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清朝2

合集下载

清朝历史.pptx

清朝历史.pptx

康熙帝即位及盛世治理
01
1662年,康熙帝即位,这一事件标志着清朝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02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间实行一系列英明的政策,推 动了清朝的快速发展。
03
他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发展经济,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同时,他 还注重文化教育,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在他的治理下,清朝迎来了一个 盛世时期,国力达到了鼎盛。
02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标志着女真族正式脱
离明朝的统治,开始走向独立发展之路。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强化了军事力量,为后金的稳固和扩
03
张奠定了基础。
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改国号为大清,这一事件 标志着清朝的正式建立。
皇太极继承努尔哈赤的遗志,继续推动清朝的发 展,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国家行政效率。
民族融合与边疆治理
民族政策
清朝政府实行了多种民族政策,如满蒙联姻 、改土归流等,加强了中央政权与边疆少数 民族的联系。
边疆开发
清朝政府重视边疆地区的开发,通过设立行政机构 、驻军屯垦等措施,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和社会 发展。
民族融合
在清朝的长期统治下,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 化交流日益频繁,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 你的民族融合局面。
民族矛盾与列强侵略
清朝时期,民族矛盾尖锐,加之列强不断侵略中国领土和主权,使 国家陷入深重危机。
革命力量崛起与推动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长期致力于推翻清朝统治,发动多次武装 起义,最终成功推翻清朝。
民国时期对清朝历史遗产处理
政治制度变革
民国时期废除了清朝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实行三权分立和议会制度 。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清三代釉上彩瓷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清三代釉上彩瓷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清三代釉上彩瓷作者:***来源:《收藏家》2020年第04期清朝盛世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政治穩定,经济繁荣,社会生产力提高,三代帝王对瓷器的喜爱和重视,督陶官郎廷极、唐英等对御窑厂的苦心经营,种种原因促进了瓷器生产进一步提升,瓷器生产在工艺技术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高峰,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本文选取了16件黑龙江省博物馆藏清三代釉上彩瓷,包括纯釉上彩瓷和釉下彩与釉上彩相结合彩瓷,介绍如下。

杂釉彩杂釉彩,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釉或色釉和彩相配合的一类彩瓷。

传世品有白釉红彩、黄地绿彩、黄地红彩、黄地蓝彩、红地黄彩、绿地黄彩、绿地红彩、绿地紫彩、蓝地墨彩等。

黄地绿彩团龙纹碗(图1)清康熙,口径14.5、足径6.3、高6.8厘米。

此碗撇口,弧腹,圈足。

碗内外黄釉,外底白釉。

内壁光素无纹,内底一绿色戏珠立龙,周围衬托火焰纹,外周一绿色单圈;外壁绘四组绿色戏珠团龙,间隔处绘上下两组云纹;胫部一周绿色莲瓣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洒蓝釉描金诗句菊花纹盘(图2)清康熙,口径14、足径12.4、高3.5厘米。

此盘敞口,弧腹,圈足。

口沿酱釉,内里和外壁洒蓝釉为地,描金为饰,蝴蝶、菊花配菊花诗——唐元稹《菊花》中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外底白釉,中心青花双圈内是青花花押款。

康熙洒蓝,以钻为着色剂的高温釉,仿明宣德洒蓝。

明代洒蓝,宣德所创,之后停烧。

清代康熙时期恢复生产,改进技艺并烧制成熟。

其工艺不是普通的蘸釉,而是以竹管蘸蓝釉汁水,吹于器表,形成厚薄不均、深浅不同的斑点,因此称为“洒蓝”;所露白色地仿佛是飘落的雪花,隐露于蓝色之中,因此“洒蓝”又有“雪花蓝”之称。

洒蓝瓷器很多辅以金彩装饰,也有少量辅以五彩或釉里红装饰。

红彩双龙戏珠纹高足鸡盖碗(图3)清乾隆,口径15.5、足径4.2、高20.5厘米。

带盖的高足碗,清代流行的一种茶具,是为品茗时刮茶叶所用,天鸡高足碗式始见于明代永乐年间。

馆藏级清朝瓷器藏品赏析2(高清图)

馆藏级清朝瓷器藏品赏析2(高清图)

馆藏级清朝瓷器藏品赏析2(高清图)康熙青花前赤壁赋碗清高9、口径19厘米1960年丁淑贞先生捐赠敞口微侈、弧腹、圈足,底部有青花双圈“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

内壁近口沿处,青花绘绵地梅花纹,碗内底绘山水、树木、亭台,外腹绘赤壁夜游图,并书苏轼前赤壁赋全文。

山水人物,栩栩如生,笔法工整流畅,色彩柔和,构图严谨,集书、画为一体,代表了康熙时期的陶瓷绘画特色。

五彩花鸟纹盘清康熙高2.7厘米、口径25.2厘米、足径16.2厘米1960年周德蕴先生捐赠盘折沿,浅弧壁,平底,圈足。

外壁红彩绘五只蝙蝠纹,寓有“洪福齐天”之意,内口沿红彩龟背锦地四开光,分别篆书有“万寿无疆”四字。

盘内五彩绘一瑞鸟栖于花果枝干上,身体丰硕,羽毛鲜丽,动态十足,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为康熙官窑制品。

“万寿无疆”为古时祝愿皇帝长寿之意,《诗经》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此类铭有“万寿无疆”、“洪福齐天”的康熙五彩器是为康熙六十寿辰而烧制的。

陈浏《陶雅》记:“康窑七寸碟四周淡赭锦纹,分嵌‘万寿无疆’篆字,盖六旬庆典所制以赐大小臣工者也。

画笔各体皆工,人物、鸟兽、山水,博古乃无一不备,而以花卉草虫为绝生动,且贤于雍窑彩盆也。

”乌金釉描金山水人物纹笔筒清高15、口径17.6厘米1959年崔耀亭先生捐赠敞口,筒状,玉璧式底,内壁施白釉,器身通体以黑釉作地,釉色晶莹,纯黑色,称为乌金釉。

釉面用金彩绘山水人物图。

由于年长日久,金彩大部分脱落。

底无款。

为康熙时烧造。

此笔筒造型规整,稳重大方,质地坚细,釉面光滑滋润,是乌金釉的代表作品。

素三彩海水龙纹笔筒清高15.2、口径19.9厘米1959年崔耀亭先生捐赠笔筒直壁,矮圈足,内壁无釉,底部无款。

胎体厚重,腹部施有三彩釉,由于色彩中不用红色为主色,通称素三彩。

外壁刻画双龙戏珠、海水、彩云纹饰,生动绘出两条雄健有力的四爪行龙,昂首,张嘴,头顶白、绿、黄三色彩云,飞跃在波浪涛涛的海水上,作戏珠状,显得气势磅礴,别有情趣。

极致之美 浑然天成——清代单色釉瓷器

极致之美 浑然天成——清代单色釉瓷器

珍品集萃Treasure Collection极致之美 浑然天成—清代单色釉瓷器单色釉是中国古代瓷器釉色的开端,因其只有一种装饰色彩而得名,又被称为“一色釉”“纯色釉”“一道釉”等,在瓷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长河中,单色釉瓷器集自然之美与极致之美于一身,可谓是瓷器艺术史上的瑰宝,是中国古代瓷器体系的重要部分。

单色釉瓷器没有青花彩瓷的缤纷艳丽,没有繁复精美的纹饰装饰,不浮不躁,凭借着高超的制瓷工艺技术水平创造浑然天成的美感,见证了中国瓷器一代又一代的辉煌发展。

唐代以前,瓷器以单色釉为主,因制瓷工艺的发展有限,这一时期的单色釉瓷器多为实用器,古朴自然。

到了宋代,单色釉瓷器迎来了发展高峰,器形简约,追求釉色之美与线条之畅,颇具文人之风,尤以五大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为精品。

直至今日,宋代五大名窑的单色釉瓷器依然能代表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

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康雍乾三代,单色釉瓷器的烧制工艺可谓达到了顶峰,景德镇产出的单色釉瓷器,无论是釉色品种还是器物器形等都大有发展与创新,成就非凡。

单色釉瓷器釉色种类丰富,主要有青釉、黑釉、绿釉、白釉、红釉、黄釉、蓝釉等,其他单色釉都是在这些釉色上演变而来的。

单色釉瓷器釉色或明快纯正,或清雅含蓄,或绚丽多彩,深受时人喜爱。

宋代时期的单色釉瓷器以青色釉为基础,发展出了粉青、梅子青、豆青等多种釉色,美之自然。

明清时期,单色釉瓷器发展出了更多的釉色,有霁红、霁蓝、豇豆红、郎窑红、茶叶末、孔雀蓝、茄皮紫、胭脂红等。

新乡市博物馆藏有清代时期单色釉瓷器若干件,有旧藏,亦有故宫博物院拨交于我馆收藏。

本文选取其中精美之器,共同品鉴清代单色釉瓷器的极致之美。

秦欣欣(新乡市博物馆,河南 新乡 453000)珍品集萃Treasure Collection“大清光绪年制”款霁蓝摇铃尊为一对,大小形制统一,通高23.4厘米,口径4厘米,底径10.8厘米。

尊灯草口,长颈溜肩,腹部微敛,圈足外撇,施霁蓝釉,底心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楷书款。

中国近代史第一讲

中国近代史第一讲

康熙(1654-1722)与彼得大帝(1672-1725)
康熙(1654-1722)与彼得大帝(1672-1725)
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不仅出生时代相同,在 位时间相当,而且都具备非凡过人的雄才大 略。一个是运筹帷幄、力挽狂澜的中国皇帝, 一个是锐意改革、狂飙突进的俄国沙皇。然 而,彼得使俄罗斯迅速走上近代化道路,雄 踞欧亚,傲视全球;康熙最终却没能跨越封 建体制雷池半步,他所开创的盛世王朝,与 工业革命失之交臂,盛极而衰,很快滑向萧 条冷落的帝国黄昏。
作为税收上缴英国政府。英印政府的财 政收入的1/10来自鸦片贸易,每年约 150万镑 。而中印转手贸易就能谋取50 %的暴利。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 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 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 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 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 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 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 危险。”
让西方人望尘莫及的
科学知识水平。”
——李约瑟(1900-
1995,英)《中国科学
技术史》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英国学术 院院士(FBA),世界上第一个为中国
古代科技树碑立传、让中国古代科
技扬名世界的人。1994年,李约瑟
博士被选为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
李约瑟难题
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 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 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 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 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 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 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 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 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推荐清朝大事年表

推荐清朝大事年表

11、1588年4月,努尔哈赤娶哈达贝勒扈 尔干女哈达纳喇氏阿敏格格为妻。苏完部主 索尔果归附,以其子费英东为一等大臣,并 以褚英之女相嫁;董鄂部主何和里归附,授 为一等大臣,并以长女相嫁;又收雅尔古部 扈拉瑚子扈尔汉为养子,后授为一等大臣 9 月,娶叶赫贝勒纳林布禄妹叶赫纳喇氏孟古 格格为妻,率兵征完颜部王甲城,灭其部
5、1580年,长子褚英出生,母为佟佳氏
6、1583年,明宁远伯李成梁发兵攻阿 台,努尔哈赤父、祖皆死于战乱。李成梁将 塔克世所遗土地人马派给努尔哈赤,并敕书 13道,马30匹,又给都督敕书,袭都督指挥 衔,每年给银800两,蟒缎15匹。5月,努尔 哈赤以父祖所遗13甲起兵,开始统一女真族 的战争。7月,二子代善生,母为佟佳氏。
53、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 在景山自杀殉国。明朝覆灭。同年,清军入 关,定都北京。明宗室福王、鲁王、唐王、 桂王先后建立南明政权(1644—1661年)抗 清。
54、1653年,皇三子玄烨出生于景仁宫 母亲为佟佳氏。
55、1661年,郑成功据台湾反清。同年 永历帝(桂王)被俘,南明政权告终。顺治 皇帝驾崩,玄烨即皇帝位,改元康熙。
7、1584年,努尔哈赤攻占董鄂部。正 月,征李岱,克兆佳城。6月,率兵攻翁科 洛城,被鄂尔果尼与洛科射中,伤重几死, 创愈后,又率兵往攻,俘鄂尔果尼与洛科, 授为牛录额真。
8、1585年2月,攻界藩,斩其城主纳申 巴穆尼。4月,攻哲陈部,在浑河畔以少胜 多。9月,率兵攻取苏克素浒河部安土瓜尔 佳城。
61、1678年,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国号 周,8月病死。其孙吴世番继立。
62、1679年,开博学鸿词科。
63、1681年,吴世番兵败被杀,三藩 之乱平。
64、1683年,清军攻台湾,郑氏投降, 中华全境统一。俄自雅克萨攻瑷珲。

中国宰相列表

中国宰相列表

中国宰相列表目录∙ 1 商朝∙ 2 周朝∙ 3 春秋战国o 3.1 齐国o 3.2 鲁国o 3.3 晋国o 3.4 卫国o 3.5 宋国o 3.6 郑国o 3.7 吴国o 3.8 越国o 3.9 楚国o 3.10 赵国o 3.11 韩国o 3.12 魏国o 3.13 燕国o 3.14 秦国∙ 4 秦朝∙ 5 西汉o 5.1 高帝朝o 5.2 惠帝朝o 5.3 高后朝o 5.4 文帝朝o 5.5 景帝朝o 5.6 武帝朝o 5.7 昭帝朝o 5.8 宣帝朝o 5.9 元帝朝o 5.10 成帝朝o 5.11 哀帝朝o 5.12 平帝朝o 5.13 新朝王莽o 5.14 更始刘玄∙ 6 东汉o 6.1 光武朝o 6.2 明帝朝o 6.3 章帝朝o 6.4 和帝朝o 6.5 殇帝朝o 6.6 安帝朝o 6.7 顺帝朝o 6.8 冲帝朝o 6.9 质帝朝o 6.10 桓帝朝o 6.11 灵帝朝o 6.12 献帝朝∙7 三国o7.1 蜀汉▪7.1.1 昭烈朝▪7.1.2 怀帝朝o7.2 孙吴▪7.2.1 大帝朝▪7.2.2 会稽王朝▪7.2.3 景帝朝▪7.2.4 末帝朝o7.3 曹魏▪7.3.1 文帝朝▪7.3.2 明帝朝▪7.3.3 齐王朝▪7.3.4 高贵乡公朝▪7.3.5 元帝朝∙8 西晋o8.1 武帝朝o8.2 惠帝朝o8.3 怀帝朝o8.4 愍帝朝∙9 东晋o9.1 元帝朝o9.2 明帝朝o9.3 成帝朝o9.4 康帝朝o9.5 穆帝朝o9.6 哀帝朝o9.7 废帝朝o9.8 简文朝o9.9 孝武朝o9.10 安帝朝o9.11 恭帝朝∙10 南朝o10.1 刘宋▪10.1.1 武帝朝▪10.1.2 少帝朝▪10.1.3 文帝朝▪10.1.4 孝武朝▪10.1.5 前废帝朝▪10.1.6 明帝朝▪10.1.7 后废帝朝▪10.1.8 顺帝朝o10.2 南齐▪10.2.1 高帝朝▪10.2.2 武帝朝▪10.2.3 郁林王朝▪10.2.4 海陵王朝▪10.2.5 明帝朝▪10.2.6 东昏侯朝▪10.2.7 和帝朝o10.3 南梁▪10.3.1 武帝朝▪10.3.2 简文朝▪10.3.3 元帝朝▪10.3.4 敬帝朝o10.4 南陈▪10.4.1 武帝朝▪10.4.2 文帝朝▪10.4.3 废帝朝▪10.4.4 宣帝朝▪10.4.5 后主朝 11 十六国o11.1 汉赵o11.2 后赵o11.3 冉魏o11.4 成汉o11.5 前燕o11.6 后燕o11.7 南燕o11.8 北燕o11.9 前秦o11.10 后秦o11.11 西秦o11.12 夏国o11.13 后凉o11.14 南凉o11.15 西凉o11.16 北凉∙12 北朝o12.1 北魏▪12.1.1 道武朝▪12.1.2 明元朝▪12.1.3 太武朝▪12.1.4 文成朝▪12.1.5 献文朝▪12.1.6 孝文朝▪12.1.7 宣武朝▪12.1.8 孝明朝▪12.1.9 孝庄朝▪12.1.10 长广王朝▪12.1.11 节闵朝▪12.1.12 安定王朝▪12.1.13 孝武朝o12.2 东魏o12.3 北齐▪12.3.1 文宣朝▪12.3.2 废帝朝▪12.3.3 孝昭朝▪12.3.4 武成朝▪12.3.5 后主朝▪12.3.6 安德王朝▪12.3.7 幼主朝o12.4 西魏▪12.4.1 文帝朝▪12.4.2 废帝朝▪12.4.3 恭帝朝o12.5 北周▪12.5.1 孝闵朝▪12.5.2 明帝朝▪12.5.3 武帝朝▪12.5.4 宣帝朝▪12.5.5 静帝朝∙13 隋朝o13.1 文帝朝o13.2 炀帝朝o13.3 恭帝朝o13.4 皇泰朝o13.5 秦王朝∙14 唐朝o14.1 高祖朝o14.2 太宗朝o14.3 高宗朝o14.4 则天朝o14.5 中宗朝o14.6 睿宗朝o14.7 玄宗朝o14.8 肃宗朝o14.9 代宗朝o14.10 德宗朝o14.11 顺宗朝o14.12 宪宗朝o14.13 穆宗朝o14.14 敬宗朝o14.15 文宗朝o14.16 武宗朝o14.17 宣宗朝o14.18 懿宗朝o14.19 僖宗朝o14.20 昭宗朝o14.21 哀帝朝15 五代o15.1 后梁▪15.1.1 太祖朝▪15.1.2 郢王朝▪15.1.3 末帝朝o15.2 后唐▪15.2.1 庄宗朝▪15.2.2 明宗朝▪15.2.3 闵帝朝▪15.2.4 末帝朝o15.3 后晋▪15.3.1 高祖朝▪15.3.2 出帝朝o15.4 后汉▪15.4.1 高祖朝▪15.4.2 隐帝朝o15.5 后周▪15.5.1 太祖朝▪15.5.2 世宗朝▪15.5.3 恭帝朝o15.6 北汉▪15.6.1 世祖朝▪15.6.2 睿宗朝▪15.6.3 少主朝▪15.6.4 英武朝o15.7 前蜀▪15.7.1 高祖朝▪15.7.2 后主朝o15.8 后蜀▪15.8.1 高祖朝▪15.8.2 后主朝o15.9 吴▪15.9.1 高祖朝▪15.9.2 睿帝朝o15.10 南唐▪15.10.1 烈祖朝▪15.10.2 元宗朝▪15.10.3 后主朝o15.11 南汉▪15.11.1 高祖朝▪15.11.2 殇帝朝▪15.11.3 中宗朝▪15.11.4 后主朝o15.12 闽▪15.12.1 惠宗朝▪15.12.2 康宗朝▪15.12.3 景宗朝▪15.12.4 福王朝o15.13 楚o15.14 吴越▪15.14.1 武肃王朝▪15.14.2 文穆王朝▪15.14.3 忠献王朝▪15.14.4 忠逊王朝▪15.14.5 忠懿王朝∙16 北宋o16.1 太祖朝o16.2 太宗朝o16.3 真宗朝o16.4 仁宗朝o16.5 英宗朝o16.6 神宗朝o16.7 哲宗朝o16.8 徽宗朝o16.9 钦宗朝∙17 南宋o17.1 高宗朝o17.2 孝宗朝o17.3 光宗朝o17.4 宁宗朝o17.5 理宗朝o17.6 度宗朝o17.7 恭帝朝o17.8 端宗朝o17.9 幼帝朝∙18 辽代o18.1 太祖朝o18.2 太宗朝o18.3 世宗朝o18.4 穆宗朝o18.5 景宗朝o18.6 圣宗朝o18.7 兴宗朝o18.8 道宗朝o18.9 天祚朝o18.10 宣宗朝∙19 金代o19.1 太祖朝o19.2 太宗朝o19.3 熙宗朝o19.4 海陵王朝o19.5 世宗朝o19.6 章宗朝o19.7 卫绍王朝o19.8 宣宗朝o19.9 哀宗朝∙20 西夏∙21 元朝o21.1 蒙古帝国时代o21.2 世祖朝o21.3 成宗朝o21.4 武宗朝o21.5 仁宗朝o21.6 英宗朝o21.7 泰定朝o21.8 文宗朝o21.9 顺帝朝∙22 明朝o22.1 太祖朝o22.2 惠帝朝o22.3 成祖朝o22.4 仁宗朝o22.5 宣宗朝o22.6 英宗正统朝o22.7 景泰朝o22.8 英宗天顺朝o22.9 宪宗朝o22.10 孝宗朝o22.11 武宗朝o22.12 世宗朝o22.13 穆宗朝o22.14 神宗朝o22.15 光宗朝o22.16 熹宗朝o22.17 思宗朝o22.18 弘光朝o22.19 隆武朝o22.20 绍武朝o22.21 鲁王朝o22.22 永历朝∙23 清朝o23.1 天命朝o23.2 崇德朝o23.3 顺治朝o23.4 康熙朝o23.5 雍正朝o23.6 乾隆朝o23.7 嘉庆朝o23.8 道光朝o23.9 咸丰朝o23.10 同治朝o23.11 光绪朝o23.12 宣统朝∙24 参考资料商朝伊尹仲虺伊陟巫咸巫贤甘盘傅说箕子周朝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高毛叔郑康叔封闳夭太颠散宜生南宫括荣伯卫侯毛公祭公君牙祭公谋父吕侯伯邑父伯俗父荣夷公芮良夫周定公召伯虎兮甲虢文公仲山甫虢石父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虢公忌父虢公林父周公黑肩周公忌父宰孔王子虎周公阅王叔桓公王孙苏单襄公刘康公周公楚尹武公王叔陈生伯舆单靖公刘定公单献公成简公单成公刘献公单穆公刘文公单武公刘桓公单平公春秋战国齐国王子城父高傒国懿仲管仲隰朋鲍叔牙竖刁卫开方陈完高庄子虎仲孙湫国归父崔夭高固国佐晏弱崔杼庆封田桓子田无宇晏婴田僖子田乞阚止田成子田恒田襄子田盘田庄子田白邹忌田婴孟尝君苏秦淖齿韩珉田单后胜鲁国公子益师公子彄公子翚公子结公子庆父公子叔牙季成子季友臧文仲臧孙辰公子买叔孙戴伯公孙兹孟穆伯公孙敖东门襄仲公子遂叔孙庄叔得臣季文子季孙行父臧武仲孟献子仲孙蔑叔孙宣伯侨如叔孙穆子豹季武子季孙夙孟庄子仲孙速孟孝伯仲孙羯叔孙昭子婼孟僖子仲孙貜季平子意如孟懿子仲孙何忌叔孙成子不敢季桓子斯叔孙武叔州仇季康子肥公仪休晋国荀息里克郤芮舅犯狐偃赵成子赵衰郤縠先轸霍伯先且居贾季狐射姑赵宣子赵盾郤成子郤缺中行桓子荀林父范武子士会郤献子郤克栾武子栾书韩献子韩厥智武子荀罃中行献子荀偃范宣子士丐赵文子赵武韩宣子韩起魏献子魏舒范献子士鞅智文子荀跞赵简子赵鞅智襄子荀瑶赵襄子赵无恤魏文侯魏斯卫国孔达孙良夫孙林父宁武子宁俞宋国华督公子目夷公孙固华元华亥华阅华合比华费遂向戌皇缓郑国祭足叔詹子罕(公子喜)子驷(公子騑)子孔(公子嘉)子展(公孙舍之)子皮(罕虎)子产(公孙侨)游吉驷歂吴国伍子胥伯嚭越国范蠡文种楚国鬬伯比鬬祁彭仲爽公子元子文(鬬谷於菟)子玉(成得臣)子上(鬬勃)蒍吕臣成大心子孔(成嘉)鬬般(子扬)子越(鬬椒)虞丘孙叔敖子佩子重(公子婴齐)子辛(公子壬夫)子囊(公子贞)子庚(公子午)子南(公子追舒)蔿子冯子木(屈建)公子圉子荡(䓕罢)子皙(公子黑肱)鬬成然(子旗)子瑕(阳丐)囊瓦(子常)子西(公子申)沈诸梁(子高)子国(公孙宁)吴起景鲤昭阳子兰昭鱼昭献春申君李园赵国成午李兑肥义平原君赵胜蔺相如廉颇田单虞卿皮相国公仲连韩国韩傀公仲朋申不害韩侈韩伯婴昭献韩辰张开地张平魏国李悝任章范座孔斌田蠕翟强惠施公孙衍张仪燕国子之公孙操栗腹秦国百里奚蹇叔商鞅张仪公孙衍乐池屈盖樗里疾甘茂魏冉芈戎孟尝君楼缓金受杜仓寿烛范雎蔡泽吕不韦甘罗徐诜昌平君昌文君隗状(隗林)秦朝王绾李斯冯去疾赵高西汉高帝朝1人萧何惠帝朝3人曹参陈平王陵高后朝2人陈平审食其11月3日,吕后以陈平、审食其为右、左丞相。

22.2满江红-秋瑾jmh

22.2满江红-秋瑾jmh

满江红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⑦!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在北京暂住,转眼又到了中秋佳节。
简洁的交代了写作的地点,时 间和作者的心绪。
“小住京华”是说在京居住时间未久,“早有是” 三个字,十分传神地把作者对时光飞逝、年华灰度 的可郁全都暗暗泄漏出来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 容如拭
篱笆下的菊花遍地盛开,(我的)容颜 却是那么的憔悴。
现其不满封建婚姻,反对封建压迫,要求 男女平权的思想。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 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 的的复杂心情。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 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 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 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 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 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 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 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 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1877-1907)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 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秋瑾的创作
短促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诗词。现 秋瑾在《秋 瑾集》收存诗、词、歌二百二十多首,另有集 外佚诗约十五首,攻二百四十余首。如以1904 年东渡日本为界,其诗作可分为前后期。 前期:1891-1904 后期:1904-1907
觅知音?(我的)泪水浸湿了衣裳。
全词的结尾句,从高昂及悲愤处突然下来趋于极度冷静 的心态,在这莽莽红尘,茫茫人海中,哪里去寻找和我 志同道合的人?知音难觅,壮志谁诉。
词作赏析
词的下片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 湿衣巾。作者虽是女子,但“心却比,男儿烈”,所 以能冲破家庭牢笼。离家出走以后,下一步怎么办? 这是摆在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平日诗人,虽以 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 中常受折磨。现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何处去 找知音?如果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到怎样的折磨? 想到这一点,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何处 觅知音”?这对当时的秋瑾来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 问题,它关系到她的前途和事业。特别在封建社会里, 一个女子的叛逆行为,究竟能得到多少人的同情和支 持?所以作者清醒地估计到“必知音之难遇,更同调 而无人”的困境(《致琴文书》)。这种担心和忧虑, 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2022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项检测卷(五)名句默写与古诗词赏析(二)习题课件 新人教版

2022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项检测卷(五)名句默写与古诗词赏析(二)习题课件 新人教版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 _诗__人__规__劝__友__人__好__男__儿__志__在__四__方__,__不__必__为__今__日__的__离__别__而__伤__感__。__诗__人__希__望__友__人__痛_ _快__地__饮__完__这__杯__酒__后__振__作__精__神__奔__赴__目__的__地__,__随__遇__而__安__,__去__干__一__番__事__业__,__实__现__自_ _己__的__人__生__价__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栏目 古诗词赏析(三) 1 2 下一栏目
(三)送道标上人归南岳 刘长卿
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
上一栏目 古诗词赏析(三) 1 2 下一栏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上人即高僧;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 B.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暗示他即将归去。 C.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诗人的离愁伴他远行。 D.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上一栏目 古诗词赏析(二) 1 2 下一栏目
(二)送凌十一①归长沙 曾国藩
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 谋道谋食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 【注释】①凌十一:诗人的朋友。
上一栏目 古诗词赏析(二) 1 2 下一栏目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首__联__描__绘__了__一__幅__秋__雨__潇__潇__,__落__叶__飘__飞__的__残__秋__图__。__用__萧__条__的__秋__景__渲__染__了__凄__凉__伤_ _感__的__气__氛__,__烘__托__了__诗__人__与__友__人__的__依__依__惜__别__之__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五章浦口道、镇江道4-天津市河西区图书馆

9、第五章浦口道、镇江道4-天津市河西区图书馆

第五章:浦口道、镇江道Chapter 5: Pukou street, Zhenjiang street浦口道 (原纪念碑街、A街)Pukou road (before Jinianbei street, A street)浦口道形成于1895年德租界开辟后,其中,台儿庄路至大沽路段称为纪念碑街、六号路;大沽路至马场道段称为A街。

这两段路1919年合为管理局街,1937年称十区六号路,1945年更今名。

早年沿街有张勋旧居、卢兰德铜像、载洵旧居、杨度旧居、亚西亚洋行小楼等。

Pukou street forms after German colony was developed in 1895. From TaiErZhuang road to Dagu road is Jinianbei street or no. 6 road. From Dagu road to Machang road is A street. This two part of road was call administrative road in 1919. In 1937 it was called no. 6 road of tenth district. In 1945 it changes to today’s name. In early years, there are Zhangxun’ residence, LuLande’s statue, Zaixu’s residence, YangDu’s residence and Asia bank building.浦口道历史风貌建筑位置示意图 浦口道街景(106.46)Map of historic building on Pukou road Street scenery of Pukou road张勋旧居Zhang Xun’s Old Residence张勋(1854~1923),字玉质、号少轩。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名著导读《艾青诗选》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名著导读《艾青诗选》作业课件 新人教版
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另外一个时段为1978年以后,在
此之前诗人有过二十年的沉寂,再次归来后的诗人依然继续着歌 颂光__明______的主旋律,诗歌字里行间饱含着睿智的哲思。
【知其事】艾青18岁时考入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第二年去法 国留学。擅长绘画的艾青,其诗歌创作也受到了绘画理念的影响 ,表现出“诗__中__有__画_____”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 的线条,素描一样简练、凝重。
太阳
都象征光明(和希望)
6 诗句一用“滚”字突出了太阳的磅礴气势,它以不
可阻挡的气势,光亮亮地滚来了,诗人在这里指明
,历史是不可阻挡的,光明的到来是必然的,后几
句写出了太阳来了之后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诗句
二用假设的方法突出太阳的巨大作用,是太阳对我
们无私奉献、赋予我们力量和希望,表达出对太阳
的热爱之情。
示例:艾青的心中总是关注着穷苦的劳动大众,总是 关注着多苦多难的中国。因此,他的诗歌总是具备一 种紧密结合现实的富有战斗精神的特点。以《乞丐》 12 一诗为例,他描写了北方的来自灾区的乞丐,说他们 “呐喊着痛苦”“伸着永不缩回的手”,这是对现实 的刻骨再现;他就是这样,以真实的笔写出时代的悲 哀。但同时对这种时代现实的不满,又催生了他的战 斗精神,如《复活的土地》《他起来了》等诗,诗歌 高唱“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 的血液”,呼唤着战斗,回应着战斗。
(1)结合材料一,请你说说诗歌中两个“看”字单独成行的艺 术效果。
前一个“看”字,单独成行,可引起读者注意,让人的注意 力从田野转换于灯光上,且能产生作者正在读者耳边指引的亲 切效果;后一个“看”字单独成行,是一种感叹,分量很重, 似乎有斩钉截铁之力。
(2)请你结合材料二,说说这首诗歌是如何表现出“诗中有画 ”这一特点的。

清朝纪年干支对照表

清朝纪年干支对照表

清朝纪年干支对照表清朝年号/干支/与公元纪年对照表努尔哈赤甲子1624 康熙23甲子1684 乾隆9甲子1744 嘉庆9甲子1804 同治3甲子1864努尔哈赤乙丑1625 康熙24乙丑1685 乾隆10乙丑1745 嘉庆10乙丑1805 同治4乙丑1865皇太极1丙寅1626 康熙25丙寅1686 乾隆11丙寅1746 嘉庆11丙寅1806 同治5丙寅1866皇太极2丁卯1627 康熙26丁卯1687 乾隆12丁卯1747 嘉庆12丁卯1807 同治6丁卯1867皇太极3戊辰1628 康熙27戊辰1688 乾隆13戊辰1748 嘉庆13戊辰1808 同治7戊辰1868皇太极4己巳1629 康熙28己巳1689 乾隆14己巳1749 嘉庆14己巳1809 同治8己巳1869皇太极5庚午1630 康熙29庚午1690 乾隆15庚午1750 嘉庆15庚午1810 同治9庚午1870皇太极6辛未1631 康熙30辛未1691 乾隆16辛未1751 嘉庆16辛未1811 同治10辛未1871皇太极7壬申1632 康熙31壬申1692 乾隆17壬申1752 嘉庆17壬申1812 同治11壬申1872皇太极8癸酉1633 康熙32癸酉1693 乾隆18癸酉1753 嘉庆18癸酉1813 同治12癸酉1873皇太极9甲戌1634 康熙33甲戌1694 乾隆19甲戌1754 嘉庆19甲戌1814 同治13甲戌1874皇太极10乙亥1635 康熙34乙亥1695 乾隆20乙亥1755 嘉庆20乙亥1815 光绪1乙亥1875皇太极11丙子1636 康熙35丙子1696 乾隆21丙子1756 嘉庆21丙子1816 光绪2丙子1876皇太极12丁丑1637 康熙36丁丑1697 乾隆22丁丑1757 嘉庆22丁丑1817 光绪3丁丑1877皇太极13戊寅1638 康熙37戊寅1698 乾隆23戊寅1758 嘉庆23戊寅1818 光绪4戊寅1878皇太极14己卯1639 康熙38己卯1699 乾隆24己卯1759 嘉庆24己卯1819 光绪5己卯1879皇太极15庚辰1640 康熙39庚辰1700 乾隆25庚辰1760 嘉庆25庚辰1820 光绪6庚辰1880皇太极16辛巳1641 康熙40辛巳1701 乾隆26辛巳1761 道光1辛巳1821 光绪7辛巳1881皇太极17壬午1642 康熙41壬午1702 乾隆27壬午1762 道光2壬午1822 光绪8壬午1882顺治1癸未1643 康熙42癸未1703 乾隆28癸未1763 道光3癸未1823 光绪9癸未1883顺治2甲申1644 康熙43甲申1704 乾隆29甲申1764 道光4甲申1824 光绪10甲申1884顺治3乙酉1645 康熙44乙酉1705 乾隆30乙酉1765 道光5乙酉1825 光绪11乙酉1885顺治4丙戌1646 康熙45丙戌1706 乾隆31丙戌1766 道光6丙戌1826 光绪12丙戌1886顺治5丁亥1647 康熙46丁亥1707 乾隆32丁亥1767 道光7丁亥1827 光绪13丁亥1887顺治6戊子1648 康熙47戊子1708 乾隆33戊子1768 道光8戊子1828 光绪14戊子1888顺治7己丑1649 康熙48己丑1709 乾隆34己丑1769 道光9己丑1829 光绪15己丑1889顺治8庚寅1650 康熙49庚寅1710 乾隆35庚寅1770 道光10庚寅1830 光绪16庚寅1890顺治9辛卯1651 康熙50辛卯1711 乾隆36辛卯1771 道光11辛卯1831 光绪17辛卯1891顺治10壬辰1652 康熙51壬辰1712 乾隆37壬辰1772 道光12壬辰1832 光绪18壬辰1892顺治11癸巳1653 康熙52癸巳1713 乾隆38癸巳1773 道光13癸巳1833 光绪19癸巳1893顺治12甲午1654 康熙53甲午1714 乾隆39甲午1774 道光14甲午1834 光绪20甲午1894顺治13乙未1655 康熙54乙未1715 乾隆40乙未1775 道光15乙未1835 光绪21乙未1895顺治14丙申1656 康熙55丙申1716 乾隆41丙申1776 道光16丙申1836 光绪22丙申1896顺治15丁酉1657 康熙56丁酉1717 乾隆42丁酉1777 道光17丁酉1837 光绪23丁酉1897顺治16戊戌1658 康熙57戊戌1718 乾隆43戊戌1778 道光18戊戌1838 光绪24戊戌1898顺治17己亥1659 康熙58己亥1719 乾隆44己亥1779 道光19己亥1839 光绪25己亥1899顺治18庚子1660 康熙59庚子1720 乾隆45庚子1780 道光20庚子1840 光绪26庚子1900顺治19辛丑1661 康熙60辛丑1721 乾隆46辛丑1781 道光21辛丑1841 光绪27辛丑1901康熙1壬寅1662 康熙61壬寅1722 乾隆47壬寅1782 道光22壬寅1842 光绪28壬寅1902康熙2癸卯1663 雍正1癸卯1723 乾隆48癸卯1783 道光23癸卯1843 光绪29癸卯1903康熙3甲辰1664 雍正2甲辰1724 乾隆49甲辰1784 道光24甲辰1844 光绪30甲辰1904康熙4乙巳1665 雍正3乙巳1725 乾隆50乙巳1785 道光25乙巳1845 光绪31乙巳1905康熙5丙午1666 雍正4丙午1726 乾隆51丙午1786 道光26丙午1846 光绪32丙午1906康熙6丁未1667 雍正5丁未1727 乾隆52丁未1787 道光27丁未1847 光绪33丁未1907康熙7戊申1668 雍正6戊申1728 乾隆53戊申1788 道光28戊申1848 光绪34戊申1908康熙8己酉1669 雍正7己酉1729 乾隆54己酉1789 道光29己酉1849 宣统1己酉1909康熙9庚戌1670 雍正8庚戌1730 乾隆55庚戌1790 道光30庚戌1850 宣统2庚戌1910康熙10辛亥1671 雍正9辛亥1731 乾隆56辛亥1791 咸丰1辛亥1851 宣统3辛亥1911康熙11壬子1672 雍正10壬子1732 乾隆57壬子1792 咸丰2壬子1852 民国1壬子1912康熙12癸丑1673 雍正11癸丑1733 乾隆58癸丑1793 咸丰3癸丑1853 民国2癸丑1913康熙13甲寅1674 雍正12甲寅1734 乾隆59甲寅1794 咸丰4甲寅1854 民国3甲寅1914康熙14乙卯1675 雍正13乙卯1735 乾隆60乙卯1795 咸丰5乙卯1855 民国4乙卯1915康熙15丙辰1676 乾隆1丙辰1736 嘉庆1丙辰1796 咸丰6丙辰1856 民国5丙辰1916康熙16丁巳1677 乾隆2丁巳1737 嘉庆2丁巳1797 咸丰7丁巳1857 民国6丁巳1917康熙17戊午1678 乾隆3戊午1738 嘉庆3戊午1798 咸丰8戊午1858 民国7戊午1918康熙18己未1679 乾隆4己未1739 嘉庆4己未1799 咸丰9己未1859 民国8己未1919康熙19庚申1680 乾隆5庚申1740 嘉庆5庚申1800 咸丰10庚申1860 民国9庚申1920康熙20辛酉1681 乾隆6辛酉1741 嘉庆6辛酉1801 咸丰11辛酉1861 民国10辛酉1921康熙21壬戌1682 乾隆7壬戌1742 嘉庆7壬戌1802 同治1壬戌1862 民国11壬戌1922康熙22癸亥1683 乾隆8癸亥1743 嘉庆8癸亥1803 同治2癸亥1863 民国12癸亥1923。

试题汇编: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高一上学期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试题汇编: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高一上学期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高一(上)期末历史汇编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章节综合一、单选题1.(2022-2023年·北京东城·高一统考期末)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逐步加剧,中国市场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进一步被迫向资本主义世界开放。

下列选项与市场的“广度”“深度”有关的是()①《天津条约》规定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②《黄埔条约》规定法国传教士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③《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④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便于各国“利益均沾”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2022-2023年·北京东城·高一统考期末)乾隆年间,满族官员充任几乎所有总督职位以牢牢控制军政大权,仅把半数巡抚职位留给汉人,以管理地方民事。

从1851年到1912年,满族官员仅占据22.2%的总督职位和34.6%的巡抚职位。

与此变化关系密切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引发了晚清权力结构变化B.洋务运动强化了晚清对地方的控制C.晚清统治者彻底抛弃“华夷之辨”观念D.白莲教、天理教等农民起义的影响3.(2022-2023年·北京东城·高一统考期末)19世纪40年代,晚清政府及官员们称西方事务为“夷务”,60年代称其为“洋务”,20世纪初称其为“外务”,并于1901年设立“外务部”。

这反映了()A.社会各阶级开始了国家出路的探索B.维新变法日渐深人C.清政府对世界的认知逐渐发生改变D.洋务运动宣告失败4.(2022-2023年·北京西城·高一统考期末)1898 年,光绪帝颁布的“ 明定国是” 诏书指出:“ 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岂真能制梃(提着木棍)以挞(打)坚甲利兵乎由此开启的是()A.开眼看世界B.洋务运动C.百日维新D.清末新政5.(2022-2023年·北京西城·高一统考期末)19 世纪中后期,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不断派遣随行官员分赴新疆各地,清理户口,清丈土地,招民屯垦,征收粮税等。

清朝年号干支纪年对照表

清朝年号干支纪年对照表

清朝年号干支纪年对照表清(公元1616-公元1911)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丙辰年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二年公元1617年丁巳年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三年公元1618年戊午年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四年公元1619年己未年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五年公元1620年庚申年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辛酉年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七年公元1622年壬戌年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八年公元1623年癸亥年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甲子年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乙丑年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丙寅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丁卯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二年公元1628年戊辰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己巳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四年公元1630年庚午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辛未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壬申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七年公元1633年癸酉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甲戌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乙亥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丙子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丙子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丁丑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戊寅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己卯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五年公元1640年庚辰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辛巳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壬午年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癸未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甲申年清世祖福临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乙酉年清世祖福临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丙戌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丁亥年清世祖福临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戊子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己丑年清世祖福临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庚寅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辛卯年清世祖福临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壬辰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癸巳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甲午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乙未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丙申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丁酉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戊戌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己亥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庚子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辛丑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壬寅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癸卯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甲辰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乙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丙午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丁未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戊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己酉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庚戌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辛亥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壬子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癸丑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甲寅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乙卯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丙辰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丁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戊午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己未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庚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辛酉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癸亥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甲子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乙丑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丙寅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丁卯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戊辰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己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庚午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辛未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壬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癸酉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甲戌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乙亥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丙子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丁丑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戊寅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己卯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庚辰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辛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壬午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癸未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甲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乙酉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丙戌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丁亥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戊子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己丑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庚寅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辛卯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壬辰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癸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甲午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乙未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丙申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丁酉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己亥年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庚子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辛丑年清圣祖玄烨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壬寅年清世宗胤禛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癸卯年清世宗胤禛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甲辰年清世宗胤禛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乙巳年清世宗胤禛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丙午年清世宗胤禛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丁未年清世宗胤禛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戊申年清世宗胤禛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己酉年清世宗胤禛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庚戌年清世宗胤禛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辛亥年清世宗胤禛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壬子年清世宗胤禛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癸丑年清世宗胤禛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甲寅年清世宗胤禛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乙卯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丙辰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丁巳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戊午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己未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庚申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辛酉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壬戌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癸亥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甲子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乙丑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丙寅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丁卯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戊辰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己巳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庚午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辛未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壬申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癸酉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乙亥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丙子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丁丑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戊寅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己卯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庚辰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辛巳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壬午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癸未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甲申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乙酉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丙戌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丁亥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戊子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己丑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庚寅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辛卯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壬辰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癸巳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甲午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乙未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丙申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丁酉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戊戌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己亥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庚子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辛丑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壬寅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癸卯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甲辰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乙巳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丙午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丁未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戊申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己酉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辛亥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壬子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癸丑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甲寅年清高宗弘历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乙卯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丙辰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丁巳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戊午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己未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庚申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辛酉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壬戌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癸亥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甲子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乙丑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丙寅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丁卯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戊辰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己巳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庚午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辛未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壬申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癸酉年清仁宗顺琰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甲戌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乙亥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丙子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丁丑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戊寅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己卯年清仁宗顺琰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庚辰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辛巳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壬午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癸未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甲申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乙酉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丙戌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丁亥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戊子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己丑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庚寅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辛卯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壬辰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癸巳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甲午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乙未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丙申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丁酉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戊戌年清宣宗旻宁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己亥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庚子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辛丑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壬寅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癸卯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甲辰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乙巳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丙午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丁未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戊申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己酉年清宣宗旻宁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庚戌年清文宗奕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辛亥年清文宗奕詝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壬子年清文宗奕詝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癸丑年清文宗奕詝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甲寅年清文宗奕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乙卯年清文宗奕詝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丙辰年清文宗奕詝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丁巳年清文宗奕詝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戊午年清文宗奕詝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己未年清文宗奕詝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庚申年清文宗奕詝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辛酉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壬戌年清穆宗载淳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癸亥年清穆宗载淳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甲子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乙丑年清穆宗载淳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丙寅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丁卯年清穆宗载淳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戊辰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己巳年清穆宗载淳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庚午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辛未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壬申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癸酉年清穆宗载淳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甲戌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乙亥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丙子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丁丑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戊寅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己卯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庚辰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辛巳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壬午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癸未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甲申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乙酉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丙戌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丁亥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戊子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己丑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庚寅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辛卯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壬辰年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癸巳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甲午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乙未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丙申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丁酉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戊戌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己亥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庚子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辛丑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壬寅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癸卯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乙巳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丙午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丁未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戊申年清溥仪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己酉年清溥仪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庚戌年清溥仪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年。

中国关税制度的变迁

中国关税制度的变迁

我国的关税制度变迁关税(tariff)是指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国所征收的税收。

中国关税制度的演变按历史时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加入世贸组织后。

一.新中国成立前,可以分为两个小段,一是清前期中国的关税制度,清朝在1685年设立关税,1753年分为进口税、出口税、附加税、船钞、赠品等。

二是鸦片战争后关税制度形成和发展,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使进出口税率比过去实征税率有很大降低,1857年《天津条约》使得税率进一步降低。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侵略者强迫中国接受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关税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从独立自主的封建性的关税,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协定关税”,从完全为本国封建统治服务的关税变为主要为外国侵略者服务的关税。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关税制度,1950年-1984年,实行全面保护关税政策。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务院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税则》和《中华人民在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暂行条例》,并与同月16号实行。

根据新的税则和实施条例,自1951年5月6日起,凡经准许进出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的货物,除我国有规定外,均应按照我国海关法即海关进出口税则。

由海关机关征收进口税和出口税。

该税法一直实施到1958年,是税法税制的革命性变革。

1985年-1991年,有“全面保护”向“有区别地保护”转变。

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强了对外经济联系,强调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很总要组成部分,为积极发挥关税在增加财政收入、调节进出口、保护国内生产和市场以及平衡国际收支等作用,我国对原有的关税制度进行了恢复和修改:1.恢复海关总署,实行单独计征关税并取消了出口税2.对进出口税率惊醒了修改3.制定各种关税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4.制定各种关税优惠政策发展我国区域经济5.加强了关税对出口贸易的调节作用6.加强了对关税制度的法制建设1992年以后,适度开放与适度保护结合进口关税:1.降低关税水平2.进过这一时期我国对井口关税的下调,我过关税的算术平均水平已经从1992年的43.2%降至目前的17%,累积降幅达60.6%,1992年至今的关税制度改革在关税率方面是中国历年来下调幅度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是我国经济开放、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一个里程碑。

清朝年号纪年表

清朝年号纪年表

清朝年号纪年表
清朝年号纪年表如下:
1. 民初(建州·后金时期):
- 太祖皇帝 - 1616年至1627年
- 天聪皇帝 - 1627年至1643年
- 顺治皇帝 - 1644年至1662年
- 康熙皇帝 - 1662年至1722年
- 雍正皇帝 - 1723年至1735年
- 乾隆皇帝 - 1736年至1795年
- 嘉庆皇帝 - 1796年至1820年
- 道光皇帝 - 1821年至1850年
- 咸丰皇帝 - 1851年至1861年
2. 太平天国时期(1851年至1864年):
- 弘治帝 - 1851年至1864年
3. 清朝晚期(后期统治者):
- 慈禧太后:1861年至1908年
- 光绪皇帝(辅政):1861年至1875年
- 光绪皇帝(独立):1875年至1908年
4. 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后,清朝年号废止。

请注意,这只是清朝时期的主要年号纪年表,还有其他年号和帝号变更,此处未一一列出。

清朝到2022年有多少年

清朝到2022年有多少年

清朝到2022年有多少年
清朝到2022年有多少年:
第一种是从清朝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

第二种是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总计276年。

第三种是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

第四种是从历史角度看,1644年满人入关建立关内政权,再到1911年清朝被辛亥革命推翻,这个说法刚好是267年。

另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版图,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840年鸦片战争后进入近代,多遭列强入侵,主权严重丧失。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

另外,清朝从后金建立开始算起,共有十二帝。

自此之后,中国进入了民主时期。

中国近现代史单元检测(练)(原卷版)

中国近现代史单元检测(练)(原卷版)

中国近现代史单元检测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1.19世纪末,严复指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这一观点旨在()A.反对中体西用B.推崇中国传统文化C.抵制西学东渐D.倡导政治制度变革2.19世纪60年代以后,以蒙古、新疆、西藏为屏藩保障腹地安全和以琉球、越南等藩属国为“藩篱”屏卫中国的传统疆土观念逐渐向“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治疆理念转变,清政府先后于1884年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台湾建省。

这表明()A.清朝的边疆危机得以消除B.新疆和台湾正式属于中国领土C.晚清国防逐渐向近代转型D.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完全解体3.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在家书和日记中多次痛骂英夷“性同犬羊”。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他由于阅历和观察,颇知西人亦有“素重信义”的一面,该观点得到当时部分官员认可。

这一现象的产生()A.反映了中体西用的理念B.取决于列强侵略的加深C.体现了对西方的客观认识D.促进了地主阶级的分化4.陈独秀在《袁世凯复活》一文中言道:“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为恶果,非恶因。

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尽,无数废共和、复辟帝制之袁世凯,当然应运而生。

”陈独秀意在()A.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B.强调思想解放的重要性C.强化民众对民国政权的认同D.指出制度建设的必要性5.1908—1911年,清政府先后公布两份宪法性质的法令。

对后者的合理解释是()A.政治改革的重大突破B.拉拢立宪派的政治欺骗C.应对时局的被动之举D.清末“新政”改革的继续6.1915 年1 月18 日,日本驻华公使向袁世凯面交《二十一条》,并威胁说:“如把秘密(指《二十一条》)泄露出去,日本当断然采取行动。

”之后,袁世凯不顾日本的威胁,把《二十一条》的内容透露给了美国,深深地震惊了美国政府。

衙门系列故事——衙门的模样

衙门系列故事——衙门的模样

衙门系列故事——衙门的模样一、衙门的模样1、邋里邋遢的外貌州县衙门总是设在州城或县城里,受着城墙的保护。

明清时除了京城外,各地城市的理想规划格局是:在一个圆形或方形的封闭城墙圈内,有着正南正北的方格街道网。

当然大部分城市由于受地形或历史沿革限制,无法完全实现这样规整的规划,但基本上都有两条交叉十字形大道,把全城划成大致相等的4个大区域。

一个城市的最高级别的衙门总是位于东西主干道的北侧城区内。

中国历来以北为尊,皇帝的宫殿都位于京城的正北方,地方城市为了迁就十字形的大道、尤其是为了避开尊贵的正北方位,衙门一般设在东北方位。

中国建筑强调的是群体,明清时的州县衙门建筑也是如此,它是一个由十几个院落、几十幢甚至上百幢房屋、数以百计的房间、总长度以里计的甬道和围墙组成的建筑群。

州县衙门不与民居相联接,在开始建造的时候都独占一个街区,周围的街道因此得名为“县前街”、“县后街”、“县左街”、“县西街”等等名称。

不要认为尊贵的衙门其建筑肯定是巍峨堂皇、宏伟壮观,实际上只有新建造的衙门才是这般体面。

过上个十几年、几十年,衙门建筑就会褪去它的光彩,变得灰暗邋遢。

如果我们回到那个年代,实在不必因为看到州县衙门那副破败的样子而吃惊。

在新建衙门的时候可以征收专门的赋税,有一笔专门的经费。

而以后维修费用却是没有着落的,要维修就必须向上级打报告请求从每年的正常赋税收入中拨出专款,不过这样做潜在的危险是给上级落下一个“靡费”的印象,并减少国家神圣的财政收入,会影响政绩的考核。

当然也可以在当地征收特别的税捐,而这样做的结果会与当地绅士、财主为敌。

这些绅士、财主热衷的是在本地修建文昌庙、魁星楼,以保佑本地的文运,让自己的子弟进入官僚阶层。

修建衙门,对于绅士、财主却没有什么现实的好处。

得罪绅士、财主,由当地绅士操纵的“舆情”就对州县官不利,最终会影响州县官的仕途。

还有一个解决维修费用的办法,就是州县官从自己那些不入正式帐目的“陋规”收入中拿出若干来充作维修经费,不过明明可以塞进自己腰包的钱财却用来办公事,这是多么让人肉痛的事。

清末民初大学学费政策比较研究

清末民初大学学费政策比较研究

清末民初大学学费政策比较研究知识界亦迅速发展,史称“黄金十年”,我国大学学费政策步入完善阶段。

1932年12月,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教育之决议案》规定:“师范学校及师范大学概不收学费,师范学校并以由政府供给膳宿制服为原则。

” [13 ]据此,师范生免费制度重新确立。

为奖助家境清贫、体格健全、资禀颖异、成绩优良之学生,1936年5月教育部公布的《各级学校设置免费学额及公费学额规程》要求各级学校设置免费学额及公费学额。

其中,免费学额即免除学费缴纳,免除项目包括各校所收的体育费、图书费、实验费及其他类似费用;公费学额则除此之外,还给予最低限度的膳宿、制服、书籍等费用,其标准由各校根据当地的生活情形进行确定:专科以上学校每人每年在150元~250元之间。

此外,还规定专科以上学校免费学额当年应达到全校学生数的5%,以后逐年增设,三年后一律达到10%;公立专科以上学校公费学额当年应达到全校学生数的2%,以后逐年酌量增设,各级私立学校如经费比较充足或受有政府补助,也应酌量设置公费学额[14 ]。

据统计,1912至1937年间共制定涉及大学学费的教育政策法规30余件。

除上述法令外,《师范教育令》、《实业学校令》、《奖学基金条例》、《高等师范学校规程》、《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之国民教育专章》、《革命功勋子女就学免费条例》、《教育部关于中等以上学校设置奖学金案》、《教育部补助蒙藏回学生升学内地专科以上学校办法大纲》等教育政策与措施相继出台,内容覆盖到了大学学费的收取、减免、公费及奖助学金②等各个方面,大学学费政策体系日益成熟和完善。

二、清末民初的大学学费与实际购买力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我国形成了多元货币制度。

在国民党政府推行“法币政策”以前,货币一直采用“银本位”,通行银两、银圆、铜币和银圆兑换券,银两与银圆皆作为货币的主体[15 ]。

为了对清末民初的大学学费有直观认识,本文将在考察清末民初实际购买力的基础上对不同时期的大学学费进行比较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宗族制度
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 冯尔康,常建华《清人的社会生活》天津人 民出版社1990年。 朱勇《清代宗族法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年

思考:
明清中央政治制度有何异同?

八旗兵
绿营兵
绿营兵
二、清代军事制度和《大清律》的制定

2.《大清律》,乾隆五年(1740),更名为《大清律例》。 顺治四年(1647),《大清律》编修完成,基本上承袭《明 律》的内容。后经康熙、雍正两朝屡次增删,并于雍正三年 稳定。但清朝最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 皇帝谕旨,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乾隆年间,先定三年 修例一次,后改为五年一修,因而旧例不断删改,新例不断 增加。乾隆四十四年明确规定:“既有定例,则用例不用 律。”有例即照例行,如无例可循,方可照律行事。
(四)特别行政区的管理制度
1.内外蒙古:实行盟旗制 2.西藏:达赖和班禅,驻藏大臣 3.东北地区:从1658-1691年在盛京设立户礼 兵刑工五部,并设立相应的官员对此地进行 管理。后设盛京等处将军、吉林将军、黑龙 江将军。 4.云、贵、广西、四川等西南地区:实行土 司制度 ,雍正后实行改土归流。
增设机构
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等
1. 内阁

清代内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但它并不是真正的权力 中心。内阁设立满汉大学士各两人,协办大学士各一人, 学士满六人,汉四人。职责草拟诏书。
内 三 院
内国史院:职掌记注皇上起居、诏令,收藏御制文字,凡皇上用兵,行 政事宜,编纂史书,撰拟庆贺表文,修历代实录,升降文册, 诰命等
更详问之,将是非剖析明白,以直究问。故臣下不 敢欺隐,民情皆得上达矣 。 孙琰《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形成及其作用》 •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社会科学辑刊》1986年第4期



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洲贵族和八旗首脑组成,凡军 国大事均由议政王大臣共同裁定,权力凌驾于内阁 六部之上,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 以更改。 有利于充分发挥满洲贵族的集体智慧,但对君权构 成极大束缚。 南书房: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 林院学士入值。这些人除陪同皇帝读书写字外,也 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实际上成为皇帝的机 要秘书班子 。
明代十三布政司
清代十八省
(三)保甲制度

保甲制度是清代采取的严密控制基层社会的政治制 度,旨在控制人民言行的地方基层行政组织。 里甲制与保甲制相配合,成为专管赋役的基层组织。 里甲制 十户=一甲;一百一十户=一里 保甲制 十户=一牌;十牌(一百户)=一甲;十甲(一 千户)=一保
其四,设立意义




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的权利,内阁和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利被彻底削弱了,标志着清朝君主 专制主义中央政权的进一步发展。 ~用人权完全取决凭皇帝之好恶 ~军机大学士对朝廷决策影响力扩大 ~高度机密性,这对皇帝有效行使独裁权利极为重要
衡量一个政治机构的历史作用,最重要的不是看有关的法 规或者制度,而是要看它在政治运行中对权力分配所产生 的实际影响。
6.其他机构——多承明制


都察院: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 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 通政司: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 翰林院:充经筵日讲,掌进士“朝考”之事,稽查 史书等,论撰文史,充当科考主考官 詹事府:掌皇后、太子家族事务 国子监:主管学校教育,是中央官学的管理衙门
(二)地方政治体制
督抚之制


各省督、抚,亦以用满人为主,偶尔参用汉人。 明代地方长官,以布政使为主,巡抚、总督为朝官,属临时 出使。事毕复命,职亦无。 清制,督、抚常驻各省会,总督皆称“总督某某等处地方、 提督军务粮饷”,或“兼巡抚事”云云。巡抚则云“巡抚某 某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 。 国家有大兵役,特简经略大臣、参赞大臣,委以重任,督、 抚承号令,备策应。皆由贝勒、贝子、公或都统亲信大臣担 任。遇大征伐,则置。终清世,汉大臣拜大将军,满洲士卒 隶麾下受节制,惟岳钟琪一人。乾隆称其为“三朝武臣巨 擘”。
•清代内阁阁臣的权利小于明朝阁臣
2.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朝特设中央权利机构,与军机处同为最高权力机构,根据宗 室王、贝勒等共议国政的制度而建立。其制源于努尔哈赤晚期 特设的五大臣议政佐理国事制度,但由于当时努尔哈赤拥有绝 对权威,故五大臣对国政只是“协理”而已。天命七年 (1622年)后,由五大臣议政佐理国事转为八和硕贝勒共议 国政制度,但仍是努尔哈赤强权的补充,共议权力十分有限。 • 乙卯年(1615年),又立理国政听讼大臣五员,都 皇太极时期真正行使最高权力。 堂十员。太祖五日一朝,当天设案焚香。以善言晓 谕国人,宣上古成败之语。凡事,都堂先审理,次 康熙朝以后,南书房、军机处等机构先后建立,议政王大臣会 达五臣。五臣鞫问,再达诸王。如此循序问达。令 议的权力更日趋衰落,至乾隆五十六年( 1791年)清廷正式 讼者跪于太祖前,先闻听讼者之言,犹恐有冤抑者, 废除此机构。
内秘书院:职掌与外国往来书札,各衙门奏疏及辩冤词状,皇上敕书等
内宏文院:职掌注释历代行事善恶,进讲御前,侍讲皇子,颁行制度等


顺治十五年,改内三院为内阁,成为名副其实的政府机构。 然始终受到皇帝和满洲贵族的严密监督和控制。 其一,内阁权利受到限制。 其二,大学士的票拟直接听命于皇帝 顺治十七年五月,顺治帝令:“今后各衙门及科道各官 本章,俱著于每日午时进奏,候联披览,次日发下拟旨,以 便详阅批发。” 《顺治实录》曾有这样的记裁:(十年十月)在“太和门内 择一便室,令大学士、学士等分班入直,本章或亲批,或于 上前面批,若有更改之事,即面奏更改。”

仍设给事中,然其性质,转为御史官之一部,对朝 廷诏旨,无权封驳。
5.理藩院和内务府
增设机构
满蒙贵族担任。
理藩院无汉人,使汉、蒙不相接,以便其箝制统治之私。 理藩院管理院务大臣满洲一人,【特简大学士为之。】 尚书、左右侍郎俱各满洲一人,【间亦有蒙古人为之。】 额外侍郎一人。【以蒙古贝勒、贝子之贤能者任之。】 钱穆《国史大纲》

4.六部
六 部 沿 袭 明 旧 制
——
4.六部——复职制,满汉并重


六部皆设尚书为长官,左、右侍郎为副长官,俱满、 汉各一人。一部长官六人 。
光绪三十一年,王大臣奏言政治积弊,谓: “名为吏部, 但司掣签之事,并无铨衡之权。名为户部,但司出纳之事, 并无统计之权。名为礼部,但司典礼之事,并无礼教之权, 名为兵部,但司绿营兵籍、武职升转之事,并无统御之权。”
办理军机事务处
加强君主专制权利

军机处外景
清史学界存在着两个十分明显的倾向 一是将清初(乃至明朝)内阁和专制皇权对 立起来,认为雍正设立军机处的主要目的是 通过削弱内阁(或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 以强化皇帝权威; 二是将军机处和专制皇权等同起来,认为军 机处设立以后,皇权得到了空前加强,皇帝 的独裁统治因而得以长期维持。
3.军机处

其一,设立时间: 雍正七年(1729年)军需房,八年改军机处 其二,性质和职责: 恭撰上谕,处理军政大事的核心机构 何为“明发”,何为“寄信”? 其三,军机处的特点 无权独立处理政务,决策权归皇帝; 机构精简,有官无吏,军机大臣即办事人员; 组织严密,军机大臣不得与内外大臣交往。
法律制度
大清律例
三、怀柔和迫害相结合的思想控制


(一)清代对待汉人之态度
无论其为怀柔或高压,要之十分防猜。


1.努尔哈赤极端排斥汉人
得汉人,分赐满人为奴隶。

2.太宗改用怀柔政策,对汉奸尤意利用满汉分居,设官管理。天聪三年,许儒生经考试免徭役。耿仲明降,太宗报以礼待之,洪承畴尤所推崇, 被誉为“引路者”。
理学家对康熙的吹捧
之正气,宇宙之大道!
康熙对朱熹的吹捧
四、封建社会后期的族权作用



(一)祠堂是政府的支柱 1.祠堂是宣扬忠君观念的工具 2.祠堂有维护地方治安的作用 (二)清代宗族制度的特点 (1)宗族制度规制的不断完善与其不能彻底实行 的矛盾 (2)地主拥有对宗族的控制权 (3)政府注意调节政权与族权的矛盾关系,并拥 有绝对的主动权,迫使宗族处于被动地位

(三)对思想控制的加强——清代文字狱
1.提倡程朱理学 2.庄氏明史案、戴名世案 3.吕留良之狱

北京孔庙
我皇上继天立极,以
北京孔庙 康熙题匾
君道而兼师道… 道统、治统,我皇上 固已集其成矣…
自朱子以来,至我皇
上,又五百年,应王 者之期,躬圣贤之学,
天其殆将复启尧舜之
至于朱夫子,集大成而继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 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 道,而道与治之统复 合乎?
常越男《清代考课制度研究》北大出版社2011

考察制度
考满与考察
二、清代军事制度和《大清律》的制定
1.八旗兵和绿营兵: 八旗兵: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直属中央八


旗都统衙门。


绿营兵:清军入关后收编的明朝降军和各省改编的队伍,用绿
色军旗,故称绿旗兵或绿营兵。兵种有马兵、步 兵和水师。 在各省者,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所统辖



3.世祖入关,初则重用降臣,开科取士,继之则用高压。 4.康熙年间,其势有增无减,及吴三桂起事,清廷又一面目,招博学鸿 儒,开馆修明史。 5.雍正时,由其天性刻薄猜忌,文字狱迭起。 6.乾隆朝,清室已臻于全盛,汉人反动心理已消失殆尽,清廷高压政策, 达到极点。
(二)笼络各族上层 1.复职制度 2.捐纳制度 3.博学鸿儒科
第二节 清代政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