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盐商浓厚的家族意识
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
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四川大盐商的豪奢,记载甚多,比比皆是,其挥霍仅逊于宫廷,其排场不亚于官府。
四川大盐商之所以如此的奢华,一是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这是物质基础),二是斗富、炫耀,满足虚荣心。
在重庆海关的《盐火井总论》(卷23)中说:清代盐业经营中的利润,“在中国商务中,亦可首屈一指”。
林振翰的《自流井盐务琐闻》中则写道:“绅商各界,应酬奢华,为各行首所仅见”。
在《清世宗实录》(卷10)中对四川大盐商们的奢华则这样描述:“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饮食器具,备求工巧,徘优妓乐,恒舞酣歌,宴会嬉游,殆无虚日。
金钱珠贝,视如泥沙,甚至悍仆豪奴,服侍起居,同于仕宦……各地盐商皆然。
”云阳县志上对云安盐场的盐商生活的记载是:“道咸之际,盐商豪靡,拟于淮扬……各乡殷阜,豪绅富贾,暨其子弟,岁常入城游止,动经旬月,服用丰美,挥霍偃蹇。
”《自流井盐务琐闻》描写的自流井地区盐商的生活是:“富商出门,跟随护兵轿班……前呼后拥,威武几与前清北京东华门散值之军机大臣相仿。
”不少大盐商家族,还拥有武装,或设家丁卫宅邸,或置盐警押盐儎。
下面我们用几个实例来感受一下盐商们的奢华:衣。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美国学者弗吉尔·哈特在其撰写的《自流井考察记》中描述了自贡商贸的繁荣景象:“店里充斥着不少舶来品……,一派熙熙攘攘的景象”。
在《王三畏堂&李陶淑堂家族史》中谈到李陶淑堂李谨文之独子——李新寿冬天的穿戴:狐皮大褂长袍,套小舔马褂,脚下是毛毡厚底云头陕鞋,头上是紫貂皮,手上还要提一个小铜火炉。
食。
美国人马克·科尔兰斯在其出版的《盐》中就说那时富裕的自流井盐商们吃得格外讲究。
“菜的原料越古怪,烹调方法越神秘,主人就越有身价”。
自流井大盐商吃退鳅显示了唐时杨贵妃吃鲜荔枝的派头。
退鳅是一种产于釜溪河下游和沱江富顺段的一种奇特鱼类,类似江团。
其习性奇特,一年中仅7、8月份约30天中,在洪水退去之后才能在江中捕到。
自贡市盐业世家有两个李姓
自贡市盐业世家有两个李姓,一个是东汉开国功臣李通的后代,于1349年,迁来四川,李家入川始祖李元庆字子先,河南光州固始县人.这支李家创建的资本集团[李四友堂].创始人是李维基,以四兄弟维均,维基,维坼,维墀的名义创建的.当时大哥维均已过世.[李四友堂]建在现在的{光大街,双牌坊,}原豆油厂,双牌坊大宅子所在的园内占地约7亩.据说是四川数一数二的建筑.老四大家族是指王,李,颜,胡.而以王,李为首,所谓民间流传河东王,河西李.你不姓王.不姓李,老子不怕你,.就是指的这两家.老四大家族的财富任何一家都相当于现在的亿万富翁.就王,老两个资本集团,最鼎盛时应有数百万银俩以上.可见在中国有些地方民营资本已经相达到规模.[而李家总祠堂在大湾井现在的大湾井小学].还不得不说一下,这四家都是亲戚,都相互连:姻姻.据说每年李家都有一次在一起吃饭纪祖等活动。
,而另一个李家是清初,从原籍江西入川.以挖耳井起家创办了[李陶淑堂]也是盐业世家.我由于生在重庆,我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他们应该都是生在自贡,再加上我父亲是党员,从来不说以前的事,我只知道我老家是自贡,爷爷是工商业主.所以对李家以前的事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直到我看了一本名叫[自流井盐业世家]的书,上面有一编[李四友堂兴亡录}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才知道我们老家在自贡双版坊大宅子里.才知道我也是四友堂的后人.我爷爷的爷爷还当过四友堂的第二代总办,就是书中说的李祥奄.我伯爷爷和叔爷爷也当过四友堂总办就是书中说的李星桥和1948年主持分家的李云桥.我们是身家辈.父是乃家辈.我的看了书中文章的来源,几乎每家都有做善事,如修路,修桥,捐款等唯有李家没有,这肯定不是事实.但是每个盐业世家的文章都有后人写的东西仅仅李家没有.还有自贡盐商最值得歌颂和有趣的就是和清朝打盐税官司,书中说四大家族都参与了.也肯定要参与.但只写了王家和颜家的细节,而李家只字未提.所以希望网友能提供一些李家以前的书中没提的事.还有书中一些观点本人是不敢苟同的,不是每一个李家有钱的商人都娶小老妾,比如我亲爷是拿钱捐了官的,但没有娶一个小妾.而且各我祖母很相爱,实际上家里是我姐母说了也不是每一个有钱的商人都腐化.比如听老人们说,王家一个很有钱的,名字我回自贡打听,是非常节约的.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他从来不吃活鱼,老了以后身体差了,后人为了哄他吃鱼,把鱼打死了给他看,他看是死鱼他才吃.当然这本书总的还是写得很好.我把此书的一篇[李四友堂兴亡录]转发出来,希望李家的后代看看我们共同的祖先是如何奋斗,进取.他们也曾为中国的民族工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你不知道的自贡往事一句俗语揭露盐商望族当年有多牛!
你不知道的自贡往事一句俗语揭露盐商望族当年有多牛!邓科(文)近日,有新闻媒体邀约我谈家谱辈分与名字等家族文化问题,诱发了我对盐都望族王三畏堂的研究,现以之为例,谈谈自贡盐商家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
家族文化有三大基本组成部份:家谱、祠堂、字辈。
家谱,又称族谱、祖谱、宗谱等,是记载某个姓氏家族从远祖到子孙世系传承之书本,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作用,可作为数典认祖、研究历史、洞察社会、了解民俗、谋求发展等参考之用。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各民族都兴起了撰修家谱。
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制定家谱时,必然要提出鲜明的宗旨,其千言万语可概括为:继承先辈遗志,搞好自身建设,希望后裔繁荣。
为达此目的,自然要定出些规章制度,要求所有族人共同遵循不得有违,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家谱族谱中的字辈。
字辈,即字辈谱,又称排行、行第谱,是记载家族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句、或对联、或诗文。
后代族人在为子孙起名字时,一般都要遵循字辈谱的顺序规定,头一个字必定是姓氏,或王或李,第二个字必定是该辈分中规定那个“字”,第三个字才是该人具体的“名”,这样才能世次不乱,辈分分明。
字辈是在制定家谱或修订家谱时撰写或续写的,其意均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总之要寓意吉祥美好。
据考察,最正式的字辈应该是起源于宋太祖赵匡胤,他为其后代规定了十三个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幅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
祠堂,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一个姓氏、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大都建立有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
这种家庙一般称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途。
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就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如举行春秋年节重要聚会等;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甚至外姓人等都可在这里上学。
新媒体视域下自贡盐文化推广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自贡盐文化推广研究引言自贡是中国盐都,盐业昌盛,盐文化源远流长。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盐文化推广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于文化传播的需求。
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视域下自贡盐文化推广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推广策略。
一、自贡盐文化的特点1.历史积淀自贡盐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早在汉代就已经有盐业生产。
自贡的盐源丰富,曾经是国家最大的盐业中心之一,因此在历史上形成了浓厚的盐文化底蕴。
2.丰富的盐文化内涵自贡盐文化包括了盐井文化、盐商文化、盐民文化等多个方面。
盐井文化是指盐井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技艺和智慧。
而盐商文化则是指盐商们在盐业中形成的一套商业文化体系,包括商标、商谊、商德等。
盐民文化则是指盐民们在盐区生活中形成的一系列习俗和文化风情。
3.盐文化的当代意义盐文化不仅仅是自贡市的传统文化,它还代表着自贡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盐文化推广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自贡的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提升自贡的文化软实力和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下盐文化的推广现状1.传统推广方式的困境目前,自贡盐文化的推广主要通过一些传统的方式,如展览、节庆、地方戏剧等。
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传播盐文化的一些基本信息,但是受众面狭窄、传播效果有限,并且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
2.新媒体的广泛应用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手段已经成为当今传播盐文化的主要途径。
自贡盐文化的推广在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上进行,有助于扩大传播范围、提升传播效果。
3.新媒体推广的亮点和局限性新媒体推广方式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参与度高等优势。
但是也存在着信息过载、传播渠道分散等问题,需要有效的策略和手段来克服。
1.挖掘盐文化的特色在新媒体视域下,需要充分挖掘自贡盐文化的特色和独特之处,形成有吸引力的内容。
可以通过文化研究、专题调查等方式,发掘盐文化的深层内涵,丰富推广内容。
自贡盐帮的活动神秘
自贡盐帮的活动神秘盐业帮会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弥漫着宗族式、家长制的氛围,其开展的许多活动更显得神神秘秘。
帮会的成立仪式。
在盐场所有帮会中,成立仪式最隆重、最神秘的莫过袍哥。
袍哥的组织是从开立山堂开始,开立山堂有隆重的仪式,要拜关公的圣像、歃血拜把。
早期歃血是刺破中指滴血入酒,后来多用杀雄鸡代替。
所谓拜把是由“香长”将香捆束成把,共“三把半”,众人在香堂中叩拜立誓。
早期开立山堂多在山林寺庙,以后则在长街闹市举行。
山头和香堂的名称就作为袍哥会一个组织的称呼,如莲花山富贵堂、峨眉山顺德堂。
后来随着参加人员的逐步增多,聚会场所的变化,袍哥会的组织又改称为码头、公口、社等。
各个公口之间独立发展,但同一地区各个公口可以联合起来,组成“会口”、“合会”,相互协调。
码头还要要分五个堂口:“仁、义、礼、智、信”(又称“威、德、福、智、宣”)。
五个堂口是五类性质的人:仁字是旧社会有面子、有地位的人物,义字旗是有钱的绅士商家,礼字旗是小手工业劳动无产者。
至于智、信两堂的人,都是旧社会中“最低级”的体力劳动者。
正如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一样:“仁字讲顶子,义字讲银子,礼字讲刀子。
”入会。
盐业帮会是一种松散的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民间组织,其入会也有封建迷信色彩。
如自贡盐场炎帝会入会,须经会首们共同议定,名曰“开簿”。
开薄期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视情况而定,老工人去世多少,就业机会多少,才能允许入会多少。
所以能登记入会很不容易。
入会者须交纳会费,嘉庆道光时为二吊八百文,到民国 28 年( 1939 )为法币一元。
入会要有会员作保,登记生庚年月,以后每年还要交两次香钱。
入了会的工人,才能当上手烧盐,而且还享有规定的劳动定顿。
如火花盐,上手每人烧火圈 5 口,下手只能烧 3 口至4 口,上手烧一天歇一天,下手则天天烧。
参加袍哥要由老袍哥介绍,并经红旗管事征得主事大爷同意。
一般要有恩、保、引三个拜兄:恩兄一定要是当家大爷,保举、引进一般闲大爷都可以。
自贡盐商鼓励求学
自贡盐商鼓励求学四川盐商在致富后,最急迫的就是要提升自己家族的声望。
在传统的儒家思想看来,商人是末品,被人看不起。
要光宗耀祖就要入仕。
要入仕有两个途径:通过科举考试做官或通过捐纳制度做官。
因此,盐商家族一方面大把大把花钱捐官,另一方面也积极鼓励族人读书做官。
在鼓励求学方面,盐商家族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即创办自己的学堂、资助自己的子弟外出求学、资助家境贫寒的外族子弟读书求取功名。
富荣盐场王三畏堂就建有自己的学堂,并对族人求学有明确的扶持政策(刻碑于玉川公祠,使子孙永远遵守):“设立义学,本支子孙均可入塾肄业,或疏远而有志读书者亦许在塾肄业。
本支子孙,生监应乡试者,助场费银二十两,童试县、府、院每场助卷费钱二串,入泮(旧时学宫前的水池)者助银一百两,补廪者助银二十两,乡试中者助北上银四百两,拔贡者与中试同,会试中试及钦点翰林京师者每年助银四百两。
”光绪二十七年(1904年),废除科举,玉川公祠的家塾学堂扩大为私立树人两等学堂(含小学和初中),兼收外族学生,祠堂推举二房王紫高为教育长。
1902年,聘请川南经纬学堂(川南师范学校前身)毕业生谢慧生、吴季玉、伍孟勉等为教员,学生达到百人左右。
光绪三十年(1904年),学校购买仪器的费用约为五万两。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学校又聘请日本人岗本、山根、鹰野为教员,月薪多者二百两,少亦百两。
当时白米每斗重45斤,所值不到1两。
一个举人、进士掌一县的书院,被尊称为“山长”,年薪不过400两银子,岗本年薪可达2千多两,高出其5倍。
在偏居西南一隅的四川自贡,有个一次就聘请三位外教的私立学校,这在改革开放几十年后的今天绝对也是一个轰动新闻,一件了不起的事。
由此可见盐商家族财大气粗的气势和望子成龙的急迫心情。
与此同时,王三畏还先后两次派遣子弟供十二人留学日本,各人留学时间三年至五年不等。
为使自己的子女日后成才,许多盐商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自流井大盐商李宝善堂的谢继蕴,为使其家族子女受到良好教育,可谓费尽心血,被人们称道。
盐帮菜的门派
盐帮菜的门派自贡盐帮菜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尤其在川盐两次济楚的黄金发展期和2000年以来的快速发展期,菜品层出不穷,丰富多彩。
它们有的来自富裕的盐商家,带有高贵的气质;有的来自贫穷的盐工食堂,有着简朴的气息;有的来自盐帮会馆,有着明显地区和行业特色;有的来自市井餐馆,具有专业的水准;有的来自普通家庭,有着平民的质朴。
可以说,自贡盐帮菜菜品成千上万,特色各异,来源不同。
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对自贡盐帮菜进行分类呢?通常,对于菜品有如下分类方法:从地域角度划分,如川菜、粤菜等;从原料性质划分,如素菜、荤菜;从功用划分,如普通菜和保健医疗菜;从生产者主体划分,如市肆菜、食堂菜和家庭菜等;从时代划分,如传统菜、现代菜。
对于自贡盐帮菜而言,它出现于一个较小的区域自贡,显然没有必要再从地域进一步划分了。
如果仅从素菜、荤菜或普通菜和保健医疗菜去划分,彰显不出自贡盐帮菜的特色,意义不大。
通过综合考虑自贡盐帮菜的历史与现状,形成与发展,我们认为可先将自贡盐帮菜按时代分为传统自贡盐帮菜和新派自贡盐帮菜两个大类。
然后将传统自贡盐帮菜按菜的出处,也就是生产者主体再划分为:盐商菜、盐工菜、盐场餐馆菜、盐帮会馆菜、盐场家庭菜。
新派自贡盐帮菜因发展历程不长,有的还要经过时间的检验,而且主要来自馆厨,故暂不细分,统称新派自贡盐帮菜。
在传统自贡盐帮菜进一步划分中的命名,为突出自贡盐帮菜中的盐文化,我们都加进了盐文化的元素。
如:自贡盐帮菜中用盐场餐馆菜、盐工菜、盐场家庭菜分别反映自贡地区的市肆菜、食堂菜和家庭菜。
另外,特别增加了来自盐商家和各种盐帮会馆的盐商菜和盐帮会馆菜。
由此,我们建立起如下分类体系:传统自贡盐帮菜由于自贡盐帮菜的发展与川盐的两次济楚有关,最后一次是抗战时期,所以我们一般把自贡盐帮菜的形成、定型,最终成为川菜重要派别的时间定在抗战结束后,考虑到不久新中国宣告成立,因此,我们将传统自贡盐帮菜和新派自贡盐帮菜的分界点定为1949年。
自贡盐场的哥老会
自贡盐场的哥老会另外,盐场还有一个跨越行会与工商界的社会组织——“哥老会”,也就是“袍哥”。
近代以来的自贡盐业市场中,袍哥是参与其中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盐业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这些社会关系的资本市场而得以形成和运行的。
袍哥是哥老会在四川地区的俗称,取《诗经》“与子同袍”之意,表示兄弟情意,又称“汉留(汉流)”,以示汉人的反清宗旨,具有一定反清秘密会社性质。
清末至民国时期,袍哥在四川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增大,以袍哥为主的四川同志军参加了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并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时的袍哥红极一时,被称为“点点红”,只要你加入了哥老会就算走运,人人都想当袍哥,城乡各地,新增了很多“公口”,并由秘密会社组织逐渐成为公开的、广泛分布的基层社会组织。
袍哥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五种有高低之分的等级,即“仁、义、礼、智、信”五个辈分。
参加仁字号袍哥组织者以地方士绅为主,义字号以商贾为主,礼字号则较多匪盗、地痞和士兵,智字号多为贫苦农民、手工业者、船夫、车夫,信字号人数不多,是下九流者,即流民阶层,所以智和信字号的袍哥组织很少,绝大多数袍哥都是仁、义、礼字号的。
袍哥势众人杂,其他各种行会、帮会的会众都可参加袍哥,有的甚至是集体参加。
帮、会之间也相互混杂,彼此渗透。
比如陕西庙的会首常让侯,就曾是从善会中数一数二的头面人物。
袍哥孝义会会首陈泽龙既是自贡地方法院法警队长又是王爷会会首。
自贡地区出现袍哥组织是在清代咸丰(1851年)和同治年间,这时由于川盐济楚,自贡的盐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盐业工人数量激增,由下河 (对川东重庆一带的俗称 )来了一个袍哥名叫涂昆山,在自贡开设开西北堂码头,吸收军政商界人士,组织了仁字从善会。
光绪二十年(1894年),从善会大管事王竹溪在自流井地区大坟堡邻近另立仁字号码头,称为“集贤会”。
贡井的仁字联合起来组成了“同仁社”,舵把子是黄象权,下面划分为四个公段共计24个码头,有会员7000多人。
自贡最早的盐业契约与富顺龙门黄氏家族
自贡最早的盐业契约与富顺龙门黄氏家族作者:刘泽阳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16期摘要:黄氏“三房分家约”是目前发现的自贡最早的盐业契约。
契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记述了富顺龙门黄氏家族(简称龙门黄氏家族)三房分配土地、盐井、盐锅的情况,是研究自贡盐业历史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龙门黄氏家族是契约的订立者,其祖先在明洪武初期由湖广迁入四川,明末黄氏一支迁到富顺北洪合乡龙垱井黄家山,形成龙门黄氏。
龙门黄氏家族明末即开始从事井盐生产工作,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仍有人从事井盐相关工作,是一个盐业家族。
这个家族随着自贡盐业发展而浮沉,见证了自贡盐业的发展历史。
關键词:盐业;契约;黄氏家族自贡是一座因盐而生的城市,有着近两千年盐业历史,是久负盛名的“千年盐都”。
自贡悠久的盐业历史给后人留下了诸多宝贵的盐业文化遗产,如天车、凿井工具、岩口簿、盐业契约等。
其中盐业契约作为一种记录井盐开采、生产、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重要文献资料,以其直观性在自贡盐业历史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研究自贡盐业历史的重要资料。
本文选取一份目前发现的自贡最早的盐业契约——黄元锦等三房立将祖遗田地井眼及锅口分关合约(因主要内容是清代富顺龙门黄氏三房分配产业事项,故简称黄氏“三房分家约”),结合族谱、墓志铭等文献资料,从盐业契约与盐业发展、盐业家族与盐业契约、盐业家族与盐业发展几个角度探讨自贡盐业发展历史、盐业家族兴衰。
1 黄氏“三房分家约”目前自贡留存的盐业契约有几千件之多,在众多的盐业契约中,有一份契约格外引人关注,这份契约就是目前发现的自贡最早的盐业契约——黄氏“三房分家约”。
这份契约现藏于文物收藏者杨源手中,在自贡市档案馆编《自贡盐业历史档案·契约卷》中对其进行了收录。
契约长37厘米,宽49厘米,全文300余字,字迹清晰,内容完备,保存较好。
契约内容如下:立分关文约人长房黄元锦元鉁元鉽树润二房元鑰元镇树淙三房元钜元锡元铠树湘树濂树洵。
盐商
当代人感知一代代盐商卓越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情怀自贡因盐而生、因盐而胜。
早在东汉章帝时期,自贡地区的井盐生产就已经发端,宋时采用卓筒井技术,盐业生产有了一个飞跃。
到清乾嘉盛世,由于丰厚的盐业利润,广阔的开发远景,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陕商、晋商、徽商以及江西、贵州、广东、湖南、湖北的商人携巨资涌进自贡投资开发经营井盐,自贡盐业空前繁荣,成为四川“五大盐场”之一,盐商们个个赚得盆满钵满之际,开始大造会馆。
建于乾隆元年的西秦会馆、建于乾隆初期的桓侯宫,还有广东人的南华宫、贵州人的霁云宫、福建人的天后宫、四川人的惠民宫,以及炎帝庙、老君庙、牛王庙等。
罕有的千工床,材质为柏木。
床身图案均采用镂空雕刻。
通体贴金。
全部耗时需3年。
床体上三层镂空带顶工雕法,主题金玉满堂。
雕刻着象征长寿、爱情的蝴蝶图案,以及象征子孙绵长的瓜类图案。
该床气势恢宏,工艺精湛,彰显出自贡大盐商王家的显赫地位和不凡身世。
千工床局部之一千工床局部之二千工床局部之三千工床局部之四在大造会馆的同时,盐商们花费巨资修宗祠、宅邸,建寨堡、石坊等,如大夫第、大安寨、三多寨等等不一而足。
彼时的自贡,盐商们比富夸豪,不惜重金从各自老家聘来各类建筑和雕刻高手,修房造屋,建阁筑榭,并配以高档家具,于是盐商家具便应运而生,形成了独特的自贡盐商古家具文化。
可以说,盐商家具既是一定历史时期自贡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缩影,更是井盐文化的实物遗存和历史记忆。
盐商家具作为清代家具工艺的代表之一,其主要特征是造型庄重、体量宽大、装饰繁缛,并且设计考究、结构严密、工于用榫。
其装饰方法多用雕刻和镶嵌。
雕刻分为线雕(阳刻、阴刻)、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镶嵌有螺钿、瘿木、黄杨、大理石、驼骨、象牙等。
凡镶嵌面的桌、椅、屏风,在石与木的交接或转角处,必是严丝合缝,合二为一体。
装饰图案多用象征五子登科、魁星点斗、福禄寿喜、多子多福、松鹤延年之类的花草、人物、鸟兽等。
特别是腿型变化最多,除灯笼腿、马蹄腿外,又有三弯腿、竹节腿等;腿的中端或束腰或无束腰,或加凸出的雕刻花形、兽首;足端有兽爪、马蹄、卷叶、灯笼、内翻、外翻等。
自贡显赫的盐商家族
自贡显赫的盐商家族自贡显赫的盐商家族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井盐的产、运、销不仅环节多、涉及面广,而且投资大、风险大,很难靠一个人来完成。
因此,在四川以经营盐业而致巨富的,大都以其家族为经营实体。
如:富荣盐场的“王、李、胡、颜”四大家族,犍乐盐场的“吴氏”家族,云安盐场的“陶、郭”两大家族。
所谓家族就是由几个或更多同姓家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成的一个团体。
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名”。
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着书写“堂名”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名”的大红灯笼。
当地的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喜欢以“某某堂”来称呼。
如:富荣盐场的“王、李、胡、颜”四大家族,分别叫做“王三畏堂、李四友堂、胡慎怡堂、颜桂馨堂”;犍乐盐场的“吴氏”家族则称“吴景让堂”等。
堂名,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
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性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名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
堂名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的堂名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名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
近年来,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堂名再一次被人们抬出来。
不过,今天的堂名,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
堂名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都有促进作用。
对盐商家族而言,堂既是家族的一个徽号,也是一个管理机构。
它是行政上的总部,经济上的总柜房,生活上的总管理处。
有的家族由于人丁兴旺,内部又设立支族堂,设分管理处,但对外均以总堂称之。
在盐场,提到这些盐商家族的堂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在富荣盐场,就有人仿《红楼梦》中的“护官符”写了一首打油诗来形容“王、李、胡、颜”四大家族:“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请来河东王;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河西一家李;莫愁湖,黄金为瓦玉为屋;欢喜颜,翡翠珍珠撒满田”。
井盐之都自贡的多彩华章_自贡井盐
井盐之都自贡的多彩华章_自贡井盐如果说城市之魂在于文化,那么井盐文化就是自贡的灵魂,从千年之前延续至今,记录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见证岁月的绚烂与平淡,构筑起一座独特而充满韵味的盐都自贡。
自贡,得名于自流井、贡井。
自命名之初,就决定了它厚重的井盐文化传承。
自贡,1939年设市,时值抗战时期。
自成立之初,便决定了它的与众不同。
这座遍地井盐,因盐建镇、置县、设市的城市,以坚韧而执着的毅力,以超乎寻常的智慧,书写了一篇篇井盐文化的传奇。
这座没有城墙的城市,以务实并具开拓冒险的精神,以和平开放的胸怀,接纳着四面八方的聚集,创造了中国最大的手工业工场。
这座水火相融的城市,以包容天下的胸怀,以兼容水火的智慧,让星光灯彩相辉映,珠联璧合满乾坤。
这座爱心满盈的城市,以奉献自我的精神,以乐观开怀的心态,一路前行一路欢歌。
红・经济自贡井盐文化带动的经济发展红色积极、热烈、斗志十足。
如同自贡的发展,持久而热烈,充满永不熄灭的斗志。
自贡,位于四川盆地南部,长江上游釜溪河畔,面积约4373平方公里。
作为天府之国的璀璨明珠,自贡是四川省最早的省辖市和工业重镇之一。
盐乃百味之祖。
出于大自然的恩赐,自贡拥有丰富的地下卤盐和天然气资源。
早在东汉年间,勤劳智慧的自贡先祖就开凿了自贡的第一口盐井一富义盐井,开始了井盐生产。
经过多年发展,到了清朝成丰年间及后来的抗日战争,自贡盐业人抓住两次“川盐济楚”的历史机遇,开创了两个盐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使自贡成为华夏大地上著名的盐都。
1939年,自贡设市,它的身上早已镌刻了浓厚的井盐文化印痕。
与其他城市不同,自贡在国内大多数地方都还处于农耕社会时,就已经形成民族工业比较发达的手工业城镇,具备了一定工业社会的雏形。
正是这种工业文明的影响,使井盐文化站在了更高的历史起点上。
与巴蜀所有城市相同,自贡也是一座移民城市。
“湖广填四川”、“川盐济楚”,大量移民涌入自贡,促进盐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风格迥异的地域文化。
论清代扬州盐商与自贡盐商之异同
论清做州盐商与自贡盐商之异同清代扬州盐商与自贡盐商作为东西部两大互相竞争的盐业生产经营群体主要存在着三大不同:一是两者社会身份不同:扬州盐商是地道商人,自贡盐商还兼具盐企家;二是政策运作目的不同:扬州盐商希望保持现有政策,自贡盐商企图突破现有政策;三是盐商组织目的不同:扬州盐商旨在运作外部政策,自贡盐商旨在维护内部平衡。
此外,扬州盐商与自贡盐商同为盐商还存在着四大相似性:一是无论兴盛还是衰败,都受国家盐政影响;二是通过捐纳进入统治阶层,走“富而优则仕”之路;三是以末致富用本守之,为共同的经营理念;四是两者都具有崇儒情结,步“学而优则仕”之路。
清代;扬州盐商;自贡盐商;异同在中国漫长的盐业发展历程中,尤其是在清代,盐商是一个扮演过重要角色的社会群体。
在清朝封建政府对盐业生产经营实行严厉管控的情况下,为了求生存、谋发展、广造声势、扩大影响,他们一方面运作政策,另一方面又运作市场,以追求政策和市场利益的最大化,其谋略和胆识,莫不令后人倾心折服。
其中,扬州盐商和自贡盐商,作为东西部两大互相竞争的盐业生产经营群体,其盐业生产经营活动更具代表性,很值得今人对其进行比较,探寻其异同,总结其规律,以期对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所借鉴和启迪。
一、扬州盐商与自贡盐商之异清代,扬州盐商和自贡盐商作为东西部两大互相竞争的盐业生产经营群体主要存在着以下三大不同:1 .两者社会身份不同:扬州盐商是地道商人,自贡盐商还兼具盐企家扬州盐商与自贡盐商虽同为盐商,但因其所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不同,其差别也是很明显的。
扬州盐商是地道商人,而自贡盐商除了商人身份之外,还兼具盐企业家。
绝大多数扬州盐商并非扬州人,他们有的来自西北边境的山西和陕西,有的来自更近的周边地区安徽。
早在明代,就有个说法:“秦腔翕语满街巷。
T∣]P58即是说,在扬州从事商业贸易的大多是陕西、山西和徽州人。
到了清康熙年间,由于政府盐业政策的变革,造成陕退,晋转,徽进。
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
古代自贡盐商神秘的生活四川大盐商的豪奢,记载甚多,比比皆是,其挥霍仅逊于宫廷,其排场不亚于官府。
四川大盐商之所以如此的奢华,一是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这是物质基础),二是斗富、炫耀,满足虚荣心。
在重庆海关的《盐火井总论》(卷23)中说:清代盐业经营中的利润,“在中国商务中,亦可首屈一指”。
林振翰的《自流井盐务琐闻》中则写道:“绅商各界,应酬奢华,为各行首所仅见”。
在《清世宗实录》(卷10)中对四川大盐商们的奢华则这样描述:“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饮食器具,备求工巧,徘优妓乐,恒舞酣歌,宴会嬉游,殆无虚日。
金钱珠贝,视如泥沙,甚至悍仆豪奴,服侍起居,同于仕宦……各地盐商皆然。
”云阳县志上对云安盐场的盐商生活的记载是:“道咸之际,盐商豪靡,拟于淮扬……各乡殷阜,豪绅富贾,暨其子弟,岁常入城游止,动经旬月,服用丰美,挥霍偃蹇。
”《自流井盐务琐闻》描写的自流井地区盐商的生活是:“富商出门,跟随护兵轿班……前呼后拥,威武几与前清北京东华门散值之军机大臣相仿。
”不少大盐商家族,还拥有武装,或设家丁卫宅邸,或置盐警押盐儎。
下面我们用几个实例来感受一下盐商们的奢华:衣。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美国学者弗吉尔·哈特在其撰写的《自流井考察记》中描述了自贡商贸的繁荣景象:“店里充斥着不少舶来品……,一派熙熙攘攘的景象”。
在《王三畏堂&李陶淑堂家族史》中谈到李陶淑堂李谨文之独子——李新寿冬天的穿戴:狐皮大褂长袍,套小舔马褂,脚下是毛毡厚底云头陕鞋,头上是紫貂皮,手上还要提一个小铜火炉。
食。
美国人马克·科尔兰斯在其出版的《盐》中就说那时富裕的自流井盐商们吃得格外讲究。
“菜的原料越古怪,烹调方法越神秘,主人就越有身价”。
自流井大盐商吃退鳅显示了唐时杨贵妃吃鲜荔枝的派头。
退鳅是一种产于釜溪河下游和沱江富顺段的一种奇特鱼类,类似江团。
其习性奇特,一年中仅7、8月份约30天中,在洪水退去之后才能在江中捕到。
自贡近代盐商四大家族兴衰史
自贡近代盐商四大家族兴衰史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六月,在自贡的“全国国民节约献金”会上,盐商余述怀将平顶的瓜皮帽放下,双手撑在桌上说:“述怀虽长期经营井灶,但是现在仍感资金周转困难,不得卡嚓,国难当头,毁家纾难,义不容辞,决定捐款1000万元。
”……四川自贡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这短短八十余年间,曾经有过两批盐商因战争的爆发而崛起,也由于战争的结束而衰落。
1853年似乎并不是一个平常年份,咸丰皇帝的眉头已经不能舒展多时,太平军已在此时攻陷了南京,两淮盐路断绝,盐税无法征收,两淮百姓也吃不到食盐。
他于当年5月,着户部下了一纸文书:“川粤盐斤入楚,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就这样,多年以来的岸引疆界被打破,第一次“川盐济楚”由此拉开帷幕。
“四大家”这纸文书大大刺激了自贡盐业的发展。
各色人等纷纷筹措资金投入到新盐井的开掘上,一时间自贡经济空前繁荣,百业兴旺。
大批盐商在也此时崛起,“积巨金业盐者一千七百余家”。
在这些盐商中“王三畏堂”、“李四友堂”、“胡慎怡堂”、“颜桂馨堂”实力最为雄厚,被称作“四大家”。
王朗云是“王三畏堂”的发家人。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他利用分房所得田土作抵押,与陕西商人签订了“出山约”,规定:在扇子坝共同凿办盐井,每凿办一新井,主出井厂基地,客出押山银400两和凿办资金,全井收益分30股,主占12股,客占18股,客方分股18年届满后,井厂全部无条件归还主方。
从道光三十年到咸丰十一年(1850年—1860年)王朗云先后复淘改造,新凿成三生、金海、添福等井,使王氏盐产量位居富荣盐场首位。
川盐济楚期间,王朗云乘机开设广生同盐号,并在重庆、宜昌、沙市等地设立分号,专门运销济楚川盐,由此获得数以万计的财富。
获利之后,王朗云大量收购田土乡庄,拥田跨富顺、威远、宜宾等地,年收租谷1。
7万石,后来四川总督丁宝桢称其“富甲全川”绝非过甚之语。
王家祖上为官,和官府关系密切,能为他广开销路提供便利,其它三家虽也和官府有些交道,但此时显然没有王家关系厚实,可他们也有自己的经营之道。
自贡盐商富于传奇的经历
自贡盐商富于传奇的经历四川盐商家族都有一部跌宕起伏,富于传奇的家族发展史。
这是由四川井盐生产发展的大环境和井盐生产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
从大环境看,四川井盐因川盐两次济楚迅速崛起,走向辉煌,又因政府“收复楚岸”,失去销售地而迅速衰败。
从井盐生产本身的特性看,井盐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既包含着丰厚的利润,也潜伏着可怕的危机。
当时,开凿一口井少则数年,多则十余年,每口井的投资多达上万两白银,相当于人民币几百万元。
投资者想通过凿井取卤致富,无异于一场生命的赌博。
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井场选址没有现代的勘测仪器和技术,只能凭经验,风险极大。
如果盐井的位置选择不当,最终将血本全无。
即使选址正确,要用人力凿向地质条件复杂的地下深处,会遇上难于估计的困难、风险,以至于不少投资者费时几年、耗银数万,最后连一滴卤水也不曾看见,只能落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因此,四川盐商家族都在经历传奇的发迹,辉煌的顶峰后,迅速走向衰败。
一个个显赫的家族在经历大约100年左右,便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传奇的发迹。
在自贡,人们只要一提到“川盐济楚”这个词就眉飞色舞,这是自贡最辉煌、最繁荣的时期。
几乎所有四川的盐商发迹,都无一例外的抓住了川盐济楚的大好时机,加上自己的井灶开采又遇上了好运,挖到了家族发展的第一桶金。
如:富荣盐场首富王三畏堂暴富的起点是“天一井的成功开凿。
“天一井”是王朗云分家时得到的财产,他希望通过加深“天一井”得到黑卤,但因经济甚窘,不得已,准备出卖扇子坝(王朗云另一井盐开采区,后来成为其主产区和根据地)给陕西商人开采,以换取银两加凿“天一井”。
当王朗云将陕西商人约至八店街(时为陕帮八大盐号云集之所)立契时,他见陕帮贪其业,卖与不卖内心十分矛盾,乃乘机熬价拖延,犹豫时,托词出街小解,以延长考虑时间。
适时“天一井”管事奔跑而来,告其井已见功出卤,王朗云遂不辞而遁。
“天一井”起推之初,月推卤水二、三千担,当时卤水畅销,灶户每日订购卤水一担即可先收银一百两,因而获利甚丰,经济为之大裕。
辛亥首义彪青史,自贡儿女热血长
荣县“首义先天下”1911年,对于盐都、四川和中国,都是动荡不安的一年,它将在近现代史上镌刻下沉重却光辉的一页。
这年9月,盛夏酷暑刚有收敛,民怨却已沸腾,革命风暴即将在西南卷席而来。
20万保路运动的同志军,在同盟会成员龙鸣剑、王天杰的领导下,正向成都步步逼近。
在此之前的5月,清政府借铁路国有名义,将已归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
消息传遍巴蜀大地,有志之士揭竿而起,觉醒民众纷纷请愿。
正在此时,同为同盟会成员的吴玉章回到家乡自贡荣县。
龙鸣剑见到老乡吴玉章,喜出望外,说:“你回来就好了!我马上要上前线去,一切大计望你细心筹划吧。
”吴玉章慨然承担起巩固后方的全责。
就在龙鸣剑带兵出征当天,荣县部分劣绅企图联署向清廷告状,诬称“保路同志军”为“匪”,抢劫了经征局。
在历史长河中,自贡儿女用勤劳、智慧、韧性,在蜀中造出个商旅摩肩接踵、人们安居乐业的温柔乡,更在安逸的山水间,孕育出井架般岿然矗立的崇高人格、盐帮菜般火辣直率的文化基因。
辛亥首义彪青史,自贡儿女热血长文_本刊记者曾勋革命必定要动掉老旧势力的利益,吴玉章对此早有预料。
他当场对劣绅的言行严加驳斥,指出同志军是为国争权,为民除害,不仅不能称“匪”,还郑重提议全县按租捐款。
那些士绅被吴玉章的凛然正气震慑,不敢再反对。
吴玉章有着宝贵的革命经验,这与他所经受的历练密不可分。
1878年,吴玉章出生于荣县的书香门第,他后来在回忆文章中说,刚懂事时,父亲就教育他长大后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长辈口中岳飞、文天祥、黄淳耀等人的故事,培养了他的民族情怀和革命气节。
当《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荣县时,他和二哥痛哭不止,“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从日本留学归国后,吴玉章与同乡但懋辛等人,一起积极筹划革命。
1911年广州起义时,吴玉章欣然接受赴日购运枪弹任务。
3月27日,把最后一批军火运抵香港后,吴玉章随即赶赴广州参加起义行动。
到广州方知起义失败。
后来,黄花岗烈士碑记中称吴玉章为“当日不死同志”。
史话自贡盐商
史话自贡盐商
史话自贡盐商
【摘要】盐都自贡在近两千年的盐业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经济的繁荣,也酿造了丰富多彩的盐文化,其中盐商作为创造的主要群体之一,在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地方经济、教育和文化等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自贡这座充满“盐味”和“盐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奇异的风采。
【关键词】盐都自贡;盐文化;自贡盐商
盐都自贡在近两千年的盐业生产过程中,因盐设镇,因盐设县,并因盐设市,也因盐而兴、因盐而盛。
其井盐的生产发端于东汉,闻名于唐宋,鼎盛于清末民初,享有“千年盐都”的美誉,创造了许多盐业历史上的奇迹,充满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与传说,尤其是有关盐商们的故事,流传甚远,现撷取一二,可见一斑。
一、自贡盐商的新老“四大家族”
入清以来,自贡富荣盐场的资本主义萌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随着盐井开采技术日趋完善和天然气开始被开发利用,以及两次“川盐济楚”为盐业提供了广阔的销售市场而产生了一批“富甲全川”的盐商家族。
在前一期,即清咸同年间,因第一次“川盐济楚”,自贡盐业步入黄金时代,年产盐三百多万担,销售川、滇、黔、湘、鄂等省二百余州县,而此间兴起的盐商主要有“王、李、胡、颜”即“王三畏堂”,“李四友堂”、“李陶淑堂”,“胡慎怡堂”和“颜桂馨堂”四大盐业家族,被称为“老四大家族”。
他们靠经营盐业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贡盐商浓厚的家族意识
盐商家族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他们都以自己的家族为荣,形成了很强的家族意识。
他们往往由宗主即族长统领本姓宗人:续修族谱;祭祀祖宗;保护孤寡;解决族内纠纷;制定家规律例。
凡遇重大事情,由长辈在族长主持的会议上做出决定,然后率全族实施,以维护本族利益。
修编族谱,强化血缘与继承关系。
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盐商作为一个地区的名门望族,人丁兴旺,枝繁叶茂。
因此,无论是炫耀家族的声望,还是理清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保持血统的纯正,维护家族结构,都比一般家族更重视修编族谱。
据《王三畏堂&李陶淑堂家族史》记载,王三畏堂自玉川一人至明字辈,以历8代子孙,约400多人。
其字辈是:“仁义礼智信,五常大典明,诗书延世泽,孝友振家声”。
该书记载的自贡地区的另一大盐商家族李陶淑堂也有子孙300多人。
其字辈为:“元向之本大,文运振明新,学道恢先泽,存仁潜信真”。
李陶淑堂的发迹人是李振亨。
振字辈有兄弟两,即振亨、振修。
兄弟两共有堂名“李陶淑堂”。
约在咸丰初年(1855年),陶淑堂分家各立,振亨堂名五知堂,振修堂又名思永堂,为两大房。
五知堂分家后有八房人,思永堂分家后有四房人,共称十二房。
按明字辈大排行次序,以别房份长次。
长房为退思堂,二房为有余堂,三房为葆仁堂,四房为树滋堂,五房为葆义堂,六房为嘉乐堂,七房为葆礼堂,八房为知足堂,九房缺,十房为葆智堂,十一房为葆信堂,十二房为育真堂,十三房为善成堂。
封建家庭后代分嫡庶,所以五知堂名下又分上三房与下五房。
上三房嫡出:退思、有余、树滋,下五房庶出:葆仁,葆义,葆礼,葆智,葆信。
在此“葆”字五房上又立一总堂——葆真堂。
通过族谱,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的亲疏,辨明长幼,从而决定家族财产和权力的继承。
如:李陶淑堂分家时,将自己拥有的田产收租7千余石,先按两大房平分,然后各房再分,这样五知堂与思永堂各分得3200石,提祠产600石。
而陶淑堂盐业资产仍统一经营,各家分股不分产。
先将总股平均分给振亨、振修两房,各占一半,划分明确而各享权利。
振亨名下再分为八份,振修名下再分为四份。
当时盐业财产比田产业大。
全部盐业,以及李家门面,皆由振亨长子馨恬(即春霖)主办,这个地位实际系封建宗法所决定,即使谦让也无非走过场。
修建祠堂,加强族内事务管理。
旧时的富豪之家,有了钱便修房建祠,光宗耀祖。
祠堂是供奉和祭祀祖先地方,是家族的封建道德法庭,是族长行使族权的
地方;同时,祠堂是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在这里上学。
所以,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
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左右),自贡大盐商王朗云决定在板仓坝新建规模宏大的王三畏堂家族祠堂,名曰:“玉川公祠”(以纪念其祖父王玉川)。
修建时间持续六年多。
玉川公祠连同承德大厦建筑群,长约两百余米,进深四五十米,共有天井48个,房屋三四百间。
一般每个天井内南北各有房三间,东西各有房两间,组成一个四合院,每间房面积约40平方米,屋脊高约7—8米。
每年在此举办两次王三畏堂家族的祭祀活动。
其子弟在祠堂内的“树人学堂”免费读书,还从日本聘请教师三人(其待遇比王三畏堂总理还高),树人学堂占用了玉川公祠右后侧的一半房屋。
玉川公祠有完备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条例。
祠堂设有总管事一人,管事五六人,听差十余人(俗称跑腿的),还有保镖。
祠堂负责制定家规、管理祠堂财产、账目、支付教育经费等。
对玉川公祠的管理由王朗云与其三房弟侄议定,并奏请清廷立案,刻碑于玉川公祠,使子子孙孙永远遵守。
该碑被称为“井田碑”,至今仍在板仓小学某教室的讲台下面(解放后,该公祠被用作学校)。
所有在树人学堂读书的学生,都必须练习从“井田碑”上拓下的碑文。
该碑文的主要条款有:“本家族人口,凡生男儿者需在祠堂里的家谱入册,凡丧夫守法未改嫁者每月可在祠堂里领到银五十两;本支子孙,生监应乡试者,助场费银二十两,童试县、府、院每场助卷费钱二串,入泮(旧时学宫前的水池)者助银一百两,补廪者助银二十两,乡试中者助北上银四百两,拔贡者与中试同,会试中试及钦点翰林京师者每年助银四百两,已外任者不给,本祠佃户有六十岁以上者每岁给谷一石,本祠酌派各房子孙贤能者一人总理祠事,每岁给舆马钱二百四十串,中元日齐集族众结算年账,除公用外,如有赢余,以一半添业,一半添置三房产业按股均分,以期久远而免争执。
本支节妇贞女请旌建坊,本祠给银五十两”。
玉川公祠经费来源:井二十眼,田六百亩的收入(在给清廷的奏请中写道:现煎推之井二十眼,常稔之田六百亩,永作蒸尝公业)。
重视家祭,强化家族观念。
家祭对象一是家族守护神,二是祖先神。
王三畏堂建祠以后规定:凡亡者皆设“神主”,入祠供奉,对贡献大的老祖宗,其灵牌可能会大一些,设灵牌的仪式相当隆重而讲究,并将这一活动称为提“神主”。
具体仪式是:长辈辞世后,由长子(无长子者则由长孙或长曾孙)披麻戴孝,由家族中有威望的长者,即有学识者主持盛典,先将长子的中指刺出鲜血,若逝者
是女则刺右手,用切成长条的老姜,抹朱砂与血一起点在神主牌上,还要画龙点睛,然后用红绫子马蹄形从上至两则包住神主牌,并露出神主姓名等题字,如显考神位王某某,若是女性则称先妣某某,最后再用一个前面有玻璃的木盒装好,由子孙捧到贡神位的贡台上排好,同样是男左女右。
许多王三畏堂的后代,都还清楚地记得那一排排的神位是多么令人敬畏。
对于家祭,在《王三畏堂&李陶淑堂家族史》中也有详细介绍。
它说:最繁琐当数家祭。
李陶淑堂每年冬春在家祠——李亨祠堂有两祭,请出铜鬣,柔毛诸所,行三礼。
祭祀时,规矩颇多,如静聆礼、生赞礼,奏细乐,主祭者率领陪祭者依班辈老少到下殿顺序入位排列,虔诚跪拜,先读诰文。
三献毕,敬饭献茶,接着化帛、放炮、鸣金、散班、奏大乐以成其仪式。
然后子孙入席开宴。
王三畏堂则在玉川公祠每年举行四次祭祀:一是春节。
一大早贡台上就摆好祭品(水果、糖食、三牲——煮熟的全鸡、猪头、炸过的全鱼),点燃香蜡,祠外鸣放鞭炮,主祭先读诰文,随后率领三畏堂的子孙们依班辈老少到下殿顺序入位排队,分批依次向老祖宗们的神位虔诚跪拜,还要烧许多钱纸,从初一到十五,由专人早晚上香点烛,并早三晚四敲打铜鬣;二是清明节。
由祠堂当家人主持,聚集三畏堂子孙到祖坟上,磕头、点香蜡、鸣鞭、烧钱、化纸,依次向老祖宗行大礼。
祭祀结束后在祠堂用膳;三是农历七月半(鬼节),基本形式与春节相似,只是要烧很多佛子,并填好某某老人享用的清单,与现在的银行汇票相似,不过这些汇票是通过烧“汇”到阴间去的;四是冬至。
不是每年举办。
这次活动是一年中最隆重的。
祭祀时规矩颇多,如静聆礼、生赞礼,奏细乐,化帛、放炮、鸣金。
除了这些常规内容外,特请道士,和尚来祠堂做道场、念经,奏大乐,时间连续七天。
在玉川祠盛世,请道士,和尚来祠堂做道场、念经时间连续七七四十九天,还要请自贡川剧班的来祠堂唱川戏,大多是一些鬼剧。
如:“刘十娘回杀”、“活捉王魁”等。
宴后各家还可提上二斤猪肉和一斤羊肉回家。
这些祭祀活动对每位家族成员都是一件令人难忘的盛事。
著名作家王余杞(王三畏堂二房王滌怀的长子)在1938年11月刊登的91期《祭祀》中写道:家祭是家族制度下的一种最隆重的典礼,整齐衣冠,严肃态度,拜,兴;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