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初探
第二讲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的发展.ppt
23
(二)帕累托最优原理
帕累托最优是福利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之一,新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围 绕这一概念发展、演化而来的。
24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又称帕累托 效率 ( Pareto Efficiency):资源分配的一种状 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 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在其他条件不 变的条件下,如果不减少一些人的经济福利, 就不能改善另一些人的经济福利,就标志着 社会经济福利达到了最大化的状态,实现了 帕累托最优状态。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 的“理想王国”。
一、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的兴起
《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有关服务》: 继承了新历史学派理论中有关福利国家的 思想,从英国现实出发,指出了贫困、疾病、 愚昧、肮脏和懒惰是影响英国 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 活改善的五大障碍。为此,政 府要统一管理社会保障工作, 通过社会保障实现国民收入的 33 再分配。
16
阿赛·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
阿赛· 庇古被西方学者推崇为“福利经济 学之父”。他把福利经济学的对象规定为对 增进世界或一个国家经济福利的研究。 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 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 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 福利。经济福利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和国 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情况。
世界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急剧增加; 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大; 社会保障项目构成趋于体系化、网络化; 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值及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
重显著增加。
36
(二)社会保障制度多样化发展阶段的特征
单项社会保障计划:保障水平和保障程度提高 总体:制度框架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研究
中 文 摘 要早在三千多年以前,我国就已存在着一些后世所谓的社会保障的思想和实践的萌芽,历朝历代大都设立了救灾备荒、扶贫济困、养老抚幼等救助机构和制度,而且这些机构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都已经发挥了今天我们所称作的社会保障的作用。
同时,与西方早期以基督教会为主从事济贫与慈善事业不同,自古以来我国历代王朝均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作为是政府施政的一项重要职能。
此后,尽管王朝有更迭,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古代以社会救助为主的保障措施也越来越具体,覆盖面也越来越广阔,而且其中也不乏一些先进的思想和具体的做法。
通观中国古代历史,古代的社会保障根植于中国社会深厚的土壤,并因时发展,不断完善,而且在某些方面也不乏创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的传统历史文化有很多精髓值得我们去挖掘、学习和借鉴,而古代的社会保障的思想、政策及其制度则是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当前我国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事业的背景下,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充分体现中国特色,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显得很有必要。
本文从纵横两条线展开研究。
一方面通过纵向研究考察古代社会保障的思想源流及制度法令、机构设施等具体行为和措施;另一方面,从横向展开,重点介绍某个朝代,或是某个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实践措施,进而做到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的统一,以及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通过对我国古代社会保障的思想源流和具体实践的追溯,汲取其中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并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而对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保障事业的构建和完善提出思考和建议,即第一,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要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第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要重视政府的主导地位和责任;第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要注重法制的建设和完善;第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要要重视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建设。
关键词:古代社会;社会救济;启示ABSTRACTIn early China more than 3000 years before, the later is the so-called social security of thought and practice, who lived in the disaster relief, mostly established processing, the author, endowment dirt, etc, these institutions and relief measures in a certain extent have played today the so-called social security role. Moreover, unlike the western early Christian primaril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lief and charity,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Chinese dynasties in China were put on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of relief as the government policy of an important function. Thereafter, although have, but with the dynasty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the social assistance as more and more specific safeguard measures, more and more wide coverage, but also some advanced ideas and practices. Chinese ancient histories, the ancient aberrational of social security and the Chinese society, and because of the deep soil improvement, development and even in some aspects are making innovations.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and 5000 years of histor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many essences worth us to mining, and learns from it, and in these rich i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some ancient abou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its policy of ideology, the paper, for our curren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onstruction is a great reference value. Therefor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security in China today, from specific situation, so as to better refle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 conscientiously summarize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lesson is very necessary.Based on research and two lines. Through study on ancien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of the ideological origin laws and institutions and the specific measures and behavior facilities, On the other hand, from the horizontal, introduced a dynasty, a time more representative, then do the practical measures longitudinal study and research, and the unity of transverse unity of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Based on the thought of ancient Chinese originand social security of the concrete practice, absorb them valuable, meaningful, and conscientiously summariz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and then to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s social security proposed constructing and perfecting th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in China, namely,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o reflect the Chinese elements, Second,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minant position and responsibility, Thir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legal, Fourth,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social forces to participate and construction.Keywords: Ancient society; Social aid;Enlightenment引言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从1978年到现在,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探①
建设一个健康、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人类追寻已久的目标,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西方国家近代化以来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但努力建立这一制度的发展中国家发现,西方国家的模式不一定适合本国的国情。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实践中的弊端也日益显露,西方学者正致力于如何继续推进这项制度的反思。
人们已普遍意识到: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和道德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国家应当选择不同的社会保障发展道路。
众多的实证研究表明②,中国传统社会早已形成了一套有效的保障和稳定机制,这一机制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不断发展、完善,对延长传统社会的“寿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时处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明清时期,是社会经济急剧变革、社会矛盾充分暴露的时期,却也是传统统治秩序长期维持的时期,这样的历史时期无疑为我们考察传统时代的社会保障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范型”。
本文欲以明清时期为例,对传统社会保障机制的特点和起作用的方式进行探讨,以期对今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传统时代中西不同的社会保障道路社会保障主要以对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救助及失业、贫困等社会现象的缓解为主要内容,这些问题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面对的。
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的解决方式体现了各国社会保障的特点,其中政府是否承担责任以及政府介入的程度、方式是社会保障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分水岭。
在中西漫长的历史中都可以找到政府较早介入各项社会保障事务的记载,但中西社会保障却显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运行轨迹:首先,从社会保障责任主体承担责任的方式来看,中国和西方国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中国很早就强调了政府对社会弱者的责任。
在早期儒家传统中就已经有了“政府应是社会福利的主要甚至是唯一提供者的想法”,所谓“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责令官司收养,可谓仁政矣”③。
中国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均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天地之大无弃物,王政之大无弃民”是历代统治者所标榜的“仁政”原则。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初探
边疆 经济 与 文化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7.2018 Genera1.No.175
【历史文化 】
中 国古 代 社 会 保 障 思 想 初 探
朱 晓 宁
(黑龙 江大学 政府管理学 院 哈尔滨 150080)
也就是 老百姓 说 的 “老天爷 ”。在这 种观 念支 配下 , 人们对 于一切 天灾人 祸 ,对 自然 的灾害 ,生产 的歉 收 ,都 用这种 观点来 解释 。而这种 思想 就是天 命 主 义 的禳 弭论 。
这种最原 始思 想对 于 中国传 统 的社 会保 障发展 产生 了深远 的影 响。在商周 时期 ,当 自然灾 害发生 时 ,人 们希望 免除灾 害 ,只能祈禳 天帝 ,希望 天帝 保 证农 业风调 雨顺 。从应对 灾 害的角度来 说 ,这是 一 种 消极 的救 灾思想 。但是 到 了春秋 战国时代 ,由 于社会 经济 的发展 ,这种 消极 的救 灾观念 已开 始动 摇 。不 过那时 的人们 ,还是没 有摆脱 天命 主义 的支 配 。所 以像 晏 子 这样 的人 也 会说 : “今 诚避 宫 殿 , 暴 露 于 灵 山 ,与河 伯 共 忧 ,其 幸 而 雨 乎 ” (《说
会保 障学 的角度 对此展 开研究 ,提 出 了传 统社会 保 障的概念 ,从 而促进古 代传统 社会保 障史 的研 究趋 于整 体化 、系统化 。实 际上 ,早 在 三千 多年前 ,中 国已经 出现 了后 世所谓 的社会 保 障思想 的萌芽 。此 后 ,尽管 王朝更 迭 ,但 随着历 史 的发 展 和社 会 的进 步 ,社会保 障的措施越来越具体 ,覆盖 面越来越 大 。因此 ,社 会保 障虽说 是个 现代名 词 ,其 实在 中 国古 代既 已有之 ,其相 对于西 方 国家 而言 ,政府 介 入早 ,介入 程度深 。在 大力建设 中国特色社 会 主义 保障 制度 的今 天 ,认 真 总结历史 经验 和教训 ,显 得 非常 必要 。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日益丰富和完善。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是保障人民福祉、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理论探索和实践成果三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一、历史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的发展离不开历史背景的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
传统的以单位为单位提供福利待遇的体制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于全面、公平、可持续发展需求日益增长的要求。
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开始了对于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
二、理论探索1. 以人为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国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理论的核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国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为人民提供全面、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
2. 多层次、全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理论探索中,我国提出了建设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
这一体系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多个方面。
通过构建这样一个多层次的体系,我国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和不同需求的人民群众对于社会福利和安全感的需求。
3. 公平与可持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公平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高度关注。
在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积极推进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加大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支持。
通过改革与创新,我国实现了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并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和支持,实现了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践成果1.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成果之一。
通过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我国能够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群体对于养老金和医疗服务的需求,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对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
从古代先人所提倡的思想和历代采取的措施可见,我国古代已经有了令人钦佩的社会保障思想和社会保障实践。
这些思想和实践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表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的生存权利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从本质上看,古代统治阶级办理社会保障事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
历代统治阶级,尤其是一些有所作为的政治家都深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只有老白姓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的道理。
特别是对社会弱者的扶助,更能博得老白姓的同情,更有利于其统治的巩固。
也正是由于办理社会保障事务的本质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历代统治者也就不可能真心实意地推进社会保障事业,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老白姓的疾苦。
因此,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往往流于形式,保障措施往往注重于治标而非治本,保障事务的临时性和随意性特征非常突出,以致使政府的救济救荒措施既不普遍也不能成为常态。
这或许是中国官方较西方国家更早介入社会保障领域却又大大晚于西方国家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古代中国,人民群众在生活和生产方面所得到的保障主要是由白身家庭和亲朋邻里提供的,实行的是一种白我保障,或者说是一种非正式制度的家庭保障,还远远谈不到真正的社会保障。
尽管当时的社会保障思想和实践带有很强的被迫性和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为人民提供必要的生存保障,但无论如何,这些思想和实践是先人智慧的结晶,对今天我们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构建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时,我们应当借鉴传统,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开拓创新,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
二、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对当世的借鉴和启迪1.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国。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社会保障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律,竞争会造成一部分劳动者被迫退出劳动岗位,失去生活来源,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生活保障。
社会成员在年老、体弱、疾病、伤残、遭遇灾害等情况下,也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帮助给子救济,以维持本人及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
浅析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社会保障虽然是一个现代名词,但它的一些 思想和措施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 同西方国家 相比, 我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具有保障思想多 , 政府 介入早, 介入程度深的特点. 1, 中国古代发达的农业社会需要保护劳动力 进行生产 我国奴隶社会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早熟的农 业社会. 当时,农业生产的特征是土地为奴隶主 贵族 " 国有 " , 奴隶的整个家庭为奴隶主贵族进行 劳动, 是奴隶主的 " 会说话的工具" .当时的农业 生产主要是 "人海战术 " 式的大规模劳动. 西周时 期, 国家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 每年的立春之日, 都要举行迎春仪式 .周天子和各诸侯国的国王要 在立春前 9 天斋戒沐浴, 表示诚敬 .立春这天, 周 天子和地方官员还要到郊外, 点香叩拜, 然后在田 地上用农具拨一下土, 表示亲自参加了耕种工作, 并劝公民务本力耕 .周朝统治者认为,农业是祭 祀用品, 人口繁殖 , 物质供应 , 百姓亲睦 , 财政充裕 和国家富强的基础和根本. 既然农业对国家富强 和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劳 动力的主体) 进行保护. �尚书 �商书� 汤誓� 中就 有 " 不保护我的奴隶, 谁给我种地, 不保护我的奴 隶, 我的农田就没人侍弄" 的说法 .而要保护劳动 力, 就要治民, 教民 .若要治民, 教民, 就要有管理 民众之事,以保证民众的基本生活. 我国殷商时 期已经有了劳动力的划分, 分为主要 劳力 , 次要 劳力和非劳力, 并实行分别对待. 年满 2 0 的给田
第 9 卷第 3 期 潍坊学院学报 20 0 9 年 6 月 � Vol � � � � . 9 N o. 3 � J o na lof W ei f a ng Uni e i J n. 2 00 9
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的立法与实践
特别是在农村社会保障方面。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
度 的构建 会受 到 中 国 国情 的 制 约 , 而 中 国 国情 中的 很 多
存。此外 , 春秋战 国时期出现了“ 禀贷” 制度 , 据《 左传 ・ 襄公九年 》 记载 : “ 晋侯归, 谋所 以息民, 魏绛请施舍 , 输积
社会保 障的立法与实践中的利弊得失。
一
现代的社会保 障制度 , 一般认 为源起于 2 0 世纪 4 0 年代的英国。 ¨ 】 卫自此 以后 , 西方 的社会保 障得到 了迅猛 的发展 , 在缓和社会矛盾 、 体现人文精神 、 发展社会 经济
等 方 面发挥 了积极 作 用 , 被称 为社 会 的稳 定 器 。从 制 度
在对 于生 命延 续 的保 证这 个基 础 之上 的 。古代 社会 劳 动
力资源匮乏 , 因而鼓励多生育 , 汉代有《 产子复令》 和《 胎 养令 》 , 以加速人 口繁衍 。《 周礼 ・ 地官司徒》 中“ 以保息 六养万民” 的“ 振穷” 和“ 恤贫” 就是保 障生存 的措 施。在 《 礼记 ・ 月令 》 中载有唯生的具体措施 : “ 每年三月 , 天子 布德行惠, 命有 司, 发仓凛 , 赐贫穷 , 振乏绝 。开府 库, 出 币帛, 周天下 。 ” 可以看出 , 对于赤贫之人 , 给 以无偿地资
四通过法令鼓励民间自助二社会保障制度范围广泛中国古代强调家国一体认为国家的制度与家族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的规矩都是相通的因此上古君长除了利用公共权力为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处于低层次水平但其保障范人民兴利除弊救灾恤穷外还注意敦美风俗让家族乡围非常全面基本上囊括了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范党这种血缘和地缘团体互相合作自己解决基层社会生围
中国古代社会救助思想与实践初探
中国古代社会救助思想与实践初探作者:韩跃民赵鸣来源:《理论导刊》2011年第12期摘要: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既有着大量的优秀的社会救助思想,也有着典范的实践例证。
它们以中国历史上悠久的传统文化为基石,深深扎根于浓郁的封建小农经济之上,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深入探究中国古代社会救助的思想与实践,对于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社会救助理念;救助行动;救助制度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1)12-0109-03社会救助是近代以来出现的概念,它指公民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生活困难、无法维持基本生存水准时,由政府和社会组织提供物质援助和服务的一种社会活动和行为。
[1]无论任何社会,也无论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对于贫困人群和弱势群体实施必要的社会救助都是不可或缺的。
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世界上较早以国家行政权力介入社会救助的国家,有着悠久的社会救助传统以及丰富的社会救助思想和实践。
一、社会救助的理念富国养民是中国传统社会救助思想体系的核心理念。
毋庸置疑,中国传统的社会救助思想产生于封建的小农经济关系,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历史局限性。
但是某些救助观念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先进的、有价值的,比如,扶困济贫、慈幼爱老、救孤助残等等。
如果将这些具体的救助观念进行抽取概括上升到理念层面,就是“富国养民”。
古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说的就是民富则国强、民贫则国弱的道理。
唯此,中国历朝历代大凡圣贤明君都把惟德善政、施政养民作为自己的执政主张。
在我国古代社会,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思想表现得十分活跃,如管仲的“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2]荀子的“庶民安政”;邾子的“命在养民”;孔子的“养民也惠”等主张。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时代,由孔子开创的经由孟子等历代大儒继承和发展了的“养民富民”的理念,成为影响中国传统社会救助行动走向的核心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社会建设思想与实践初探
遍 中国古代 史料 , 中 国古 代社会 关 于对社 会 弱势群 体 的 E l 常贫 困救济 的记 载可谓 屡见 不鲜 。其 中 , 最 具有 典 型例 证 的是 宋朝 , 期 间 由政府 建 立 的贫 困救 济机 构 , 无论 从数 量上 , 还是 质量上 都堪 称史 无前 例 。 L 2 J l 弱比 如, “ 福 田院” “ 居养 院” “ 养济 院 ” “ 广 惠 院” 等一 系列具 有公共 性质 的救 济机 构 , 这些 机构 大 多具 有救 济贫 困人 口或 收治病 人 、 助 葬等功 能 。这表 明 , 中 国古 代社会 对 于社 会弱 势 群体 的 E l 常贫 困救 济 , 不仅 仅 是停 留在 偶然 救济 层面上 , 而且 逐渐 成为 国家 的一种 E l 常化 行为 。 客观 地讲 , 由于 囿于 当时客 观历史 条 件 的限 制 , 中 国古 代 的社 会 救 助 与现 代 的社会 救 助不 可 同 日而 语 。其根 本原 因在 于 , 由于 中国古代 社会 救助建 立 于封建 的小农 经济关 系基础 之上 , 不可避 免地存 在着其
第3 3卷 第 3期
2 0 1 3年 5月
绍
兴
文
理
学
院
学
报
V0 1 . 3 3 N o . 3 Ma y . 2 01 3
J OUR NAL 01 7 S HAO XI NG UN I V ER S nY
中 国古 代 社 会 建 设 思 想 与实 践 初 探
韩 跃 民
种原 因陷人 生活 困境 , 由政 府 、 社会 为其 提供 必 要 的社会 救 助都 是 不可 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缺 的 。从 历史 上 看 , 中 国是 世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保障思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保障思想
中国传绀文化中的社会保障思想源远流长,它的内涵涉及到了许多领域,但它的基础思想依然是帮助有需要的群体,保障他们的生活和基本权利。
从古代至今都存在着各种社会福利制度,在它们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仁政”和“社会救济”。
仁政是指中国古代政府在管理人民时以仁义为准则,倡导公平和谦让的理念。
它的核心是政府要保障百姓的尊严和降低穷人的困苦,并及时补偿落后群体的损失,从而确保长期的社会安定和和谐。
社会救济则是在特定条件下,政府出台的具体的救济政策,主要包括免除税负、补偿损失、发放救助金等,旨在救济贫苦人口,解除他们经济上的困境。
这两种社会保障思想既是古有今新,也具有广泛的可操作性,包括管理社会、福利国民、疏散难民等实践。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个社会保荐的原则——“天爱人”的原则。
这是一种更深刻的社会保障理念,它强调政府要以“爱”的态度、尊重公平和公正的原则,保障人们不受任何不公平对待。
它要求政府依法行政,对每一个人都要公平、同情和无私。
政府应利用尽可能多的维护政策来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维护其生活和物质生活品质。
略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和措施
略论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和措施是一个有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丰富文化传统的民族,依据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古代的家和思想家逐渐提出了一些有关保障的思想和主张,推行过一些社会保障方面的社会政策措施。
这些思想和措施随岁月的流逝已发生沧桑巨变,但其中的精华却传递至今,成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文化源泉。
一、储粮备荒思想和仓储赈灾措施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战胜灾害和克服意外事故的能力很差,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和社会秩序,人们需要在丰年和歉年之间进行调剂余缺,储粮备荒、以丰补歉的思想和主张便应运而生。
早在西周时期,政治家们就意识到:丰年时储藏多余谷物,以备凶年缺粮时之用,是立国安邦所必需。
《礼记》有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①”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墨子提出同样的看法,认为“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
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
”在储粮备荒思想下,自西周起,中国就出现了一种救荒、济贫的重要的政策措施一一仓储制度,即建立专门的粮仓,储存粮食,用来稳定粮价,借贷或放粮救荒、济贫(黄新鲁,1994)。
当时,仓储称为“委积”,意指除税收以外储蓄之余财,其用途包括:济贫、救荒、供养征战阵亡者的老弱眷属、招待宾客等,属地官司徒的职掌之一。
自西周以来,仓储制度延续历朝历代而不衰,只是名称各异、做法有别罢了。
如战国时期叫平籴仓;汉代称常平仓;隋代设义仓、社仓;唐代设常平仓和义仓;五代后周设惠民仓;宋代推广惠民仓、广惠仓、丰储仓;明代有预备仓、济农仓;清代州、县设常平仓,市、镇设义仓,乡村设社仓② ,等等。
中国古代的仓储制度虽兴废无常,且在各朝各代都发生过官员管理不善致使粮食霉烂浪费或被贪污中饱等现象,但它确实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和救荒、济贫的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储粮救荒思想和仓储赈灾措施的传承沿袭,使历代统治者都明白,要求得国泰民安,政府必须承担起举办公共保障事业的责任。
三章节古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二、仓储后备政策及其实践
仓储制度既是古代中国的财政基础之一,亦是古代中国实 施社会保障有关政策的物质基础。庞大的国家仓储系统的 存在,并持久不衰,可以称之为中国历史上颇上特色的现 象。
转运仓:沿漕路而建,随漕运而运营,主要职能是转运或 储运;
太仓:设在京师,其粟米主要来自全国各地由州仓和县仓 征纳、经转运仓上供的谷物和少量京官职田地租,既供皇 室、京官、诸寺官厨、军饷等,又供出粜赈贷之用,由朝 廷委任专门的司农寺管理;
军仓:设置在戍边兵驻防处或屯田处,它分为军镇 仓、镇戍仓、烽铺粮储三级,谷物来自屯田提供的军 粮和靠和籴补足,以及朝廷批给的织物等,以供军用;
章节目录
第一节 古代中国社会保障事务的管理 第二节 古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实践
第一节 古代中国社会保障事务的管理
一、历代统治者实施社会保障措施的原因 1、国家机器自西周开始日益强化,生产力有
了较大的发展,使国家组织实施一定的救 济、救灾及抚恤事务从可能变为现实,这 是古代社会保障制度从唯心主义的禳弭论 走向实际并最终确立以实物救助或保障为 主要手段的政治原因。
这种氏族保障制,他指出:“一切问题都由当事人自 己解决,在大多数情况下,历来的习俗就把一切调整 好了。不会有贫穷困苦的人,因为共产制、家庭经济 和氏族都知道它们对于老年人、病人和战争残废者所 负的义务。”“同氏族人必须相互援助、保护,个人 依靠氏族来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且也能做到这一点。”
由于氏族内部特殊的群婚关系,成员既无所谓亲疏远 近之分,从而较为公平与平等。氏族保障的重点对象 应该是氏族内部的老、弱、病、残、幼者,即那些丧 失或部分丧失或无力劳动者能与其他成员分享到应有 的、平等的物质,曾被视为是人类历史上的“黄金时 代”。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然而,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与现代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着很大的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代社会缺乏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
本研究旨在对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和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异同点,并对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变、特点和不足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完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一定的历史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案本研究将以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查法相结合,分析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传统文化、制度构架、制度运行和实践情况,以及其对当时社会的保障作用和意义。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的演变及其特点分析;2. 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构成和运行机制研究;3. 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践情况及其影响;4. 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局限性及其历史演变;5. 古代社会保障制度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比较分析;6. 对完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及对策建议。
三、预期成果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和实践的深入研究,分析其历史演变和特点,探讨其对当时社会的保障作用,并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提出一定的启示和建议。
预期的研究成果如下:1. 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和制度的历史演变、特点和实践情况的深入了解和梳理;2. 对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局限性和历史演变的理性分析;3. 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和对策建议;4. 对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历史参考和借鉴。
四、研究进展和计划目前,本研究已完成文献调研和资料搜集,并进行了相关理论学习和研究。
下一步,计划采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案例分析等方法进行实地调查和深入分析,以获得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成果。
具体的研究计划如下:1. 第一阶段:文献调研和资料搜集(1个月);2. 第二阶段:理论学习和研究(2个月);3. 第三阶段: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3个月);4. 第四阶段:研究成果整理和撰写(2个月);5. 第五阶段:论文修改和完善(1个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 总第159期攀 登(双月刊)Vol27 G eneral.No.159 2008年第2期 2008年4月出版Ascent(Bimonthly)No.2.2008 April.2008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47(2008)02—0028—04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初探3王国奇(中共益阳市委党校,湖南 益阳 413000) 摘要:中国几千年所遗留下来的社会保障思想有许多精华值得我们挖掘和继承,特别是其中的大同均平思想、以民为本思想、兼爱交利思想和仓储后备思想及其实践,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吸收古代社会保障中这些行之有效的思想和方法,将有助于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基本民生。
关键词: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的探讨,不仅是我们理解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文化传统与渊源的前提,也足以引起我们对现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传统资源的重新思考。
尽管现代社会保障起源于欧洲,但除了学习外来先进社会保障经验之外,我们仍需立足于中国实际,中国几千年所遗留下来的社会保障思想,有许多精华值得我们挖掘和继承,特别是其中的社会大同思想、以民为本思想、兼爱交利思想和仓储后备思想等,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社会保障思想在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其萌芽可追溯到三千多年以前的先秦时期。
那时,阶级社会刚刚从原始社会脱胎而来,氏族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平等互助的传统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发生着重要影响。
我国自黄帝时代起,就采取了一些与社会保障有关的措施。
例如,“塞争端”、“通货财”、“存亡更守”、“有无相贷”、“疾病相救”等。
到尧舜时代,主张天下为公。
在尧典中有记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到周代已开始形成朴素的社会保障思想,秦汉时期社会保障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隋唐以后逐步成熟。
其具体表现如下:(一)大同均平思想中国大同思想论主要是以儒家为代表,强调大同。
如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章”就记载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的“天下为公”思想是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
在这个社会里,人们和睦相处,尊老扶幼,丰衣足食。
这种大同的理想就包含了朴素的社会保障思想。
孔子的大同思想经过一代代思想家的增益,同道家的“小国寡民”、墨家的“尚同”、孟子的“仁政”等思想相互激荡,源远流长,影响着一代代中国统治者及其人民。
汉末魏晋之际,大同均平思想再次形成高潮。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的理想太平世界思想,就是人人均财力、同苦乐,天下一家,共过幸福生活;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中,亦表述了无君无臣、无富无贵的社会理想;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更是一幅无压迫无剥削、共同劳动、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图画。
宋元时期,张载的《经学理窟》中关于井田的新设计、李觏的《平土书》和康与之《咋梦录》的“计口授田”,都反映了平土均田的主张。
明清以后,大同均平思想更是潮涌不止。
王良的“均分草荡议”,唐甄构想的以“平”为准则的理想3〔收稿日期〕2008—03—10〔作者简介〕王国奇(1965-),男,中共湖南省益阳市委党校副教授。
社会结构,颜元的“天地间田,宜天地间人共享”的主张,都是大同思想的直接表现。
以致后来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也明显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均平思想。
我们正在为之努力的构建全面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无不体现古代大同思想的精华。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均平思想内容丰厚,源远流长。
(二)以民为本思想早在先秦前,我国奴隶制社会就有了以民为本思想。
当时的统治者从总结前人执政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意识到广大民众对政权的巩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在施政纲领中把“以民为本”作为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要关心民众的疾苦、赈济贫困阶层。
在夏商时代,统治者即已实行慈幼的政策。
在《月令》中说,夏王朝在仲春之月,养幼少,存诸孤;商汤也践行了“夷疏而积粟,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资者振之”的政策。
西周时期,周文王以夏、商覆亡为鉴,力行仁政,采取关心保护鳏寡老幼孤独的社会保障措施,“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用咸和万民”,取得民众的拥戴。
周文王执政期间,特别关心鳏、寡、孤、独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周武王时期,大力提倡爱民、保民。
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春秋战国时期是民本思想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各家各派的思想家们尽管政见歧出、学说不同,但在重视对民的研究、强调民的作用和地位方面则是一致的。
孔子曰:“既庶且富、足食足兵”;“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己,是故明君治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管仲一生致力于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他认为,治理国家要以人为本,顺从民心,只要民众管理好了,国家也就稳定。
如何取得民心?管仲主张:“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资者得赈,则天下之归我若流水。
”齐桓公之所以能成为春秋首霸,与管仲施行“致民”、“安邦”的社会保障措施有密切关系。
先秦的民本思想一直影响着自秦以后的各朝代统治者。
汉代的恒宽主张:衣食者民之本,稼穑者民之务也,二者修则国富而民安也。
魏晋的陈寿认为: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受其命。
民安则君安,民乐则君乐。
宋代的王安石曾荐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家给人员,天下大治。
唐书《陆宣公奏议全集・卷一》中有记载:人者,邦之本也……其本伤,则枝干颠瘁而根柢蹶拔矣。
(三)仓储后备思想仓储后备思想是国家建立各式各样的仓储,在丰年之时把百姓手中的余粮收集起来就地建立仓库储存,荒年再行开仓赈济,其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稳定。
因此,仓储后备思想是依靠国家力量来储粮备荒、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利的一种社会保障思想。
中国是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为防止自然灾害造成的灾荒,历代统治者都特别注重囤积粮食以备不测。
如《礼记・王制》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非其国也。
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以三十年之道,虽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国举以乐。
汉代大臣贾谊在《论积贮疏》中说: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到宋代有天下无常丰之年,倘有缓急,不可无备之说;明代也有能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者,可御水旱之来,当患而为之备,即灾而为之捍者,可免流离之苦之说。
这些思想主要是基于对百姓生存保障的考虑,是一种朴素的社会保障思想。
(四)兼爱交利思想墨家学派提出:“兼相爱,交相利”。
这里所讲的“爱”是爱天下,“利”是利天下。
这种“爱”和“利”,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提到的“双赢”。
墨子的“兼相爱”思想之实质是通过人们之间的互动的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破坏性冲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
这既符合人的自然性的需要,又符合社会道德与法律规范。
墨子提出“兼爱无差”,向传统的“亲亲贵贱论”发出了挑战,他要求人人相爱,不分贵贱贫富等级,不加区别地去爱身边的人,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身边的人,关心身边的事。
人人相爱,相互关心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正如古人所云:“爱人者必为人爱,恶人者必为人恶”。
墨子的“交相利”思想之实质,就是指互相给予对方利益,就是利他人、为他人。
在墨子那里,“为人”是“人为”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人为”所考虑的角度、所瞄准的方向、所遵循的规范。
其深刻含义就是人的行为要利于人民、利于国家。
二、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实践我国古代不仅有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而且有相应的社会保障实践,具体主要表现在政府救济和民间自救两方面:(一)政府救济行为1、赈济灾民。
在民本思想影响下,历代王朝都设有官方储备粮食的机构,对需要救济的人实行一定配给,当发生重大灾害时,官方会开仓赈济。
根据学者邓云特的不完全统计,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就有5079次。
统治阶级为应付灾荒,设置了一些社会保障机构。
如西周中央政府为挽救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破坏,专设“地官司徒”一职,并且采取了“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五曰舍禁,六曰去几,七曰眚礼,八曰杀哀,九曰蕃乐,十曰多昏,十有一曰索鬼神,十有二曰除盗贼”的荒政措施,以解救灾民。
据我国史料记载,从战国至汉代,历代统治者都曾大兴“常平仓”。
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
汉武帝时,桑弘羊发展了上述思想,创立平准法,依仗政府掌握的大量钱帛物资,在京师贱收贵卖以平抑物价。
隋朝以后,官方的“社仓”,下昭各州百姓及军人“输粟储仓”,当出现饥饿贫困者,开“社仓”赈济百姓。
宋代也曾设“常平仓”、“惠民仓”、“广惠仓”等,以济贫恤孤之用。
宋代还实行“居养”以收容流民、乞丐和鳏寡残疾无依者。
明朝规定,各州县必须立东、南、西、北四仓,每年储米粮,储备满两年的量。
仓由“笃农”专人掌管,民户出谷多者可免征税两年或补授官衔。
清朝期间,也有“社仓”、施粥厂等。
2、养老慈幼。
历代王朝将尊老、慈幼列入其“仁政”之列,兴建了许多养老机构。
如唐朝以前,曾建立过“六疾馆”、“孤独园”、“悲田养病坊”等养老慈善机构。
宋朝年间设立“福田院”,供老年人养老之用。
对一些因贫困无力埋葬的死者,政府又设立“漏泽园”进行安葬,并为贫而弃子者设“婴儿局”、“慈幼局”等机构。
元朝设“养济院”,专门收养鳏寡孤独、老弱残疾、贫穷而无法生存的老年人。
在明朝,社会养老思想进一步显现,当朝委任多个部门负责养老工作。
如户部和工部统筹对一般孤贫照料等社会救济工作,礼部则负责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赡养工作。
官府不仅定期供给贫民百姓口粮,而且经常赐给他们布帛酒肉,还赐与富家老年人爵位,每逢佳节派人慰问等。
3、优待退休官员。
古代官员,按规定到了七十岁退休的,称之为“致仕”。
官员请求致仕,叫做“乞骸骨”。
规范的“致仕”制度在汉朝就已成型。
官员致仕时可享受一定的待遇,据《会要・致仕官》说,有的可以加官一级,有的只是换了一个官名而品秩并未改变(致仕后,例晋一级,至宋代才成为制度)。
在经济待遇方面,唐五品以上者致仕,终生可以享受半俸,特例可给全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