如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血糖平衡:保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能量的供给。
3.内环境稳态的实质
① 内环境的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②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4.稳态调节
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实现内环境稳态。
5.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基础及相对稳定状态的含义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答案:D
解析:肌细胞浸泡在组织液中,与其赖以生存的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图中X是组织液,与组织液进行“双向”物质交换的是血浆Y,则Z是淋巴。若饮食过咸,则血浆中渗透压会升高,A项正确;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如部分蛋白质)可通过淋巴进入血浆,B项正确;肌细胞厌氧呼吸的代谢产物是乳酸,可导致组织液的pH略降低,C项正确;内环境稳态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D项错误。
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
答案:B
生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1.内环境:细胞所处的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2.稳态: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3.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纤维的联系,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发挥调节的过程。
4.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5.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6.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7.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
称为负反馈。
8.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9.易化扩散:体内一些不溶于脂质或难溶于脂质的小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跨膜转运,它们在细胞膜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10. 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差或电位差,消耗能量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过程。
11. 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膜电位。
12.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13.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14.阈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15.阈值:是指使细胞膜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和时间的总和。
16.兴奋:细胞功能变化由弱变强的过程称为兴奋。
17.兴奋性: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18.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19.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20.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是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1.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
内环境及稳态
人体功能活动的特征一、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人是生存于大气环境中的个体,人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他同这一大气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
但是,体内数以亿计的细胞,绝大多数并不与整个机体生存的环境相接触,而是生存在与之迥然不同的液体环境之中。
因此就把整个机体所处的生存环境称为机体外环境,简称外环境;而把体内细胞所处的生存环境称为机体内环境,简称内环境。
那么内环境是由体内何种成分组成的呢?大家知道,人体内含有大量水分,这些水及溶解于其中的溶质,总称为体液。
体液遍布于细胞内外,分布于细胞内者称为细胞内液,分布于细胞外者称为细胞外液(如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等)。
细胞外液充满于细胞间隙,细胞浸浴在细胞外液之中,细胞在自我更新中正是与细胞外液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
不难看出,细胞所处的生存环境是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所以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
(二)稳态不论是外环境或是内环境,都应具备一定条件才能满足机体或细胞的代谢需要。
细胞对内环境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内环境中的种种条件,如温度、PH值、渗透压、各种物质浓度等等,其数值的波动只能限于一定范围之内,否则将会严重干扰细胞代谢。
内环境种种条件保持质和量的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稳态不是一种凝固不变的状态,而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
这种动态平衡的保持,有赖于机体完善的自我调节机制。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例如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这些酶促反应只有在理化条件保持在一个狭小范围内时才能顺利进行。
如果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新陈代谢则不能正常进行,严重时,危及生命。
因此,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二、机体活动的调节人体是由大量的细胞组成,但是这些细胞不是简单地堆积在一起。
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各种细胞之间逐步建立起不同形式的机能联系,并在这些联系的基础上组成了一整套机能调节系统。
通过它对各种生理功能进行调节,机体才能够保持其自身的稳定和对环境的适应。
7-1 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
专题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明考点·析考情·谈趋势考点1.人体内环境及稳态。
2.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3.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人脑的高级功能。
5.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和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6.神经—体液调节的关系。
7.免疫调节的功能、类型及应用。
考情1.考查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呈现。
2.命题趋势:(1)内环境与稳态部分多以基础判断或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2)神经调节多为反射弧各组件异常分析以及反射发生的条件、兴奋的传导与传递机理的分析与探究。
(3)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常结合实例或图表曲线分析其中原理或进行相关实验分析。
1.(选择性必修1 P6概念检测)“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水疱”可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2.(选择性必修1 P11小字)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都普遍存在着稳态。
在正常生长和分裂的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存在的稳态属于分子水平的稳态。
3.(选择性必修1 P20小字)神经胶质细胞是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的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
4.(选择性必修1 P20拓展应用1)有些神经元轴突很长,这有利于神经元将信息输送到远距离的支配器官;树突很多有利于充分接收信息。
5.(选择性必修1 P30思考·讨论)吸食可卡因后,可卡因会使转运蛋白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于是多巴胺就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
6.(选择性必修1 P31拓展应用1)当改变神经元轴突外Na+浓度的时候,静息电位并不受影响,但动作电位的幅度会随着Na+浓度的降低而降低。
7.(选择性必修1 P34思考·讨论)大脑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且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
2020年高考生物必背知识:人体的内环境稳态与神经调节[解题秘籍]
专题7 人体的内环境稳态与神经调节书本黑体字速记1.内环境:同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6.(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的电位:内正外负。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必背基础知识点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细胞外液也叫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2.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3.内环境意义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稳态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具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双向传导(要求:离体神经元),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单向传递(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生物 高考 专题内环境与稳态、神经调节、激素调节
下丘脑
垂体
甲状腺
肾上腺
胰岛
卵巢 睾丸
1、动物激素的种类和生理作用 激素名称 化学成分 分泌腺体
生长激素 促甲状腺 激素 促性腺激 素
胰岛素
生理作用
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合成和 骨的生长。
肽及 蛋白 质类
氨基酸 衍生物
垂体
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 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进性腺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 成和分泌。
第二单元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讲
概念 成分
内环境与稳态
定义 实质 调节机制 意义
理化性质
作用
1、体液的组成
细胞内液(细胞内,占2/3)
血浆 体液
细胞外液(内环境)
(细胞外,占1/3)
组织液 淋巴等
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是否为 内环境的组成?
人的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系统管道等属于 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不属于内环境。因而汗 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 组成。
(3)将离体神经置于不同钠离子浓度的生理盐水中,给予一定 刺激后,下图中能正确反映膜电位变化与钠离子浓度关系的是 ( D )
神经纤维传导的特点:
a、生理完整性 b、绝缘性 c、双向性 d、相对不疲劳性
细胞间的传递 单向传递
突触 前膜 突触小体 突触小泡 突触 间隙 突触 后膜
②递质:化学物质 (乙酰胆碱、多巴胺等) 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3)同位素示踪法
以甲状腺激素为例,可用碘的同位素饲喂动物, 检测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部位,及释放后的运输机制。
2、激素分泌的调节机制 下丘脑
(-)
促(**激素)释放激素
稳态与内环境调节知识点总结
稳态与内环境调节知识点总结稳态和内环境调节是生物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关乎着生物体的正常运作和生命活动的平衡。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稳态和内环境调节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和解析。
一、稳态的概念和特点稳态是指生物体在一定环境中能维持相对恒定的内部状态,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稳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相对恒定性:稳态意味着生物体内部各项生理指标保持相对恒定,不会发生大幅度的波动。
2. 动态平衡:稳态是通过动态调节来实现的,即生物体内部的各种调节机制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
3. 多元性:生物体内部有多种稳态存在,如体温、血糖浓度、血液pH值等都需要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恒定的稳态。
二、内环境调节的机制内环境调节是指生物体通过一系列反馈机制维持稳态的过程。
它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机制。
1. 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系统对内环境进行调节的过程。
它主要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神经信号传递来实现,包括感受器、传感器、中枢神经系统和效应器等组成。
当内环境发生变化时,感觉器能够感受到这些变化并将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再通过神经传递信号来调节相应的效应器,使内环境回到稳态。
2. 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如血液、淋巴液等)中的化学成分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体液调节主要包括负反馈机制和激素调节两种方式。
负反馈机制是指当某项生理指标偏离稳态时,会引发一系列反应来抑制这种变化,并使指标回到正常范围。
例如,当体温升高时,身体会通过出汗和扩张血管等方式散热,从而降低体温。
激素调节是指通过体液中的激素来调节生理过程。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分泌并通过血液传播到目标器官产生作用的物质。
例如,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激素,它能够调节血糖浓度。
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细胞会释放胰岛素,使血糖浓度下降。
三、稳态失调和相关疾病稳态失调指的是生物体内部的稳态机制出现障碍,无法维持正常的内环境状态,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
1.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障碍的疾病。
内环境稳态和神经调节
代谢紊乱
内环境稳态失衡会导致代 谢紊乱,影响正常的生理 功能。
疾病风险增加
长期内环境稳态失衡容易 引发各种疾病,如心血管 疾病、糖尿病等。
生理功能异常
内环境稳态失衡会导致生 理功能异常,如体温调节、 水盐平衡等。
02 神经调节的基本原理
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组成
神经系统由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组 成,它们通过复杂的网络连接来传递 信息。
自主神经系统
相互影响
控制内脏器官,如心跳、呼吸和消化 等,以维持内环境稳态。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相互影响,共 同调节内环境稳态。
内分泌系统
通过激素调节生理活动,与神经调节 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
03 内环境稳态的神经调节机 制
下丘脑在神经调节中的作用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核心,能够感知内环境变化,并通过神经和激素信号调节机体生 理功能。
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01
02
03
神经调节
神经系统通过反射和神经 递质等机制调节各器官和 系统的活动,以维持内环 境稳态。
体液调节
激素、代谢产物等体液因 子通过血液运输调节各器 官和系统的活动,以维持 内环境稳态。
自身调节
各器官和系统根据自身生 理需求进行自我调节,以 维持内环境稳态。
内环境稳态失衡的后果
04 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神经系 统疾病
内环境稳态失衡对神经系统的直接影响
代谢紊乱
内环境稳态失衡会导致代谢紊乱, 影响神经细胞的能量代谢和物质 合成,进而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
功能。
离子平衡失调
内环境稳态失衡会导致离子平衡 失调,影响神经细胞的电生理活
动,导致神经传导异常。
神经递质平衡失调
专题07 人体的内环境稳态与神经调节-高考生物必背知识手册
专题7 人体的内环境稳态与神经调节书本黑体字速记1.内环境:同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6.(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兴奋部位的电位:内正外负。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必背基础知识点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两部分;细胞外液也叫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2.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3.内环境意义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稳态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具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双向传导(要求:离体神经元),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单向传递(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内环境稳态和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例子
自主神经系统
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调节心率、呼吸等自主功能。
神经内分泌调节
下丘脑通过分泌激素调节内 分泌系统的功能。
脑干反射
脊髓和脑干控制着呼吸、吞 咽等基本反射活动。
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影响
1 疾病发生
内环境稳态失调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
2 免疫系统受损
内环境稳态失调可削弱免疫系统功能,增加感染和疾病的风险。
3 器官功能障碍
内环境稳态失调可能导致器官功能不全,影响机体的正常运作。
结论和总结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由神经调节等功能机制实现,确保机体在不同环境中顺利运行,对健康至关重要。
神经调节的作用
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内环境稳态,使机体能够快速响应外界刺 激并做出适应性反应。
通过神经调节实现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1
感知
感觉器官通过接收外界信息,将其转化
传导
2
为神经信号。
神经信号经过神经元传导至中枢神经系
统。
3
处理
Hale Waihona Puke 中枢神经系统对神经信号进行处理和分 析,生成适当的反应信号。
内环境稳态和神经调节
了解内环境稳态及神经调节的重要性,以及通过神经调节实现内环境稳态的 机制。
内环境稳态的定义
内环境稳态是指生物体维持稳定的内部环境条件,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它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保证了细胞和组织的正常功能,保护机体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高考生物核心知识回顾:7 个体稳态与调节
高考生物核心知识回顾七、个体稳态与调节一、知识点总结1.内环境及其稳态(1)体液和内环境的关系(2)内环境的成分:水、无机盐、营养成分(如葡萄糖)、代谢废物(尿酸、尿素等)、气体(O2、CO2)、其他物质(激素、抗体、细胞因子、血浆蛋白等)。
(3)内环境与外界环境及细胞内液的关系(如图所示)(4)组织液、血浆、淋巴液在成分上的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5)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①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②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③在37 ℃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
(6)内环境的稳态:指内环境的各组成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7)内环境异常举例: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分析。
(8)稳态的调节方式: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调节同一器官,且作用一般相反。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1)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判断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2)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其中,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组成的,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3)完成反射的两个条件:①有完整的反射弧;②有适宜的刺激。
(4)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①根据是否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
②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
③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深入了解人体调节机制——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详解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认识人体调节机制对于维持我们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很多人对于人体调节机制仍然不甚了解。
为了加深大家的认识,本篇文章将介绍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教案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人体内环境与稳态人体内部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体(细胞外液和间质液)、胶体液(血浆)和细胞内液三部分组成的液体环境。
这种液体环境需要稳定,保持完整性,在人体内部起到维持生命和代谢功能的基础。
目前,人们了解到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是靠一系列复杂的调节过程来完成的。
这些调节过程都受到神经和内分泌的控制,保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
二、教案内容1.教案设计理念本教案的设计理念是从典型案例出发,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探究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调节机制,增强学生在应用方向的思维能力。
同时将这些知识点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
2.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分析人体内部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增强学生对此方面知识的了解,并分析其中科学的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课程内容本课程讲授的主题是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调节机制。
讲授的内容包括影响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因素、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主要组成与特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两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4.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讲授、思考和分析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学生的互动,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5.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难点是讲解人体内环境稳态的两种调节机制,即神经调节和内分泌调节,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解决学生的困扰。
三、实施效果本教案的实施效果表明,学生对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调节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对于讲授内容的探究和分析使得学生从形式化的知识记忆,向应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方向发展。
感谢读者朋友们的耐心阅读,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人体调节机制,共同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生物体内调节与内环境稳态维持
生物体内调节与内环境稳态维持生物体内的调节机制与内环境的稳态维持是生命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生物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同时要保持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本文将从生物体内的调节和内环境的稳态维持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物体内的调节机制在生物体内,调节机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1. 神经调节神经调节是通过神经元和神经传递物质传递信息,快速调节生物体内的功能活动。
在神经调节中,神经元通过电信号的传递,快速将信息传递到靶细胞,在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影响靶细胞的功能。
以温度调节为例,当人体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时,神经末梢感受到寒冷刺激,通过神经元将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接收到信息后,会通过神经元发出相应的指令,使得身体产生瑟瑟发抖的反应,以增加体温。
这就是神经调节的过程。
2. 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中的激素或其他分子传递信息,缓慢调节生物体内的功能活动。
体液调节通常由内分泌系统完成,各种激素通过血液循环系统传递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调节它们的功能活动。
以饮水调节为例,当人体缺水时,内分泌系统会产生一种名为抗利尿激素的激素,该激素会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到达肾脏,促使肾脏减少尿液的排出,从而减少体内的水分损失。
二、内环境的稳态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维持是生物体内调节机制的最终目标。
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体,包括血液、组织液等,在一定的温度、酸碱度、盐度等参数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的稳态维持主要依靠负反馈调节机制。
负反馈调节机制是指当内环境发生变化时,通过一系列反馈调节措施来减小这种变化,并使内环境回到正常范围内。
以体温调节为例,当体温升高时,机体会通过一系列的生理调节措施来降低体温,例如通过皮肤的散热、增加汗液的分泌等。
这些措施能够将体温回调到正常范围,使得内环境的稳态得以维持。
除了负反馈调节,还有其他一些调节机制也参与了内环境的稳态维持,如正反馈调节、进化调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生物假期作业(六)——内环境、稳态及神经调节[基础知识回顾]一、细胞生活的环境1、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2、组成成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3、理化性质:、、4、作用:是与进行物质交换的二、稳态1、实质:与处于动态平衡中2、普遍认为的调节机制:三、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基本方式_________也就是在___________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_______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它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五部分组成。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一个神经元)静息状态(未受到刺激时)状态(受到刺激后)状态电位外流电位内流电位外流局部电流膜外:部位部位膜内:部位传导方式:传导方向: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突触的结构:(组织液)电信号传导方向:原因:,因此: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下一个神经元的。
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之后就被相应的分解。
因为兴奋通过突触时是向的,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也是向的4、人体的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下丘脑:脑干:有关小脑:的中枢(运动的力量、快慢,方向等)人脑特有的功能语言区包括:[巩固练习]1、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④二氧化碳⑤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⑦乙酰胆碱⑧尿素⑨维生素A.②③④⑥ B.①③⑤ C.①③⑦ D.③⑤⑥⑧⑨2、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①酸碱平衡②Na+、K+平衡③血糖平衡④体温调节⑤蛋白质平衡⑥CO2—O2平衡A.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3、脂类物质从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开始,一直到被输送到各部分组织细胞,依次经过的内环境是()①血浆②淋巴③组织液A.②①③ B.③②① C.①③ D.③②①③4、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5、右图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B.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②中C.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①中6、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和血浆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B.②属于组织液,①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的增多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至少需穿过5层磷脂分子层D.②与①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毛细血管壁的选择透过性7、(2011·海淀调考)在抗震救灾中,发现有些在废墟下由于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但仍保持清醒的幸存者,当移开重物被救出后,却因肌肉大量释放的肌红素、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结果造成人压着没事,救出来后最终因心、肾功能衰竭而不幸去世的情况。
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B.有些刚被救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影响了正常的生命活动C.因严重缺水,幸存者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D.心、肾功能衰竭是由于遇难者血浆渗透压过低所致8、下图为动物的某组织示意图。
其中1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胞,3是血浆,4是细胞内液,5是组织液。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1的直接生活环境是3B.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5C.葡萄糖由3进入2的过程是主动运输D.3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9、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
下列各项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12A .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 .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C .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D .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10、右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流计。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用一定的电流刺激a 点,甲发生一次偏转,乙发生两次偏转 B.图中共有4个完整的突触C.在b 点施加一强刺激,则该点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并在f 点可测到电位变化D.在e 点施加一强刺激,则a 、b 、d 点都不会测到电位变化11、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 ( ) A .轴突→树突→细胞体 B .轴突→细胞体→树突 C .树突→细胞体→轴突 D .细胞体→树突→轴突12、某人能读书看报,也可以写字,但就是听不懂别人说的话,这表明他的大脑受到损伤。
受损伤的区域是:( )A.大脑皮层运动区B.大脑皮层S 区C.大脑皮层内侧面某一特定区域D.大脑皮层H 区 13. 右图表示一个神经元在一次兴奋后,将兴奋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 处产生的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B.神经递质是通过自由扩散释放到突触间隙的C.兴奋由a→b→c 的传递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 传递功能D.某些麻醉药可通过抑制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的释放发挥作用 14.下列关于兴奋产生和传导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兴奋传导时的膜电位变化是由外负内正变为外正内负B.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C.兴奋在不同神经元中间是通过突触来传导的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5.“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 ( ) 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 B .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 C .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 D .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16.如图为人体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虚线框中代表神经中枢,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刺激a 点不能引起c 处电位变化B .b 处的液体中可能含氧气、神经递质等C .c 的末端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D .a 、b 、c 任何一处的细胞膜外测得负电位,则表明其处于兴奋状态17.右图表示一反射弧,若在S 点处给予一定强度的刺激,则可能发生的现象有 A.感受器产生感觉B .兴奋只向效应器方向传导C .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D .刺激强度越大,效应器发生反应越快18.下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a 表示______________系统,b 表示____________系统,c 表示______________系统,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____________系统。
(2)CO 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pH__________,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__发生反应,使血液的pH 维持相对稳定。
(4)内环境相对稳定,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还必须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5)外界中的O 2进入红细胞内至少需穿过______________层生物膜。
19. 图1是当A 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 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 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请回答:(1)图2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______,结构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
(2)神经纤维B 在A 中的细小分枝叫做________,用针刺A 时,引起F 收缩的现象被称为________。
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________。
(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B 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是________。
(4)如果在图2中①和②的间隙处注射乙酰胆碱,②处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兴奋、抑制),原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结构②________的变化。
20.(实验探究)如图为一个蟾蜍屈肌反射实验装置的结构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神经纤维细胞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动作电位传导方向________(相同、相反)。
(2)已知药物X 能阻断蟾蜍的屈肌反射活动,肌肉不能发生收缩,但不知是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还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或是两者都能阻断。
现有一个如上图所示的屈肌反射实验装置,请利用该实验装置从A 、B 、C 、D 、E 中选择四个位点作为实验位点进行探究。
(在实验位点可以进行药物处理或电刺激。
假设药物X 在实验位点起作用后,其作用效果在实验过程中都不能消除。
)实验步骤:①将药物X 放于______点,再刺激_______点;观察记录肌肉收缩情况。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记录肌肉收缩情况。
实验结果预测及相应结论: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药物X 是阻断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药物X 是阻断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药物X 是两者都能阻断。
答案区:1-9 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