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送别诗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精选3篇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精选3篇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篇10教学目标: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和成就,了解《西厢记》的艺术成就2.了解本课“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鉴赏剧作典雅艳丽的唱词语言,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教学重点: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设想:1、以诵读为基础,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鉴赏2、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3、重视诵读,背诵开头一曲与结尾两曲教学过程:一导语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不忍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元曲《西厢记》拥有高贵地位的相国千金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张珙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订终生但是,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样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得状元才能成婚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此时的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西厢记》,走进《长亭送别》,感受这部爱情诗剧的优美动人二解题1、关于元曲元曲是元代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分为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不成套的散曲套数是统属于一个宫调的成套的散曲小令和散套都要按一定的宫调来演唱,2、关于元杂剧元杂剧是以当时在北方流行的曲调来演唱的,因此又称为北曲杂剧或北杂剧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宫调就是调式,(类似于今天乐曲的C大调、D小调等)元杂剧常用的宫调有九个,就是五宫四调: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每一个宫调都有它的音律风格(如【正宫】惆怅悲壮)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押韵,讲究对仗3、关于《西厢记》元末明初,《西厢记》已被誉为“天下夺魁”被尊为“春秋”能获得这么高的赞誉,不仅是因为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千古佳传,张生的钟情,莺莺的痴情,红娘的热情洋溢着人性之美,更因为其富于文采的曲词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浓丽典雅)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劝《太和正音谱》《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诗词曲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用鉴赏诗词的方法来赏析这一折的精彩唱词三唱词赏析《长亭送别》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昨夜成亲,今日别离”,我们却看不见呼天抢地,也没有抱头痛哭,我们看到只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那种诗意的迷惘和浓浓的哀愁让我们一起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把握剧作家营造这种诗意的方法【学生活动】1、齐读【端正好】【滚绣球】2、思考:写的好么?为什么?【明确】1、文辞典雅,富有诗意(融合唐诗宋词、融情于景、下词传神)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选取了带有季节特征的意象,蓝天的`白云,凋萎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大块用色,着意点染,他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神伤的暮秋图景(用词准确)化用抒情意境【苏幕遮】(打苏幕遮全词)(学生读?)旅次乡愁、离情别恨,(为何借用其秋景?)取暮秋典型意象,用萧瑟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两者表现离愁别绪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借用意境,还要将之与剧情融合,剧作家下词就必须极为讲究)西风紧“猛”?不好,还有停歇的时候,只是客观状态,“紧”,一阵紧接着一阵,没有停歇,凉风阵阵,吹得人心头渐凉,(难过之时)心头发紧,契合离别的心境;若不是风凄紧,蓝天白云黄花红叶,归雁成阵,莺莺所见,一派俊爽空灵的景象,不合情理,“紧”表现出暮秋图的凄迷萧瑟,以烘托出主人公悲凉的心境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离人的泪水将枫叶打红)“抹”?不好,表层的,“染”,由内到外,霜打枫林,在离人的眼中竟是以血泪染红,写出泪多,离情的浓重;“醉”,不仅写出了枫林的色彩,赋予枫林以人的情态,仿佛它也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仿佛枫叶也因人离去而愁肠百转,痴痴迷迷,透露出离情正苦作者妙用“染”、“醉”,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了人的凝重的离愁,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抽象的情感变得自然,生动,感人【学生活动】挑战自己,背诵【端正好】2、抒情细腻婉转,具体动人(运用多种手法)【明确】【滚绣球】这支唱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修辞方法,抒情细腻婉转,具体动人恨——正面描写(恨:相见迟,归去疾,玉骢难系,疏林挂不住斜晖)三个“恨”字反复出现,越“恨”含义越深广,表现了炽热而又复杂的感情柳丝系马(远行人马儿不走)、疏林挂斜晖(一日不尽,相随时间更长)马儿屯屯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心理活动极为精妙,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侧面描写(内心活动)对比(屯屯、快快)、夸张(听松,望减)、借代(斜晖、玉肌)——多种手法总结:运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表现手法,以及夸张、借代、对比等修辞手法,以反反复复、曲曲折折的咏叹,展现出莺莺在长亭上愁肠百转的心理状态,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更动其情,韵味悠长3、【学生活动】课文剩余的17支曲子,抒情婉转缠绵、心理描摹逼真,用词优美典雅处很多,你最喜欢的是哪支曲子,试赏析一下(运用手法,刻画形象,表现情感)四总结全文《长亭送别》这一折曲词为何被称为爱情诗句?(辞美)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词《苏幕遮》“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愁多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叨叨令】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口语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五课后作业通过对《长亭送别》的唱词赏析,我们感受到了这部爱情剧作诗的优美典雅,同时也把握了一些抒情表现手法,课后请同学们对唱词做进一步的吟诵体味,并通过莺莺的唱词的内容(【么篇】【朝天子】以及【三煞】【二煞】)思考把握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教学反思1、本文选择读、赏、析的教学流程,以赏析诗歌的角度来品赏17首唱词,重点较为突出,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启发、指导,基本完成教学目标2、作为元曲重点学习掌握的文本,教者只用了一个课时,在文本的赏析扩展上较为有限,不能引导学生更有效、更深入地了解、体验元曲的魅力,有点遗憾3、由于接触元曲较少,对这种文学体裁了解不深,教者原本以为学生在理解唱词、把握意境上存在较多的问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参照教者的赏析示范,以较为饱满的热情参与鉴赏活动,鉴赏技巧的运用比较到位,大都能从诗词赏析的角度切入,谈及唱词在措辞、修辞运用、意境营造等方面的独到之处4、发展设想:①教学课时应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赏析唱词,第二课时重点评鉴人物(崔莺莺),如有可能,设置第三课时,作课外的延伸对比阅读②课后作业安排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唱词,化用其意境、或借用其措辞,或运用其修辞,仿写唱词,做到活学致用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篇11【教材解读】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送别诗教案

送别诗教案

送别诗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掌握送别诗的特点和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送别诗的特点和写作方法;2. 鉴赏和创作送别诗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抓住送别诗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2.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到的诗歌类型。

2. 提问:“你们是否经历过离别的情感?”让学生谈一谈他们的离别经历和感受。

二、分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离别的主题(如毕业、分别的好朋友等)。

2. 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离别故事和感受。

三、介绍送别诗(10分钟)1. 教师简单介绍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

2. 分享一首经典的送别诗(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四、分组创作(15分钟)1.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成员作为诗人,其他成员负责提供素材和意见。

2.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离别主题和感受创作一首送别诗。

五、小组合作(10分钟)1. 将小组内的诗人诗稿进行合并和修改,形成一首完整的送别诗。

2. 每组选择一名代表朗读他们的送别诗,并与其他小组一同分享。

六、诗歌鉴赏(10分钟)1. 请学生听课上介绍的送别诗进行朗读和鉴赏。

2. 引导学生分析送别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七、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并回顾送别诗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2.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创作送别诗,并在下一节课分享。

八、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根据自己的离别经历和感受,创作一首送别诗。

《送别》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送别》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送别》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送别》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送别》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对于诗歌的解读,加深对于丰子恺先生的艺术成就的认识,能够用正确的方法来欣赏、鉴赏诗词,并且懂得如何适应不同的审美环境,掌握有关的诗歌表达技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来欣赏、鉴赏诗词;2、能够加深对丰子恺先生的艺术成就的认识;3、能够掌握有关的诗歌表达技巧。

难点:1、如何使学生理解,并运用方法来欣赏、鉴赏诗词;2、如何激发学生对丰子恺先生的艺术成就的认识的兴趣;3、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关的诗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请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的内容,简单说说自己的感受,并且发表自己对诗的看法。

2、学习(1)出示《送别》的全文,让学生自己读一遍,并且谈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解释当前掌握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来欣赏鉴赏诗词。

(3) 向学生讨论丰子恺先生的艺术成就,让学生了解丰子恺先生的作品和艺术成就。

(4)让学生了解,这位艺术家对于诗歌的创作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创新,世人对于他的赞赏和敬爱也是深入人心。

(5)向学生谈一下诗歌的表达,告诉他们如何运用类比、夸张等表达手法来丰富诗歌的意境。

(6)运用课文,向学生示范如何把这些技巧用于诗歌表达中。

3、巩固请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并且把自己的提高之处展示于课堂中,这样将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学习。

4、拓展请学生形成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篇有关的小作文,并尝试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的诗歌表达技巧,展现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四、家庭作业完成拓展章节上的小组作文,要求使用到刚刚所学到的有关的诗歌表达技巧,让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深甚于心。

五、教学参考点本堂课主要参考了丰子恺先生的名著作品《送别》中的部分内容,并且结合了当今阅读环境的需求,是一节较为专业的课程。

古诗 送别 教案

古诗 送别 教案

古诗送别教案教案标题:古诗《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人在送别时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通过学习古诗《送别》,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3.提高学生的朗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理解古代诗人在送别时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通过朗读和解析古诗《送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古诗《送别》的课文、课件、录音设备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回忆送别的场景和感受。

2.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

步骤二:朗读课文(10分钟)1.教师朗读古诗《送别》,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

2.学生跟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抑扬顿挫。

步骤三:理解课文(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送别》的诗意和情感。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教师带领全班进行讨论,梳理出古诗《送别》的主题和意义。

步骤四:表达与创作(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诗歌创作或表达。

2.学生可以选择写一篇送别的文章、创作一首送别的诗歌或演绎一段送别的情景。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步骤五:拓展阅读(10分钟)1.教师推荐相关的古代诗歌或文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

2.学生自主阅读并选择一篇感兴趣的作品进行分享。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和收获。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学习情况。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古代文化展览、阅读更多的古代诗歌等方式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

2.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诗歌进行朗读和解析,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或表达作品,包括内容、表达方式和创意等方面。

中班古诗教案送别

中班古诗教案送别

中班古诗教案送别教案标题:中班古诗教案-送别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送别》,培养幼儿的情感表达能力。

2. 培养幼儿对于友情和离别的理解和关注。

3. 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朗读能力。

教学准备:1. 古诗《送别》的课件或挂图。

2. 幼儿感受离别的图片或实物。

3. 幼儿自制的送别卡片或手工制作的小礼物。

4. 音乐播放器。

教学活动:活动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幼儿回忆他们曾经经历过的离别情景,例如和家人分别上幼儿园、和朋友分别等。

2. 展示幼儿感受离别的图片或实物,引发幼儿对于离别的情感和思考。

活动二:呈现(10分钟)1. 展示《送别》的课件或挂图,向幼儿介绍这首古诗的背景和内容。

2. 逐句解读古诗,帮助幼儿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播放音乐,让幼儿感受音乐与诗歌的结合,进一步加深对于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活动三:情感表达(15分钟)1. 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话表达对于离别的感受,可以通过对话、绘画或写作的形式。

2. 分组让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并鼓励他们共享自己的想法和经历。

3. 引导幼儿制作送别卡片或手工制作的小礼物,鼓励他们用心思考如何表达对于离别的祝福和思念。

活动四:朗读与表演(20分钟)1. 教导幼儿正确的朗读技巧,如语调、停顿等。

2. 分角色,让幼儿分组进行小剧场表演,表达古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3. 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

活动五:总结(5分钟)1. 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与幼儿一起总结古诗《送别》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

2.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话总结今天的学习收获,并展示他们制作的送别卡片或小礼物。

教学延伸:1. 鼓励幼儿在家中与家人分享今天学习的古诗和自己的感受。

2. 带领幼儿一起参观图书馆,借阅更多的古诗书籍,进一步培养他们对于古诗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他们对于古诗《送别》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2. 收集幼儿制作的送别卡片或小礼物,评估他们对于离别的思考和创作能力。

《送别》(教案)

《送别》(教案)
-在修辞手法方面,学生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创作练习,理解并模仿“水村山郭酒旗风”中的意象叠加和动态描绘。
-在文化理解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故事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雨霖铃》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送别》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和朋友分别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送别》中所表达的离别情感。
3.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句意象和背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并传承我国古典诗词文化,认识词牌《雨霖铃》的特点,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语气和情感,以表达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
4.背景了解:介绍作者柳永及其创作背景,了解词牌《雨霖铃》的特点。
5.诗歌主题:探讨诗歌表达的主旨,即离别之情和相思之意。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送别》,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体会诗人的离别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2.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掌握诗词的朗读技巧,增强语感,学习并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堂,我们共同学习了《送别》这首诗。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诗歌的情感表达有一定的理解,但在具体分析诗句时,还显得有些吃力。尤其是对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诗句意象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练习。
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同学们的生活经历,他们能较快地进入诗歌的情境中。但在新课讲授中,我发现理论介绍部分可能过于抽象,学生们对“意象”、“修辞手法”这些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下次我可以尝试用更生动的例子或图片来帮助他们形象地理解这些概念。

《送别》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送别》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送别》这首唐代名篇的背景和意义。

2.学习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修辞手法。

3.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送别》的背景和意义的介绍。

2.诗歌的结构和艺术表达手法的分析。

3.诵读、鉴赏和欣赏《送别》这首诗歌。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基础知识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送别》这个题目会涉及到的内容和主题。

师生之间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传递(1)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诗歌写作涉及到了政治、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

《送别》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诗人离别友人的悲伤与思念之情。

(2)诗歌分析师生共同分析《送别》的诗歌结构、诗句的表达和修辞手法,包括对比、夸张、借景抒发情感等。

(3)大致各句的意义学生逐句诵读《送别》,师生共同探讨每句诗句的意义和情感表达,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3.诗歌欣赏给学生展示不同版本的《送别》的诵读视频或录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欣赏,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4.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你对《送别》的理解是什么?(2)你认为《送别》中最有意思的一句是哪一句?为什么?(3)你在欣赏这首诗时有什么感受和体验?5.展示分享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学生代表将小组的讨论成果汇报给全班同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其他小组的分享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6.拓展延伸(1)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尝试写一篇关于《送别》的读后感,分享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杜甫的诗歌作品,对比和分析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

四、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

2.检查学生的讨论成果汇报是否能够全面、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杜甫的《送别》这首唐代名篇的背景和意义,并且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表达手法。

送别古诗的讲解教案

送别古诗的讲解教案

送别古诗的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送别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掌握送别古诗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送别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对送别古诗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学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送别古诗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送别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抒情意境,领会古诗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内容。

让学生阅读送别古诗的原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分析古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古诗的意境、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 教师点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发现古诗的美和价值。

5. 学习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

通过讲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6.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语言表达。

让学生学习古诗的韵律和语言表达,指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音韵美和形象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和审美能力。

7. 课堂练习。

设计相关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8. 总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通过播放视频和图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小组讨论。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送别(王维)教学设计

送别(王维)教学设计

送别(王维)教学设计送别(王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分析古诗《送别》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掌握古诗《送别》的词汇和句型结构,并能正确运用。

3.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选集2. 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3. 教具:相关图片、视频三、教学过程设计引入:1. 利用幻灯片或在黑板上展示相关图片,并与学生进行互动。

鼓励学生谈论他们对送别的理解和感受。

2. 播放一段与诗歌主题相关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对情感和情绪的共鸣。

分析诗歌:1. 展示《送别》的诗歌原文,带领学生一起阅读。

2. 引导学生读出第一段诗句,并帮助他们理解“青青园子”、“柳暗花明”等词汇的含义。

3. 鼓励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通过哪些意象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这种情感?- 学生是否有类似的情感体验?- 这首诗对你有何启示或触动?学习句型结构:1. 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如“自怜老翁无复识,谁伴清狂独徘徊”等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

2. 帮助学生理解句子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如倒装、破折号等,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对诗歌的表达效果有何影响。

欣赏其他诗歌作品:1. 选择其他与送别主题相关的诗歌,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并与学生一起阅读、分析、讨论。

2. 比较不同诗歌之间的主题、情感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拓展学习:1.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型结构,创作自己的送别作品。

可以是一首诗歌、一篇散文或一段文字,要求学生表达对离别的思念和祝福。

2. 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创作,并在课堂上互相分享和交流。

鼓励他们欣赏、点评和提供建议,促使彼此的创作进步。

四、教学反馈1. 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关注他们对诗歌理解的深度和对词汇、句型运用的准确性。

2. 提供个别辅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内容。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送别》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送别》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送别》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征。

(二)通过探究体会课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学习课文修辞方法多种多样、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设想:1、直接导入。

2、简介《西厢记》故事情节。

(课下注释很详细,老师读一下,稍加润色,使之更完整、详细。

)3、显而易见《长亭送别》是崔莺莺送张生去赶考,考取功名的,我们早上已把课文读了一便,除了张生,莺莺还有谁?(老夫人,和尚,丫鬟)。

在哪里送别?(长亭)“亭”指哪里?(古代设在道路旁的公房,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宿之用。

例如: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对长亭晚,寒蝉凄切”)4、快速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全折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长亭路上的场面,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第二部分(“做到见夫人科”至“专听春雷第一声”)是长亭饯别的场面,主要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心理,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四边静】至“小生又生此念”),是临别叮嘱的场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第四部分(【二煞】至结尾),是分手后的场面,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5、再读课文,讨论问题既然是送别,想想莺莺是一种什么感情,心理?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莺莺心理感受的语句:莺莺感情概括:A、痛苦(害怕考不中,一则父母不答应:二则他考不中自觉无脸回来见莺莺就不回来。

其实,在古代一个像张生这样的白衣书生很难考中,想想当时残酷的血淋淋的科考制度,那是十万里挑一啊,张生就那么优秀?再者像张生这样深陷爱情,哪有心思读书!学业已荒废不少了!希望更渺茫了。

《送别诗》教学设计参考

《送别诗》教学设计参考

《送别诗》教学设计参考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送别诗三首》教学设计参考范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一)反复朗读并背诵这三首送别诗,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二)品味诗中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教学方法】比较阅读,自主探究,交流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三首着名的送别诗。

让我们紧扣“离别”人、“离别”语、“离别”景、“离别”境、“离别”情来欣赏这三首诗歌吧。

二、初读古诗,了解背景。

学生朗读三首送别诗,交流搜集到的材料。

教师明确:《送元二使安西》: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此诗为赠别而作,千古传诵,脍炙人口。

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公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他擅长五律、五绝及七言歌行,在“初唐四杰”中最杰出。

对五律的建设和歌行的提高尤有贡献。

有《王子安集》,《全唐诗》存诗二卷。

这是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

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章法井然,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别董大》: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关于董大,各家注解,都认为可能是唐玄宗时代着名的琴客,是一位“高才脱略名与利”的音乐圣手。

《送别》教学设计优秀4篇

《送别》教学设计优秀4篇

《送别》教学设计9教学重点: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②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难点:①通过鉴赏景物把握诗人感情。

②作者在融汇古典诗词中的自然性。

教学手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想: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这样评价王实甫作品“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王实甫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西厢记》中表现的最为突出。

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找出情节,理解主题,把握莺莺的叛逆性格的基础上,第二课时重点学习本文“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以及如何营造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从而进一步为鉴赏古代诗词打基础。

教学过程一、导入《西厢记》是一部迷人的诗剧。

全剧从头到尾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爱情诗。

它有明快的抒情喜剧的节奏,有“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有情景交融,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所有这一切汇合成一种独特的风貌和格调,形成了非常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二、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上节课我们已学过,这折戏情节内容可分为“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行叮嘱,惜别目送”四幅场景,作者是把莺莺的离愁别绪放在这四幅场景中展现的,我们逐一分析。

(一)送别路上:莺莺乘车去长亭,写的是途中之景。

1、朗读(端正好),找出景物,体会作用。

有“碧云、西风、黄花、归雁、枫叶”,点明时令为深秋。

写秋的诗句,我们学过很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在“西风紧,北雁南飞”的秋景中,莺莺读到的是什么呢?“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莺莺眼里,霜林之所以醉,是由离人的血泪染红的。

由此可看出,莺莺读到的是离愁,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也因此读到了莺莺因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2、朗读《滚绣球》一曲,找出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景物是:垂柳长条,疏林斜晖,迍迍行的马,快快随的车。

幼儿园古诗《送别》教案

幼儿园古诗《送别》教案

幼儿园古诗《送别》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送别》这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

2.培养幼儿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模仿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教材:《小学文学名篇赏析》
2.教具:课件、琴韵麦克风
3.环境:音乐室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欣赏(10分钟)
播放童声版《送别》音乐,引导幼儿聆听和感受歌曲的情感和形式,并随音乐手势引导幼儿做出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3. 阅读(15分钟)
教师朗读《送别》,让幼儿聆听文学之美,引导幼儿通过听、读、看的方式感受古诗的情感内涵。

4. 朗诵(20分钟)
分组让幼儿们朗读古诗,在发音、语调等方面做出正确的指导和修正。

5. 模仿(15分钟)
领唱老师鼓励幼儿尝试模仿歌曲的唱腔和表现方式,再次演唱童声版《送别》音乐。

6. 创作(15分钟)
引导幼儿们根据古诗的情感表达,自由发挥创作,画出属于自己心目中的“送别”图画。

7. 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鼓励幼儿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评价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幼儿们了解了《送别》这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培养了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模仿能力。

同时,教师采取了多种方式,如欣赏、阅读、朗诵、创作等,让幼儿们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和交流。

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和互动,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进行表达,并且让幼儿们在有趣而有意义的学习中更有信心和热情。

送别诗优秀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送别诗优秀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送别诗优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设计针对高中语文课堂,主要教授《送别》这首古文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同时,通过深入研读和分析这首古文诗,让学生在感悟其中的情感和思想内涵的同时,培养其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本教案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送别》这首古文诗的基本内容和诗歌形式,了解古代送别文化和诗歌创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能够对诗歌进行深入研读和分析。

3.情感目标:通过感悟《送别》中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提高其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4.方法目标: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1.《送别》的文学意义和诗歌形式的理解;2.《送别》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的感悟;3.学会运用一些鉴赏手法和技巧,对诗歌进行深入研读和分析。

四、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送别文化和诗歌创作背景,把握《送别》的文化内涵;2.深入剖析《送别》中的情感和思想,并进行个人思考和多角度分析。

五、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法: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课文的诗意和艺术特点。

2.示范引导法:老师给出示范性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3.启发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启发,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讨论教学法: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和交流,促使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六、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放映古代送别画面,引起学生对古代送别文化的好奇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学习诗歌内容:学生自主朗读《送别》这首古文诗,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送别》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送别》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送别》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送别》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识范围:课文《送别》。

(2)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特征和表达方式,领悟诗歌的意蕴。

(3)熟悉古代文学的韵律,体味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4)掌握“形”、“音”、“义”、“调”的组合原则,提高行文的技能。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真谛,品味古代文学的魅力。

(3)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提高语文素质。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伦道德的思考。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念。

二、教学过程1、热身导入:用“人性”概念激起情感共鸣情感课程是以“心”为主题的,这一主题跨越整个课程,贯穿其中的主题,都在为我们深入挖掘弘扬“人性”概念服务。

此时,我们需要通过开放性的提问,引导学生从自己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进入情感世界。

问:你觉得什么是最珍贵的财富?答:理性主义思潮认为:最珍贵的财富是人的理性,天资聪敏的人因为他有丰富的知识和独立的思维能力,而在人生中更能出人头地,获得更多的欣赏和成功。

感性主义思潮认为:人的感情是最珍贵的。

其中既有孤独,也有欣喜;既有离别的苦涩,也有沐浴在明媚阳光下的甜蜜。

正是这些感觉才是人生的真正财富。

通过这样的热身导入就能将此讨论的思维延伸到课外的良好品性的重要性上来。

通过议论,学生的情感可以真正的进入了文章中。

2、阅读教学:情境交流、个案辅导以解析诗意的形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在特定的环境下体验,既使他们理解困难的事情变得易于理解,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含义。

为了理解《送别》这篇诗,学生需要了解劝人离别的情境、中心含义,接着,让他们阅读全文,用自己的话向同桌或教师讲述自己的理解并总结全文。

第一段:劝告自古有离别,正如孔子与弟子实行告别似的,人生中总会有离别之时,而其中的伤感惆怅是多么难以割舍啊!然而,对于前途未卜的游子来说,必须坚定意志,不畏艰辛,勇敢奔向未来。

送别诗课前互动教案

送别诗课前互动教案

送别诗课前互动教案教案标题:《送别诗》课前互动教案教案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背景和主题;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欣赏和理解能力;3. 通过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送别诗》朗读录音或者课件;2. 课堂白板或黑板;3. 分组参与互动活动的学生名单;4. 课件或投影仪(可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发学生对于《送别诗》话题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经历过离别的经历?当你离别时,你会有什么感受?”b. 让学生思考几分钟,然后选择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感受。

2. 课前导读:(10分钟)a. 播放《送别诗》的朗读录音或者展示课件,让学生先听一遍。

b. 询问学生对于诗歌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鼓励学生描述他们所听到的诗句或声音。

3. 互动讨论:(15分钟)a.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2-3人。

教师提供课文的几个关键词(如“离别”、“思念”、“温暖”等),让学生讨论并思考与这些关键词相关的内容。

b. 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并邀请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4. 理解诗歌主题:(15分钟)a.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句子和重复朗读方式,感受《送别诗》的抒情情感和诗歌语言的节奏感。

b. 在白板或黑板上列出几个与主题相关的词汇,例如“告别”、“感慨”、“怀念”。

让学生解释这些词汇与诗歌主题的联系。

5. 思维拓展:(15分钟)a. 将学生分成新的小组,并请他们围绕《送别诗》的主题展开讨论。

例如,“在自己的生活中,你们是否有经历过类似的主题?”b. 鼓励学生表达他们的想法,并与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分享。

6. 总结和评估:(5分钟)a. 教师进行学生的思维和参与程度的评估,给予鼓励和正面反馈。

b. 简要总结今天的课堂讨论,并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思考并准备回答。

教育延伸:1. 建议学生在课后通过阅读和借阅相关书籍来进一步探索《送别诗》的主题。

2. 相关的创作活动可以进行,例如写一首类似的诗歌,或者绘制一幅表达类似主题的画作。

最新10.5送别诗教学设计

最新10.5送别诗教学设计

知“意象”读“送别”走进《送别组诗》1丰阳镇中心小学苗代兰2一、游戏导入,引入送别:听说咱班的孩子特别爱读书,肯定平日里积累了3很多的古诗吧。

老师想跟你们玩个游戏,给你一个关键词,你能联想到相关的诗4句吗(ppt出示关键词:春天、思乡)再来一个关键词:送别师:看来同学们5果真积累了很多的古诗(ppt出示:诗)组诗是什么意思呢?(ppt出示:组6诗)生:这一组诗都是写送别的。

生:把送别的诗放在一起成为一组诗。

师:7是的,我们一节课一般学习一首或者两首古诗,今天,我们一节课来尝试学习一8组古诗,一组送别的古诗,大家有没有信心?生(有)师:上课9二:抓景物想画面,知意象悟诗情101走进送别组诗送别诗在古代非常流行,因为当时交通很不发达,离别容易,11相见却难。

于是,人们借送别诗表达内心的离别之情,送别诗是古代文人墨客离12别相送时最珍贵的礼物,因此它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颗夺目的珍珠。

我13们一起走进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们的离愁别绪,用心聆听古人离别时的真挚14情感。

(板书:送别组诗)152自由朗读师:同学们对唐代诗人王维并不陌生,请你们来读读他的《送元二16使安西》。

读诗不仅要读准每个字音,还应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a我们男女17同学合作来读。

(首先要注意划分节奏,师示范第一句)题目一起读,男生一三18句,女生二四句。

b读诗要想读出韵味,韵脚还应读的响亮而稍长(生读,师19做手势),题目一起读,男生蓝色部分,女生红色部分。

c要想读的韵味十足,20末尾三个字还应读的更加柔缓,一起只读最后一句。

(师示范无故人,生齐读21最后一句。

)当时的人给这首诗配上了音乐,而且要反复吟唱三遍,所以这首22诗又称《阳关三叠》,一起来倾听。

像这样,注意停顿,读好节奏,诗的韵味23也就自在其中了。

243抓景物、想画面25a王维不仅是一位诗人,他也是一位画家。

苏轼曾经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26画中有诗。

请你结合注释,插图,再读古诗,想象画面。

送别教学设计方案

送别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送别》这首诗,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及写作手法,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培养同学间的友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送别》这首诗的朗读技巧,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意象,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送别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送别经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简要介绍《送别》这首诗的作者王之涣及背景。

2. 朗读与感悟(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停顿、节奏和语气。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3)学生分组朗读,互相评价,找出优点和不足。

(4)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3. 讨论与交流(1)教师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3)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教师总结,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 拓展与延伸(1)让学生背诵《送别》这首诗。

(2)让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谊?(3)布置作业:以“送别”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技巧和情感理解。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友情,珍惜友谊。

四、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鉴赏能力。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4. 教学结束后,要反思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送别 课程教案

送别 课程教案

送别课程教案教案标题:送别课程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诗歌《送别》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重点:1. 理解《送别》的主题和情感。

2. 掌握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义。

2. 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准备:1. 诗歌《送别》的复印件。

2. 学生的笔记本和铅笔。

3. 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送别》这首诗歌的作者杜甫,并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二:诗歌鉴赏(15分钟)1. 教师朗读《送别》,并引导学生跟读。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3. 提问学生关于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形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步骤三:情感表达(20分钟)1. 提醒学生回想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离别或别离的情感经历,并写下相关的记忆或感受。

2. 鼓励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情感经历,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诗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步骤四:展示与分享(10分钟)1. 邀请学生上台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或将诗歌展示在黑板上。

2. 学生可以选择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感受,其他同学可以提出建议和评论。

步骤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

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欣赏诗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杜甫的诗歌,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鼓励他们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3.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诗歌鉴赏方法,如韵律、意象等,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案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学生的诗歌创作质量和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意象”读“送别”走进《送别组诗》丰阳镇中心小学苗代兰一、游戏导入,引入送别:听说咱班的孩子特别爱读书,肯定平日里积累了很多的古诗吧。

老师想跟你们玩个游戏,给你一个关键词,你能联想到相关的诗句吗(ppt出示关键词:春天、思乡)再来一个关键词:送别师:看来同学们果真积累了很多的古诗(ppt出示:诗)组诗是什么意思呢?(ppt出示:组诗)生:这一组诗都是写送别的。

生:把送别的诗放在一起成为一组诗。

师:是的,我们一节课一般学习一首或者两首古诗,今天,我们一节课来尝试学习一组古诗,一组送别的古诗,大家有没有信心?生(有)师:上课二:抓景物想画面,知意象悟诗情1走进送别组诗送别诗在古代非常流行,因为当时交通很不发达,离别容易,相见却难。

于是,人们借送别诗表达内心的离别之情,送别诗是古代文人墨客离别相送时最珍贵的礼物,因此它成为了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颗夺目的珍珠。

我们一起走进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们的离愁别绪,用心聆听古人离别时的真挚情感。

(板书:送别组诗)2自由朗读师:同学们对唐代诗人王维并不陌生,请你们来读读他的《送元二使安西》。

读诗不仅要读准每个字音,还应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a我们男女同学合作来读。

(首先要注意划分节奏,师示范第一句)题目一起读,男生一三句,女生二四句。

b读诗要想读出韵味,韵脚还应读的响亮而稍长(生读,师做手势),题目一起读,男生蓝色部分,女生红色部分。

c要想读的韵味十足,末尾三个字还应读的更加柔缓,一起只读最后一句。

(师示范无故人,生齐读最后一句。

)当时的人给这首诗配上了音乐,而且要反复吟唱三遍,所以这首诗又称《阳关三叠》,一起来倾听。

像这样,注意停顿,读好节奏,诗的韵味也就自在其中了。

3抓景物、想画面a王维不仅是一位诗人,他也是一位画家。

苏轼曾经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请你结合注释,插图,再读古诗,想象画面。

你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渭城的早上下起了小雨,湿润了尘土,客栈和它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一对好朋友在这里将要分别。

师:能把这样的画面读给大家听吗?生读。

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其他同学,你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预设2:我仿佛看到了清晨的细雨湿润了渭城的尘土,旅社旁的柳树显得更加清新了,王维和元二在这里饮酒离别。

师:真是一幅生机盎然的图景,我们一起来读出它的饱含生机。

生齐读。

b这么美的图景,大家是通过什么方法联想到的呢?生:我见诗中有“朝雨、客舍、柳、酒”这几种景物,所以联想到这样一幅画面。

师:你来说景物,老师来划。

(板书:朝雨、客舍、柳、酒)原来你是在抓景物,想画面。

(贴板书:抓景物想画面)c拉近镜头,一场润物细雨使得空气清新,连这客舍也显得越发干净了。

这样的画面你感觉怎么样?用一个词来说。

(预设:清新、生机勃勃、清爽、明丽、欣欣向荣)请大家带着这些感觉再来读,生齐读。

4抓意象、悟情感 a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良辰美景中却隐含着浓浓的离别之意,这景是如何诉说伤离别的感情的呢?老师整理了几首诗,请看大屏幕,自己快速默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其实细雨也好,客舍也罢,总能勾起离人心中淡淡的愁绪,特别是这杨柳依依更是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究竟是什么滋味呢?老师这里有几首诗,请同学们读一读,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预设1:它们都带有柳字。

师:是的,还有没有其他发现?预设2:我发现它们都是送别诗。

师:为什么古代的送别诗中常常含有柳字?据说古人折柳送别起源于汉代,有专家推测,柳树的“柳”和留下的“留”是谐音,表达出作者想把友人留下来。

再者,古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有心栽花花不开”,可见这柳树有一个特性就是很容易活,把柳条给要远行的人,估计是想让他们在异地他乡尽快安顿下来,随遇而安。

此外,2500年前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这样写道:昔我往矣。

雨雪霏霏。

“杨柳依依”用作表达离愁别绪,所以后代的诗人们常常借用“杨柳依依”表达离别时的不舍之情。

b师:诗人王维就是直接抓住柳来写送别的场面,这柳就叫送别的意象。

作者寄托了自己依依不舍的感情和美好的愿望在这柳的上面。

请大家圈出这柳字。

c师:身在渭城以柳相送,出了阳关又当以何物相送呢?酒,请把这酒字圈出来。

此刻渭城细雨绵绵、杨柳依依,那出了阳关又是怎样一种景象呢?唐代的岑参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诗“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唐·岑参)(师生齐读)师:这是怎样一条路?生:崎岖难走生:满是风沙生:石头很多师:而正是这条布满碎石、风沙不休的路,元二当时骑着马也要走上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

d想到这儿,王维不禁举起了酒杯,举杯的同时,他又会说些什么呢?预设1:朋友一路平安,保重身体。

好一杯深情的酒!预设2:望你早日完成使命,再与我重逢。

一杯饱含期待的酒!预设3:愿你在安西一切顺利,早日扎根。

真是一杯充满祝福的美酒!e师:可见这酒只是喝了一杯吗?师:那么哪些字需要加重语气读呢?(更尽),一起读。

劝君——f可是,世事难料,五年以后,王维去世了,这离别竟成了永别,这一别便再也不能相见。

时间就定格在这样一杯酒中。

劝君——生: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g师:喝了这杯酒,王维可能永远都见不到元二了。

这杯酒中充满了他,所以,同学们,让我们共同举起酒杯…(举杯动作),在读这一句诗的时候,一定要把这饱含情谊的“杯”字延长。

师:劝君——师生(齐):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h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元二再也不能见到好友王维,再也喝不到王维的祝福酒,再也不能与王维促膝长谈。

元二举酒沉思,他想起当时王维送他的情景……师:劝君——生: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一定深深的印在了你的脑海中。

送——小结: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

学习这首诗,我们抓景物,为想画面做准备。

想画面,打好品读古诗的基础。

感知“柳”“酒”这两个诗歌意象,体会到了依依惜别之情,愿友人在异地他乡随遇而安,早日踏上归程。

这就是(贴板书:知意象,悟诗情)师:所以学习送别诗的方法是?生:抓取景物,想象诗歌画面,知道作者寄托情感的意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水”“草”皆情,深悟送别其实送别诗里的意象不仅仅是柳树和酒,诗人还会借助其他景物寄托情感,请你们运用“抓景物,想画面,知意象,悟诗情”的方法结合插图,想象画面,继续学习下面两组古诗,并完成学习单上的表格。

1:小组合作研读古诗第一组《赠汪伦》《黄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二组:《赋得古原草送别》《山中送别》四人一组交流学习,一起去寻求答案。

(1)“水”即送别情交流《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可是真高啊,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所得与大家分享分享呢?(预设)小组汇报:我们小组找到的景物是有舟、桃花、潭水,看到舟就想象到朋友“乘舟”要离开了,看到小舟载着自己的朋友离开,心里很不舍。

师:那也就是说,你看到了诗中有“舟”,便联想到离别。

请你带着不舍的心情读一读吧。

生读。

师:其实第一组的第二首也写到了”船”,在哪里?生:(齐)孤帆师:滚滚长江上再也见不到孟浩然了,在他眼中“过尽千帆皆不是,心中唯有孟浩然”。

请读出你的体会。

(预设)小组汇报:我们小组认为在诗中寄托了自己情感意象的是桃花潭的水,这样想是因为桃花潭的水很深,就像汪伦对我的情意很深。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离别深情。

师:是啊,作者用“水”这个意象寄托了是情谊深。

(预设):我们小组认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提到了水——长江。

长江之水连绵不绝,就如同我对孟浩然的情意连绵不绝。

师:是的,孟浩然是李白非常敬重的师长,也是感情至深的好友,诗人也借“水”寄托了思念绵长的友谊。

明白了诗人笔下暗藏的情谊你来读:师:这两首诗,作者都借“水”来表达离别之情呢。

(ppt出示:水)水寄托着离愁,有时深深几许(生读),有时又情意绵长(生读)。

(2)借“水”的意象来表达离愁,在送别诗中非常常见。

李白离开金陵即将出发去扬州时,面对美丽的江南风景和朋友们的盛情挽留依依不舍: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一李白《金陵酒肆留别》刘长卿做官第二次被贬和裴郎中同时被贬吉州,同病相怜,不禁发出对世俗的感叹:Ppt出示: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一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师生分读)严仁以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蕴含绵绵不断的惜别之情: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严仁《鹧鸪天·惜别》。

请同学们想象画面感知意象再次走进这情意绵绵的水(齐读诗句)。

2交流《赋得古原草送别》《山中送别》。

“草”即送别情(预设)小组汇报:生:我们小组找到的景物是“草”。

从“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想象到这草长得非常茂盛,就如同“我”对朋友的不舍之情一样浓厚。

师:写草的茂盛,实际是说情深。

请你读出来:谁还想补充?生:我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中感悟到作者对朋友的思念,烧也烧不尽,春风一吹又生长出来了。

师:你抓住了“草”这个意象,感悟到朋友之间不可磨灭的深情。

(预设)生:我找到的景物是“古道,荒城”。

想象到“我”对朋友的思念已经远远伸向远方,都长到了古道、荒城里了。

师:通过“古道荒城”想象到情意正如春草般,真是“更行更远还生”。

生:我想象到“萋萋满别情”也是,因为“萋萋”是草茂盛的样子,寄托了离别之情就像茂盛的草一样旺盛。

师:原来这茂盛的草正是作者对朋友浓浓的离别之情啊,连王维也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叹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师:这样看来“草”也是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之一。

(板书:草)(3)感知意向诵读诗句离别,让最普通的小草也有了别样的色彩刘长卿送别李判官到万里之外的军营时,深厚的情谊无以言别:ppt出示: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五国时代的南唐国君李煜牵挂他的弟弟入宋朝不得归,触景生情而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孟浩然科举落地决定归隐山林,离开长安时不忍心与朋友王维分别:欲寻芳草去,情与故人违。

一孟浩然《留别王维》让我们想象着芳草萋萋,感受着离别的意向再次走进别样色彩的小草。

四、吟唱《送别》,课后探寻1:总结内容,延伸方法(ppt表格)这节课我们感知了在送别诗中诗人借用柳、水、草等意象表达离别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不一样的离别却是一样的离愁别绪。

这就是“深入浅出知意象,质朴自然读送别”。

怪不得我国近代语言大师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柳这水这草皆是送别的不舍之情啊!(ppt)同学们,其实在送别诗中,诗人不仅会借景物来写自己的离愁别绪,还会借送别的地点、与送别有关的事、物等。

2:齐唱《送别》,课后探寻李叔同的《送别》就被人们称为对古典送别诗的致敬,因为它将送别诗中常用的景、事、物等都包含了进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