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感”对传统书籍设计的影响
美在意向——书籍设计的五感交融
书籍艺术里的这种微妙境 界的实现 , 全赖 书籍设计 师平素的精 神涵养 , 天机 的培植 , 在活泼泼 的心灵飞跃 而又凝神寂照 的体验 中突然地成就。书籍艺术境界 的显现 , 绝不 是简单 机械地对设 计元素布局 , 而 以“ 心 匠 自得为高 ” , 正可谓 “ 神领 意造 , 了然在 目, 随意命笔 , 默以神会 , 自然景皆天就 , 不类人为 , 是谓活笔。 ”
3 声: 空间 意识 里 的音 乐 性
向 ! 吕敬 人 “ … … 纸 张 美 的本 质 是 什 么 ? 是 “ 亲近 ” 之美 , 是 我 们与周边生活朝夕相处的亲近感 , 是 由纸张缀钉而成 的书籍既 有纯艺术 的观赏之美 , 更具在使 用阅读过程 中享受到 的视 、 触、 听、 嗅、 味 五感 交 融 之美 。 1 形: 美在 意 向 视感 , 书籍本身就是视觉阅读 品, 视感 是不言而喻 的; “ 形” 是 读 者 对 书籍 建 立 情 感 的第 一 感 官 感受 — — 视 觉 。 如何欣赏书籍艺术 , 感受其美的意向?依据视觉 的层次 , 读 者首先看到的是书籍的开本 、 封 面、 腰封 、 装 帧形 式 、 色彩 、 字体 、 装订及印刷工艺, 其次是展 开书籍 内页 的版面 , 插 图、 以及纸 张 材料等 , 它们都是视觉 的初 级认识 , 是 实体 化的存在 , 书籍 的美 在哪里?正如“ 夫美不 自美 , 因人而彰。兰亭也 , 不遭右军 , 则清
◎美学技术 ◎
美 在 意 向
— —
书 籍 设 计 的五 感 交 融
图文设计部 , 北京 摘 要: 在数码时代 , 电子媒介 当道 , 书籍 遭遇 了前 所未有 的危机 。但是人 们依 然迷 恋和推 崇纸质阅读 、 抚摸 书页, 嗅 闻书 页的墨香 , 让心灵渗入 到书籍设计的五 感交融的审美意境里。
书籍设计形态中的五感特性塑造
书籍的形态和材质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发展,书籍设计不能只将文字内容和封面作为固定内容,而要将全书的理念从内而外、由表及里地整合和统一起来。
优秀的书籍设计不应该只停留在书籍本身,而要全面传递它的内核精神。
这种传递需要借助书籍形态的整合创作,需要从文字、色彩氛围、图文排版、材质以及衍生产品方面,对书籍进行综合的包装和语言的传达。
书籍设计形态中渗入五感,会使书籍内容获得更好的表达方式,也会为缺乏变化的铅字印刷书籍带来新的设计思考方向。
整合的书籍设计就如吕敬人先生所说:“一般理想的书籍应体现和谐对比之美。
和谐,为读者创造精神需求的空间,对比则是创造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五感之阅读愉悦的舞台。
”其中,“精神需求的空间”在书籍设计中尤为重要。
通过整合的书籍设计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需求的空间”,而不是简单地对图文进行设计,形态与书籍精神的融合会自然地衍生出书籍独特的五感。
书籍设计因此突破原有书籍大小、厚度、材质等现实的制约,最大限度地实现书籍内容中作者渴望传达的核心精神。
一、书籍设计中的五感特性1.五感的定义吕敬人先生说:“完美的书籍形态具有诱导读者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的功能。
”这五种人类认知世界的感官方式就是人们常说的五感。
书籍的形态是一个立体的载体,人的思维模式是在阅读过程中建立的。
开启书籍是一种时间和空间流转的过程,使读者在书籍这个小的立体物件间,全面地体会到书籍的内涵。
因此,创造舒适的阅读环境会为读者带来最合适的氛围和感染力。
日本设计师杉浦康平说:“书籍设计的本质是要体现两个个性,一是作者的个性,二是读者的个性,设计只是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可以相互沟通的桥梁。
”其中提到的书籍所架起的“桥梁”,大部分来源于五感。
2.五感与书籍设计形态的关系书应成为读者与之共鸣的精神栖息地,这是书籍存在的终极意义。
一本设计理想的书籍应体现和谐对比之美。
和谐,为读者创造精神需求的空间;对比,则是营造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五感之阅读愉悦的舞台。
“五感”对传统书籍设计的影响
“五感”对传统书籍设计的影响几千年来传统书籍一直是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最主要方式。
文字的出现为人类开启了文明的篇章,同时纸张的发明、印刷术的应用则为文明的进步加足了马力。
而书籍则将三者完美结合到一起,不仅促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并且将其传承下来。
进入20 世纪后半叶,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手段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以视觉传达为主的印刷出版物之外,还出现了以视听等多种传达手段同时运用的多媒体书籍,近而导致新的传播媒介的兴起。
直到今天电子书无疑正在以高涨的势头进入人们的视线,2016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4%,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0%,同比上升了5.9个百分点。
可见传统书籍正面临数字媒介巨大的生存挑战,在此过程中我们能充分看到数字媒介的巨大发展潜力,同时也不能一刀切的认为传统书籍将就此消失。
面对如此境地,传统书籍应该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并认真思考自身转型的问题,才能在数字媒介大行其道的境遇下分得一杯残羹。
在当今传统书仍占有很大市场,也有着数字书籍所不具有的特征,如互动式阅读、寄托情感、收藏价值、历史研究价值等。
将身体的五种感官充分发挥人到传统阅读中,将人本身的各种感官调动起来会大大提升人们的阅读兴趣,通过对书的设计让人融入到实体书的氛围里面。
钱钟书先生在其《通感》里说所说到的,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如颜色可以有温度,声音可以有形象,冷暖可以有重量,气味可以有锋芒。
针对书籍设计的全方位表达与书籍主体内涵的深层发掘,杉浦康平设计大师提出了关于书籍设计的“五感”理论:书的表达需要五感,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利用人的“五感”带动身与心的阅读,传统书最容易为人制造如此的感知。
让传统书籍不仅仅是传达知识的方式,更是人的一次阅读的身心体验。
基于“五感”体验的艺术设计研究
基于“五感”体验的艺术设计研究【摘要】本文围绕基于“五感”体验的艺术设计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接着探讨了感官设计的特点,分别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体验设计角度展开讨论。
视觉体验设计包括色彩、形状等因素;听觉体验设计涉及声音、音乐等元素;触觉体验设计关注材质、触感等方面;味觉体验设计着重于食物、口感等内容;嗅觉体验设计囊括香气、气味等要素。
结论部分强调了五感体验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五感”体验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为未来的设计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五感体验、艺术设计、感官设计、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重要性、未来发展、研究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艺术设计领域的创新不断涌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五感”体验的艺术设计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五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它们是人类感知世界的关键。
艺术设计通过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感官体验,不仅让人们在审美上获得愉悦,也可以激发人们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的艺术设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
人们开始探索如何通过五感的融合来进行艺术设计,以创造更加立体、多元、互动的艺术作品。
五感体验不仅可以让艺术作品更加生动、具有共鸣力,还可以使观众在参与其中时获得更加丰富的感受和体验。
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艺术作品所要传达的情感和内涵。
研究基于五感体验的艺术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
1.2 研究意义感知是人类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桥梁,而五感体验是艺术设计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五感的综合利用,可以使作品更加具有沉浸感和互动性,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融入到艺术作品中。
研究基于五感的艺术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五感体验的设计,可以提升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基于“五感”交互理念的书籍装帧设计研究
基于“五感”交互理念的书籍装帧设计研究作者:谢博文李东娜来源:《美与时代·上》2021年第09期摘要: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社会信息的传播量与日俱增,媒体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作为传统信息传播载体的报纸书籍已经慢慢退出传播媒介第一线。
在新时代下,书籍装帧设计过于迷恋旧形式与新媒体都是不合适的,从人的“五感”交互理念出发进行装帧设计,有利于提升受众在阅读时的体验感与满足感。
本文以五感设计为方法导向,以期为书籍装帧设计提供一定的新参考。
关键词:“五感”;书籍装帧设计;陌生化认知;关联性设计;下意识设计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和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信息也变得越来越繁复,书籍已经不再是信息传递的主力军。
书籍的传播效率、便携性、储存容量等都无法与新兴的电子媒介媲美,但书籍存在的意义与其特殊的功能性却是电子媒介始终无法代替的。
一、“五感”设计与纸媒书籍设计现代社会是受众体验式的经济时代,无论哪个行业都非常注重受众的体验感。
而体验是指受众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五种感官进行的一种感受活动。
书籍装帧设计不应该只是担任信息展示的角色。
在当下技术革新迅速的背景下,设计就需要担任桥梁的角色,把新技术、新生产与受众连接起来,并在受众的生活中起到思想引导的作用。
(一)“五感”设计伴随着科技与思想的进步,在认知学科领域里以触觉为中心的“五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五感分别为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这是人的五种基本感觉。
如在电影画面中强烈的色彩视觉冲击、山口县光市梅田医院的视触相融的导视设计、激情高昂的音乐听觉刺激、不同食物所带来的嗅觉与味觉体验等。
但在认知学科领域里还有“第六感”,是一种机体模糊知觉和一种精神感应[1]。
根据人的五感进行设计就是通过人的各个感官接收信息,在主体脑海中对信息进行构建并产生记忆。
在书籍装帧设计中,五感设计也被普遍应用,如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装帧手法、不同克数或材质的纸张、不同的版式设计等,通过这些不同材质与形式的组合对书籍内容做出新的诠释,并对受众产生一定的思想引导。
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元素在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无 论 在 哪 ,那 些 印刷 精 美 的、 封 面设 种 精 神上 的 感 受。例 如 人 们 听 到一 首欢 快 上 理 解 ,组成 一 本 书 的要 素 都 是进 行 设 计 计 漂 亮 的书 籍 总是 摆 在最 安 全 而显 眼 的地 节 奏 ,激 昂旋 律 的 曲子 ,他们 也 会 随 之感 的点 。 方 .因为 它 能 吸引 住 我们 的眼 球 。包 豪斯 受 到快 乐 。这 就 是 人们 通 过 感 受事 物 而 引 营造触 觉元 素 曾 经说 过 “ 计 的 目的是 人 而 不是 产 品 ” 起 的共鸣 。 设 材 料 的肌 理 以及 其 特 性对 触 觉 的次 级 书 籍 装帧 设计 的 目的是 为 了给 人们 提供 服 影 响人 们 的 审美 心 理 ,不 同 的材 质 往往 给 近年 来 设 计水 平 以及 印刷 工艺 较 以前 务 。设 计 中需要 考 虑 的 因素 也 很 多 。设计 都 有很 大 的 提高 ,但是 却 都 用 在追 求 华 丽 人 们 不 同 的心 理暗 示 。例 如 棉 质 的材 质 有 的 风 格也 要 定 位准 确 才 能 满足 不 同的 人 外 表 以及 强 烈 的视 觉 冲 击上 ,从 而 忽视 书 温 暖 的感 觉 ,塑 料 有 冷 的感 觉 ,木 质给 人
书 籍 装帧 的意 义 ,已经 不 局 限 于卖 出时 的 觉 ,还有 一 种 可 以理 解 为 是 一种高 级 的 、 装 帧艺术 酝酿 的美 , 书籍从 “ 息载体 ” 把 信 上 彻底升 华 了。
营造视觉元素
书本 的绝 大 部 分信 息 是 通 过视 觉 来 传 递 , 眼睛 接 收到 的 信息 再 经 由大脑 产 生 了
群 需要 。
籍 内 容 的表 现 ,有 点 喧宾 夺 主 。其 次 是 书 自然舒 适 的感 觉。 各种 各 样 的新 材 质 不 断
关于书籍设计“五感理论”再研究与探讨
关于书籍设计“五感理论”再研究与探讨摘要:从早期最初吕敬人老师一代提出了书籍设计的“五感”理论为书籍设计提供了设计方向和切入点,随着当今互联网强调用户体验感的思维模式下,书籍装帧设计的理念也在逐步更新,同样在这股强化体验、强调用户的思潮下,书籍设计“五感”的理论也需要拓展和深化,本文以“五感”中的嗅觉为探讨方向,从如何深化嗅觉的感官功能,对纸质书籍的设计思路进行再深度的挖掘和探讨,旨在为丰富当今书籍设计的新形式、新体验提供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书籍设计,五感,嗅觉一、书籍“五感”理论的源头阐述事实上,以五个感官为设计切入点,形成独树一帜的“五感”设计理论早已在书籍的设计理论中被大师们所提倡。
书籍“五感”概念由日本设计大师杉浦康平首先提出并付诸实际应用,此后书籍“五感”的概念逐渐在书籍设计界得到推广。
随后书籍“五感”的概念由国内著名书籍设计师吕敬人引入中国,吕老师在他编著的书籍设计丛书中对书籍“五感”有一些说明论述,将读者与书的互动性概念引入其中,且强调这个互动性是贯穿到整个阅读的过程中的。
书在手中,直接体会纸张的质感,或柔软或硬挺,或粗糙或细腻,这是触觉;在书本的翻阅过程中,不同质地的纸张所自带的“纸味”,混合着不同油墨所散发的味道,这是嗅觉;翻书时或啪嗒啪嗒或沙啦沙啦的声音满足于我们听觉的需求;这最后形成读者对书完整的心理感受,这是一个综合体。
1二、书籍“五感”理论在实践中的困境书籍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强调实际应用的学科,因此书籍设计领域一切理论的研究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设计水平的提高,而书籍“五感”的提出也是基于拓宽书籍设计思维、提升书籍传递信息效果的现实意义之上的。
在五感理论中,纸质的书籍设计已经很好的实现了视、触感的理论之说,但对“嗅”、“听”、“味”三感的概念解释则显得抽象表层。
这里以“嗅”感的问题着重探讨。
“嗅”感的问题书籍五感理论对“嗅”的解释即为纸张和印刷油墨的味道;但在前一章节中我们已经通过大量的生理心理实验案例得知,嗅觉对人的情感影响极为重要,不同的气味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例如当人们闻到花香时心情愉悦,闻到臭味时恶心厌恶。
基于五感体验的儿童绘本交互设计研究
引言
学龄前儿童是阅读的重要启蒙阶段,对于书籍的需求和兴趣不同于其他年龄段。 因此,针对学龄前儿童的立体书籍装帧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在五感体验的视角 下,将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融入书籍设计,可以创造一种全新的阅 读体验,激发学龄前儿童的阅读兴趣和想象力。
立体书籍装帧设计概述
立体书籍装帧设计是指通过纸张、版式、插图、色彩等元素的综合运用,将书 籍呈现出三维立体的效果。立体书籍装帧设计主要分为空间立体、运动立体和 触觉立体三种类型。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这些设计类型都能够增强他们的阅 读体验,激发阅读兴趣。
未来研究方向
虽然本次演示已经对儿童数字绘本交互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仍有许多 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例如,(1)如何评估数字绘本交互设计的实际效果? (2)如何结合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更好地满足儿童的需求?(3)如何 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数字绘本交互设计相结合,培养儿童的民族文化自信?这些 都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我们也需要更多的实践和研究,来不断完善和优化 数字绘本交互设计,为儿童提供更加优质的阅读体验。
2、利用声音互动装置,让儿童在翻阅书籍的过程中,可以触发声音效果。例 如,当孩子翻开描述下雨的立体书页时,可以发出雨滴落下的声音;当孩子翻 开描述动物的立体书页时,可以发出动物的叫声。
3、结合香料或植物材料,为书籍添加气息体验。例如,在描述果园场景的立 体书页中,可以添加水果的香气;在描述草原场景的立体书页中,可以添加青 草的香气。
因此,本次演示旨在通过对现有数字绘本交互设计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设计 建议,为儿童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了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了解数字绘本和交互设计的发展状况和研究成果。其次,结合实际案例,对现 有数字绘本交互设计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其优缺点。同时,采用问卷调查的 方式,了解儿童对于数字绘本交互设计的看法和需求,为研究提供参考。
书籍设计与印刷工艺欣赏
书籍设计与印刷工艺欣赏杉浦康平提出了关于书籍设计的“五感”理论:“书的表达需要五感,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这“五感”理论对当代书籍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吕敬人吕老师又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论述:“把握当代书籍形态的特征,要提高书籍形态的认可性、可视性、可读性,要掌握信息传达的整体演化,掌握信息的单纯性,掌握信息的感官传达。
”这里所说的信息的感官传达,便是杉浦康平提出的书籍的视、听、嗅、味、触五感,书籍“五感”的表达,是优秀书籍设计作品的生命活力之所在,也是对书籍的各个方面进行的整体把握与综合设计。
印刷很多工艺在书籍方面用的是比较多,互联网的发展,是没有办法满足人的触觉、嗅觉。
所印刷工艺的多种可能性质满足了人的视觉、触觉、嗅觉。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越来越高,需求逐渐增加,工艺要求的质量越来越精,形势越来越多样化。
接下来欣赏一些印刷工艺:01- 印金,文字压凹压凹形成了人对印刷物料的触觉和视觉。
通过触摸形成的空间关系,不单单是视觉上的一个关系。
44探 ∣∩ (S) iμ)< b A S ) Afi Λ3l! 必 iJJ3J 13HJfIdJr J J 1μj j pi CHrlr ∣Λ ^f'oι f ∏ιr⅛l 小旺- ^oO 1MX3 JJUUI JJJnI ω^ι JJJJi√j 伽 JllJl/J02- 印刷金色,汤金色印刷金色,汤金色和版式中的黑色有明显的对比层次更加强烈UI 设计03- 压凹没有印刷油墨,通过工艺达到传到效果UI 设计04- 荷兰版压凹05- 打凸UI 设计06-UV磨砂UV :磨砂UV 配合压凹,使文字的质感跃然纸上UI 设计七彩UV:配合烫银工艺,营造出如梦似幻的神秘奇异效果UI 设计无色UV:提升光感,凸显立体效果UI 设计07- 汤金UI 设计08- 激光雕刻很细小的图案通常通过激光雕刻在荷兰版或者硬的钢板塑料上。
UI 设计09- 刮刮银UI 设计10- 特种布随着社会的发展,布的种类也很多,不同肌理纹理的,有时候我们在一个书籍封面不需要设计,直接通过特种布的包裹也非常的漂亮。
“五感”俱佳,才是一本好书
“五感”俱佳,才是一本好书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积。
这是感觉的挪移。
何谓书的五感?书有分量,大部头精装典籍,厚重得令人肃然起敬,正襟危坐;轻巧的小册则犹如一杯香茗在握,心情自有几许轻快。
阅读时手自然地触摸到书页,纸张的语言表现力潜在而强烈,足可将书的个性衬托出来。
纸张表面纹理的粗糙或细腻,硬挺或柔软,都会唤起读者触觉的新鲜感,进而让人体会到纸张的品味和性格,犹如一种没有文字的语言,令人悄然心动。
翻开书页,书的味道油然而生,有形的或无形的,静心可闻;纸张的气味,油墨的气味,淡淡地混融着,随着书页的掀动轻轻潜散开来,沉醉于书香如兰之中,该是怎样的怡然舒心,自不待言。
书页的翻动传出纸张的声音,因材质不同而各有差异。
有的薄脆,有的沉闷,或轻微,或厚重。
中国古代用手漉纸装成的书,翻页好似积雪沙沙,微弱的声响有绵软之感,而现在常见的一般读物纸页的声音都较轻脆,这便是书予人的听觉感受。
当然,作为书的整体存在,还数视觉感受至为重要。
读者在字里行间信步游走,品尝书中五味,读书的过程难免又会牵起读者的味觉,于无声处已是百感交集。
册书在握,手翻心读,五感随之而来。
书把文字、图片等要素融会于一体,而书籍设计为这个物态形式创造了更丰富细腻的感受空间,恰如日本设计师杉浦康平所说:“一本书就是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不是静止的,它是流动的,它要富有生命力,这样才能打动读者。
”这颇有启示性的话语才真正是当代书籍设计不可背离的理念准则。
从一叠叠文稿图片到一本书的形成,时间在设计中表现为顺序的前后,如繁与简、详与略,随着视线的移动,时光产生流动,设计诱导读者跨越不同的时代和生命的延续。
空间在书中表现为三度空间:长、宽、高、正、反、左、右、天、地。
空间的表达形式与内文的协调与制约正体现出时间和空间的整体变化,带给读者关于一本书的丰富感受与自由联想的可能。
书籍设计的五感
• 胡愈之说:“一本好书,应当是一件完整的艺术 品。一本好书,一定是思想内容、文字插图、标 点行格、排版样式、封面装帧都是配合得很匀称、 很恰当的,书的内容和形式要能求得一致,表达 出一本书的独特风格,这样才真正算得一本好 书。”所以,好的书籍设计应当是全方位的、符 合书籍内容精神的、并能提升其内涵的整体设计。
嗅觉
• 嗅觉,是指书页翻动间体味到的书卷之香。打开 书时,油墨香混合着纸张的气息扑面而来,字里 行间,愉悦身心
视觉
• 视觉,书籍的视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 式,是对书的主题内容的辅助表达;它通过对材 料、工艺技术、图形和图像等元素的整合,体现 出内容和艺术性的统一关系,它能够在第一时间 通过视觉的传达,给读者形成一种感性的认知, 也可以让读者通过仔细阅读,体味到字里行间所 流露出的独到匠心,对触觉、听觉、嗅觉、味觉 等感受的效果有推波助澜之效。因此,在设计书 籍时,首先要强调其主体性,恰当地表达思想内 容。其次,才是彰显书籍的艺术性,以此调动读 者的审美情绪。
• 准确、科学地使用色彩,使色彩与书籍特定的内 容相结合,就能使读者享受完美的味觉体验。与 此同时,书籍所特有的油墨香味,会让人神清气 爽、陶醉其中,这就是嗅觉设计带来的美感体验。
作业
• 以五感为基础,写出自己所设计书籍的设计理念, 包括每一个细节的表达方式与书籍主体内涵的深 层发掘,杉浦康平提出了关于书籍设计的“五 感”理论:“书的表达需要五感,即视觉、听觉、 触觉、嗅觉、味觉。”
• 杉浦康平的“五感”源于佛教的观点。《般若波罗蜜多心 经》言:“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 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佛教认为在生命 的层面中,生理方面的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 人事物境方面的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六根与 六尘接触时,和合而生心理方面的眼识、耳识、鼻识、舌 识、身识、意识之六识。六根是“内界”,六尘是“外 界”,六识是“中界”,六根、六尘、六识和合而生十八 界,这十八界虽然错综复杂,但将其归纳起来就是色、受、 想、行、识,即佛教所说的“五蕴”
论传统书籍设计中感官体验的营造
论传统书籍设计中感官体验的营造作者:尹婷婷刘微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5年第06期【摘要】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物质层面需求的提高,简单形式的文化传播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在精神层面上充实自己的要求。
本文以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为载体,意在通过书籍设计的感官体验的营造,品味书籍设计的魅力,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起到了弘扬中国民俗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五官感受;营造;二十四节气【中图分类号】G232.3 【文献标识码】A一、“五感”的基本概念(一)“五感”的含义人类感知事物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五官来进行感受,这是人与身边事物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方式。
眼睛通过观看形成视觉感受,身体通过和事物接触形成触觉感受,鼻子通过嗅到的气味形成嗅觉感受,耳朵通过对声音的接收形成听觉感受,舌头通过对味觉的分析形成味觉感受。
人们通过五官对周围的事物进行分析和感知,通过大脑传递给意识,然后形成审美感受。
(二)“五感”与现代书籍的关系在人们的生活中书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那书籍与人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杉浦康先生认为,一本书拿在手中,开始阅读翻动书页时,用心领悟所读到的知识时,五官的感受就已经开始。
他还提出书籍设计是从一张纸开始的故事,书籍设计是将信息视、触、听、嗅、味五感,活性化的“复杂宇宙”。
从而将书籍设计的理论体系从视觉向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拓展。
二、书籍设计的五官感受(一)书籍设计的“视觉”感受之二十四节气五感中最重要的是视觉,它给读者带来最直接的感受,视觉在一本书的阅读中,带来的感受最具分量,并影响着其他感官带来的反应。
通过眼睛可以对书籍有个框架式的了解,对我们陌生的概念进行了解和认知。
二十四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书籍上的配图就是通过重点字眼的提取与归纳,使读者可以通过视觉快速准确地了解二十四节气。
视觉美感推动读者对书籍的观看兴趣,文字大小、颜色的深浅、图形的配比三者相辅相成,直接影响者读者的阅读兴趣。
书籍“五感”设计发展状况分析
摘要:论文以书籍“五感”为切入点,对现代书籍设计中出现的“五感”设计新思维、取得的新成绩等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通过对书籍“五感”设计的必要性及书籍“五感”设计的具体实施问题的论述,探讨了书籍“五感”设计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书籍设计;五感;发展趋势对书籍造型认识的转变是书籍“五感”设计得以提出的重要前提。
从一纸平面的装饰美化到立体空间的整体营造,从“书籍装帧”到“书籍设计”的概念转换,是书籍设计发展的一次飞跃。
长久以来书籍装帧的重点是书籍封面的设计,阅读一本书,通常遵循的是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的视觉流程,封面因此成为书籍内容展示的第一个窗口,承载了向读者展示书籍信息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书籍封面成为书籍设计中唯一重要的部分。
书籍设计,主要包含书籍的装订及封面的装帧、版式设计、编辑创意设计三个方面的内容。
书籍设计较书籍装帧更强调对书籍整体的把握,而不仅只是封面的包装设计。
书籍设计概念的更新为书籍“五感”设计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书籍“五感”分别是触、嗅、听、味、视,将“五感”按照书籍设计的三方面内容可以归类为:视、触同属于装订装帧、版式编辑、创意设计的范畴;而嗅、听、味则可以统归到编辑创意设计中;五感的组合设计可以促使书籍内在信息与外在形态的完美结合,使读者在清晰明了书籍中信息内容的同时,享受愉快的阅读体验。
在书籍设计领域,从感性的艺术创作过渡到结合工学的整体设计是近年来书籍设计取得的重要突破。
正如书籍设计大师吕敬人先生所阐述的:“书籍设计者单凭感性的艺术感觉还不够,还要相应地运用人类工学概念去完善和补充,像一位建筑师那样去调动创造具有感染力的书籍形态的一切有效因素,来完成设计的增值工程。
”[1] 130-131一本书的设计制作包含了艺术与工学两个方面的内容:根据书籍内容,以能够忠实呈现书中信息为前提,运用形象思维进行设计视觉表现。
其间,设计师除了保证切合内容的视觉解读外还需要结合印刷装订等知识对书籍的形态进行整体把握。
最新书籍设计中影响触觉体验的重要元素——材料、工艺与心理
书籍设计中影响触觉体验的重要元素——材料、工艺与心理摘要纸质书籍要想吸引读者,就必须要转变以前的模式,利用新的技术与材料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对书籍进行设计。
日本著名设计师杉浦康平提出:“好的书籍是将信息视、听、触、嗅、味五感活性化的宇宙。
”书籍设计正在努力打破常规以视觉为主导的设计观点从整体出发,让视听触感等全方位的作用于感官,更加重视触觉感官设计的原始特点和审美心理,在“五感”的共同作用下,以一种创新的角度为书籍设计寻求一条新的道路。
本文以“五感”说的提出开始,从中选出影响较为深层的触感来做研究,具体分析了触觉在书籍设计中的作用与意义,从书籍的材料质感、印刷工艺、读者的审美心理入手,剖析人们对书籍设计“触感”之美的感受,更深层次解读书籍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
关键词书籍设计触觉材料印刷工艺审美心理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的多元化发展,纸质书籍渐渐转化为电子书,直接影响了书籍产业。
人们审美需求的多样化,对书籍设计的要求也不断的提高,不再仅仅满足于从纸质书籍上获取知识,而是希望书籍变的更美观,更人性化,更加注重实用性与设计性的结合。
纸质书籍要想吸引读者,就必须要转变以前的模式,利用新的技术与材料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对书籍进行设计,站在全局的角度,从视、听、触感方面作用感官,就要求设计师设计时不但要深入到封面、书脊、环衬等每个空间,还需要考虑到读者在阅读时的动态感受,即影响书籍体验的“五感”。
作为书籍的整体存在,当然视觉感受还是第一位的,但读者在阅读的时,是一个整体感官的过程,把视、听、触、嗅、味这五感同时运用在书上,才是一个成功的书籍设计师应该努力去做的。
我主要从“五感”中的触感对书籍的影响和作用作为研究对象,触感是如何起作用的?它和视觉是如何结合?触觉设计在书籍设计中的地位是如何?材料和工艺是如何影响触觉的?从这些方面出发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我的研究,可以为以后的书籍设计的研究打下基础,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基于五感理论的体验性书籍设计研究
基于五感理论的体验性书籍设计研究作者:孙琳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8期摘要:在体验经济时代下,书籍除了满足读者的基本信息需求之外,还承载着独特阅读体验的构建功能。
基于人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之上的体验性书籍设计能够在读者与书籍之间架起一座互动、沟通的桥梁,使书籍的信息内容更加有效地传递给读者。
关键词:五感;体验性;书籍设计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以文字、图形、色彩、板式等视觉形式语言承载着人类的文明、思想和情感。
记载和阅读是书籍最基本的实用功能,除此之外,书籍的审美功能——书籍设计艺术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受到读者的重视。
特别是在当下的体验经济时代,读者对书籍设计的品位和要求在不断提高,如何凭借獨具匠心的设计为读者营造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成为当今书籍设计领域的重要课题。
早年,日本著名书籍装帧设计大师杉浦康平提出了书籍设计的五感理论。
杉浦康平认为,当一本书籍拿在手中,用手翻动着书页,用心体悟着所读知识,“五感”随之而来;他说,书籍设计是“从一张纸开始的故事”,“书是将信息视、触、听、嗅、味五感活性化的复杂宇宙”。
从而将书籍设计的理论体系从视觉向触、听、嗅、味觉拓展。
[1]这一理论对现代书籍设计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也是体验性书籍设计理念的源起。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裕,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逐渐提高。
现今的读者对书籍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满足基本的信息传达,而更渴求通过书籍设计带来高品质的审美及独特的感官体验。
因此,当代的书籍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创作时,应该更加注重书籍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立足于人的五感使书籍设计更具体验性与个性化。
1书籍设计的视觉体验据研究,人类7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当我们拿到一本书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其外观形态和色彩。
如果在书籍设计时有意地针对形态和色彩加以创造,可以使读者体验到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视觉感受。
(1)形态。
目前,设计界针对书籍的形态有了许多新的尝试,如近年来十分流行的立体书。
从书籍的“五感”探究传统书籍存在的重要性
书籍是人类永远无法丢弃的东西。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
书籍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电子书开始走进我们的世界,传统的纸质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有挑战就有机遇,固然电子书有很多例如:方便携带、体积小、成本低等优点。
但传统的纸质书也有着电子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1]。
随着人们对艺术审美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视,传统的纸书籍除了最为基本的阅读属性之外更加注重从各个方面展现书籍的设计。
书籍设计既书籍装帧。
书籍的装帧设计从一开始就不单单只是为书籍设计封面亦或者是为书本的内容设计一些插图而已。
书籍的装帧设计是以书籍的整体形态为载体,是从内到外的一系列整体形象设计。
因此,如何全方位的对传统纸质书籍进行设计,是一件值得好好思考的问题[2]。
阅读,是书籍最为重要的特性。
这无论是对于传统的纸质书籍还是现在蓬勃发展的电子书籍来说都为之重要。
因此,在对传统的纸质书籍进行装帧设计时,要时刻把握住这一原则。
为了吸引读者,在对传统纸质书籍进行设计时,无时不刻的在把书籍中的情感、美感、艺术感进行融合。
注重感官美对于阅读者的重要性是判断一本书的装帧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志。
然而体现在书籍中的这种感官美正是电子书籍所永远无法取代传统书籍的关键之一。
人们在翻阅一本书时,更多的是人与书的情感交流。
这正是感官美所带给读者的精神享受[3]。
许多人认为,书籍装帧设计的审美主要来源于视觉方面,其实这是对于书籍设计的一种片面理解。
一本好的装帧设计图书无论是从它的版式设计还是对于纸张的运用都是非常考究的。
在进行装帧设计时根据不同的书本内容而选用不同材质的纸张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在进行阅读时,手指触摸到不同纸张的肌理和触感也是一种不同的体验。
与此同时,多样化的纹路,也丰富了书籍设计的内容,这种视觉和触觉的完美结合,也是一种审美过程。
因此,书籍设计不单单只是视觉上的设计,书籍设计是全方位的,立体的设计。
日本的一位书籍装帧设计大师杉浦康平曾提出过书籍设计中“五感”这一观点。
材料与书籍设计五感---优秀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可复制黏贴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论文题目材料与书籍设计五感研究生姓名蒋运生指导教师姓名李超德专业名称艺术设计研究方向平面设计论文提交日期2012年9月材料与书籍设计五感中文摘要书籍是承载人类文明的载体。
好的书籍不仅仅是盛纳信息的容器,还应该是一个艺术空间的设计。
吕敬人先生在其著作《翻开——当代中国书籍设计》一书中写到:“一本理想的书应该体现和谐对比之美。
和谐,为读者创造精神需求的空间;对比则是创造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五感之阅读的舞台,最终达到体味书中文化意蕴的最高境界。
”能够影响这五感的因素很多,本文单从材料方面进行分析。
本文所说的材料主要为印刷承印物与印刷油墨。
材料是一种设计语言,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的物理特性与文化语言。
书籍设计师应发挥材料自身语言的力量,为书籍内容服务,使读者完成愉悦的心灵体验。
关键词:材料;书籍设计;五感作者:蒋运生指导教师:李超德Material and five senses of book designAbstractBook is carrier of human civilization. Good book is not only just the container of information, but also the design of art space. The famous book artist Lv Jingren has said that “an idea book should embody the beauty of harmonious and contrast.Harmonious means creating a spirit space for reader;Contrast means creating a stage that makes reader’s vision,feeling,hearing,olfaction,gestation happy, and to the highest bourn of tasting book’s culture meaning.”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five senses, this article only analyze them from the material aspect. The materials in this article are primarily referred to printing substrates and printing inks. Material is a kind of design language, and different materials have different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e language. Book designer should play the power of the language of material itself, and provide service for the books' content, thus making the reader complete the pleasure spiritual experience.Key Words: material book design five sensesWritten by:Jiang YunshengSupervised by:Li Chaode目录序言 (1)一材料语言在书籍设计中的运用 (2)二材料在书籍设计五感中的体现 (4)1、材料与书籍设计之视觉 (4)2、材料与书籍设计之触觉 (8)3、材料与书籍设计之听觉 (9)4、材料与书籍设计之嗅觉 (10)5、材料与书籍设计之味觉 (11)三数字时代的书籍设计感官体验 (13)结语 (14)注释 (15)参考文献 (16)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17)致谢 (18)材料与书籍设计五感序言序言在中国,书籍的原始形态最早可追溯于在陶器、甲骨、石头、青铜等物上的铭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感”对传统书籍设计的影响
作者:隋莹莹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第03期
摘要:通过创意性设计及与数字媒介的融合来充分发挥传统阅读的优势,呈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种阅读方式,而更多的是人们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生活的体验,“一壶茶香半卷书,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阅读及生活态度。
将身体的五种感官充分发挥人到传统阅读中,将人本身的各种感官调动起来会大大提升人们的阅读兴趣,通过对书的设计让人融入到实体书的氛围里面。
关键词:五感;传统书籍;设计;视觉
几千年来传统书籍一直是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最主要方式。
文字的出现为人类开启了文明的篇章,同时纸张的发明、印刷术的应用则为文明的进步加足了马力。
而书籍则将三者完美结合到一起,不仅促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并且将其传承下来。
进入20 世纪后半叶,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手段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以视觉传达为主的印刷出版物之外,还出现了以视听等多种传达手段同时运用的多媒体书籍,近而导致新的传播媒介的兴起。
直到今天电子书无疑正在以高涨的势头进入人们的视线,最近一次的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数字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比2010年上升了5.8个百分点,增幅为17.7%。
可见传统书籍正面临数字媒介巨大的生存挑战,在此过程中我们能充分看到数字媒介的巨大发展潜力,同时也不能一刀切的认为传统书籍将就此消失。
面对如此境地,传统书籍应该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并认真思考自身转型的问题,才能在数字媒介大行其道的境遇下分得一杯残羹。
在当今传统书仍占有很大市场,也有着数字书籍所不具有的特征,如互动式阅读、寄托情感、收藏价值、历史研究价值等。
将身体的五种感官充分发挥人到传统阅读中,将人本身的各种感官调动起来会大大提升人们的阅读兴趣,通过对书的设计让人融入到实体书的氛围里面。
钱钟书先生在其《通感》里说所说到的,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如颜色可以有温度,声音可以有形象,冷暖可以有重量,气味可以有锋芒。
针对书籍设计的全方位表达与书籍主体内涵的深层发掘,杉浦康平提出了关于书籍设计的“五感”理论:“书的表达需要五感,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
利用人的“五感”带动身与心的阅读,传统书最容易为人制造如此的感知。
让传统书籍不仅仅是传达知识的方式,更是人的一次阅读的身心体验。
同时也应适应科技的发展,将电子书的很多优势融入进来,冷静分析比较两种不同书形式及所蕴涵的文化特点,寻求两种图书互补的管理机制。
通过创意性设计及与数字媒介的融合来充分发挥传统阅读的优势,发展出来的不仅仅是一种阅读方式,而更多的是人们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生活的体验,“一壶茶香半卷书,偷得浮生半日闲”的阅读及生活态度。
下面分别从人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方面来分析感知对书籍设计的影响。
视觉,是一本书带给读者最直观、最重要的艺术感受。
从书的发现到书籍的阅读,无处不存在视觉的踪影,也正是因为有了视觉,人们才能更明确的感知到书的存在。
从书的封面、封底、书脊到各个内页以及书籍的各种装订方式,无不存在视觉的参与。
同时书籍的视觉也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能够对书籍的材料、制作工艺、图形、文字、色彩等元素进行统一整合,当书籍内容得到统一时,视觉上便达到满足,进而产生对书籍设计的认可。
同时书籍设计的艺术张力也能带动起读者的阅读情绪和审美情感。
触觉,是人类最早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肌肤与外界的触碰来达到触发人心灵。
而在书籍的设计里不同的封面及纸张材质、不同的肌理、不同的立体造型都会引发读者不同的触觉感知,加之视觉的参与会更深的触发人的心理感受。
在设计中要重视设计时的材料选择,并合理地应用制作的工艺,使之与书籍内容及整体设计相谐调。
不能盲目使用特种纸张,追求豪华的形式,而要着力寻找与书的内涵紧密相关联、与整体风格相协调的材料、工艺和艺术表达形式,恰如其分地反映主题对象的内在精神品格,使作品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使读者产生亲近感。
而在开本选择和互动性方面也应作为设计时考虑的范围,充分调动起读者的参与积极性,让阅读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应该是知识与人互动的一个过程,通过触摸来感知知识。
市场上针对儿童类的书籍已经越来越注重触觉的作用,这也与儿童感知世界的天性有关系。
布面的书、塑料的书、立体的书,镂空工艺的书等等都能很好的调动起儿童阅读的兴趣。
而这种兴趣的关注点也可以变化后应用到成人的书籍设计里面,让成人书呈现更加丰富多样的效果。
听觉,是书籍设计的听觉效果,是由材料和书籍设计工艺共同构成的听觉感知,在设计中材质的不同与厚薄,以及工艺的差别,都会给我们带来差异性的听觉感受,同时听觉的出现同时伴有的是触觉的发展与变化。
嗅觉,是人的嗅觉器官直接参与其中的一种感受。
将纸质的书打开,油印上去的每个文字都夹杂着油墨香甚至混杂着承载文字的的味道一起扑面而来,字里行间,愉悦人心。
味觉,是读者各个身体细胞调动起来共同感知的“味觉”,而不单单是身体上的刺激,它更强调书籍的“品味”。
书籍设计是一个整体概念,应该将各个部分作为整体看待,调动起各方功能,最终实现传统书籍特有的品质。
国内外诸多的设计大师都在关注传统书籍设计的现状,不同程度的提出传统书改革的方向,比如世界著名书籍设计大师杉浦康平先生就第一个提出将“五感”融入书籍设计中。
而国内的吕敬人先生也将“五感”的设计理念不遗余力的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如他的代表作《梅兰芳传》、《周作人俞平伯往来书札影真》、《永乐大典》等都是是当代中国书籍设计作品中很好地表达“五感”的典范之作。
书籍不仅用来承载人类的各种知识,更能激发生命的热情,传播独特的正能量,这是每位设计师在进行书籍设计时都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
书籍“五感”的完美表达是一本好书的生命特质之所在,将五感融入其中的设计必定会带来远超于数字媒介的丰富体验。
参考文献
[1]吕敬人.书艺问道[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年版.
[2]杉浦康平:《亚洲的书籍、文字和设计》(杨晶李建华译)[J].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
[3][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年版.
作者简介:隋莹莹,1985年09月,女,山东省潍坊市,视觉传达设计方向,现工作于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