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以来阳鸟崇拜的图像学研究——以佛教造像资料为例

合集下载

两汉以来的太阳鸟崇拜与石窟艺术

两汉以来的太阳鸟崇拜与石窟艺术

两汉以来的太阳鸟崇拜与石窟艺术作者:张林来源:《雕塑》2011年第06期内容摘要:从两汉以来,以凤凰为代表的太阳鸟崇拜在全国兴盛,佛教传人之后自然也渗透到佛教艺术当中,但反映的仍然是中国本土的思想观念,本文就是对佛教石窟及石窟中出现的太阳鸟崇拜作一考察,并对思想内容进行探讨。

关键词:两汉以来;石窟石刻:太阳鸟崇拜鸟崇拜是图腾崇拜的一种,全世界的鸟灵崇拜有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都崇拜太阳鸟。

在中国鸟崇拜几乎与太阳崇拜融为一体。

在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彩陶中,有大量的鸟纹。

后来鸟纹逐渐演变为代表太阳的金乌。

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中,发现许多双凤朝阳纹的牙雕、骨雕。

同样题材南方很多地区均有发现,这与《尚书,禹贡》扬州“太阳鸟攸居”的记载相一致,《山海经·海外南经》曰:“南方祝融,兽身人面。

”《自虎通·五行篇》载:“位在南方,其色赤,……其帝炎帝,炎帝者太阳也,其神祝融。

续属也,其精朱鸟,离为鸾故。

”可见炎帝部落的图腾就是太阳鸟,随着炎黄部落的融合发展,凤鸟与龙一起成为华夏民族的图腾崇拜。

凤纹在三代青铜器及秦汉建筑、瓦当、墓室壁画、石刻上大量出现,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佛教传入中国后,凤鸟自然渗透到佛教艺术之中。

在凤鸟种类中,朱雀是极其重要的一种,但在汉代与凤凰很难区分,以至后代也是如此。

朱雀在汉代宫阙建筑上作为装饰屡屡出现,张衡《西京赋》:“凤骞翥于甍标,成溯风而欲翔。

”就是这一状况的写照。

此后凤台、凤阙、凤楼便成为中国宫殿建筑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从出土的实物看,明器中望楼、重楼的屋脊和汉代石阙阙顶都装饰朱雀,如河南灵宝出土的东汉望楼,四川雅安高颐阙,都安装有朱雀。

这一传统同样在佛教建筑中出现,在莫高窟的壁画中,朱雀的形象到处可见,或是出现在本生故事画里,或是出现在服饰图案上;有时站立干灯轮顶端观望,有时守卫在建筑屋顶上。

北周第428窟金刚宝座塔刹基上伫立的朱雀即为典型形象。

在云冈石窟第8窟、第9窟浮雕佛殿屋脊正中,龙门古阳洞雕刻佛殿屋脊正中,也有朱雀图象。

中国凤鸟图案源流及其民俗性

中国凤鸟图案源流及其民俗性

中国凤鸟图案源流及其民俗性中国原始先民通过卵生观念把鸟的生育与人的生育联系起来,太阳鸟造型源于上古时期人们用动物表时令、时辰的观念,多绘于墓室,借以表达初民对生命延续的追求。

其中鸟蛇同绘的样式反映了部落文化的融合,由此诞生了凤凰这种吉祥和平的想象之鸟。

凤凰被誉为“美丽的神鸟”,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艺术载体上,表现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由于凤鸟图案蕴含吉祥长生的美好寓意,因此被普遍应用于各类民间绘画形式当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表现得愈加民俗化。

一、鸟纹源流鸟的形象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陶纹上,同时也是凤形象的雏形,和龙蛇一样,是中国古代民族的图腾。

在中国的创世纪神话中,以鸟作为始祖的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以鸟卵为生命本源、宇宙本源的思想在先民众多部族中,如殷商、满族、先秦等都相继出现过。

与创世纪关联紧密的是生殖观念,因为生殖关系到人类的存亡问题,这种崇拜必然是全民性的。

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先民会在陶器、玉器等物上描绘那么多的鸟形。

卵的生殖意义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在民间的习俗中广为流传,比如许多地区流行女婿到岳父母家作客,岳母要做荷包蛋给女婿吃。

再如,看望分娩“坐月子”的妇女以鸡蛋为主要礼品,都是此种生殖观念的遗风。

鸟的图案在上古以及花鸟画之前,除了以鸟鱼结合的图式表示生殖外,还将太阳与鸟结合,借以表达时间,强调生命的永存。

据考古发现,太阳鸟绘制的直接原因,是源于人类对生命的追求,而这种追求往往是由于人类面对死亡所发生的。

先民认为死亡的人在阴间是不见天日的,他们希望死后能够像活着的人那样享受太阳的光辉和温暖,所以太阳鸟的神话就出现了,而且多出现在墓葬仪式中。

鸟与树枝可构成太阳鸟的意义,并显示某种具体的时辰。

从出土的战国到汉代的墓室中,处处可以见到这种太阳鸟的不同形象,作为壁画、帛画和陶器的图纹。

另外,墓室绘画中的日月必有鸟(朱雀、金乌)与蟾蜍,这表达了死者飞升成仙的观念。

出土于四川邛崃县的汉代画像砖上的羽人像,完全能够表达人们对于死者所寄托的这种想象。

佛教遗像对中国造型艺术的影响

佛教遗像对中国造型艺术的影响

佛教遗像对中国造型艺术的影响作者:李牧阳来源:《艺海》2010年第07期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程中,艺术犹如一面镜子。

它客观地反映了一个民族从荒蛮到文明的演变过程。

直至今日,艺术依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

人类文明发端之时,随即便出现了最早的艺术行为(即便与今天所谈及的“艺术”已不能同日而语,但是其问的因果关系是不可忽视的)。

艺术随人类文明诞生之初,便与伴随此种文明孕育而生的另一产物——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原始宗教经过不断的演化,逐渐有了现代社会所存在的诸多宗教派系。

众所周知,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作为世界性的三大宗教,源远流长。

其中,佛教又是最古老的宗教。

北传佛教于两汉间从西域传入我国,自此生根发芽、广为传播。

而后,中国历代文明演进的过程中,佛教便始终与本民族的政治和文化交相辉映,不可分割。

与此同时,宗教艺术自然而然在中华大地逐渐绽放开来。

佛教艺术大致包含了佛教雕塑、佛教绘画和佛教建筑几类。

细分又有龛窟造像、摩崖、壁画、寺院、塔、经幢、碑等一些具有典型宗教特色的艺术形式。

本文以佛教雕塑为代表来浅析佛教艺术与中国艺术千丝万缕的关联。

古代的中国,封建帝制长期存在,并且把握着民族、文化、社会时局的咽喉。

封建时代有着严密的阶级划分,国家的最高权力隶属于以皇帝为中心的王权阶层。

权力阶层的力量在封建社会里是无比强悍的。

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不断发展,宗教开始成为一股逐渐壮大的势力,以致几乎和皇权统治阶层有着不相上下的地位。

和西方一样,在宗教和王权的交互作用下,中国古代艺术开始以各种姿态滋长绵延开来。

由于统治阶级和宗教的介入,艺术作为民族文化极为重要的一部份,受到大力的支持和宣扬。

客观地说,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艺术的茁长成长与宗教和皇权的直接作用是分不开的。

谈到佛教造像的精神性问题,我们可能会惯性地用一种解读“现代艺术创作中的精神性问题”的观念来审视它。

但是客观上,这种出发点是动摇的。

在过去的封建社会中,佛教艺术,尤其是佛教造像艺术的主持与实施和普通百姓是没有什么直接关联的。

汉画中的佛教图像的初步研究

汉画中的佛教图像的初步研究

汉画中的佛教图像的初步研究【摘要】汉画像中有刻画佛像、宣传佛教故事、驯象与乘象等与佛教有关的图像,汉画佛像图像表明,东汉时,外来佛教在我国有一定范围的传播,用石刻画来宣传佛教的艺术形式已经出现。

【关键词】汉画;佛教;初步研究在江苏、山东、四川、新疆、内蒙古、南阳等地发现一批与佛教有关的汉画,本文试图对这些汉画图像作些初步的分析,不当之处,敬请专家赐教。

1.佛教在汉代的传播概况公元前六世纪,佛祖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佛教。

佛教因其反对婆罗门种姓制度,主张众生自由平等、精神不灭、转生来世、因果报应等,很快传播开来。

东传佛教的一支经过克什米尔、中亚细亚,向中国传来。

自汉武帝刘彻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印度佛教始由西域传人中土。

“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1]。

景卢等青年知识分子对佛教已有了浓重的兴趣,并开始学习佛经,领会佛家思想。

由此可知,佛教传入中国的时期是在西汉末年。

东汉初,佛教已有了一定的传布范围,而且还得到东汉楚王刘英的信奉。

刘英把释迦牟尼捧上了中国的神坛,汉明帝褒奖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2]。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公元67年,印度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用白马驭载佛经和佛像来到东汉国都洛阳。

第二年,东汉王朝在洛阳建造白马寺,邀请二位高僧讲解佛经,翻译佛教经典《四十二章经》。

汉桓帝时,高僧安世高和支娄迦谶相继来华,不仅译经,而且还外出传教。

汉桓帝自己也信仰佛教,据《后汉书·襄楷传》记载,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汉桓帝竟然也在“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

从此,“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3]。

汉灵帝时,丹阳人笮融为徐州牧陶谦督广陵等郡的漕运,他利用职权之便,在徐州、广陵间大造佛寺,铸造铜佛像,并用免除徭役的方法招徕信徒。

此时的佛教,在东汉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崇下,已经传播开来,而且还传入民间,被平民百姓逐渐接受,成为他们的一种宗教信仰。

浅析淮北地区出土汉代画像石中鸟图案

浅析淮北地区出土汉代画像石中鸟图案

Art and design<美术与设计浅析淮北地区出土汉代画像石中鸟图案武可(淮北市博物馆,安徽淮北235000)【摘要】淮北属于古代鸟夷族分布区,更是楚汉两种文化的交汇地,特有的文化背景使其形成了“尊凤爱鸟”的习俗。

淮北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便有很多这样的图案,既反映出了汉代淮北人对于天文知识的朴素认识,又反映出了他们对于生命的赞美与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愿。

回顾淮北汉画像的发展历史,在与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结合之后,它的创作动力主要包括“图腾崇拜”“抽象夸张”及“现实生活进步”三部分内容,笔者就从这三部分要素出发对其内涵及创作背景进行了划分。

【关键词】淮北汉画像;鸟图案;图腾崇拜;类型分析;美好生活向往【中图分类号】K872[文献标识码】A淮北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春秋时期属于宋国,在战国时期则属于楚国。

久而久之,淮北也就成为了楚汉文化的交汇地,因承袭楚人“爱鸟尊凤”的传统,所以,淮北汉画像中也呈现出了这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由“图腾崇拜”而创作出的太阳鸟图案淮北汉画中经常会见到“太阳鸟”的形象,而这类作品的创作源于古代劳动人民对于日月的想象,更反映了其对于天文知识的初步认知O过去,此类画像多刻于墓前的石祠之上,属于我们所熟悉的“日月同辉”图案的一部分,“图腾崇拜”是其创作的最初动力。

其太阳内部还刻有三足鸟,它代表的是太阳的“精魄”,当然,这一认识在今天看来根本不值得一提:因为古人观测到了天文现象中的太阳黑子,且当时的认知还解释不了这一现象,于是便把它理解成了“背负黑子的三足鸟”或者说金乌。

⑴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三足鸟是西王母的侍禽,主要负责为西王母完成取食的过程。

总之,这一图案其实代表了古人对于天文现象的普遍阐释,更表达了一种对于太阳鸟的崇敬。

回顾历史,古代劳动人民对于太阳鸟的崇拜由来已久,这一行为至少经过了七千年的传承,共经历了三个历史高潮。

自河姆渡文化时期开始,在漫长的岁月中太阳鸟似乎已经成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另一种精神信仰,并运用到了劳动、生活等各个方面。

古玉界:百鸟朝凤—历代玉凤鸟演变

古玉界:百鸟朝凤—历代玉凤鸟演变

古玉界:百鸟朝凤—历代玉凤鸟演变凤鸟谓凤皇。

中国传说中的神鸟。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五采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

' 按所谓五采鸟,皆凤凰属之鸟。

《山海经·海内西经》云:'孟鸟在貊国东北,其鸟文赤、黄、青、东乡。

'《海外西经》云:'灭蒙鸟在结匈国北,为鸟青,赤尾。

'所记皆凤鸟。

参见'灭蒙鸟'。

在中国上古时代能被称作圣人的不过寥寥几人而已。

这些圣人如何使用河图洛书,未见文字记载。

即便后来被儒家尊为圣人的孔子,也将河图洛书的再现看得比吾已生命还要重要,以至发出了'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的千古慨叹,由此可见河图洛书在中国上古时代的分量。

《说文》四云:'凤,神鸟也。

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麐后,蛇颈鱼尾,颧颡鸳思,龙文龟背,燕颌鸡喙,五色备举。

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朴,濯羽弱水,莫宿风穴,见则天下安宁'。

'凤鸟纹按照构图形象分为长喙鸟纹,体躯是鸟,头部有一较长的喙;鸱枭纹,正面,大圆眼,毛角大翅,盛行於商代中晚期;雁纹,是鸟纹中写实的形象,属春秋晚期北方的风格。

凤鸟纹多饰於历代玉雕和青铜器的鼎、簋、尊、卣、爵、觯、觥、彝、壶等器物的颈、口、腹、足等部位。

一、商代凤鸟纹据考证,鸟是商的图腾。

《诗经。

商颂。

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作为商族人图腾的凤鸟纹,兴盛发展起来。

商代玉鸟多独立成器,有片状玉鸟,也有圆雕的。

凤鸟的造型是比较抽象的,眼睛为“臣”字眼另有阴刻圆眼、阳纹圆外两圈阳纹而眼珠去地等眼形。

大多闭嘴,瞪目高冠上饰鳍齿纹,卷尾,昂首凝视。

凤鸟大多采用写实与夸张相结合的手法进行琢磨。

二、西周凤鸟纹到了西周时凤鸟已经失去了殷商时期神圣图腾意义,而变成了一种象征皇权并有吉祥寓意的瑞鸟了,所以西周玉凤鸟在线条上,逐步摆脱了那种规整的短直线条,开始以流畅的弧形线塑造凤鸟形象,使凤鸟显得更加活泼,具有一种舒展而轻快的形象。

浅析淮北地区出土汉代画像石中鸟图案

浅析淮北地区出土汉代画像石中鸟图案

浅析淮北地区出土汉代画像石中鸟图案【摘要】淮北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是研究汉代社会文化的重要材料之一,其中鸟图案作为常见的主题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本文首先介绍了淮北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的背景和意义,然后详细分析了鸟图案在画像石中的特点及其在汉代社会中的象征意义。

接着对不同鸟类图案进行了解读,并探讨了这些图案与当地文化的关系。

通过对鸟图案的深入探讨,揭示了其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特征,对于研究汉代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指出了继续深入探讨鸟图案的文化内涵对于理解汉代社会及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整体来看,鸟图案在淮北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我们解读和理解汉代社会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关键词】淮北地区、汉代、画像石、鸟图案、特点、社会意义、文化内涵、文化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与社会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淮北地区作为汉代的一个重要地区,出土了大量汉代画像石,其中以鸟图案为主要特征。

这些鸟图案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理解,也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鸟图案,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汉代社会的风貌与特征,推测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对淮北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鸟图案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不仅可以为我们了解汉代社会文化提供重要线索,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代艺术的发展与演变。

2. 正文2.1 淮北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石这些鸟图案在汉代画像石中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风格,有的栩栩如生,有的简约而富有韵味。

通过对这些鸟图案的研究,可以发现汉代人对自然世界的观察和表现技巧,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

鸟图案中常见的鸟类包括凤凰、孔雀、鹰、鸽子等,每种鸟类都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崇拜和生活态度。

这些鸟图案作为汉代社会的艺术遗产,不仅仅是装饰性的元素,更是对当时社会生活、信仰和价值观的重要表达。

历代玉器凤鸟纹飞鸣起舞天下太平

历代玉器凤鸟纹飞鸣起舞天下太平

历代玉器凤鸟纹飞鸣起舞天下太平凤是禽类美化的象征,因此研究凤鸟纹不能脱离对历代禽类纹饰的研究。

纵观凤鸟纹饰的发展与变化,总能在同一时期的禽类纹饰中找到其艺术风格的共同点。

商代玉器雕琢品中就出现较多的禽类作品:有凤、鸟、鹤、鹰、鸱、鹦鹉、雁、鸽、燕子、鸬鹚、鸭等。

以玉石为载体的凤鸟纹文化从原始社会一直传承至今。

商凤鸟:写实与夸张并存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凤,作仰身回首状,冠、喙如鸡,短翅长尾,尾羽分作两股交叉,翅上琢出阳线翎纹,姿态极为生动,显示出艺人的精湛技艺和创造才能。

在造型上,商代凤鸟玉器均闭嘴,瞪目,高冠上饰鳍齿纹,卷尾,昂首凝视,规矩严谨等特征。

商早期薄片状为多,晚期出现了圆雕凤鸟。

在纹饰方面,凤鸟纹眼睛多作甲骨文“目”字形(有双勾、单勾),俗称“臣”字眼,另有阴刻圆眼、阳纹圆眼、圆穿眼、外两圈阳纹而眼珠去地等眼形。

凤鸟大多采用写实与夸张相结合的手法进行琢磨。

轮廓简练,多采用几何纹双勾线来装饰高冠、丰满的双翅、长长的尾羽、宽大而有力的爪子等。

商代禽类多用翎纹和羽毛纹作装饰。

在技法上应用了钻孔、打磨、阴刻线、阳刻线,另在阴线和阳线一侧或周缘并用“撤”刀法,产生一斜面的效果,俗称“一面坡”,浅浮雕或用撤刀法琢出双勾线等用于装饰羽毛。

用料方面,商以前主要用的是彩石玉器。

妇好墓玉器的出土证明了商代已开始启用新疆和阗玉的青玉、白玉、黄玉、墨玉、糖玉等。

除此之外,还有辽宁岫岩玉、河南南阳玉等。

西周凤鸟:图案化线条优美流畅西周玉器工艺,初期沿袭商代传统风格雕琢技法,后逐渐形成自身风格及特征。

在造型上,西周琢于玉器上的凤鸟大都小巧玲珑、生动可爱。

这一时期也以薄片状为主,到了晚期圆雕器物有所增加。

但凤鸟纹的喙部与商代相比有所变化。

喙部变长变尖向下勾,另外也有上下唇都向外勾的。

凤鸟的头冠从华丽多齿的高冠,演变为长条形往前下方勾的凤冠,西周凤鸟纹玉器除大件的柄形器外小件为多。

一般都琢有圆孔供系挂之用。

这一时期的凤鸟纹独立成形的较多,饰于其他物件上的较少。

汉画中的佛教图像漫谈

汉画中的佛教图像漫谈

美术界+TEXT /李斌汉画中的佛教图像漫谈一、佛教的传播及现存的佛教题材汉画像石自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以后,印度佛教始由西域传入中土。

“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1]。

景卢等对佛教有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学习佛经。

由此可知,佛教传入中国的时期是在西汉末年。

东汉初,佛教已有了一定的传布范围,而且还得到东汉皇室成员楚王刘英的信奉。

刘英把释迦牟尼捧上了中国的神坛,汉明帝褒奖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2]。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公元67年,印度高僧迦什摩腾和竺法兰用白马驭载佛经来到洛阳,第二年。

东汉王朝在洛阳建成第一座寺院白马寺。

此时,汉明帝还派遣蔡惜等18人为使者,去印度访求佛法。

据《后汉书·襄楷传》记载,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汉桓帝竟然也在“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

从此,“百姓稍有奉者,后遂转盛”[3]。

佛教在东汉统治阶级的大力推崇下,已经传播开来,而且还传入民间,被平民百姓逐渐接受,成为他们的一种宗教信仰。

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汉文化和印度文化开始了中国文化史上交流。

汉画中的佛教造像就是印度佛教反映在汉代绘画、雕刻领域的产物。

现在出土的汉画佛教图像大致分为三类:汉画中的佛像图、汉画中的佛教故事图、汉画中的驯象和乘象图。

二、汉画中的佛像图在山东、四川、新疆等地的汉代画像,以及江苏省连云港台市孔望山的汉代摩崖造像中,发现一批佛像图。

这些图像中佛教人物所具有的高肉髻、项光、施无畏印、结跏趺坐等都带有十分鲜明的佛教艺术造型特征,而且还具有一定的佛教涵义。

如山东沂南汉画像石墓中室的八角擎天石柱上面所刻的立佛像,头带圆形项光[4];四川乐山县柿子湾汉崖墓刻有结跏跌坐的图像[5]。

三、汉代佛教故事图汉画中的佛教故事图,目前所能断定的不多。

据我们粗略统计,全国目前可能只有三幅。

江苏二幅,山东一幅。

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3)

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3)

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3)编者按:本文是北京大学教授翁剑青《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之第三部分,是对佛教中有关“化生”之图像学研究。

“化生”,是佛教中关于往生佛国的一种奇妙方式,作者从诸多有关“化生”的图像中,考察出佛教中莲花题材及图像的基本内涵及象征意义以及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Editor’s Notes: “Changing birth” which is a marvellous way of borning in the Buddhism, is the third part of the Iconography Study of the Subjects of Buddhist Art during the Communication to the East by Prof. Wen Jianqing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Through the images of it, the writer discovered theinner connection between the lotus’s basic and simbolic meaning in Buddhism and daily life.三.化生图像所谓化生,是佛教中关于往生于佛国的一种奇妙的方式。

佛教的概念中认为“极乐之往生人有胎生与化生两种。

疑佛智而修种种善业之人,生于边地之宫殿,五百岁间不能闻见三宝,是名胎生。

信佛智之人,随九品之行业各化生于莲花之中,身相光明顿具足,名曰化生。

”28由于佛教的净土思想传入中土很早,东汉末期,宣传阿弥陀佛的经典已经传到中国内地。

三国时期的吴支谦在黄武初至建兴中(公元222~253年)翻译出《大阿弥陀经》二卷29,魏康僧铠在嘉平年间(249~254年)译出《无量寿经》二卷,30后来姚秦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一卷,刘宋良耶舍译《观无量寿经》一卷。

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

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

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天宫乐伎,又称天宫伎乐,伎乐供养天。

天宫乐伎,即是在天人之宫殿中以乐舞服务天宫的乐伎。

“原指佛国上界一切从事乐舞活动的菩萨、众神。

”我们在新疆的克孜尔石窟及甘肃敦煌莫高窟等中国的石窟壁画中,可以看到画在墙壁佛龛之上或周边的各种持乐器演奏或舞蹈表演的伎乐天(或伎乐供养天)人物图像,他们既有以双人演奏为单元连续排列的,也有以单人演奏或舞蹈表演形式为单元进行连续性排列的;他们中既有前面涉猎的夜叉乐伎,也有另外置于石窟(如莫高窟)内壁画上方所绘连续性拱券之内的天宫乐伎,似乎这些乐伎们纵情、热烈的奏乐和舞蹈图像构成了佛教场所的神圣、华丽而活泼的意境和范围。

当我们稍加追溯此类伎乐人物的文化及图像源流时,便可发现他(她)们与古代印度(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前后)以及古代西方(主指公元1世纪前后的罗马)佛教艺术及非佛教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影响。

从根本上说,古印度佛教艺术中表现奏乐、歌舞、献花等现象及题材的依据,皆来源于其自身社会及民间生活,或包括吸收婆罗门教等其他艺术题材以及犍陀罗时期来自罗马的域外文化因素。

在印度占代的世俗和信仰生活中,均伴随着丰富的音乐、舞蹈以及与宴酒生活的场景,这些构成其民族心性及民俗文化心理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历史上看,印度的音乐至少具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

而实际上其早期经典赞美诗文《吠陀经》便如所有印度古代的诗一样供人们用以咏唱的。

在这种咏唱中便会自然地伴以演奏和肢体舞蹈的表现,以求得身心表达与体验的内外合一。

如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及史学家威尔-杜兰(WillDurant,1885-1981)在印度古代宗教艺术研究中所言:“诗与歌,音乐与舞蹈,在古老的宗教仪式里合为一体。

印度舞蹈在西方人的眼光中,是肉欲而淫荡的,……可是舞蹈在印度历史的大多时期,乃是一种形式的宗教崇拜,是一种运作与韵律之美的展示,以荣耀神并且陶冶神的性情。

”印度佛教艺术中的音乐和舞蹈的精神体现着人的肉体与精神的完美与统一,乃至体现着对于瞬间与永恒的观念以及对于世俗的爱欲与对神灵的崇拜的情感也并非严格的二分。

汉·三国佛教遗物的图像学──西王母和佛

汉·三国佛教遗物的图像学──西王母和佛

汉三国佛教遗物的图像学──西王母和佛
潘秋枫
【期刊名称】《东南文化》
【年(卷),期】1995(000)002
【摘要】汉·三国佛教遗物的图像学──西王母和佛[日本]曾布川宽潘秋枫(译)目前,发现了许多后汉、三国、西晋时期明显与佛教有关的文物。

主要有画像石、摇钱树、神亭壶、陶瓷器、铜境等。

这些都是佛教初传中国时,当时中国人对佛教受容程度的重要史料。

因此,我想从图像学方...
【总页数】3页(P75-77)
【作者】潘秋枫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
【相关文献】
1.两汉以来阳鸟崇拜的图像学研究——以佛教造像资料为例 [J], 安忠义
2.图像学视域下的地藏菩萨图像本土化镜像——尹文汉著《地藏菩萨图像学研究》评介 [J], 阙琪;蒋九愚
3.论佛苯斗争中的"佛"——以唐代传入吐蕃的汉、印佛教为例 [J], 万么项杰
4.从图像学角度看西王母和昆仑山的关系 [J], 张海停
5.从馆藏佛教文物看佛教的传播
——以唐四面造像碑、明毗卢遮那佛、唐弥勒佛为例 [J], 李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惊爆:中国湖南发现春秋时期的释迦牟尼雕像!比东汉早500余年!

惊爆:中国湖南发现春秋时期的释迦牟尼雕像!比东汉早500余年!

惊爆:中国湖南发现春秋时期的释迦牟尼雕像!比东汉早500余年!惊爆:中国湖南发现春秋时期的释迦牟尼雕像!比东汉早500余年!天涯何处是华夏 2017-12-25 11:29:40最近考古学家经过对湖北江陵天星观二号墓出土的两件实物--妙音鸟和莲花豆的考证,专家认为春秋战国中期就有佛教造像传入南楚,这比此前所知“白马驮经”的年代提早了四个世纪。

学术界一般认为,佛教是在东汉早期传入中国的。

东汉明帝时,印度摄摩腾、竺法西以白马驮佛经到洛阳。

自此,“白马驮经”成了佛教传入中国的佐证。

近日,著名楚文化研究专家、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张正明向记者披露,去年在江陵发掘的天星观二号墓的随葬品中,有两件文物具有特殊的价值,一是半人半鸟的佛教妙音鸟造像,一是髹漆的木雕莲花豆。

正是这两件文物表明战国中期就有佛教造像传入我国。

张正明介绍,“妙音鸟”是汉译,或称“好声鸟”。

相传此鸟善鸣,其音和雅,鸣转自如。

当佛教在印度初流行时,就有妙音鸟。

而此前在楚地发现的神、人、禽、兽等雕像和画像,基本上是写实的,只在某种程度上加以变形,绝没有半人半鸟一半对一半合体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出土的这只妙音鸟的两个手掌是合在一起的。

双手合十,是佛教以示敬意的特有仪式。

中国在佛教没有流行以前,是没有合掌这种致敬方式的。

于此可见,印度佛教的妙音鸟造像,在战国中期就已传入了南楚。

另一件与佛教造型有关的文物,是髹漆的木雕“莲花豆”。

张正明兴趣盎然地说,这个莲盘很特别,它呈圆形,口沿外是一圈莲瓣。

这个豆盘是仿照佛陀造像的莲座造成的。

莲座与真实的莲花有同有异:所同的,是花瓣或偏圆,或偏尖,以及花朵为圆形;所异的,是莲座扁平,而真实的莲花全无扁平之状,且莲座的莲瓣数目有定制。

在楚国乃至周代的其他诸侯国的遗物上所能见到的花卉造型一律变形,以致品种难辨。

因此,豆盘如莲座不可能是楚国乃至先秦时期的中国造型艺术传统中演变出来的,而恰恰与佛陀造像的莲座无异:花蕊的超大和全平、花瓣的形状、花瓣的数目等均与莲座一样。

汉代画像石上西王母图像分析

汉代画像石上西王母图像分析

汉代画像石上西王母图像分析论文摘要:汉代社会充满了神鬼迷信,随着道教在汉代的兴盛,其遵从的一些长生思想也逐渐普及,使得长生不死和死后升仙成为汉人皆有的愿望。

西王母作为道教思想里的至上神,成为人们纷纷追捧的偶像。

在人们意识到现实中的羽化成仙根本不可能的情况下,转而渴望死后能达成愿望,于是纷纷于墓室中绘制一些能表现成仙愿望的图像,这时,西王母的形象便频繁出现。

关键词:西王母图式长生观念偶像崇拜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念自战国中期至两汉发生了第二次重大的变化,一个新的宇宙构成部分——仙人世界终于被人们创造出来。

汉代之所以神仙思想繁盛,是因为汉初主张推行黄老之学,讲究的是无为之治,与民休息;当时的新儒学形成了“天人感应”的神学系统,还有社会上一直延续的巫祀行为仍有影响;方士神仙思想受到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欢迎。

再加上道教的影响,通过董仲舒推行的王道与天道合一,以阴阳五行统辖万物的学说成为稳定的专制政权的理论。

以上种种,都推动了神仙思想的深入人心,而掌握着不死之药的西王母则成为人们普遍认同、崇拜的神仙。

西王母形象的起源西王母崇拜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在《穆天子传》、《竹书纪年》、《山海经》等古籍中均有西王母的记载,最初西王母的形象并不被人们认同,《山海经·西山经》记载说: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

是司天之疠及五残。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述略同: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此山万物尽有。

《山海经·海内北经》云: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

记载中的“疠”字有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为恶性传染病,另一种解释认为“疠”即“枥”,监狱的意思。

五残,为中国古代的五种残酷肉刑。

汉代画像石刻中阳乌及蟾蜍造像探疑

汉代画像石刻中阳乌及蟾蜍造像探疑

汉代画像石刻中阳乌及蟾蜍造像探疑
张力克
【期刊名称】《南都学坛》
【年(卷),期】2007(027)006
【摘要】汉代画像石刻中阳乌和蟾蜍的艺术形象,是汉代人思想意识和远古神话传说相结合的产物.汉代画像石刻中三足乌的形象多与日在一起,蟾蜍的形象多与月在一起,并常常出现在同一画面,应有日月共存、阴阳和谐的意思.以三足乌喻太阳,以蟾蜍喻月亮,这是三足乌和蟾蜍在当时所表达的最一般含义.阳乌和蟾蜍足数的确定,主要可能是受到了数字崇拜和阴阳和谐思想中"阳三阴四,位之正也"观念的影响.它说明了任何一个时代的民族绘画艺术,都不可能摆脱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的影响.【总页数】2页(P21-22)
【作者】张力克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系,河南,南阳,4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4
【相关文献】
1.分析《郑长猷造像记》的刊刻以及北魏龙门造像记的先书后刻问题
2.借力疑探教学培养高阶思维——浅析高阶思维培养如何在"三疑三探"中凸显
3.四川摩岩造像“唐瑜伽部主总持王”柳本尊化道“十炼图”调查报告及探疑
4.飞来峰杨琏真伽造像明代遭“斩”说探疑
5.分析《郑长猷造像记》的刊刻以及北魏龙门造像记的先书后刻问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代东王公传说与图像新探

汉代东王公传说与图像新探

汉代东王公传说与图像新探图一“孔子衣镜”镜框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木质髹漆彩绘“孔子衣镜”的镜框上部绘有两个正坐的人物形象,面向观者席地而坐,头向内侧倾斜,略呈对视状,两者之间有一只朱色的衔珠凤鸟(图一、二)。

根据《衣镜赋》文字可知两者的身份为西王母和东王公。

图二镜框上部彩绘图案学界普遍认为,西王母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东王公的形象是在东汉时期为了和西王母对应而创造出来的。

孔子衣镜从文字和图像两方面将东王公的出现由1世纪提前到了公元前1世纪前叶,以刘贺去世的神爵三年(前59年)为下限,并且证明了东王公作为男性的“阳仙”与女性的“阴仙”西王母相对应的传说及其图像组合模式在西汉宣帝时期已经成型。

图三东王公像图四西王母像西王母和东王公的图像位于孔子衣镜镜框上部的左右两侧。

虽然图像损毁严重,人物形象细节已不可辨,但右侧人物面部可以看出胡须的痕迹,且该人物头戴冠,应为男性。

右侧人物的衣服为浅青色,左侧人物为白色(图三、四)。

这两种颜色或有意对应五行系统中东方的青色和西方的白色。

镜框四周绘有对应方位的四神图像。

右侧人物位于“青龙”图像上方,对应方位为东方;左侧人物位于“白虎”图像上方,对应方位为西方。

因此,我们判断镜框上部右侧人物为东王公,左侧人物为西王母。

早期东王公的文献与图像十分稀缺。

现存较早的关于东王公的记录见于东汉成书的《吴越春秋》以及汉人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和《海内十洲记》等志怪著作中。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载“乃行第一术,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

立西郊以祭阴,名曰西王母。

祭陵山于会稽,祀水泽于江州”,“东皇公”即东王公。

这条记载说明东王公和西王母在汉代分别代表了东、西两个方向,并且是主司阳和阴的男性“阳仙”和女性“阴仙”,两者已存在明确的对应平衡关系。

《神异经》以西王母在《山海经》中的记载为模本,将东王公塑造成了一位“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的半神半兽形象,说明东王公形象的生成和西王母有紧密的联系。

凤鸟纹,母系文化的影子!

凤鸟纹,母系文化的影子!

凤鸟纹,母系文化的影子!凤鸟纹饰是一直备受中国人民喜爱的图纹。

在古代传说中,凤鸟是一种威力无比而又神奇的鸟,同龙一样,是原始氏族的神灵之物,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神秘色彩。

而且凤鸟也是一种吉祥的瑞鸟,是天下安宁的象征。

因此,凤鸟一直是古器物中常见的纹饰。

他不仅出现在玉器中,而且在铜器、瓷器、漆器中也非常流行。

后来凤鸟又被比喻象征美人和富贵。

因此按照历史的顺序,认真分析一下不同历史时期凤鸟图案的艺术特点、时代风格、探讨一下凤鸟纹的发展和演变情况,是我们鉴定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环。

| 早期的玉鸟 |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发现了刻有双鸟图案的器物。

它就是如今的凤纹,但它也绝不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显然是带有一种原始神秘的巫术色彩。

反映在玉器上的早期鸟纹,则多出土于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遗址或葬墓中。

河姆渡文化鸟纹饰红山文化的玉器,是以龙、虎、龟、鱼、鸟等动物形为主的一种独特的文化。

这里出土的玉鸟,鸮比较多,雕琢方法也比较简单。

一般以外缘轮廓表示形状,以凹凸线纹表示羽毛。

鸟体均有穿孔,当为佩带之用。

虽说玉鸮与日后的凤纹无太多联系,但它同其他早期鸟纹一样,是当时备受先民们喜爱和推崇的一种神奇的灵物。

红山文化龙山文化在记载中传说,应该是以鸟为崇拜的部落氏族,可是鸟形玉器出土不多,在传世作品中,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鸟纹圭最为精美。

这里的鸟纹多作向上冲飞的鹰之造型,其首高昂,双翅力展,一副汹涌矫健之气势。

龙山文化玉鹰攫人首佩高9.1cm 宽5.2cm 厚0.9cm良渚文化中的鸟的纹饰如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12号墓出土的玉琮,琮面纹饰不但有刻画纤细致密的神人、獸面复合像(神徽)和简化的神徽(兽面纹),而且在兽面纹两侧各雕琢一鸟纹,据报道,鸟的头、翼、身均变形夸张,刻满卷云纹,弧线等,可称“神鸟”。

除此之外,良渚文化还出土有独体圆雕玉鸟。

鸟形为尖嘴、短尾、两翼外张,作振翅奋飞状。

良渚文化玉鸟高3.4cm 宽4.6cm石家河文化出土的玉鸟更为精美,尤其是浅浮雕状的弦纹勾画的双翅,用镂空技发装饰的长尾,以及玲珑秀巧而且别致的器型,充分显示出工艺技术的高超水平。

108方!金银玉珀新见唯美两汉鸟...

108方!金银玉珀新见唯美两汉鸟...

108方!金银玉珀新见唯美两汉鸟...鸟虫篆,又称“鸟虫书”,将鸟、龙、鱼、虫等诸多动物形态图案化、艺术化,是先秦篆书变化而来的极具装饰性的一种特殊美术字体。

春秋中后期至战国时代盛行于吴、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诸国,至汉代达到鼎盛!鸟虫篆文字印,保留了极大量的鸟虫篆书,这种始兴于春秋战国,鼎盛于两汉,到如今,因其超强的装饰性效果,深受大家喜爱~ 本次的“古代鸟虫篆书印章专题展当代鸟虫篆书篆刻邀请展”,就将展出108方的两汉时期的鸟虫篆!图录今起销售,现货哦~具象派、抽象派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样的绝佳鸟虫本次展览将展出的汉代的鸟虫篆印,有着两种全然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种是流行于西汉早中期的“具象派”,一种是流行于西汉晚期的“抽象派”,无论是印面的笔画,还是留白,都相对比较平均,或生机盎然,或蟠曲流动,都是绝佳的鸟虫篆范本!☆具象派线条装饰为明显的动物图形,但笔画的动物形象变形却完全无损于原字的结构、笔意、向背等。

所作皆精练传神、生机盎然;这类多见于汉代玉印,并流行于西汉早中期。

传武张猛☆抽象派以线条的盘曲流动填满整个印面,为汉代的创造,多见于汉私印,并流行于西汉晚期。

封众之印冯卿私印银、玉、琥珀、铜鎏金、铜不同的材质载体一样的珍稀鲜见本次展出的两汉鸟虫篆印,不仅风格、表现形式多样,材质也非常丰富,古代卷共辑录秦汉印108件,其中银印1件、银鎏金1件、铜印86件、铜鎏金7件、玉印12件、琥珀印1件、封泥2件,可以满足我们对各种不同材质鸟虫篆创作的需求~不仅有常见的铜质,更有银、玉、琥珀等罕见材质,尤其是十几件两汉玉印和一件极其鲜见的东汉时期的琥珀成语印,好想据为己有☆银淳于定国☆琥珀永承嘉福☆各种玉玉印,也是有超多种,白玉、黄玉、彩玉……李贞屚成路定张建☆铜鎏金蕫護私印☆铜陈立魏尊印钮生动有趣极具艺术和考古价值这108方汉代鸟虫篆印,不仅印面内容丰富,材质多样,印钮的造型也很有看头:除了鼻钮、穿带钮、瓦钮、覆斗钮、瓦钮,还有各种动物造型钮,如熊钮、驼钮、辟邪钮、龟钮、角觹钮,等等,各种不同!但每一个都是那样地灵活生动!瓦钮穿带钮覆斗钮龟钮龟钮角觹钮辟邪钮驼钮熊钮难度指数超5星的鸟虫篆印创作365方,近2000张高清图大量的新资料供你参考鸟虫篆印的创作,一方面精致妍美,一方面又要有文人的笔墨情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键词 :两 汉 以来 石窟 石 刻 阳 鸟崇拜 中图分 类号 :K879.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01—6252(2006)o2—0127一O8 鸟崇拜 是 图腾崇 拜 的一 种 ,全世界 的鸟灵 崇 拜有 一 个 奇 特 的现 象 ,那 就是 都 崇 拜 太 阳鸟 。 在 中国鸟崇 拜几 乎与 太 阳崇拜 融为一 体 。在新 石 器 时期 黄 河 流 域 仰韶 文 化 的彩 陶 中 ,有 大量 的鸟纹 和蛙 纹 。“后来 鸟纹 逐渐 演 变 为代 表 太 阳 的金 乌 ,蛙 的形 象 则 逐 渐 演变 为 代 表 月亮 的 蟾 蜍 。”①在长 江 流域 良渚文 化 的玉雕纹 饰 中 ,经 常 出现 一个 飞 鸟 ,鸟 的中部 为 圆形 ,前 有 头 ,后 有 尾 ,左右 展开 双翼 。 牟永 抗 先 生 和吴 汝 祚 先 生 认 为 这 是 “一 个 太 阳符 号 ,上 端 作 冠 冕 状 图 形 ,两 侧有 翅膀 ,是神 话 了的太 阳 O”②同样题 材南 方 很 多 地 区均有 发 现 ,这 与 《尚书 ·禹 贡》扬 州“阳鸟攸居”的记载相一致。《山海经 ·海外南经》日:“南方祝融 ,兽身人面。”《白虎通 。五 行 篇 》载 :“位在 南方 ,其 色赤 ,…… 其帝 炎帝 ,炎 帝 者太 阳也 ,其 神 祝融 。属 续也 ,其 精 朱鸟 ,离 为 鸾故 。”③可见 炎帝 部落 的 图腾 就是 太 阳鸟 ,随着 炎黄 部落 的融合 发 展 ,凤 鸟与 龙一 起 成 为华 夏 民族 的 图腾 崇拜 。
安 忠 义 (鲁 东大 学 学报 编 辑部 ,山 东 烟 台 624025)
摘 要 :从 两 汉以 来 ,以凤 凰 为代 表 的 阳鸟 崇拜全 面兴 盛 ,佛 教 传入 之 后 自然也 渗 透 到佛 教 艺术 当 中,但 反映 的仍 然是 中国本土 的思 想观 念 。只 是 到 了后 期 ,源 于佛教 中的 妙音 鸟 (迦 陵 频 加 )才取代 阳乌大量 出现在 佛 教 图 象 中。本 文 即对 佛 教 石窟 中 出现 的 阳鸟 崇 拜作 一考 察 , 并 对其 中的思 想 内涵进 行探 讨 。
与建木意象类同起沟通天地作用的除了宫室楼台城阙塔寺之外还有明堂甚至车盖建鼓早期建筑中的都柱等所以贾谊在谈到古建木的使用使建筑具有宇宙模式的象征意义表示自己居于天地之中
维普资讯
两 汉 以来 阳
汉 代有 “仙人 好楼居 ”的说法 ,汉 武帝 造 神 明 台 、通 天 台、柏 梁 台、井 干 楼 等 ,均 高 数 十丈 , “言此台高通于天也”,“以侯神人 、望 神仙也 ”。④在 中国古代 建筑 中阙有 昭示天地 门户的功 用 ,《神 异经 》说 :“东南有 石 井 ,其 方 百 丈 ,上 有 二石 阙夹 东南 面 ,上 有 蹲 熊 ,有 榜 著 阙 题 为 地 户 。西 北荒 中 ,有 金 阙 高 百 丈 ,上 有 明 月 珠 …… ,两 阙 中名 天 门。”④崔 豹 《古 今 注 》中也 说 : “阙 ,观 也 ,……其 上 皆丹 垩 ,其下 皆画云 气仙 灵奇 禽怪 兽 以昭示 四方 焉 。” 正 是 由于 阙这 种 神 圣 的功 用 ,才 为统 治者 专用 ,“所 以饰 门 ,别 尊卑 也 ”。∞规 定 “天 子诸 侯 台门 ,天 子外 阙两 观 ,诸 侯 内阙一观”。@即天子为子母 阙,诸侯 为单 阙。塔在 中外宗教建筑 中都具有沟通天地 的神圣 意义 ,与 阙一样层 数越 多越 崇高 。张 光 直 说 :中 国古 代 文 明 中一 个 最 重 要 的 特征 ,就 是 “把 世 界 分 为不 同的层 次 ,其 中最 主要 的便是 ‘天 ’和 ‘地 ’。不 同层 次 之 间的关 系不 是严 密 隔 绝 、彼 此不 相往来 的 。 中国古代许 多仪 式 、宗 教 思想 和行 为 的很 重 要 的任务 ,就是 在这 种世界 的不 同 层 次 之 间进行 沟通 。” 而沟 通天地 之 间 的工 具 也 就 是 神 山 、地 柱 以及 它 的象 征 物 ,如 高 台 、层 楼 、宫 阙、塔 庙 等 。
一 、 凤 鸟
风 纹在三 代青 铜器 及秦 汉建 筑 、瓦 当、墓 室 壁 画 、石 刻 上大 量 出现 ,显 示 出旺盛 的生命 力 。 在凤 鸟 种类 中 ,朱 雀是极 其重 要 的一种 ,但 在汉代 朱 雀与凤 凰很 难 区分 ,以至后 代 也是如 此 ,我 们 可 以合称 为凤 鸟 。凤 鸟在 汉代 宫 阙建筑 上作 为装 饰 屡 屡 出现 ,如 长安 城 中 的建 章 宫 ,“铸 铜 凤 ,高 五尺 ,饰 黄 金 ,栖屋 上 ,下有 转 枢 ,向 风若 翔 。”④《文选 ·张衡 (西 京 赋 )》:“凤 骞 翥 于甍 标 ,咸溯 风 而欲翔 。”④都是 这 一状 况 的写 照 。此 后 凤 台 、凤 阙 、凤 楼 便 成 为 中国宫 殿 建 筑 中不 可 缺少 的部 分 。从 出土的实 物看 ,明器 中望 楼 、重 楼 的屋 脊 和汉 代 石 阙 阙顶 都装 饰 朱 雀 ,如 河 南灵 宝 出土 的东 汉望 楼 ,四川 雅安 高颐 阙 ,美 国波 士 顿 博 物馆 藏 汉 画像 石 函谷关 东 门楼 ,都安 装有朱雀。这一传统同样在佛教建筑中出现 ,在莫高窟 的壁 画中,朱雀的形象 “到处可见 ,或 是 出现 在本生 故 事画里 ,或是 出现在服饰 图案上 ;有 时站 立 于灯 轮 顶端 观 望 ,有 时守 卫 在 建筑 屋 顶上 ;或在 人字 披 内 ,或在平 棋 、藻 井 图案 中 ,或 在 头 光 、背 光 图案 里 ”。 北 周 第 428窟金 刚 宝 座塔 刹基上 伫立 的朱 雀 即为典 型形象 。在 云 冈石 窟第 8窟 、第 9窟 浮雕 佛殿 屋脊 正 中 ,龙 门 古 阳洞雕 刻佛 殿屋脊 正 中 ,也 都有 朱雀 图象 。佛教 石 刻 中 ,如河 北涿 县 旧藏北 朝造像 碑 上 的佛 塔 顶端 ,甘肃 灵 台寺咀 出土 的唐 大 中 四年 (850)舍利 石 棺 上 也 都 有 朱雀 图象 。应 该 说 佛 教艺 术 中凤 鸟 的宗教 意义完 全是 中 国化 的 ,所表 达 的是人 与天 地 、太 阳之间 的关 系。安装 凤 鸟 的建 筑 ,多是 层楼 、宫 阙 、佛殿 、塔庙 之类 的建 筑 ,具 有很 强 的宗教 色 彩 。
收 稿 日期 :2005—10—23 作 者简 介 :安 忠义 (1965一),男 ,甘 肃甘 谷人 ,鲁 东 大学 学报 编 辑部 副教 授 、编 辑 、博 士 ,主 要从 事 文献 学研 究。
· 127 -
维普资讯
敦 煌 学辑.-f4
2006年 第 2期 (总 第 52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