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教案

合集下载

《祭十二郎文》2(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祭十二郎文》2(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祭十二郎文》2(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祭十二郎文》2(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中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高中课程的更新迭代也越来越快,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教师们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祭十二郎文》2是人教版高二选修文学类课程中的一篇课文,为了更好地教授该文,以下是一份教案教学设计供教师参考。

一、教学目标1.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及其作者;2.理解《祭十二郎文》的内涵及其与当代的联系;3.能够快速理解阅读材料,并准确理解书写文字;4.能够结合自身的课内和课外阅读,在讨论中展开思考和交流。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材:人教版高二选修文学课程《祭十二郎文》22.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和阅读3.教学流程:①预习由于《祭十二郎文》涉及到历史和文化背景,因此预习是必要的。

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丰臣秀吉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接着,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全文来了解内容大意,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PPT和视频资料来讲解《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内容和意义,通过对每个细节的解读阐述它与当代的联系。

在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反馈来随时调整和改进授课内容,主要涉及的知识点包括:1)文化差异:通过比较中日文化差异,让学生了解《祭十二郎文》与日本文化之间的内在关联;2)史实掌握:通过儒家思想、日本武士精神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中的逻辑事实和史实;3)阅读技巧:结合文本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让学生深入理解其含义并掌握高效阅读技巧;4)联系当代:通过与日本现代社会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历史对当代社会影响的重要性。

③讨论在讲解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和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例如:1)丰臣秀吉的领袖能力和统治手段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2)《祭十二郎文》对于日本文化的发展有何深远影响?3)文本中所呈现的矛盾和冲突,是否与当前社会存在类似现象?通过讨论的过程,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同时也能够在思考和交流中收获启迪和思维上的提升。

语文教案-祭十二郎文

语文教案-祭十二郎文

语文教案-祭十二郎文教学目标1.理解祭文内容,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教材分析本次教学的教材为《祭十二郎文》。

该文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描写了自己祭祀亡儿的情景,以及对儿子的悼念之情。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虚实结合的写作结构,为学生阅读文言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教学重点1.分析诗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2.阅读理解文本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情感认知和体验能力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式教学法,模拟祭祀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人的悲伤2.以分组阅读和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印象3.结合现代文学、音乐等资料,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和体验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情境1.板书“祭十二郎”,并讲解祭祀的含义和仪式流程。

2.播放《祭十二郎》的音乐和视频资料,营造出温馨而悲伤的氛围。

第二步:整体阅读1.教师发放文本,全班一起朗读和齐读。

2.教师分段解读文本,注重语言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第三步:分组阅读和讨论1.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阅读一段祭文,探讨段落结构和修辞手法。

2.分组讨论结束后,各组轮流展示自己的收获和发现。

第四步:诗文体验1.教师展示相关的文学、音乐作品,并分析其与祭文之间的联系。

2.学生进行诗文体验,以及情感共鸣和表达。

第五步:诗文写作1.针对教材的主题和基调,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写作秀句,表达个人情感和体验。

为了方便在课堂上完成,学生可以使用直接输出字体或简易版的Markdown工具记录下所需内容。

教学扩展1.在文学课程中,加入更多中国传统文学的阅读和学习,能够从文化层面上丰富学生的知识和体验。

2.在写作课程中,扩展学生的写作领域,引导学生尝试不同的文学体裁和风格,提高表达能力。

3.在个人成长辅导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健康,鼓励学生展开心理疏导和情感抒发。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祭十二郎的来源以及相关文化背景;
2.学习祭十二郎文的基础知识,如字音、字义、结构等;
3.能够阅读、理解并书写祭十二郎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祭十二郎的来源以及相关文化背景;
2.祭十二郎文基础知识的教学;
3.祭十二郎文的阅读与书写。

教学难点
1.祭十二郎文的音韵规律;
2.祭十二郎文的书写规范。

三、教学流程
1. 祭十二郎文的来源与文化背景
讲解祭十二郎的来源及相关文化背景,包括十二郎神、野趣舞、鬼面山等。

2. 祭十二郎文的基础知识
a. 字音
介绍祭十二郎文的发音规律,如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等。

b. 字义
介绍祭十二郎文中常见词语和意义。

c. 结构
介绍祭十二郎文的结构特点,如仄起、平结、轻重、对仗等。

3. 祭十二郎文的阅读与书写
a. 阅读
教学生如何正确阅读祭十二郎文,包括字音、字义、结构等方面。

b. 书写
教学生如何正确书写祭十二郎文,包括字形、笔画、书写规范等方面。

四、作业与评估
作业
1.阅读并学习祭十二郎文,完成相关笔记;
2.书写祭十二郎文,提交作业。

评估
1.课堂表现:包括听讲、回答问题等;
2.作业表现:包括笔记清晰度、书写规范等。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对祭十二郎的来源和相关文化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祭十二郎文的基础知识和正确书写方式。

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祭十二郎文的音韵规律的掌握比较困难,需要加强相关方面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音韵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书写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一、课文悟读这篇祭文是作者祭奠一个30岁左右的侄子的文章。

这样一篇哀悼一个普通年轻人的短文竟然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

祭文一般总是赞颂死者的功业或德行,而本文尽脱窠臼,没有一句赞颂的话(只是在文中顺便提到伯兄的“盛德”和十二郎的“纯明”),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

文章主体部分从儿时生活写起。

作者3岁丧父,全靠兄嫂十二郎的父母抚养。

这时家道中落,两个名为叔侄、实同兄弟的孩子孤苦相依,“未尝一日相离”,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接着写作者成年之后,由于谋官求禄,宦海沉浮,所以行踪飘泊不定,叔侄间别多聚少,可是关系并未疏远,彼此都盼望着能够长期相处,哪料十二郎过早天亡。

然后作者又写了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待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从内容上看,祭文写的是一些亲人之间的日常琐事,但无不蕴涵一片真情。

正如文章结尾所言:“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主要是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同时,要领会文章借助叙事进行抒情的一些特点。

当然,文章调子比较低沉,并且夹杂着一些封建道德观念。

这是阅读时需加注意的地方。

二、亮点探究1.叙事于琐细中见沉痛。

探究学习:本文作者在叙事时不是孤立地叙写琐事,而是善于把它们放在较宽阔的背景中来处理,以便于琐细中见沉痛,于联系中见深挚,比如十二郎英年早逝,这本身就足以使作者十分痛惜,联系到两人从小孤苦相依,成年后别多聚少,再加上家世凄凉,作者“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现在孙辈中惟一的十二郎也和三兄一样“不幸早世”,岂不是悲痛之情更加绵远深重,催人泪下吗?本文的特点是直抒胸臆,但抒情又与叙事紧密结合,正如上述一样,在絮絮切切地诉说家常琐事的同时,感情也表达得曲折人微。

再如作者写与十二郎幼年时孤苦相依的一段艰难生活,写的特别细致动人;而关于生死离别的反复重叠,说而又说的抒情,更显出哀痛的至深至切。

精选祭十二郎文教案4篇

精选祭十二郎文教案4篇

精选祭十二郎文教案4篇祭十二郎文教案篇1教学要点1.熟读课文,读懂文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较为准确、清晰的了解。

2.梳理课文层次脉络,感悟课文的`抒情基调。

教学过程1.解题祭文是一种文体,古已有之。

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作如下界定:“祭文者,祭奠亲友之词也。

古之祭文,止于告飨而已。

中世以还,兼赞言行,以寓哀伤之意,盖祝文之变也。

”古文写祭文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内容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此文的主旨不在于称颂于死者,而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

通过对家常琐事的记叙,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形式上突破四言押韵常规,破骈为散,不拘常规,或散或偶,或长或短,情至而文生,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妇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

2.介绍作者及背景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

②学生初读认准字音;再读体会感情。

③用一句话说出自己的感受。

④检查朗读,看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理解。

4.自读课文,理清脉络。

再读首先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给分段并归纳大意。

小组讨论明确。

(有条件的可利用实物投影,让学生直接展示成果。

或者学生讨论明确,教师随之板书。

)5.总结文言知识6.布置作业熟读课文,重点体会融抒情于叙事的特点和破骈为散和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

7.揣摩第5自然段中“邪”“也”“乎”“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学生集体背诵第5段,然后找出这些虚词进行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悲伤之情无法抑止,又希望“传之非真”,因此在本段连用三个“邪”字,三个“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

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

后连用五个“矣”字,表明作者在理念上感到丧报书信决非误传之后的不情愿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二、艺术手法的体现提问:__作为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归纳艺术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思考后明确: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祭十二郎文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希望通过学习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和内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及其价值观进行思考和分析。

【教学目标】1.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2.理解祭十二郎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4.引导学生分析祭十二郎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祭十二郎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2.祭十二郎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1. 理解祭十二郎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2. 分析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学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和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好奇心。

二、讲解背景(10分钟)1.简要介绍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写作的目的。

2.解释一些相关的历史术语和文化背景,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阅读理解(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合作阅读祭十二郎文,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每个段落的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2.进行全班讨论,了解不同组的理解和观点。

四、分析人物形象(15分钟)1.指导学生分析祭十二郎文中的人物形象,包括十二郎、父亲、村民等。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形象背后的价值观和情感。

五、文学鉴赏(15分钟)1.让学生尝试分析祭十二郎文的文学特点,如叙事结构、语言运用等。

2.引导学生体会祭十二郎文的情感和思想表达方式。

六、展开思考(10分钟)1.让学生思考祭十二郎文中的主题和意义,以及这个故事对他们的启示。

2.通过讨论和写作,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七、总结(5分钟)总结祭十二郎文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收获,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

【教学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或历史材料,深入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和文化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演绎或创作,延伸祭十二郎文的内涵和形式。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了解更加深入,不仅仅是内容上的了解,还包括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一、教案《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由日本作家太宰治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作品通过讲述主人公十二郎文的经历,展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教学该文旨在通过阅读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祭十二郎文》的故事情节,掌握作品的基本知识;2.分析十二郎文的内心矛盾和成长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4.引导学生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培养学生的情绪表达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了解基本情节1.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太宰治的其他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阅读理解:在班级中带领学生朗读《祭十二郎文》,并逐段解释文中难点词汇和句子结构。

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故事情节中的关键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十二郎文的内心挣扎和成长。

4.提取:请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并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第二课时:思辨分析1.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讨论内容,激发学生对《祭十二郎文》内心矛盾的深入思考。

2.情感体验:请学生选择一个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十二郎文的情感和思绪,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

3.文本解读:带领学生重读故事中的关键段落,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十二郎文的内心矛盾和成长过程。

4.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探讨作品中的哲学思考和价值观。

第三课时:文学鉴赏1.复习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讨论内容,提醒学生关注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

2.文学形式分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和语言运用,进行分析和解读。

3.情感交流: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鼓励学生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4.小结:帮助学生作品的文学鉴赏要点,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作品分析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一份对《祭十二郎文》的作品分析报告,包括情节分析、人物描写、文学价值等内容。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祭十二郎文》中的经典段落,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解析、讨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中的情感表达,理解韩愈与十二郎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作者面对亲人离世时的悲痛心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珍视亲情,理解生命的脆弱与珍贵,培养感恩之心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祭十二郎文》中的情感表达,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难点:深入分析文章中的情感层次,理解韩愈的悲痛与自责,以及这些情感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亲情的小故事,如一个家庭在面临困境时如何相互扶持,共同度过难关。

然后,引出《祭十二郎文》的背景,介绍韩愈与十二郎的关系,以及韩愈在得知十二郎去世后的悲痛心情。

二、初读感知(约15分钟)1.自由朗读:学生自行阅读《祭十二郎文》,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基调。

2.字词讲解:教师选取文中几个典型的文言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如“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吾实为之,其又何尤?”等,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汇和句式的含义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3.分段朗读:分小组或全班分段朗读,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体会文中情感的起伏。

三、深入解读(约30分钟)1.情感解析o悲痛之情:引导学生分析韩愈在得知十二郎去世后所表现出的悲痛心情,如“吾哭于斯,吾痛于斯,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等句子。

o自责与悔恨:探讨韩愈在文章中流露出的自责与悔恨之情,如“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等语句。

o怀念与追忆:分析韩愈对十二郎生前事迹的怀念与追忆,如“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未始以为忧也”等段落。

祭十二郎文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高三下册语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高三下册语文教案《祭十二郎文》是十五韩愈对其侄十六郎所写的祭文。

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家常、生活遭际朴实的叙述中会,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真切的怀念怀念和痛惜,感人肺腑。

以下是整理的祭十二郎文高三下册语文教案,喜爱大家借鉴与参考!《祭十二郎文》教案知识目标1.解文言词句。

文言实词:孤,怙,孥,薨,辍,嗣,蒙,窆,尤等。

文言虚词:其,抑,曷等。

文言句式: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 呜呼,其信然矣。

(感叹)等。

2.了解祭文的有关知识及本篇祭文破骈为散,边泣边诉的语法形式。

能力目标1.掌握住本文叙事和语言艺术抒情紧密结合的写作方法。

2.体会遣词用字的妙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领会此文散发的浓浓。

3.指导学生饱含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理解语意并背诵部分段落的目的。

4.培养学生感受悲剧美学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鉴赏本文,让学生体会融于字里行间的至真至切的亲情。

教学重点1.鉴赏韩愈散文的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2.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语言形式。

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悲伤凄婉基调的婚姻生活基调。

教学难点体会“邪”“也”“乎”“矣”等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与学之法1.诵读法。

反复诵读,注意作者感情的短促变化,读出应有的感情波澜。

2.讨论法。

素材讨论文中的关键内容及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

3.辩论法。

通过反复辩论的形式,体会《祭十二郎文》的现实意义。

4.比较法。

比较本文与其他祭文的极为异同。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及文体。

2.整体感知。

3.结合注释了解1-3自然段大意,点拨重难点语句,并略作欣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极为动人的里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样几篇四篇抒情散文,它字字含泪,句句动情,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二、出示自学目标1、体会叙事中会抒情的特点。

《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祭十二郎文》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文学特征及文化价值。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文献鉴赏能力和批评技巧。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祭十二郎文》的文学特征及文化价值。

2、难点:教学如何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古代文化。

三、教学方法1、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由教师进行讲解,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问题导入法:以问题作为课堂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

3、演示法:通过相关视频、图片等资料进行演示。

四、教学程序1、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文化是什么?”,让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挖掘由文化带来的思想、道德和美的资源。

2、学习环节a. 文化背景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祭十二郎文》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与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内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

b. 文学特征通过了解《祭十二郎文》的历史、文学和文化特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文中人物形象、描写手法等方面来分析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

c. 文化价值教师可以通过探讨《祭十二郎文》表现的中国古代人民崇拜英雄烈士、向往美好生活等民族情感和文化价值等方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3、实践环节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祭十二郎文》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组织学生就《祭十二郎文》中的某一段内容展开讨论,挖掘旧时期哪些现象和故事对当代人仍具有启示和影响等。

4、总结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课堂内容。

五、教学资料1、教学文本:《祭十二郎文》2、多媒体资料:图片、视频、PPT等六、教学评估1、考试评测: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测试学生的文献鉴赏能力和批评技巧等。

2、课堂评测:通过课堂讨论、问题交流等形式测试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情况。

祭十二郎文 优秀教案

祭十二郎文 优秀教案

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教案标题:祭十二郎文优秀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祭十二郎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祭祀仪式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豪感,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祭十二郎文的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祭祀仪式的了解和想法。

二、文本理解(15分钟)1. 分发《祭十二郎文》的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

2. 学生彼此交流并讨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解读文本中的生词和难点。

三、文化背景介绍(10分钟)1. 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祭祀仪式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非常重要。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祭十二郎文的意义和价值。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祭十二郎文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

2. 提供写作指导和范例,帮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展示和总结(10分钟)1.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他们的写作成果。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并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教学资源:1. 《祭十二郎文》的文本材料2. 祭十二郎文的图片和视频资料3. 学生写作练习的指导和范例教学评估:1.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学生的写作成果和表达能力。

3.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价。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祭祀仪式,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祭祀仪式,并进行比较和探讨。

3. 引导学生通过写作、绘画、演讲等方式,展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

祭十二郎文教案范文6篇

祭十二郎文教案范文6篇

祭十二郎文教案范文6篇祭十二郎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祭文的文体特征。

2、__重点在于倾诉自己的痛悼之情,体会它的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特征。

教学重点1、掌握这些文言虚词:其、邪、也、乎、矣2、注意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3、掌握成语形单影只、成家立业的用法。

教学过程第一、二课时教学任务:完成课文学习。

一、题解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本为韩愈次兄韩介之子,出嗣给长兄韩会为子。

他在族中排行第十二,故称十二郎,祭文,祭奠死者了一种文体。

二、写作背景韩愈幼年丧父,靠兄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下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叔侄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十二郎病死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祭文。

三、内容结构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包含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全文以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自己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死之数,乃至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哀婉动人。

__语决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抒情色彩。

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古文观止》的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当然,这些说法带有夸张的成份,但__包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

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

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人之间的浓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年时的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身。

祭十二郎文(第一课时)教案

祭十二郎文(第一课时)教案

祭十二郎文(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背景《祭十二郎文》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经典之一,源于我国的北方地区,是一种集武术、音乐、文学、漫游、宗教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

这门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时代感,而且具有现代人们渴望的健康、和谐和美的气质。

本次教案旨在通过介绍“祭十二郎文”的起源、历史、文化内涵等知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力和文化责任感,促进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1.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起源和历史,掌握其基本知识;2.理解“祭十二郎文”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欣赏力;3.能够准确理解并领会祭十二郎文中所蕴含的智慧和道德,体会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4.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提高其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

三、教学内容1. 什么是“祭十二郎文”“祭十二郎文”是一种中国北方地区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

它是在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三这天,人们通过舞蹈、歌唱、表演等多种形式,来祭祀十二神将,代表了人们对守护城墙、保家卫国的守护神的崇敬和祈福之意。

2. 祭十二郎文的历史“祭十二郎文”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农村,在过去的岁月里,是以农民阶层掌握和传承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化的进程以及人们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它开始向城市和地区的中心化地带扩散,成为了一种全民性的文化活动。

3. 祭十二郎文的文化内涵“祭十二郎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重要音乐、舞蹈、文学等方面的艺术形式。

在“祭十二郎文”这个文化活动中,人们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美学和道德观念在底层文化里透出来的点点滴滴:敬天爱人、顺应自然、勤俭节约、尊重祖先、孝道文化等等。

这些观念和价值对于今日的中国社会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4. 祭十二郎文的教育意义学习和传承祭十二郎文,对于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心、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责任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学习和了解这门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学生还能通过祭十二郎文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感悟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篇一:《祭十二郎文》模板教案《祭十二郎文》12345篇二:《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教学难点: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

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

导语2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

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

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

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最残酷的事实。

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祭文——《祭十二郎文》。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是极优秀的的古典散文。

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背景介绍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

祭十二郎文高二下册语文教案8篇

祭十二郎文高二下册语文教案8篇

祭十二郎文高二下册语文教案优秀8篇高二语文教案篇一《锦瑟》本着遵循认知规律、遵循鉴赏基本原则,教学中宜深入浅出、以读带赏,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新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一、名句导入,激发兴趣实践表明,由已知切入新课,既容易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又有助于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知识体系。

名句是经过时间的洗涤,被历代人所激赏的前人的智慧的结晶、语言的精华。

由熟悉的名句导入,既可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品味,也可唤起学生积累新知识的渴望,可谓一举多得。

李商隐的许多诗句已被广泛使用,学生早已耳熟能详,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

二、简介,奠定鉴赏必备条件“言为心声”,诗文总会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烙印,刻上个人遭遇的印迹。

了解诗人简况,是鉴赏诗歌的必要准备。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于小官僚家庭。

十七岁就以才华受人赏识,二十五岁中进士,入朝做官。

不幸卷入朋党之争,政治上始终遭到排挤,在党争的夹缝中生存,奔走于四川、广西、广东等地,做些幕僚工作,很不得志。

他的个人生活也很不幸,结婚不到十二年,爱妻便去世。

就在那短暂的十二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常常团聚。

他本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抱负,却终身潦倒,得不到实现的机会,因此心情抑郁苦闷,四十五岁卒于郑州。

存诗约六百余首。

由于时代混乱、个人失意,诗中往往流露出浓浓的感伤情绪。

李商隐的诗不仅在唐代诗坛、而且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中,都占有一席之地,颇有影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艺术性极高的无题诗,基调凄凉伤感,音调和谐婉转,遣词用字严谨,对仗工致,用华丽的词藻构成生动优美的形象,传达出深刻真挚的感情,耐人寻味,想象丰富,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

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和作者。

2. 掌握《祭十二郎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3. 分析《祭十二郎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祭十二郎文》的背景、作者和创作动机。

2. 分析《祭十二郎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 分析《祭十二郎文》的主题和寓意。

2. 培养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祭十二郎文》的课文。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新课,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文学吗?文学有何作用呢?”等。

然后教师介绍《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兴趣。

Step 2 理解课文(10分钟)师生共同阅读《祭十二郎文》,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回答一些基本问题,例如:诗歌的内容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这首诗叫做《祭十二郎文》?等等。

Step 3 分析诗歌(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祭十二郎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例如:对比手法、象征手法、意象等等,然后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并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Step 4 探讨主题(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讨论《祭十二郎文》的主题和寓意,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思考,例如: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作者想要向读者传递什么样的信息?等等。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展示他们的思考结果。

Step 5 文学鉴赏(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例如分析诗歌的艺术形式、韵律以及美感等等。

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展示,并展示他们的鉴赏成果。

Step 6 总结回顾(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回顾,强调《祭十二郎文》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并问学生是否在本节课中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Step 7 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例如写一篇读后感,或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等等。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和作者。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教案标题:祭十二郎文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祭十二郎文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祭十二郎文的含义和重要性;2. 学习相关的词汇和知识;3. 通过阅读文章了解祭十二郎文的传统活动;4. 合作撰写一篇关于祭十二郎文的文章。

教学准备:1. 祭十二郎文的相关资料和图片;2. 学生用品,如纸张、铅笔等;3. 阅读材料和相关练习题;4. 分组合作的指导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如春节、端午节等。

2. 介绍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和意义,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分享祭十二郎文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解释相关的词汇和知识。

2. 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阅读理解(15分钟)1. 分发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了解祭十二郎文的传统活动和庆祝方式。

四、合作撰写(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如历史、庆祝方式等,合作撰写一篇关于祭十二郎文的文章。

2. 提供指导材料,包括文章结构和写作要点。

3.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和分享想法,培养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五、展示和讨论(10分钟)1.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文章,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2. 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和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和合作。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总结祭十二郎文的重要性和学到的知识。

2. 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合作中的表现和收获。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祭十二郎文的庆祝活动。

2. 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手工制作活动,如制作十二郎文的模型等。

教学评估:1. 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2. 学生合作撰写的文章的质量和表达能力;3. 学生在展示和讨论环节中的参与度和表现;4. 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理解和兴趣程度。

高中语文_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祭十二郎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并理解文中贯穿始终的悲情。

了解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2.体会语气助词在表现作者心路历程和情感起伏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结合教师个人经历,讲两件与“生命逝去”相关的事情,自然引入本文。

(二)回顾文言知识通过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检查,让学生回顾知识重点。

1.衔哀致诚2.辍汝而就3.汝不果来4.不克蒙其泽5.吊汝之孤6.吾实为之,其又何尤7.成家以致汝8.业其家9.长吾女及汝女10.其:其能久存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三)提纲概括,回顾全文由于文章较长,通过一个提纲快速回顾全文。

两世一身,形单影只;聚少离多,竟至永别;少殁长存,强夭病全;噩耗袭来,难以置信;未老先衰,愿从汝死;如此还提,忧其成立;病因未明,死期不知;葬汝先兆,惟其所愿;抚孤成立,如此而已。

(四)文本探究,体悟悲悔之情1.跟课文录音读课文前四个自然段,从文字中,大家体会到韩愈怎样的情感?(悲、悔)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读出来?(学生结合句子进行分析)是啊,从文中,我们感受到了韩愈深深的悲情,他悲什么呢?他悲家道中落,悲环海沉浮,悲十二郎早早离世,悲自己未老先衰。

而在这悲中,又凝聚着无限的悲悔之意。

带着这种深渊的悲苦与无限的追悔,请同学们再读2.3.4段。

2.这种悲悔之情在后文也有所体现,请同学们自由浏览后文,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全文无一事不悲,无一字不悲。

诚如作者文末所言,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这些朴实的叙事中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悲悔之情。

作者强忍悲痛,在看似平静的叙述背后,低声呜咽,而当这些情感的细流慢慢流淌汇集到他无法承受时便喷涌而出。

文中情感的河流有两处明显的激荡,仿佛巨石投河,是哪里?(5.11自然段)。

分别分析两段,探究为何这两段文字让大家觉得情感抒发得特别强烈。

3. 分析第五自然段中的语气助词。

通过有无语气词的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语气助词对作者情感抒发所起到的作用。

2024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2024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2024祭十二郎文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掌握骈文的写作技巧。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翻译和鉴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作者柳宗元及其作品《祭十二郎》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理解“祭”字的含义。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词、难句。

2.学生根据注释,自行翻译文章。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起承转合。

2.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如骈文的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等。

3.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如生僻字词、特殊句式等。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让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讨论如何通过文章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尾部分。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结尾部分的含义,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文章的审美价值,如文章的意境、形象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结尾部分的理解。

2.让学生讨论文章的审美价值,分析文章的艺术魅力。

四、作业布置2.让学生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技巧。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骈文写作技巧,如对仗、排比等。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文章写作技巧的理解。

2.让学生讨论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

四、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进行一次骈文写作练习。

2.让学生互相评改,提高写作水平。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情感表达。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情感变化,分析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文章中的情感描写,如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祭十二郎文》教案A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亲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B.教学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的目的。

C.教学难点:祭文的情感。

D.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世界最美的坟墓》等优秀的外国祭文,让我们领略了他们的文化特色,今天我们来看看自己的文化中颇受褒扬的祭文样式——二、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观八年(792)中进士。

元和十二年(817)迁刑部侍郎。

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

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长期的激烈斗争。

“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也成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

其文众体兼长,多所创新,气势雄健,语言新颖,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

其传世的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三、整体感知1、齐读全文,体会祭文情感,正音2、检查预习,请学生分析作者与十二郎的关系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感情特别深厚。

但成年以后,韩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

正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

韩愈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

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

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

第二段写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

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贯注,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优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

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线索:情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无常宦海沉浮“至情之文,千古绝调”4、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

正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四、文章特色古代的祭文一般都是用韵文写的,但作为古文运动的旗手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却一反传统文风,而运用散文形式写成此文,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四言韵语或骈文形式无法婉转灵活,适应情感变化而抒发作者与十二郎的骨肉之情,只有“形散神不散”的散文才能更好地把作者巨大的悲痛曲折婉转地抒发出来。

韩愈是成功的,而且发挥得淋漓尽致。

我说其发挥得淋漓尽致,主要鉴于三点:其一是行文质朴自然,情深语切,感人至深。

苏轼把《祭十二郎文》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并举,称其“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中,不期然而然也”。

这话说得不假,韩愈用真情打动了所有的读者,假如没有真情实感,韩愈文才再高也难写出“使酷吏读之,亦不觉泫然流涕”的动天地惊鬼神的这篇佳作。

其二是不拘常格,自由抒情。

如同样是自叙衰老的情状,先是“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随有“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语意基本相同,但表达上略加变化,就显得错落有致,生动活泼。

祭文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

本文一反传统祭文以铺排郡望、藻饰官阶、历叙生平、歌功颂德为主的固定格式,主要记家常琐事,表现自己与死者的密切关系,抒写难以抑止的悲哀,表达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

形式上则破骈为散,采用自由多变的散体。

正如林纾在《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中所说:“祭文体,本以用韵为正格……至《祭十二郎文》,至痛彻心,不能为辞,则变调为散体。

”使全文有吞声呜咽之态,无夸饰艳丽之辞,无暇藻饰而无处不工。

为后世欧阳修《泷冈阡表》、归有光《项脊轩志》、袁枚《祭妹文》等开辟新径。

清代古文家刘大说:“文贵变……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附祭文:诸葛亮吊周瑜: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其有灵,享我烝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

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

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

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

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

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

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千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

昊天昏暗,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

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掎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其三是在语助词的运用上,也颇显功力。

祭文的文字不是一气贯注的,尤其是“痛哭为文章”的《祭十二郎文》,更是在“夹哭夹写”中完成的,这就需要靠助语的穿插缀合,以表示抑扬顿挫。

例如“呜呼哀哉”一语,一篇之中,三致意焉!尤其是“呜呼!汝病吾不知时”至“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这一段,由于语助词的运用,使人在萦系中见真挚、于呜咽处见沉痛的艺术魅力。

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无愧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五、知识要点归纳(一)重要虚词其:1、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指示代词“那”]2、止一岁,请归取其孥;[人称代词“他的”]3、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

[人称代词“我的”]4、呜呼!其信然矣![人称代词“它”,指死讯]5、其然乎?其不然乎?[“其……其……”,“是……还是……”,表选择关系。

]6、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表反问语气:难道;表选择关系(二)重要实词乃能衔哀致诚(表达心意)使建中远具时羞(备办)既又与汝就食江南(谋生)请归取其孥(家眷)吾去汴州,汝不果来(……得成)将成家而致汝(安家)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骤然)吾不可去,汝不肯来(离开职守)而汝抱无涯之戚也(悲哀)未可以为信也。

(真实)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继承家业)不克蒙其泽矣(能/受到/福泽)(三)重要句式惟兄嫂是依。

(只依靠兄嫂。

“依”的宾语“兄嫂”前置。

构成“唯……是……”格式,“是”起提宾作用。

成语“唯才是举”、“唯你是问”、“惟利是图”都是这种格式。

)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是做梦呢?还是传送的消息不确实呢?)其然乎?其不然乎?(是这样呢?或不是这样呢?以上两句是选择复句,构成“其……其……”格式。

)(四)随堂练习1、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一项是()A.不省所怙怙:依靠B.诚知如此诚:如果C.比得软脚病比:近来D.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遽:就2、选出与加点字不同类的一项()A.刘军坝上B.汝之纯明宜业其家C.左右欲刃相如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3、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使建中远具时羞B.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C.而汝抱无涯之戚也D.敛不凭其棺4、下列三句和其它一句不同的是()A.吾佐董丞相于汴州B.惟兄嫂是依C.其又何尤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5、下列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A.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即使让我做官高禄厚的公卿宰相,我也不肯离开你一天而去就职啊。

B.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你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吗?C.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耶?——像你这么大的孩子,又怎样能奢望他们成立呢?D.汝其知也耶?其不知也耶?——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首句是说,新年已到,还没有芬芳的鲜花,这就透露出在漫漫寒冬中就盼春色的人们那种________的心情.2、三、四句使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方法,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又有灵性,饶有情趣,富有__________色彩。

3、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二月初惊见草芽”与“草色遥看却近无”都是借“草芽”来传送春的消息的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B. 一、二两句同是叙事中含情,但前句“未有芳华”抑,后句“惊见草芽”扬,显得波澜起伏。

C. 三、四句流露了诗人对雪花越俎代庖的遗憾和怅惘,这“却嫌”、“故穿”等词语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

D.全诗于常景中翻出新意,构思新巧,独具风采,是一篇别开生面的佳作。

4、默写韩愈名句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引子叔侄深情两世一身,形单影只三别三会,抱憾终生郎侄之死死之悲痛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信然邪其梦邪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东野之书耿兰之报天难测,神难明理不可推,寿不可知己身之弱孩提之幼死因死期软脚病死期不确今后打算迁葬养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