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数学三上第五单元《练习四》辅导策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四-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四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和运用,掌握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练习四的相关内容:表内乘除法、解决问题。
2.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乘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熟练运用乘除法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乘除法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乘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的相关题目,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讲评: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讲解和评析,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四北师大版2. 板书内容:乘除法的意义、计算方法、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四的相关题目。
2. 结合生活实例,运用乘除法解决问题。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乘除法的掌握程度。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3. 在课后作业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乘除法的相关知识,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乘除法了,那么谁能告诉我,乘法和除法有什么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在新课的讲解中,教师应详细讲解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对于乘法,可以强调乘数与被乘数的关系,以及乘法口诀的记忆;对于除法,可以强调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关系,以及除法的运算规则。
教师还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乘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同学们,如果我们要把12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呢?”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北师大2011版数学三年级上《五 周长 练习四》教学设计_2
《练习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练习四》教学目标:1.借助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实践活动和微视频,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合适的测量方法。
熟练实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
2.通过摆一摆、试一试熟练使用本课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实践操作、想象、计算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教学重点:灵活使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综合使用本单元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学习完第五单元所有内容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学生通过课堂的实践操作、自主探究、计算与练习等活动已经初步掌握了本单元的知识。
课堂的教学活动和课后作业已将学生储备的生活经验充分调动起来,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丰富。
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借助“第五单元学了什么?”这个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梳理本单元学习的知识点,并对学生梳理知识点的方法实行指导。
(一)再认概念1.在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题的基础上,通过反馈答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
2.同桌合作测量红领巾的周长,并实行计算,反馈结果,结合结果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红领巾大小不一样)。
渗透测量和计算中的误差问题。
3.播放学生录制的测量银杏叶周长的微视频,巩固不规则物体测量周长的方法,并让学生说一说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4.同桌合作测量腰围,说一说测量腰围的意义,并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还有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
5.学生独立实行第4题的计算,反馈答案的同时再认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探索简便算法。
拓展五边形、六边形计算方法。
(二)算法夯实1.男女生比赛完成第5题,反馈答案,总结成绩,查找问题,有针对性实行指导,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随机补充题目夯实。
2.学生独立完成第6题后,借助电子白板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
(三)综合使用1.学生独立完成第7题,借助电子白板让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补充提问:假如没有情景图还有什么可能?如何计算?2.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答案和解题思路。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练习四》说课稿1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练习四》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练习四》是一份针对三年级学生的数学练习题,旨在巩固和提高学生在之前学习中掌握的知识点。
本练习题涵盖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几何图形的认识、时间和日期、以及简单的概率统计等数学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都是小学数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之前,我首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几何图形的认识等知识点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时间和日期的认识上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对于概率统计的知识点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让学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分数的加减法题目。
2.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能够正确识别和分类几何图形。
3.让学生掌握时间和日期的认识方法,能够正确读写时间和日期。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有三个:1.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特别是不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几何图形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一些特殊图形的识别和分类。
3.时间和日期的认识,特别是对于不同时间单位和日期格式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引导发现法、实践操作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1.讲授法:用于讲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几何图形的性质、时间和日期的认识等知识点。
2.引导发现法: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和总结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律、几何图形的分类方法等。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分数加减法运算、几何图形识别和时间日期认识的理解。
4.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学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练习四 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
练习四教案-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数的分解、合并、比较、加减法和简单的乘法;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3.通过数学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表达能力;4.提高学生的自学意识,让他们懂得如何自主学习数学。
二、教学内容1. 数的分解与合并数的分解和合并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概念的含义和用法,才能正确地进行数字运算。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重点学习这两个概念,并通过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 数的比较数的比较是数学中又一个基础的概念。
学生需要掌握大小比较、相等比较等概念,才能正确地进行数字运算。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重点学习这些概念,并通过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数的加减法数的加减法是数学中非常基础的概念。
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应用,才能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重点学习数的加减法,并通过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简单的乘法乘法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学生需要掌握如何进行简单的乘法,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重点学习简单的乘法,并通过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方法;2.讲解式教学方法;3.组合式教学方法;4.讨论式教学方法;5.实践式教学方法。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简单的口头提问,让学生回顾数的概念和基本运算符号,如数的大小比较、相等比较、加减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快速掌握课程重点。
2. 概念学习通过探究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数的分解、合并、比较、加减法和简单的乘法,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意识,让学生掌握数学中的基本概念。
3. 练习通过实践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练习,提升他们的运算能力和表达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喜欢数学,并能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
4. 总结通过展示练习题解答的方式,让学生互相评价,梳理课程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加深记忆,为应用奠定基础。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练习四》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练习四》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练习四》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一章练习题,主要目的是巩固学生在之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分数的比较、位置的相对性、时间和货币单位的学习。
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的,通过本章的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和运用基本的数学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分数的比较、位置的相对性、时间和货币单位的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分数的比较、位置的相对性、时间和货币单位的知识。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具。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教材内容,准备好相关的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例如,可以通过一个故事情节,让学生思考时间和货币单位的问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呈现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例如,可以通过讲解一个分数的比较问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比较方法。
第五单元 练习四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五单元练习四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用减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学生能够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能够良好地进行数学交流和思维建构。
二、教学重点1.运用减法进行问题求解。
2.运用减法解决简单的日常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运用减法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思维建构和数学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加法。
2.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减法的概念和使用。
2. 概念讲解(10分钟)1.教师讲解减法的定义和用法,并通过数轴等辅助工具让学生理解减法的基本原理。
2.教师通过示例,让学生掌握减法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练习(25分钟)1.分发练习册,让学生通过做练习,巩固减法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让学生自行解决部分练习题,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4. 拓展(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2.带领学生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减法解决问题。
5. 总结(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2.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五、作业布置1.在家完成课堂上未能完成的部分练习题。
2.举一到两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减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主要侧重于让学生全面认识并掌握减法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一系列的概念讲解、拓展实际应用、以及练习演算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减法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建构和数学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思考,积极参与讨论,与同学共同探讨数学问题。
总之,本节课在内容及形式上都考虑了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
通过教学反思,我也看到了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3 练习四-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5.3 练习四-北师大版一、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对象:三年级学生•课程名称:数学•章节内容:第五章运算法则(二)•课时数:1课时•教材版本:北师大版在第五章运算法则(二)中,深化了对加减法的理解,主要让学生了解加减法的交换律和分配律,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也学习了解除法。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练习四来加深学生对于解除法的理解与运用,同时对学生进行测试,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解除法的概念和原理。
2.熟练掌握解除法的操作方法。
3.认识实际问题中的解除法应用情景。
4.学会将解除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中。
•过程与方法:1.运用课堂教学和练习方式,系统地讲解解除法的定义、原理和运算方法。
2.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举例子讲解来巩固学生的掌握。
3.鼓励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和方法,并且在练习中锻炼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弘扬“探索、创新、协作、求实”的优良教育风气。
2.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和合作意识。
3.让学生知道数学的实际使用价值。
三、教学内容与教法设计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练习四》。
2. 教法设计•知新与导入:在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本内容,对于解除法有什么概念和运算方法进行了解和探究。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回顾知识点,帮助学生回忆和梳理知识点。
•操作与讲解:讲解解除法的运算种类以及注意事项。
通过多组计算例来讲解解除法的操作方法,让学生充分掌握解除法的操作步骤。
然后,教师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讲解,鼓励学生动手进行计算练习并进行答题辅导。
鼓励学生多思考并多提问,让学生能够有效开展思考,灵活运用解除法解决问题。
•融会贯通:在教学完解除法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后,教师会针对学生进行解除法的实际应用讲解,并结合实际生活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掌握解除法的实际应用。
•知识测试:在完成练习题后,教师会再次对刚刚复习的知识点进行测试,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综合能力。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4课时 练习四(2)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4课时练习四(2)一、教学目标1.理解“半”的概念。
2.理解半的分数表示法。
3.练习简单的半的分数表示法的认识和写法。
4.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充分理解“半”的概念。
2.掌握半的分数表示法。
3.初步进行半的分数的练习。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半的分数表示法是一种整数分数的符号表示法。
2.通过教师提问和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培养学生的半分数的计算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要带领学生们一起回忆上一课讲到的半,让学生们再回想一下今天会是学习和练习什么内容。
2. 讲解(1)概念讲解请学生们先说一说他们对“半”的理解和认识,然后由教师给予概念讲解,指出:半是一个二等分的方法,一个典型的二分之一的概念。
(2)分数表示法讲解教师让同学们发现其实“半”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个数需要掌握——1/2,这样就可以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3. 练习(1)课堂练习在课堂上,请同学们练习如何书写数学符号的半,需要注意一些快捷方法,让同学们能更加快速的将半表示出来。
(2)课后作业为了巩固今天所学的内容,请同学回家完成题目:练习书写无损失的整数分数式,例如:1/4, 1/2, 3/4等以及半的符号表示法1/2, 5/2等。
4. 课堂问答(1)问题1老师问:“你们能否根据今天所学的,用分数形式来表示2/5的大小呢?”同学们可以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将半与分数的概念结合起来,将2/5分成两半:1/5和1/2,然后再加起来就可以表示为7/10。
(2)问题2老师问:“当某个东西除以4得到一半,你们认为这个数是多少呢?”同学们需要用二分之一来进行反推,将相反的表达式即“一半除以1/4”转化为“一半乘以4”求得结果,最后回答出答案为2。
5. 思考及总结为了更充分的理解半的概念和分数表示法,同学们需要在思考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探讨一下分数表示法的使用场景和案例,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也可以和整个班的同学进行交流和比较。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五单元《练习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练习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学习活动,理解周长的含义,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学习重点掌握并且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多边形周长。
学习难点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学习活动,理解周长的含义,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
学习流程一、导入:1.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什么是周长。
2.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是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为完成下面的练习做铺垫。
二、学程:第一学程:主问题:体会、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理解周长的特点和测量周长的方法。
1.学生完成1、2 、4题。
2.小组交流,交流自己的是如何完成的。
3.全班交流,每小组一人。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特点和测量周长的方法。
第二学程:主问题:通过观察、计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完成3、5题。
2.同伴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3.再全班交流3、5题。
设计意图:再观察、选择和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和长方形、正方形的计算方法。
四、作业设计:1.一个长方形的宽是4厘米,长是宽的3倍。
这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周长是多少厘米?2.农场准备用100米长的篱笆来围一块长方形地,这块地长30米,宽25米。
问篱笆够不够用,还差多少米?3.一根铁丝正好围成一个长5米宽3米的长方形,如果用它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米?。
第五单元 练习四 说课稿-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五单元练习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练习是2022-2023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五单元的第四道练习题,主要内容是围绕三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三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进行三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学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在理解加法换位律的基础上,运用换位律进行计算。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示范教学,让学生了解加法换位律的运用方法。
2.体验法: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让学生体验到计算的乐趣和成就感。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发现自己的不足,共同进步。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有趣的问题或动画,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状态,例如:•三个小朋友一共有587个糖果,其中小明有63个,小红有25个,那么小丽有几个糖果?•图片展示“315+4=”,问学生该填什么数字?2.解题展示将题目展示在黑板或投影仪上,对题目进行分析和讲解,主要包括三位数和一位数的概念、加法换位律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3.示范演示教师示范一个计算的例子,并且展示出运用加法换位律的方法进行计算,引导学生理解并模仿示范。
4.学生练习学生进行单独或小组练习,老师在一旁辅导和解答。
在练习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走访学生进行观察,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
5.展示讲解将一些学生练习得出的答案在大屏幕上展示,进行讲解和再次解析,指出学习中的易错点,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计算方法和技巧。
6.课堂总结在课堂最后阶段,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并对全班学生进行一次复习和梳理,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3练习四-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3 练习四北师大版当我站在讲台前,看着台下的一张张可爱的面孔,我知道,又将开始一次数学之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练习四。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第五章第三节的练习四,主要涉及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我会带领同学们复习分数的加减法法则,并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分数加减法的运算题目,并能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难点则是如何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我准备了PPT和练习题。
PPT上包含了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和例题,练习题则是用来让同学们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分数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 例题讲解:我会通过PPT上的例题,讲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同学们独立完成,检验他们对于分数加减法的掌握程度。
4. 作业布置:我会布置一些有关的作业题目,让同学们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会清晰地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以及例题的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3 + 1/42/5 + 3/54/7 + 2/7答案:1/3 + 1/4 = 7/122/5 + 3/5 = 14/7 + 2/7 = 6/73/4 1/45/6 2/68/9 3/9答案:3/4 1/4 = 1/25/6 2/6 = 1/28/9 3/9 = 5/9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教学效果,看看同学们是否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并在课堂上给予他们更多的练习机会。
同时,我也会给他们推荐一些有关的数学游戏和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外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第五单元练习四优秀教学案例
2.邀请每个小组的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和归纳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和计算方法。
3.强调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技巧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一些实际的分数加减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和巩固。
2.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意运算符号和计算方法的准确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策略,如提问引导、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我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设计课后练习,让他们在课后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在案例中,我以一个分蛋糕的故事为主线,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地接触到分数加减法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使他们能够自主地发现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同时,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能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又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合作交流的培养:本案例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通过这种合作交流的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共同解决问题,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教学策略的运用:本案例采用了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策略,如提问引导、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设计课后练习,让他们在课后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2.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技巧,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分数加减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五 周长:练习四》 赛课教案_2
“我”的课堂“我”作主————《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练习四。
【教学思考】本单元学习目标主要是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有关知识的基础。
本课是北师大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练习四》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
在这节练习课的设计中,师生平等对话,由学生提出本节课要练习的内容“什么是周长”、“怎样计算周长”、“如何运用周长知识解决问题”,以这些问题的解决为“经线”贯穿整个课堂,组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操作、计算、比较、归纳、合作等学习活动,在充分凸显练习课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多种解题方法的过程,多维度延伸周长的探索活动,不仅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周长意义的理解,提高计算周长的能力,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促使学生自主归纳多种解题方法,并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 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其它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 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学习活动,理解图形剪拼变化引起的周长的变化,探究其规律,并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 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图形剪拼变化引起的周长变化。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手机,长方形纸,作业纸,剪刀,小棒【教学实录】一、开门见山,梳理练习内容1.读课题,提出问题。
师:知道今天我们要合作学习什么内容吗?生: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
师:真善于观察,是一节练习课。
2.师:在这节课里,你想练习什么内容呢?(师板书:练习内容)生: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公式。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练习四-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练习四-北师大版任务背景练习四是三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的一道练习题,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观察能力和形状的认知能力。
本篇文档将结合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材的教学大纲以及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为老师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认识并描述常见的空间图形;2.观察、比较、分类空间图形;3.练习手工制作并表现常见空间图形。
教学前准备1.教师下载并复印练习四的习题;2.教师准备平面纸张、剪刀、胶水、颜色笔等材料;3.教师提前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活动•约五分钟教师展示各种空间图形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其名称,了解不同图形的特征。
第二步:学生自学•约十分钟学生自学练习四的习题,回答问题并动手制作答案。
第三步:课堂互动•约十五分钟1.小组合作: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练习四中的题目,并汇报结果;2.教师点评:对学生表现好的小组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彼此分享,互相借鉴。
第四步:引导探究•约十五分钟1.以圆柱体和长方体为例,让学生观察两种空间图形并描述不同之处;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圆柱体和长方体的各种变化形式,让学生总结其特点。
第五步:操练巩固•约十五分钟学生结合实物或平面图片,用手工制作的方式,表现和描述不同形状的空间图形,如球、圆柱体、长方体等。
第六步:总结课堂•约五分钟教师做本次课堂的总结,回顾本次课堂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以及收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四中未完成的题目,并用手工制作的方式表现常见的空间图形。
总结本次教学设计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性、体验性和互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究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同时,本教学设计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也为教师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让教师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创新。
三数上第五单元《练习四》教学设计
《练习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这一单元,主要是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测量和计算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有关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结合丰富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周长的概念;重视实际的测量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测量各种图形周长的活动经验;突出计算图形周长的一般方法,注重探索过程的展示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学情分析】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掌握比较好。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题意能力弱、解决问题灵活性较差。
在练习四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学生审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灵活性。
【教学目标】1、巩固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熟练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通过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和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在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及教师引导启发下提升知识应用技能。
3、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巩固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熟练掌握长方形周长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灵活性。
【资源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铅笔、中性笔、尺子、草稿纸【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环节一:知识回顾、构建网络◆突破策略:师:同学们,第五单元“周长”的学习结束了,关于这部分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跟大家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知道了周长的含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能测量并计算多边形的周长:几边形就是几条边长度的和;知道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知道了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师:同学们学的真棒,我们一起梳理一下,看看自己有没有遗漏?知识回顾:1、什么是周长(1)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图形的周长。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练习四》教学设计2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练习四》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练习四》主要包括了分数的比较大小、分数的加减法运算以及分数的乘除法运算。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分数的基本运算规则,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运算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概念,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分数的通分、约分等操作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困惑,引导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运算的技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掌握通分、约分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通分、约分的方法。
2.难点:分数加减法在实际应用中的运算技巧。
五. 教学方法1.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3.练习巩固: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熟练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技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教学PPT,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及实例。
2.练习题:准备一份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1/4加上2/4等于多少?”引发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并通过PPT展示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运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北师大2011版数学三年级上《五 周长 练习四》教学设计_5
三年级上册《练习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练习四》【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实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并能灵活地使用周长的知识实行变式练习的解答。
2.结合具体问题情境,在探索的过程中增强对知识的使用和理解,学生原有知识得到更深层次的融合,同时思维和数学素养都得到了发展和提升。
3.感受周长在生活中的广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练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在核心问题中,感受变与不变的逻辑关系。
【教学策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比较【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五单元“周长”后安排的一节复习课。
学生已经理解了一些基本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通过复习和整理,进一步明白周长的概念,明确周长的计算方法,特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在变式中的计算方法。
因为这部分知识相对比较独立,对学生的空间观点要求较高,而且关系到后续的面积的学习,所以要扎实有效地掌握该部分知识。
而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周长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教材在第8、9的设计主要是了唤起学生的探索意识,所以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索,然后发现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同时借助练习题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慢慢形成探究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设计理念】1.形成知识脉络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有必要让学生清楚地明白知识的“生长”过程,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形成知识结构,更有利于学生解决灵活和复杂的问题。
所以本节课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将分散的知识串在一起,由点串成线,再连成面,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同时通过两个核心问题,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展开探索,在辨析变与不变的逻辑关系及其相关的知识实行沟通,以探促练,最大水准上提升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2.给足探究空间数学课堂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核心,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所以有必要为学生提供探索的问题和空间。
只有给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学生思维才能才能走向更深处。
2016年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练习四》教学设计
2016年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练习四》教学设计课题:周长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课本P50~P51知识目标:进一步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建立周长概念。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结合具体情境,运用计算图形周长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熟练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运用计算图形周长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PPT课件、纠错本。
学具准备:课本、笔、纸。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研究周长的收获。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和计算方法。
二、巩固练。
1.出示课本P50第1题情境图,通过描出蚂蚁走过的路线,巩固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学生进行同桌相互交流、评价。
2.完成课本“练四”第2题,通过选择合适的方法测量物体的周长,加深对周长实际意义的理解,巩固测量周长的各种方法。
3.完成课本“练四”第5题,通过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不同,加深对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
4.完成课本“练四”第6题,通过实际动手围一围,直观感受用一根铁丝围成正方形,铁丝的长度就是围成正方形的周长,巩固对周长实际含义的理解。
三、发展练。
教师通过实际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计算图形周长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来理解周长的特点和测量周长的方法。
周长是通过度量图形的边线长度得到的,因此我们需要积累测量经验。
在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我们可以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习四》习题答案
第50页第1题
点拨:描出蚂蚁走过的路线,巩固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第50页第2题
点拨:加深对周长实际意义的理解,巩固测量周长的各种方法。
做题前先让孩子说说什么是这些事物的周长,再选择合适的方法测量。
第50页第3题
答案:(7+2)×2求的是左边小长方形的周长;(9+7)×2求的是整个大长方形的周长。
点拨: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灵活运用周长计算的有关知识解决问题。
先引导孩子将图中的每个数据信息与相应的边对应起来,如9厘米表示整个大长方形的长,7厘米表示整个大长方形的宽,同时也是左边小长方形的长等,在此基础上再让孩子说清楚算式中的数据表示的具体含义,即与图形中哪条边对应。
第50页第4题
答案:15+21+17=53(毫米);11+15+20+12=58(厘米);25×2+18×2=86(厘米)或(25+18)×2=86(厘米)。
第50页第5题
答案:长方形:60米,20分米,42厘米;正方形:28厘米,56分米。
点拨:巩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可以先让孩子分别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如何计算,并比较两种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不同,再进行计算。
第51页第6题
答案:48÷4=12(厘米)。
点拨:灵活运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有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让孩子先弄清题意,再独立解答。
也可以让孩子实际动手围一围,直观感受用一根铁丝围正方形,铁丝长度就是围成的正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周长=边长×4,那么将周长平均分成4份,每份的长度就是正方形的边长,所以正方形边长=周长÷4。
第51页第7题
答案:1+4+1=6(米)或1×2+4=6(米)或(4+1)×2-4=6(米)。
点拨:灵活运用长方形周长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利用情境图理解,一面是墙,围成的篱笆就只有长方形的三条边。
在此基础上讨论计算方法,鼓励方法多样化。
第51页第8题
答案:(1)12×4=48(米);
(2)12÷2×4=24(米)或12×2=24(米)或12×4÷2=24(米)等;
(3)4个小正方形周长总和是24×4=96(米),是大正方形周长的2倍。
大正方形分成小正方形后中间增加了4条12米长的边,即12×4=48(米),加上原来周长是48米,合起来是96米。
点拨:综合运用周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2)题可以让孩子在图上画一画或用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分一分,帮助理解题意,然后再求小正方形的周长,鼓励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求小正方形的周长。
第(3)题是拓展题,要引导孩子对比解决前两题的结果。
第51页第9题
答案:长方形周长=(长+宽)×2,(长+宽)=周长÷2=16÷2=8。
长方形的长和宽可能是:7和1,6和2,5和3,4和4。
点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长方形周长和长、宽之间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