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二阶段:探索中的曲折与发展
(1956-1966年)
《论十大关系》启示一:必须 正确 中共八大 从国情出发, 1956 正确分析国内 主要矛盾。 国民经济的调整 (八字方针) 1960
失误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启示二:必须实事求 是,尊重客观规律。 注意综合平衡,稳步 发展,不能急于求成
三年经济困难 59-61
启示三:生产关系的 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 平相适应。(成就)
第三阶段:“动乱”的十年 ( 1966--1976年)
大背景
(1969年的)7月21日,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 上了月球。全世界都通过电视广播关注着这一重 大事件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对此一无所知。60 年代末期,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经济振兴 迹象,后来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香港、台湾、 新加坡和南朝鲜正是在这时开始起步,日本也摆 脱战争的阴影,开始了经济的复苏。然而,在世 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脚步却停滞了整 整十年。 陈晓卿《百年中国》
(4)影响: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极大破坏 ②导致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5)原因:①缺乏实践经验 ②理论认识不成熟 ③对国情认识不足
3、纠正错误:
★调整什么?
①开始: 纠正农村中“左”倾错误 ②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③成效: 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4、十年探索中的主要成就:(自主阅读)
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
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 教训。
曲折的历程 艰难的探索
工 农 业 生 产 总 值
下图反映了50-70年代经济发展的典型特点是什么?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知识串联专题十二中国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发展__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中共十一
-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教育和理论建设 (1)外交事业 ①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 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政策。 ②1949年,中苏建交;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 约》。 ③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 问题的基本准则。 ④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为推动解决“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⑤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 进会议圆满成功。
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2-
-3-
政,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遭到严重 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 中国被动、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局面,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1956 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 系;“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 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1-
1 2 3 4 5 6
2.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决定在工业、交通运输业的部分行业试 办托拉斯(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建立了如中国烟草工业 公司等一批专业性大公司,到1965年,全国工业产值比1962年增长 关闭 8.5%,成本降低了9.5%。这表明党中央( ) A. 开始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开始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城市经 B.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济体制改革才出现的状况,不可能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故A项错误;“探索 C.优先发展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样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出现 D.初步进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
第十一讲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3)国民经济的调整 ❶背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 观规律,导致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❷调整: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共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的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文革”中的调整与整顿: 1971年,周恩来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 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3.社会变迁 ❶物质: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 反映了计划经济的特点。 ❷服饰:在着装上强化了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意识,着装风格 呈现出朴素节俭和实用、统一的特征。这一方面与经济水平的落 后有关,另一方面也是集体政治意识的反映。民主、艰苦奋斗和 集体主义等时代精神在服装上的体现是简朴和实用。 ❸交通:宝成铁路、兰新铁路等相继动工。
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中共八大20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等文化??主要体现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武器
高三二轮历史复习 中国现代史
通 史 概 览 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经历了一个 曲折的探索时期。 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 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 了辉煌成就 ❶ 并正确分析其进步性和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与政治建设之间 的关系。 ❷ 从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客观评价 ❸ 分析不同时期科技成就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不同时期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理解“国运 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把握不同时期“双百”方针的贯彻情况,总结正反两方面的 经验教训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❶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 ❷“大跃进”运动: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 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❸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即生产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由公社 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第十一讲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备 考 攻 略
雷州八中 原创课件
专题十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必会核心知识 政治: ❶ 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 形成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❷ 坏 外交: ❶ 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 三大外交政策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日渐成熟。 ❷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中美、中 日关系改善,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了严重破
三、文化上:新中国的文化成就 必会核心知识 1.毛泽东思想 ❶内容: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 题》等报告,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创造 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 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❷评价: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 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理论武 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 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科技成果 ❶“两弹一星”: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同时, 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 年,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成 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❷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 2号,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❶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 ❷“大跃进”运动: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 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❸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即生产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由公社 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1.6.12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发展中的探索
(3)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点拨提醒】影响国家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因素 主要有四个因素:国家和民族利益(根本因素);上层建筑(国家 政治),特别是阶级属性(意识形态);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国际
政治格局的变化。
【史料2】
新中国初建,史学界和国家领导层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都给予充分肯定。陈旭麓所著《辛亥革命》一书和胡绳武《论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形成》等论文把辛亥革命定位为“近代 三大民主革命高潮之一”,纳入革命史观的总体框架。50年代 末,在“反右”和“大跃进”运动的干扰下,研究暂趋沉寂②,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辛亥革命的研究遭到了“文 革史学”的摧残。所谓“文革史学”,一是以阶级斗争史观作
3.教育的奠基与挫折:
(1)新中国初期:确立了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民教育方
针。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3)“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大动乱,冲击了教育,高考制度被 废止。 4.文学艺术: (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2)“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双百”方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基本 设想,并分析这一设想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 答案: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尽快实现工业化;但又不
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3.“文化大革命”:毛泽东等领导人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现代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提出:1956 年春,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 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挫折:“文化大革命”期间,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 治问题,“双百”方针遭到破坏。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融会贯通] 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社会特点
社会主 要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三大改造完成后,转化为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 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经济 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 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 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
④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 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 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⑤参加万隆会议:1955 年,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 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友谊。
山东省宁阳第四中学 ShanDongShengNingYangDiSiZhongXue
(2)20 世纪 70 年代的外交: ①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 年,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 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 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 年正式建交。 ③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 改善。1972 年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主要史实有哪些]
理发展主线,有利于找准解题“题眼”
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建设【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三、新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 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中苏建交:1949 年,中苏建交,1950 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 助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 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 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 加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1955 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
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1977 年,高考制度
恢复。
视角整合
1.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1)政治制度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2)社会性质上,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3)经济上,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4)文化上,“双百”方针提出。 2.新中国成立初期,深受苏联影响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1)政治上,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深受苏联苏维埃体制的影响。 (2)经济上,借鉴斯大林模式,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3)外交上,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4)教育上,模仿苏联重视理科和专科的教育模式。 (5)生活上,列宁装、苏联艺术等对中国影响很大。
西方列强控制着中国的内政、外交, 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
外交
国民政府依附于美帝国主义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社会阶层分化明显,阶级之间、地区 生活水平差别不大,生活习惯受政
生活
之间生活水平差别巨大
治运动影响较大
3.1社会主义曲折发展中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全会可以判断出这时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基
本胜利,革命胜利后到1956年属于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社会 形态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理当属于新民主主义,也 可以从题干中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分析出来。 A项旧民主主义 的经济形态是1840~1919年,与题目的时间不吻合。C项社会
治制度。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
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符合中国国情和历 史传统。
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 【典例2】(2011·江苏单科·T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
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土地的使用权
C.土地的所有权
B.土地的用途
答案:C
【即时点拨】近几年高考特别关注建国初期及改革开放新时
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之处,因此复习时要重
点理解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特点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如 何适应国情,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及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保驾护航。
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的产物。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既能保障
D.土地的规模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应分析三幅图片分别反映的历史事件 并结合其实质进行理解。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 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运 动使土地由农民所有到集体所有,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权,故C不符合题意。土
地用途和土地规模虽然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但基本相似,故 B、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建国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成
2019-2020年高考历史选修班讲义 专题十二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选修班讲义专题十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重点梳理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第一阶段(1949~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①在农村,土地改革②在城市,没收了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资产,组建和发展了国营经济,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2.过渡时期(1953—1956):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1957年,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①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中国借鉴苏联经验,做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
②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二、第二阶段(1956~1976):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十年经济建设探索时期(1956—1966):既有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正确探索,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①成功探索:中共“八大”对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②严重失误:1958,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文革十年(1966~1976):“左”倾错误发展到高潮,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影响,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三、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2010考试说明】(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的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高三历史二轮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学发展观、
科教兴国、 载人航天、 互联网
入世贸组织
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年)
1.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
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 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历史,建 立一个统一的新民主 主义国家,为国家政 治和经济建设的逐步 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 石。开辟了中华民族 发展的新纪元。
时空坐标
阶段
特征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新中国初期,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中国特色的 表 政
现 治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遭到严重破坏。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策,改变了中国被动、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局面, 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资产阶级代议制比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 有制基础上 全体人民 民主集中制 是人民民主专政的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组织形式 资产阶级代议制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 有制基础上 资产阶级 分权与制衡 是资产阶级专政的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 权组织形式
经济基础 行使权利 的主 体 活动原则 性 质
中共八大、社会 《论十大关系》、 十年 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6~ “大跃进”和人民 探索 “左”倾错误泛 1965年 公社化运动、“一 时期 滥、“八字”方 五”计划建设成就 针
“两弹一 星”研制 成功、人 造卫星 “东方红 1号”、 民主法制遭到破 国民经济的严重破 袁隆平杂 文化 坏、中国在联合 1966~ 坏、周恩来纠 交水稻、 大革 国合法席位的恢 1976 “左”、邓小平全 北京电视 命 复、中美关系正 面整顿 台试播 常化、中日建交
高三历史二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1949~1978年) ---精校解析Word版
高考第12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1949~1978年)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考点一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及外交政策与成就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的实现;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①背景:国民党政权被推翻,新中国即将成立。
②性质:临时宪法。
③内容: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
④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法律依据,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背景:人民政权得到巩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②性质: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③内容: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
④意义: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12讲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949——1976)
主,坚持群众路线
材料一:《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大跃进 大倒退; “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 ““七五”( 大倒退”原因: 1986—1990):改革闯关 治理整顿 “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 “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4 “八五”( 1991—1995):小平南巡 改革深化 分 “九五”( 1996—2000):宏观调控 经济软着陆 ( )原因: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的基础;受苏联 (1 3 )影响: 建设经验影响;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尽快有强大的军事工业,以 “十五”( 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 市场配置资源 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孤立; 增强国防力量。( 分,答到任意两点给 4分) 苏联的经济援助有利于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 ( 1)“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一 “十一五”( 20064 — 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意义: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 4分,任意两点,每点2分。) 五”计划意义何在?( 6):???????? 分) “十二五”( 2011—2015 义现代化建设起步。(2分) 材料三 “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 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 邓小平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建国初期中苏结盟对新中国带 来怎样的影响?(4分)
2.(2014· 课标全国Ⅰ,31)一五计划与计划经济体
20世纪50年代至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实践 制 3.(2014· 课标全国Ⅱ,41)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展
【小结与升华】
1、1956—1966年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有 哪些重要的经验教训?
①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 ②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 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③经济建设要注意综合平衡,稳步发展,不能急于求成 ④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①实事求是,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 ②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 ④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
荣毅仁(左一)等上海工商界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 1956年北京人民庆祝公私合营 农民报名参加合作社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曲折发展的十年) (1956--1966)
正确
《论十大 关系》
中共八大 1956
八字方针的制定 1960年
失误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1、成功的探索
2、曲折的道路:
(1)原因: ①缺乏实践经验 ②理论认识不成熟 ③对国情认识不足 (2)表现: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 动 ①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 (指导思想) (3)特点: ②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标
(4)实质:“左”倾冒进错误
(5)影响: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极大破坏 ②导致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导语】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①1949—1956年: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1952年:政权巩固,经济恢复 (历史条件) ●1953--1956年: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②1956--1966年:十年探索,成就巨大,失误严重 ③1966--1976年: “文革”动乱,社会主义建设严重破 坏 ④1978—今 :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1992年十四大召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材料二:1949—1952年农业总产值(亿元)
产量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粮
棉 1.639亿吨 130.4万吨
49 ﹪
193﹪
9.3 ﹪ 53﹪
思考: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 参考答案:粮棉产量有了显著提高,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得到 很大程度的恢复;
的第 建一 立阶 (段 : 社 会 主 义 制 年度 )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6
2、社会主义建设:一五计划
(生产力)
3、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
(生产关系)
材料一:1949年工农业产量同历史最高水平对比 名称 产量 与历史最高水平对比 钢 煤 粮食 棉花 15.8万吨 3243万吨 11318万吨 44.4万吨 减少80 ﹪ 减少48 ﹪ 减少25 ﹪ 减少48﹪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探 索(1949年 至今)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 发展(1949~1976年) 二 、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978~1992年) 三 、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阶段(1992年至今)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 发展(1949~1976年)
思考:从材料一、二归纳文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参考答案:文革给中国的经济带来积极其严重的破坏;
20世纪50-70年代
工 农 业 生 产 总 值
52年 57年
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
年代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请结合书本50页两幅图片和以上曲线图,请归纳 1966年后,经济发展出现的状况及其原因?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的 建 立
第12讲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讲义
第12讲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从模块内容看,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是考查的重点。
政治、外交及思想、科技文化考查频率较低,近年来主要考查现代中国外交、教育的发展等。
[建时空坐标·知识定位更准确][通阶段特征·发展脉络更清晰]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1949~1976)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失误,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1.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2.经济上:通过实施“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中国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1956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此期间,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影响较大,服饰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3.外交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获得重大突破。
4.科技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主要体现在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袁隆平培育成功杂交水稻;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新中国文学、艺术、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考点一1949~1977年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外交成就通史主干整合提炼要点,扫除盲点[主干知识]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形成: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横批
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 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
建设东北
这是一五计划期间一副对联:它反映了哪两座城 市的工业成就 ①长春 ②鞍山 ③武汉 ④大 庆 A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一五计划为什么重点发展重工业呢?
1重工业地位重要; 2加强国防需要; 3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 4近代重工业极端落后
2)内容 提出整顿企业的措施,恢复规章制度 在农村,重申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3)结果 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和整顿,国家的经济工作表现出色
3、经济复苏
1)背景: 1975年周恩来病情加重,邓小平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和国务 院工作
2)内容 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作等进行了大 刀阔斧的整顿
【 让历史“活’起来】
“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 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 总额是多么渺小……经过一个公私合营的 过程,……自己完全可以成为光荣的社会 主义社会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同学们,你能根据所学知识将此材料的历史信 息还原吗? 上述材料中的“我”是什么身份? 三大改造过程中的民族资本家
材料4:“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 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 渡的最好组织形式。”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横批
人民公社好
食堂巧煮千家饭, 公社饱暖万人心。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6月30日报道亩产5103斤。
1月9日报道亩产2000斤。
7月25日报道亩产9195斤。
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社会 主义 过渡 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的 探索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49年 1956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考点导图】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年)(一)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1.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制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1.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工业化建设:1957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进行三大改造。
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三)思想的发展与教育的奠基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2)《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2.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956~1976年)(一)民主政治的挫折和外交突破1.民主政治的挫折“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
2.外交突破(1)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社会生活的变迁1.2.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①习俗: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2)交通事业的进步①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②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3)电视事业的发展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三)文化教育的得与失1.科技成果:“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袁隆平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2.“双百”方针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新中国文学、艺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后期遭到破坏。
3.教育事业的发展(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2)动乱中的教育: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主题一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的时段特征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如何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成了该时期的主题。
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就,也有挫折、失误,即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政治上:建国初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中国被动、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局面,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2.经济上: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文化上: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深刻;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
4.社会生活上: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
……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明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材料二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中国现代化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文明转型艰难的主要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现代化进入新纪元”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解题思路第(1)问中国近代化转型艰难的原因,一定要联系明清时期阻碍中国向近代转变的经济、政治和思想三方面的因素来回答。
第(2)问联系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实回答即可。
答案(1)原因:政治上专制制度的阻碍;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传统思想文化的制约和禁锢。
(2)表现:政治上,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济上,实施“一五”计划,进行了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
主题二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利,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这一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
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它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
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现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一篇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
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依据材料一、二,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创新。
解题思路第(1)问列举出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即可。
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二中获取关键信息,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与西方对比分析,归纳其特点;第二小问结合新时期基层民主建设发展回答。
答案(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既借鉴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
创新: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基层民主。
主题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1.革命性(1)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
(2)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1)“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2)这一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所决定的。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
……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
……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