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3单元 专题10 游褒禅山记 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10游褒禅山记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10游褒禅山记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十三页,共126页。
4.作者逸事 (1)王安石三难苏轼
第三十四页,共126页。
王安石觉得苏轼既有才气,又有傲气,应该煞一煞他的傲 气,于是先后三次拟出上联,要苏东坡对出下句,苏东坡虽善 于赋对,终敌不过王安石,每每无以应对,深感惭愧。
王安石出的第一个上联是: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王安石出联那年闰八月,正月立春,12 月又立春,所以说 是个“两头春”。他的上联构思巧妙,词句凝练,数字用得自 然。苏东坡虽是才子,只因事属罕见,一时寻对不出,被王安 石难住,“羞颜可掬,面皮通红了。”
第三十八页,共126页。
王安石按照先生的话,每日写文章,足足写秃了一百支笔, 但仍未找到生花笔,他有些泄气,又找到杜子野问:“先生, 我怎么还没有找到生花笔?”杜子野没有说什么,而是饱蘸墨 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过了几年,王安石写秃了九百九十八支笔。一天深夜,他 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支笔写策论,颇觉文思泉涌,行笔如云,一 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他高兴地跳起来喊:“我找到了, 我找到生花笔了……”
第二十六页,共126页。
1.走近作者
第二十七页,共126页。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 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庆历二年(1042)登 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宁二 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 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今江苏南 京市),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 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 忧愤去世,卒谥文。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高一语文精品课件:3.10《游褒禅山记》(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精品课件:3.10《游褒禅山记》(新人教版必修2)

5.词类活用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穷”用作动词:走到头) 唐浮图慧褒始舍 于其址(名词“舍”用作动词:筑舍定 . 居) 以故其后名 之曰“褒禅”(名词“名”用作动词:命名) . 火尚足以明 也(形容词“明”用作动词:照明) . 后世之谬 其传 而莫能名 者(形容词“谬”用作动词:弄 . . . 错。“传”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用作动词:识其 本名,说明白)
•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 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 为有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 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 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著有《临川集》。 • 王安石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 改革家。
3.古今异义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古义:不平凡。今义: .. 程度副词,很,十分) 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古义,是 .... 代词“所”和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 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 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于是 余有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 .. 词,这件事。今义:合用为连词)
• 1.了解王安石及相关背景知识;理解“阳、 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归 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 项。 • 2.了解词类活用现象;进一步了解游记类 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体会其 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 3.正确处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 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 【赏析】 这首诗写于金陵,是李白赠给 送行朋友的。首句点明季节、时间。柳絮 飘飞的暮春时节,江南的一家小酒店里, 即将离开金陵的诗人满怀别绪,独坐饮酒。 “满店香”,柳花本无香味,这个“香” 既是春的气息,又是酒店酒香。次句写酒 店女主人捧出新压榨出来的酒劝客人品尝。 三、四两句写“金陵子弟”来为诗人送行, 欲行的诗人和相送的金陵子弟都喝尽了杯 中的酒,显示出他们之间情谊的深厚。最 后“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以绵长的情谊与流之不尽的长江水相比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2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2段:记游华山洞经过
第二部分(第3、4段)阐述志、力、物内在联系 第3段:写游山心得 第4段:指出研究学问要“深思而慎取”
第三部分(第5段)补叙同游的有关情况
合作研讨
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
下文主要记游华山 洞经过,又由此生 发议论。
王安石还是位有名的著述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 的政论性文章,立意超卓,切中时弊,结构谨严,说理透 辟。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香 金陵怀古》颇有名。 著作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整体感知
本文所写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
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 观的景色,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辛, “尽意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二 是由于古代文献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 对于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作者简介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 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 (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 积极推行新法。尽管受到种种阻碍, 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 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王安石还是位有名的著述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 的政论性文章,立意超卓,切中时弊,结构谨严,说理透 辟。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香 金陵怀古》颇有名。 著作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学习导读
游记本应该以记游为主,试想想这 篇文章与我们以前所学的游记有什么不 同?
以前所学的游记大多以记叙为主,而 本文的记叙少之又少,它的作用是起一个 引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记叙引出作者的 议论。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学课件

5.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
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治学尽“志”,即使不能到达险远、
非常之境,也是没有什么可以后悔的。 C.作者赞美古人求思之深之广的治学精神,古
人自己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殊为可惜。 D.平坦和近旁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这样治
记游与治学 这篇游记因事说理,阐释治学的道理。正
如《古文观止》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 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 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考释,即非一 般写景文字,颇具学人的实证精神。文中写游 华山后洞的经过,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 学,入之愈深,所获益精,以求达到“世之奇 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末了再点 路边仆碑,归于“深思慎取”,又与篇首呼应, 使文思清晰。
词类活用
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之曰“褒禅” 有泉侧出 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而其见愈奇 则其至又加少矣 火尚足以明 不得极夫游之乐 常在于险远 至于幽暗昏惑 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筑舍定居,名词作动词 命名,名词作动词
从旁边,名词作状语 深度,形容词作名词 走到尽头,形容词作动词 见到的景象,动词作名词 到的人,动词作名词 照明,形容词作动词 尽情享受,形容词作动词 险远的地方,形容词作名词 形容词作使动,使……昏惑 弄错,形容词作动词 流传的文字,动词作名词
华山洞(前洞)下边平坦空阔, 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到这里游 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是人们说 的前洞。经由山路向上走五六
里,有个洞穴很幽深,进去便感到寒气 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 历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就是人们说 的后洞。我与同游的四个人打着火把走 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但见到 的景象越奇妙。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课件 (共41张PPT)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课件 (共41张PPT)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张文 章应“有补于世”。散文遒劲清朗, 直抒胸臆,每涉时弊,在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 中独树一帜。词“一洗五代旧习”, (1021~1086) 风格豪放。
王安石变法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任参知政事,设制置
三司条例司,议行新法;四月,遣刘彝、谢 卿材、侯叔献、程颢、卢秉、王汝翼、曾伉、 王广廉八人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七月, 立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九月,立青苗法; 十一月,颁农田水利条约。
王 安 石
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实词、虚词。 •2.学习即事见理的写法。 •3.理解 “尽志无悔”的思想追 求和“深思慎取”的学习态度。
王安石纪念馆(江西临川)
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人,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仁宗庆历进 士,神宗熙宁二年授参知政事、次年 任宰相,积极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 光为首的保守党反对,熙宁七年被罢 相,后复位再罢。封荆国公,卒谥文, 又称“王文公”。
王 安 石 记 念 馆 荆公回步处
课文朗读
课文助读
褒禅山亦谓之华 褒禅山也叫华山。唐代和尚 (?)山,唐浮图慧褒 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 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 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 禅”。今所谓慧空禅院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 者,褒之庐冢也。距其 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 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 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 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 之也。距洞百余步,有 而这样称呼它。距离山洞一百多 碑仆道,其文漫灭,独 步,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那上 其为文犹可识曰“花 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有从 山”。今言“华(?)” 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山” 的名称。现在把“华”念做“华 如“华(?)实”之 实”的“华”,大概是读音错了。 “华(?)”者,盖音 谬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共39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共39张PPT)

(四)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 样演绎而来的?第四段又是如何与第一段照应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 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 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寻思慎取”的结论前面提到的 “仆碑”,为后面的议论“寻思慎取”的治学态度提供了具 体的资料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紧密构思 严谨,逻辑周密。

③省略句


有碑仆道 省略介词“于”
一词多义
[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
译为“是”“就是”)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何也(竟,竟然,竟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道] 有碑仆道(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课堂小结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两段记游, 第三、四段发议论记游为发议论做铺垫,而发议论则句句 回应记游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学习本文要掌握这种在 记叙的基础上深入发表有道理的议论的方法。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 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寻思而慎取” 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 简析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中途折回介绍前 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 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 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照应, 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中途退出 作铺垫。

人教版2017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PPT课件)

人教版2017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PPT课件)

记 “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主要通过叙事、写景、状物 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这种体裁出现很早,到唐宋 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 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 抒情成分。如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
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余弟安国平父 、安上纯父 . . . 皆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常在于险远 .. 古义: 不平凡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2.此所以学者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看来,要当个仁者智者就必须寄情 山水,去接受山川河流那深奥而耐心的教诲。何况,好山好 脉,多有河流的芳影。五指山和万泉河,喜马拉雅山和雅鲁藏 布江,巴颜喀拉山和黄河、长江,大兴安岭和黑龙江,长白山 和松花江,阿里山和日月潭„„名山必有名水相伴,名水必有 名山相托,山水依偎、缱绻缠绵的生死恋。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 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其诗“学杜得 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 精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 存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褒禅山,旧称华山。因唐贞观年间慧褒禅师结庐山下,卒 葬于此而得名。褒禅山山色翠霭,多洞穴,常有游人。本文是 王安石于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当年四 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 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①有碑仆道 . 也哉 2.道②何可胜道 . ③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游褒禅山记》ppt优秀课件(36页)

《游褒禅山记》ppt优秀课件(36页)

问题探究:
1.第二段为记游的主干部分,作者游了那些地 方?感受怎样(用一个字概括)?
前洞
记游洞经过 后洞 追记后洞中所见 → 并表示遗憾心情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结构

古人求思 余之 所得
无不在
有志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悔矣
奇观常在险远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有志无力

补叙经过、 详 写心情

第二部分 议论
详 略

借仆碑抒发感慨
3、文笔简洁,语言凝炼
•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 者少。 •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 • 精要得当、平实深刻、言简意丰
古今异义词:
古:到达
至于
今:表到达某种程度或表另提一事的连词 古:不同寻常、不平凡
非常
今:表程度的副词 古:求学的人
学者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总结文言虚词“其”的用法
• 1 代词
• (1)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他们、它” •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2)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 讲 • 例:“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3)第一人称,我、自己 •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4)指示代词,那、那些 • 例:“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有志有力而无物



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议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仆 碑
其文漫灭 音 谬
古书之不存 谬 其 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课件 (32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课件 (32张PPT)
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
•翻译第二段: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空旷
名作状

从旁边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
深远幽暗的 样子
形作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
那些
形作动, 走到尽头
而,连词
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
代游洞者
动作名
华阳洞: 洞
深1600米,有10大 景区、102个景点。 洞群分前洞、后洞、 天洞、地洞。 前洞有“华阳”、 “万象皆空”等石 刻文字。后洞又称 “碑洞”,即王安 石当年游览路线。
背景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 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 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 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 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 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 记形式写下此文,当时他34岁。
记游洞经过
前洞 后洞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
“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 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
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
“huá”。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_名_、山之__寺_、山之__洞_、山之___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 (共61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3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 (共61张PPT)

写作特点
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1.介绍褒禅山概况 山 → 略 碑 → 详 前洞和后洞概况

略 详
第一部分 记游
前洞 → 略
后洞 → 详

略 详

2.记华山洞经过 华山洞的心得
经过 →

游后洞经过 议志 → 详 议力 议物 略

补叙经过、 详 写心情

第二部分 议论
详 略

问题探究:
前洞
后洞 追记后洞中所见 → 并表示遗憾心情
这一段主要为记游部分,那么作者游了那些地方? 结果怎样?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记游洞经过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名→动,命名,起名。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 名→状,往东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表判断,为,是阳:山南水北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判 断 句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寺 、山之___ 碑。 名 、山之___ 洞 、山之___ 山之___
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遥远的地方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到达 / 帮助
第三段:重点词句
至于幽暗昏惑
于人为可讥 其孰能讥之乎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 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课件

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课件

8.结构图示
9.课文译释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 筑室居住,死后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 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 院 ,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 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 面所以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 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 乎磨灭,只有从它残存的字还可以辨认出“花 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 “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 误。
( 收获,心得 ) ( 见到的景象 ) ( 到达的人 ) ( 感慨 )
( 深度 )
至于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 ( 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
常在于险..远 ② 形容词作动词
( 艰险遥远的地方 )
则其好游者不能 穷.也 火尚足以 明.也 (4) 副词作动词
( 走到尽头 ) ( 照明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尽情享受 )
1.体会理解本文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 通过记游进行说理的特点;体会本文先叙后 议、严谨自然的结构特色。
2.学习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理解文中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的 含义。
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 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4.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 等词语的含义;理解掌握“道、乃、盖、文” 等多义词的义项。
遮盖,掩盖 胜过,超过
那,代词,指代褒禅埋 葬的时间 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
它,代词,指代仆碑
前“其”,指代“有 窈然”的 “穴”;后“其”,穴那些,指代好游者
前“其”,它,指代后洞 后“其”,那些,指代游客
自己,指代
作者,第一人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 《游褒禅山记》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 《游褒禅山记》课件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作者简介
本文是王安石34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 (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 积极推行新法。尽管受到种种阻碍, 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 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王安石还是位有名的著述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 的政论性文章,立意超卓,切中时弊,结构谨严,说理透 辟。 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桂枝香金陵怀古》颇有名。 著作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11
合作研讨
为什么要先点出洞名?
下文主要记游华山 洞经过,又由此生 发议论。
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 古文无“花”字,“花”小篆中作,,像花之形; “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分开。
写作特点 用事说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整体感知
本文所写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 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 观的景色,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辛, “尽意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二 是由于古代文献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 对于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2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2段:记游华山洞经过 第二部分(第3、4段)阐述志、力、物内在联系 第3段:写游山心得 第4段:指出研究学问要“深思而慎取” 第三部分(第5段)补叙同游的有关情况

游褒禅山记(优秀)PPT课件

游褒禅山记(优秀)PPT课件

.
8
王安石
(1021~1068)
本文是王安石34岁 时作。4年后(1058年) 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力 主改革政治;16年后 (1070年)拜相。
王安石在文学上
也是个革新派。他反
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
风,主张文章应“有
补于世”。散文遒劲
清朗,直抒胸臆,每
涉时弊,在唐宋八大
家中独树一帜。词
“一洗五代旧习”,
帮助
足够 用来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
志向,这里引 申为主观努力
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难道
. 得到的东
49
西,心得
• 1、于是余有叹焉。于是:古:对于这种 情况。今:表承接的连词
• 2、非常之观。非常:古:不同寻常。今:程
副词,很,十分。
•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
古以盛产木灵芝得名;中为起云
峰,高耸挺拔,"夭欲雨,山则
云遮雾障";西有鳌鱼岭。满山林
木葱茏,枫叶、葛藤和知名、不
知名的山花,色彩斑斓,生机勃
勃。 华阳洞是褒禅山旅游区的
主景观,洞深1600米,有10大景
区、102个景点。洞群分前洞、
后洞、夭洞、地洞,特点是"洞
中有洞,洞里有河。河上泛舟,
洞洞相通。"前洞有"华阳"、"万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 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 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
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

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共59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共59张ppt)

12
王安石的名言: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可法, 人言不足恤。”
华阳洞
22:53
游褒禅山记
13
22:53
游褒禅山记
14
背景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 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 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 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 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 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 记形式写下此文,当时他34岁。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 之深,而无 心得,收获 因为 他们 的
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 且
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 的 奇异雄伟 不同寻常的景象险阻僻远的地方
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2:53
游褒禅山记
26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 而
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古今异义 形容词作名词
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帮助
足够用来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
志向,这里引申为主观努力
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难道
22:53
游褒得禅山记到的东西,心得
27
思考题:
1 、第三段从哪三方面进行论述 的呢?
游 褒 禅 山 王

石记
列宁称其为 “中国十一 世纪的改革
22:53
王安石其人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
“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
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课件(42张PPT)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游褒禅山记》课件(42张PPT)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
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在
难道,表示 反问语气
第四段
倒下来的石碑
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的独立性
因此,由此
弄错,使……错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
【提示】“尽吾志也而 不能至者,可以无悔 矣。”

见闻 感受
记游为辅
实现理想要有坚定的 志向和顽强的毅力
治学不可以 不深思慎取 议论为主
王安石名句积累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
1.判断句:
要熟练掌握。
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2.状语后置( 于+宾语后置):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3.省略句: 而卒葬(于)之。
1.古人在游记中常用一句表感受的话来概括全文主旨, 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 二句便是该文的主旨。试说出本文主旨可用哪一句话 来概括。
王安石(1021—1086),北 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 (今江西临川)人。1070年任 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 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 罢相,次年再为相。
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 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 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 故世称“荆公”。1086年司马光 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 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课件

结合课文内容,同学们谈谈对王安石的看法 以及自己的感触
老当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
咬住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作业练习
对于作者提出的“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 观点,你有什么感触,写一篇500字左右的 感言。
◆褒禅山名称的由来,华山洞命名的缘由, 慧空禅院和倒下的石碑
再读课文 游山经过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 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 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 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缘事明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 “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哪几段是“记游”、哪几段是“议论”?
1、2段是记游 3、4段是议论
◆划出文中描写前洞和后洞的句子
三读课文 游山心得
三、四段中分别哪句话最能表明作者观点? 尽吾志,可以无悔 不可不深思而慎取
三读课文 游山心得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 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 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 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 之所得也!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2课件:第3单元-10 游褒禅山记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2课件:第3单元-10 游褒禅山记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华.山(Huà)
庐冢.(zhǒng)
窈.然(yǎo)
何可胜.道(shēng)
褒禅.山(chán)
咎.怪(jiù)
萧君圭.(guī)
无物以相.之(xiàng) 舍.于其址(shè)
仆.道(pū)
王回深父.(fǔ)
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句首语气词,有假设语气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动词,命名 3.名后 不世 名.之 一谬 钱其 动传词而,莫占能有名. 者动词,识其本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形容词,出名,著名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 4.其盖 而其 余.又 亦深 悔, 其.则 随其 之至 而又 不加 得少 极矣 夫游代之词乐,也那代词,自己 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岂,难道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 (现在江西临川)人。庆历二年进士,先后任签书淮 南东路节度判官公事、鄞县知县,舒州通判、江 简介 南东路刑狱。治平四年,诏为知江宁府,又为翰 林学士。熙宁二年提为参知政事,两度任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阅读——文学中的典故 1.徐霞客志在远方。明代旅游家徐霞客,幼年便勤奋好学, 博览图地志。从 22 岁开始出游,前后经过 32 年,足迹北至燕晋, 南达云贵和两广,名山大川几乎没有不到过的。在游历之时,他 尝尽了千辛万苦,常常拿着一根几尺长的铁棍,去登山,去探寻 险境。终于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以惊人的毅力,写出了千古奇书 《徐霞客游记》。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记 记是古代杂记类文体,一般侧重记叙。宋代杂记大多是叙中 有议,或议论为主。此文不同于一般游记散文,不重山川景物的 描绘而重议论事理的阐发,与苏轼的《石钟山记》一样,均为借 游生议、因事说理的名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提高☆
找到窍门了吗?
【解析】注意找到议论和写景的段落,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课堂探讨☆
这篇文章在记游的基础上偏重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试仿照
表中第1、4段的形式,填出第2段的记叙与第3段的议论前后照应的语句,以及 第3段的结论。 记叙部分 议论部分
探究一下
第1段 第4段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犹可识,曰“花山”。今言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 可胜道也哉! “华”如“华实”之“华”者, 盖音谬也。 结论: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也。
第三单元 文言文阅读
第十课 游褒禅山记
要学会

【导学目标】 1.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评价作者的观点。
☆课堂探讨☆
探究一下
概括文章的内容。
☆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
这是一道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注意各段所写的内容,然后
分析他们之间的联系,注意写景和议论之间的关系。
☆课堂探讨☆发一番有关治学的议。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情况。 的误读。
☆课堂提高☆
灵活运用哟
1.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课堂提高☆
做的怎样?
【答案】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人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
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 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人的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 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
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
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人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 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 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 道。川上山梁,同一趣也。”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花山’”。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误,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
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事情成败的关键往往在于主观的认识和努力。
王安石的一番感慨,自然与他的改革事业的理想和后来百折不挠的经历紧 密相连。由此,学生可以谈志向,谈毅力,谈机遇,也可以谈志、力与客
观条件的联系,也可以由文章的观点,评论王安石的变法的成败、教训等。
☆课堂提高☆
找到窍门了吗?
【解析】引导学生深入领会第3段的内容,思考
做得怎样?
全文五段,前两段是记游,记叙褒禅山的来历和登山游赏的过程。中间两段是借游赏经历抒
第 1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以及辨释“花山”之“花”乃“华实”之“华”
第2段则全是记游。先略述了华山前洞与后洞的概况,突出它们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
第3段集中抒发了自己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和体会。 第4段,与第1段仆碑文字和读音问题相照应,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 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何可胜道也哉!”作者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 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 理。 第5段,是古代游记的惯用格式,即交代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从而收束全文。
也”,是他们苦心探索,务求深入的结果。王安石游褒禅山之所得,是由 游山的经过所见获得的启示。他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首先要定
立志向,因为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定立了志向,还要有能力、毅力,还要
有所凭借和帮助。在有能力、有物力的情况下半途而废,会徒然让人讥讪, 也给自己留下无穷遗憾。游山如此,个人修养、做学问、干事业无不如此。
☆课堂提高☆
活动,写一篇短论,陈述你的观点。
灵活运用哟
课文第3段中,作者由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能有所得的 事实,引起了深入思考。依他看来,“求思”应具备哪些条件? 其中哪个条件起决定作用?试查找有关资料,联系王安石的政治
☆课堂提高☆
做的怎样?
【答案】古人观于山川、草木、虫鱼往往有得,是因为“求思之深无不在
“力”“志”“物”三者的关系,体会作者的态度,并联系 作者的生活经历,分析这种态度给作者的政治改革带来的影 响。
☆课堂探讨☆
两段做准备。
你知道吗?
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进行整体把握,在填表的过程中,深入理
解本文叙议结合、前后照应、重在说理的特点,为背诵第2、3
☆课堂探讨☆
记叙部分
做的怎样?
议论部分
第1段 第4段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 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 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 之“华”者,盖音谬也。 哉! 结论: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第2段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前洞)“其下平旷”“而记游者 甚众”。(后洞)“有穴窈然,入 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 穷也”,“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而其见愈奇。”“盖余所至,比好 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 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 又加少矣。” 第3段 于是余有叹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 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 人之所罕至焉……”“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 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 孰能讥之乎?” 结论:要有志,尽吾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