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州古城保护和发展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卷第1期铁 道 师 院 学 报Vol.17No.1 2000年2月Journal of Suzhou Railway Teachers College Feb.2000对苏州古城保护和发展的思考

王颖洁,许京怀

(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地理系,苏州215009)

摘 要:笔者就古城苏州的历史价值、基本空间变化及文化发展进行探讨。以表达对苏州这座历史名城的保护,并为未来寻找保护的途径或方法。

关键词:古城保护;城市格局;吴文化

中图分类号:K9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5201(2000)0120027205

今年4月上旬,我国和欧洲24座历史城市市长国际会议在苏州市召开,这是继去年12月4日我市古典园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的又一件大事。在苏州国际会议上诞生了一部历史性文件———《保护和发展历史城市国际合作苏州宣言》,它标志着就“加强历史城市的保护,并为未来寻找保护的途径或方法”问题,已在世界各国达成共识。作为会议东道主的城市公民,看到以家乡命名的一部世界性文件,不仅深感自豪和鼓舞,而且也唤起笔者对苏州古城的前景作进一步思考。

1 古城文化遗产要珍惜

1.1 古典园林:世界级文物

苏州古典园林是苏州古城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十分悠远,起始于春秋,发展于唐宋,全盛于明清。在史书上记载就有数百处之多,“象天女撒下仙花,分在苏州大街小巷”。(安怀起,《中国园林艺术》)由于历史沧桑,全国各地的古典园林至今大多已经湮没,唯有苏州保存得最多、最好。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童 两位教授为《苏州古典园林》作序,指出:“中国古典园林精华荟萃于江南,重点则在苏州。大小园墅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少见。”正因为如此,去年12月4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理事国表决确认,苏州古典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但世界上,园林遗产多以单体为申报项目,象苏州古典园林至今仍保存在古城内外,以反映宋、元、明、清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文化的群体而申报成功的,这在国内外都没有先例。

世界公认的苏州古典园林具有光辉的历史文化价值,覆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

收稿日期:1999209204

作者简介:王颖洁,本校1997届地理教育专业毕业,现工作于苏大园区附中。该文在海峡两岸大学生论文苏州赛区获唯一一等奖。

82铁道师院学报 2000年

众多方面,是研究我国园林学、建筑学、人文学、美学、民俗学、生物学、环保学和哲学等活的博物馆,是了解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生动教材,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完美结合的典范。例如,园林众多建筑物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上都有保存完好的历代书法名家真迹,这些艺术珍品不仅有极高文物价值,而且储存着大量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的信息资料。又如苏州古典园林是宅园合一,既可居住,又可游览、观赏,是生活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城市中,居民向往大自然山水花木,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发明创造,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环境共同的执着追求,这是我国江南水乡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俗语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至今仍保存、保护完整的古典苏州园林群体,就是这样一个融自然要素和人文伦理为一体的天堂环境,也是一个符合国际历史园林委员会(佛罗伦萨宪章)规定的理想世界定义,即是文明与自然直接关系的表现,又是适合于人们思考和休息的娱乐场所。

苏州古典园林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是苏州现代化建设中一笔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它为吸引外资创办现代企业营造了浓郁的吴文化氛围的软环境,正在今天苏州的改革开放事业中日益发挥巨大作用。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谈判曾经有过困难的时刻,于是就把谈判场所转移到网师园,在高雅、宁静的园林艺术环境中终于获得了成功解决。我相信,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以及知识经济的迅猛高涨,拥有古典园林群体的苏州,无疑将被更多的国际投资者视为不可多得的投资乐园。

1.2 古城风貌:城市史奇迹

作为古典园林产生的背景和不可分割的周边环境,古城苏州在我国,是典型的水乡城市,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公元前514年,春秋吴国的都城城址,即今苏州古城区,历经了2512年之久而从未发生过城址的变更,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城市建设史上都是奇迹。

1299年的〈宋平江图〉,清楚反映了宋代苏州古城的水系规划和水城风貌。这是我国现存也是世界上至今发现最古老而完整的城市规划图,具有极其珍贵历史文化价值,早已列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该图量算下来,当时古城内河总长达82km,桥梁有305座。元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游览苏州,盛誉苏州古城水众桥多,风物清嘉,如同他故乡威尼斯,从此使“东方威尼斯”的苏州水城之美誉名扬天下。

长期以来,苏州这个享有“东方威尼斯”美誉的水城,由于人为破坏,水城格局变化很大,但是水城风貌仍到处可见。在14.2km2古城内,至今河道还有35km,桥梁168座(清以前古桥70余座),这仍是我国河最长、桥最多的水城。此外,平江图上的水陆相邻,河街平行的“双棋盘式”城市景观格局,今天在历史街区仍然存在。从平面形态上看,它仍有一河两街,或一河一街的河街平行景观,即河道是骨架,道路相依附,存在着水陆两套交通系统;从剖面上看,“水巷”的房屋高度和河道加街道的宽度相当,且河道也不小于街道的宽度。在水巷空间里,河道两端的小桥,沿河的街巷、绿地、建筑小品,以及流水、行船共同组成动静结合的“小桥、流水、人家”。水城最基本的空间———水巷,是苏州古城特有的空间艺术特征,在历史上曾是苏州居民与水最密切的生活环境,在今天它是古城遗存的艺术珍品,象征着水乡所独有“因水得佳景”诗情画意般的环境艺术。在水巷内,河与桥是两个基本要素,加上水码头、牌坊、窗台、茶坊、酒楼这些景观建筑,不但具有水城空间艺术,而且具有独特水文化内涵,例如桥梁不同的造型、桥名、桥联和桥的雕刻装饰,为古城增添文明的立体艺术形象。

2 保护和建设要协调

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传统的吴文化也随着赖以产生的条件的消失而面临着现实的挑战。首先,传统的城市形态原是一个水陆两套双棋盘且交通以河道为主的水乡古城,但今天猛增的人口和现代的物质与交通工具对其冲击越来越明显。在古代没有机动车,载物多用船,出门多步行。近代起随着自行车、汽车车流的加大,街道暴露出窄、短、浅、紧的弊端。其次,古城城市形态是传统思想文化意识的反映,现代思想意识却在呼唤新的空间的构成。以苏州园林为例,它是典型的老庄哲学的体现,是失意文人寻求淡泊安宁的一个“世外桃源”。而内聚天井式居住模式,不仅反映了严格的社会礼序与伦理道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向性、封闭性的直接体现。当尊卑有序,内外有别向自由、平等、独立的新型人格转化;当消极的逃避现实向竞争、参与性社会转化;当封闭向开放转化,传统的城市形态及其建筑风格自然而然受到现代意识的挑战。

2.1 交通

众所周知,城市的发展,交通先行,道路要起变化。原来的苏州古城道路窄小,一些主要的交通要道,且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不分,至于人行道路更是窄得可怜。有的地方甚至连1m 宽都不到。古城区缺少连接东西的交通主干道,而连接南北的也唯有一条人民路。在上下班高峰期车流汹涌,堵塞现象屡见不鲜,市民们更是怨声载道。当苏州“一体两翼”的新的城市格局形成时,建造一条横贯东西的要道就迫在眉睫了。然而仅是把原有的道路拓宽到四车或六车道,不仅破坏了整个古城原有的规划格局,也与苏州古城整体的艺术氛围格格不入。由于水是吴文化的“原生体”,而在其交通,排水功能退化的今天,我们就应该更强化其在城市特色环境的审美心理功能和生态功能。基于以上这些因素的考虑,干将路的改造采用了“两路夹一河”的古城传统格局。在东西总长约4km 的干将路上,当中保留了千年流淌的干将河,并使原来污浊的河水变得较为清澈、干净。河上为连接两条单向通道修建各种式样的小桥22座,再现了“水乡神韵”。这样一来既解决了东西连接的交通问题(河两侧的单向通道各设有一个双车道的机动车,一个非机动车道,另外还建有3m 宽人行道,十分便利)。又保持了古城小桥流水的传统风貌。虽然东西向大干道改变了古城传统格局,但它在发挥现代交通运输的功能却是有目共睹的。

2.2 建筑

“秀外而慧中”是吴文化的本质,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做人的品德,同时也是苏州城市和建筑的地方风格。但目前有些建筑形态显得茫然无序。一是浮夸之风悖于传统,贴金包银,过于炫耀,如观前街上建筑群,玻璃幕墙、金属面板等与原有环境格格不入。二是部分建筑体量超大,是一种盛气凌人的姿态,也有悖于吴文化谦和的传统。鉴此,苏州古城区的建筑应该强调朴实素雅,亲切自然和细腻轻灵。“朴实素雅”主要指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并非只能黑瓦白墙。“亲切自然”指建筑物不要是厚重高大的一大块,而是可以通过化整为零或合理的比例来选择尺度。“细腻轻灵”指用精巧的构件或装饰表达吴文化的气质。这里主要借两处实例来说明。一是十全街的仿古建筑群;一是位于干将路南,凤凰街东的定慧寺巷小区。

十全街所处的区位属于古城宾馆区,在其周围分布有南园宾馆、南林饭店、苏州饭店、东吴饭店等较具规模的娱乐、休憩场所。这些场所多为国内或国际游客涉足,因而在购物、休闲方面更应注重地方特色。于是设计者们把十全街两侧的建筑商用房全都设计成二至三层雕梁画

92第1期 王颖洁等 对苏州古城保护和发展的思考

03铁道师院学报 2000年栋、尖顶反翘式的开间窄小的江南民居,并依着小河流水,完全重现了苏州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旧貌,在色彩上也运用了粉墙黛瓦的传统民居色彩并添加以红色点缀,更显示出其柔美的一面。这些商住房经营的多为茶楼,手工艺品及字画等反映苏州传统特色的货物。夜晚徜徉于窄小的街道,缠绕于路旁法国梧桐树上的小灯泡如繁星闪烁,街旁布置得古色古香的商店常常吸引了大批游客光顾,在此留影的更是络绎不绝,整个街道都充满了一种古朴祥和的水乡特有的氛围。

与十全街的商业气息相比较,属37号街坊的定慧寺巷小区则是充满着普通百姓家居特色的江南民居群。一进巷口,一座具有明代特色的花岗石牌坊指示着巷名。沿石板路缓步入内,两旁皆为三层至四层的小楼房,面积都不大,房子结构设计合理:底层为车棚,顶层有小阁楼,外观皆为坡顶式的小楼,墙壁多刻有花纹及表达如意吉祥的图案。其高低前后的层次穿插,丰富了整个沿路沿河景观,使人们从视觉上回到了过去,体会到一种与喧嚣的都市迥然不同的平静与自然。在这样古朴的环境中生活,也符合了设计者们把园林艺术应用到街坊改造设计中的本意。

在今后的几年,苏州还将对第二批7个街坊进行改造,相信在以后的实践中将继续把园林艺术充分发挥利用,设计出更好的住宅和商业小区来。

2.3 绿化及环境

苏州的整体绿化水平实际是比较差的。目前苏州市区公共绿地仅1.6m2/人,列江苏省城市倒数第一,与城市性质很不相称。然而,建设高质量的城市环境,不仅要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保持人的身体健康,而且也包含环境美的因素,处处给人一种美感。这对于苏州这样一个园林化城市来说更是相当重要。环境美可以陶冶市民的思想情操,提高市民的生活情趣,使人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着理想和活力。这里仅举几例苏州市区建设较好的区域加以说明。

第一,道前街。这是一条设计建造得较早的道路。在干将路未拓宽以前,一直是连接东西的重要通道。道前街沿河,河岸南侧即为民居依河而立,岸北设有花架、报栏、石凳、石桌,并有各种层次丰富,种类多样的植被附着其间。然后是2-3m的人行道,再是一排行道树为杉木,再向北才是非机动车道。这种清洁、优美、舒适的小型化园林绿地满足了人们日常锻炼、休息的需要。在这里常能看到清晨人们舞剑打拳,锻炼身体,午后人们读报、下棋,三五成群自得其乐,游憩的需要得到满足,又发挥了园林绿化的审美效益,优化了整个环境。另外在十全街北侧也有类似设施,但不如前者那样成规模化。

第二,大公园。大公园是我市目前唯一一处不设门票制度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园。假山、池塘、小丘、草坪、树木几乎每一种园林艺术类型它都包容在内。良好的环境与较大的绿地面积能在较高程度上满足周围居民的需要。然而这种以城市园林绿化为主体的大公园,由于分布实在太少,无法全面满足居民的日常游憩;公园中绿色植物对大气净化和提供新鲜空气的作用并不能为每个城市居民日常直接受益;园内景物在栅栏的围困下造成与外界分隔,也就无补于整个城市的风貌。但无论怎样,这种面向大众的公园还是值得提倡,它将与周围普遍分布的小型林绿地一起发挥出园林绿化的审美和游憩效益。

3 景观、生态、文化建设要融合

摆在我们面前一个跨世纪课题,就是如何积极地继承并延续了2510年的历史文化遗产,古城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

3.1 历史街区的改善中要珍惜“水巷”和民居的景观当前,全面保护古城风貌中,园林、“水巷”和民居是古城三大特征。园林是国宝已为举世所公认并已受到重点保护。但水巷和民居多年来在街坊改造及房地产开发中渐渐成为古城的残缺,对此,苏州市政府和人民逐渐认识到开发和保护是矛盾统一的关系,保护历史遗迹并积极运用其中的文化精华,这在当前两个文明建设中是有现实的意义。如前所述,在37号街坊改造中,其模式闪耀着浓郁水巷风格。定慧寺小区原有许多古迹,现在熠熠生辉,其中建筑、古桥、古塔、古园林分布在官太尉河西侧,并和该巷口牌坊对联遥相呼应。今后旧城改造中,要尽可能防止填河,应用37号街坊改造经验,使水城独特的水巷魅力重放光彩。保护民居,利用民居,要分等级分层次,作为文物保存并加以使用,要保护其风格,完善其生活设施,苏州地方特色的民居应以“老”为贵,发扬其“抱残守缺”之美,保存其历史价值。

3.2 古城大环境的整治和生态保护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在古城环境整治中,污水、废气和噪声是三大公害,当前政府有关部门正加强对水环境这个重点和难点的治理,河水首先要活起来,泵房开启要结合水质监测定期进行,利用水生物净化污水的工程要因时因地加以推广实施。日益增多轻骑摩托的废气排放严重破坏着古城空气,须加紧治理,限量遏制其猛增的势头。更为重要是加大实施城市绿化景观的规划,对居住区、道路,大型公共建筑、校园、文化古迹,对外交通走廊等绿色景观进行规划设计,要进行环城河两岸绿色景观的完整设计实施,以维系环城河及古城址的稳定,重现古城宁静,清新的良好生态环境。

3.3 大力塑造以吴文化为基础的古城现代文化

苏州古城以其人工河系仍规划完整为鲜明的地方特征,说明今后苏州仍应尽可能保护和发扬水城的格局风貌,这是人和环境和谐相处的文明象征。在今天,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苏州吴文化中,立足于自然环境,以优化居住空间环境为基调,加强绿化建设,营造绿色文化,在吴文化中加大树木花草的比重,同时利用园林中的匾额楹联艺术在道路两旁树立历史上名人名言碑,特别是曾经生活在苏州的历史名人,如:顾炎武、林则徐等人的名言。苏州市正着力实施,达到改善古城形象,提高古城文化品位的良好效果。

4 结语

前不久,国家卫生城市考核鉴定的通过,把苏州古城的全面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中需要更强的责任心。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加大珍惜古城,唤起干部群众参与保护古城的意识,在措施上古城规划要立法、守法和执法,把水环境整治好,把道路建设、街坊改造与改善和公园绿地建设结合起来,在建筑风格中不断渗透古城风貌中的文化内涵,使古城建设中不断提高吴文化的品位。从而使苏州这座古城真正成为举世瞩目,众望所归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参考文献

[1]俞绳方.从苏州论中国城市规划的水系问题[J ].建筑学报,1986

[2]吴 翼.“园林化”与山水城市—和钱学森先生山水城市的倡导[J ].中国园林杂志,1993

[3]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M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下转第45页)

1

3第1期 王颖洁等 对苏州古城保护和发展的思考

以上是笔者对CAJ —CD 的评价,正确与否,让智者评说,而笔者的愿望是希望CAJ —CD 办出自己的特色来,能代表着中国出版界现代化的一面,走向世界,为世界学术信息传播,为科教兴国作出贡献。希望CAJ —CD 成为我国学者进行读书治学的首选的良师益友和终生朋友。

参考文献

[1]俞培果,吴景海,陈健.核心期刊和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评价.图书情报工作,1998

[2]姜爱蓉,黄晓玲,中英文光盘版电子期刊的利用与比较分析.情报学报.1998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 (CD Edition)and Its R evie w

L EN G Hong 2z hong ,ZHA N G L ian 2m i ng

(Department of Library ,Suzhou Railway Teachers College ,Suzhou 215009)

【Abstract 】CAJ -CD is a large full 2text electronic retrieval system ,which covers lots of core journals in Natural Scienc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Humanities ,and other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 periodicals.Provided with advanced administration software of full 2text research ,it becomes a full 2text retrieval system for fast guide reading and is useful for academic exchange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staff.Insufficiently ,the accession ratio of professional periodicals and core journals is relatively low ,and it also needs improving in after 2sale service and for user ’s utili 2ties.

【K eyw ords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 ;CAJ -CD

[责任编辑:谢金春]

(上接第31页)

Thoughts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uzhou Old City

W A N G Yi n 2jie ,X U Ji n 2huai

(Department of G eography ,Suzhou Railway Teachers College ,Suzhou 215009)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uzhou old city ’s historic value ,primary space changes and the culture development so as to better protect the old city and also find a way to fur 2ther protection in the future.

【K eyw ords 】old city ’s protection ;layout of the city ;Wu Culture

[责任编辑:谢金春]54第1期 冷红中等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其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