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苦人生的纾解之途——从《红楼梦评论》看王国维对叔本华悲剧美学思想的“中国式”改造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美学观探析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美学观探析作者:赵天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以西方哲学、美学解读中国传统文学的第一部著作。
王国维的理论为中国悲剧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旨在探析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体现出的悲剧美学思想及价值。
从宏观方面,对中西方悲剧进行了对比。
并着重论述在《红楼梦评论》的文本中所体现出的思想内涵进行分析,最后对其思想的价值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关键词: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悲剧美学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019-01一、王国维悲观主义思想的源起悲剧观点属于舶来品,是西方美学的重要范畴。
中国传统所追求的都是一种团圆的结局,即使《窦娥冤》中,窦娥的惨死,是一个令人愤怒的悲惨故事,但她死后曾经立下的誓言一一应验,所有做恶之人都得到了相应的惩罚,未尝不是一种弥补,一种别样的“团圆”。
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展现出惩恶扬善的艺术效果;艺术形象有极为良善之人与极为凶恶之人两种,拥有明显的区别;艺术作品结局往往呈现皆大欢喜的团圆之貌。
西方的悲剧,有十分悠久的历史。
古希腊时期出现了以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人为代表的悲剧家,并且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曾经在其著作《诗学》中论述过关于悲剧问题。
在此之后,欧洲对于悲剧艺术的创作和研究层出不穷。
由此可见,西方的悲剧拥有十分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中国传统则相对缺乏对于悲剧的创作和研究。
(一)特殊时代对于王国维的影响王国维生活的在晚清王朝,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临内忧外患,国家处于危亡之际。
再加上王国维与生俱来的“体素羸弱,性复忧郁”。
王国维对那个时代产生一种悲哀感。
当多病的人生遭遇多难的时代,就滋生了他的悲剧情节。
(二)西方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王国维是新古之交的重要人物,兼修中西的思想,中西结合。
他青年时期对西方的哲学、美学进行学习。
从王国维的“悲剧论”看《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识
从王国维的“悲剧论”看《红楼梦》中的悲剧意识摘要:近代美学史上,王国维是结合中西哲学和文艺思想提出“悲剧论”并在其所著的《<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之悲剧····可谓悲剧中之悲剧者也”,《红楼梦》一反中国世世代代崇尚大团圆结局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构筑了一出旷世独见的大悲剧,为中国文学、中国艺术开一代新生面,《红楼梦》作为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弥补了中国文学艺术一大缺憾,使中国文学艺术的园地中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有影响的悲剧作品;不仅如此,它在许多方面有重大突破,将悲剧创作的理论和实践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悲剧艺术史上“高山仰止”的辉煌成就。
关键字:王国维;“悲剧论”;《<红楼梦>评价》;悲剧作为中国传统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自古以来便不乏各路评论家史学家文学家们的或赞美之情或推崇之意或批判之心,有的将它纳为“文化小说”,如周汝昌曾提到:“《红楼梦》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
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很多人都说宝玉是礼教的叛逆者,他的思想言谈行动中确有叛逆的一面,自不必否认。
但是还要看到,真正的意义即在于他把中华文化的重人、爱人、为人的精神发挥到了“惟人”的新高度,这与历代诸子的精神仍然是一致的,或者是殊途同归的。
所以我才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
”;有的将其纳为“以阶级斗争讲历史”,如毛泽东曾说:“红楼梦》写四大家族,阶级斗争激烈,几十条人命。
统治者二十几人(有人算了说是三十几人),其他都是奴隶,三百多个,鸳鸯、司棋、尤二姐、尤三姐等等。
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
”;再有的从《红楼梦》的思想立意出发,如鲁迅曾评价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1);“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盖叙述皆存真,闻见悉所亲历,正因写实,转成新鲜···”(2);然而,真正在对《红楼梦》众所体现出的美学原理做系统的阐述与分析的集大成者,却要数“中国近代美学之开山”---王国维及其所著“中国近代美学评论之开篇”---《红楼梦评论》。
论王国维先生的《红楼梦评论》
论王国维先生的《红楼梦评论》我认为王国维先生的《红楼梦评论》是带着浓厚的宗教情结完成的,对于作品的主题研究中表现出来作者的匠心独用之处。
首先,王国维先生本身对于《红楼梦》文本来说就是一个接受者,阅读作品的过程也就是再创造的过程,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也就带有了自身对于这个世界的浓厚的自我意识,王国维先生是早先受到叔本华的悲观哲学的影响,所以其视角和心理感悟都是带着哲学的思考来进行的,而对于这种悲观的哲学来说,又是作者潜意识的体现,作者由于受到自身经历的困惑和对人生的思考,很正常的就投入到了《红楼梦》的悲观情节中。
王国维先生用尼采的说法,认为“生活之本质”是“欲”,有欲则常有所求,常有所求则常感不足,常感不足则常感苦痛。
王国维先生指出,《红楼梦》一书的主旨在于说明“生活之欲之先人生而存在,而人生不过此欲之发现也。
此可知吾人之堕落,由吾人之所欲而意志自由之罪恶也。
”作者的这种罪恶感和苦痛感是作者对于《红楼梦》主题的基本界定。
其次,作者在自己的进行研究《红楼梦》的主题的基础上,又再次将视角转换成了寻求人类的解脱救赎之路的所在了,认为在“如钟表之摆”之中的人其“知识弥广,其所欲弥多,又其感苦痛亦弥甚故也”,我觉得这是作者对于自身状况的真实反映,作者在研究作品的时候对于自身的思考、自身的困惑都明确的表现在自己的字里行间了。
我认为作者这时候或许已经对于自己的研究像中了毒一样,丢又丢不掉,说有说不清。
然而解脱之道作者作者到底有没有找到呢?原文中说“自何时始,来自何处?”,这是一个问题。
“人生苟为数十年之生活计,则其维持此生活亦易易耳,曷为而其忧劳之度倍蓰而未有已?”作者认为维持的只是一种状态而已!对于生活的欲望使然。
这就是自然人对社会生活在不满的同时只能采取的方式吗?作者又从《红楼梦》中理解出了“入此忧患劳苦之世界?不可谓非此石之大误也。
”自己与外界物质的关系冲突、男女欲望的冲突等等一切“利害关系”的必然性。
他说《红楼梦》的精神,主要的就是“示人以解脱之道”。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美学与学术价值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美学与学术价值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美学与学术价值一引言在美学与德国哲学的洗礼下,王国维将西方的思想融入到对《红楼梦》的探究中,它突破了传统的美学观与文学观,接受了叔本华、康德等人的"游戏说";,王国维认为"美在自身,而不在其外";,这种文学观念突出了文学的审美特性。
《红楼梦评论》中所阐述的文学观是一种新的思想与价值取向,它开辟了独立的文学批评,因此,它在文学界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二《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美学王国维生活在文化融合、裂变和冲突的时代,因此,王国维将中国哲学作为基础,将西方哲学作为辅助,将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融会贯通。
对《红楼梦》悲剧美学的阐释和发现,指的是将叔本华的悲剧美学观点转变为自身的文艺思想,将文艺实践和文艺理论相结合,将中国传统思想和西方思想相结合。
《红楼梦评论》将庄子和老子的哲学作为基础,阐释了痛苦的本源,又以佛家的思想解释了如何解除痛苦,使人生超脱。
在王国维的思想之中,传统的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念具有很重要的位置,有着浓厚的学术功底和学术兴趣,在融合了叔本华的悲剧哲学之后,将西方思想作为立足点,创作了《红楼梦评论》。
悲剧艺术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代,并且在当时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悲剧作家,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意识来源于西方的悲剧理论,并在其思想的影响下突破了传统的文学观与美学观。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的第一章就明确指出欲望是生活的本质,而人生之所以痛苦,就是来源欲望的满足与否。
由此可见,王国维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悲剧的演化。
作为西方的悲剧家,叔本华认为,人在意志的驱动下不断产生欲望,这些都为《红楼梦评论》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论依据。
王国维认为,《红楼梦》体现了人生的悲剧色彩,并且文中的人物也蕴含着个体生命的悲剧。
王国维在《红楼梦》中看到了充满深刻的悲剧思想,并站在与传统乐天思想相背离的高度上,对该文学作品进行评价,这些都在无形中表现了王国维独到的文学素养与审美眼光。
《红楼梦》评论(节选) (1)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所说的“悲剧 观”? 答案:在中国,对悲剧的美学价值的探索,王国维是第一人。王国 维受叔本华的理论影响,根据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提出了自己对《红 楼梦》的“精神”和“美学价值”的思考,有着自己独特的创建,为后来 的“红学”研究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关于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 中表达出来的观点,有其消极的成分,也未必完全符合小说的本意, 但重要的是,他从《红楼梦》一书中找到了这种解释世界的中国式 方式。在他看来,代表中国传统精神的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 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而 《红楼梦》正相反,是一部“彻头彻尾之悲剧”。他显然是想通过对 《红楼梦》的评论来反对传统的乐天精神和趣味,建设一种新的美 学精神,一种悲观主义的、悲剧的美赏
2.第二段 赏析:本段在第一段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红楼梦》的 悲剧性质,指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作者援引了叔本 华的观点,把悲剧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极恶之人相互构陷而成,第二 类是由于不可知的命运,第三类是由于普通人物、普通境遇逼迫而 成。随后,对三种悲剧进行了比较,指出前两种悲剧因为罕见,对于 我们而言或可避免,而第三种悲剧却非偶然之事,时时会出现于眼 前,也许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也许是加之于别人。亲身遭遇却无处 鸣不平,因而是“天下之至惨也”。随后,作者又对《红楼梦》的悲剧 缘由做了具体阐释,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例,阐明在这场悲剧里无一 人是“蛇蝎之人”,亦没有“非常之变故”,却因为种种“通常之道 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因此 是“悲剧中之悲剧”。
《红楼梦》评论节选
王国维
浅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美学思想
浅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美学思想一、人生痛苦本质的描绘《〈红楼梦〉评论》一文中,王国维指出:“人生的本质就是欲望、生活、苦痛的统一体。
”首先,有欲望就是痛苦。
人类的欲望永远不会被满足,人类始终难以逃脱那种不满足的状态,而不滿足则正是痛苦产生的原因,欲望的这种性质导致了人类始终处于痛苦当中。
第二,即便是现有欲望都得以满足之后,人类则会陷入更深刻的痛苦之中难以自拔。
王国维假设了一切人类欲望都能被满足的状态,并论证了在这一状态下人类依然是痛苦的;“即使吾人之欲悉偿,而更无所欲之对象,倦厌之情即起而乘之”,在人的所有欲望都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对人世间的所有一切生出厌烦的感觉;人类此时缺少的是一种理想,缺少的是生活目标,没有目标的生活也依然是痛苦的,这种痛苦属于消极的痛苦,而且这种痛苦远远比有所欲求的痛苦更为深刻。
第三,追求快乐的过程本身也会导致痛苦。
在前面两点的基础上,王国维将人生过程归结为摇摆于痛苦和厌倦之间:“夫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痛苦与厌倦之间也。
”厌倦也是一种痛苦,也就是说,人们不能选择痛苦与否,而只能选择哪一种痛苦,选项只有两个,其一是一般的痛苦,其二是作为更深层次的被称为厌倦的痛苦。
人类通过牺牲快乐所得的快乐,实际上并未增加人们的快乐。
这一过程本身只是增加了人类的痛苦,即便使人暂时得到了快乐,但是在此之前和之后,都会觉得更加痛苦。
在王国维看来,人生难免是悲剧,无论是圣贤还是普罗众生,概莫能外。
如何能够化解悲剧使人们得以解脱,这就成为了人类面临的一个永恒难题。
在此,王国维提出了自己理想的解决办法,这就是出世。
《红楼梦》这部作品,就刚好揭示了这一原理。
但是出世绝不等同于自杀,相反,自杀绝不是一种自我解脱。
出世作为解脱之道,只是通过摒除欲望来得到救赎。
“而《红楼梦》一书,实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也。
而解脱之道,存于出世,而不存于自杀。
出世者,拒绝一切生活之欲者也。
从《红楼梦评论》看叔本华哲学对王国维的影响
第26卷第4期2005年8月衡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HengyangNormalUniversityNO.4V01.26Aug.2005从《红楼梦评论》看叔本华哲学对王国维的影响黄一斓,高峰(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摘要:王国维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深受叔本华的影响。
非理性的悲观主义构成了叔本华的伦理学和美学的核心,也成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立足点。
但王国维套用叔本华的“原罪——解脱”说和“第三种悲剧”说评论《红楼梦》显得削足适履、自相矛盾。
关键词:《红楼梦评论》;叔本华;王国维;影响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一0313(2005)04一005804作者简介:黄一斓(1978一),女,湖北武汉人,博士,从事明清小说研究。
王国维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深受叔本华的影响,他从叔本华那里吸取的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其“原罪——解脱”说;二是“第三种悲剧”说。
这两个方面都植根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是其在伦理学和美学上的延伸。
王国维在写作《红楼梦评论》时正醉心于叔本华哲学,他以此分析《红楼梦》,并从中找到了某种对应关系,进而宣扬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
因此,解读《红楼梦评论》有助于我们了解叔本华哲学对王国维的影响。
一、叔本华生存意志论及其在伦理学、美学上的延伸唯意志论主张意志是世界的本原和人的真正本质,意志统辖理性,它由强调意志的非实体性、活动性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的自由。
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叔本华极为关注“生存意志”,他提倡生存意志论:“一切客体都是现象,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①,是一切客体和现象存在的根据。
“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①。
这就是说,意志是一种非理性的、永不满足的欲求,其基本点是求生存,正是这种生存意志构成了世界的本质,也构成了人的本质。
收稿日期:2005—031558这种唯生存意志论在伦理学上的推演便是悲观主义。
评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
评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在《红楼梦》的研究历史中,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它不仅开启了用美学观点来研究《红楼梦》的新篇章,而且对传统的红学研究提出了挑战,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
在20世纪初,中国正经历着深重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西方的各种思想和学术流派纷纷涌入。
王国维作为当时的文化精英,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变化,并积极地吸收和引进西方的美学理论。
他结合了叔本华的悲剧理论,将《红楼梦》视为一个巨大的悲剧,并强调其美学上的价值。
这一观点在当时是相当新颖和独特的。
传统的红学研究往往注重于对《红楼梦》中的社会背景、人物关系、历史事件等方面的考证和分析。
而王国维则将重点放在了情感和美学层面,认为《红楼梦》的美学价值是它成为伟大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王国维对《红楼梦》的美学价值的认识是深刻的。
他认为,《红楼梦》之所以感人肺腑,不仅在于它所描述的人物的悲欢离合、世态炎凉,更在于它所传达的美的力量。
这种美不仅仅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是情感和心灵的升华。
此外,王国维还特别强调了《红楼梦》中的解脱精神。
他认为,曹雪芹通过描写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悲惨命运,展现了人生中的痛苦和困境,同时也提出了如何解脱这些痛苦和困境的方法。
这一观点为后来的红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使人们对《红楼梦》的理解更加深入。
当然,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也有其局限性。
例如,他过于强调《红楼梦》的美学价值,而对其社会意义和历史背景有所忽视。
同时,他的观点也受到叔本华哲学的影响,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但无论如何,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对红学研究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红楼梦》,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来研究中国的古典文学。
可以说,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红学研究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读后感
《红楼梦评论》读后感
读完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我对这部文学巨著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王国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红楼梦》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首先,我对王国维所提到的悲剧观深表认同。
他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这种悲剧性不仅体现在人物命运的波折和坎坷,更在于人生和社会的无常和无奈。
这种悲剧观让我深刻认识到,人生充满了变数和挑战,我们需要勇敢面对,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王国维对于《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世界有着深刻的洞察。
他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同时,他也关注到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类的情感世界。
此外,王国维还从哲学和美学的高度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认为,《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哲学和美学巨著。
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对于我们理解人生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最后,我认为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对于我们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同时,他也提醒我们,在评价文学作品时,需要保持客观和理性的态度,不能简单地以个人的喜好和情感来评判作品的价值。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与失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之得与失一、本文概述《红楼梦评论》是清朝末年王国维所作的《红楼梦》评论文章。
文章从美学观点对《红楼梦》的人物、结构、写作艺术及哲学意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红楼梦》是一部悲剧,其所写悲剧不是通常的伦理道德悲剧,而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是一个具有普遍和永久价值的美的毁灭的悲剧。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的人生苦痛”及解脱的观点,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他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思想来剖析《红楼梦》,虽然不免有些牵强附会,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新的、进步的文学研究方法。
然而,这篇文章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对小说人物的理解、对悲剧根源的探讨等方面,未能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分析《红楼梦评论》的得与失,以期对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有所帮助。
二、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主要观点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的里程碑之作,其中提出了许多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王国维在评论中主要围绕《红楼梦》的悲剧性质、人生哲学以及美学价值进行了深入剖析。
王国维强调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
他认为,《红楼梦》所描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剧。
这种悲剧性源于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如家族制度的腐朽、人性的扭曲以及道德的沦丧。
王国维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命运的细致分析,揭示了这种悲剧性的深层原因。
王国维在评论中探讨了《红楼梦》的人生哲学。
他认为,《红楼梦》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
这种哲学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和无奈,而人类无法摆脱这种困境。
然而,尽管人生充满了悲剧,但人们仍然应该积极面对,努力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王国维还从美学角度对《红楼梦》进行了评价。
他认为,《红楼梦》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这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的人物塑造以及细腻的心理描写等方面。
王国维还指出了《红楼梦》在表现悲剧美时的独特之处,即通过对悲剧的深刻描写来展现人生的真实面貌。
试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
试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王雪【摘要】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借西方哲学思想阐释中国文本的先驱之作.但是由于王国维所借用的叔本华哲学本身存在着不可解决的问题,也由于作者本身的偏激、片面,使得<红楼梦评论>的理论体系产生出一定程度的断裂、矛盾.本论文着重以<红楼梦评论>中所阐述的科学、知识、实践与美术的分类,"优美""壮美"与"眩惑'的分类,<红楼梦>是第三种悲剧的评判,悲剧与解脱的关系等问题为中心,对其中出现的矛盾之处进行了剖析.【期刊名称】《北京城市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00)001【总页数】4页(P82-85)【关键词】美术;审美主体;第三种悲剧;悲剧与解脱【作者】王雪【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10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6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发表于1904年6月至8月的《教育世界》杂志第8、9、10、12、13期上,历来被誉为第一篇运用西方哲学、美学观点和方法分析《红楼梦》的专著。
正是通过《红楼梦评论》,王国维先于蔡元培所代表的索引派、胡适所代表的考证派,建立了王氏独特的红学研究方法,即批评派。
关于《红楼梦评论》中所运用的西方哲学、美学观点,正如王国维在《静庵文集》自序中所说:‘嗣读叔本华之书而大好之,自癸卯之夏以至甲辰之冬,皆与叔本华之书为伴侣之时代也’,是来源于这一时期王国维所热衷研读的叔本华的哲学,特别是叔本华的《意志及表象之世界》一书。
《红楼梦评论》中的“生活的性质即痛苦”的哲学观点、壮美与优美的美学划分、悲剧的三种类别等概念,皆源于此书。
《红楼梦评论》论的并不仅止于《红楼梦》,评论的第一章可以说是运用西方的哲学理论,对当时整个中国文学美术做的一个概观。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王国维借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所阐释的是中国的文本。
从《红楼梦评论》借老庄的话开篇,进而阐述出叔本华的人生哲学,并且论述的过程中也不时用“子云”“法秀”之诃、“佛之言”作为论据进行论证的思路来看,尽管王国维说《红楼梦评论》“其立论全在叔氏之立脚地”,但其理解吸收利用叔本华哲学的基盘,可以说仍是中国的古典文学思想①。
从《〈红楼梦〉评论》看王国维的体验美学
从《〈红楼梦〉评论》看王国维的体验美学
任军;唐梦雪
【期刊名称】《嘉兴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34)4
【摘要】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曾被认为是生硬套用叔本华的哲学观念解读文本,造成了对西方哲学和东方经典的双重误读;此类意见忽略了王国维的切己人生体验对其人生哲学的影响。
王国维以对生命的本真体验融入《红楼梦》的解读过程,形成了独特的体验美学。
重审王氏的体验美学,对当下的强制阐释和文论消隐现象,均有重要的纠偏功效。
【总页数】4页(P17-19)
【作者】任军;唐梦雪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1
【相关文献】
1.悲苦人生的纾解之途——从《红楼梦评论》看王国维对叔本华悲剧美学思想的“中国式”改造
2.从《<红楼梦>评论》看王国维的悲剧美学
3.从《<红楼梦>评论》看王国维的悲剧美学
4.真善美的完美结合——评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美学思想
5.以美解脱:《红楼梦评论》的“佛味”与王国维美学之思的症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楼梦》的悲剧与王国维的解脱
《红楼梦》的悲剧与王国维的解脱在此,王国维所说的此即为美术,美学,而彼则为传统的考证和索隐等方法。
以上赘述,表我之立场。
所以我的下文,虽然谈论的是《红楼梦》中的解脱和悲剧问题,但是我是以我个人欣赏或评论的角度去作的,不是考证,也非索隐。
一,悲剧(痛苦)产生的根源以及在《红楼梦》中的思想体现谈到美学方法欣赏《红楼梦》以及解脱悲剧带来的痛苦等问题,我们不得不谈谈王国维。
他的《红楼梦评论》的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者说哲学是这样的: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痛苦与厌倦之间者也!那么,王国维一直所说的痛苦到底是什么?要怎么解脱呢?他在他的《红楼梦评论》第二章红楼梦的精神中说:且人生苟为数十年之生活计,则其维持此生活,亦易易耳,曷为其忧劳之度,信而未有已?记曰:人不婚宦,情欲先半,人苟能解此问题,则人生之知识,思过半矣。
那么,什么是欲呢?为何能成为痛苦的根源?人有生矣,则思所以奉其生,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寒而欲衣,露处而欲宫室,此皆所以维持一人之生活者也。
然一人之生,少则数十年,多则百年而止耳,而吾人欲生之心,必以是为不足。
这是对于基本生存和物质的欲求,而对于思想(知识)的欲求,同样也是一个可以造成极大痛苦的根源。
又此苦痛与世界之文化俱增,而不由之而减何则?文化愈进,其知识弥广,其所欲弥多,又其感苦痛亦弥甚。
所以,他得出这样的结论:则人生之所欲,既无以逾于生活,而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
而《红楼梦》就是这样一部描写现实生活的虚构作品。
不像之前的《西游记》那样高度虚幻,也不像《三国演义》那样有宏大的历史场面。
(关于此,有关红学的著作多有提及,在此不做赘述)它写的就是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但是正是因为这样,才是超越以往任何文学作品的美学著作。
就痛苦而言,美学家潘知常先生认为有这样三个唯度:一是人与自然的唯度,二是人与社会的唯度,三是人与灵魂的唯度。
而三者之间,痛苦最烈,解脱最难的,就是人与灵魂的唯度。
千古情怀 文人悲心——从王国维的生平谈《红楼梦评论》的立论和解脱之道
作者: 徐桂芬 泓峻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山东264209
出版物刊名: 长治学院学报
页码: 30-33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王国维 《红楼梦》 《红楼梦评论》 解脱
摘要:王国维1904年写就的《红楼梦评论》从"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对《红楼梦》进行立论解读,并不仅仅是叔本华哲学契合了王国维的人生遭际和人生体认的一种启发的悟得,而是中西文化、哲学交融化合的产物,也与王国维把学问和人生合二为一的学问人生观有关。
他的《红楼梦评论》和整个人生经历互为参照,王国维以投湖自沉完成了他对《红楼梦》的最终注解。
关于现代小说批评的新声――简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文学批评史意义
关于现代小说批评的新声――简析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文学批评史意义论文摘要: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成就了他在我国小说批评史上的卓越地位。
作品打破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文以栽道的思想,从探讨人生的角度出发,以西方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为支撑,采用了现代的批评方式,为我国的文学批评开启了一段新的征程。
论文关键词:叔本华;悲剧;批评方法;学术话语生活在世纪之交的我着名学者王圈维,是以一篇《红楼梦评论》而蜚声于小说批评界的,这篇作品开启了我现代文学批评的一扇新的大门。
《红楼梦评论》发表于1904年的6月到8月,是以连载的形式刊登于《教育世界》杂志的76、77、78、8l号上,它是《红楼梦》研究史上的第一篇比较系统的专论。
这篇沦着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于打破了我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思想,从探讨人生本质的角度出发,融合了西方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并采用了现代的批评文怵进行论征。
因此,在我圈的小说批评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以探讨人生的本质为目的在王维之前的小说批评,大多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
其中的“道”既不重在研究文学自身的演变发展规律,也不重在表现人的自觉独立意识,而是重在教化人们成为儒家乃至整个封建伦常道德体系中的积极向“善”者。
这种功利性的文论观念极大的束缚了古代文沦向更高的思维层次和更广阔的审美空展开,史大的缺陷是忽视了文学作品对具体的人的影响《红楼梦评论》打破了这一模式,大胆地从人生出发,在哲学,美学,以及伦理学等不同领域来探讨人生的本质问题。
(一)融汇西方哲学思想从哲学角度看,《红楼梦评论》摒弃了中传统的道本思想,成熟地引进了西方的哲学思想。
王维是一位才华横溢,学贯中西的学者,由于曾有过留学的经历,使他接受了西方先进的哲学思想,并日.能够成功地将其融人他的作品当中。
王维研究哲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答人生的问题,而在诸多的哲学思想当中,他选择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这与当时中的丰十会状况是紧密相关的。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中旧面临着的是内忧外患的危机局面,列强纷争,政府****,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鲁迅: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浅谈《红楼梦》的悲剧美学价值
鲁迅: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浅谈《红楼梦》的悲剧美学价值《红楼梦》,作为一部清代人情小说,鲁迅先生曾对其描述过一句话,即是:“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这八个字,字字都有千钧之重。
《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也只有他写得出来。
他的家族、他的成长经历和生活阅历,决定了他在家道中落后,他所看到的喝所经历到的种种,必定是常人所难以体验到的阅历。
曹家曾经那么繁华富贵,曹雪芹在幼年或者童年时期过着和贾宝玉一样的富足优渥的生活,一旦曹家抄家之后,家道中落,生活条件急转直下,其中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曹雪芹想必见识过太多太多。
这样的人生,是忧悲苦乐各种滋味都已体尝过了的。
所以,才有了曹雪芹笔下那浸着沉沉的“悲凉之雾”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但她并不只是一部悲剧,这部悲剧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和教化价值。
用王国维评论《红楼梦》的话说:“它的美学特性是壮美与崇高,它的审美价值是教化与解脱。
”作为一部小说,如果《红楼梦》所展现的,仅仅只是一部悲剧,毫无教化价值和启发意义的悲剧,也许她是无法吸引这么多的读者的。
《红楼梦》所呈现出的悲剧美,恰恰就像一部涵盖了世间生命的悲剧和遗憾以及许多生命本源的疑惑的一连串密码的记录册。
即使解开这个密码,我们也许依然无法扭转人物的命运,改变不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剧本身,但是,这些生命密码的存在,至少让我们看到并认清了一点:人世间就是如此,即使是悲剧,她也不是永恒的。
悲剧发生了,也总会过去的。
生命依然得继续。
趟过了水与火,迎来的可能并不一定是重生,而是下一场暴风雨,这才是生命的本来意义,很有可能这也是曹雪芹的本意。
如果用现在的心灵鸡汤一点的说法,也许人们会说“浴火重生”、经历了风雨就会见彩虹云云。
可是,在曹雪芹心中,显然并非如此。
曹公是最不怕“将悲剧进行到底”的。
曾经不止一次地见过一种说法,那就是:曹雪芹有意要让整个贾府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下场,这就是悲剧的彻底。
只是,后来续写《红楼梦》的高鹗,不知是出于何种原因,也许是于心不忍,甚或是出于悲天悯人的缘故,因此在续写之后,补出了“沐皇恩贾家延世泽”的一段文字,大有劫后余生的感觉,给悲剧续上了一点点的希望,最大限度地力求护住贾家,给这个家族绵延了一线的生机。
“悲”的人生哲学-王国维、鲁迅与叔本华、尼采
“悲”的人生哲学-王国维、鲁迅与叔本华、尼采“悲”的人生哲学-王国维、鲁迅与叔本华、尼采目录引言:寂寞的自沉与壮丽的新生一、人生一大梦,俯仰多悲悸---王国维“悲观主义”的人生哲学与叔本华、尼采二、以悲观作不悲观,以无可为作可为---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与叔本华、尼采三、一花两叶,同途殊归---王国维、鲁迅悲观主义人生哲学的差异与叔本华、尼采四、结语:“悲”的人生哲学引言:寂寞的自沉与壮丽的新生王国维和鲁迅都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引人注目的大人物。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对他们各自学术思想和心路历程的研究一直都是学术界孜孜不倦、乐此不疲的显学。
不过有一个现象我一直感到很奇怪,就是尽管郭沫若早在六十年代就说:“我时常这样想,假如能够有人细心地把这两位大师作比较研究,考核他们精神发展的路径和成就上的异同,那应该不会是无益的工作”,学术界却绝少有人把将两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撼。
事实上,王国维和鲁迅之间有着很强的可比性。
以经历而言,他们一个生于1877年,一个生于1881年,年龄只相差五岁。
他们同样经历了苦闷而黑暗的少年时代,同在1898年离开他们的浙江故乡,一个前往上海,一个奔赴南京,又相继在1901和1902年东渡日本,先学自然科学,转而弃理从文,更同在赴日前后,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潮的洗礼。
他们的经历和境遇如此相似,而相似的经历和境遇却没有培育出相似的思想和灵魂。
就在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的1927年,鲁迅却完成了自己世界观的伟大转变,坦然地高唱着“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仿佛是火中的凤凰,在壮烈的自焚中获得了鲜美光华的新生。
思考王国维寂寞的自沉和鲁迅壮丽的新生所构筑的惊心动魄的对比,对于从一个崭新的视角观察中国近代思想史是必要而有益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比较王国维、鲁迅人生哲学中“悲观主义”的一面,考察他们在“悲观主义”的“同一性”下所蕴涵的内在重大差别,以及在这种差别的诸多因素中,叔本华、尼采哲学所起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 。 就是 叔 本 华 提 出 的“ 命 意 志 ” “ 存 欲 _这 1 生 和 生 求 ” 。从 这些 理论 出发 , 是 这样 界 定 悲 剧 的 “ 论 他 无
论是从 效果 巨大 的方 面看 , 是从 写 作 的 困难 这方 或
不能 准确 地分析 和 阐释 中国传 统 的悲剧艺 术 。悲剧 无论 如何 学 习西 方技 巧 , 其 根源始 终是 中 国式 的 , 但
Vo1 4, o .3 N .3 M ay, 2 2 01
21 0 2年 5月
悲 苦人 生 的纾 解 之 途
— —
从《 红楼 梦 评论 》 王 国维 对叔 本 华 悲剧 美 学 思想 的“ 国式” 看 中 改造
李
清
( 海 民族 大 学 文 学 与 新 闻 传播 学 院 , 海 西 宁 8 0 0 ) 青 青 10 7
把康 德 的“ 象界 ” 成 “ 象 ”, 为“ 现 说 表 认 世界 就 是我 的表 象”, 定 客 观世 界 的存 在 ; 否 又把 康 德 的 “ 自 物
收 稿 日期 : 0 2 0 — 1 2 1 — 3 0
作 者 简 介 : 清 ( 9 6) 女 . 族 , 西 略 阳人 , 海 民族 大 学 讲 师 。研 究 方 向 : 李 17 一 , 汉 陕 青 比较 文 学 。
生 可怕 的一 面为 目的 , 在 我 们 面 前 演 出人 类 难 以 是
形 容 的痛苦 、 悲伤 , 出邪 恶 的 胜 利 , 演 嘲笑 着 人 的偶
然 性 的统治 , 出 正 直 、 辜 的人 们 不 可 挽 救 的失 演 无 陷 , 而这一 切之 所 以重 要 ) 因为 此 中有 重要 的 暗 ( 是
中 图分 类 号 : —0 1 0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 1 2 (0 2 0 —0 8 —0 1 0 —5 0 一 2 1 ) 3 0 8 5
王 国维是 中 国近代学 术史 上第 一个 用西 方悲剧 理论 阐释 中国古代 悲剧作 品的学者 。他 对叔 本华 的
国维 在接 受叔 本华 影 响 的同 时 , 没有 丧 失 自身 的 并
理 论 品 格 , 悲 剧 进 行 合 理 的 “ 国 式 ” 造 。 本 文 对 中 改
再来 研究 王 国 维 与 叔 本 华 在 悲 剧 美 学 思 想 上 的 差 异, 有助 于我 们找 到 上 本世 纪 初 以来 中西方 悲 剧 思 想 交融 与碰 撞 的轨 迹 , 对今 天我 们 用 美 育来 加 强 心
对 于这一 原则 , 国维 是极 力 维 护 的。这 就 使 得 王 王
面看 , 悲剧 都要 算作 文艺 的最 高峰 , 人们 因此 也公认 是这 样 。就我们 这 一 考 察 的 整个 体 系 说 , 为 重 要 极
而 应 该 注 意 的 是 : 艺 上 这 种 最 高 成 就 以 表 现 出 人 文
・
8 ・ 8
的本质 就 是要表 现 人 生 的 痛 苦 , 这 种 痛苦 是 与 生 而 俱 来 的 , 映 了“ 宙和人 生 的本 来 性质 ”。叔本 华 反 宇
灵 家 园建构 、 促进 社会 和谐理论 和现 实意 义 。 叔 本 华 哲学 的基 本 内容 , 把 康 德 的二 元 论改 是 造为彻 底 的意 志一 元 论 , 证 其 悲 观 主 义思 想 。他 论
示 存 在 : 暗 示 着 宇 宙 和 人 生 的 本 来 性 质 。 即 ”
也是 人 的本质 与核 心 , 个世 界都 是 由原始 的 、 目 整 盲
的、 非理 性 的意志 统 治着 , 意 志 的 主宰 下 , 生 就 在 人
是 永恒 的追求 , 充满 无穷 无 尽 的欲 望 , 但这 种追求 的
欲 望 却 永 远 无 法 满 足 , 此 , 生 注 定 要 痛 苦 终 因 人
第 3 4卷
第 3期
青 海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学 社 会科 学 版 ) 哲
J u n lo n h iNo ma iest( hls p y a d S ca ce c s o r a fQig a r lUnv riy P i o h n o ilS in e ) o
悲 剧诗论 有借 鉴 , 也有批 评 , 更有 自己基 于 中 国当时 悲 剧现 状深 入 的思考 。叔 本华 的悲剧 美学 思想 是从 西 方文 化 的土壤 中 发 展起 来 的 , 用 于分 析研 究 西 适 方 的悲 剧艺 术 , 如果 把它原 封不 动地 搬到 中 国来 , 就
体” 解 为“ 志” 认 为 意 志是 世 界 的本 质 与 核心 , 理 意 ,
摘 要 : 文 以王 国 维 对 叔 本 华 悲 剧 美 学 思 想 的 继 承 和 改 造 为 例 , 悲剧 是 人 生苦 痛 的 诗 学 、 剧 的 效 果 是 审美 的 本 从 悲
解脱 , 以及 揭 示《 楼 梦 》 悲 剧 性 质 和 独 具 的 美 学 思 想 等 三 个 层 面 对 之 进 行 分 析 和 比 较 , 以 看 出王 国 维 在 大 量 红 的 可 接 受叔 本 华 悲 剧 美 学 思 想 影 响 的 同 时 , 从 中 国传 统 文 化 思 想 出发 对 其 作 了“ 国 式” 改 造 与 重 构 , 对 尚处 在 又 中 的 这 中 国 现代 美 学 启 蒙 时 期 的 近代 是 难 能 可 贵 的 , 时也 为 今 天 的美 育 教 育 、 同 构建 和谐 社会 提供 了有 益 的 借 鉴 。 关 键 词 : 国维 ; 本 华 ; 红楼 梦评 论 》 审美 ; 脱 王 叔 《 ; 解
p’ 3 叔本 华将 悲 剧 放 在 了 文艺 的顶 端 , 为悲 剧 认
这种 文艺 上 的最 高成 就 以表现 出人 生可 怕 的一面 为 目的 , 现人类 难 以形容 的痛 苦和 悲伤 , 表 以及 邪恶 的 胜利 , 出正直 无 辜 的 人们 不 可 挽 救 的 失 败 。悲 剧 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