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旧城改造到古城保护
城市旧城改造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制
城市旧城改造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制城市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载体,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与建设,许多旧城区面临着破败和拆迁的命运。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同时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建立起城市旧城改造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制是至关重要的。
一、背景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城市旧城区的功能逐渐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不少旧城区出现了老旧建筑物、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挤压了城市的空间发展。
与此同时,许多历史文化遗产也面临着被破坏或者遗失的风险。
二、城市旧城改造的意义1.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旧城区是历史文化的见证,保护其原有的建筑风貌和文化特色对于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至关重要。
2. 优化空间利用:旧城改造可以对城市空间进行优化,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城市的品质,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
3. 促进经济发展:旧城改造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1. 保护为主: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放在首位,要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尽可能保留历史文化遗产的原貌。
2. 协调发展:城市旧城改造要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相协调,通过有序的规划和设计,保持城市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3. 可持续发展: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注重节约资源、低碳环保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四、城市旧城改造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制的建立1. 政府主导:政府在城市旧城改造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起到重要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应当建立相应的机构和部门负责协调工作。
2. 多方参与:城市旧城改造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应当形成多方的合作,包括政府、学界、业界、民间组织等,共同参与决策和实施。
3. 规划与设计:对于城市旧城改造项目,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确保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协调。
4. 合理利用: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要实现其合理利用,挖掘其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城市更新中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研究
城市更新中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研究城市更新是现代城市发展中重要的一环。
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显得尤为重要。
历史建筑作为城市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和历史,对于城市的形象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城市更新中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保护历史建筑要从加强立法和政策制定入手。
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和标准,细化保护措施。
同时,政府还应当加大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投入力度,提供相应的经济支持和技术指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历史建筑修复。
同时,还要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的执法机制,加强对历史建筑的监管。
其次,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
在进行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时,必须充分尊重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保留其原始风貌和特色。
修复工作要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采取恢复、重建或补充等不同方法,保证修复后的建筑与原有历史建筑相呼应。
此外,历史建筑修复后应当给予新的社会功能,使其成为活态文化遗产,为城市发展增添魅力。
再次,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需要科学的技术支持。
在进行历史建筑修复时,应当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设计。
科学的修复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建筑的原始结构和材料,延长其使用寿命。
同时,还需要培养一支专业的修复队伍,提高修复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最后,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要注重宣传和教育。
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活动,向公众普及历史建筑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公众对历史建筑保护的认识和支持。
同时,还要加强对从业人员和相关领域专家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意识,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综上所述,城市更新中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是一项重要任务,关系到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城市形象的塑造。
保护历史建筑要从政策制定、功能定位、技术支持和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入手,打造一支专业的修复队伍,注重公众参与和社会资本的引入,共同保护并传承历史建筑的文化与价值。
北京的旧城改建与文物保护
北京的旧城改建与文物保护内容摘要:北京作为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其在建国61年来的规划和发展以及对于旧城的保护和开发一直以来都是争论的焦点,关于历史古迹的开发和保护问题至今都存在争议。
本文将着重介绍北京城在旧城开发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关于北京城开发的争论,从而引发关于北京未来发展的更深思考。
关键词:北京旧城文物拆迁保护梁思成正文一梁思成的斗争在1949年建国之初,北京城作为两朝故都,却有许多的问题,如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供水供暖问题,居民区卫生条件差,交通道路系统混乱等一系列的问题。
这样的北京城是无法作为新中国的首都而发挥其文化政治经济中心的作用的,因此如何规划北京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提到这一时期关于北京城市规划的争论,那么有一个人是必然被提及的,那就是梁思成。
梁思成先生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建筑,而北京城是他生活的地方,对于这座古城的感情是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当解放北京前夕时,不少人劝过他离开,但为了保护他深爱的北京,他选择留下来了,而当时他是庆幸自己做了这个对的决定的。
梁思成先生在解放军攻城前受一名解放军将士的要求把把北京重点文物的位置准确地标在北平军事地图上,以便在攻城时避开这些建筑,当时的梁思成先生感到十分的欣慰,认为终于能够避免北京城在炮火的摧残下而毁于一旦的命运。
但新中国成立后,保卫下来的北京旧城。
却要在“保卫者”手中毁掉了。
它在即将落下炸弹之前得到了保护。
在功城的炮弹尚未发射时得到了关怀,但却要在和平时期里彻底消失。
梁思成与北京城墙当时的梁思成,不仅是著名的建筑学家,而且是北京市的副市长,但他无法主宰北京城墙的命运。
1924年,瑞典学者喜仁龙在其所著的《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中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北京墙城门唯一详实的记录。
下面只是其中的两个“镜头”:“无论从哪个方向观看,西直门都显得气象不凡。
沿通往城门的宽阔街道接近城门时,远远就可以看到耸立于一片样式相同的低矮建筑之上的巍峨门楼……从城外接近此门时,但见方型瓮城和箭楼在四周赤裸的地面上拔地而起,颇具城堡气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乘着飞驰的饿汽车经由此门前往颐和园和西山参观的游人,到了这里会不由自主地降低车速,慢慢驶过这个脆弱易逝的古老门面,因为,这些城门比起颐和园和卧佛寺来,毕竟能够提供关于古老中国日常生活更为真切的印象。
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探析
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与发展探析——以内江市资中县为例人文社科学院邵文洪摘要历史文化古城资中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沱江中游,县辖区境内,有众多珍贵文物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文化古城。
近年来,古城资中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倡导和坚强带领下,在社会各界群众的积极配合和广泛参与下,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为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在其过程中也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比如资金的短缺、宣传不到位、古城保护各个部门的协调力度不够等。
在经济社会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完善政府职责分工,加强政府监督力度,整合各种文化资源,推进文化资源价值的综合开发,是实现历史文化古城保护与发展的必要举措。
笔者通过走访调查文化古城资中的保护与发展现状,探求在当代中国保护仅存的为数不多的历史文化古城和历史文化遗产的方法,以求得中国文化的再现和传承。
关键词历史文化古城资中保护发展一、基本情况资中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沱江中游,是成渝线上唯一的一座省级历史文化古城。
据《资中县续修资州志》载:尧九子名资,封于此,因名山曰资山,水曰资水。
资水即今沱江之资阳至内江段,因地居资水中游,故名资中。
资中县始建于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至南北朝北周时,北周武帝于保定(公元561-565年)中期,分资中地,置磐石县,这是资中单独建县之始。
公元1727年升为直隶州。
民国3年(公元1914年)改名资中县至今。
其历史从汉资中算起已有2000多年,从北周磐石县算起也有1400多年。
历为隋、唐、五代、宋、元末、清、民国各时期的州、郡治及专署所在地900余年。
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2010年文物普查确定资中有不可移动文物多达727处,各种馆藏文物共有1232件。
这些文物遗存门类齐全,不少文物古迹或在国内独具特色,或在省内享有盛誉。
在资中的地面文物中,有较多独具特色的古建筑,如资中文庙—武庙、永庆寺、甘露寺、新正街民居、宁国寺、盐神庙、东岳庙、南华宫、建春门城楼—城墙等,它们大多数保存完整,建筑艺术精良,体现了资中古建筑精巧秀丽而又气势宏伟的风格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苏州古城保护与更新以平江历史街区为例
原则与办法
3.
2 根据《威尼斯宪章》旳古城保护精神,在苏州古城老式街区保护与更新过
程中,其保护旳目旳是古城街区旳真实性,以及更新古城街区中衰败部分 和不适应现代生活旳部分。
第14页
苏州古城老式街区保护与更新旳目旳旳结识 ——真实性
真实性旳量化,体现为多种价值,有必要对它进行明确旳划分拟定。下列是 《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实行守则(草案)对真实性旳界定:
苏州风貌构成分析图
第6页
根据《苏州市都市总体规划》旳原则,苏州市在制定古城老式街区 规划时,着重从六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保持路河平行旳双棋盘格局和街道景观; 保持三横三竖加一环旳水系及小桥流水旳水巷特色; 保护古典园林、文物古迹及古建筑; 继承发扬古城环境空间解决手法和老式建筑艺术特色; 继承发扬优秀旳地方文化艺术老式; 在全面保护古城风貌旳前提下,改造古城基础设施,完善居住环 境,提高居住质量。
2 系统。
街面以“动”为特性,为沿街店铺,同步又是车辆旳重要通道, 人流集中。而由街步入巷里,却是一片安静旳居住环境。
第19页
——苏州古城街巷
街: 苏州古城旧有旳街道宽度一般为 10 米上下,两街距离一般是 300-400
米之间。街两侧为商店,紧紧相靠,而这些商店一般都是街市上旳带店民居。 苏州旳街一般有“市”旳功能,称之为街市:
第24页
3.2 苏州古城老式街区意象旳构成及其分析
——苏州古城河道与民居旳构成分析 3、一河二街之滨河街巷: 即中间是河道,河旳两侧是与之平行旳街巷和沿街旳民居。尽管空间尺 度较大了某些,但是由于两岸树木,栏杆,踏步,码头旳烘托,却给人
2 以亲切舒服旳空间感。一河二街之滨河街巷可以在延续原有旳文化功能
城市更新中历史建筑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城市更新中历史建筑保护的问题与对策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城市更新与历史建筑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更新中涉及的历史建筑保护问题和相应的对策。
城市更新是现代城市规划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往往与历史建筑保护之间存在着冲突。
本文通过分析城市更新的定义、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冲突和协调,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旨在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更好地保护历史建筑。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存在问题;解决策略引言城市更新是当今城市规划和发展中的关键议题,它旨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居住条件和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对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历史建筑是城市的文化遗产,它们代表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因此保护它们至关重要。
然而,城市更新往往涉及拆除或改建历史建筑,这引发了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冲突。
一、城市更新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关系(一)城市更新的定义和背景城市更新是指通过重新规划、重新开发或改善城市区域,以提高其功能、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的过程。
这一过程通常包括更新老旧的建筑、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居住和商业环境,以应对城市增长和发展的需求。
城市更新的动机通常涉及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增加就业机会,以及促进经济增长。
(二)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历史建筑保护是指保护和维护城市中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物和遗产。
这些建筑物代表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
历史建筑还可以吸引游客、促进文化交流、提升城市形象,为城市增加文化资本,进而推动经济发展。
此外,历史建筑的保护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城市的文化传统,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维护城市的独特魅力和特色。
[[1]](三)城市更新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冲突与协调1.空间利用冲突城市更新可能需要拆除老旧建筑或改变它们的用途,这与历史建筑保护的目标相冲突,因为这可能导致历史建筑的破坏或改变。
例如,将历史建筑改建为现代商业用途可能会影响其原有的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方案(二)
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文化与历史遗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方案旨在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提出一套可行的保护与发展方案,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二、工作原理1.资源整合:通过整合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各类资源,包括文化遗产、自然景观、人力资源等,形成合力。
2.产业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如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提高产业附加值。
3.可持续发展: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确保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计划步骤1.资源调查与评估:对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资源进行全面调查与评估,为后续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根据资源调查结果,制定针对性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3.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
4.文化旅游开发:挖掘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5.宣传推广与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
四、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中国境内的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和历史文化街区,尤其适用于具有丰富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的地区。
五、创新要点1.多元化发展模式: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如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教育等。
2.科技支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高文化产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3.社区参与: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4.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际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提高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六、预期效果1.经济效益提升: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张家口旧城改造与古建筑的保护
1 张家 口城 区古建筑特征
张 家 口城 区 中 , 明清 古建筑 比比皆是 ,以堡 子里 等 为代 表 的书 院精 舍 、 寓 府第 、 庙 殿 堂 、 堂 宅 寺 祠 坊表 、 井街 巷 以及 大境 门 明长城 等 历史 建筑 ,构成 了 张家 口城 区特 有 的古 建筑 文化 . 子里 , 池 堡 又称张 家口堡, 是张家E的“ l 原点” 根” 始建于明宣德四年, 和“ , 诞生于明朝蒙汉 民族武装对峙的年代 , 曾以“ 武 城” 名 四方. 扬 堡子里城堡北 以万里长城 为屏 障 , 西傍赐儿 山 , 临大清河 , 东 可谓依 山傍水 , 虎踞龙盘 . 堡 子里建 有千佛 寺 、 帝庙 、 关 奶奶庙 、 真武 庙 、 隍庙 等 5 城 0多座 寺庙 . 城墙 上 的玉 皇 阁、 北 堡城 中心 的文 昌 阁至今保存 完好 , 文人学 士登 高眺望 、 挥毫赋 诗 的好 去 处. 换 星移 , 桑变 幻 , 堡子 里 依然 基 物 沧 但 本保持了明清时代的建筑风貌. 在堡子里建有数以百计 的深宅大院, 这些四合院多建于明清两代 , 规模 宏大 , 至今 大部保存 完好 . 四合 院在建筑 、 规模 、 样式 上都 鲜明地 体现 出“ 制 ” 等 级差 别 , 礼 及 老百 姓所 住 的四合 院 正面不得 超过 三间 , 不准建歇 山式 、 重檐 式 、 画 、 红 门窗 等华 贵状 ; 绘 彩 富房人 家相反 , 则根 据 自 身的需要 , 建筑大都雅致 , 结构精巧. 形式上坐北朝南 , 均为正方形 , 在排列上, 大多为正房 5问、 7问; 东 西 附室各 5间 ; 房 3间 , 南 门内有 彩壁 , 内用青砖 辅地 , 建有 花 池. 型 的四合 院 皆沿 一条 轴 线排 列 院 并 大 起来 , 形成 连环 院. 堡子 里 四合 院所 特有 的古朴 、 幽静 , 配之 以精美 的浮雕 、 红柱 、 彩廊 、 绿窗 , 既是塞 外 山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工作的几点意见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工作的几点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公布日期】1983.02.20•【文号】•【施行日期】1983.02.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风景名胜、世界遗产与历史名城保护正文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工作的几点意见一、为了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国务院一九八二年二月八日批转了国家建委、国家文物局、国家城建总局《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报告》。
国务院在批语中指出:“保护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对于继承悠久的文化遗产,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历史文化名城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光荣革命传统,是全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好、规划好、建设好,是城市规划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和文物的保护工作。
国务院多次公布了有关文物保护和管理的指示和条例,一九六一年和一九八二年两次公布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二年人大常委会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一九八二年二月,国务院又公布了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各界人士的热烈反响,不少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他们广泛宣传和组织群众,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通过多种途径,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文物古迹的具体措施;有的对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有的编制了专门的历史文化城保护规划。
最近在西安召开的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与保护座谈会上,交流了经验,明确了开展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工作的方向。
在党的十二大精神鼓舞下,开创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工作新局面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当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有些建设项目不当,影响了城市的环境和布局。
关于保护丰县古城和修复历史古街的建议
关于保护丰县古城和修复历史古街的建议丰县历史悠久,为汉高祖刘邦的故乡。
据《丰县志》记载:丰县古城建于战国时期(在公元前256至公元前207年间),因丰水从城后东流故名丰邑。
汉代设置丰县,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了。
丰县县城(即中阳里,1912——1948年间曾改名“中阳镇”,“中山镇”)别名“凤城”。
县城有两大特色:一是久远的建城年代;二是诞育汉高祖刘邦的辉煌历史,使这座小城较多地保留了反映汉文化发展的古迹。
早在明代前,丰县县城的主要街道以通向四城门的路为限,按四门的方向为: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
明清时代,县城除有东、南、西、北四条主要街道外,还有白衣街、顺河街、财神庙街、书院街、旗杆街、火神庙街、吴架子街、温胡同、三义巷等三十余条街巷,并有凤鸣塔、文庙、钟鼓楼、柳将军庙、城隍庙、财神庙、火神庙、三义庙等众多庙宇和古迹。
县城四周蜿蜒着周长9里的城墙和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护卫着这座古城。
岁月沧桑,令人惊奇和庆幸的是,丰县这座古城虽经二千多年洗礼,迄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老县城的格局和历史街区风貌。
县城老城区东、南、西、北四条老街和旗杆街、书院街、温胡同、吴架子街等古街巷依然存在;凤鸣宝塔依然屹立在县城东南隅,雄风犹存;明代文庙仍坐落在东大街上吸引着游人目光;秦代遗留的四个大水塘,如四颗珍珠散落在东南西北四个城角。
似乎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岁月(此四个池塘,相传是秦始皇为破坏丰城的“王气”,派兵所凿)。
一条保存完整,方方正正,清澈流水的护城河,(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好的一条古城河)如长长玉带环绕古城四周,使这座江北的古城又增添了几分江南水韵的灵秀。
另外,尚有龙雾桥、压气台、中阳古街、凤凰嗉、马公书院、松榆社、天主教堂等古迹。
如今,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扩张,全国许多城镇的历史街区和古代遗址大都荡然无存了。
能像丰县这样至今保留着古城风貌的县城已经为数不多。
这在徐州六县是唯一的,在全省也是少见的。
这真是一件庆幸之事。
古城改造方案
古城改造方案第1篇古城改造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历史古城面临着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如何在尊重和保护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实现古城功能的现代化、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合法合规的古城改造方案,促进古城可持续发展。
二、改造目标1. 保护古城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 提升古城基础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3. 优化古城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4. 增强古城旅游吸引力,提高知名度。
三、改造原则1. 尊重历史,保护文物。
2. 合法合规,确保安全。
3.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4.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四、改造内容1. 文物保护与修复- 对古城内的文物古迹进行详细调查,评估其保存状况。
- 制定文物保护方案,对受损文物进行修复,确保文物原貌得以恢复。
- 加强对文物保护的监管,确保文物安全。
2. 基础设施改造- 改造古城道路,提升路面质量,优化交通组织。
- 改造供水、供电、排水等市政设施,确保设施安全、可靠。
- 增加公共绿地,改善生态环境。
3. 住房改造与功能提升- 对古城内的老旧房屋进行加固、维修,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 引导居民合理利用房屋空间,发展特色民宿、文化产业等。
- 提升公共设施服务水平,满足居民生活需求。
4. 产业结构优化- 依托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提高经济效益。
- 支持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 引导企业投资,打造特色产业园区。
5. 旅游开发与推广- 优化旅游线路,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 加强旅游宣传,提高古城知名度。
- 建立旅游大数据平台,实现智慧旅游。
五、实施步骤1. 组织专家团队,开展古城现状调查,为改造方案提供依据。
2. 制定改造方案,报相关部门审批。
3. 按照改造方案,分阶段、分步骤实施改造工程。
4. 加强项目监管,确保工程质量。
5. 完善后期运营管理,确保古城可持续发展。
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
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城市更新指的是通过对城市现有建筑、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造,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和居住环境。
历史保护则是致力于保护城市中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街区和风貌,以保护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探讨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一、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的关系城市更新和历史保护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城市更新需要充分考虑历史保护,合理利用城市现有的历史遗迹、文化资源,使城市在更新过程中保持历史连续性和文化特色。
历史保护则需要与城市更新相结合,通过城市更新的手段恢复和改善历史建筑的使用功能,保护历史建筑不被废弃和破坏。
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的关系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遗产的传承:历史保护可以保护城市中独特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将其作为城市的独特象征和参观景点,吸引游客和投资,推动城市的发展。
而城市更新则可以为这些具有文化价值的建筑提供更新改造的机会,让它们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继续发挥其功能和价值。
2. 城市环境的改善:城市更新可以改善老旧地区的居住条件,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
而历史保护也可以借助城市更新的机会,将历史建筑和街区与现代的城市规划相结合,打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将历史建筑纳入城市更新的范围,使其与现代建筑形成有机的结合,既能保护历史文化,又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3. 城市形象的建设: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是城市的重要标志和形象代表之一。
通过保护历史建筑,传承和弘扬城市的历史文化,可以树立城市的品牌形象,增加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同时,将历史建筑纳入城市更新的范围,通过改善和更新这些建筑,使城市形象更加现代化和国际化。
二、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的重要性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对于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
1. 促进经济发展:城市更新可以带动投资和就业机会,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而历史保护则可以激活历史建筑的使用功能,将其打造成文化创意产业的基地,为城市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
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是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两个重要议题,旨在平衡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与历史传承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推进,许多城市面临着既要追求经济发展又要保护历史遗产的困境。
本文将从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的相关概念、现状与挑战以及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的概念城市更新是指以城市转型和改造为目标,通过更新老旧城区、更新落后产业结构、更新基础设施等方式,提升城市形象和功能。
城市更新旨在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而历史保护是指保护、维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建筑、遗址、文物等。
历史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保留城市的独特文化和历史魅力,让后代子孙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沉淀。
二、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的现状与挑战城市更新和历史保护既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存在着一定的冲突。
首先,城市更新过程中可能会对历史遗产造成破坏或改变,如拆迁老建筑、破坏传统街区等。
这导致了历史保护者与城市更新者之间的矛盾与争议。
其次,历史保护的成本较高,很多城市在发展中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人力来保护历史遗产。
最后,人们对城市更新和历史保护的认知和理解也存在不同,有人认为城市更新更重要,有人则更加注重历史保护。
三、解决方案与实践案例为了解决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的冲突,需要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
首先,要加强协调与沟通,建立起城市更新与历史保护之间的合作机制,通过多方参与和权衡利益,尽可能达到双赢的结果。
其次,要制定相关政策与法规,明确城市更新和历史保护的原则和要求,保障历史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此外,还可以借力科技手段,利用虚拟现实、数字化技术等方式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
中国北京的胡同更新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胡同是北京老城区的独特文化景观,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很多胡同面临拆迁和破坏的命运。
为了保护胡同文化,北京市采取了胡同保护与更新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整治和修缮,让这些老胡同焕发出新的活力。
同时,胡同更新也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整个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城市更新改造中如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更新改造中如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更新改造成为了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妥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使其既能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又能传承历史记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瑰宝,它们承载着过去的故事、文化和精神。
这些遗产包括古老的建筑、传统的街区、历史的遗迹等等。
它们不仅仅是一堆砖石和木材,更是城市文化底蕴的象征,是居民情感寄托的载体。
然而,在城市更新改造的浪潮中,由于各种原因,历史文化遗产常常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甚至消失的危险。
一方面,一些城市在更新改造时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和现代化形象,忽视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
大规模的拆除和重建,使得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街区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和商业中心。
这种做法不仅破坏了城市的文化特色,也让居民失去了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另一方面,保护理念和方法的不当也给历史文化遗产带来了损害。
一些保护措施仅仅停留在表面,对遗产的内在文化价值挖掘不够,导致保护效果不佳。
还有些地方在保护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和专业指导,使得保护工作陷入盲目和混乱。
那么,在城市更新改造中,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
城市更新改造不应以牺牲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而应将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认识到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城市的重要性,它们是城市的灵魂和独特魅力所在。
在规划和决策过程中,要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确保其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
其次,加强法律和政策的保障。
政府应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明确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标准和保护责任。
对于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处罚。
同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的良好氛围。
再者,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在城市更新改造之前,要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了解其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现状。
古城保护-背景
一、中国历史古城的特色和价值中国历史古城总体而言有哪些特色?我简单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历史悠久,历史古城镇遍及全国,约有2000多个,大部分都有两三千年的历史。
这些古城古镇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保存了名胜古迹和各具特色的乡土建筑,它们体现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其次,中国地区辽阔,民族众多,地理和人文环境差别很大,因而中国的城市类型众多。
我们北方的城市和南方的城市,边疆城市和海边城市,都不一样。
这些城市在历史上分为都城、州城、县城,特点又不一样。
所以说我国历史古城数量之多、传统特色之丰富,世界少有。
第三,中国的古城大多是按规划建造的,事先有周密的规划。
中国的建筑、中国的城市规划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比如中轴线要对称;先做地下供水排水设施,后做地面建筑;左府右衙、左双右单等等。
而这些古城规划,基本上遵循了中国儒家传统思想,因而一脉相承。
中国的历史古城,具有重要的文化职能,无论是政治类还是经济类城市,都建有宗教寺观、学宫坛庙,形成城市中最突出的建筑物,也是今天的主要名胜古迹。
这是中国历史古城自己的特点。
第四,中国历史古城不像欧洲的古城出现过几次衰落。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统一的国家统治下,城市历史延续绵长,古城中留下很多不同时代的历史建筑和文化古迹。
古城保护和更新的理论与实践----以聊城为例发布时间:2013-11-19 来源方式:原创20世纪60-70年代,面对大规模旧城改造导致的非人性环境和对单调乏味空间的批评,欧美许多学者从现实出发,敏锐地觉察到了用传统的形体规划和大规模整体规划来改建城市的致命弱点。
简•雅各布斯于1961年推出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从城市中的社会问题出发,调查了美国根据现代城市理论建造的城市的弊端,对大规模改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她认为大规模的改建摧毁了有特色、有色彩、有活力的建筑物、城市空间及其赖以生存的城市传统文化、资源和财产;主张进行不间断的小规模的改造,认为小规模改建是有生命力、有生气和充满活力的,是城市不可缺少的,并提出了一套保护和加强地方性邻里区的原则。
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
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近年来,城市更新成为了许多城市面临的重要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老旧的建筑和街区被拆除,让让位给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商业综合体。
然而,城市更新所带来的现代化进程,也对历史文化保护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将探讨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历史文化保护。
一、城市更新的动因城市更新是为了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改造和更新。
城市迅速发展和人口增长引发了对住房、基础设施、交通等方面的需求,因此城市更新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过程。
城市更新能够为城市带来更好的居住环境,并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城市更新也带来了对历史文化的破坏和忽视。
二、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历史文化是城市的根基和灵魂,它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和文化传承。
保护历史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责任,也是一种城市形象的展示,更是传承城市特色和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历史文化保护不仅仅是保护历史建筑,还包括保护历史遗址、传统手工艺、乡村文化等。
历史文化保护的目标是通过保留和传承历史文化,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失去自己的独特魅力。
三、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的挑战与冲突在进行城市更新时,往往会出现与历史文化保护之间的冲突和挑战。
一方面,城市更新会导致历史建筑和传统街区的拆除,因为这些建筑往往无法满足现代发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城市更新还可能带来商业化、标准化和同质化的问题,导致城市失去原有的多样性和特色。
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之间的平衡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实现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的有效途径要实现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的有机结合,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
首先,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历史文化保护的监管和管理。
保护历史文化的政策和措施应当得到充分的执行和落实。
其次,加强社会参与和民众意识的培养。
只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认同,才能保护好历史文化。
此外,建立专门的历史文化保护机构和专业团队,进行历史文化的保护与管理。
古城保护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古城保护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古城保护与城市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城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而城市规划则是对一个城市进行有序、科学的发展和管理,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古城保护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古城保护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古城保护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古城保护是对历史遗产、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的一项重要工作。
保护古城可以保留历史遗迹、传统建筑和文化传统,使其成为城市的独特之处。
在城市规划中,古城保护的考虑必不可少。
首先,古城的保护需要将其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考虑,合理规划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区域,确保古城的特色得以凸显。
其次,古城保护需要保留历史建筑的原貌,这需要城市规划者在新的开发中充分考虑保护措施,合理调整开发的强度和土地利用,避免对历史建筑物造成破坏。
古城的保护与城市规划的需求密切相关,两者需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寻找平衡点。
二、城市规划对古城保护的作用城市规划对于古城保护起着引领和指导作用。
城市规划需要从整体上考虑城市的发展和利益平衡,以确保古城的保护与城市的发展相得益彰。
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使其能够为古城保护提供恰当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城市规划需要将古城保护纳入规划范畴,制定相应政策和规章,确保古城保护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城市规划通过对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的规划,可以控制开发强度,避免对古城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另外,城市规划也可以通过引入合适的交通规划和交通设施,减少对古城的交通压力,保护城市的历史特色。
三、实施古城保护与城市规划的策略针对古城保护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可以制定一系列策略来促进两者的有机结合。
首先,需要建立相关部门的合作机制,加强古城保护和城市规划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同时,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古城保护的法律效力。
其次,要加强对城市规划师和决策者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古城保护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在城市规划中考虑古城保护的意识。
15515899_一座古城的保护心路
别策划记者 丁云别策划 SPECIAL 058 MODERN SUZHOU中央领导批示后的1982年春节过后,由国家建委、经委、计委、城建总局、旅游总局、文物局、财政部、国务院环境保护办公室等部门组建的中央调查组抵达苏州。
同时抵达的还有江苏省委成立的调查组,深入现场观察踏勘并分专业召开了多种类型的座谈会,了解摸清古城保护所存在的问题。
中共江苏省委随后根据苏州市实际困难专题向中央写了报告。
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于批复了中共江苏省委《关于保护苏州古城风貌和今后建设方针的报告》,文件指出:资金问题主要是依靠苏州自力更生解决,国家和省适当给予补助不足部分。
解决了苏州的燃眉之急,保护苏州古城开始出现了转机。
1982年6月7日,吴亮平随考察团再度来到苏州,除了吴亮平以外,考察团成员中还有钱伟长、沈其宸、单士元、郑孝燮等,均对苏州无不关心。
古塔,苏州的精神之塔不能倒不止苏州园林。
早在1936年,刘敦桢即对苏州玄妙观大殿、虎丘二山门、报恩寺塔和大殿、罗汉院双塔、瑞光塔、文庙以及开元寺无梁殿,做了实地勘察。
随后勘察了拙政园、怡园、狮子林、环秀山庄、留园等古典园林,撰写了《苏州古建筑调查记》,这也是有关苏州古建筑最早的一份系统勘察报告。
在建国初期大拆大建的背景下,苏州古城的保护和更新主要集中在对单个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复,对古城内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以及宗教文化意义的建筑例如忠王府、双塔、报恩寺塔、玄妙观三清殿等进行保护维修。
“破四旧”时,全市文物、古迹、寺庙、园林遭严重破坏,但一些文物建筑亦坚持保护修缮,如报恩寺塔、灵岩寺塔。
解放后,虎丘塔千疮百孔,几乎变成两半。
从东面往西面看,对面的光线从塔身中间透过。
虎丘塔前有石观音殿遗址,台阶下来东面有块外面方,中间圆的石头,也有裂缝。
当时传说,如果阳光照到这里,虎丘塔就要倒了。
1953年春,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底层塔墩部分突然崩塌,出现了显著倾斜,当时,刘敦桢还受聘为苏州市政府顾问,实地调查勘察后写出维修建议书。
彰显特色的古城保护与开发——以广武古城为例
彰显特色的古城保护与开发——以广武古城为例摘要: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
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式风格迥异,独具特色的历史古城。
本文提出了现今在古城保护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古城发展时所需遵守的四项原则。
并且以广武古城为例,阐释了广武城的保护与规划原则。
1. 引言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史古城遍及全国。
这些古城镇拥有优美的环境、名胜古迹和各具特色的本土建筑,体现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然而在城市化与全球化进程不断地推进,中国的古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影响,有的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经济建设,“拆古城,建新城”事件屡见不鲜,许多浮躁的规划与设计也缺少文化底蕴,使得古城的原真性与完整性丧失,导致了“千城一面”的状况。
古城的保护与发展,彰显其特点和魅力,是激发古城活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2. 中国古城所面临的问题2.1 资源破坏,原真性丧失历史古城由于年代久远,古城内的许多古迹由于气候,环境的影响而损坏或消失,更多的则是人为的破坏。
当今,由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够重视,在当局者急功近利的思想主导下,有些领导把古城区的保护当作一般的城市地区,把保护历史遗产工作变成商业性运作,这必然造成破坏和损毁,“拆旧城,建新城”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
有些缺乏古迹保护意识以及对古迹价值认识的当局者甚至将一些“真古董”变成了“假古董”。
一方面人们不惜重金去修复所谓的仿古旅游景点,让人们在虚假的景观中抒发所谓的怀旧情绪,而另一方面,又有大量货真价实的古城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无知和冷漠中被雨打风吹,渐渐毁去。
2.2 地方风格特色的缺失中国地域辽阔,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东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地方风格。
如江南的粉墙黛瓦、福建的土楼、西南的吊脚楼等都是风格迥异的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以及周边的环境,甚至一棵老树,一口古井都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都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与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旧城改造到古城保护——走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两难困境城市是人类贮存文化、流传文化、创造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历史文化名城承载了更为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
在当前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构成的宏观背景下,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和意义。
一方面,历史文化名城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社会以及现代社会中所表现出的现代性特征构成鲜明的对比。
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走向的探讨,有利于拨开层层迷雾,寻找在多元价值取向之下层层遮蔽的科学历史观,从过去获得对未来的启迪和教益。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关乎文化认同心理的构建。
在全球一体化趋势不可阻挡的背景下,文化领导权的争夺成为执政党必须应对的重大的问题。
经济的迅猛发展在过去30多年时间里充分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并未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加强文化建设工作势在必行。
历史文化名城中一片片历史街区、一条条古老街巷、一座座传统建筑,就像一部部史书,一卷卷档案,贮存着城市的文化信息,见证着城市的历史足迹。
因此,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不仅可以在物化的层面立体地展示和维护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世界中的地位,增强构成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修复民族集体记忆,强化文化共同体意识,而且可以有效地促进国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意识的苏醒,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力。
意义深远,但是现状却不容乐观。
自1982年国务院公布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经有119座城市(截至2012年3月15日)获得此项认定,从数量上看是蔚为大观,但是经过飞速发展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席卷之后,能够实至名归仍旧保存丰富珍贵历史文化遗存的历史文化名城已经不在多数,绝大部分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风貌已经荡然无存。
从理论意义上来讲,不断地试错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但是落实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试错显现出的沉重代价往往难以支付,“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之后造成的损耗和创伤几乎无法弥补。
在世界遗产名录中,有资格完整以“历史城镇”入选的中国古城,仅有平遥和丽江,在完整保护好的平遥和丽江之外,还有大量历史文化名城仅仅保存着部分历史遗存,且这些历史遗存又参差夹杂在现代化建筑之间。
从表象上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矛盾重重,事实上,这样的矛盾是人为捆绑在一起的,实践证明,松绑之后,两者之间可以实现互利双赢的平衡。
而怎样处理新城与老城的关系,怎样避免建设性破坏,怎样判别“真实性”原则,这些问题的提出,已经成为摆在每一个从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实践者面前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由此也正是本文探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走向问题的出发点和意义所在。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本走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具体实践,主要体现在对物质构成的保护和对文化构成的保护两方面。
从物质构成来看,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首先应该包括古城墙。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城墙便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定式,《吴越春秋》一书中,便有“筑城以为君,造郭以守民”的记载,城郭之制是中国古代城市的重要特征。
鉴于中国古代城市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宫殿、衙署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在平遥古城内,县衙仍旧完整坐落于城市西南部,坐北朝南。
钟楼鼓楼对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来讲也同样不可或缺,暮鼓晨钟,除起到定点报时作用外,还通常作为整座城市地标性的建筑。
坛庙、祠堂、文庙武庙、宗教建筑,也是一座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应该具备的功能性建筑。
文化构成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精神和灵魂。
孟福德先生认为:“城市是地理的织网的工艺品,是经济的组织制度的过程,是社会行为的剧场,集中统一体的美的象征。
一方面,它是一般家庭的及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它又是重大行为和表现人类高度文化的戏剧舞台。
城市与培育艺术的同时,本身就是艺术,与建造剧场的同时,本身就是剧场。
”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实践中,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举足轻重。
薪火相传的文化火种如何完成代际传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存独立的生存空间,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必须面对的另一个考验。
毕竟,城市并非简单的人工建筑物堆砌,也不仅仅是地域性的概念,一座城市的人们共同分享着同样的风俗习惯、民间技艺、故事传说,也分享着同样的价值和想象,这是重要的无形财富和遗产。
必须明晰的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城墙、衙署、祠堂、佛寺、风俗、技艺等是其中重要的组成要素。
根据希腊规划家道撒迪亚斯(C.A.Doxiadias)的分析,“为了获得一个平衡的人类世界,我们必须用一个系统地方法来处理所有问题,避免仅仅考虑某几种特定元素或是某个特殊项目的片面观点。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亦须如此。
在将整座古城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保护的前提下,该问题将自动裂变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如何理顺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一部分是如何理顺历史文化名城在自身传统内完成有机更新。
基于以上分析,借鉴国内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本经验,结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践,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提出六个基本走向:(一)从旧城改造走向古城保护旧城改造是破坏历史文化名城最锐利的武器。
旧城区是整座城市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方,是文化名城保护的基本范畴,但是由于地理位置、交通状况、人员密度等原因,旧城往往又成为房地产开发商争夺的黄金地段。
在市场经济时代,衰落的文化古城远远不是强势的商业文化的对手,伴随着“隆隆”的推土机声,一片片积淀丰富人文信息的历史街区被夷为平地,一座座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被无情摧毁。
值得深思的是,许多建设性破坏正是在“名城保护”的“理论”指导下进行。
打着旧城改造的幌子,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
从旧城改造到古城保护,不仅仅是称谓上的改变,更是文化自觉意识与文化自信意识的苏醒。
基于对“改造”带来的恶果深刻反思之后,古城的价值和意义得到重新的认识,作为地理概念的“旧城”被具有文化关怀的“古城”替代,“旧城”的功能将不再是为新城发展让出地理空间,而是为新城发展提供历史底蕴和文化滋养,“旧城”也不再是人们要迅速销毁和抛弃的存在,而是成为人们引以为豪的见证。
蕴藏在历史中的文化优越感和文化认同感,将会产生极大的动力和吸引力。
从近年来古都大同由“旧城改造”改为“古城保护”的实践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转变带来的效果和影响。
2008年,大同废止了“旧城改造”的提法,代之以古城保护的先进理念。
政府发布通告,勒令古城保护范围内的旧城改造项目全部停工,60多个开发改造项目被紧急叫停,古城保护工程全面启动。
所谓保护,就是坚持文化遗产的主体地位,一切以保护文化遗产为纲。
大同首批启动的保护项目有华严寺、善化寺、清真寺、法华寺、文庙、关帝庙、纯阳宫、帝君庙、代王府、城墙等建筑群体,对这些建筑群保护范围内的破坏性建设全部拆除,一点一滴地扩大和保护城市记忆的特征。
经由四年的努力,古城居民的荣誉感和归属感逐渐苏醒,修复后的建筑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方式,续接了整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古城的整体文化氛围,也得以重新的凝聚和升华。
(二)从单体保护走向整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若仅仅注重保护文化遗产单体,不可避免将会割断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一处处文化遗产也将沦为“文化孤岛”。
城市和人一样,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有了生命,越是历史悠久的城市,其文化积淀越是深厚,生命体系越是完整。
正如生命体的发展离不开母体遗传信息的传递一样,文化名城的延续也离不开它生存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历史环境氛围。
建筑是人创造的,人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审美渗透到建筑中去,建筑承载了灵魂的重量,其经历和沉淀历史的年代越久远,建筑的历史纵深感越强烈。
因此,名城保护的核心和灵魂,在于它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一个拥有完整历史风貌的城市,才是一个伟大的城市,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名城。
可惜的是,并非从一开始人们就能清醒意识到这一点,相关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宪章中针对历史环境整体保护的法则,也是处于不断地修正和完善之中。
即便在以提纲挈领著称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威尼斯宪章)里,关于城市整体保护,也仅仅模糊地提到“古迹的保护意味着对一定范围环境的保护”,直到41年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公布的《西安宣言》,才直接将“关于历史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地区周边环境的保护”定为主题,真正认识到环境对遗产、遗址和地区重要性的贡献。
《西安宣言》明确指出,“遗产建筑、遗址和地区的环境,界定为直接的和扩展的环境,是其重要性和独特性的组成部分(或贡献者)”,“有关遗产建筑、遗址和地区保护与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准则,应规定在其周围设立保护区域或缓冲地带,以反映和保护其环境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捷克首都布拉格是全世界第一座整座城市被认定为世界遗产的城市。
在布拉格,遵循整体保护的理念,整座城市有着极为严格的“天际线”规则,即老城内的新建大楼必须控制高度,以此保证那些历史悠久的塔尖永远展现在城市的最上空。
而城市的新增建筑,也必须与整座城市风格相符。
反观当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罕见能有将整座古城视为一个完整系统进行保护的整体观和大局观,多是将历史遗迹简单围挡与逼仄狭小的空间内,供游客参观,至于古建筑周边氛围营造,则完全无暇顾及。
摩天高楼十面埋伏,咄咄逼人,历史遗迹形单影只,苟延残喘,历史文化名城不仅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善待,甚至连起码的生存都成问题。
因此,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一层次、第一标准、第一境界、第一规范应当是整体保护,包括文化遗产的文态、生态环境,都应得到全面妥善的安排和维护。
(三)从两相对立走向两全其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长期禁锢和束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致使在求保护还是求发展的问题上人们形成激烈的对峙。
矛盾的凸显是片面强化传统与现代之间鸿沟之后不可避免的后果,事实上在抛弃简单片面的二元对立模式之后我们可以寻找到更为稳妥圆融的解决路径。
在以往处理此类问题上是教训多于经验,一面是为保护划定保护范围,另一面是为发展划定建控地带,二者之间寸土必争的博弈之后,企图获得一个可被双方满意和接受的限度。
正是在对峙和斗争之中,现代建筑极尽气力以大体量取胜,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被肢解,厚重的历史文化气场被击碎,现代建筑亦得不到相应环境和氛围的帮衬,突兀并且扎眼地横亘于拥挤的空间内。
历史文化名城中古城区的面积通常并不广阔。
根据数据显示:平遥古城面积约2.25平方公里,丽江古城面积约3.8平方公里,阆中古城面积约1.78平方公里,大同古城面积约3.28平方公里。
在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对传统的保护和对现代城市化的发展是一对永远无法调和的矛盾。
早在50年代,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就提出北京古城保护的“梁陈方案”,即保护古城,另辟新区,把保护放在古城,把发展放在新区。
可惜“梁陈方案”并没有在北京得到实施,导致中华民族文化保护留下了沉重的历史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