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津液4

合集下载

4,气血津液

4,气血津液

若气的推动作用减弱……


(二)温煦作用
指阳气能够生热,具有温煦机体脏腑组织器官,以
及血、津液等的作用。动物体的体温,依赖于气的温
煦作用得维持恒定;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 活动,依赖于气的温煦作用;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 也依赖于气的温煦作用才能环流于周身而不致凝滞。

若阳气不足,则会因产热过少而引起寒证;若阳气

(四)固摄作用
一是固摄血液,保证血液在脉中的正常运行,
防止其溢出脉外;
二是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
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防止体液丢失;
三是固摄精液,防止妄泄。
(五)气化作用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
化。实际上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就
(二)津液的输布
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等来完成的。
津液的输布依赖于脾的转输、肺的宣降和通调
水道以及肾的气化作用,而三焦是水液升降出
入的通道,肝的疏泄又保障了三焦的通利和水 液正常的升降,
(三)津液的排泄

一是由肺宣发至体表皮毛的津液,被阳气蒸腾 二是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并排出 三是在大肠排泄粪便时,带走部分津液。
第二节 血

一、血的概念
血是一种含有营气的红色液体,它依靠气的推 动,循着经脉流注周身,具有很强的营养与滋 润作用,是构成动物体和维持动物体生命活动 的重要物质。

二、血的生成

1,来源于水谷精微,脾胃是血液的生化之源。
2,营气入于血脉有化生血液的作用。

3,精血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张氏医通》中
说:“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 精于肝而化清血。”
三、血的生理功能

4气血津液

4气血津液
(一)气的运动
1、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2、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升(自下而上) 出(由内向外) 降(自上而下) 入(自外向内)
3、气运动的意义
人体整个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如先天之气,水谷之气和吸入的自然界清气,都必须 经过升降出入才能布散全身,发挥其生理功能。 精、血、津液也必须通过气的运动才能在体内不 断地运行流动,以濡养全身。 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必须依 靠气的运动才得以完成,他们之间的互相联系和协调 也必须通过气的运动才得以实现。 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 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 止。
肺脾 肾
肺主行水
津 液 肾为水脏:对津液输布代谢起主宰作用。 (a、推动和调控 b、参与津液的输布) 的 输 肝主疏泄: 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促进津液的输布。 布
三焦决渎:为“决渎之官”为水液和诸气运行的通道。三焦 气 治则水道通利 心主行津:津充脉道,赖心气推动布达全身
、排泄:
肺气宣发,输精于皮毛,经气的蒸腾 汗液 激发形成汗液排出。 肺 呼吸 肺主呼吸,呼出水气。 尿 肾气蒸化,生成尿液。 肾气激发推动作用下排出体外 肾气的固摄作用,使尿液不致逸出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繁衍生殖
先天之精 肾精 后天之精
合化生成 生殖之精 化生肾气 繁衍生命;
精的繁衍生殖功能归纳图
、濡养作用:
濡养脏腑组织器官,维持人体生理活动。
先天之精充盛 后天之精充盛
肾精充盛 脏腑之精充盈 脏腑组织官窍得到精的充养 生理机能正常发挥
、化血作用:
精血互化(水谷之精、精生髓、 髓生血)
后天之精
脏腑之精

(2)精 的 施 泄

67中医基础理论7-气、血、津液

67中医基础理论7-气、血、津液

c、资助先天之气:宗气为后天生成 之气,具有资助先天之气的重要作 用。 先天责之于肾 元气 气虚 后天责之于脾肺 宗气
3,营气(荣气、营阴、营血)
(1)含义:指行于脉中与血共行具有营 养作用之气。 因其行于脉中,与卫气相对而言属 于阴,故又称为“营阴”。因其富有营 养作用,故又 称之荣气”。因其与血可分 却不可离,故又称“营血”。
(2)生成: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中 的柔和精粹部分。 如《素问· 痹论》:“营者,水谷 之精气 也”。 (3)分布: 分布于脉中,循脉运行 于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 而复始,营周不休。 《素间· 痹论》说:“循脉上下,贯 五脏、络六腑也”。
(4)功能: a、化生血液。《灵枢· 邪客》:“ 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 以为血”。 b、营养全身。《素问· 痹论》:“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 ,洒陈于六腑”。 c、营运血液。营气乃血中之气, 有运血之功。《灵枢· 营卫生会篇》 :“营在脉中……营周不休”。
(4)生理功能:
a、走息道,而行呼吸:与呼吸、语 言、声音有关。 生理:宗气充沛—呼吸徐緩均匀 、 语言清晰、声音洪亮。 病理:宗气不足—呼吸短促微弱 、 语 言不清、发音低微。
b、贯心脉,以行气血:与心搏的强弱 ,气血运行,及肢体寒温及运动能力 有关。 临床上常以“虚里”处(心尖搏动 处)的搏动状况和脉象来测知宗气的 盛衰。 生理:宗气充盛—脉搏徐缓,节律 一致,肢体温暖,活动灵活。 病理:宗气不足—脉来躁急,节律不 齐,或微弱无力,四肢不温,活动不 利。
二、津液的代谢(一)津液的生成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 布,五经并行。” 水谷
上 归

中基精气血津液

中基精气血津液

中基精气血津液中基精气血津液是中医学里常提到的概念,也是人体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的方面。

中医强调“治未病”,因此通过中基精气血津液的补充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达到保养身体的效果。

什么是中基精气血津液中基精气血津液是中医学所描述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包括精、气、血和津液四个部分。

其中,精指的是人体的生殖功能,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营养物质支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气则是人体的活力,包括物理活动和代谢活动。

血代表的是人体循环系统的运作,如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排泄废物等。

最后,津液主要指的是人体的生理液体,如唾液、眼泪、汗液等。

中基精气血津液的重要性中基精气血津液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精为例,它的稳定与否直接决定了人体的生殖能力,如果精量不足就会影响到人体的生育,甚至引发身体的某些症状。

气则是人体的能量来源,在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下,缺少气血会使人体感到疲倦无力,甚至发生身体废寝忘食的症状。

血是人体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将氧气和养分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

当血液循环不畅时,会出现一些症状,如头晕、乏力等。

津液则是维持人体水分平衡的主要途径,它能够保持眼泪、唾液、汗液等生理液体的正常分泌量,因此津液的充足对于人体的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基精气血津液的不足症状当人体中基精气血津液存在不足时,会产生一些症状。

其中,精不足最常见的表现是男性早泄和女性不孕。

气不足会产生疲劳、乏力、气短、容易气喘,甚至可以导致中风和心脏病。

血不足则会引发头晕、乏力、易感冒等。

津液不足则会造成口干舌燥、眼干喉燥,严重时会引起皮肤干燥、热病等症状。

中基精气血津液的保养方法为了养护中基精气血津液,平日里可以注意以下几点:调整饮食饮食是人体最主要的营养来源。

合理的饮食习惯能够维持人体精气血津液的平衡。

如果精不足,可以多食用鱼、肉、虾、蛋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如果气血不足,则可以适当地进食芝麻、桂圆、龙眼等补气血食材;如果津液不足,可以多食用西瓜、梨、柿子等含水量高的食物来滋润身体。

4.气、血、津液

4.气、血、津液
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也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进行着正常的循环运
行,故说“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如果气的温煦作用失常,不仅出现畏寒喜热、四肢不温
体温低下,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寒象;还可因某些原因,引起气聚而不散,气邯而化热,出现
恶热喜冷、发热等热象。所以《素问.刺志论》说:“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生,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人的生命
活动,需要从“天地之气"中摄取营养成分,以养五脏之气,从而维持机体的生理活动。所以,
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由于气具有活力很强的不断运动着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升降出人的平衡失调,即是“气机
失调”的病理状态。“气机失调"有多种表现形式:如由于某些I,叫利,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受到
阻碍,称作“气机不畅’’;在某些局部发生阻滞不通时,称作“气滞’’;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时,称作“气逆’’;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时,称作“气陷’’;气不能内守而外逸时,称作“气
各种不同的名称。主要有如下几种:
4.1.5.1 元气 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
动的原动力。
(l)组成与分布 元气的组成,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化生。《难
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明确地指出了元气根于肾.肾中精气以受
脱’’;气不能外达而结聚于内时,称作“气结”或“气郁’’,甚则‘‘气闭”等。《素问.六微旨大论》
说:"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气血津液的形成及作用

气血津液的形成及作用

气、血、津液参考资料:气血津液的生成都是来源于水谷的精微,但又各有其特殊的本质。

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全靠脏腑的功能活动,而脏腑功能的正常活动,又依赖气血津液为其物质基础。

这些营养物质由于脏腑机能活动而不断地被消耗,又不断地得到补充与滋生。

它们之间是互为消长,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

气(一)气的生成及其作用气的含义有二:一是指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一是指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

气的生成来源:一是与生俱来的,称“元气”,藏之于肾,又称“先天之气”。

一是吸入自然之气和水谷所化生的精气,两者结合于肺,称“宗气”,藏之于胸,又称“后天之气”。

先天和后天之气,是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二者结合起来,名为“正气”,亦称“真气”。

由于气的活动范围及其作用不同,而气的名称,亦因之而异。

“正气”为诸气之本。

各种不同名称之气,都是在正气支配下发挥作用的。

人体各部的功能以及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过程,无不体现于气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气有温胸、保卫、化生、固摄及动力等作用。

“元气”受于父母,为先天之精所化生,元气通行于全身,能激发和推动脏腑功能活动,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

“宗气”上出气道以司呼吸,下注心脉以推动血液的循环。

凡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和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寒温,生理活动机能等,都和宗气的盛衰有关。

宗气中具有营养作用的部分,经肺入血,称为“营气”。

行于脉道之中,运行于周身上下,表里各部,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宗气输布于体表,行于脉外的部分,称为“卫气”。

宣发于体表,充盈于肌肉、膜理、皮肤之间。

具有温养肌肉、皮肤,滋润废理,管理毛孔开阔和防御外邪的作用。

另有把脏腑的机能活动,称为脏腑之气,简称“脏气”。

如肺的呼吸机能称为“肺气”;胃的饮食消化机能称为“胃气”。

还有心气、肝气、脾气、肾气等。

脾胃居于中焦,故脾胃的机能活动除称脾胃之气外,又称为“中气”。

它具有增强消化、吸收,升清降浊,统摄血液等作用。

(二)气的病证气来源于脾肾,出入升降于肺,疏散发泄于肝,帅血贯脉行于心。

中医关于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关于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关于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气和血的关系气属于阳,血属于阴。

具体地说,存在着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为气之母四个方面的关系。

1.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是指血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化——气化功能。

2.气能行血血属阴而主静。

血不能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

3.气能摄血摄血,是气固摄功能的具体体现。

血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

如果气虚而固摄血液的作用减弱,可导致各种出血的病证,即是“气不摄血”。

4.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是指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气属阳,津液属阴。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和气的气化、温煦、推动和固摄作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不仅依附于血,且亦依附于津液,故津液亦是气的载体。

1.气能生津津液的生成,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有赖于胃的“游溢精气”和脾的运化水谷精气。

2.气能行(化)津津液的输布及其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由于脾气的“散精”和转输、肺气的宣发和肃降、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才能促使津液输布于全身而环周不休,使经过代谢的多余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津液的代谢才能维持生理平衡。

3.气能摄津津液的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

同时,维持津液代谢的正常平衡,也有赖于气的固摄作用。

4.津能载气津同血一样,亦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血和津液,都是液态样的物质,也都有滋润和濡养的作用,与气相对而言,二者都属于阴。

血和津液之间亦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所化生,故有“津血同源”之说。

津液渗注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

在生理上,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病理情况下,血和津液之间也多相互影响。

如:在失血过多时,脉外之津液,可渗注于脉中,以补偿脉内血液容量的不足;与此同时,由于脉外之津液大量渗注于脉内,则又可形成津液的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病理现象。

中医“气血津液病证”概述

中医“气血津液病证”概述

中医“气血津液病证”概述一、气血津液病证的生理病理表现1.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五脏六腑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精微物质。

《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此处的“血”包含了津液的概念。

气、血、津、液遍布全身,无处不到。

气、血、津、液之间在生理上关系密切,病理上相互影响。

2.气和血既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

《难经·二十二难》概括了气与血的生理功能:“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石室秘录·论气血》云:“气生血,而血无奔铁之忧;血生气,而气无轻躁之害。

此气血之两相须而相得也。

”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对维持人体生理活动至为重要,诸如脏腑之濡润、肌肤之润泽、关节之滑利、骨髓之充盈,无不与津液的润滋养有关。

3.津液代谢失常多继发于脏腑病变,而由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可加重脏腑病变,使病情进一步发展。

外感或内伤等致病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出现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输布失度、生成不足或亏损过度,是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病机。

二、气血津液病证与他脏关系五脏六腑病证均与气血津液失常有关。

气机郁滞引起的郁证,血溢脉外引起的血证,水液停聚引起的痰饮,津液输布失常引起的消渴,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引起的汗证,气血阴阳失衡引起的内伤发热,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的厥证,气血阴阳亏损、日久不复引起的虚劳,气虚痰湿偏盛引起的肥胖,以及正虚邪结,气、血、痰、湿、毒蕴结引起的癌病等。

临床应将气血津液病证与他系病证互参,审证求机,详辨主次,灵活运用。

三、气血津液病证的辨治气血津液病证的辨证当分清虚实。

气血津液运行失常者多属实证,当以通导疏利为原则;气血津液亏虚耗损者多属虚证,当以滋补助益为原则。

本章病证繁多,病机复杂,临床治疗需注意疾病虚实之间的转化,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第四章 气血精津液

第四章 气血精津液

精生髓,髓可化血,“人之初生,必从精始……血即精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是”(《景岳全书·血证》)。精足则血充,故有精血同源之说。临床上用血肉有情之品,补益精髓可以治疗血虚证。
(四)濡润脏腑
人以水谷为本,受水谷之气以生:饮食经脾胃消化吸收,转化为精:水谷精微不断地输市到五脏六腑等全身各组织器官之中,起着滋养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其剩余部分则归藏于肾,储以备用:肾中所藏之精,既贮藏又输泄,如此生生不息。“肾者,主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泄,是精藏于肾而非王于肾也。五脏六腑之精,肾实藏而司其输泄,输泄以时,则五脏六腑之精相续不绝”(《怡堂散记》):中医有“久病必穷肾”之说,故疾病末期常补益肾之阴精以治。
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海。故肾精充盛,则脑髓充足而肢体行动灵活,耳目聪敏。精盈髓充则脑自健,脑健则能生智慧,强意志,利耳目,轻身延年。故防治老年性痴呆多从补肾益髓人手。“肾生骨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髓居骨中,骨赖髓以养。肾精充足,则骨髓充满,骨骼因得髓之滋养而坚固有力,运动轻捷。齿为骨之余,牙齿亦赖肾精生髓而充养,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而有光泽。
在精、气、血、津液学说中,精、气、血、津液等虽然是生命的基本物质,属于生命科学的具体物质概念:但是.我们理解其内涵时。必须按中国传统的有体有用,体用如——的思维模式来认识,把精、气、血、津液理解为实体及其作用、功能、属性的辩证统一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贡:精,乏指人体内一切有用的精微物贡;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戎部分,又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血,是红色的液态物质;津液。是人体内的正常水液的总称::精、气、血、津液,既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经络及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第四章气血津液

第四章气血津液
18
(三)血的功能 营养滋润全身 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四)血的运行
心主血脉 肺朝百脉 脾主统血 肝主藏血
是在
相互协调下进行的。 相互协调下进行的。
19
五脏生成篇》 《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肝 素问 五脏生成篇 所说: 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 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 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血又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人的精神、神志、感觉、 。人的精神、神志、感觉、活动 均有赖于血液的营养和滋润。 均有赖于血液的营养和滋润。
16
4.卫 气 卫
生成:来源于水谷精微中活力最强的部分。 生成:来源于水谷精微中活力最强的部分。 分布:行于脉外,分布于皮毛、肌肉、 分布:行于脉外,分布于皮毛、肌肉、胸腹 等。 功能:①护卫肌表,抵御外邪; 功能: 护卫肌表,抵御外邪; ②温煦脏腑、肌肉、皮毛等; 温煦脏腑、肌肉、皮毛等; ③调节肌腠开合,维持正常体温。 调节肌腠开合,维持正常体温。
血和津液同为液体,均以营养、 血和津液同为液体,均以营养、滋润 为主要功能,故二者同属于阴。 为主要功能,故二者同属于阴。
32
病理上,血液和津液相互影响 病理上,血液和津液相互影响: 失血过多, 失血过多,津液便渗入脉中补充血液 之不足--------津液的不足,出现口渴、 津液的不足, 之不足 津液的不足 出现口渴、 尿少、皮肤干燥等症状。 尿少、皮肤干燥等症状。 津液大量损耗-------导致血脉空虚, 导致血脉空虚, 津液大量损耗 导致血脉空虚 或血液枯稠。 或血液枯稠。 在临床治疗时, 在临床治疗时,对失血者不宜用汗法 对大汗伤津者则不宜用破血、 ,对大汗伤津者则不宜用破血、逐血 就是考虑到津血同源的关系。 药,就是考虑到津血同源的关系。

中医学导论四

中医学导论四


饮食 脾胃
肾阳暖脾
(一)津液的生成
脾胃运化、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胃、小肠、大肠所吸收的水谷精微一起上
输于脾,通过“脾气散精”作用而布散全
身。
(二)津液的输布
1.脾气散精 2.肾主津液 3.三焦决渎 4.肝主疏泄 5.肺主行水
(三)津液的排泄
1.汗、呼气 2.尿
3.粪
三、津液的功能
(一)滋润和濡养的作用 津滋润作用明显。液其营养作用明显。 (二)化生血液 (三)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凝而留止。”
与视、听、言、动等机能相关:“宗气者, 动气也。凡呼吸言语声音,以及肢体运动, 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
(三)营气
1.基本含义: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 气。由于营气行于脉中,化生为血,营气 与血可分而不可离,故常称“营血”。营 气与卫气相对而言,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在外者属于阳,在内者属于阴,故又称 “营阴”。
清气所组成,积聚胸中,以贯心脉。
分布:宗气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
其向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向下
注于丹田(下气海),并注入足阳明之 气街而下行于足。其贯入心者,经心脏 入脉,在脉中推动气的运行。
3.主要功能
走息道而司呼吸:凡言语、声音、呼吸的强
弱,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贯心脉而行气血:“宗气不下,脉中之血,
第一节

气是不断运动的、极其细微的物质。生命的 基本物质,除气以外尚有血、津液、精等, 但血、津液和精等均是由气所化生的。
一、气的基本概念
(一)气是构成机体生命的物质 1.机体是天地之气交感的产物 《素问》:“言人者求 之气交”。“人以天地 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地合气,命之曰

中医学的四大学说

中医学的四大学说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主要有四种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

1.阴阳学说: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的哲学思想。

因此,古代医学家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各种现象,并用以指导总结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就逐渐形成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是以自然界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来探讨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从而说明人体的机能活动、组织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2.五行学说:将古代哲学理论中以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的系统结构和方法论运用到中医学而建立的中医基本理论,用以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3.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津液,是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也是这些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血、津液均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都离不开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因而气和血,气和津液,血和津液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4.经络学说:所谓经络学说,即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补充了脏象学说的不足,是中药归经的又一理论基础。

该学说,即古代经络认为人体除了脏腑外,还有许多经络,其中主要有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

每一经络又各与内在脏腑相联属,人体通过这些经络把内外各部组织器官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气血津液的概念

气血津液的概念

气血津液的概念
气血津液是中医理论中的四个重要基本物质,它们被认为是维持人体健康和生理功能正常运作的基础。

气(Qi)是指生命活动的能量,是一种体内运行的力量。

气的生成和运动在中医理论中非常关键,它通过经络系统在全身运行,支配和调节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功能。

气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血(Xue)是指循环于全身的液体,由心脏经过血管系统供应给各个器官和组织。

血液中含有营养物质、氧气和能量,它们为细胞提供养分和氧气,并排出代谢产物。

同时,血液还携带着人体的免疫细胞和荷尔蒙等物质,维持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平衡。

津液(Jin Ye)是指体内的液态物质,包括食物中摄入的液体、消化液和体内制造出来的各种分泌物。

津液的作用是润泽身体组织,保持器官的正常运转。

津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水分、体液和精微物质。

气血津液的平衡和运行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如果气血津液不足或出现不平衡,会导致各种疾病和不适。

中医治疗常常通过调节气血津液的平衡来恢复机体的健康。

中医之气、血、津液

中医之气、血、津液

谈到我国中医藏象学说,就不能不提到气、血、津液。

中医藏象理论认为正是人体的气、血、津液这3种物质,才使得咱们人体的生理机能才可以获得滋养。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津液,是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也是这些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血,基本上是指血液;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从气、血、津液的相对属性来分阴阳,则气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属于阳;血和津液,都有是液态物质,具有濡养、滋润等作用,属于阴。

气、血、津液的生成,及其在机体内进行新陈代谢,都依赖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而这些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又必须依靠气的推动、温煦,以及血和津液的滋润濡养。

因此,无论在生理还是病理的状况下,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间,始终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密切关系。

此外,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还有"精"。

"精"在中医学理论上的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和从饮食中来的营养物质;狭"精",即通常所说的肾中所藏之精,这种精与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都有直接关系。

一、气1. 气之生成人体的气,主要是禀受于父母先天精气(肾主之),食物中的营养精微物质(脾主之)和自然界的清气所组成(肺主之)。

注:"禀受于"意为"来自于"。

2. 气之类别按照功能和分布位置的不同,气又可以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元气主要为肾中精气水谷之精气,为人体最根本之气。

存于肾中。

推动生长和发育。

宗气由自然界的清气和水谷之精气组成,为全身最集中之气。

存于胸中。

推动呼吸与气血运行。

营气运行于脉中,附着于营血之水谷精气。

循脉分布于全身。

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人体内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组织器官和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学说相结合,共同构成人体生理功能的理论基础。

气、血、津液三者虽然各有特点,但它们在功能活动方面,是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又是互相制约的。

它们之间密切而又复杂的关系,常反映在生理、病理、辨证论治等各个方面。

一、气与血的关系气与血的生成,均来源于水谷精微和肾中的精气,都有赖于肺、脾、肾等脏的功能活动,二者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的主要功能是温煦、推动;气属阳;“气为血之帅”。

血的主要功能是营养、滋润;血属阴;“血为气之母”。

所以《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一)、气为血之帅,是指血在其生成及运行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气。

①气能生血血液的主要成分营气和津液,都是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物质。

由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再由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再由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血液,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

气盛则化生血的功能自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自弱。

故在治疗血虚病症时,应配伍补气药。

②气能行血血属阴主静,气属阳主动,血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如有赖于A心气的推动,B肺气的敷布,C肝气的疏泄。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

如果气虚推动无力或气滞流通不畅,常可引起血行不利,甚至导致瘀血阻滞。

故在治疗瘀血时,不但要用A活血化瘀药,还常配以B行气或补气、行气、降气之品,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③气能摄血血液能在血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主要是依赖气的固摄功能。

如果气虚不足以统摄血液,常可导致各种出血,称为“气不摄血”。

临床上治疗因气虚导致的出血病症,常配伍补气药。

血液之所以能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致溢出脉外,是依靠气对血的统摄作用。

对于气虚引起的出血,治疗时必须用益气的方法才能达到止血的目的。

(二)、血为气之母。

血是气的载体,并为其提供充分的营养。

气血津液04

气血津液04
11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
(一)气的运动 A、气机;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B、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升(自下而上) 降(自上而下) 出(由内向外) 入(自外向内)
12
C、气运动的意义
人体整个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如先天之气,水谷之气和吸入的自然界清气,都必 须经过升降出入才能布散全身,发挥其生理功能。而 精、血、津液也必须通过气的运动才能在体内不断 地运行流动,以濡养全身。人体脏腑、经络、形体、 官窍的生理活动必须依靠气的运动才得以完成,他 们之间的互相联系和协调也必须通过气的运动才得
23
第四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 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 其正常的分泌物。
津与液的区别
津 性 状 分 布 功 能 质地清稀,流动性大 皮肤、肌肉、孔窍 起滋润作用
液 质地稠厚,流动性小 骨节、脏腑、脑、髓 以濡养为主
二、津液的代谢(详见肾主水): 1、津液的生成:(脾、胃、小肠、大肠)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 散精……”
15
具体到每一脏:
如:肺的呼吸功能,体现着呼气是出,吸气是入; 宣发是升,肃降是降。 脾胃和肠的消化功能,以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来概括整个机体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 和排泄的全过程。 机体的水液代谢,是以肺的宣发、肃降,脾胃 的运化转输,肾的蒸腾气化和吸清排浊来概括 水液代谢的全过程。
16
人体之气的功能 #
先天之精 脏腑 脏腑之气 后天之精 一身之气—— 经络 经络之气 自然界清气 (脏腑之气是脏腑之精的功能体现或功能态。) 气的多意性:自然界六种不同气候变化————六气
致病因素———————————邪气 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正气 将温病过程中的一个病理阶段——气分 中药的四种性质寒凉温热——— 四气 体内不正常的水液——————水气

精气血津液神的知识点

精气血津液神的知识点

精气血津液神的知识点
精、气、血、津液、神是中医对人体内各种物质和能量的抽象描述,具体来说:
1.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分为先天之
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而后天之精则是来源于吸入清气与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

2.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
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着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

3.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血的主要来源是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其中液态部分经心肺气化后,成为红色血液。

4.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
命活动的基本物资。

津液有很多种类,如脉内之津液、皮肤之津液、关节之津液等。

5.神:是一个哲学概念,泛指万物之精气,在人体中则指由精气化
生的生命活动。

神具有主宰人体生命活动和主司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双重功能。

中医与诊断—3.4气血津液相互关系

中医与诊断—3.4气血津液相互关系

3.4气血津液关系同学们好,我们来学习气血津液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气血津液的性状和功能各有特点:气是最活跃的物质,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的功能。

血液,是红色的液体,具有滋润和营养的作用。

津液是人体内正常的水液的总称,具有滋润和濡养的功能。

三者都是人体内最基本的物质,因为这三者在生成中,均离不开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以气血津液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关系。

因此,无论在生理上和病理上,气血津液均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气血津液的关系,可概括成为气血同源,津气同源,以及津血同源。

首先我们来看看气和血之间的关系。

气属阳,血属阴,气和血之间存在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关系。

它具体表现为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以及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下面我们具体学习一下这些气血关系如何在实际中的运用。

首先我们来看气血的第一个关系:气能生血。

是指,血液的化生,需要气作为动力。

气能生血的理论,主要运用于血虚证的治疗。

血虚证,我们通常采取补血药物来进行治疗,比如:当归、枸杞子、桂圆等等,这都可以补血虚。

但是,如果针对血虚,只用补血的药物进行治疗,这是不够的。

因为气能生血的理论告诉我们,在治疗血虚的时候,常常需要配合补气的药物。

比如:黄芪、党参,以及淮山等。

所以,针对于血虚进行治疗时,我们只有配上了补气的药物,才能使补血的效果达到最好。

下面我们来看看气血的第二个关系,气能行血。

是指血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血,如果不能够运行表现出来的血瘀证。

治疗当然用活血化瘀的方法。

然而这还不够。

针对于血瘀治疗,我们需要配合补气、行气的药物,增强活血化瘀的效果。

在治疗瘀血病时,我们会选择用,比如:田七、丹参等等活血药物。

不过,在活血化瘀的同时,还需要配合补气的药物,比如:西洋参等;或者是行气的药物,比如:枳壳等,补气行气,增强活血化瘀的疗效。

这一点,我们特别要强调一下就是,血瘀证常见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

4.气血津液

4.气血津液
而肌肤腠理, 无处不到。
4. 功能: (1) 激发和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 (2) 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因而,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九分。
(二) 宗气(thoracic qi) 1. 含义: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积于胸
中之气。
充足的营养,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二则水谷精微须经过心肺的气化 才能变成血液。
3. 肝 肝主疏泄,有助于脾的化生气血的功能。 4. 肾 肾藏精,一则肾精可化为血,二则肾精化生元气,促进 脾胃化生水谷精微,奉心化赤而为血。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九分。
三、血的功能
(一) 营养和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二) 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九分。
(四) 排泄代谢产物
津液在代谢过程中,通过尿、汗、呼气等方式,将机体的代谢产 物不断地排出体外,维持机体正常的气化活动。
(五) 运载全身之气 津液为气之载体之一,人体之气依附于津液而存在,运
动变化于津液之中。当汗、吐、下而丢失大量津液时,气也 会随之脱失,形成 “ 气随津脱 ” 之候。
输布全身。
(2) 直接将津液布散全身。
(1) 通过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至人体上部
和体表
2. 肺主行水 (2) 通过肃降作用将津液输布至人体下部、
肾和膀胱。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九分。
3. 肾主津液
(1) 推动脾、肺、小肠、三焦等脏腑的津 液代谢功能。
(2) 将肺下输于肾的津液中之 “ 清 ” 者重
之说。
(二)津血同病
失血过多可导致津液亏损
“ 夺血者无汗 ”
津液亏损可导致血液亏虚

气血津液之津液

气血津液之津液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人体内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组织器官和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学说相结合,共同构成人体生理功能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津液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唾液、关节腔内的液体以及泪、涕、汗、尿等等。

一、津液的生成与输布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而生成津液。

津液的输布与排泄,主要依靠脾的传输、肺的宣降以通调水道和肾的气化、升清泌浊等有关脏腑的作用。

其中尤以肾的作用最为重要。

《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干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就是对津液的生成与输布的简要说明。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指出津液的循行输布是以三焦为通道的。

此外,①由胃下降到小肠、大肠的水液,还要在小肠和大肠不断被吸收。

②经脾、肺、三焦而发于皮毛的就是汗,③通过三焦水道下输于膀胱的水液,则通过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排泄于外而为尿。

通过以上各有关脏腑的作用,津液的输布可①外达皮毛,②内注脏腑,③濡养全身各个组织器官。

总之,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许多脏腑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果,其中以肺、脾、肾三脏为主。

因此,许多脏腑的病变可以影响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①如生成不足或丧失过多,就会出现伤津,脱液;②如输布障碍,水液停滞,就会出现痰饮,水肿。

而津液的病变也会影响许多脏腑的功能,①如水气凌心为心悸,②寒饮伏肺为喘咳,③津伤肺燥为干咳,④胃燥则渴,⑤肠燥便结等。

二、津液的功能津液主要有滋润、濡养的作用,由于性状的不同,分布部位不同,功能也不完全一样。

清而稀薄者称为“津”,浊而稠厚的叫做“液”。

①津主要分布于肌表,有温养肌肉,润泽皮肤的作用;②液多藏于关节、孔窍,有润滑关节、补益脑髓、濡养孔窍的作用。

但津和液同为水谷之气所化生,都是体内的正常水液,两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所以一般多津液并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面色的红润、肌肉的丰满和壮 实、皮肤和毛发的润泽有华、感 觉和运动的灵活自如等方面。如 果运行失常,均可以出现精神衰 退、健忘、多梦、失眠、烦躁, 甚则可见神志恍惚、惊悸不安, 以及谵狂、昏迷等神志失常的多 种临床表现。
血的运行
血,属于阴而主静。血的运行,主
要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血在脉管 中运行而不至逸出脉外,也是由于 气的固摄作用;由于脉管具有“壅 遏营气,令无所避”的功能,所以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不会离于经隧 逸出脉外而导致出血。
又称为“营阴”。
组成与分布
营气,主要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
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
所创生。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 营运于全身。
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循脉上下,
主要功能
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有营养和
化生血液两个方面。水谷精微中 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所必需
的精专部分,是营气的主要成分, 的营养物质,同时又是血液的组
津液的生成,依赖于脾胃对饮食物
的运化功能;津液的输布,依靠脾 的“散精”和肺的“通调水道”功 能;津液的排泄,主要是依靠汗液、 尿液和随着呼吸排出的水气;津液 在体内的升降出入,是在肾的气化 蒸腾作用下,以三焦为通道,随着 气的升降出入,布散于全身而环流 不息。
津液的功能
津液有滋润和濡养的生理功能。 (1)布散手肌表的津液,具有滋润皮
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
式。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
官,都是气的升降出入场所。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 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升降
出入运动一旦止息,也就意
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而死亡。
从局部来看,并不是每一种
生理活动,都必须具备升降 出入,而是各有所侧重,如 肝、脾主升,肺、胃主降等。 从整个机体的生理活动来看, 则升和降、出和入之间必须 协调平衡,才能维持正常的 生理活动。

在气的生成过程中,脾胃的运化功
能尤其重要。因人在出生以后,必 须依赖饮食的营养以维持生命活动, 而机体从饮食物中摄取营养物质, 又完全依赖脾胃的受纳和运化功能, 才能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把 其中营养物质化为水谷精气。先天 之精气,必须依赖于水谷精气的充 养,才能发挥其生理效应。
气的生理功能 主要有五个方面
气,又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
质。《素问· 六节藏象论》说: “天食 (音义同“饲” )人以五气,地食人以 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 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 味有所生,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 相成,神乃自生”。人的生命活动,需 要从“天地之气”中摄取营养成分,以 养五脏之气,从而维持机体的生理活动。 所以,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 物质。对人体生命活动有推动和温煦等 作用。
狭义之“精”,即是通常所说的
生殖之精; 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 质,包括气、血、津液和从饮食 物中摄取的营养物质,故称作 “精气”。 “神”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 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
一、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素问· 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 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地 合气,命之曰人“。这就是说,人 是自然界的产物,也就是“无地之 气”的产物。人的形体构成,实际 上也是以“气”为其最基本的物质 基础,故《医门法律》又说:“气 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
毛肌肤的作用;
(2)流注于孔窍的津液,具有滋润和
保护眼、鼻、口等孔窍作用;
(3)渗入于血脉的津液,具有充养和
滑利血脉的作用,而且也是组成血 液的基本物质;
(4)注入于内脏组织器官的津液,具
有濡养和滋润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作
用;
(5)渗入于骨的津液,具有充养和濡
润骨髓、脊髓和脑筋等作用。
(2)宗气
宗气,是积于胸中之气,宗
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
“气海”,又称“膻中”。
组成与分布
宗气,是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
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 谷精气为其主要组成部分,相互结 合而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与脾 胃的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 着宗气的旺盛与衰少。
主要功能
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凡语言、声
(4)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
过时,称作“气陷”;
(5)气不能内守而外逸时,
称作“气脱”;
(6)气不能外达而结聚于内
时,称作“气结”或“气 郁”,甚则“气闭”等
气的分布与分类
人体的气,从整体上说,是由肾中
精气、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精气和 肺吸入的清气所组成,在肾、脾胃、 肺等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下所生成, 并充沛于全身而无处不到。但具体 地说,人体的气,又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其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 功能特点的不同,而又有各种不同 的名称。主要有如下几种:
主要是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降和
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输布
于全身。
肾对于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亦起着
极其重要的主宰作用。因而胃的 “游溢精气”、脾的“散精”、肺 的“通调水道”以及小肠的“分清 别浊”,都需要依靠肾的蒸腾气化 作用而实现。全身的津液,最后亦 都要通过肾的蒸腾气化,升清降浊, 使“清者”蒸腾上升,从而向全身 布散;“浊者”下降化为尿液,注 入膀胱。尿液排泄量的多少,实际 上是调节着全身津液的代谢平衡。
血液的正常运行,决定于气的
推动作用和固摄作用之间的协
调平衡。由于心脏的搏动,推
动着血液的运行。血液正常的
循行,还与其它某些脏器生理
功能的协调平衡密切相关。
肺的宣发和朝会百脉,肝的疏泄
等,是推动和促进血液运行的重 要因素;
脾的统血和肝的藏血等,是固摄
血液的重要因素。 直接地影响着血液运行的或迟或 速。
三、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 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和涕、 泪等。 津和液,同属于水液,都来源于饮食, 有赖于脾和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由 于津和液在其性状、功能及其分布部 位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而也有一定 的区别。
一般地说,性质较清稀,流动性
三是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液
的排泄,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人体的气,除了上述最重
要的四种气之外,还有 “脏腑之气”、“经络之
气”等。
二、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红色的液态样物质,是构成
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 质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 用。 血必须在脉中运行,才能发挥它的 生理效应。如因某些原因而逸出于 脉外,即为出血,又可称为“离经 之血”。脉,具有阻遏血液逸出的 功能,故有“血府”之称。
脉道是否通利,血的或寒或热等,
因此,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不仅
依赖于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而 且还在于肺、肝、脾等脏器的生理 功能是否协调平衡。如果推动和促 进血液运行的因素增加,或固摄血 液的作用减弱,则血液的运行可因 之而变速,甚则逐出脉外,而导致 出血;反之,则血液的运行因之而 变慢,运行不利。可导致血瘀等病 理变化。
四、气、血、津液
之间 的相互关系
气和血的关系
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和血之
间,存在着“气为血之帅”、
“血为气之母”的密切关系。具
体地说,即是存在着气能生血、
行血、摄血和血为气之母四个方
面的关系。
(1)气能生血
气能生血,是指血的组成及其生成
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运动变 化——气化功能。营气和津液,是 血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来自脾胃 所运化的水谷精气。从摄入的饮食 物,转化成水谷精气;从水谷精气 转化成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 转化成赤色的血,均离不开气的运 动变化。
(1)推动作用
气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各
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 理活动,血的生成和运行,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 均起着推动作用和激发其运 动的作用。
(2)温煦作用
人体的体温,是依靠气的温煦作
用来维持恒定;各脏腑、经络等 组织器官,也要在气的温煦作用 下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血和津 液等液态物质,也要依靠气的温 煦作用,进行着正常的循环运行。
(1)元气
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 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又名“原气”、“真气”,
组成与分布
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化生。元气根于 肾。肾中精气以受之于父母的先天 之精为基础,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 培育。元气的盛衰,不完全取决于 先天禀赋,亦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 的功能密切相关。
元气的组成,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
成部分。
(4)卫气
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
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
阳,故又称为“卫阳”
组成与分布
它的特性是“慓疾滑利”。也
卫气,主要由水谷精气所化生,
就是说它的活动力特别强,流
动很迅速。所以它不受脉管的 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约束,运行于皮肤、分肉之间,
主要功能
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
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
升降出入的平衡失调,即是
“气机失调”的病理状态。
气机失调 有多种表现形式
(1)由于某些原因,气的升降出入 (2)某些局部发生阻滞不通时,称
运动受到阻碍,称作“气机不畅”; 作“气滞”;
(3)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时,
称作“气逆”;
音、呼吸的强弱,都与宗气的盛衰 有关。
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凡气血的运
行、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视听 的感觉能力、心搏的强弱及其节律 等,皆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3)营气

营气,是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 营与血关系极为密切,可分而不
营气富于营养,故又称“营气”。
可离,故常常“营血”并称。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