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
第3节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材分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一个较完整的探究实验,也是本章的重点。
通过学习,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而且要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方法。
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找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他们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本节探究课学生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实验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词多,要找到各种像应调整什么,如何调整,学生感到盲目,从数据中要得出结论也不易,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建立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
教学准备学生: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若干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观察与思考1.生活中的凸透镜能成什么样的像?多媒体展示2.观察凸透镜成像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思考问题(1)手持凸透镜,缓慢从桌面书本移向眼睛。
(2)把放大镜正对着窗户外,并且在放大镜另一侧比较靠近的位置前后移动光屏,观察是否能在光屏上找到窗外景物的像?你看到了什么?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况?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探究问题: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呢?2 .猜想与假设:猜想要有依据。
我们使用照相机时镜头离拍摄物体相对较远,使用投影仪时镜头离文字图片较近,而使用放大镜是放大镜离物体更近,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讨论一下考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小组讨论回答,物距、像距3.设计实验:师生共同讨论实验方案,多媒体展示(1)实验器材:(2)两个物理名词及实验前的调节: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实验步骤:①组装实验装置,将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2.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重点难点重点1.凸透镜成像规律.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原理.2.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描述.教学准备投影设备,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的内容.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知识回答: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木身就是凸透镜,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等.2.问题:你们知道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什么情况下能用光屏接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什么情况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情况下像与物在凸透镜的同侧?二、新课教学(一)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什么因素有关?大家想一想、大胆地猜一猜.2.猜想与假设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分组讨论、猜测,并互相指出一些猜想的不可行性或不合理性.教师将有价值的猜测记录在黑板上,便于分析、整理.3.设计实验说明猜想的正确与否必须用实验来证明,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而实验方案的制订是一个实验成功的前提.组织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学生们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举手回答本组设计的实验方案、选用的器材和器材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其他小组学生对方案进行评估,选出最优的一到两种方案.教师根据学生所选方案进行补充说明实验注意事项.4.进行实验(1)课件展示实验指导:①凸透镜、蜡烛、光屏应该如何放置?三者的高度有何要求?②实验时,先固定透镜,然后使物距为数值,固定好蜡烛,再来回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最清晰的像为止观察像的特点并记录物距和像距.③改变物距,重复以上过程.(2)记录数据:①当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像时,读出物距(u)与像距(v)的值.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②当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像时,读出物距(u)与像距(v)的值.③当物体放在焦点以内时,让学生在光屏上寻找像,找不到像说明什么?那能否成虚像呢?怎样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④观察物体在u=2f时像是怎样的呢?光屏上出现倒立、等大的实像,v=2f.⑤当物体放在焦点处,会有什么现象呢?(3)规律重现:多媒体课件展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与过程.(5)多媒体课件展示凸透镜成像作图.(6)讨论:①像虚实的分界点;②像大小的分界点;③前面所学的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分别应用了凸透镜成像的哪条规律?三、归纳与小结教师课件展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四、布置作业教材P99“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4题,板书设计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f<v<2f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f<u<2f,v>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u<f 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
八年级物理上册5.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1
方法手段说明及达成目标
激趣引入新课
1、出示(“神六”两位宇航员)小照片,问学生是否能看清他们是谁?
2、用制作成的投影片将照片放大,问学生能看清他们是谁?
3、照片是什么仪器照的,成什么性质的像?投影仪成什么性质的像?是否能用其他方法看放大的照片?
4、以上三种光学仪器其实利用凸透镜成不同性质的像,那么凸透镜成像性质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会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2、理解并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知道探究的重要性;
2、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3、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参与课堂意识;
2、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知欲;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意识和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1、多媒体给出探究过程;
2、请学生谈学习收获;(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积极上讲台表达);
奖励学生自制照相机并语言激励
学生积极大胆发言,谈知识收获,方法收获等;
尝试教育培养表达能力;
培养集体荣誉感;
课堂练习
多媒体出示抢答题,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抢答;
学生积极思考并抢答;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说明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科探究,提高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为了体现这些新的理念,“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节的设计思想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扩展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本节以学生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探究成像规律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并从中学到探究的一般方法,了解探究过程的几个环节,及处理问题的方法。在探究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引导双向互动为原则,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探究氛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探究热情,通过评估交流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要求严谨的态度和协作精神,本节通过多媒体培养趣味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八年级物理上册 3.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新人教版
能力提升
1.一个焦距是10cm的凸透镜,当物体从离透镜20cm处逐渐移向30cm处的过程中().
A.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B.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C.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大D.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
6.应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归纳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归纳光屏上找不到像的原因
知识运用
基础训练
1.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粉笔在桌面上画一直线,在直线上依次放置_____、______和_______,并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应使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约在______.凸透镜焦距为5cm,通过调节,使光屏上出现缩小的烛焰清晰的像,这时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应是______.
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u>2f),
课
堂
活Hale Waihona Puke 动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u、v。记录数据。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u=2f,2f>u>f),观察像的变化,测出u,v.记录数据。
⑤当蜡烛到一定位置上时(u=f),光屏没有像,将蜡烛继续向凸透镜靠近(u<f),拿去光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像的大小、正倒,测出u,v(像距只须估测)填入表格。
3.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题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课题 3.3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第 1 学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习的兴趣;2.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会用观察、比较、列表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拉近生活、社会、科技与物理的距离;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3.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教学的指导思想。
二、教具准备: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放大镜、光具座、小手电筒、多媒体课件三、教学过程:①复习提问(课堂导入):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而放大镜本身就是一个凸透镜,它们都是利用凸透镜来成像的。
下面我将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来共同做一个游戏。
让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蜡烛(物体)、照相机镜头(凸透镜)、胶卷(像),模拟照相机给蜡烛照相时,物体、凸透镜和像三者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判断他们完成的正确与否,同时请扮演像的同学说出自己的特征。
类似的方法,模拟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的情况。
小实验:下面请同学们观察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的情况教师演示:①教师手持点燃的蜡烛、凸透镜,调整与白墙间的距离使白墙上呈现放大的像②教师手持点燃的蜡烛、凸透镜,调整与白墙间的距离使白墙上呈现缩小的像③教师手持放大镜于自己的右眼前,请同学们观察老师的两只眼睛师问:经过游戏和老师的演示,大家已经明白了凸透镜能成像,且像有正倒、大小、虚实,那么除此之外,你还想知道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②出示本堂课教学目标:③重点、难点化解(探求新知、质疑导学、课堂反馈):学生活动内容老师活动内容1、根据情景提出问题学生根据情景,教师启发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凸透镜成像的大小、正倒、虚实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呢?2、学生猜想:(投影展示学生的猜想)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较近,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很近,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八年级物理上册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教学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结论的总结及应用教学用具: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
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小小的物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看来,凸透镜真是一个神秘,而又本事很大的东西,现在,同学们就根据上节学的知识大胆猜测,然后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进一步认识凸透镜。
板书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学生设疑: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你想知道什么,请大胆提出来。
问题举例:(1)什么是物距和像距?用什么符号表示?(2)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什么像?有什么应用?(3)当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什么像?有什么应用?(4)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凸透镜成什么像?有什么应用?(5)凸透镜成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的条件是什么?(6)凸透镜成正立的像和倒立的像的条件是什么?(7)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条件是什么?实像和虚像有哪些区别?3、学生自学教材,独立完成上述问题,并在教材上做好圈画标注。
二、解疑合探活动形式:组内交流、合作、实验操作展示、评价、教师点拨。
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1)凸透镜焦距f=10cm。
(2)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3)像距v: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4)注意:调整凸透镜、蜡烛、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2.设计实验:(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和正倒,测出物距和像距;(2)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u=2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3)将蜡烛继续移近凸透镜,使物距f<u<2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和测量;(4)将蜡烛放在凸透镜焦点处,即u=f,在光屏上还能观察到像吗?(5)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f,在光屏上还能观察到像吗?怎样才能观察到像?是实像还是虚像?3.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f=10cmf>u>f4.分析与论证:(1)像的虚实: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2)像的大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实像?有没有缩小的虚像?(3)像的正倒: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倒立的像?三、质疑再探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你还有哪些问题,请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人教版(2024新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实验探究活动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2、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养成严谨认真的品质,认识科学的本质;
3、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意识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乐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引入】设置情境,提出疑问
课前学习任务:放大镜观察物体
通过完成老师课前布置的学习任务,同学们发现用放大镜观察物体会出现什么样的像呢?用放大镜观察最远的桌子,发现此时会出现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观察近一些的光源,会出现一个放大、倒立的实像,当离刻度很近时却会出现一个放大、正立的虚像,这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习任务五】通过讲解u>2f时的凸透镜成像光路图,请学生根据示例绘制出u=2f、f<u<2f、u=f、u<f情况下的光路图,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学习任务六】解决疑问,理解原理
在拍班级集体照时,发现两边的同学没有完全入镜,要怎么调整才能拍到所有人呢?
根据物远像近像会变小的规律,我们可以拿着照相机远离班级集体,这样就能拍到所有人。
(3)组装实验器材:
第一步,从左到右依次摆放光源、凸透镜和光屏;
第二步,为了使像能够呈现在光屏的中央,我们还需要调节使得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学习任务二】如何进行实验?
(1)学生分组讨论,明确实验步骤;
(2)分组实验,收集实验数据;
【学习任务三】分析实验数据,并从中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科学思维】
1、会对收集到的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分析与论证,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能绘制出凸透镜成像的光路图;
八年级物理上册3.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3.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2人教新课标版《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〇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
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〇教法分析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
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八年级物理上册5.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实相和虚像的概念(2)知道物距和像距的意义(3)会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有关数据(2)通过实验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进一步理解虚、实像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设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教学准备】光具座、蜡烛、火柴、光屏、凸透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知道照像机和投影仪都成倒立的实像,所不同的是:物体离照相机的镜头比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放大的实像。
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那么像的虚实、大小、倒正跟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二、进行新课(一)对比猜想对比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做出猜想:像的虚实、大小、倒正可能跟物题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两侧;2、投影仪: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像距大;倒立、放大、实像、两侧;3、放大镜: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像距大;正立、放大、虚像、同侧;(二)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看课本97实验设计完成学案(二),教师演示光具座的使用方法(用光具座,它不但可以让凸透镜固定,还能直接读出距离,方便实验。
)且说明实验时应注意的事项:注意:1、将凸透镜、蜡烛、光屏依次安装到光具座上。
2、调整凸透镜、烛焰、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在光具座上凸透镜两侧标出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的位置。
4、光屏上的像一定要明亮,清晰;多次进行测量,仔细观察,做好记录进行实验;态度认真,一丝不苟。
(三)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让学生看课本97-98页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完成学案(三)老师演示凸透镜成清晰像与不清晰像.提出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成像情况,完成学案中的表格(四)小结:本节我们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了实验探究,你认为实验过程存在中有那些问题?你有那些新的发现?三、布置作业:课本9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1、2【板书设计】第三节凸透镜成像规律1、提出的问题:2、你的猜想:成像规律3、设计实验:器材;步骤;表格二次备课内容4、进行实验:观察;记录【课后反思】后记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
八年级物理教案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9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设计理念本课设计中力图体现:学习知识是一种探究的活动。
结合教学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构建,以更利于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与创新,学习知识和掌握相关的技能,并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体验性目标1.经历: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反应:能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3.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准备凸透镜、光具座、蜡烛、火柴、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及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
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一)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
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你玩过凸透镜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二)演示:用投影仪把细小的灯丝投影在天花板(墙壁)上。
让学生观察灯丝的像与灯丝相比怎样?演示:灯丝开口向下,在像上开口怎样?演示:灯丝开口向上,在像上开口又怎样?成什么样的像,1.如何区别像的正立、倒立?什么情况像明亮、清晰?2.怎样区别实像和虚像?像与原物相比有什么特点,3.像的放大、缩小是什么意思?学生思考回答: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形成的,无法用光屏承接。
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比较是否颠倒。
“放大”、“缩小”指像与物比较的结果。
“变大”、“变小”指像本身的变化情况。
4.什么是物距、像距?灯丝到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
(三)设问: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能猜想一下吗?凸透镜所成的像可能与物体的位置有关,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八年级物理上册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
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建立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用具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光具座。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胶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小小的物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板书课题5.3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1.自学教材第97页至98页。
2.请完成学生用书第一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活动:请各小组同学相互合作,完成下列实验。
1.取一支蜡烛,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一个光屏,一个光具座。
从左至右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点燃蜡烛,调整透镜、光屏,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在__同一高度__。
2.分别让蜡烛与透镜的距离为80 cm、60 cm、40 cm、30 cm、25 cm,并分别调节光屏的位置,使它们每次都出现清晰的像。
在这次实验中,像相对于原物体都是__缩小__(选填“放大”或“缩小”)、__倒立__(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
5.3.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3节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第1课时)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素养目标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探究方法。
3.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重点难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经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并找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情景导入)用桌子上的放大镜看书上的字,你看到了什么?不断增加放大镜与字之间的距离,你又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来一起了解凸透镜成像会遵守什么样的规律呢。
2.(复习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为什么同样是凸透镜,成像会有这样的不同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它的原因。
课堂探究探究点一、物距和像距问题1:什么是物距、像距,各用什么符号表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物距,用字母u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像距,用字母v表示。
探究点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凸透镜作为照相机镜头、投影仪镜头、放大镜来使用时,所称的像各不相同,所称的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假设结合三种光学仪器情况,凸透镜成像可能与物体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有关。
器材:光具座、光具座附件、蜡烛、火柴、凸透镜4.设计实验①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怎样调节?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沿直线传播,而像是光线的实际会聚点,也必然在这条直线上,所以像点、透镜的光心、物点必然在同一直线上,因此实验中要求烛焰、凸透镜、光屏应该处于同一直线上,可以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②实验时我们可以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的中间,怎样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实验时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间,每次移动蜡烛一小段距离,再移动光屏,找到最清晰的像,记录物距、像距和所成像的性质。
③观察虚像时眼睛应该在以凸透镜为界的蜡烛一侧还是光屏一侧?为什么?答:眼睛应该在光屏一侧,因为光通过凸透镜发生折射进入光屏一侧,所以只能在光屏一侧朝向凸透镜观察像。
八年级物理上册 5.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二、能力目标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三、德育目标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3.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4.通过照相机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拍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小小的物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想了解什么?[生甲]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生乙]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生丙]什么情况下用光屏能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生丁]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师]同学们提出这么多问题,说明同学们认真思考了,这样非常好,既然提出问题,我们就要解决它.现在,我们就根据上节学的知识大胆猜测,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解决.二、新课教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生甲]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上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大,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生乙]照相时底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的屏幕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生丁]照相机中镜头的凸透镜比投影仪镜头小,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生戊]照相机和投影仪的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放大镜的像与物体在同侧.这说明像成倒立和正立与像和物在同侧还是两侧有关系.[生己]放大镜要看清物体,离物体的距离一般要比照相机、投影仪中凸透镜离物体的距离小,说明物体成正立、倒立的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师]同学们猜想得很好.现在逐一讨论看看有没有哪个能排除掉.[生甲]像是放大还是缩小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可以排除.因为有的放大镜直径比照相机镜头直径小,也能成放大像,再有摄影师拿大焦距的镜头比投影的镜头大,成的像还是缩小的,所以可以排除掉.[学生们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师]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做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20 cm之间),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生甲]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着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的距离,这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生乙]也可以让凸透镜离灯光5 m以外,找亮点,测定出凸透镜的焦距.[师]好,现在测凸透镜的焦距.学生们测出焦距,开始进行探究实验.方案一:①把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③数据记录成表.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测出,将数据记录成表.⑤当蜡烛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没有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像的正倒,填入表格.方案二:①—2所示.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③移动蜡烛,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把数据记入表格.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等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将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数据记入表格.⑤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拿去光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正立还是倒立的填入表格.[师]同学们的方案都可行,现在用桌子上的仪器进行实验,并记下结果,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们在认真做实验,教师巡回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教师组织讨论、提问、进行总结][生甲]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生乙]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是倒立的,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等于2倍焦距.[生丙]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生丁]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成像.[生戊]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上不成像,像与蜡烛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生己]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生庚]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光屏上得不到.[师]同学们把规律都总结出来,总结得非常好,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板书)[生甲]什么叫实像?什么叫虚像?[师]同学们能不能从我们实验中得出呢?[生甲]光屏上得到的是实像,得不到的是虚像.[生乙]光屏上承接的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生丙]虚像不能用光屏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看投影.二、虚像和实像(板书)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叫做实像.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成的像叫虚像.[想想议议][师]我们知道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之后,请你们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学生们仔细分析、思考、相互讨论.[生甲]物体在1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的实像.[生乙]物体在1倍焦距内时,成正立的虚像.[生丙]照相机和投影仪能在光屏上成实像,放大镜成的像在光屏上得不到,但眼睛能看到成虚像.[生丁]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成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成实像.[师]我们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是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像的,能说出它们的原理吗?[生甲]照相机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生乙]投影仪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生丙]放大镜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师]我们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我们从上节课知道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我们今天又知道,被拍照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远远大于焦距才能在胶卷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照相机中的调焦环、光圈、快门,它们有什么用处?下面看挂图和实物,还有你们的资料说出它们的作用.[生甲]照相机中调焦环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调焦环上刻着数字,表示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生乙]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光圈可以开大或缩小,光圈环上刻有光圈数.[生戊]快门是用来控制曝光时间的,曝光时间可以从快门上的数字知道.“傻瓜相机”.[师]同学们讲得很好.看来在下面做了不少工作,我很高兴,那么投影仪的构造呢?看挂图,根据你们收集的资料说出它的构造及作用.[生甲]投影仪的构造主要有: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投影片(相当于物体)、屏幕(相当于光屏)、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等部分.[生乙]光源是用来照亮投影片的.[生丙]聚光镜是由两块螺纹透镜组成,这两块螺纹透镜是用来增大聚光面积,增加投影片的亮度.[生丁]反光镜是平面镜,作用是把射向投影片的光反射到屏幕上.[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现在我们分组亲自动手来使用照相机拍照和使用投影仪放大胶片.[学生们很活跃,积极主动的做,教师巡回指导]三、小结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以下内容;u>2f 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f<u<2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四、布置作业P62动手动脑学物理.[动手动脑学物理参考答案]1.玻璃瓶相当于一个柱面透镜,根据物体与凸透镜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离凸透镜越远,像越大.当铅笔由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时,透过玻璃瓶会看到铅笔头逐渐变大,而形状不变.到某一位置时,根据物体与凸透镜距离大于一倍焦距,成倒立的像,铅笔尖也会突然改变方向.相同:都能反映出凸透镜成的像与物距有关.不同:玻璃瓶是一个柱面凸透镜,它的焦距比较短.2.“傻瓜相机”也有快门和光圈,只不过它们都安装在机身里面.傻瓜相机内部增加了一些电子、机械设备,可以根据光线的明暗程度自动调整光圈、快门,不需要人工调节,傻瓜相机也能自动聚焦,不需要手动调焦.五、板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上册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⑵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与物距的关系。
⑶学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分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⑵学习从物理现象、实验数据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
⑵养成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⑶养成对科学的求知欲,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组织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
⑴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⑵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用:凸透镜、光屏、蜡烛、光具座、多媒体ppt课件。
学生用:凸透镜(焦距为10cm一个)、光屏、蜡烛、光具座、火柴。
【教学过程】
【复习】
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各有何特点?
【引导分析】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是凸透镜在生
活中的应用,但在使用时条件不同,使得成像结果不同
根据已有知
聆听学生猜想,对学生的猜想做出评价。
距大小,观察不同【引导点拨】
改变物距时,
分析归纳】
【数据分
的凸
律提升】
知:蜡烛向上移动。
(。
八年级物理上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新部编本人教新课标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理组沈九波吴学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过程和方法目标:⑴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⑵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成因提出猜想⑶学习拟定简单的所以方案⑷学习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⑵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⑶善于与他人合作,具有合作精神教学难点:凸透镜成放大虚像的条件、及像的性质教学重点:1、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学生:(4人一组)凸透镜(焦距:5cm)、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二、引入新课:利用幻灯展示:幻灯、照相机、放大镜的原理图,然后让学生通过透镜观察周围远处、近处不同的物体三、探究过程㈠提出问题问:通过对刚才现象的观察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了解,你还想知道什么?(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去了解,这节课我们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问题进行探究,其余问题留在课下和今后的课中解决。
(板书:第三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㈡猜想和假设: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什么?(照相机能使物体成缩小的像,照像时物体离照相机较远,因此,当物体离凸透镜较远时,能成缩小的像………)问:你应该怎样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呢?㈢设计实验:1、介绍实验器材:2、强调注意事项及实验步骤a、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火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的距离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c、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蜡烛的像为止d、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e、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蜡烛的像f、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㈣进行实验:(投影)实验表格物距(u)像的性质像距(v)大小正倒虚实u>2fu>2f2f>u>f2f>u>fu<fu<f㈤分析论证:我们从实验中获得了许多数据,请同学们根据成像的情况,对数据进行分类一、倒立、缩小;二、倒立、放大;三、正立、放大;问:成倒立缩小的像的规律是什么?成放大倒立的像的规律是什么?成正立放大的像的规律是什么?(用多媒体演示成像实验的动态效果)四、实像和虚像: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看到正立的像,却无法用光屏承接,是因为在成像的位置并没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只是我们感到光线从那里射出来的,是虚像;倒立的像则不同,在像的位置真的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可以用光屏承接,象这样由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是实像.想想、议议:根据上面探究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五、小结:1、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2、你的探究过程是怎样进行的?六、巩固练习:1、有一个焦距为14厘米的凸透镜,要使物体成一个缩小的像,则应把物体放在离透镜___________位置上.2、蜡烛与透镜的距离为40厘米时,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 80厘米 B、 40厘米 C、 20厘米 D、 15厘米3、观察教室中的投影仪,用了那些光学仪器,他们的作用是什么?七、布置作业:。
最新初中人教版物理人教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既是“透镜”和“生活中透镜”知识的延伸与升华,又是“眼睛和眼镜”以及“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理论基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它在本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现代社会中。
所以本节课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在实验探究中能自主操作实验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现象的观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学习从物理现象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过程中,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从数据分析中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光具座、凸透镜(焦距为10 cm)、蜡烛、火柴、光屏等。
◆教学过程一、观察思考,引入新课PPT展示:投影仪、照相机、放大镜分别成什么样的像?学生思考回答。
让同学们拿起桌上的放大镜,看书上的字,并不断移动放大镜,使学生回答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正立放大,倒立放大,倒立缩小的像。
师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究竟有怎样的规律呢?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一起探究。
【设计意图】回顾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通过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了解这一节课的学习目的。
二、实验探究(一)提出问题:透镜成像的大小、虚实、正倒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1.(1)展示实验器材并介绍构造:凸透镜(焦距为10cm)、光具座(带有刻度尺)、光屏、蜡烛、火柴;(2)让学生思考:如何使像呈现在光屏中央?(3)教师示范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5.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教学课题】§5.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他们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3.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
【教学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仪器】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火柴、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提出问题:上一节中我们已经学习过三种透镜,分别是哪三种,它们各自成怎样的像?(学生回答略)实践活动1:手持凸透镜,缓慢从贴近书本的位置向眼睛的方向移动,发现有什么变化吗?学生回答:先成正立、放大的像,再变大,最后成倒立缩小的像。
实践活动2:把放大镜对着窗外,观察窗外景物,你又发现了什么呢?学生回答:成倒立缩小的像。
提出问题:请大家把刚刚在活动中看到的现象和生活中的三种透镜结合起来并思考一下,我们能发现什么问题或者什么现象呢?学生讨论并回答: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所成的像的性质可能不同。
提出问题: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改变时,所成的像的性质会怎样变化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成像的情况。
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
又由于生活中的三种透镜分别成三种不同性质的像,所以我们猜想在凸透镜的一侧应该有三个成像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理组沈九波吴学江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⑵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成因提出猜想
⑶学习拟定简单的所以方案
⑷学习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培养初步的
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⑵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⑶善于与他人合作,具有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凸透镜成放大虚像的条件、及像的性质
教学重点:1、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
学生:(4人一组)凸透镜(焦距:5cm)、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各有什么特点?
二、引入新课:
利用幻灯展示:幻灯、照相机、放大镜的原理图,然后让学生通过
透镜观察周围远处、近处不同的物体
三、探究过程
㈠提出问题
问:通过对刚才现象的观察和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情况的
了解,你还想知道什么?(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
我们去探究去了解,这节课我们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问题进行
探究,其余问题留在课下和今后的课中解决。
(板书:第三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㈡猜想和假设:
通过我们已经了解的关于凸透镜的知识和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上述问题的答
案可能是什么?
(照相机能使物体成缩小的像,照像时物体离照相机较远,因此,当物体离凸
透镜较远时,能成缩小的像………)
问:你应该怎样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呢?
㈢设计实验:
1、介绍实验器材:
2、强调注意事项及实验步骤
a、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火焰、透镜、
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b、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的距离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
c、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蜡烛的像为止
d、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
e、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蜡烛的
像
f、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像是怎样的?
㈣进行实验:
(投影)实验表格
2f>u>f
㈤分析论证:
我们从实验中获得了许多数据,请同学们根据成像的情况,对数据进行分类
一、倒立、缩小;二、倒立、放大;三、正立、放大;
问:成倒立缩小的像的规律是什么?
成放大倒立的像的规律是什么?
成正立放大的像的规律是什么?
(用多媒体演示成像实验的动态效果)
四、实像和虚像:
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看到正立的像,却无法用光屏承接,是因为在成像的位置并没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只是我们感到光线从那里射出来的,是虚像;倒立的像则不同,在像的位置真的有光线在那里会聚,可以用光屏承接,象这样由真实光线会聚而成的像是实像.
想想、议议:根据上面探究所得资料进行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五、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
2、你的探究过程是怎样进行的?
六、巩固练习:
1、有一个焦距为14厘米的凸透镜,要使物体成一个缩小的像,则应把物体放在离透镜___________位置上.
2、蜡烛与透镜的距离为40厘米时,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 80厘米 B、 40厘米 C、 20厘米 D、 15厘米3、观察教室中的投影仪,用了那些光学仪器,他们的作用是什么?
七、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