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衣记》双重美学品格论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第二单元第1课《更衣记》教学课件(21张)
有一次我在电车上看见一个年轻人,也许是 学生,也许是店伙,用米色绿方格的兔子呢 制了太紧的袍,脚上穿着女式红绿条纹短袜, 嘴里衔着别致的描花假象牙烟斗,烟斗里并 没有烟。他吮了一会,拿下来把它一截截拆 开了,又装上去,再送到嘴里吮,面上颇有 得色。乍看觉得可笑,然而为什么不呢,如 果他喜欢?
2、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 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 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 里沉没。
3、我最怕的是凡哑林,水一般地流着,将人 生紧紧把握贴恋着的一切东西都流了去了。 胡琴就好得多,虽然也苍凉,到临了总像是 北方人的“话又说回来了”,远兜远转,依 然回到人间。
目前中国人的西装,固然是谨严而黯淡, 遵守西洋绅士的成规,即使中装也长年 地在灰色、咖啡色、深青里面打滚,质 地与图案也极单调。男子的生活比女子 自由得多,然而单凭这一件不自由,我 就不愿意做一个男子。
衣服似乎是不足挂齿的小事。刘备说过这样 的话:“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可是 如果女人能够做到“丈夫如衣服”的地步, 就很不容易。有个西方作家 (是萧伯纳么?)
课前思考:
(1)所谓“更衣”,“变更”的仅仅是衣服么? 你认为全文的文眼句是那一句?
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2)文章开头从“曝伏”写起,是否和全文“脱 离”?
张爱玲是个有着文明焦虑的的作家,她自 称只写“小事情”,但她每每提到所谓的 “小事情”,都常常与那宏大的“人生”、 “文明”相联系着:不管是听音乐、欣赏 画,还是为自己的小说写篇序言,她所想 到的,都是“大而破”的夜晚,“中产阶 级的荒凉”,“空虚的空虚”,“仓促” 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的“文 明”……
更衣记
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 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 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 有这么个人.——《半生缘》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 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 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 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 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 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 辛苦路望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 免带点凄凉。
《更衣记》的语言风格同张爱玲大部分散文一样,感觉丰盈,浮想 联翩,韵味盎然,机敏、富丽地设色用词,深具民族风味,同时也 吸收了英国小品文机智幽默的特点。张爱玲被公认为是语言炼金师, 一个个绝妙的譬喻,常令人赞叹不已。 这些轻松随便灰谐风趣的句子,这些绝妙的比喻,在张爱玲散文中 随处可见,突现了张爱玲散文语言“机警、幽默、感伤、讽刺”的 特点。
的乐而话回 忧,稳,忆 愁甜妥那这 。而,就东 怅像是西 惘记樟若 《,得脑是 更像分的有 衣忘明香气 记 》 却的,味 了块甜的 衣着服对 记的是于 》袖一不 珍种会 戏语说 剧言话 ,的 随人 《身, 更带衣 ——
——
+
作品主题多描写小 人物的悲欢离合 + 张爱玲自称:“我甚 至只是写男女之间的 小事情,我的作品里 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 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 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 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 肆的。”
经典语录
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 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 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 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 生一世都别离开’.——好象我们 自己做得了主似的。——《倾城 之恋》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 家,原籍河北省唐山 市,原名张瑛。1920 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 海公共租界 。 张爱 玲系出名门,祖父张 佩纶是清末名臣,祖 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 李鸿章的长女。代表 作品《金锁记》、 《倾城之恋》、《半 生缘》、《红玫瑰与 白玫瑰》等
高二语文苏教选修《现代散文选读》课件:第5专题 自读课文 更衣记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环境——那就是衣服。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2.文字神采飞扬,用词灵动准确 比如:“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太阳在这边的时候,
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 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 而惆怅,像忘却了的忧愁。”再比如:“极度宽大的衫裤,有 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返回第9章扩声系统调音四、结构图示
返回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1.清代末年,服装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各反映了时代什 么特点?请结合课文具体阐述。
明确:(1)服装变小、变紧,以女装而言,袄子套在身上像刀 鞘,紧身背心使女人看上去像一缕诗魂,铅笔一般瘦的裤管给人 “一种伶仃无告的感觉”。 时代特点:政治动乱,社会不靖,社会处于一种“过渡时代”, 百姓生活“颠连困苦”。
(2)大部分的灵感是得自西方的。舶来品不分皂白地被接受, 可见一斑。
返回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社会现实:西方思想与文化涌入中国,人们全盘接受,崇 洋媚外。
(3)短袄的下摆忽而圆,忽而尖,忽而六角形。 社会现实:军阀来来去去,马蹄后飞沙走石,跟着他们自 己的官员、政府、法律,跌跌绊绊赶上去的时候,也同样地千 变万化。
张爱玲(1920—1995),原名张煐,原籍河北丰润,生于
上海。显赫而没落的家庭背景,父母离异及母亲的“新女性”
个性,畸形地激发了她早熟的文学才情。1939年入香港大学
学习。1942年因战事回到上海后开始文学创作。1952年赴香
港,1955年移居美国,除继续写作小说和散文之外,主要致
力于学术研究和文学翻译。自1973年起定居洛杉矶,1995年
返回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统文化精神与西方文化人文精神的深切把握与扬弃,使张爱 玲的服饰美学思想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内涵。
更衣记
•
•
•
•
在张爱玲笔下,女子的时装始终与政治时事相连
(1)高得与鼻尖平行的硬领,像缅甸的一层层叠至尺来高的金属顶圈一般,逼迫女人们伸长了脖 子。 (2)这一次的高领却是圆筒式的,紧抵着下颇,肌肉尚未松弛的姑娘们也生了双下巴。 (3)直挺挺的衣领远远隔开了女神似的头与下面的丰柔的肉身。这儿有讽刺,有绝望后的狂笑。 女子服装的改变始终与时政变化相连,反映女性从衣饰到身体,从身体到生存和自由,始终 处于男权目光的审视下,处于被鉴赏与被监管地位。 因为时政变化始终是在男性作用下的结果,男性话语在其中占主导地位。
作者
•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煐。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 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 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 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09月08日,张 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小说作品:《倾城之恋》、《半生缘》、《心经》、《小团圆》、《怨女》等等。 散文作品:《天才梦》、《童言无忌 》、《烬余录》、《更衣记》等等。
更衣记导读• 张源自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1921年出生于 上海,名门闺秀,1952年赴香港,1966年定居英国。四十年代开始文 学创作,长篇小说《倾城之恋》是其成名作。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流 言》,短篇小说集《传奇》,长篇小说《赤地之恋》等。
简介
彗星经天般惊鸿一瞥的天才女作家 张爱玲,是在小说和散文两个领域都取 得独树一帜的巨大成就的极少数二十世 纪中国大作家之一。《更衣记》在其散 文名作中,她以炉火纯青的独特语言, 言简意赅地描述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 国时装流变,寄以深切的人性感慨和对 时尚的绝妙讥讽。
更衣记(张爱玲)
15---27段民国时期的服装特点
28---31段男装近代史
•第一自然段:那个悠闲、平静、 绣金的世界随着落日永远地逝 去了。
•第二自然段:把“回忆”联系 起来的是残存在衣裳中的樟脑 香。衣裳的回忆、服装的历史 将在这香甜而怅惘的气味中徐 徐展开。
•张爱玲开宗明义,概括了第3 至14自然段的内容和主旨: “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 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 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样的 衣服而不觉得厌烦。”
•文本15---19自然段 •1.民国初年的服饰有哪些变化, 各说明了什么样的社会现状?
变化一
• 时装上:显出空前的天真, 轻快,愉悦。
• 社会现实:民国初建立,有 一时期似乎各方面都有浮面 的清明气象。
在相当一个时期里,中国现代文学 史里没有张爱玲的位置。1961年,夏 志清在其英文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 中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等重要作家的文 学史地位,影响深远。上世纪八十年代, 人们才重新记起张爱玲,到了九十年代, 尤其因张爱玲的去世,更是出现了“张 爱玲热”。
•主要作品:小说集《传奇》,散文集 《流言》、《十八春》,长篇小说 《秧歌》、《赤地之恋》等,文学评 论集《红楼梦魇》,还有《倾城之 恋》、《太太万岁》、《不了情》、 《小儿女》等戏剧、电影剧本。有 《张爱玲全集》16卷行世。
题解
• 1942年,张爱玲在英文杂志 《二十世纪》月刊上发表散文 《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后 重写成中文,名为《更衣记》, 刊于1943年12月的《古今》上, 1945年收入散文集《流言》中。
• 全文五千余字,记录了中国 时装三百年来的变化。作者不拘 泥于对服饰本身的描述,而是由 服饰的款式和细节透视各个时代 的特征,从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 与变化来呈现当时的生活观念、 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
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备课手册:更衣记意大利蟋蟀含解析
更衣记意大利蟋蟀本课话题——关爱生灵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我的蟋蟀啊,有你们陪伴,我反而能感受到生命在颤动;而我们尘世泥胎造物的灵魂,恰恰就是生命。
正是为了这个缘故,我身靠迷迭香樊篱,仅仅向天鹅星座投去些许心不在焉的目光,而全副精神却集中在你们的小夜曲上。
点评:作者从意大利蟋蟀的鸣叫声里感受到了“生命在颤动”,而这“生命”的颤动其实就是“灵魂”的颤动,体现了作者对生灵的关爱之情。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墨西哥南部瓦哈卡州伊斯特兰小镇被一望无际的森林所环绕,小镇上生活着5 000多名土著印第安人,茂密的森林为他们提供了食物、能源、住所和收入,可是,这一切的安静在2000年被搅乱了。
一个冬夜,一只饥饿的狼偷袭了村庄,吃掉了一个孩子。
一个30多人的捕狼队很快抓住了并决定处死这只狼,为孩子报仇雪恨。
行刑那天,村民围得水泄不通。
即将动手之际,一个叫潘帕斯的年轻人突然从人群中挤出来,嘴里喊着:“先不要动手,狼吃孩子的事肯定有隐情,请给我五天时间调查,调查不出来再下手也不迟。
”经过调查,潘帕斯发现在距离伊斯特兰小镇五公里的地方,有50多名伐木工人每天轮番上阵,将一车车的木材运往城市,而当地政府为了收取赋税,竟然默许了他们的非法行为。
这样,狼的食物链就被破坏了,饥饿的狼不得不出来扰民,甚至到小镇上吃人。
潘帕斯意识到,与其说是狼吃了孩子,还不如说是政府的纵容吃了孩子。
他多次找到政府官员交涉,最终促使官员邀请潘帕斯商议形成决议:伊斯特兰小镇周边的森林由村民自行管理;潘帕斯扩建管理队伍,并以投票的方式决定保护和利用森林的政策,同时建立了6家公司,分别进行木材运输、苗木培植和旅游餐饮等行业。
五年后,森林每年给小镇带来60万美元的收入,其中30%用于植树和防止森林火灾,30%用于企业的自身发展,其他部分是工人的工资,人们过着原生态的现代生活。
几年后,墨西哥把森林还给土著居民的做法,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赞扬,墨西哥便把这一模式推广到全国。
更衣记
“衣服狂”“恋衣情节”
更 衣 记
教学目标
1.满清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情况。
2.体会张爱玲散文的深层意蕴。
初读文本 把握整体框架
文题、专题、结构
结构梳理
第1、2段,由晒衣服而引起对服 装的回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3至第13段写清代服饰变化。 第14至第24段,写民国时期的服装 特点。
细读文本
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探讨
教材编者删去了原文中男装的发展变化历史以及结尾, 你认为以下结尾的文字该不该删去? 请简述理由。 “有一次我在电车上看见一个年轻人,也许是学生,也 许是店伙,用米色绿方格的兔子呢制了太紧的袍,脚上 穿着女式红绿条纹短袜,嘴里衔着别致的描花假象牙烟 斗,烟斗里并没有烟。他吮了一会,拿下来把它一截截 拆开了,又装上去,再送到嘴里吮,面上颇有得色。乍 看觉得可笑,然而为什么不呢,如果他喜欢?……秋凉 的薄暮,小菜场上收了摊子,满地的鱼腥和青白色的芦 粟的皮与渣。一个小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 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倩地掠过。在这一 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人生最 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吧?”
2.民国初年的服饰有哪些变化,各说明了什么样 的社会现状?
明确:①变化: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 社会现实:民国初建立,有一时期似乎各方面都有浮面 的清明气象。 ②变化:大部分的灵感是得自西方的。舶来晶不分皂白 地被接受,可见一斑。 社会现实:西方思想与文化涌入中国,人们全盘接受, 崇洋媚外。 ③变化:短袄的下摆忽而圆,忽而尖,忽而六角形。 社会现实:军阀来来去去,马蹄后飞抄走石,跟着他们 自己的官员、政府、法律,跌跌绊绊赶上去的时候,也 同样地千变万化。
张爱玲《更衣记》简介
张爱玲《更衣记》简介《更衣记》是张爱玲的一篇美文。
美就美在从身边的小事中写出了历史的厚重之感,行文流丽华美,在语言的从容、俏丽中显尽机智和情趣。
这是一篇描写服装的散文。
服装是每个女性都津津乐道的话题,每一位女性对服装都自有一套说法,一番实践。
然而要细数服装花样的变化,各种搭配的套路,却非张爱玲莫属。
张爱玲从衣着服饰的变迁中寻出了它流变的渊源。
比如说:衣服由宽大变为紧身,往往源于“政治动乱与社会不靖”,因为紧匝的衣服显得“轻捷利落,容许剧烈的运动。
”又如:民国初年,服装崇尚轻便、纯真,是由于“大家都认真相信卢梭的理想化的人权主义。
”其实,紧身衣也好,轻便装也好,经张爱玲这一番史笔的解释,便让人觉得衣服不再简单了。
一件衣服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日用品或装饰品,它更是一个时代的氛围,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人们的心态和审美习惯的缩影。
人们向来以为时装和美只与女人有关,因为它们和女人一样无足轻重,可张爱玲又从中看到了不仅仅属于女人的世界:“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
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
”服装的变化常常是社会、朝政安定与否的先兆或标志,服装是一种文化。
服装又岂是小女子的独门心思呢?一种历史的厚重之感跃然纸上.读张爱玲的作品,你会发现只要一触及服装,文字就神采飞扬。
更衣记》顾名思义是专门描写服装的更新换代,自然是张爱玲的拿手好戏了。
于是,行文中有掩饰不住的欢悦之情,充溢着行家里手的品品点点,时而古今对照,时而中西相比,让人目不暇接,倘佯在服装的大观园里,留恋忘返。
我们不妨领略一下张爱玲对服装难言喜好的心情,对服装独到的鉴赏眼光:“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
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惆怅,像忘却了的忧愁。
”在张爱玲的笔下,衣服是色、香、味、情面面俱到,鲜活鲜活的;说起服装的细节,张爱玲显然对中国衣杉上繁缛的点缀品不满,她写到:“惟有世界上最清闲的国家里最闲的人,方才能够领略到这些细节的妙处。
更衣记
刘备说过这样的话:“兄弟如手足,妻 子如衣服。”可是如果女人能够做到“丈夫 如衣服”的地步,就很不容易。有个西方作 家(是萧伯纳么?)曾经抱怨过,多数女人 选择丈夫远不及选择帽子一般的聚精会神, 慎重考虑。再没有心肝的女子说起她“去年 那件织锦缎夹袍”的时候,也是一往情深的。
三、艺术特征
(一)对近代服装变迁史的叙述和分析,显
面的清明气象;西方的思想与事物涌入中国, 不分青红皂白被接受;军阀来来去去,政治混 乱,服装也同样地千变万化。
民国初年,上衣 下裙最为流行。上衣 有衫、袄、背心、, 领、袖、襟、摆多镶 滚花边或刺绣纹样, 衣摆的变化也较多。
民国初年服饰
民国初年服饰
4.二十年代服饰变化及反映的社会现实
服饰变化:女人穿上了长袍,初兴的旗袍是严
乎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即现 在要紧的是突出个体的人。
(三)服装——女人生活的一面镜子:服装透 露出封建男权社会女性的生存境遇与内心世 界。 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 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她的本身 是不存在的,不过是一个衣架子罢了。中国 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在封建男权社会 里,女性从身体到精神都处于被压抑、无自 我的状态。)
示出厚重的历史感和深厚的文化意蕴。
(二)艺术感觉敏锐,想象力丰富,语言华
美,比喻精妙独特。
(三)构思新奇独到,富有深意。
思考与练习
1.找出文中机智幽默的句子,并加以点评。
2.选取一段你所熟悉的历史阶段,尝试分
析在此期间中国服装的变化。
(二)服装——社会文化的符号:服装所 体现出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 1. 清代 2. 清朝末年 3. 民国初年 4. 二十年代 5. 三十年代 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十年代
更衣记——节选自张爱玲散文《更衣记》
更衣记——节选自张爱玲散文《更衣记》
张书彦;豆豆
【期刊名称】《服装设计师》
【年(卷),期】2003(000)006
【摘要】《更衣记》,是上个世纪20年代的时候,她还在少女的年华,以她的敏感,对人们的着装细细玩味。
民国时期象上海、杭州、苏州、北京这样的地方,我们今天看那个阶段的人穿衣服,觉得他们很古、很雅,很有老派的魅力,可事实上,当我们还原到当时.那便是一个非常摩登的时代。
中国人在剪掉辫子,脱掉清代的衣服以后.在服装上是一个相当百花齐放的时代。
可是在那样的年代,张爱玲已经要感叹,我们要穿什么样的衣服.男人穿什么衣服,女人穿什么衣服;什么场合穿什么样的衣服,什么场合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
但象她这样的困扰,在现代已经没有。
为什么呢?三教九流、达官贵人,有层次之分,显然会有穿衣服的问题。
【总页数】2页(P126-127)
【作者】张书彦;豆豆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41-09
【相关文献】
1.由张爱玲的《更衣记》见民国时期的旗袍款式演化 [J], 李燕;刘文
2.“时装是个叛徒”:张爱玲和她的《更衣记》 [J], 夏长铨
3.略论服饰与文化——张爱玲散文《更衣记》文本细读 [J], 孟庆新
4.从张爱玲自译散文《更衣记》看英文长句的翻译技巧 [J], 邓燕
5.从勒菲弗尔改写理论的视角看张爱玲自译散文《更衣记》 [J], 章瑜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爱玲《更衣记》双重美学品格论析
张爱玲《更衣记》双重美学品格论析1942年,张爱玲在英文杂志《二十世纪》月刊上发表了散文《Chinese Life and Fashions》,后重写成中文,名为《更衣记》,刊于1943年12月的《古今》上,1945年收入散文集《流言》中,全文五千余字,记录了中国时装三百年来的变化。
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及独特的生活阅历赋于张爱玲散文一股强烈而独特的文化气息,古典的民族文化精神与西方现代意识的双重渗透,使《更衣记》具备了双重美学品格。
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西方文化人文精神的深切把握与扬弃,使张爱玲的服饰美学思想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内涵。
1、对东西方文化人文精神的深切领悟赋予了张爱玲的服饰美学思想以双重美学品格。
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是现代作家共同面临的课题,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对此深切的领悟赋予了张爱玲作品以双重美学品格。
“现代西方的时装,不必要的点缀品未尝不花样多端,但是都有个目的--把眼睛的蓝色发扬光大起来,补助不发达的胸部,使人看上去高些或矮些,集中注意力在腰肢上,消灭臀部过度的曲线……古中国衣衫上的点缀品却是完全无意义的,若说它是纯粹装饰性质的罢,为什么连鞋底上也满布着繁缛的图案呢?”“我们的时装不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实业,不比在巴黎,几个规模宏大的时装公司如Lelonn' s Schiaparelli' s,垄断一切,影响及整个白种人的世界。
我们的裁缝却是没主张的。
公众的幻想往往不谋而合,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洪流。
裁缝只有追随的份儿。
因为这缘故,中国的时装更可以作民意的代表。
”①兼用东西方两种文化视点,而能一语中的,这使张爱玲的服饰美学思想显示出更令人信服的文化内涵。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和变化影响极深。
就其文化内涵而言,儒家思想中的“礼”的观念已渗透到穿衣戴帽的许多细节中,尤其是上层社会,无论是“君子”还是贵妇的服饰,无一不受这种观念的支配,而忠孝思想对服饰的影响更为显著。
更衣记(张爱玲) 素材
为阴森的冬气月象添的;上壮对点志于色以穿彩及着。失有着严
格的意规的律苦,闷仅有姑娘的
服装变小、“变昭紧君,套衣”服,渐为渐阴缩森小的 政治动乱,社会不靖,社会
清 ,容许剧烈冬的月活添动上;点色彩。 高得吓人的元宝领产生;
处于一种“过渡时代”,百 姓生活“颠连困苦”。 各趋极端,社会固有规律被
末
打破,动荡激烈,处于无均 衡状态。
三、文本研读(分组讨论)
现代文筛选概括信息的方法、步骤:
①根据题干,找出筛选概括信息的范围、内容、 表述方式和字数要求等信息; (明要求)
②认真阅读文本,确定范围,仔细筛选; (定位置) ③根据内容要求提取有用信息; (提信息) ④对提取的有用信息加以归纳、整合; (巧整合)
文本研读(第二部分)清代的服装特点以及社会现状
课文第8节中说“对于细节的过分的注 意,为这一时期的服装的要点”,这 反映了时人什么样的心态?
反映了中国有闲阶级一贯的态度: 不停地另生枝节,放恣,不讲理, 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费了精力。
昭 君 套
严 密 、 严 格 、 繁 复 古 板 的 时 代
----
文本研读(第三部分)民代的服装特点以及社会现状
时
服饰的特点
社会现状
代 (严密、严格、繁复) (古板的时代)
没有什么时装可言,
流行着极度宽大的衫裤,
世界迂缓、安静、齐
清 代
有一种四平没八有稳什的么沉时着装气可象言;,流 整,等级制度森严, 对于穿着有行着着严极格度的宽规大律的,衫裤, 思想禁锢,社会少有 仅有姑娘的有“一昭用种君词四套抒平”写八,自稳己的沉着 活力。
无望的时代
恪守中庸 之道的中 国女人在 那雄赳赳 的大衣底 下穿着拂 地的丝绒 长袍,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教案-更衣记(张爱玲)-人教版
《更衣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张爱玲的传奇人生、情感经历、主要创作。
2、了解我国二十世纪上半叶时装流变的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社会现实、文化氛围、社会心理。
(二)、过程和方法1、能够流畅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深层思考。
2、品味张爱玲“在热闹中冷讽,在悲凉中打趣”的语言特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对服饰自由、人性自由、个性张扬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了解我国二十世纪上半叶时装流变的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社会现实、文化氛围、社会心理。
2、能够流畅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深层思考。
(二)、教学难点:品味张爱玲“在热闹中冷讽,在悲凉中打趣”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视频《年代秀.独家揭秘古代服饰》。
衣食住行,组成了我们的生活,也构成了我们的文化。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从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服饰的变迁,也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会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种变化。
(二)、作者介绍:本文是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名篇。
要想读懂其文,我们先要了解其人。
根据课前发给同学的助推材料,我们可以概况以下内容。
1、名门之后,都市市民。
2、传统文化,现代意识。
3、早熟、敏感、才情。
今天我们感受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才情飞扬的神韵。
(三)、整体把握1、题目为《更衣记》,文中只介绍了服饰的变化吗?还介绍到了哪些内容?明确:社会现状、文化氛围、社会心理2、具体介绍的是什么时期的变化?满清三百年及民国时期。
(四)、问题探讨1、快速阅读文章3——11段,小组讨论,清朝早期服饰有哪些特点?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点、文化心理?多媒体展示服饰图片,帮助学生更加直观了解服饰的特点、变化2、阅读12——14段,讨论清朝后期服饰的变化,以及反映的社会现状、文化心理。
多媒体展示清朝后期服饰变化,直观了解服饰的特点、变化。
图片展示服饰的变化总结:张爱玲笔下的衣服不再是人们生活的日用品、装饰品,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变迁。
更衣记读后感
《更衣记》读后感谈到张爱玲的《更衣记》,我觉得它是我喜欢的散文中的一篇。
当初读它,读了一遍又一遍,总是读不够。
总觉得张爱玲的语言是那样的优美,风格是那样的独特。
《更衣记》是一篇相当独特的散文,以六千字左右的篇幅写出了服饰的“近代史”。
从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写出当时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
从身边的小事,写出了历史的厚重之感。
“如果当初世代相传的衣服没有大批卖给收旧货的,一年一度六月里晒衣裳,该是一件辉煌热闹的事罢。
”作者以假设的方式开头,引出衣服。
实际上没有比一年一度晒衣裳的场景更能展示一个普通女人与服装的关系了。
那本是一件烦琐的家务,却又偏偏让女人们乐此不疲:“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
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
”作者将女人对服饰的感情很好得表现出来,衣服在太阳的暴晒后,时光的推移中,“然而现在已经冷了”,也许就是一个世界随着落日永远地失去了。
第二段开始,“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通过衣裳中的樟脑香与回忆联系起来,衣裳的回忆、服装的历史将在这香甜而怅惘的气味中徐徐展开。
接着就开始叙述不同时期的服装。
“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这正是第三段到第十一段的内容和主旨。
作者从满清开国写起,那时,因为“男降女不降”,女子的服装还保留着明代遗风。
17世纪中叶直至19世纪末,女子的服装是宽大的衫裤,加“大袄”、“中袄”、“小袄”,再加“云肩背心”的层层压迫。
“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
”这样,女子的本身是不存在,这根本不是在穿衣服,只见衣衫不见人。
作者讲到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历史上记载的耸人听闻的美德——譬如说,一只胳膊被陌生男子拉了一把,便将它砍掉。
”人虽然无足轻重,但穿什么却至关重要,因为它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
张爱玲更衣记读后感
张爱玲更衣记读后感1. 引言《张爱玲更衣记》是著名作家张爱玲的一篇小说,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在阅读完这篇小说后,我深受触动。
本文将分享我对《张爱玲更衣记》的读后感。
2. 清新的风格《张爱玲更衣记》以其清新的文风而著称。
它通过一连串的轻描淡写,将读者带入了那个时代的氛围。
作者娴熟地运用了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每一个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描述旧上海的生活:–小巷弄堂的繁忙和喧嚣;–宛如画卷般的河滨景色;–精致的服饰和细腻的饰品。
•角色之间微妙的心理变化:–宠爱与被宠爱之间的权衡;–面对物质与情感的抉择;–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
这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仿佛穿越到了旧时光下的上海,能够感受到情感与美的碰撞。
3. 人物形象的塑造读完《张爱玲更衣记》,我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印象深刻。
作者通过独特的描写技巧,给每个角色赋予了鲜明的个性。
•女主角林娜:–善良而勤劳,对待生活和感情都充满了热情;–面对生活的挫折,始终不失乐观的态度;–每天更衣的过程,体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己精致形象的追求。
•男主角窦周:–成功而富有魅力,却对感情漠不关心;–对妻子林娜表现出的宠爱和忽略,展示了他内心的纷扰。
作者通过对这两个主要角色的塑造,揭示了人物的性格、内心矛盾和情感变化,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
4. 蕴含的人生哲理《张爱玲更衣记》不仅仅是一篇描述人物和情感的小说,它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对于爱情的思考:–情感的得失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人们还要有自己的事业和独立的人生;–表面的繁华和名利并不能代表幸福,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满足。
•对于生活的态度:–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寻找积极的解决办法;–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变故,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坚守自己的内心。
通过阅读这篇小说,我更加理解了生活的真谛并受到了启发。
5. 结语《张爱玲更衣记》以其清新的文风、独特的人物形象塑造和深刻的人生哲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篇小说,我不仅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也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民俗文化2 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更衣记课文研讨整体把握张爱玲的散文,灵动活脱,才气四溢,信手拈来,涉笔成趣。
《更衣记》就较为集中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这是一篇相当独特的散文,在几千字的篇幅里写出了服装的“近代史”。
作者将满清以来服饰的变迁娓娓道来,但又并不拘泥于对服饰本身的描述,而是由服饰的细节逼入时代的症候,从不同时期的服饰特点与变化来揭示当时的生活观念、文化氛围和社会心理,时而古今对照,中西勾联;时而左右映带,顾盼生辉。
行文跳荡,神采飞扬。
张爱玲不愧为服装的行家里手,笔触一涉及服装就有了灵性:“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那是埋在地底下的古代宫室里发掘出的甬道。
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
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
”“家教好的姑娘,莲步姗姗,百褶裙虽不至于纹丝不动,也只限于最轻微的摇颤。
不惯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来便予人以惊风骇浪的印象。
”“时装的日新月异并不一定表现活泼的精神与新颖的思想。
恰巧相反。
它可以代表呆滞;由于其他活动范围内的失败,所有的创造力都流入衣服的区域里去。
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
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
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张爱玲笔下的服装之所以有灵性,大概得益于她对服装与人生、服装与时代、服装与文化、服装与生活之关系的独到而深切的感悟。
文章题为“更衣记”,但并不是对衣着进行琐屑描述,而是从衣着的款式、时尚来透视历史、时代、社会和世态。
服饰的时尚是历史变迁、时代风貌的反映:“从17世纪中叶直到19世纪末,流行着极度宽大的衫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
”“民国初建立,有一时期似乎各方面都有浮面的清明气象。
大家都认真相信卢梭的理想化的人权主义……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
‘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
”服饰的时尚也是社会生活的留影:“民国初年的时装,大部分的灵感是得自西方的。
衣领减低了不算,甚至被蠲免了的时候也有,领口挖成圆形,方形,鸡心形,金刚钻形。
2022年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民俗文化 更衣记(张爱玲)》0
了解作者〔详见导学案〕
三、读文
1、阅读全文,解决字音字形。
1、百褶〔音: 〕:
2、蠲〔音: 〕免:
3、蠕蠕〔音: 〕:
教 学 内 容
代
带入
情景
简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作品情况
夯实根底知识
设计意图
导入
PPT展示
PPT展示
巡视
解惑
教师活动
倾听
倾听
朗读全文
学生活动
突
破
难
点
小结
稳固
4、舶〔音: 〕来品:
课题
更衣记
课时安排:3-1
授课人
抚顺市第十中学 刘丽颖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本课在人教版中,是选修?中国民俗文化?第二单元第一课,本单元介绍 民俗文化中的衣食住行,?更衣记?介绍的就是“衣〞的变化,“衣〞是历史的幽灵,是文化的符号,作为单元的起始篇,本课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人的服饰文化。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张爱玲的作品,初读可能会有一些困难,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指导学生耐心地读文。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和作品情况
2、读课文,识记生字生词,梳理文章思路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和写作思路
教学方法
诵读、讲析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完
成
重
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加语言导入,营造情景气氛
中国服饰历经几千年开展变化,已经演绎成了一幅美丽的历史画卷,无论是质朴大方的汉服,还是雍容华贵的唐装,亦或是深沉高雅的宋服,堂皇鲜亮的明清服饰,都充分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社会状况、文化气氛。服装,是中国社会变迁的晴雨表,是文化开展的符号。“衣〞已经不仅仅是用来蔽体的一块布,一方丝,而且是文化长廊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去感受“衣〞中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 衣 记 )双 重 美 学 品 格 论 析 ( )
集 《 流言》中,全文五 千余字 ,记录了中国时 装三百年来的变化 。厚 重的民族文化积淀及独 特 的生活阅历赋予 张爱 玲散文一股强烈 而独特 的文化气息,古典 的民 族文化精神与西方现代 意 识 的 双 重 渗 透 ,使 便 衣记》具 备 了 双重 美学品格 。对 中国传统 文化精神与西方文化人 文精神的深切把握与扬 弃 ,使张爱玲的服饰美
玉走起路 来便 予人 以惊风骇浪 的印象。更为苛刻 的是新娘 的红裙 ,裙腰垂下一条条 半寸来宽的飘 带,带端 系着 铃。行动 时只许 有一 点 隐约的 叮
当,像 远 山上 宝塔 上 的 风 铃 。 ”
任
雅 g -
这些服饰上 的规矩与 民俗文化 息息相关 ,是 中国 古代服饰 的独特风貌 ,对清代仕女 服饰至民初服装 文 化颇有参考价值 ,张爱玲的散文的确可 以称得上是风 俗 录。
陋 ,不足雄远国 ,使崔季圭代 ,帝 自提刀立床头。既 毕 ,令间谍问 日: ‘ 魏王何如? ’匈奴使答 日: ‘ 王 魏 雅望非常;然床头提 刀人 ,此乃英雄也。 ’魏武 闻之 ,
1 4
维普资讯
在英 文 杂 志 《 十 世 二 纪》月刊上发表了散文 ( hn Lf ad Fs. Cl  ̄ i n ah e i ,后 重写 成 中文 , o n) 名为 《 衣记 》 更 ,刊 于 14 93年 l 2月的 《 古今》
上 , 14 95年 收 入 散 文
点 ,而能一语中的 ,这使 张爱玲的服饰美学思想显示 出更令人信服的文化内涵。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 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和变 化影 响 极 深 。就 其 文化 内涵 而 言 ,儒 家 思 想 中 的 “ 礼”的观念已渗透 到穿衣戴帽 的许多 细节中,尤 其 是上层社会 ,无论是 “ 君子”还是贵妇 的服饰 ,无一 不受这种观念 的支配,而忠孝思想 对服饰的影响更为 显著。张爱玲对此 观察与体会得相 当敏锐。
这些服饰上的规矩与民俗文化息息相关是中国古代服饰的独特风貌对清代仕女服饰至民初服装文化颇有参考价值张爱玲的散文的确可以称得上是风在更衣记中张爱玲本着对人性的兴趣和对民族性和风俗民情的特殊了解从谈服饰人手来表现中国人的普遍性格
维普资讯
的文 化 内涵。 l 、对 东 西 方 文 化 人文精 神 的深切 领悟 。 赋 予 了 张 爱玲 的服 饰 美 学 思 想 以 双 重 美 学 品 格。
底。通 常都 是 黑 色,逢 着喜庆 年 节,太太 穿红 的 ,姨 太太穿粉 红。寡妇 系黑裙 ,可是丈夫过世 多年之 后 ,如 有公 婆在 堂 ,她 可以穿湖 色或 雪 青。裙 上的细褶是女人的仪态最严格的试验。 家 教 好的姑娘 ,莲步姗姗 ,百褶裙虽不至 于纹丝不 动,也 只限于最轻微的摇颤。不惯穿裙的小家碧
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是现代作家共 同面临的 课题 ,东方文化与西方 文化的冲突是传统与现 代的冲突 ,对此深切的 领悟赋予了张爱玲作品 以双重美学品格 。 “ 现代 西方 的时装 ,不必要的点缀品未尝不花样多端 ,但是都有 个 目的—— 把眼睛的蓝色发扬 光大起来 ,补助不发达 的胸部 ,使人看上去高些或矮些 ,集 中注意力在腰肢 上 ,消灭臀部过 度的曲线……古 中国衣衫上的点缀品 却是完全无意义 的 ,若说 它是 纯粹装饰性质的罢 ,为 什么连鞋底上也 满布着繁缛的图案呢? ‘ 的时装 … 我们 不是一种有 计划 有组 织的实业 ,不 比在 巴黎 ,几个 规 模宏大的时装公 司如 Ll g cipr i ,垄断一 e n ’s h ae ’s o S a U 切 ,影 响及整个 白种人的世界 。我们的裁缝却 是没主 张的。公众 的幻 想往 往不谋而合,产生一种不可思 议 的洪流。裁缝只有追 随的份儿 。因为这缘故 ,中国的 时装更 可以作 民意的代表。∞ 用东西方两种文化视 ”兼
在 《 更衣记》中 ,张爱玲本着对人性的兴趣 ,和 对 民族性和风俗 民情 的特殊了解,从谈服饰人手 ,来 表现 中国人 的普遍性格 : “ 削肩 ,细腰 ,平胸 ,薄 而小的标准美女在 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 了。她的本身是 不存 在 的 ,不 过 是 一 个 衣 架 子 罢 了。 中 国人 不 赞成 太 触 目的女人 。 “ ” 这里 聚集 了无 数小 小的有趣之 点 ,这 样 不 停 地 另生 枝 节 ,放 恣 ,不 讲 理 ,在 不 相干的事物上浪 费了精力 ,正 是中国闲阶级一贯 的态度 。惟有世上最清闲的国家里 最闲的人 ,方 才能够领略到这些细节的妙 处。 ” 与其说张爱玲在谈服饰 不如说她谈的是 中国人 的 民族性 。在 《 衣记 》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张爱玲浓厚 更 的追求 “ 个性化”的服饰情结 ,或者也可以说 ,这是 张爱玲在此文中有意无意中所做 的一个 “ 文眼” : 目前 中 国人 的 西 装 , 固然 是 谨 严 而 黯淡 ,遵 守西洋绅士的成规 ,即使 中装 也长年地在灰 色、 咖啡 色、深 青里面打滚 ,质地 与 图案 也极单调 。 男子的生活 比女子 自由得 多,然而单凭这一件不 自由 ,我 就 不 愿 意做 一 个 男子 。 有一次我在 电车上看见一 个年轻人 ,也许是 学生,也许 是店伙 ,用米 色绿方格的兔子呢制 了 太紧的袍 ,脚上穿着女式 红绿条纹短袜 ,嘴里衔 着别致的描 花假 象牙烟斗,烟斗里并没有烟。他 吮 了一会 ,拿 下来把 它 一截截 拆 开 了,又装 上 去 ,再送到嘴 里吮,面上颇有得 色。乍看觉得可 追 杀此使。 ”后 “ 提刀”就用来 比喻 代人做 事,多 指 替人写文章。如 “ 东西方 差异 ,洋 人提刀姚 明 自传 ” (《 篮球先锋报》2O 年 l 2 O 4 O月 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