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巢湖_铜陵断裂的地质证据

合集下载

浅谈安徽省大中型闭坑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浅谈安徽省大中型闭坑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金属 、 化 工 原料 非金 属 、 建 材 及 其 他 非 金 属 和 水 气矿 产 等 八 大
类矿 种 各 种 经 济 类 型 矿 山 6 6 2 4个 . 矿业从业人 员 4 5 . 5 2万 人 年 产砖 五 熏 2 9 7 2 2 . 3 t
大 中型 闭坑 矿 山 引 发 的 矿 山 型 崩 塌 、 滑坡 、 泥石 流较 少.
安徽 省 探 明 资 源 储 量 中 . 煤、 铁、 铜、 硫铁 矿 、 石 灰岩 、 盐
失 中型 闭 坑 矿 山 引发 的 岩 溶 塌 陷较 集 中地 分 布 在 铜 陵 、 淮 南 等矿 区 . 全 省共 发 生 了岩 溶 塌 陷坑 6 2 6个 , 影 响 总面 积 约
8 2 h m 。 以铜 陵地 区最 为 严 重 。 铜 陵 市岩 溶塌 陷早 于 2 0世 纪 5 0年 代 在 岩 溶 充 水矿 山就
有 岩 溶 塌 陷 出现 , 5 0 7 0年 代 区 内岩 溶 塌 陷零 星 出现 ,规 模 小经 济 飞 速发
展, 矿 产 资 源 及 岩 溶 水 资 源被 大 量 开 采 。 岩 溶 塌 陷 日益 频 繁 ,
尤 其 是 一 些矿 山疏 干排 水 引发 了 大规 模 的 岩溶 塌 陷 .损 失 巨
解石 、 硫 铁矿 、 明矾石 、 凹 凸棒 粘 土 等 , 在 全 国排 第 4 ~ 1 0位 的
主要矿种有煤、 铁、 铜、 石膏 、 膨 润土、 水 泥 用灰 岩 、 芒硝、 长石 、
陶瓷 土 等
能源 ・ 地矿
L o W c A R B o N W o R L D 2 o 1 3 , l 2
浅谈安徽省大 中型闭坑矿山环境地质 问题
王少龙 ( 安徽省地勘局第一水文 工程地质勘查院, 蚌埠 2 3 3 0 0 0 )

巢湖地区地质调查报告 最终版

巢湖地区地质调查报告 最终版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巢湖北部地区地质调查实习报告*名:**学号:**********班级:勘查2012级1班指导教师:施小平钱家忠严小三马雷刘国生时间:2014.12.25—2015.1.7目录第一章前言 (1)一、实习任务 (1)二、实习目的 (1)第二章实习区概况 (2)第三章地质条件分析 (4)一、地层 (4)二、矿产 (14)三、岩浆岩 (15)四、构造 (15)(1)褶皱 (15)(2)断层 (18)(3)节理 (20)第四章地貌、水文与工程地质 (22)一、地貌 (22)二、水文地质 (24)三、工程地质 (24)第五章结语 (26)一、实习的见闻和思考 (26)二、实习感想 (26)参考文献 (28)第一章前言野外地质实习是我们勘查专业学生最重要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一,更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

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并日益广泛地渗透到地学领域中来,但是迄今为止,解决地质问题的新技术、新方法所需要的大量原始地质信息(资料与数据),主要还是通过野外实地的地质调查而获得。

开始本专业的学习以来,我们在三年的时间里先后学习了《地球科学概论》、《构造地质学》、《测量学》、《地貌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学基础》、《岩体力学与工程》、《矿物岩石学》等基础地质勘查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课程,通过对这些课程学习以及大一的地质认识实习和小学期的工地实地观摩,我们对基础的理论知识有了比较全面的掌握和深刻的认识。

本次巢湖地质填图实习涉及到众多基础地质理论,诸如矿物学、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地貌学等学科,因此它实际上是对我们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一次大检阅,一次综合性的实习,同时也是一次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的综合而有系统的训练。

学院组织本次实习的目的首先就是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即将之前所学的书本的知识同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相联系,进一步认识各种地质构造和水文及地质工程现象,从而在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我们分析和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

巢湖区域地质发展史

巢湖区域地质发展史

巢湖区域地质发展史根据本区地层构造和岩浆活动的发育情况,可将巢北地区的地质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

一、活动地壳阶段(Anz—前震旦纪)巢北地区的前震旦系由上太古界阚集群、下元古界巴东群和中元古界张八岭群组成,缺失上元古界青白口系。

这套地层出露于本区西侧的浮搓山——南将军山隆起区,在本区内无露头,推测存在于地下,该套地层由片麻岩、千枚岩、大理岩和浅变质火山岩等组成,原岩为地槽环境中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建造。

反映出地壳的强烈活动性。

二、地壳稳定发展阶段(Z——T2)青白口纪未的晋宁运动使扬子地台的基底固结,巢北地区伴随整个扬子地台进入地壳稳定发展阶段。

自震旦纪到中三叠世,地壳在整体下降接受沉积的同时,多次平稳上升,形成了地层间的多个平行不整合。

此阶段无褶皱作用,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断裂活动较弱,而且地层厚度和岩性;岩相均稳定。

早震旦世早期,下扬子地区被海水淹没,沉积了数百米厚的碎屑岩。

早震旦世早期末的澄江运动是一次升降运动,造成了上下地层间的平行不整合,并有变质作用,使下震旦统下部的周岗组变质为千枚岩,说明地台早期仍具有一定的活动性。

早震旦世晚,气候骤然变冷。

沉积了一套冰碛岩系,上震旦统为一套局限台地相含镁碳酸盐岩建造夹硅质岩建造,含叠层石和兰藻。

震旦纪末,地壳缓慢上升,在汤山地区,下寒武统冷泉王组底部有一层不稳定的透镜状砂砾岩,表明震且系与寒武系间有沉积间断,表现为平行不整合。

进入早古生代,在下扬于地区形成稳定的局限台地相含镁碳酸盐岩建造、开阔台地相碳酸岩建造和半深海至滨浅海相的碎屑岩建造.从寒武系至奥陶系是一个海侵沉积序列,各组间多为整合接触,以碳酸盐岩为主,奥陶纪晚期,由于加里东运动(太康运动)的影响,本区抬升,与志留系之间有一个沉积间断,奥陶系顶面存在氧化环境下的铁质层,上奥陶统五峰组缺失上部四个笔石带,下志留统高家边组缺失两个笔石带。

志留纪经历了海浸至海退过程,发育了开阔大陆坡——陆棚——滨海相碎屑岩。

巢湖凤凰山地区地层简介

巢湖凤凰山地区地层简介
坟头组(S2 f )与下伏地层高家边组(S1g)为 整合接触,以坟头组底部中厚层细砂岩作为 两者的分层标志。
五通组(D3w)
【岩性特征】 以灰白色中-厚层硅质石英砂岩为
主,夹泥岩、页岩和粉砂岩。上部夹层增 多,局部过渡为与砂岩互层。底部有3~5 层中—厚层石英砾岩。
五通组的硅质石英砂岩是实习地区 最坚硬,抗风化能力很强的岩石。 【厚 度】 176米 【化 石】 亚鳞木、薄皮木等
船山组( C2-P1c 或 C2c)
【岩性特征】 主要岩性为灰色、深灰色薄至中-薄层 生物屑微晶灰岩及灰白色核形石灰岩。 其中的核形石灰岩是船山组的特征岩性。
【厚 度】 5~6米
【化 石】 产麦粒䗴、藻类
Triticites pointensis Thompson, 1954
【接触关系及分层标志】 与下伏地层
内源沉积岩 灰岩 白云岩 硅质岩 磷质岩
数量较多的岩石是: 灰 岩、砂岩、粘土岩、 硅质岩等
三叠系 T
东马鞍山组 T2d
南陵湖组 T1n
和龙山组 T1h
殷坑组
T1y
二叠系 P
大隆组
P3d
龙潭组
P3l
孤峰组
P2g
栖霞组
P1q
石炭系 C
船山组
C2c
黄龙组
C2h
和州组
C1h
高骊山组 C1g
金陵组
C1j
泥盆系 D
巢湖凤凰山地区地层岩石特征、 分层标志及主要古生物化石简介
孔庆友
2010.8
巢湖凤凰山地区的地层区划: 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六合—巢县 地层小区
扬子地层区
郯 庐 断 裂巢湖南京 上海 江韶断裂
巢湖凤凰山地区出露的地层

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床分析Word版

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床分析Word版

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床分析一.区域地质背景铜陵地区位于贵池-马鞍山窿起带(印支期窿起带)的中部,西以郯庐断裂为界分别与华北地块和大别地块毗邻,南东与江南台隆相连。

南、北两侧分别被两条东西向的隐伏基底断裂所围限,与贵池、繁昌两个北东向的S状窿褶带相隔;东西两侧分别为北东向大型断裂带为界,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菱形窿起地块(图1-1)。

图1-1 下扬子地区构造简图(据刘文灿等,1996)1.沉降带;2.隆起带;3.背斜轴;4.向斜轴;5.断层;6.郯庐断裂带;7.构造单元边界安徽铜官山地区矽卡岩型铜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钢金铁硫成矿带的中段,铜官山“S”状背斜的北西翼。

东西长约15km,南北宽约10km,铜官山、东狮子山、金口岭、鸡冠石等近10个大中型矿床密集分布于此。

矿床沿燕山晚期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形成的铜官山岩体,呈NE向展布,与铜山背斜一致。

该区地层出露为志留-第三系。

与成矿有关的层位主要是在石炭系底部与泥盆系顶部接触界面上, 区内现已查明的几个大型矿床。

区内与成矿有关的岩浆活动主要为燕山期, 该期一般分为早晚两期。

燕山早期, 岩性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等偏中性岩类;燕山晚期岩性为偏酸性的石英闪长岩- 花岗闪长岩、花岗斑岩等。

这两期岩浆活动在该区是相互重叠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对成矿都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

矿床所处的铜陵地区是沉降带中的相对隆起区, 主要矿产有铜、铁、硫、铅、锌、金、钼等。

其中以铜为主, 与邻区宁芜) 庐纵火山岩盆地中的铁矿构成著名的铁铜成矿带。

二.矿区地质铜官山铜矿床位于铜陵-戴家汇东西向基底断裂带的西端,铜官山“S”状背斜的北西翼。

燕山晚期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了铜官山岩体,呈NE向展布,与铜山背斜一致。

沿接触带由南向北分布有白家山、宝山、老山、小铜官山、老庙基山、招树山、笔山、罗家村等8个矿段(图2-1)(—)地层1.地层:该区地层出露为志留-第三系,志留-泥盆系主要为碎屑岩;石炭-三叠系以海相碳酸岩为主,夹海陆交互相的煤及页岩;侏罗系主要为火山岩;白垩系、第三系多为陆相堆积。

安徽省铜陵某矿山引发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安徽省铜陵某矿山引发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 安徽省铜陵某矿山引发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分析汪 璐摘要:地面塌陷在很多情况下会对周围的自然资源和项目建设带来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要深入分析地质灾害,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处理措施。

本文中,以安徽省铜陵某矿山发生的塌陷地质灾害为例,着重探讨塌陷事故的形成原因以及具体应采取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铜陵;水文地质条件;采矿排水;塌陷灾害;成因分析从综合角度来看,塌陷地质灾害通常会对其周边的建筑、工程结构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全面提高塌陷地区的防范能力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需要从多个方面提高塌陷预防和治理水平,包括灾害原因的深入研究和动态优化等多个层面。

在考虑预防和治理结合的前提下,全面规避塌陷地质灾害的发生也是至关重要的。

1 安徽省铜陵塌陷勘查区概述1.1 地质条件位于铜陵市狮子山区的塌陷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春夏多雨、气候温暖湿润、夏季炎热、秋季干旱、冬季温和等基本特征。

在温度和湿度方面,该区域一直以来秉持着16摄氏度的平均气温和40摄氏度的最高气温作为基本标准,在降水方面,平均降水量约为1375.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可达到1359.8毫米。

降水量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相隔6至8年左右就会出现丰水年,而在每年10月至次年2月期间,地下水位往往会不断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地表泉水流量也会因此而枯竭。

整体上看,该区域地貌条件主要为丘陵平原区,微地貌则包括岗地、低丘、冲积平原等。

1.2 水文地质条件1.2.1 地下水类型首先,勘查区地表结构的岩性为松散岩类,主要表现为可塑状粉质黏土,部分也包含少量碎石土,这种岩性具有较强的渗水性。

其次,碳酸盐盐类裂隙水也是一种地下水类型,其特点在于水量极其丰富,主要分布在灰色、肉红色厚状白云岩和灰岩中,在变质后则呈现为白云质大理岩和中粒大理岩。

这种地下水含水量并不均匀,更容易在岩体接触位置和不整合地面范围内的发育水平较高。

安徽省环境地质特征与地质灾害

安徽省环境地质特征与地质灾害

第23卷第1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3(1):164~169 2004年1月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Jan.,2004安徽省环境地质特征与地质灾害*王国强徐威吴道祥刘洋叶朝汉(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合肥 230009)摘要安徽省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度地带,过渡性气候特征明显。

地形处于中国东部第三梯级内,区内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化。

基岩山区山丘破碎,地形切割强烈,沟谷密集,形成深谷陡崖地貌景观;平原区岗坡、洼地地形突出;淮河、长江两岸支流发育,湖泊星罗棋布。

多元化的自然、地貌和地质条件,加上人们不规范的生产活动而引发各种外生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如岩溶、土洞塌陷,崩塌,滑坡,地面沉降,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方病,河、湖岸冲刷、塌岸等。

其发育和分布受区域环境地质条件的制约,同时也受水文、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地质灾害是以岩土、水为载体,破坏和恶化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以安徽省区域环境地质特征、岩土体组成及其工程性质研究为基础,从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互馈作用分析入手,探讨区域环境地质作用规律,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对进行地质生态环境防护和塑造人地和谐的人类生存环境,对保证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环境地质,地质灾害,互馈作用,预测,安徽省分类号P 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6915(2004)01-0164-06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GEOLOGY AND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ANHUI PROVINCEWang Guoqiang,Xu Wei,Wu Daoxiang,Liu Yang,Ye Chaohan(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 China)Abstract Anhui province is the transitional zone from subtropical region to temperate zone,where the transitional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are pronounced. Anhui province is situated on the third step of east China,where the terrain is complex and the geomorphic type is parti-colored. In mountainous area,the bedrock is broken,and the cutting of terrain is intense,the trenches and vales are serried,which forms the geomorphic landscape of ravines and klints. In plain,the buttes,slopes and depressions terrain are salient. The Huaihe River and Changjiang River have many branches and lakes on their water-fronts. The pluralistic natural,geomorphic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result in all kinds of exogenic geological disasters,as karst cave and karstic earth cave collapse,toppling,landslide,land subsidence,continual descent of groundwater level,water resources pollution,soil erosion,endemic diseases,washoutting of banks of rivers and lakes,and toppling of banks,etc.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disaster are conditioned by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conditions,and effected by hydrology,human being’s engineering activities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The carriers of disaster are rock,soil and water. These disasters damage the geologi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human being lies on,and seriously restri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society and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environmental geology and the composition and engineering property of rock and2002年1月16日收到初稿,2002年3月30日收到修改稿。

安徽巢湖凤凰山石炭系黄龙组红色灰岩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安徽巢湖凤凰山石炭系黄龙组红色灰岩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安徽巢湖凤凰山石炭系黄龙组红色灰岩矿物地球化学特征李根;刘鑫;赵梦琦【摘要】The Late Carboniferous Huanglong Formation in Chaohu area in the lower Yangtze terrane consisted of red biomicrite limestone, with a upper belt of mixed mudstone and limestone. The red-colored Huanglong limestone provides a good opportunity for studying ferric minerals in the limestone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limestone bulk color, and for tracing the influence from hydrothermal activities. Here we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Huanglong Formation, and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for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and regional hydrothermal episodes. We collected red limestone samples, conducted thin section microscopical observations and performed instrumental analyses including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XRD),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DR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 (EDS) and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Optical Emission Spectroscopy (ICP-OES). With DRS, we detected ferric oxide/hydroxide minerals (hematite andgo ethite) in the red limestones. We employed“redness”, a widely used paleoclimate index, to quantitatively describe the rocks’red color. Our data show that for the limestone samples, the hematite/goethite peak intensity on the DRS spectrum correlates well with the measured rednessof the samples, but the bulk iron content shows no such good correlation,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ferric oxide/hydroxide minerals likely control the abnormal red color of the Huanglong red limestones. In various diagramscharacterized by distinct elemental distribution, element data for the limestone samples fall into the zones representing hydrothermal deposits, revealing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from hydrothermal activities. Though no direct evidence for hydrothermal systems was observed in the field(e.g.,“black chimney”relics), findings of Late Carboniferous hydrothermal-associated depositions have been reported in the neighboring area. Based on our results, the red-colored Huanglong limestones likely indicates a local response to the regional hydrothermal activities:the hydrothermal systems released ferrous solutes-enriched fluids to surface environments and these ferrous solutes were oxidized toferric materials (e.g., hematite, goethite) during diffusing and transport, co-precipitating with carbonates and forming the red-colored limestone. We conclude that the Huanglong Formation may record the imprint of the regional hydrothermal activities in the Late Carboniferous. Our study contributes to the decadal debates on the occurrences of large scale hydrothermal events during the Late Carboniferous in the lower Yangtze region, South China. Further investigations on sedimentary temperature reconstruction are needed for unraveling the lower Yangtze hydrothermal episodes.%安徽巢湖凤凰山晚石炭世黄龙组的地层主体为肉红色生物屑微晶灰岩,顶部为夹灰岩条带的泥岩。

安徽巢湖_铜陵断裂的地质证据

安徽巢湖_铜陵断裂的地质证据
碎程度较高
,并发育有方解石巨晶充填脉
,断层在
页岩中表现为南北向的破裂带。总体上
,断层走

0°左右
,偏差幅度不超过
10°,倾向既有东也有
西
,倾角较大
,不低于
70°。断层可分为左行平移
和右行平移
2期
,第一期为左行平移
,断层切过了
侏罗纪以前的地层
(安徽段
)的构造形迹以
理解无为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区域构造演化历
NE、NNE、NW和
EW向为主
[1-4] ,而
SN向断裂史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
,笔者对巢湖
-铜陵一
发育较少
,据物探结果
,在巢湖和铜陵之间存在一带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
,重点对断裂可能经过区

安镇南臼山、建新农场枫沙湖等地。断层切过的
地层分别为
:严桥镇泥盆系五通组砂岩
,毛公山志
留系高家边组砂岩
,梅家楼的侏罗系罗岭组砂岩
,
臼山的五通组砂岩
,花山的三叠系青龙群灰岩
,建
新农场侏罗系砂岩。断层所切过的岩石中
,砂岩
的保存情况较好
,破碎程度较低
;碳酸盐岩层的破
中图分类号
: P5421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25060 (2008) 0821218205
Geological evidence for existing of the Chaohu2Tongling fault in Anhui Province
模较小。
在严桥南一孤立小山丘的东侧

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床地质报告

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床地质报告

安徽铜陵铜官山铜矿床地质报告矿区自然筒况(—)矿区所处行政区划位置矿区在铜陵市东南郊,是我国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中著名的铜矿床之一。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是中华民族青铜文明发祥地之一,自古是吴头楚尾不同文化汇集地。

铜陵盛产铜,铜采冶史可追溯到商周时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古铜都。

铜陵市因铜得名,亦因铜兴市。

1949年4月21日,铜陵县境解放以后,以铜官山矿区为主,设立了铜官山区。

1950年1月,新中国大规模重点建设铜官山铜矿。

1953年5月1日,铜陵冶炼出新中国第一炉铜水。

(二)矿区交通简况铜陵作为安徽中南部,长江南岸的城市,铜陵地处上海与武汉,南京与九江,芜湖与安庆的正中心,是黄山,九华山等皖南旅游风景区的北大门,是徐(州)合(肥)黄(山)公路与长江,铜沪铁路的十字交汇点,也是安徽省实施“两点一线”发展的十字交汇点.长江“黄金水道”依城东去,皖江第一桥—铜陵长江大桥飞架南北。

铜九铁路,沿江高速公路和合铜高速公路等均立项待建,四通八大的现代交通网络已经进一步形成。

不论是陆路还是水路,对矿产的运输都是十分方便的。

(三)矿床地质研究史安徽铜官山铜矿是中国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中著名的矽卡岩型矿床,前人在该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在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和成矿流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常印佛等,1991;翟裕生等,1992)。

铜陵地区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成矿流体以高盐度为特征已被许多学者证实(黄许陈等,1994;凌其聪等,2002;陈邦国等,2002;顾连兴等,2002)。

流体包裹体是研究成矿流体的直接样本,其物质组成和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反映了成岩、成矿时介质的环境特征。

确定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压力和成分对研究矿床成因、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和激光拉曼显微探针(LRM)技术在包裹体研究中的应用,对包裹体的研究程度日渐深入。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危害及原因分析

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危害及原因分析

北 东 向 三 组 断裂

主要 位 于 塌 陷 区 北 部农 田 中


叠 系 下统南 陵 湖 组

东马 鞍山 组
铜 头 尖组

塌 陷 塌 陷 坑 基本沿 断裂 和 断 裂交 汇 部位分布
如 图 所示



收稿Βιβλιοθήκη 曰期】201 6


06




作 者 简介

蒋家龙

1 9 62 ) , , , ,




要 难

安徽 省 沿 江


带 石 灰岩 分 布 广 泛


岩 溶发育

由 于 岩 溶溶 洞 和 土 洞 具 有 隐 伏 性 强


空 间 分布
规 律性 差
以 预测 等 特

定 条 件 下 岩 溶 区 常发 生 地 面 塌 陷 地 质 灾 害

给 人 民 群 众 生 命财 产 带 来 巨 大 损

隐 伏 岩 溶 和 土 洞 特 别 发育



三 叠 系 下 统 南 陵湖 组

T n ) 于 塌 陷 区西




常 发生 岩溶 塌 陷 地 质灾 害


铜 陵 市 狮子 主 要 为南陵 湖 组上 段
以 来 开 始 发 状 灰岩
4〇

岩性 为 薄

中 厚层 灰岩


山 区 西湖 镇朝 山 村
29

安徽巢湖一铜陵地区中强地震发生的构造标志

安徽巢湖一铜陵地区中强地震发生的构造标志

第40卷 第4期2018年8月地 震 地 质SEISMOLOGY AND GEOLOGY Vol.40,No.4Aug.,2018doi:10.3969/j.issn.0253-4967.2018.04.008安徽巢湖—铜陵地区中强地震发生的构造标志郭 鹏1) 韩竹军1)∗ 周本刚1) 周 庆1) 毛泽斌1,2)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2)云南省地震局,昆明 650041摘 要 安徽巢湖—铜陵地区是中国大陆内部1个典型的中强地震活动区,曾发生的1585年巢县南534级、1654年庐江东南514级等4次地震呈NNE 向带状展布,构成了1条醒目的中强地震活动带。

野外地表地质调查、浅层物探、钻探资料、年代学样品的采集测试和断裂活动性综合分析等表明该地区矾山断裂、夏家岭断裂和朗村断裂是前第四纪断裂。

铜陵断裂是1条中更新世活动的隐伏断裂,可发生中强地震,控制了近地表的3个雁列状构造的演化和发展。

4次地震强度呈现了向S 递减的特点,而这与晚新生代无为盆地的凹陷幅度明显大于南边的贵池盆地的特点相一致。

在深部构造上,铜陵断裂空间分布特征对应着1条NNE 向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

巢湖—铜陵地区中更新世活动的铜陵断裂、雁列状分布的构造、新构造的差异运动以及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与该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带在空间上的对应性,显示了它们应是中强地震孕育和发生的构造标志。

关键词 巢湖—铜陵地区 铜陵断裂 中强地震 新构造 重力异常中图分类号:P5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967(2018)04-0832-18〔收稿日期〕 2017-11-08收稿,2018-02-10改回。

〔基金项目〕 中国地震局地震行业科研专项(200708003)资助。

∗通讯作者:韩竹军,男,1964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活动构造与地震危险性研究,E -mail:zjhan0904@。

0 引言中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一般以中强地震为主要活动特征,这些地区人口稠密,中强地震造成的破坏有时比中国西部7级以上大地震造成的灾害还要严重(高孟谭等,2008;向宏发等,2008;Xu et al.,2010;Han et al.,2012)。

安徽巢湖-铜陵断裂的地质证据

安徽巢湖-铜陵断裂的地质证据

安徽巢湖-铜陵断裂的地质证据
刘海泉;闫峻;石永红;刘国生
【期刊名称】《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8(031)008
【摘要】通过野外地质考察与室内应力场分析,发现巢湖-铜陵断裂存在2期活动.其第一期活动发生于晚印支期,它是受北西-南东的推覆挤压而产生,控制了无为盆地西缘的形成,为左行平移活动;中始新世之后,区内受近东西向的挤压和大别突出体的联合作用,这使巢铜断裂发生了第二次右行平移,具有正断性质,加剧了无为盆地的沉降深度.巢湖-铜陵断裂构成无为盆地的西界,该两期活动均影响了无为盆地的演化.【总页数】5页(P1218-1222)
【作者】刘海泉;闫峻;石永红;刘国生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3
【相关文献】
1.安徽省铜陵市金口岭铜矿宝山矿段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特征 [J], 韩立虎;刘固耀
2.安徽铜陵矿集区南部新生代岩浆活动——来自科学深钻TK01的证据 [J], 李骏;杨竹森;徐文艺;杨丹
3.安徽巢湖—铜陵地区中强地震发生的构造标志 [J], 郭鹏;韩竹军;周本刚;周庆;毛泽斌
4.博物馆藏品的"活"与展览的"精"
——以安徽省地质博物馆"龙出巢湖——安徽巢湖龙动物群"专题展为例 [J], 张强;胡雪松;黄建东
5.安徽省“双打”专项行动第一督察组赴巢湖、铜陵开展督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巢湖区域地质发展史

巢湖区域地质发展史

巢湖区域地质发展史根据本区地层构造和岩浆活动的发育情况,可将巢北地区的地质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

一、活动地壳阶段(Anz—前震旦纪)巢北地区的前震旦系由上太古界阚集群、下元古界巴东群和中元古界张八岭群组成,缺失上元古界青白口系。

这套地层出露于本区西侧的浮搓山——南将军山隆起区,在本区内无露头,推测存在于地下,该套地层由片麻岩、千枚岩、大理岩和浅变质火山岩等组成,原岩为地槽环境中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建造。

反映出地壳的强烈活动性。

二、地壳稳定发展阶段(Z——T2)青白口纪未的晋宁运动使扬子地台的基底固结,巢北地区伴随整个扬子地台进入地壳稳定发展阶段。

自震旦纪到中三叠世,地壳在整体下降接受沉积的同时,多次平稳上升,形成了地层间的多个平行不整合。

此阶段无褶皱作用,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断裂活动较弱,而且地层厚度和岩性;岩相均稳定。

早震旦世早期,下扬子地区被海水淹没,沉积了数百米厚的碎屑岩。

早震旦世早期末的澄江运动是一次升降运动,造成了上下地层间的平行不整合,并有变质作用,使下震旦统下部的周岗组变质为千枚岩,说明地台早期仍具有一定的活动性。

早震旦世晚,气候骤然变冷。

沉积了一套冰碛岩系,上震旦统为一套局限台地相含镁碳酸盐岩建造夹硅质岩建造,含叠层石和兰藻。

震旦纪末,地壳缓慢上升,在汤山地区,下寒武统冷泉王组底部有一层不稳定的透镜状砂砾岩,表明震且系与寒武系间有沉积间断,表现为平行不整合。

进入早古生代,在下扬于地区形成稳定的局限台地相含镁碳酸盐岩建造、开阔台地相碳酸岩建造和半深海至滨浅海相的碎屑岩建造.从寒武系至奥陶系是一个海侵沉积序列,各组间多为整合接触,以碳酸盐岩为主,奥陶纪晚期,由于加里东运动(太康运动)的影响,本区抬升,与志留系之间有一个沉积间断,奥陶系顶面存在氧化环境下的铁质层,上奥陶统五峰组缺失上部四个笔石带,下志留统高家边组缺失两个笔石带。

志留纪经历了海浸至海退过程,发育了开阔大陆坡——陆棚——滨海相碎屑岩。

巢湖北部地区地质构造概述报告

巢湖北部地区地质构造概述报告

目录第一章前言...................................(1)、设计目的....................................(1)、任务和要求..................................(1)、实习区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1)第二章地质特征...............................(3)、地层......................................(3)、构造.....................................(9)2.2.1、褶皱.............................(9)2.2.2、断层..............................(13)2.2.3、节理..............................(16)、岩浆岩..................................(16)第三章构造发展史.............................(18)第四章矿产资源...............................(20)第五章个人小结...............................(21)附图:巢湖北部地区构造纲要图、巢湖北部地区地质剖面图第一章前言、设计目的: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得以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

在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一幅构造纲要图、1至2幅地质剖面图,对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进行文字概述。

通过综合分析地质图,锻炼学生运用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

学习编绘、编写某些图件和读图报告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野外地质实习和今后实际地质工作打下较好基础。

铜陵地震

铜陵地震

简述铜陵及周边地区地震历史、铜陵及周边地震地质背景及防震减灾策略10级会计2班刘静1002111088 【摘要】铜陵地处于地震带,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本文主要介绍了铜陵及周边的地震历史,分析了铜陵地震地质的构造,及简述了如何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关键词】铜陵地震地质背景防震减灾策略一、铜陵及周边地震历史1、铜陵地震历史。

铜陵位于扬州—铜陵这一地震带,该带“北界是盱眙—响水口大断裂和郯城—庐江深断裂的南段,南界是无锡—崇明大断裂和江南深断裂,构成一北东向的楔形,东北端延伸入黄海海域,西南端收敛于江西九江附近” 。

扬州—铜陵地震带“自公元999 年至今共记载了25 次强震,其中6 级以上地震11 次。

这些地震主要分布在长江破碎带两侧及黄海海域” 。

全带11 次 6 级以上地震有9 次位于黄海,最大震级达6. 75 级。

扬州—铜陵地震带中的铜陵地区,历史上曾发生两次破坏性地震,即1585 年时的5. 5 级和1743 年时的5. 0 级地震。

2、铜陵县历史上发生的地震据明弘治八年(1495年)至1967年地震史料,铜陵县已发生有感地震24次。

具体有载的:明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地震;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地震有声,垣宇摇撼;顺治十一年(1654年)正月朔地震,坐者几扑;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和乾隆八年(1743年)均五月地震。

1963年3月13日发生4.25级地震为最强烈,震中几乎正好落在铜陵隐伏深断裂和牛山——青阳山隐伏深断裂交点上。

1970年至1990年发生≥1.0级地震8次。

民国6年(1917年)霍山6.25级地震、民国13年(1924年)扬州6级地震、1973年泾县5.5级地震均波及铜陵。

,一、铜陵及周边地区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在地震带的划分上,铜陵地区地处扬州-铜陵地震带,该地震带内地质构造复杂,分布着多条断裂系统,地震与活动断裂密切相关。

同时,周边的黄海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边缘,北部临近安徽断裂带,由于安徽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深、大断裂在空间上以一定的方位组合,规律性分布,郯庐断裂带长期控制两侧的构造格局,以东主要发育北东向构造,以西则以近东西向构造较为发育为特征,因此我市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外围地震活动的影响。

巢湖凤凰山地区地层简介

巢湖凤凰山地区地层简介

和州组
沉积现象
1.韵律式沉积
厚层纯灰岩 — 薄层泥灰 岩夹页岩 韵律式重复
2.炉渣状构造 3.生物遗迹构造 4.干裂构造 5.结核构造 6.珊瑚、腕足化石
【接触关系及其分层标志】黄龙组(C2h) 与下伏地层和州组(C1h)为平行不整合 接触。其间缺少下石炭统老虎洞组地层。 两者之间以和州组最顶部的炉渣状灰岩 作为分层标志。
【分 布】 主要分布于山脊。上都可
见到该岩层的分布。
上泥盆统五通组(D3w)
亚鳞木 Sublepidodendron 鳞木目
蕨类植物(乔木)茎杆化石。叶座长纺锤形, 叶座内仅有叶迹痕,叶座呈螺旋式排列,叶座 间常有皱纹。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古生物教研室保存
叶座
http://io.uwinnipeg.ca/~simmons/2153/lb4pg7.htm
和龙山组 (T1 h)
【和龙山组与下伏地层的分层标志】
和龙山组主要岩性为中薄层泥灰岩、瘤状灰岩与钙质泥、页 岩互层,而下伏地层殷坑组主要岩性为黄绿色钙质泥岩、泥 岩夹 泥灰岩为主。由夹层转变为互层的界面即为两组地层的 分界面。
南陵湖组 (T1n)
【 岩性特征 】 主要岩性为灰~深灰色(少数紫红色)厚~薄层灰岩、瘤状灰岩 夹页岩,或与页岩互层。顶部有时含燧石结核。
五通组与坟头组 接触关系及分层标志
五通组(D3w)与坟头组 ( S2 f )在区域上为平 行不整合接触。 两者之间缺失中下泥盆 统的沉积。实习地区多 为断层接触。 两者之间的分层标志主 要为五通组底部的砾岩。
金陵组(C1j)
【岩性特征】 灰黑色厚层微晶生物屑灰岩、
生物屑微晶灰岩。底部发育很薄的 褐黄色铁质粉砂岩。 【厚 度】 7.7米 【化 石】假乌拉珊瑚、笛管珊瑚及 腕足类、海百合等海相动物化石

安徽省长江流域铜陵段地质特点及工程实践

安徽省长江流域铜陵段地质特点及工程实践
6 ] G B 5 0 0 1 7 - 2 0 0 3 , 钢 结构设计规 范[ s ] . 的模 型 与 单 独 采用 上部 网壳 结 构 的模 型相 比, 第 一 周 期 增 大 [ 8 . 6 5 %, 第二 周期增大 2 7 . 7 %, 说 明采用 整体结 构 的模 型支 承刚 [ 7 ] 北京金 土木软件技 术有 限公 司, 中国建 筑标 准设 计研 究院. 度减 弱 , 与模型一 的支承刚度差别较大 ; 2 ) 从 网壳力学性能分析 , S A P 2 0 0 0中文版使 用指 南[ M] . 北京 : 人 民交通 出版社 , 2 0 0 1 .
学性 质指标 , 进而分析 了各土层对钻探的影响 , 为今后相关工程 的建设提供 了参考。
关键词 : 码头 , 地 质特 点, 地质环境 , 施 工方案
中 图分 类 号 : P 6 4 2 .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0 引言
安徽省长江 区域铜 陵段从 长江 支流青通河 至黄浒河 一线 , 总
“ 恒 +活 +正温” 工况下 , 增 幅很小 ; 在荷载组 合“ 恒 +活 +负温 ” 共 同工作分析研 究 [ A] . 第八届 全 国现代 结构 工程 学术研 讨会 [ C ] . 2 0 o 8 .
筑, 2 0 1 2 , 3 8 ( 2 2 ) : 5 6 — 5 7 .
工况下 , 增幅 4 0 %; d . 在考虑下部 结构共同工作后 , 杆 件内力增幅 [ 2 ] 张建林. 长治体育馆 网壳设计及 静 力性 能分析 [ J ] . 山西建 约为 1 8 %; e . 由以上分析结果 可知 , 考虑下 部结构共 同工作后 , 屋 盖结构是偏 于不安全的 , 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进行整体分析。 [ 3 ] [ 美] 法扎德 ・ 奈 姆. 抗 震设 计手 册 [ M] . 王 亚 勇, 译. 第2

合肥地质

合肥地质

合肥地质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

地理坐标:东径116°40′~117°52′,北纬31°30′~32°37′。

周边毗邻为:东至肥东县元祖山与滁县地区为邻,西至肥西县金牛乡与六安地区交界,南临巢湖隔湖与巢湖地区相望,北抵舜耕山与淮南市接壤。

东西横距133公里,南北纵距124公里。

全市总面积7396.78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7163.3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96.8%,水域面积233.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2%。

市辖区为:东、中、西三市区,一郊区;郊县为肥东、肥西、长丰三县。

一、地质(一)构造:在地质构造上,合肥地区属于下扬子海槽和淮阳古陆边缘地带。

震旦纪前,该地为烟波浩淼的海浸区,吕梁造山运动,产生了淮阳高地与古大别山。

白垩纪的燕山运动,江淮间出现皱褶,形成了江淮丘陵。

第四纪的喜马拉雅运动,地壳升降、断裂、波折,出现西东走向的江淮分水岭,形成江淮分水格局。

合肥地区断层较为发育,除郯庐(山东省郯城至安徽省庐江)深断裂通过其东部外,境内尚有纵横九道断层。

从北向南依次为:孤堆至七里塘断层、瓦埠湖至护城岗断层、年家岗至吴山庙断层、朱巷至双墩断层、肥中断层、蜀山断层、桥头集至东关断层、巢湖断层和六安断层(亦称肥西—韩摆渡断层)。

(二)地层:合肥市地区地层,除局部地区为太古界、元古界和古生界地层外,大部分为中生界地层。

肥东郯庐断裂带以东低山残丘区,为古淮阳地质延伸部分,有太古界片麻岩、元古界震旦纪前磷片岩和震旦纪变岩裸露。

断裂带以西以垩纪地质为主,堆积约四千余米厚中生界地层。

长丰北部属舜耕山脉地质,为古生界寒武纪、奥陶纪地层。

岩持以灰岩和沉积岩为主,太古界片麻岩、元古界震旦纪石英砂岩、页岩、白云岩亦有出露。

中南部及合肥市城郊多为白垩纪地层。

肥西县境内,大部分为大别山沉降地层(又称中生代合肥凹陷地层),除坊虎山南麓呈东西向狭窄地带有少数前震旦纪变质岩裸露外,其余皆为中生界侏罗纪陆相地层,地下分布着红砂岩、砾岩及大别山杂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8期 2008年8月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OU RNAL OF H EFEI UN IV ERSIT Y OF TECHNOLO GYVol.31No.8 Aug.2008 收稿日期:2007208229;修改日期:2007211222作者简介:刘海泉(1983—),男,四川南充人,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生;闫 峻(1966—),男,安徽淮南人,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巢湖2铜陵断裂的地质证据刘海泉, 闫 峻, 石永红, 刘国生(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摘 要:通过野外地质考察与室内应力场分析,发现巢湖2铜陵断裂存在2期活动。

其第一期活动发生于晚印支期,它是受北西2南东的推覆挤压而产生,控制了无为盆地西缘的形成,为左行平移活动;中始新世之后,区内受近东西向的挤压和大别突出体的联合作用,这使巢铜断裂发生了第二次右行平移,具有正断性质,加剧了无为盆地的沉降深度。

巢湖2铜陵断裂构成无为盆地的西界,该两期活动均影响了无为盆地的演化。

关键词:巢湖2铜陵断裂;无为盆地;构造演化;安徽中图分类号:P54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5060(2008)0821218205G eological evidence for existing of the Ch aohu 2T ongling fault in A nhui ProvinceL IU Hai 2quan , YAN J un , SH I Y ong 2hong , L IU Guo 2sheng(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230009,China )Abstract :Field gelogical work and analysis of t he regional paleost ress field indicate t hat t he Chaohu 2Tongling fault experienced two stages of movement.Produced by compression of N W 2SE direction ,t he Chao hu 2Tongling fault experienced first stage of sinist ral st rike 2slip movement in t he Late Indosin 2ian ,which clo sely correlated wit h t he formation of t he west edge of t he Wuwei basin.Suffering from comp ression of nearly E to W direction since t he Middle Eocene and being coupled wit h t he resistance of Dabie p rominence ,t he Chaohu 2Tongling fault had involved in dext ral st rike 2slip movement ,which cont ributed to t he develop ment of dept h of t he Wuwei basin.K ey w ords :Chaohu 2Tongling fault ;Wuwei basin ;tectonic evolution ;Anhui Province 长江中下游地区(安徽段)的构造形迹以N E 、NN E 、NW 和EW 向为主[1-4],而SN 向断裂发育较少,据物探结果,在巢湖和铜陵之间存在一条SN 向断层[1],但对其性质、规模、发育时代等均没有描述。

文献[5]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控矿构造的研究中,曾提到在巢湖与铜陵之间存在南北向构造形迹。

另外,在巢湖以北发育一条近南北向左行韧性剪切带,即嘉山管店2全椒龙王尖断裂[6],在南段发育有九华山断裂[1]。

据此,文献[4]提出存在一条SN 向的管店2九华山断裂。

那么,巢湖2铜陵断裂是否存在,是否构成管店2九华山断裂的中部,目前还没有野外地质的直接证据。

另外,巢湖-铜陵一线是无为盆地的西边界,该地区SN 向断层存在与否、性质和发育机制如何对理解无为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区域构造演化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此,笔者对巢湖-铜陵一带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重点对断裂可能经过区域的基岩露头进行“之”字型追踪、观察和记录,对区内基岩出露较好的点进行应力状态分析等。

在此基础上,结合断裂的区域地质背景,对断裂的性质、发育规模、活动期次以及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加以探讨。

1 区域地质背景长江中下游地区(安徽段)位于扬子地块东北缘,地处华北地块、大别造山带和扬子地块三大构造单元交汇处。

其北以襄樊2广济断裂和郯城2庐江断裂与大别造山带分开,其东南以江山-绍兴断裂与华夏板块接壤,如图1所示。

本区地壳表层具有典型的3层结构:褶皱变质的前震旦火山2沉积岩系组成其基底层,为“董岭式”[8];盖层以震旦系至下三叠统海相沉积岩系为主;盖层之上还叠加有由强烈的构造2岩浆活动形成的陆相红色碎屑岩系和陆相火山岩系[3]。

这一结构大致反映了区内地质演化的阶段性特征,前震旦为基底发育阶段;震旦纪至早三叠世为盖层发育阶段,构造活动相对稳定,形成了“一盖多底”格局[7];之后,区内进入前陆变形和陆内变形断陷阶段,发育了一系列走向北东的构造[4]。

区内在印支期大别造山带向南仰冲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挤压缩短,燕山晚期为扩张期,岩浆房的底辟作用使得沿江一带“董岭式”基底隆升破裂形成断裂,局部地段沟通了深部岩浆房,因而控制了岩浆的上侵和带状分布[8],这种岩浆岩的带状分布呈夹心饼干式[9],内带岩浆岩岩性复杂,为有成因联系的高钾钙碱性岩系和橄榄安粗岩系2个岩系和4个岩石组合;外带岩性多偏酸性,在内带南北边缘长江南北两岸对称平行分布有2条富碱侵入岩,为A 型花岗岩带。

图1 安徽沿江地区地质简图2 巢湖2铜陵断裂存在的野外地质证据在观察到的基岩中,南北向断层表现显著。

此外,区内也发育有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断层,这些断层交织一起,反映了巢湖2铜陵区域构造活动的复杂性。

南北向断层主要出露在无为县严桥镇北汪家店、开城桥西毛公山、襄安镇梅家楼、襄安镇南臼山、建新农场枫沙湖等地。

断层切过的地层分别为:严桥镇泥盆系五通组砂岩,毛公山志留系高家边组砂岩,梅家楼的侏罗系罗岭组砂岩,臼山的五通组砂岩,花山的三叠系青龙群灰岩,建新农场侏罗系砂岩。

断层所切过的岩石中,砂岩的保存情况较好,破碎程度较低;碳酸盐岩层的破碎程度较高,并发育有方解石巨晶充填脉,断层在页岩中表现为南北向的破裂带。

总体上,断层走向0°左右,偏差幅度不超过10°,倾向既有东也有西,倾角较大,不低于70°。

断层可分为左行平移和右行平移2期,第一期为左行平移,断层切过了侏罗纪以前的地层;第二期为右行平移,断层切过了侏罗纪及其以后的地层,具有正断分量,且自北9121 第8期刘海泉,等:安徽巢湖2铜陵断裂的地质证据向南有正断分量增大的趋势。

工作区内第四系沉积稳定,未见任何构造运动发育。

211 第一期左行平移在严桥北汪家店宝塔山上(图1),出露基岩为泥盆系五通组石英砂岩,岩层产状为50°∠28°。

岩层中发育一走向南北、近直立的断层,如图2a 所示,断层产状为90°∠80°,擦痕和阶步指示其具有左行运动的性质,擦痕侧伏角N12°。

另外,南北向节理较为发育,节理密度16条/m 。

断层规模较小。

在严桥南一孤立小山丘的东侧,发现一南北向近直立断层,如图2b 所示。

图2 严桥镇观测点构造剖面图断层处岩石较为破碎,SN 向的断层劈理密集发育,断层及断层面清晰可见,断层产状为89°∠81°,断层擦痕近水平,依据断层面上阶步发育特征,该断层为左行平移断层。

该处出露地层为泥盆系五通组紫红色石英砂岩,岩层产状为108°∠69°,岩层内岩石保存较好。

213 第二期右行平移梅家楼、臼山和建新农场观测点剖面图,如图3所示。

在梅家楼北,露头出露良好,主要为侏罗系青灰色岩屑质长石砂岩,岩层产状为326°∠36°。

在其间发育一条近SN 向的破碎带,带宽约5~10m ,带内发育断层角砾岩,角砾大小不一,棱角分明,大者40cm ,小者5cm ,在该地区另一个观测点上还可见到构造透镜体,如图3a 所示,这反映了该处近东西向的强烈挤压应力。

断层面产状为270°∠80°,依据断面上的阶步发育特征可以判明该断层为右行平移断层。

此外,在梅家楼西,也发育有南北向右行平移正断层,地貌上表现为断层崖。

图3 梅家楼、臼山和建新农场观测点剖面图臼山位于无为县山前村,在臼山东坡出露基岩为泥盆系石英砂岩,其岩层产状为295°∠45°,岩层内发育一条近SN 向的破碎带,宽约1~2m ,如图3b 所示。

破碎带内岩石呈棱角状,岩石风化强烈,呈粘土岩,与岩层内岩石形成巨大的反差。

断层面及断层擦痕和阶步极为发育,断层产状为90°∠82°。

从断层面上的阶步发育特征判断,该断层为右行平移断层。

此外在臼山的西南坡发育有右行平移正断层。

建新农场位于枫沙湖东侧,该处出露的泥盆系石英砂岩在地貌上呈现出走向南北的陡坎,构成了枫沙湖的东岸(图1;图3c ),这种地貌形态暗示在该处可能发育有规模较大的南北向断层。

在产状为95°∠45°的岩层中,岩石较为破碎,发现一条近SN 向的破碎带,如图3c 所示,带中可见到断层角砾岩;还见构造透镜体,为层间滑脱形成。

同时断层面也清晰可见,其产状为280°∠88°和85°∠85°。

根据断层面上的阶步特征可以判定该断层为右行平移断层。

221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1卷 以上是观察到的巢湖-铜陵存在南北向断裂的直接证据。

此外,通过研究区内地形图,发现在铜陵大通镇处长江的延伸方向突变为近南北向(图1);野外的实地考察,也发现在长江大拐弯处的长江西岸存在绵延近5km的南北向陡坎;铜陵-宣州附近卫星遥感影像也表明在大通镇存在北东向的山脊线被南北向的构造线错断。

这些第四纪覆盖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是巢湖2铜陵断裂存在的佐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