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谈中国革命与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意义信安一班周坚义09摘要:中国近代史上各个阶级都曾寻求救国的药方,但是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各种探索均以失败告终。
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意义,历史实践证明,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和民族解放的思想武器,成功的摆脱了民族危机,正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昂首阔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和建设;指导意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要超越目前的资本主义的理论形态,指导人类建立一个消灭剥削和私有制的公平正义的社会,它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实实在在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思想武器,在各国和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变化和发展。
一批人借口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阉割其精髓塞进资产阶级的私货,这就是修正主义,他们往往是玷污真理的人。
戈尔巴乔夫主义就是其代表。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所在国的特例。
当代中国,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反动阶级总是鼓吹反马克思主义。
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会导致倒退和混乱。
新中国成立以前,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革命的意义在于,首先从理论上确认了中国需要一场大规模的革命。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这个经济基础的第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生产力。
生产也只有在某些生产关系中才能发生,这些关系是经济基础第二个因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起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
伴随着这个经济基础并在其之上有个功能性的政治上层建筑,同样的,这种功能性解释了上层建筑何以存在。
“上层建筑的构成是:国家和法律制度,以及要么是所有非经济的体制,要么是所有可以对经济基础的功能性来说明的体制。
上层建筑只有在错误意识的层面上,借助于伦理规则、经济理论和宗教信仰体系、构成意识形态的相关观念,才被合法化。
”生产力的发展是解释一种制度向另一种制度转变的历史动力。
“这种发展意味着特定的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是具有反作用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意义信安一班周坚义09摘要:中国近代史上各个阶级都曾寻求救国的药方,但是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各种探索均以失败告终。
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意义,历史实践证明,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和民族解放的思想武器,成功的摆脱了民族危机,正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昂首阔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和建设;指导意义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要超越目前的资本主义的理论形态,指导人类建立一个消灭剥削和私有制的公平正义的社会,它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实实在在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思想武器,在各国和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变化和发展。
一批人借口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阉割其精髓塞进资产阶级的私货,这就是修正主义,他们往往是玷污真理的人。
戈尔巴乔夫主义就是其代表。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所在国的特例。
当代中国,各种思想激烈碰撞,反动阶级总是鼓吹反马克思主义。
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会导致倒退和混乱。
新中国成立以前,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革命的意义在于,首先从理论上确认了中国需要一场大规模的革命。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这个经济基础的第一个主要因素就是生产力。
生产也只有在某些生产关系中才能发生,这些关系是经济基础第二个因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起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
伴随着这个经济基础并在其之上有个功能性的政治上层建筑,同样的,这种功能性解释了上层建筑何以存在。
“上层建筑的构成是:国家和法律制度,以及要么是所有非经济的体制,要么是所有可以对经济基础的功能性来说明的体制。
上层建筑只有在错误意识的层面上,借助于伦理规则、经济理论和宗教信仰体系、构成意识形态的相关观念,才被合法化。
”生产力的发展是解释一种制度向另一种制度转变的历史动力。
“这种发展意味着特定的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是具有反作用的。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既要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又要通过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问题,不断创造新的理论。
标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实践性。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是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是在我们党内,第一次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而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也证明了这一点,什么时候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符合了中国实际,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发展顺利;如工农武装割据、土地革命,从农村到城市的革命道路等等。
什么时候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陷入僵化的教条,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出现挫折。
如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建国后的大跃进等等。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普遍性,其另外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发展,与时俱进。
因此,才有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发展,是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和基本立场为基础,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经验的理论升华。
能够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具有理论自身的普遍性,即超越它所产生和指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革命和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有一般的和普遍性的价值。
2015版毛概思考题(期末复习用
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具体的3点一、紧密联系中国实际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二、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富也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一、毛泽东思想体系(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
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4.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了我国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解决问题、化解挑战、攻坚克难的行动纲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及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及方法论意义作者:张森林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03期摘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和根本保证。
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过程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成果和伟大创举。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与实践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与实践做出的独创性贡献,而且对于领导中国建设的中国共产党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革命道路;方法论意义中图分类号: 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3-0039-0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问题。
它的深刻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方面要求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
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出成果和伟大创举。
这一突出成果和伟大创举对于领导中国建设的中国共产党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
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创举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道路问题,马克思主义提供的基本原理是:首先,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1];其次,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
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2];“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3];“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4]。
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谈中国革命与建设
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谈中国革命与建设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新中国的诞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党走过了九十多年波澜壮阔的历程,虽然我们党因为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不足而走了一些弯路,但是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
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从列强和官僚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取得革命的胜利。
再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中国革命和建设之所以取得成功,方法论的作用不可忽视,那就是我们党讲实践,主张用实践来判断事物地对和错,从具体的实际出发,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指导人民革命和建设。
标签:革命;建设;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近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可或缺的经典哲学理论。
对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救亡图存,寻找民族出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几十年来,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尊重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更加科学,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正确运用使我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使我国沿着正确的轨道大踏步前进。
一、方法论的特点和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主张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最可贵之处。
它的具体含义是对现实社会进行实际考察,对社会上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然后采取恰当的措施来缓解和改变社会上的不合理因素,对症下药,而不是抽象的考虑问题。
只有实践,才能找到社会发展过程当中的规律,才能更好地把握这种规律,利用这种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更好地改造社会,使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如果背离了实践,背离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抽象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的社会很可能会走更大的弯路,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会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实践是我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我们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离不开实践,他就像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路标,时刻引导着我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
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
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
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
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与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与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来发展中国的是指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应用于当代中国的实践,提出许多新的理论观点,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它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与基本实践。
我们要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双百方针”,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和繁荣文学艺术,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继续发展。
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涵和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方法的使命,是引导思维沿着正确的途径去认识客体、把握客体。
认识的方法,只有体现认识对象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时,才是科学的。
实践的方法,也只有合乎实践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规律时,才是行之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
在此基础上,它具体化为从实践出发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一个创造性的开放体系,人类在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合理的方法,马克思主义都应该积极地予以借鉴和吸收。
贯彻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第一,客观性原则。
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这是任何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首要的前提。
尽管我们永远不可能把握纯而又纯的社会客体,但是,客观性的要求却是绝对必须的。
第二,主体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一要注重从主体的维度去观察社会客体;二要注重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三要注重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第三,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实质上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待人个与社会的关系,坚持集体主义的精神。
系统性原则要求我们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树立全局性的观念。
第四,具体性原则。
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指导思想是党对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是党的全部理论观点、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也是党制定全部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行动指南。
党的指导思想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只有扎根中国的土壤,才有生命力。
在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如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过程,终于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1945年七大通过的党章在总纲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的大力推动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实践中,我们党逐步走出了一条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也逐步形成了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1992年的十四大确立了这一理论的指导地位,鲜明地肯定了这一理论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
1997年9月召开的十五大,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为主题。
在党章的修改中,第一次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做出了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性决策,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表明了我们党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决心和信念,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指导思想。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和阐明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指导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分析方法,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一定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这就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武器,来分析和认识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为中国的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
二、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帮助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矛盾,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明确了中国革命的任务和道路。
三、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使得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显著。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注重生产力的发展,通过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还强调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辩证关系。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使得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走上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创造了条件。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革命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革命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践的主体地位、实践与知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革命的结合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革命中的应用。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革命中的积极意义。
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认为理论源于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
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了许多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为主、统一战线的策略等。
这些理论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完善的,也为实践提供了可行的指导。
二、实践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唯一动力,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无论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参与者,还是广大劳动人民,都将实践作为实现自己目标的核心,实践支撑着中国革命的前进步伐。
在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下的革命实践,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我们要相信人民群众是我们事业的创造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是从他们之手中发出的。
”中国革命实践凝聚了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汗水,他们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投身于革命的浪潮,开展了一系列的斗争和探索。
三、实践与知识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理论和知识必须立足于实践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在中国革命中,实践为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实证基础,也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
中国共产党通过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革命的理论,大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通过实践,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得以传承和发展,不断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
四、实践与革命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目的是改造社会、实现革命的根本任务。
中国革命实践者通过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为主、统一战线的策略,取得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伟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可归纳为三个方面: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研究和回答中国的具体实际问题。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
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同样的,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更无法照抄别人的经验。
要真正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必须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方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从而用“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具体行动。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是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实践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就会创造出新的东西。
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
毛泽东曾经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了解和懂得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的特点、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达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践之完整的、统一的、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的实际问题。
(一)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实事求是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务实求真等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族统一战线等。
第一,坚持工业化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总的目标是改造落后生产力,提高传统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的水平。
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第一,保持、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结合点。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密切相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密切相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它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二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多个发展阶段,产生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上全面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又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由于时代背景不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解决的问题也不相同。
毛泽东思想解决的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以及在一个农民和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怎样建立一个先进的工人阶级政党的问题;“邓小平理论”解决的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规律,既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又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党和怎样建设这样的政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和解决了靠谁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课题,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
它对于全面理解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
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具体论断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需要加以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却历经时代的磨洗和历史的考验,愈益迸发出真理的光芒。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答: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答: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答: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精髓,关于某一理论而言,是指能使这一理论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始终,同时又体现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一方面,正是由于掌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第二章党的思想路线?答: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三章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及原因?答: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村依照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紧密结合。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
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开展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建立、巩固和扩大革命依照地、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即使进行了也不能巩固成果。
同样,离开了武装斗争,农村依照地就丧失了保障。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结合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结合摘要: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的文化融合,马克思主义逐渐中国化。
但是这个过程是复杂的,其有自身的内涵和特征。
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不断显现,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方能有生命力,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在我党执政为民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践需要相结合,才能发挥指导作用。
但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党的实践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任何一种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传入到另一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当中时,都要在坚守自己本身的同时与当地的文化环境逐渐融合。
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和政治环境当中逐渐产生和发展完善的。
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
其重要标志就是先后形成了既适应特定的时空条件,又一脉相承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正是在这些适应中国实际需要、符合时代特征要求、富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理论和思想指导下,中国的民主革命才走向了胜利,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对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理论反映。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作为接受体,当时的中国显然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天壤之别。
所以,当中国共产党接受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那一刻起,便同时领受了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这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既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思想方法和理论原则,又要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时代需要加以灵活掌握与运用。
简言之,即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
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艰辛探索中,结合中国国情,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科学的理论,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中,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执政规律,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为新的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必然
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必然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情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情况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国内外压力和社会动荡。
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和思想,其中就包括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最早传入中国是通过海外留学生和翻译家的介绍,他们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带回中国,并进行翻译和传播。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更广泛的舞台。
不仅知识分子开始研究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民众中也开始涌现出一批信仰和拥护马克思主义的人士。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情况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
从最初的引入到逐渐在中国知识界和社会各阶层产生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虽然在一些时期受到限制和打压,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渐融入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并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力和地位。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大的理论动力和指导思想。
1.2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背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
那时,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国家分裂、民族危亡的困境,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民众生活水平低下,广大农民和工人受到剥削压迫。
清王朝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国家早已失去独立和尊严。
此时,中国人民开始了漫长的抗争斗争,尝试各种不同的改革和革命方式,试图改变国家的命运。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是历史必然的产物。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中国人民就开始了为推翻封建制度和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伟大斗争。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成为中国革命的灵魂和先导力量。
马克思主义赋予了中国人民对于革命目标的明确认识。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避免的崩溃规律,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变革方向。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要走自己的路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是中国先进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和改革者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根据当时特殊的具体的实际情况,据当时特殊的具体的实际情况,并结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并结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并结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等观点做出的正确选择。
观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等观点做出的正确选择。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要求我们必须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使主观符合客观,使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
中国革命转折时期最重要的历史主题是中国革命转折时期最重要的历史主题是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大国。
历史实践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这样的国情下是行不通的,如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借鉴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如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借鉴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效仿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效仿西方企图在中国建立一个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相结合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等这些改革或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于是,于是,在这样的特殊国情下,在这样的特殊国情下,中国的革命建设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中国的革命建设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中国的革命建设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中国中国的改革也必须走自己的道路。
的改革也必须走自己的道路。
实事求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在反对其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
根本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前夕,中国命中国命运的走向处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时期,运的走向处在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时期,结束过去,结束过去,结束过去,开启未来,开启未来,开启未来,走完中国式的革命道路,走完中国式的革命道路,走完中国式的革命道路,走上走上中国作为当时历史发展的主题,日益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最新整理毛概重点课后问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是什么?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同时又使中国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的理论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
4.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事业的新局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其基础性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谈中国革命与建设
作者:张博宇
来源:《学理论·下》2018年第07期
摘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新中国的诞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党走过了九十多年波澜壮阔的历程,虽然我们党因为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不足而走了一些弯路,但是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
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从列强和官僚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取得革命的胜利。
再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中国革命和建设之所以取得成功,方法论的作用不可忽视,那就是我们党讲实践,主张用实践来判断事物地对和错,从具体的实际出发,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指导人民革命和建设。
关键词:革命;建设;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7-0035-02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近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可或缺的经典哲学理论。
对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救亡图存,寻找民族出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几十年来,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尊重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使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更加科学,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正确运用使我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使我国沿着正确的轨道大踏步前进。
一、方法论的特点和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主张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最可贵之处。
它的具体含义是对现实社会进行实际考察,对社会上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然后采取恰当的措施来缓解和改变社会上的不合理因素,对症下药,而不是抽象的考虑问题。
只有实践,才能找到社会发展过程当中的规律,才能更好地把握这种规律,利用这种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更好地改造社会,使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如果背离了实践,背离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抽象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的社会很可能会走更大的弯路,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会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实践是我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我们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离不开实践,他就像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路标,时刻引导着我们。
首先,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主张从客观的角度看问题。
我们应当从客观的角度来认识历史,认识人类社会。
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实践,通过实践得出真实的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认为只有人民大众共同努力,才能产生真正的智慧,社会只有在人民大众的推动下才能不断向前发展,而不是只靠少数精英就能完成社会的改造和发展。
再次,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认为应当注重整体,从整体的角度考虑问题。
这种整体不仅是人和人之间的整体,也是人和自然之间的整体。
无论是人类之间还是人和自然之间,都应当顾全大局,从大局的角度考虑问题,使社会整体上进步。
最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强调用发展的眼光观察事物的变化,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不动的,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变化,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和考虑问题,时刻观察社会的变化,对变化当中实际发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并更好地加以解决。
二、中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
我们党在最困难的时候,之所以能够扭转败局,突破重围,实现以弱胜强,最终推翻凌驾在人民大众之上的帝国主义列强和旧官僚,建立崭新的、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是因为我们党合理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科学内容,并向中国的具体国情靠拢。
我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步入正轨,最重要的是做到了实践的原则,只有进行具体实践,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正确解决问题,从而使真理的光芒永远照耀在我们周围。
从我们党成立之初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十几年中,我国革命之所以走了很多弯路,遭遇了很多挫折,原因就在于片面、教条地执行了共产国际的指示,当时党的领导人犯了“左”和右两方面的错误,并没有做到具体的实践,也没有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而就在这关键的时刻,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正确力量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引下,以实践为重,从具体实践出发,深入农村和工人阶级当中,对农民和工人阶级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探究。
在对我国广大农村进行深入考察之后,得出我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的落后的农业国家,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且受压迫最深,革命的欲望也最强烈,且敌人的主要力量在城市,农村的敌对力量相对薄弱,中国的革命力量必须深入农村,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因此,必须深入农村中,把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团结起来,并与工人、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一起,统一在一个战线上,才能扭转革命的危局,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
除此之外,我们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应当归功于人民群众,生产力和社会状态的变化过程当中,人民群众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不可替代的。
我们党在革命的过程当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将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真正做到了“耕者有其田”,并与广大无产阶级站在同一立场,顺应人民,维护人民,也得到了群众的拥护,最终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推翻了国内外反动力量,建立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国家。
综上所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取得最终胜利,一是做到实践,从中国客观的实际情况出发,二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强调人民的作用,站在人民的一边,为人民谋取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从而为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遭遇了重大挫折,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趋于教条化,造成了很多无法弥补的损失。
但在20世纪70年代后
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突破了“左”的束缚,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纠正了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教条、混乱的思想。
运用实践的观点,通过对当时中国现状的具体考察和研究,得出阶级斗争已经不适合新时期中国的需要,中国要想摆脱落后的局面,缩小与世界先进国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差距,必须停止阶级斗争,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经济、增强文化软实力等方面。
运用矛盾的观点和方法论,科学分析了西方国家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的独特道路,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使我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民生方面,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制高点上,指出发展才是国家的出路,必须提高生产力水平,使生产力水平符合社会发展和民生的需要,通过提高生产力水平和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使民生得到大幅度的改善。
在教育方面,我们党通过诸多形式对国内外的教育状况进行深入考察,认识到我国的教育事业与世界先进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要想使我国的人口整体素质大幅提高,必须把教育搞上去,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系统的、有步骤的九年义务教育,并在21世纪初基本实现普及。
综上所述,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论,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将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从迷茫的道路上引向正轨,使我国在正确的道路上快速前进。
四、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党的十八大之后,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在不断变化,新的矛盾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陆续产生。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党充分、合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观点和立场,坚定地遵循“只有具体实践才能正确地把握规律,从而使现存的问题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观点,广泛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到全国各地的农村和基层进行实地考察,对农村和基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对当前社会上真正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探讨,并集思广益,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积极解决。
通过具体的实践和深入分析,我们党逐渐认识到我国社会存在地区发展差异较大,西部和东北的发展落后于东南沿海以及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衡等一系列不容回避的问题,站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正确修改,使之符合我国社会的具体矛盾和客观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沿着正确的轨道大踏步前进。
在民生方面,我们党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充分强调并重视人民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制定并执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改善民生的方针政策,为普通大众谋得更多的利益,使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进而使人民的幸福感大幅提高,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使我们的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五、总结
总而言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为我们党是一个坚持唯物主义的政党。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实践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
上合理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
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并与中国的客观情况相结合,是我们党在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必须要遵循的原则,而这个原则也是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我们党只有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并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正确地运用到中国具体发展和改革当中,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才会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1]刘芳.用马克思主义社会方法论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科技风,2014(8)上.
[2]徐福祥,田青.“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