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问题doc27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问题doc27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问题一、对资产证券化的认识Gardener认为[1],资产证券化是使储蓄者与借款者通过金融市场得以部分或全部地匹配的一个过程或工具。
在这种安排下,开放的市场信誉(通过金融市场)取代了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封闭市场信誉。
该定义强调资产证券化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信用中介,而与机构中介不同。
在这里,“匹配”即指对原以机构中介信用为基础形成的资产进行可转让性的转换处置。
引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定义[2],资产证券化是指:“创立主要由一组不连续的应收款或其他资产组合产生的现金流支持的证券,它可以为固定的或循环的,并可根据条款在一定的时期内变现,同时附加其他一些权利或资产来保证上述支持或按时向持券人分配收益。
”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其简单理解为:创立以收益性资产为担保的可转让性证券的过程。
潘彦、张银旗认为[3],资产证券化是金融证券化的高级形式。
从广义上讲,资产证券化包括一级证券化和二级证券化。
在证券化发展的初级阶段,资金短缺者通过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上发行证券来融资,以取代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手段,所以又被称之为融资证券化。
目前资本市场上所称的资产证券化是指二级证券化,即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未来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常是贷款和应收帐款)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产库,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实现融资的过程。
何小锋、张伟认为[4],资产证券化和一级证券化有着本质差别。
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两者具有不同的“发债基础”。
区别于以资产所有者的整体信用为担保的一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以特定资产作为发债基础。
这种基础资产范围上的区别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偿债现金流的风险和收益,进而影响到证券化交易结构的架构以及破产隔离、信用增级和资产负债表处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廖乙凝等认为[5],作为一种具体金融创新的资产证券化与战后世界金融领域的证券化发展趋势不同,后者的含义更为广泛,前者是后者的具体表现之一。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摘要】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将商业银行的资产转化为证券的金融手段。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分析了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定义与发展,然后探讨了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包括对资本金的优化、风险管理的挑战以及盈利能力的影响。
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优化资本结构,提升盈利能力,但也会带来风险管理上的挑战。
结论部分总结了对商业银行的启示,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影响、资本金、风险管理、盈利能力、启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资产证券化是一种将各类资产转变为可以交易的证券,并通过市场募集资金的金融工具。
它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上一种重要的金融创新形式,尤其在近年来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下逐渐蓬勃发展。
作为金融创新的一大亮点,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风险管理和盈利能力等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深入探讨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机制,为进一步研究该领域提供参考。
在当前金融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在面临全球化、数字化、市场化等多重挑战的如何有效应对资产证券化所带来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深入探讨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对于完善商业银行金融体系,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提高金融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该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探讨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以揭示其在银行业运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对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分析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的优化效果,探讨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所带来的挑战,以及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旨在为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提供参考,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金融工具,通过将具有一定收益的资产转化为证券,从而实现资产流动性和风险分散的目的。
在商业银行的运营中,资产证券化可以对其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探讨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并分析其在商业银行业务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及特点资产证券化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其持有的资产,如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转化为证券,然后发行到市场上,用以融资或进行资产管理。
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特点包括资产现金流的分离、证券化产品的多样性和资产配置的灵活性。
通过资产证券化,银行可以将持有的资产快速转化为现金,减少自身的资金压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1. 资金来源多样化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多样化其资金来源。
通过发行证券化产品,银行可以向市场融资,而不再仅仅依赖存款和债券等传统融资渠道。
这不仅有助于降低银行的融资成本,还可以提高其资本利用效率,增加业务经营的灵活性。
2. 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表优化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优化资产负债表结构,降低其风险敞口。
通过将各类资产转化为证券化产品,银行可以分散风险,避免集中在某一类资产上面临的风险。
通过将一部分资产证券化,银行可以实现资产和负债的有效匹配,更好地管理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
3. 提升盈利能力资产证券化还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提升盈利能力。
通过将一部分资产转化为证券化产品并发行到市场上,银行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
与传统贷款业务相比,证券化产品可能具有更高的收益率,从而有助于提升银行的盈利水平。
4. 促进业务创新资产证券化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
通过将各类资产转化为证券化产品,银行可以创新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满足市场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这有助于丰富银行的产品线,增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5. 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性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提高其资本充足性。
通过将一部分资产证券化并发行到市场上,银行可以获得资本注入,提高其资本水平,从而更好地应对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研究》范文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资产证券化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重要的金融工具之一。
资产证券化能够将非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的金融产品,有效地缓解了商业银行的资金压力。
然而,随之而来的风险管理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将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现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由于市场环境、监管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面临着多种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这些风险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也对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构成了威胁。
三、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问题(一)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最主要的风险之一。
由于资产池中资产的信用质量参差不齐,一旦出现违约情况,将直接影响到资产支持证券的偿付。
此外,由于信息披露不充分、评级机构独立性不足等问题,也增加了信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难度。
(二)市场风险管理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于利率、汇率等市场因素的变化。
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如果市场利率或汇率发生不利变化,将导致资产支持证券的价格下跌,从而给投资者带来损失。
此外,市场流动性不足也可能导致资产支持证券难以在市场上交易,增加了市场风险。
(三)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主要来自于内部管理和操作流程的缺陷。
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系统故障等原因,可能导致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交易等环节出现风险。
此外,内部欺诈行为也可能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构成威胁。
四、风险管理策略与建议(一)加强信用风险管理首先,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对资产池中的资产进行严格的信用评估和监控。
其次,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设,确保投资者能够充分了解资产支持证券的风险情况。
此外,还应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和约束,提高评级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资产证券化是指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转化为可交易的证券,通过发行证券来融资和转移风险的过程。
资产证券化在国际金融市场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对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进行探讨。
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
商业银行通过将自身的资产转化为证券并出售给投资者,可以获得新的资金,进一步扩大其业务范围和规模。
这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偿还能力,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资产证券化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敞口。
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可以将部分风险转移给投资者,减少自身的风险敞口。
尤其是对于持有大量风险较高的资产的商业银行来说,资产证券化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减少单一资产所带来的风险。
资产证券化还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利用效率。
商业银行往往持有大量的资产,但其中有一部分资产流动性较差,很难将其变现。
通过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可以将这些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转化为流动性较好的证券,从而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资产证券化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资产证券化可能会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加剧。
由于证券化后的资产被分散到不同投资者手中,商业银行对资产的监管和信息披露相对困难,这可能会导致投资者无法准确评估资产的价值和风险。
资产证券化可能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产生负面影响。
商业银行通过证券化将资产转移出去后,可能面临着收入稳定性和流动性的问题。
特别是当证券化的资产出现违约或回收变现困难时,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可能会大幅增加。
资产证券化还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关联风险增加。
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往往需要与其他金融机构或资产管理公司合作,这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与这些机构存在相互依赖和关联风险。
当这些合作方面临风险时,会对商业银行产生连带风险。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影响。
从正面来看,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降低风险敞口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随着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商业银行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了资产证券化可能对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一、资产证券化概述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可转让的资产打包组合成证券,并通过拍卖或私人定向的方式出售给投资者的一种融资方式。
资产证券化使得银行等机构可以将资产转变成可流通的证券,再以此获得资金支持,从而解决短期借款、信用评级、违约风险等问题。
1. 改变资产结构
资产证券化使得商业银行可以将贷款等长期资产转化为短期流动性资产,从而优化银行资产结构,提高流动性。
2. 降低融资成本
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手段集资,可以降低融资成本,提高投资收益率。
3. 优化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将风险分散到各个投资者手中,降低投资风险,同时也提高了机构风险管理能力。
4. 加强市场竞争力
资产证券化可以使商业银行减轻自身的风险,拓宽融资渠道,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5. 增强监管压力
资产证券化虽然为商业银行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也增加了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压力,银行需要加强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三、结论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提高银行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加强风险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好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监管压力。
商业银行需要在资产证券化中注重风险控制,加强内部管理,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资产证券化是一个金融工具,它将资产转化为可以交易的证券,从而可以通过发行证券来融资。
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将它们的贷款资产转变为证券,将它们的资产转移给持有者,并从这些证券中获得现金流。
这种金融工具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降低风险。
通过将贷款资产转变为证券,商业银行可以将风险分散给各个持有者,从而减少其自身承担的风险。
这对商业银行来说特别重要,因为他们常常在各种贷款项目中承担着大量的风险。
通过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可以将这些风险转移给投资者,从而降低其自身的风险敞口。
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提高流动性。
商业银行的资产通常是以长期贷款的形式存在的,而这些贷款是不能很容易地变现的。
通过将这些贷款转变为证券,商业银行可以将它们卖给投资者以获得现金流。
这样一来,商业银行就能够迅速满足现金需求,而不必等待贷款到期,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融资。
资产证券化可以帮助商业银行提高盈利能力。
通过将资产转化为证券并出售给投资者,商业银行可以获得一次性的现金流,这可以增加其盈利能力。
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来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从而进一步增加其盈利能力。
通过将资产转移给持有者,商业银行可以释放出资金,用于更高回报的投资,从而提高利润水平。
资产证券化也有一些负面影响对商业银行。
资产证券化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下降。
一些商业银行可能会将低质量的贷款转化为证券,并出售给投资者。
这可能导致投资者面临较高风险,同时也会对商业银行的声誉造成影响。
资产证券化可能导致商业银行的监管风险增加。
当商业银行将贷款资产转化为证券时,它们可能需要满足一系列的监管要求,并遵守相关法规。
这可能会增加商业银行的监管成本,并使其容易受到监管机构的监管和处罚。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它可以帮助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提高流动性和盈利能力。
它也可能导致贷款质量下降和监管风险增加。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300字》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文献综述关于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国外相关研究显示,在经营风险方面,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确有影响。
资产证券化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程度的影响存在“证券化-稳定”与“证券化-不稳定”两种不同观点。
Jiangli.w(2008)的“证券化-稳定”理论认为,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建立特殊spv能把风险转移并隔离,风险转移过程中商业银行相当于为经济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购买了保险。
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更多的研究支持了“证券化-不稳定”的理论。
Allen和Carletti(2006)Acharya等(2013)认为资产证券化强化了金融机构的关联性,增强了风险的溢出性和感染性,诱发了整个银行体系的崩溃。
关于城商行的研究:在国外,银行被划分为大银行和中小银行,但是国外并没有城市商业银行的说法。
由于从本质上来看,城市商业银行本质上属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国外关于商业银行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可以给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Brickley和James(2003)认为,地方政府的介入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日本,大多数地方银行的总部都设在地方城市,而这些地方银行无例外地与当地政府、企业以及公共团体有着紧密的联系。
由此他们得出: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能够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从而刺激地方经济的增长。
2007年,Allen N.Bergel9在对美国的社区银行的发展历史的基础,进一步研究了各家银行不同的发展模式和路径。
总之,国外商业银行有关的发展研究比较多。
从研究主体上看,有学术专家,还有新闻报刊、研究机构、知名信用评级机构等 ;从研究主题上看,主要有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现状、趋势的研究,对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研究,对银行上市的研究等等。
国外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于探讨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撑,同时,从现实意义而言,国外的发展经验对S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综述一、对资产证券化的认识Gardener认为1资产证券化是使储蓄者与借款者通过金融市场得以部分或全部地匹配的一个过程或工具在这种安排下开放的市场信誉(通过金融市场)取代了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封闭市场信誉该定义强调资产证券化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信用中介而与机构中介不同在这里“匹配”即指对原以机构中介信用为基础形成的资产进行可转让性的转换处臵引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定义2资产证券化是指“创立主要由一组不连续的应收款或其他资产组合产生的现金流支持的证券它可以为固定的或循环的并可根据条款在一定的时期内变现同时附加其他一些权利或资产来保证上述支持或按时向持券人分配收益”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其简单理解为创立以收益性资产为担保的可转让性证券的过程潘彦、张银旗认为3资产证券化是金融证券化的高级形式从广义上讲资产证券化包括一级证券化和二级证券化在证券化发展的初级阶段资金短缺者通过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上发行证券来融资以取代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手段所以又被称之为融资证券化目前资本市场上所称的资产证券化是指二级证券化即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未来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常是贷款和应收帐款)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产库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实现融资的过程何小锋、张伟认为4资产证券化和一级证券化有着本质差别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两者具有不同的“发债基础”区别于以资产所有者的整体信用为担保的一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以特定资产作为发债基础这种基础资产范围上的区别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偿债现金流的风险和收益进而影响到证券化交易结构的架构以及破产隔离、信用增级和资产负债表处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廖乙凝等认为5,作为一种具体金融创新的资产证券化与战后世界金融领域的证券化发展趋势不同后者的含义更为广泛前者是后者的具体表现之一资产证券化把原本不易流动的资产转换为证券通过实施精巧的现金流分割与重组技术原始资产的风险和收益亦相应地得以分割和重组从而实现将风险分散给那些最能深刻理解也最适于吸收这些风险的市场参与者而收益也分配给出价最高的市场参与者金融市场的融资效率由此得以大大提高二、我国银行业资产证券化的背景吴晓求认为6经济金融化、金融证券化是21世纪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新世纪全球经济将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经济体系之间将更加开放、更富有流动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经济运行的轴心发生转移实质经济与符号经济(虚拟经济)的关联度逐渐减弱经济发展中金融杠杆的作用明显加强;社会财富的形态也在发生重要变化财富的物质形态逐步淡出资产或财富的虚拟化倾向日益明显21世纪的经济已步入了金融经济的时代有观点认为7针对资产证券化这么一种融资安排我国目前缺乏大量、持续、稳定的长期资金供给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资产支持证券的最主要投资者是机构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共同基金、外国投资者等但是在我国机构投资者的现状却不令人乐观一方面我国能够参与各种证券投资的机构投资者很少类似于国外典型的机构投资者的数量更是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能够真正用于投资的资金规模都很有限无论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还是商业保险公司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作为典型的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基金其成为资产支持证券的主要投资者都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一种可能的情况仍然是个人投资者来支撑资产证券市场然而考虑到资产支撑证券的复杂性以及个人投资者的不稳定性它不可能成为一个稳定的资产支撑证券市场即使是也是暂时的何小锋、来有为认为8目前我国国内尚不具备大规模推广资产证券化的条件在此情况下通过开展离岸资产证券化业务借鉴与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并进而推动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培育与完善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理由如下⑴﹑离岸资产证券化业务流程中的大部分是在国外(或海外)完成的它的一些关键环节如信用评级﹑信用增级﹑发行证券等都是利用国外的机构和人才去完成的⑵﹑由地处本国之外的机构充当离岸资产证券化的特殊目的载体这个机构既可以是本国为了完成离岸资产证券化而在国外专门设立的也可以是国外已经存在的机构如果将特殊目的载体设在开曼群岛等离岸金融中心还可以起到良好的避税作用⑶﹑由于离岸资产证券化是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因而它是一种吸引外资的新方式开展离岸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本国的经济发展王旺国认为9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了实施资产证券化的条件主要表现在⑴、我国已经具备实施资产证券化的宏观和微观基础从宏观方面来说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建设的总体目标我国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具有政治基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已具备了较强的金融监管能力、较强的信用重建能力从微观方面来说由于国有商业银行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因此它们对于消除不良贷款、盘活存量资产有着较强的欲望和动力;另外国有企业已认识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并且正在逐渐地接受通过市场融资、接受市场竞争考验的观念这些都是有利于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基础⑵、我国已经具备推行资产证券化的资金来源据估计到2000年底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总额已达80000亿元这使得资产证券化能在庞大的金融资产中找到支持另一方面我国机构投资者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如1999年底我国已有22只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发行总规模超过500亿元这也为资产证券化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来源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资工具ABS只要设计合理具备较高的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和信誉度就会受到投资者的青睐⑶、我国已经有了实施资产证券化的成功经验早在1992年海南省三亚市开发建设总公司通过发行地产投资券融资开发丹州小区就具备了资产证券化的某些基本特征1996年珠海市的建设高速公路案例则是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较为成功的尝试这次融资的程序及操作与国外资产证券化已相差无几另外1997年5月重庆市政府与亚洲担保豪升ABS(中国)有限公司签订的资产证券化合作协议被认为是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重大突破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我国已具备了实施资产证券化的经验笔者认为关于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运作环境可以从两方面加以判断首先从资产支持证券的需求方分析经过8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成为企业融资和优化资源配臵的重要场所但是在资本市场内部各种不同筹资方式的发展表现的极不平衡同相当活跃的股票、国债市场相比我国一般意义上的债券市场(企业债券市场)异常冷清目前我国的企业债券信用差、品种单一难以形成市场热点这些缺陷直接造成了债券市场的严峻现状具体表现为一方面由于缺乏投融资渠道大量资金被迫流入容量有限的几个市场造成国债、股票市场的异常火爆;(特别是股票市场成了金融泡沫的发源地)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债券的信用较差投资者对其深具戒心就这一点出发资产支持证券恰能弥补企业债券的不足因为资产支持证券本身具有信用等级高、流动性强的特点其次从资产支持证券的供给方分析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内容在于风险转移、信用创造、及流动性创造;资产支持证券的生命力在于其可比风险程度下的价格优势资产支持证券是对利率高敏感的金融产品反观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利率被行政性的限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金融市场在低利率和高准入壁垒中实现均衡结果是一方面大部分经济主体被排斥在金融市场之外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银行等有限的金融机构成为市场的垄断者具有相对充足的资金来源丧失了利用资产证券化技术进行融资的动力三、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的模式设计资产证券化的一般流程如下⑴、资产的产生与资产库的构造;⑵、特设机构(SPV)的组建;⑶、证券化资产的转让真实出售;⑷、信用升级;⑸、信用评级;⑹、债券的设计与发行;⑺、维护与偿还(一)、证券化资产的产生与资产库的构造从欧美各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来看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多种资产被成功地证券化这些资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一是抵押、担保贷款;二是各种应收账款;三是各种有固定收入的贷款;四是各种商业贷款在我国我们应该首先选择哪一类资产进行证券化操作呢从目前人们的认识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主流观点如李峻岭认为10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应该首先从住房抵押贷款起步因为从世界范围来看住房抵押贷款是一种最为广泛地被证券化的资产从住房抵押贷款本身来看许多方面的因素(如损失和拖欠风险相对较小而且相对容易估计提前支付行为具有较高的可预测性会计和法律环境更令人满意等)使得以这种贷款为基础或凭之提供所有者权益的证券在市场上比较容易被接受从现实意义来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有助于促进我国住房金融资金的良性循环缓解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与资本充足率压力填补公积金贷款的部分缺口;有助于深化金融市场、推动金融创新并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也符合国家对新经济增长点选择的战略部署也有人认为11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应以基础设施项目收费和企业出口应收款的证券化为切入点理由是我国目前存在大量能够产生稳定收入流的基础设施项目和企业出口应收款能够形成证券化资产的有效供给而相较之下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尚处于形成阶段汽车贷款和信用卡业务更是刚刚起步而且基础设施项目收费和企业出口应收款的证券化可成为我国开辟利用外资的新渠道张锡营认为12直到目前我国在经济环境、法律框架、信用基础、利益驱动(融资收益)等诸多因素上都无法支持资产证券化近期在国内大规模推进因此应该通过参与跨国界资产证券化运作在21世纪初把我国资产证券化实践带入崭新的发展阶段跨国资产证券化的适宜资产包括三类一是离岸资产即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在境外的子公司的金融资产;二是有外币现金流的资产如对外贸易和服务企业的应收款;三是国际上容易接受的人民币现金流资产如向公众收费的大型基础设施、高速公路、港口、电厂等另有人认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证券化既有必要也有可能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有关实际工作部门最迫切希望证券化的资产莫过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利于摆脱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困境而且有利于减轻国有企业的负担可谓一举两得如陈云贤认为13不良资产是我国目前首选的证券化品种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出现了巨额的呆、坏帐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生存能力流动性危机使整个金融体系的信用基础遭到破坏;另一方面投资者手中的巨额金融资产找不到投资渠道大部分以储蓄的形式持有加剧了银行的刚性负债与不良资产的矛盾陈云贤认为资产证券化是理顺这两种不平衡关系的重要途径但是关于不良资产是否适合证券化这个问题争议极大如汪振宁认为14中国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尤其是转移给中国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不良贷款与证券化对资产的质量要求相去甚远目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不良债权相当一部分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并经过长期的“沉淀”已经没有什麽价值也根本不可能产生现金流剩下的一部分尽管还可能产生收益但也因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每况愈下其价值大打折扣能否产生稳定的收益现金流量最终还取决于国企体制改革的进程以及该进程中复杂的企业资产重组效果具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稳定性更重要的是目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有的不良贷款大多数属于信用贷款没有任何抵押品和担保品这种资产几乎不可能进行有效的证券化处理从国外的实践可以看出资产证券化经历了一个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到非抵押债权资产(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企业应收款以及资产支撑商业票据等)证券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显示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别是经济金融化、金融证券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原来认为不适合证券化的资产也进入了证券化行列从原则上讲只要借助于各种技术安排提高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设立各种安全机制提高信用减少毁约和拖欠稳定未来现金收入流降低证券化资产的风险能够实现证券化的金融资产就会越来越多尽管如此但进行证券化的资产还是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一般而言这些条件包括可理解的信用特征;明确界定的支付模式/可预测的现金流量;平均偿还期至少为一年;拖欠率和违约率低;完全分期摊还;多样化的借款者;清算值高15很显然并非所有的资产都适宜于证券化宜于进行证券化的资产的最关键的条件或者说最基本的条件是该资产“能够带来可预测的相对稳定的现金流”换言之证券化的成功必然是以被证券化的资产的良好的预期收益为前提的对缺乏良好收益前景的资产进行证券化无异于缘木求鱼我们在选择证券化资产时也应该按照这些条件或标准来衡量在此笔者想特别加以强调的是不良资产一般不适宜证券化16操作前文已经分析资产证券化运作对利率相当敏感同样的我们可以得出另一个推论资产证券化对运作成本也相当敏感对于不良资产且不说不良资产在进行资产库的构造及证券设计时所面临的障碍只是信用升级和信用评级就足以在成本上使运作中止归根结底资产证券化是一种融资手段它的基本功能在于提高流动性;而不良资产所面临的主要是安全性受损两者的勉强结合是没有效率的笔者以为这其中存在观念上的错位(二)、特设机构(SPV)的组建特设机构的创立地点特设机构的创立地点的选择一般要考虑三个因素⑴、法律规范而监管宽松;⑵、赋税较底;⑶、政治、经济、法律结构稳定特设机构的产权结构特设机构的产权结构有两种类型⑴、发起人控制的特设机构⑵、非发起人控制的特设机构在发起人控制的特设机构中发起人和特设机构之间的资产交易一般较难被法律认定为真实出售表外处理也受到限制特设机构的资产管理特设机构是为了资产证券化融资设立的、法律意义上的经济实体它不需要场地和员工是典型的空壳公司特设机构的资产管理和运营全部委托服务人进行考虑到发起人熟悉自己“出售”的资产便于维护原有客户的关系在多数案例中特设机构一般委托发起人管理其资产但是也有的国家如西班牙为了在证券化的交易中增加制约力量要求特设机构的资产管理必须委托独立的第三方进行无论哪种管理方式特设机构的资产都必须交由信托机构托管信托机构严格按照信托合同进行帐户管理和资金运作特设机构的约束为了使特设机构成为不破产实体它的运作受到严格约束首先特设机构不能从事资产证券化交易以外的任何经营业务和投融资活动其次虽然特设机构与发起人、服务人、受托人等业务关系交织其自身也没有场地和员工但在法律和财务上必须保证严格的分立性要求宋芳秀认为17SPV作为发起人与投资者之间的中介是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的中心也是资产证券化结构设计中最为典型的妙笔之一SPV的本质特征——“破产隔离”给予交易的安全性以极大的保障破产隔离简言之就是指实体一般不会遭受自愿的或非自愿的破产无论SPV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只要它满足以下六个方面的要求有关的评级机构就认为它是破产隔离的⑴对SPV目标和能力的限制;⑵对债务的限制;⑶独立董事;⑷不会合并或重组;⑸独立契约;⑹资产的担保权益王平认为18,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非常不利于进行SPV 的相关操作SPV是为实现预期财务目标而设立的一个特殊的法律实体在美国SPV的法律形式主要有有限合伙、信托、公司三种其中以信托和有限合伙为典型反观我国现行的相关制度有限合伙尚未取得合法地位《信托法》虽然早就列入了八届人大五年立法计划中但至今仍未出台自1979年我国第一家信托机构设立以来仅有1986年的《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和《金融信托投资机构管理暂行规定》来规范信托的运作这都严重制约了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三)、证券化资产的转让真实出售资产证券化在许多国家得到认可它和担保贷款、抵押贷款、信托贷款的区分具有严格的法律依据发起人和特设机构之间的资产转让有三种法律形式债务更新发起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原有债权债务关系终止特设机构与债务人重新签署协议债权转让发起人通过法律合同将资产或债权转让给特设机构被转让的对象具有法律认可的可转让性质从属参与发起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变特设机构和债务人没有合同关系一般是由特设机构先发行债券将发债收入转贷给发起人转贷金额等于资产池的金额发起人用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偿付贷款宋芳秀认为19真实出售是资产证券化运作的另一特色要真正作到破产隔离证券化结构应该保证发起人的破产不会对SPV的正常运营产生影响为了做到这一点证券化资产从发起人到SPV的转移一般应为真实出售而不是担保融资如果资产在发起人和SPV之间的转移为担保融资那么资产仍保留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上在发起人破产时抵押支撑证券的持有人只能以受担保的债权人的身份参加破产清算因此投资者能够获得的款项会受发起人的破产风险的影响界定交易是真实出售还是担保融资各国法律的侧重点不同美国的界定标准是重实质而轻形式一般情况下美国法庭在确定交易是否为真实出售时需根据⑴、当事人的意图;⑵、损失风险转移的程度/追索权;⑶、转移发生后卖方对转移资产的控制程度;⑷、会计和税收处理;⑸、对第三方当事人的通知等五个方面的因素来判断交易是否为真实出售IAS39《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采用金融合成法对包括资产证券化以内的金融交易进行确认在第170段还对资产证券化的披露作了进一步的规定指出“如果企业进行了证券化或签订了回购协议则应就发生在当前财务报告期的这些交易和发生在以前财务报告期的交易形成的剩余留存利息单独披露⑴、这些交易的性质和范围包括相关担保的说明、有关用于计算新利息和留存利息公允价值的关键假设的数量信息;⑵、金融资产是否已终止确认”(四)、信用升级在实际操作中信用升级有多种方式并根据不同资产证券化交易的特点采用不同的信用升级方式信用升级按来源不同可以分为外部信用升级和内部信用升级两大类外部信用升级是通过发行人之外的金融机构提供的全部或部分信用担保借以提高证券化债券的信用级别的方式⑴、银行提供的信用担保具体分为信用证、第一损失保护、现金储备贷款等;⑵、单线担保公司的担保;⑶、保险公司的担保内部信用升级是通过证券化结构的内部调整重新分配现金流使债券达到所需的信用级别⑴、优先从属结构;⑵、现金储备帐户;⑶、利差帐户;⑷、超额抵押;⑸、回购条款;⑹、担保投资基金针对外部信用升级方式王旺国认为20,应该建立权威的担保机构理由是只有权威的担保机构的担保才能真正确保ABS的稳定和相对确定的收益,提高ABS的信用等级所以王旺国建议担保机构应由中央政府出面组建而且必须是全国性的(五)、信用评级信用评级是由专业评级机构应证券发行人和承销人请求进行为证券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信用评级机构为资产证券化交易中所发行的债券进行评级其标准和程序与对普通企业债券的评级类似所评定的信用等级表明发行人按照契约向投资者及时支付利息和本金的可能性唯一的区别是信用评级机构首先要确认资产证券化方案中的交易结构在法律上已经将资产的信用和初始权益人或发起人的信用相隔离然后针对资产或特设机构及其采取的信用升级措施进行评级不考虑发起人的信用级别资产证券化交易的法律、支持资产和结构特点是评级分析的重点评级机构对任何公司或债券的评级都需经历三个最基本的步骤⑴、收集足够的资料作为研究评价信用质量的基本因素⑵、分析并评定出恰当的信用级别、⑶监督已评级债券和发行人信用质量并随时根据信用质量的变化对评级进行调整有观点认为21,我国目前缺乏被市场投资者所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资产支持证券的评级是投资者进行投资选择的重要依据独立、客观的信用评级是资产证券化成败。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研究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探索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工具的运用。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资产转化为特定的证券形式,通过证券的市场化交易来融资和转移风险。
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资产证券化可以分散风险、提高银行的融资效率和盈利能力。
但是,资产证券化也会带来一些风险问题,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这些风险在资本市场交易活跃的情况下可能会放大。
1.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由于大量的信贷资产被转化为证券,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得到分散。
资产证券化可以通过将高质量的信贷资产汇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债券池,将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规避。
虽然债券池的秩序和组成各异,但通过建立收益率曲线来动态地间接反映贷款收益预期,引导债券价格向预期收益回归。
这样当一些贷款出现逾期、违约等情况时,也不会对整个债券池的价值造成太大影响,从而保证债券持有人的利益。
因此,资产证券化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然而,我们也看到在证券化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信用评级评估的误差。
评级机构的误判和客观性难以保证,投资者总会面临某些风险。
比如,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中,一些资产减值后,这种链式反应在整个体系里迅速蔓延,许多被提前分榜的债务困局被往还,导致证券化产品价格的崩溃。
因此,在资产证券化发展初期,商业银行需要考虑信用风险的积极作用,同时避免可能带来的风险。
2.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影响商业银行能够通过资产证券化把信贷资产变成市场可流通和自由交易的证券,这使得资产品将成为市场的参与者。
在市场风险方面,资产证券化通过交易透明化和市场变质化、价格弹性更大等因素,减轻了风险属于银行的性质。
一方面,由于证券多元化和超额散证等策略的运用,使得被分散的市场风险承担者具备一定的抗风险能力。
另一方面,市场风险得以较为均衡地转移给投资者,从而释放给市场增强金融市场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
现代经济信息258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李 娟 西南财经大学摘要:现今,资产证券化已经是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引起各商业银行高度重视。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逐渐走向常态化发展趋势,并在经济发展以及服务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先探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接着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问题;策略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30-0258-01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涌现出金融创新的浪潮。
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各商业银行逐渐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
所谓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是指将银行贷款组建资产池,并用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未来现金流,来帮助完成发行证券的整个过程。
在商业银行在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以及监管力度不够等方面,需要引起一定的重视,并采取解决的措施。
总之,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问题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从而促进商业银行的更长远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一)定价机制不合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证券产品因为在发行的过程中主要利用的是产品分层等技术,所以定价机制方面一直存在争议,其过程涉及的算法也相对来说比较复杂。
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在定价方面具备较为成熟的操作机制,多采用“期权调整利差法”等方式来完成产品的定价。
西方发达国家的信贷系统和证券市场机制比较完善,主要把国债到期的收益率作为全面定价规划的基础。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定价机制相对来说不够成熟,以国债到期收益率作为基础进行定价的方案也不可行。
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定价机制的不合理弊端越来越明显,业内人士开始考虑定价模式的不同。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定价机制,都要结合基础资产违约概率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考量。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问题探析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问题探析摘要:我国商业银行自2005年起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尝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构建了从货币市场通往资本市场的桥梁,对于加快我国银业行发展甚至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其次,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问题,同时,就如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信用评级体系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4-0173-02一、前言资产证券化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市场最具意义的金融创新,是指以特定资产组合作为信用支持,通过对原始资产的收益和风险相应进行分割和重组,将原本不易流动资产转换为证券从而吸引市场投资者进行投资,实现资产变现的一种方式。
我国商业银行自2005年起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尝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构建了从货币市场通往资本市场的桥梁,对于加快我国银业行发展甚至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1.缓解流动性压力在我国,企业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还是依靠向商业银行贷款,而居民的储蓄存款却呈现增势减缓的势头,即所谓“借短贷长”现象,导致流动性风险加大。
资产证券化在不增加负债的前提下,使商业银行缓解了流动性压力,提高了资本利用效率。
2.优化财务状况根据《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规定,银行为达到资本充足率要求不得不保有与其所持资产相对应的资本。
开展资产证券化交易,可以提前收回现金,从而相应缩减负债,同时由于将基础资产移到表外,银行可以释放相应的资本,此即资产证券化的双重释放功能。
由于采用了表外融资,将被证券化资产转移到资产负债表外,从而改善了资产负债表结构。
3.化解不良资产我国银行系统的巨额不良资产一直是金融界的主要课题,巨大的金融隐患对商业银行提出了紧迫要求。
资产证券化则可将不良资产成批量转换为可转让的资本市场产品,重新盘活部分资产的流动性,将银行资产潜在的风险转移、分散。
论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
论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论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摘要:资产证券化有助于提高银行不良资产的流动性,增强系统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叙述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及问题,继而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148-01一、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及问题(一)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现状中国商业银行目前用于证券化的资产都是优质信贷资产,主要集中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和不良资产证券化上,而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和交易仅限于银行间市场,缺乏其他的交易者,还没有形成规模。
同时试点银行也仅限于国家开发银行和建设银行两家银行,可以说中国的资产证券化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
(二)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问题1.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的现状难以适应要求。
中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刚刚起步,各个方面都还不规范,而且标准不统一。
各银行各地区贷款质量参差不齐,标准化程度低,不能很好的普及。
2.资产证券化的信用评级制度还很不完善,中介环境存在问题。
目前中国的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善,评级机构的体制和组织形式不符合中立、规范的要求,信用评级透明度不高。
市场缺乏被投资者接受和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
3.资产证券化法律方面问题。
由于中国的资产证券化是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因此缺乏配套的法律和法规。
4.资产证券化监管方面的问题。
中国目前的金融管理体制是分业经营管理模式,这不利于金融工具的创新。
由于证券化方面牵涉到证券发行,也牵涉到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
二、中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建议1.继续发展资本市场。
资产证券化要求有较为成熟、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资本市场,同时要有较大规模和较强能力的机构投资者。
因此,中国应尽快加强资本市场的建设,包括扩大资本市场的规模,加强信息的流动性,优化证券结构,培育和发展更多成熟理性的机构投资者,以提高资本市场的运作效率,推动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相关问题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相关问题探讨摘要:中国作为世界最主要的经济体之一,近年来,受各种复杂因素叠加的影响,经济发展面临很多不确定性。
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且风险贷款不断上升,并且受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冲击,研究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的关系,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现有学术成果,探讨证券化发行对银行微观行为的传导机制,既能够促进我国银行业金融工具的完善,也能够为银行风险防范提供新的思路,从而进一步加强金融的安全边界,为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提供有利条件。
但是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少从盈利能力视角研究资产证券化是否有效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也较少研究信贷资产证券化所带来的流动补充是否会加剧信贷扩张,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相关问题引言不良资产证券化起源于美国,我国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也逐步探索出了较为成熟的业务模式。
证券化已成为商业银行在标准债券市场处理不良资产的方式,但相比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也存在一些弊端。
虽然在监管政策的鼓励下,人民银行也在逐步增加发行机构试点范围,但目前发行规模不理想,未达到人民银行预期。
市场上主要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和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发行较多,城商行、农商行发行的非常少。
近年来,受到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影响,加上新冠疫情还在持续,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商业银行不良指标控制压力大,为帮助商业银行有效处置不良资产,基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现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如下探讨。
1资产证券化与银行信贷行为和不良贷款一般而言,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减持流动资产,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发行又使商业银行进行新一轮的贷款。
研究表明,资产证券化降低银行负债的同时还能促使其进行信贷扩张,这种方式降低了银行杠杆率、提高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
以不良贷款率作为信用风险的代理变量进行研究表明,资产证券化不利于银行信贷风险的改善,并且资产证券化通过信贷扩张增加了不良贷款率。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综述四篇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综述四篇篇一: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综述一、对资产证券化的认识Gardener认为,资产证券化是使储蓄者与借款者通过金融市场得以部分或全部地匹配的一个过程或工具。
在这种安排下,开放的市场信誉(通过金融市场)取代了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封闭市场信誉。
该定义强调资产证券化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信用中介,而与机构中介不同。
在这里,“匹配”即指对原以机构中介信用为基础形成的资产进行可转让性的转换处置。
引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定义[2],资产证券化是指:“创立主要由一组不连续的应收款或其他资产组合产生的现金流支持的证券,它可以为固定的或循环的,并可根据条款在一定的时期内变现,同时附加其他一些权利或资产来保证上述支持或按时向持券人分配收益。
”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其简单理解为:创立以收益性资产为担保的可转让性证券的过程。
XX认为,资产证券化是金融证券化的高级形式。
从广义上讲,资产证券化包括一级证券化和二级证券化。
在证券化发展的初级阶段,资金短缺者通过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上发行证券来融资,以取代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手段,所以又被称之为融资证券化。
目前资本市场上所称的资产证券化是指二级证券化,即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未来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常是贷款和应收帐款)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产库,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实现融资的过程。
XX认为,资产证券化和一级证券化有着本质差别。
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两者具有不同的“发债基础”。
区别于以资产所有者的整体信用为担保的一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以特定资产作为发债基础。
这种基础资产范围上的区别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偿债现金流的风险和收益,进而影响到证券化交易结构的架构以及破产隔离、信用增级和资产负债表处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XX认为,作为一种具体金融创新的资产证券化与战后世界金融领域的证券化发展趋势不同,后者的含义更为广泛,前者是后者的具体表现之一。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 , 国 居 民 的 金 融 资 产 总 额 不 断 地 增 加 从 而 为 资 产 证 券 我
化 的 推 进 提 供 了有 力 支 持 , 加 上 已 经 存 在 的 资 产 证 券 化 成 功 实 再 践 的案例, 因此 可 以 说 资 产 证 券 化 在 我 国 的发 展 已 具 备 了 相 应 的
( ) 计、 收、 三 会 税 法律 问题 。资 产 证 券 化 的 发 展 不 仅 给 金 融 业
于 抵 押 支 持 债 券 , 运 营 的 主 体 是 银 行 。 随 着 证 券 化 市 场 的 进 一 其
步 完 善 和 发 展 , 产 证 券 化 的基 础 资产 将 不 会 限 于 信 贷 资 产 , 会 资 将
主要 表现 在提 供制 度 保 障方 面( 法律 、 收 、 率 、 管 、 资者 保 护 如 税 利 监 投
一
、
我 国 商 业银 行 资 产证 券 化 的 发 展 前 景
等) 。资产 证券 化 的初 期多 是政 府 主导 , 府 政策 的风 险不 可低 估 。 政
2 律 风 险 . 法 通过财产信托创造 的资产证 券化产 品属 于典型私 募产 品, 在
宏观和微观基础 。
相 关 法 律 没 有 正 式 出 台 之 前 , 的 身 份 并 不 明 确 。而 且 , 有 完 善 它 没 的法 律 制 度 , 不 能 很 好 地规 范 各 参 与 方 的 权 利 义 务 , 就 明确 收 益 归 属 , 低 操 作 风 险及 提供 必要 的 安 全 性 和 流 动 性 。 降 3 动性 风 险 . 流
企 业 融 资 和 优 化资 源 配 置 的 重 要 场 所 。但 资 本 市 场 内部 各 种 筹 资 方式 的发 展 极 不 平 衡 。我 国 的企 业 债 券信 用差 、 品种 单 一 , 以 形 难
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及问题研究
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及问题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各类资产转变为可以流通的证券,以便投资者进行交易。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应用范围和规模也不断扩大。
资产证券化有助于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降低融资成本,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我国资产证券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证券化标准不统一,法律法规不完善,市场透明度不足等。
加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研究,深入探讨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促进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现状分析和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展望未来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趋势,为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及问题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对我国经济金融领域的影响和作用,总结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健康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升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稳定性,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通过本次研究,旨在全面掌握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促进资本市场的繁荣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提高国家整体金融竞争力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可以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起步较晚,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资产证券化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研究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对于解决当前金融领域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研究综述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研究综述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是指将不同类型的资产汇集起来,然后根据其信用风险进行划分,将其转化为证券发行给投资者。
对商业银行来说,资产证券化是一种新型的融资工具,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将高风险的贷款资产转移出去,从而降低银行的资产风险和信用风险,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
然而,资产证券化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它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在资产转移后仍面临着不良资产和信用风险,从而对银行的经营和稳健性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本篇文章将对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进行研究综述。
一、资产证券化的风险1.1 信用风险商业银行作为资产证券化的主体,将自身的贷款资产通过发行证券的方式进行转移,这意味着银行对这些资产的信用风险并没有完全消除。
当证券化后的资产出现违约等信用问题时,银行仍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需要进行相应的担保和赔付,从而影响银行的经营活动和财务表现。
1.2 清偿风险资产证券化的发行需要严格的监管和管理。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个层面的监管和管理不够到位,将导致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质量下降,使得在资产证券化产品中持有的资产未能得到及时清偿,从而在不良资产上受到损失。
1.3 市场风险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可能受到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影响。
在发行后,市场价格波动可能会导致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市值下降,从而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
二、资产证券化的利益2.1 风险转移资产证券化可以将高风险的贷款资产转移出去,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暴露程度,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稳健性。
2.2 资产优化资产证券化可以将商业银行的贷款资产进行组合,形成更加优化的资产结构,从而实现更高效的配置和利用。
2.3 资产流动性通过发行证券化产品,商业银行可以将贷款资产转化为具有流动性的证券产品,从而提升了资产的流动性和流通性,从而增加了银行的收益来源。
2.4 资金来源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新的融资工具,并且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资金进行投资,从而增加银行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来源。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问题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4-106-01摘要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加强风险管理,分散资产风险。
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可行性分析,提出商业银行证券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收益管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的金融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商业银行如何控制信贷规模,提高流动性管理成为商业银行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由于成立时间较短,且规模大的四大行由于历史原因存在严重的资产问题。
资产证券化能为商业银行提供新渠道。
一、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机制资产证券化是指将契约型信贷资产产生的收人现金流量转变为可以在资本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
或者说,资产证券化是一种从已经形成的非证券形态的存量资产到证券资产的转变过程。
资产证券化的基本交易结构是:发起人(信贷资产的原始权益人)将需要证券化的资产(往往是缺乏流动性但具有可预测现金流的资产)剥离出来,出售给一个特设目的机构,该机构以资产为担保在资本市场上向投资者发行证券,以发行证券的收人支付发起人,同时,以应收款(指有待偿付的款项,它可以是一般性贷款,也可以是银行从被起诉企业中收回的商品或应收款项,最终应收款必须换成现金)的现金流支付投资者的本息。
二、我国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行由于承担太多的政策性贷款,加上资产管理不到位,不良资产率很高,不能够保证充足的资本充足率。
进行资产证券化可以改变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提高资产流动性。
推行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一是资产证券化使传统的流动性较差的金融资产具备一定的流动胜,通过对商业银行资产的证券化提供了再融资的途径。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程度低,资本金来源有限,限制了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开展,通过银行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可盘活大量资产,把流动性差的资产变成流动性强的资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对资产证券化的认识 gardener认为[1],资产证券化是使储蓄者与借款者通过金融市场得以部分或全部地匹配的一个过程或工具。
在这种安排下,开放的市场信誉(通过金融市场)取代了由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封闭市场信誉。
该定义强调资产证券化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信用中介,而与机构中介不同。
在这里,“匹配”即指对原以机构中介信用为基础形成的资产进行可转让性的转换处置。
引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定义[2],资产证券化是指:“创立主要由一组不连续的应收款或其他资产组合产生的现金流支持的证券,它可以为固定的或循环的,并可根据条款在一定的时期内变现,同时附加其他一些权利或资产来保证上述支持或按时向持券人分配收益。
”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其简单理解为:创立以收益性资产为担保的可转让性证券的过程。
潘彦、张银旗认为[3],资产证券化是金融证券化的高级形式。
从广义上讲,资产证券化包括一级证券化和二级证券化。
在证券化发展的初级阶段,资金短缺者通过在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上发行证券来融资,以取代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手段,所以又被称之为融资证券化。
目前资本市场上所称的资产证券化是指二级证券化,即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未来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常是贷款和应收帐款)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产库,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实现融资的过程。
何小锋、张伟认为[4],资产证券化和一级证券化有着本质差别。
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两者具有不同的“发债基础”。
区别于以资产所有者的整体信用为担保的一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以特定资产作为发债基础。
这种基础资产范围上的区别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偿债现金流的风险和收益,进而影响到证券化交易结构的架构以及破产隔离、信用增级和资产负债表处理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廖乙凝等认为[5],作为一种具体金融创新的资产证券化与战后世界金融领域的证券化发展趋势不同,后者的含义更为广泛,前者是后者的具体表现之一。
资产证券化把原本不易流动的资产转换为证券,通过实施精巧的现金流分割与重组技术,原始资产的风险和收益亦相应地得以分割和重组,从而实现将风险分散给那些最能深刻理解也最适于吸收这些风险的市场参与者,而收益也分配给出价最高的市场参与者,金融市场的融资效率由此得以大大提高。
二、我国银行业资产证券化的背景吴晓求认为[6],经济金融化、金融证券化是21世纪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必然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新世纪全球经济将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
经济体系之间将更加开放、更富有流动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经济运行的轴心发生转移,实质经济与符号经济(虚拟经济)的关联度逐渐减弱,经济发展中金融杠杆的作用明显加强;社会财富的形态也在发生重要变化,财富的物质形态逐步淡出,资产或财富的虚拟化倾向日益明显。
21世纪的经济,已步入了金融经济的时代。
有观点认为[7],针对资产证券化这么一种融资安排,我国目前缺乏大量、持续、稳定的长期资金供给。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资产支持证券的最主要投资者是机构,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共同基金、外国投资者等。
但是在我国,机构投资者的现状却不令人乐观。
一方面,我国能够参与各种证券投资的机构投资者很少,类似于国外典型的机构投资者的数量更是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能够真正用于投资的资金规模都很有限。
无论是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还是商业保险公司,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作为典型的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基金,其成为资产支持证券的主要投资者都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种背景下,一种可能的情况仍然是个人投资者来支撑资产证券市场。
然而,考虑到资产支撑证券的复杂性以及个人投资者的不稳定性,它不可能成为一个稳定的资产支撑证券市场。
即使是,也是暂时的。
何小锋、来有为认为[8],目前我国国内尚不具备大规模推广资产证券化的条件。
在此情况下,通过开展离岸资产证券化业务借鉴与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并进而推动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培育与完善,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理由如下:⑴﹑离岸资产证券化业务流程中的大部分是在国外(或海外)完成的。
它的一些关键环节,如信用评级﹑信用增级﹑发行证券等,都是利用国外的机构和人才去完成的。
⑵﹑由地处本国之外的机构充当离岸资产证券化的特殊目的载体。
这个机构既可以是本国为了完成离岸资产证券化而在国外专门设立
的,也可以是国外已经存在的机构。
如果将特殊目的载体设在开曼群岛等离岸金融中心,还可以起到良好的避税作用。
⑶﹑由于离岸资产证券化是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因而它是一种吸引外资的新方式。
开展离岸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本国的经济发展。
王旺国认为[9],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了实施资产证券化的条件。
主要表现在:⑴、我国已经具备实施资产证券化的宏观和微观基础。
从宏观方面来说,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建设的总体目标,我国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具有政治基础。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已具备了较强的金融监管能力、较强的信用重建能力。
从微观方面来说,由于国有商业银行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因此,它们对于消除不良贷款、盘活存量资产有着较强的欲望和动力;另外,国有企业已认识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并且正在逐渐地接受通过市场融资、接受市场竞争考验的观念。
这些都是有利于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基础。
⑵、我国已经具备推行资产证券化的资金来源。
据估计,到2000年底,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总额已达80000亿元,这使得资产证券化能在庞大的金融资产中找到支持。
另一方面,我国机构投资者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如1999年底,我国已有22只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发行总规模超过500亿元,这也为资产证券化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来源。
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资工具,abs只要设计合理,具备较高的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和信誉度,就会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⑶、我国已经有了实施资产证券化的成功经验。
早在1992年,海南省三亚市开发建设总公司通过发行地产投资券融资开发丹州小区,就具备了资产证券化的某些基本特征。
1996年珠海市的建设高速公路案例则是资产证券化在我国较为成功的尝试,这次融资的程序及操作与国外资产证券化已相差无几。
另外,1997年5月,重庆市政府与亚洲担保豪升abs(中国)有限公司签订的资产证券化合作协议,被认为是我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重大突破。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我国已具备了实施资产证券化的经验。
笔者认为,关于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运作环境,可以从两方面加以判断。
首先,从资产支持证券的需求方分析。
经过8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经成为企业融资和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
但是在资本市场内部,各种不同筹资方式的发展表现的极不平衡。
同相当活跃的股票、国债市场相比,我国一般意义上的债券市场(企业债券市场)异常冷清。
目前我国的企业债券信用差、品种单一,难以形成市场热点,这些缺陷直接造成了债券市场的严峻现状。
具体表现为:一方面由于缺乏投融资渠道,大量资金被迫流入容量有限的几个市场,造成国债、股票市场的异常火爆;(特别是股票市场,成了金融泡沫的发源地。
)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债券的信用较差,投资者对其深具戒心。
就这一点出发,资产支持证券恰能弥补企业债券的不足,因为,资产支持证券本身具有信用等级高、流动性强的特点。
其次,从资产支持证券的供给方分析。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内容在于风险转移、信用创造、及流动性创造;资产支持证券的生命力在于其可比风险程度下的价格优势。
资产支持证券是对利率高敏感的金融产品。
反观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利率被行政性的限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金融市场在低利率和高准入壁垒中实现均衡。
结果是一方面大部分经济主体被排斥在金融市场之外,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银行等有限的金融机构成为市场的垄断者,具有相对充足的资金来源,丧失了利用资产证券化技术进行融资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