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要层次理论看经济类报纸的受众定位

合集下载

典型报纸的受众定位

典型报纸的受众定位

典型报纸的受众定位光明日报坚持面向知识分子的独特定位、体现以教育、科技、文化、理论为宣传重点的鲜明特色。

解放军报读者对象是解放军和武警部队、预备役部队的民兵、军工战线、党政机关、大中院校等所有关心国防建设的人们。

经济日报以经济界职工和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读者为对象.中国青年报发行对象为青年人,主要为高中和大中专院校学生等青年知识分子。

报刊文摘满足了高层次读者多样且有重点的阅读需求。

人民政协报——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大众科技报面向公众进行科学普及活动的国家级科技类报纸。

公益时报主要目标读者:政府高层管理者,企业家群体,具有新锐思想的学者群,民政系统公务员,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层和从业人员,基金会管理层和从业人员,大学生先锋队成员(参与民间组织和社团组织的大学生领袖),关心公益、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崇尚公益消费的广大市民。

环球时报中文版针对对关注日本、美国及台湾的新闻的读者;英文版目标读者群主要为外籍人士和在中国的英文读者。

健康文摘报针对各阶层读者,特别是中老年读者和患者。

经济参考报针对各级领导机关、经济工作部门、各类企事业及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其他各方面的读者。

青年参考为青年人办一份参考消息。

信息产业报IT行业的商业周刊。

中国产经新闻以产经、财经人士为主的社会主流群体。

他们包括企业家、经济学者、政府官员以及正在或即将从事经济工作的创业人士。

中国信息报为经济界、企业界人士服务。

中国劳动保障报主要面向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劳动保障工作者及城乡广大劳动者。

中国煤炭报读者群主要为煤炭企事业单位各级领导和决策者。

中国消费者报以广大消费者作为读者对象的全国性报纸。

中国石化报面向石油石化行业的综合性新闻媒体。

中国文化报文化管理者、文化经营者、文化消费者的报纸。

中国文物报面向社会,面向全国文物系统。

中国人事报面向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企事业单位人事工作者、人力资源管理者和研究者。

中国包装报面向包装原材料、包装制品、包装印刷、包装机械等生产企业和包装科研、包装教育等单位传播。

报纸种类简介

报纸种类简介

就我国目前的报纸种类来说,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机关报、商业新闻报、晚报、周末报、都市报、专业报、对象类报纸、产业类报纸、生活服务类报纸和其他类报纸等。

这些不同类别的报纸,其经营策略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1.机关报的版面经营机关报一般指党报,是中共各级党委直属的机关报。

中共中央机关报是《人民日报》,此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地区(地级市),以及部分县(市)也有自己的机关报。

如上海市委机关报是《解放日报》,江苏省委机关报是《新华日报》,山东省委机关报是《大众日报》,无锡市委机关报是《无锡日报》等等。

上海的《文汇报》虽然不是某级党委的直属机关报,但是由于其定位和品位跟党报相似,一般也被人们当作党报看待。

对于党报来说,它的定位应该是党的“宣传报”,政府的“形象报”,国家机器的“喉舌报”。

机关报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音,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

它们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党政干部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宣传色彩最浓,所以,机关报又被称为“干部报”、“工作报”。

由于机关报的定位独特,这就要求它们在内容上,主要关注国内、国际和本埠的重要政治、经济事件,主要领导人的政务活动,以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报道等。

机关报向来以典型报道、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见长。

与其他种类的报纸相比,机关报的发行量可能不很大,但是它的权威性、可信度和影响力最大。

它的标题、导语、内容等,都要求中规中矩,它的版面安排要求非常庄重、大气。

机关报的最大优势,就是它有着无可比拟的公信力和信誉度。

它与党政机关的密切联系,获得政治、经济等权威信息的便利性,都是其他报纸所不具备的。

对于读者来说,机关报是最“安全的”、“健康的”和“可信的”。

在经营方面,机关报完全没有必要跟其他报纸攀比发行量。

因为它们的定位决定着其主要读者群是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是普通市民和群众。

它们的主要发行市场是公费订阅而不是家庭订阅。

事实上,机关报的发行量,在计划经济时代通过行政命令手段已经达到了极限。

山东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媒介经济学重点整理

山东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媒介经济学重点整理

山东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媒介经济学重点整理山东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媒介经济学重点整理一、引言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介经济学作为新闻传播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于理解和研究媒体产业发展与运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整理山东省考研新闻传播学复习资料中的媒介经济学知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该领域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二、媒介经济学的概念媒介经济学是研究媒介产业经营与管理问题的学科,主要关注媒体市场的竞争、媒体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媒体产业链的发展等方面。

媒介经济学包括媒介市场经济学、媒介产业组织经济学等内容,涉及到经济学、传媒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三、媒介经济学的重要理论1. 市场需求与供给理论在媒介经济学中,市场需求与供给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

市场需求指的是媒介产品和服务的受众对其的需求程度,而市场供给则指的是媒介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在市场需求与供给理论中,考虑了价格、品质、品种、服务和占有率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2. 媒介收入理论媒介收入理论是媒介经济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

媒介机构的收入来源可以分为广告收入、内容付费收入等。

广告收入是媒介机构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而内容付费收入则是近年来崛起的一种新兴收入方式。

媒介收入理论主要关注媒介机构如何通过不同的商业模式获取收益。

3. 媒介集中度理论媒介集中度理论是研究媒介产业竞争格局的重要理论之一。

媒介集中度指媒介市场中的主要市场份额由少数几家大型媒体机构垄断的程度。

媒介集中度高或低对媒介市场的竞争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是媒介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四、山东省媒介经济现状分析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山东省的媒介经济也有着独特的发展现状。

山东省的媒体产业链相对完整,包括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个媒介形式。

山东省的传媒企业规模较大,同时也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产业转型升级等挑战。

在山东省的媒介经济发展中,媒介集中度逐渐提升,主要表现为大型传媒机构不断扩张,小型媒体机构面临生存压力加大。

从受众需求谈新闻娱乐化倾向——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分析

从受众需求谈新闻娱乐化倾向——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分析

46
需要的实现。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媒体从网页、论
坛、博客等传统网络媒体发展到微博、微信等自媒体, 受众在网络上存在、聚集的方式也从浏览、讨论、关注、 围观发展到微信时代圈群化的网络生存方式叫在新媒 体时代,互联网和移动终端成为受众参与新闻活动的主 要工具,受众不仅是聆听者,也是参与者,其尊重需 要在参与过程中逐渐凸显。通过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学 习、反馈,受众将参与方式由主动观看转变至主动参与。 参与工具的提升带来反馈的即时,当某一热点事件出 现时,受众可以全程即时向媒体提供反馈,与其他受 众进行互动,表明态度、提供指导性意见,在他人采 用该意见或对该意见表明积极态度时 ,尊重需要便得 到实现。受众在实时对话、在线交流中实现广泛参与, 在互动中提升参与度。在愈加开放、包容、多元的网络 环境中,受众角色进一步提升至生产者、忠告者、建 议者等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角色,在进行参与、反馈、 建议的行为中,受众的自我尊重需要得以满足。
2基础娱乐需要倾向凸显,新闻遭遇泛娱乐化困境 受众基础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宿与爱
的需要。数字化技术的广泛运用与移动终端设备的普
45
THE FRONT ► 前沿
及在互联网环境下改善了受众接收新闻的条件,提高 了受众收发信息的能力,刺激了受众的基础需要,尤 其是对娱乐的需求愈发突出。
2.1受众追求基础效用最大化:扩大新闻娱乐化 影响范围
3.1议题需求转变,价值理性回归 如今,受众往往基于生理需求的感官刺激去接触一 些娱乐性信息,但长时间接触同质化内容后难免审美疲 劳,从而寻求带有严肃性议题的新闻信息。需求倾向性 的转变表明受众价值理性的回归,价值理性强调伦理的 重要性,过去对娱乐特质新闻的追求一定程度上起到解 放受众心理作用,但随着新闻娱乐化程度加深,一些暴 力、色情、政治反动的“新闻”披着娱乐化的外衣向大 众传递者违背伦理道德的信息,伦理的回归,带来受众

《媒介经营管理》备考资料整理

《媒介经营管理》备考资料整理

《媒介经营与管理》备考资料整理第一章媒介经营管理及其学科概述1、管理:是一种活动,是通过并协调人们而把事情做成的一个过程。

管理是一种宏观把握,对所有要素起统领的作用。

(填空题)2、经营:是指人们在社会商品的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内进行的社会活动。

经营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经营是现代化企业的最基本活动,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组织、环境等五大不可缺少的要素。

3、媒介经营与管理:是对媒介组织的经营任务或目标实现过程进行严密控制、科学把握和有效协调,是对媒介组织内部所有人力、物力、财力的控制与协调,力求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当然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媒介经营管理的层次和范围层次:分高层、中层和基层三个层次,呈金字塔形状高层管理:经营战略层或决策层。

中层管理:经营管理层。

基层管理:作业管理层,指制作层。

按系统论原理,不同等级的层次具有不同的地位、功能和作用。

在多级结构系统中,系统的最高层是决定、主导力量,而系统的最低层往往是基础结构,中层次起着连结和沟通的作用。

媒介的高层管理决定媒介经营管理的方向和走势,中层管理保证经营管理目标的落实和方案的实施,基层管理是媒介任务和目标的具体操作,没有这一层基础性工作,前两层管理将失去意义。

范围:(资金、人力、物力、信息、管理理念、策划、制作、推广、销售)5、媒介经营管理的职能和原则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革新原则:导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互动性原则、民主性原则、法制性原则、程序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第二章媒介经营管理环境分析1、媒介经营管理环境:指决定或影响媒介经营管理活动的发生、进行及其成效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总和。

2、媒介经营管理环境是主要特点:1)客观性:影响媒介的环境要素是客观存在的,媒介经营活动必然受到影响和制约。

2)复杂性:环境要素千姿百态、千差万别,宏观的微观的、外部的内部的、直接的间接的,不易分辩和把握,对从事管理人素质要求相当高、全面。

财经类纸媒如何准确定位

财经类纸媒如何准确定位

财经类纸媒如何准确定位作者:孙明静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11期【摘要】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作为信息提供商的财经媒体也随之快速发展。

但随着网络财经媒体的崛起,以及财经纸媒同质化竞争,财经纸媒的处境越来越危险。

本文通过抽取三家财经类纸媒,分析目前国内财经纸质媒体的市场定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分析国外优秀财经纸媒市场定位,为中国财经媒体的市场定位提出建议。

【关键词】国内财经纸媒国外财经纸媒市场定位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成长,财经纸媒迅速成为国内传媒市场上最为活跃、竞争最为激烈的媒体种类之一。

经济发展为财经媒体的壮大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但同时高度同质化的市场定位导致竞争进入白热化,财经纸媒如何定位才能突破目前群雄争霸的混乱局面呢?本文通过对中外财经纸媒的对比分析来探讨中国财经纸媒突围之策。

一、市场定位(一)市场定位概念“定位”这一概念最早由艾.里斯和杰克.特洛特提出,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对定位做出自己的解释:公司设计出自己的产品和形象,从而在目标顾客心里确定、形成自己与众不同的地位。

①媒体的市场定位是指媒体在分析市场环境的基础上,明确目标市场,凭借媒体产品在受众心里形成有别于其他媒体的地位。

(二)准确的市场定位有两个重要的作用一是有利于找准位置,形式差异化竞争。

目前媒体市场同质性竞争严重,要脱颖而出,不被其他媒体产品替代,首先要找准位置,进行差异化竞争。

二是有利于制定明确的市场营销策略。

产业的营销策略受其市场定位制约,只有确定了目标市场以及目标受众,才能够准确出击,达到最好的营销效果。

财经媒体的市场定位关乎媒体运营成败,准确的市场定位可以清晰勾勒出媒体市场的竞争状况,为媒体的竞争发展打好基础。

二、国内外财经纸媒市场定位的对比分析(一)国内财经纸媒市场定位及问题1、国内财经纸媒的市场定位国内财经媒体数量庞大。

目前国内的财经媒体有将近200家,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陆小华,将财经媒体分为五类:政经类财经媒体,如《经济日报》;证券类财经媒体,如《上海证券报》;经济专业型财经媒体,如《经济学消息报》;行业依托型财经媒体,如《中国纺织报》;新财经媒体,如《中国经营报》。

中国财经类电视节目受众分析

中国财经类电视节目受众分析

中国财经类电视节目受众分析艺术与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2012级15班金明120840701受众需求分析及选择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随着“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的时代。

故而我国财经类电视节目随着资本传媒热和传媒财经热的趋势发展了起来。

虽然我国证券市场散户数量的增加速度惊人,全民理财时代开拓了收视份额,但其依然具有分众传播的性质和优势,受众天然明确化,准确定位了财经类媒体的受众群。

分割受众群,了解受众需求,追求受众满意度便成了各媒体跑赢市场的关键目标。

根据以往统计显示,经济类节目成人观众的收视兴趣高于青少年观众,男性观众的收视兴趣高于女性观众,城市观众的收视兴趣高于农村观众,收入较高的观众收视好于收入水平较低的观众,并且文化层次高的观众比例占绝对优势。

[1]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将财经类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从大众中分离了出来。

我国财经类电视节目的种类划分,在此基础上将财经类电视节目的受众进行了细分,这便是分众传播的表现,意在抢占收视市场。

在节目对自身定性准确定位的时候,就是在寻找自己的市场空间,选择并满足自己的目标收视群。

[2]这就是将栏目定位在满足受众需要的不同层次上。

目前在我国财经类电视节目中,资讯综合类财经节目注重每日财经新闻和交易信息的报道,以硬性资讯的形式出现,让人们及时了解资本市场、商品市场以及金融市场上的各种变动以规避各种投资风险,做出正确投资决策,起到财经环境守望的功能,这在财经层面满足了受众的安全需要。

谈话类财经节目形式活泼,观众在收看此类节目时能感受到主持人与嘉宾们的互动,并且有些节目能通过短信、电话、网络等参与其中,节目嘉宾在谈话中体现各方观点,发生意见碰撞,其多元化的视角让观众总能找到与自己意见一致的看法与主张,这类节目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社交与归属的需要。

应该怎样认识当前的报业——媒介经济学的视角(上)

应该怎样认识当前的报业——媒介经济学的视角(上)

应该怎样认识当前的报业——媒介经济学的视角(上)老总笔谈应该怎样认识当前的报业——媒介经济学的视角(上)胡思勇2005年,我国报纸的广告收入普遍下滑,是20多年来的最低谷.不少报业集团的利润大幅度下降,有些出现了亏损,个别报社甚至到了发不出工资的地步.【1因此,不论是新闻学术界还是新闻实务界,都有同仁把2005年视为报业进入冰河期的"拐点".国外甚至有人预测,报纸将会在2044年消亡.这些观点,对于警示我们清醒认识报业严峻的竞争环境不无裨益,但也在客观上对业界产生了误导,这就是报业悲观主义开始蔓延.我认为,太遥远的未来往往是难以预测的,也是不可验证的.我们要做的,不是对报业遥远未来的莫名恐惧,而是冷静应对当前市场的变化,选择适当的决策行为.因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报纸仍会与我们同行.这至少有以下3个理由:理由一:市场结构由"春秋战国"争雄到"垄断定型化".经济收益由"暴利"到"均值回归"或微利.是产业演进的基本规律.报业不能置身于这个规律之外.供给与需求,是我们认识市场的两个基本概念,也是认识产业成长的基本工具.当一个市场存在有效需求而供给不足的时候,会诱发大量投资者进入,此时的市场是一个增量放大的市场,市场结构属于完全竞争,任何投资者都可以分得一块蛋糕,市场呈现"万家欢乐"的局面.但随着更多的投资者不断跟进,竞争密度加大,市场会逐步出现"两极分化":一部分优势企业壮大起来,一部分企业则陷入困难甚至倒闭的境地.这时,产业的利润被摊薄,新的市场跟进者会停止脚步,增量不再产生.而在既有市场内,为了生存和发展,存量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市场结构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即垄断竞争开始出现,强强联合以及并购会大量不可避免,少数几家企业最终形成比较稳定的垄断竞争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就整个产业或单个企业而言,市场规模或规模经济最大化了,而就单位产品的利润而言,以往的高盈利水平却会逐渐走低并趋于行业平均水平,亦即"均值回归",产业进入成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电业,食品饮料行业,日用化工品行业等都经历了这样一个产业演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集中化,微利化是产业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回顾我国传媒变革,其实遵循着与国有企业一样的改革路径:一一像发展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一样,传媒业通过发展子报子刊或联合办报办刊等增量改革,以及适度放开境外传媒进入,形成传媒的市场化,竞争化;一一通过组建报业集团,广电集团,体现传媒的企业化要求;——通过文化体制改革试点,推进改制,推动传媒相关机构商业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重点强调体制机制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即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快推进国有文化企业的公司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大力推进文化领域所有制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大力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4~-rgl专业化水平,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支持和鼓励大型中国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所以,我国报业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在宏观面放开市场,在微观面引进现代企业制度,重塑市场主体,解放和发展报业生产力,建立我国现代报业发展新格局.在这样一种改革变局和趋势中,报业既回避不了宏观趋势——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又回避不了产业自身的演进规律一一集中化,微利化.事实上,从1980年到2004年的24年间,我国报业始终处于高速增长中,发行量年均增长40%,远远超过同期GDP增长9.4%的水平.¨在广告方面,整个传媒业在最近10年增长了近20 倍,平均增长速度为35%,比同期GDP增速快4倍多.¨在过去5年间,我国广告收入总共增长了116%".报业之所以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报业在改革开放前由于意识形态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因素而发展不足.这个期间(1880年一2004 年)的增量发展其实是一种"补课式" 的"井喷"增长.报业的行业环境基本上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式"的竞争,也就是产业成长过程中人人都有收益的竞争.但增量发展越快,市场过剩时代的到来就会越早.前些年在一些中心城市爆发的价格战,其实就是在供大于求的条件下,各个报纸"拼成本,拼市场"的典型行为(这正如家电价格大战一样).因此,让报业再继续保持过去的高速增长是不可能的.有人预计今后若干年内,我国传媒广告收入保持10 %~15%的年均增幅,是比较理性的.'7)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我国市场形态由短缺向过剩的转变期.我国报业广告增长在这个时期也几乎同时达到了一条经典的"倒u形曲线"的最高点,即1990年以来,我国报纸广告收入呈上升趋势,1993年增长133.1%,但增速在1994年后趋于减缓,1995~-T滑到30% 以下,1999年为7.6%,进入平衡的增长阶段.笔者没有掌握整个报业的利润演化数据,但从我国省级党报平均利润情况看,"均值回归"的趋势比较明显.我国部分省级党报1966年的平均利润率为10.88%,1979年为13.44%,1989年为25.03%.1999年为12.16%.这种利润水平与一般行业10%的利润率出现了趋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集团的发展壮大遵循着与工商大企业形成一样的规律:并购.我国报纸大并购时代即将来到.一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政策上对集团化建设的支持,特别是对跨地域,跨行业发展的试点,激发了传媒集团的活力;二是大批亏损报纸将会降低身份寻找支撑;三是现有报业集团和强势报纸怀有扩张的冲动;四是集中化已今传媒2007.0341老总笔谈现端倪,出现了跨地区联合办报,跨媒体联合经营的势头.比如2004年,在报纸总量减少9.3%的情况下,全国报纸平均期印数增长2.31%;总印数增长5. 17%;总印张增长23.55%.各项增幅均超过2003年的增长水平.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报纸之间不再可能共荣共赢.这虽然有些残酷,但它是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律,我们无法改变.不同产业的属性,决定不同产业的市场结构会存在差异.寡头垄断尤其是传媒公司所处市场的最普遍的市场结构类型.¨"正如工商企业集团通过并购扩张一样,发达国家的传媒集团也是通过并购扩张的.进入21世纪,集团兼并则成为美国报业扩张的最大特点.其中,2000年是美国兼并数额最大的一年,共实现53笔交易,涉及135家日报,交易总额142.5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其中,论坛公司兼并时报一镜报公司就花费了80亿美元,创美国报业单项交易额的最高纪录.经过2000年的大兼并,美国15家最大报业集团中的3 家从此消失,报业集团的数量进一步减少,而平均每个集团控制的报纸显着增加.(㈠进一步看,在传媒业内部,各个形态的媒体都经历着同样的阵痛:比如杂志,国内市场存在9000多种,淘汰率一直很高;比如互联网,在2000年的泡沫破灭中不知倒闭了多少网站;比如电视,2000年报纸广告收入增幅为21 %,广播为25%,杂志为49%,电视曾一12%的增长.¨潮起潮落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我们不能把报业过去多年超高速度发展当做今后理所应当的路径,要用足够的市场经济眼光来观察市场的"风浪"和"沉船".理由=:替代性是观察一类产品能否被代替的关键指标.在"后发媒体"不断蚕食报纸市场的同时.媒介在竞争中出现了分工与融合.个性化在不断彰显从1636年德国莱比锡发行第一份新闻日报《莱比锡新闻》算起,报纸已走过近400年历程,新闻媒介也经历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四种形态,每一种新生媒介形态的出现,都会吸引既有媒介相应的受众,进一步分割报纸帝国的领地,但是不是就一定会替代报纸呢?回答是否定的.诚然,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已进入图像时代,电子时代,网络时代.图像是我们这个时代无所不在的新的语言.现代信息媒体也无时不在包围我们.传统的文本时代受到严峻挑战.但是,各种不同媒体并不完全具有可替代性.第一,虽然各种类型的媒介产品在提供资讯和娱乐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但报纸,电视,收音机,杂志,书籍,电影,音像制品等这些媒介都各自关注了受众迥然不同的需求层面,满足了受众特定方面的需求,受众也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使用和利用这些媒介,获得不同的消费效用.因此,这些媒介不存在百分之百的可以替代.如同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都属于球类运动而活动方式, 竞赛规则,运动体验等截然不同一样.第二,对受众而言,报纸与杂志的主要功能是为读者提供资讯与意见的服务,而广播,有线电视,电影与音像制品等主要是提供娱乐服务.而报纸与杂志也有区别.报纸可以有鲜活的简短新闻,杂志则更多的是深度分析与评论,并且针对的市场更窄.第三,由于媒介内容干差万别,作为内容资讯载体的不同媒介,它的可替代程度也大大降低.由于技术的发达,一方面,媒介在提供娱乐服务方面,相互间的可替代程度提高了许多,但另一方面,媒介在具有创造性和新鲜感的娱乐节目之间的可替代性又降低了许多. 第四,不同媒体提供服务的方式是不一样的.电视节目具有随机性,而报纸具有直观性,标题一目了然.电视具有不可移动性,报纸具有便携性.电视具有一次性,流失性,而报纸具有重复性,保存性.网络具有海量,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自主选择性,而简单化,情绪化是它的缺点;报纸具有分析与深度,使阅读成为一种情感与思想的体验性消费,它对人的精神,情感,思想的渗透力更强;电脑屏幕极易使眼睛疲劳,而报纸相对要好得多,等等.第五,对广告而言,媒介的可替代性也是有限的.这是因为媒介提供给广告商的受众类型各不相同.媒介的差异,直接带来的影响,到达目标受众的成本,媒介所服务的受众的地理差异,人口学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是投放广告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在各个社区中,不同媒介在不同家庭中的渗透程度不同,赢得受众注意力的时间不同,人们使用媒介类型的组合不同.这些林林总总的问题左右了广告商利用媒介的方式,决定了广告商选择哪一种媒介作为自己的广告投放对象.这里,简约谈谈网络问题.对报纸悲观恐怕主要是因为网络兴起.就广告而言,互联网适合于分类广告,更能使商业信息针对特定的小受众群.一些传统媒体特别是那些依靠具有针对性的分类广告的报纸和杂志,会感到威胁.但是,互联网也有弱点,人们打开网站,是为了免费获得信息,如果要人们付费,网络就会减少光顾的人群.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是平面媒体,但它的翻动并不像报纸那样方便;它的视屏窄小,人们往往毫不犹豫地关闭突然出现的"旗帜广告"(它扰乱了人们的阅读),网络广告的"强制效应"往往被打折.所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传媒供应服务作为一项经济活动的潜在问题是,几乎没有公司真正建立起可从中赚取足够利润负担这种服务成本的运营模式.""大体而言,仅靠广告赚取的收入是不足以负担提供免费在线服务所耗费的成本的."有一些向用户收取访问在线媒体的费用取得进展,但主要是一些针对面很窄的服务(如专业信息)吸引了订户,如<华尔街日报>网络版,订户在2002年12月为53万人,每人支付年订阅费29美元,尽管如此,<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仍在亏损,2002 年仍然不能达到收支平衡.【I3所以,网络作为一种新生媒体,至今还没有形成_种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今天真正能够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网站并不多,网站的盈利能力暂时还普遍较低.在传媒集团中,网站暂时还不能成为大的利润中心.如果考虑到它的巨额投入的话,它的利润反馈更小.如果它必须付出内容成本(给报纸内容付费)的话,那么,它的利润会更小.(见表1)现在,应该说,"不惜任何代价也要在网上一展拳脚的角逐已经平息",网络应该进入理性的发展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度重视品牌的时代.尽管观众分流到各种分类更细的传媒中,许多广告商依然主要依靠主流传媒来创造未来的大众消费品牌.媒体覆盖受众和打造知名品牌的能力仍旧是针42今传媒2007.03老总笔谈表1:中美两国媒体广告份额\\勘癸\美国中国报纸19.7%22.S%电视38.330石23.电台5.20%2.杂志15.35%2..2础略互联网528%1%户外2.28%41.1%其他13.86%1.89%资料来源:美国为2004年数据;中国为2003年数据.对广告商的一个很强的卖点."什么使一个品牌成名,是来自于与全体大众的交流"."所以至少目前,额外的传播渠道和更多特定营销的机会刺激了广告需求的增长,而不是减弱了对传统媒体的广告版面的兴趣.鉴于这个原因,许多人把新媒体的到来看做是对传统大众传媒的补充而不是替代.互联网在广告市场上的作用好比'给高速公路多加了两条车道,这意味着整体交通能力增强了'.通过新媒体进行'微观'营销,额外增加了广告活动的数量而不是替代了大众营销.""只要传统媒体一直是接触广大观众的最方便的途径,它们就不会被取代."¨'第六,媒介需求弹性存在差异.这包括价格弹性,消费弹性.当一台电视,电脑售价在万元以上的时侯,价格约束了人们的购买力.尤其网络还是属于新兴媒体,买电脑和上网都需要经济实力.随着电影场所的现代化,消费者对电影的需求也具有弹性.报纸的优势在于,它的需求价格通常弹性很小或无弹性,也就是说,报纸价格的变动并不能很大程度上影响报纸的销售份数.一方面,报纸的经营模式本身是两次售卖,第一次售卖通常都是非盈利性的;另一方面,它是一种"雪块效应".读者的每次花费都很微薄,就像雪块融化那样不知不觉,看不见减少的速度.因此,报纸一次消费的"怜惜度"较低.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是收入很低的农民工,他每天也可能要买一份甚至几份都市报.¨第七,新闻史证明,新兴媒体兴起是推动媒介繁荣而不是直接替代.电视的普及并没有动摇报纸.如美国家庭,1950年每天使用电视的时间为4.35个小时,1985年为7.07个小时,对电视的依赖程度提高了61%,但报纸的发行量也从1960年58881746份上升到1985年的62766232份.1992年的一个调查是,81%的美国人的绝大部分新闻来自电视,54%的人的全部新闻来源于电视¨.然而,这个调查距今13年了,而且正是美国"新经济"的狂飙期,也是信息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期,但《今日美国》报正是在这个时期成长起来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等也都没有消失,发行量也没有人们想像的那样大幅下降,全美日报1985年~2003年下降约14%¨,相反,广告却高于GDP的增长.比如2004年增长近4%.¨¨这说明,电视与报纸,网络与报纸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生死关系".据2004年春季的统计,在美国50个最大的受众市场中,78.6%的成年美国人每周至少要读一份报纸,53.4%的成年人每天要读一份日报,62%的成年人每个周末要读一份周末报.从主要大众传媒在每天影响的受众面来看,日报仍有相当的竞争力.到2004年春季为止,按平均阅读率计算,日报每天影响所及的成人达53. 4%,而电视黄金时段的成人收视率只有38.6%.相比之下,日报在每天中影响的成人面是最大的.即使18岁~34岁的年轻人中,每天读报的虽然下滑到占成人的41%,但从比例看,这个数字仍然并不低."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不能拿过去报纸占垄断地位的辉煌来要求今天.日本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传媒大国.在电子媒介方面,日本人每天平均接触电视的时间高达3.5,J,日寸,高于世界2小时的平均值.其他国家每天电视收视率的高峰多集中在夜晚某一时段,但日本则很有规律地呈现清晨,中午,夜晚3个高峰时段.¨同时,日本互联网的普及率提高很快,1995年还不足3 %,但2002年达到80%以上.但尽管这样,报纸在日本仍然是最受大众依赖的媒体.日本共发行报纸7190万份(远高于美国的5700万份),如果仅就每天的发行数量来看,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的《泰晤士报》等世界性大报,都很难与日本的5家全国大报等量齐观.在日本,有发行量1000万份,号称世界第一大报的《读卖新闻》,发行量达800多万份, 居世界第二位的《朝日新闻》,以及400多万份的《每日新闻》,250万份的《日本经济新闻》,还有200万份左右的《产经新闻》.c,¨不管新闻学术界如何认为,日本"忠实顺从的受众"带来了日本报纸的幸运,但它毕竟可以证明,报纸有自己的魅力和生命力.在我国,报纸与其他传统媒体相比,尤其在网络兴起的条件下,近几年来覆盖率并无大的变化,呈现相对稳定的特征.(见表2)表2:我国不同形态媒体的读者数量分析攫侏形杰娄魏2002定2003年2004芷昨唾挽93.2''93.7,'9I.7''难习鲫锫营韶23,'24,l,'2●违埠潮蛀拄臻特罚.1,'336,'3.7''违划谶豳!羝4%90.2,'90.2,'过j个耳瓣《渤噫l76''II41.9,'-一刚穸}lI体87.I''9I18,'9I.6,'资料来源:根据郑志《报纸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整理.《中国报业》2005年第11期.注:数据来源于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对中国30个主要城市的年度自主连续调查项目一一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CMMS.根据相关机构人口统计调查显示,报纸的核心读者群并没有"大量流失",读者质量反而有所优化:一一读者质量之年龄变化出现微调:35岁一44岁的年富力强的读者群有所上升;15岁一24岁的读者群有所下降;一一读者质量之教育程度出现变动:中高等教育的读者数量呈上升趋势,初等教育的读者数量有所下降;一一读者质量之收入水平出现差异:低收入读者比例下降,而1000元一2999元以及3000元以上的高收入者比例在增加,读者潜在消费能力上升.这说明,社会主流人群对报纸的依赖提高.综上所述,不同形态的媒介是同类"异质"的产品.它们可能是相近的替代品,但又不是完全竞争中的真正的替代品.s我很赞成佐藤卓己的观点:"如同时代不同,'新媒介'也在变化一样,在社会中为人们所主要运用的信今传媒2007.0343老总笔谈息传播手段也随着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发生变化.当然旧媒介并非被新媒介所取代.动作,发声等身体语言是最古老的人类用以传播信息的手段,在绘画和语言出现后仍为人们所利用.并且,在民间传说被印刷成书籍后,民间故事仍在人们的口头流传.在电视普及之后,人们照样在收听收音机.随着机能的分化,当新媒介从旧媒介中分离出来的时候,一般而言,旧媒介将因目的和机能的专门化而得以继续存在."从这种意义上说,新闻史也就是媒介分化的历史.计算机神话产生了"宏大的计算","宏大的记忆"(电子图书馆),"宏大的共同生存"(网民),产生了造就"网络公民"或"智民"的神话.但是,这是不是意味着现在玩游戏的所有孩子在将来会凭借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去检索国会图书馆的数据库,成为知识王国中的智民呢?"在现阶段将其(引者注:指网络媒体)作为历史来论述似乎为期尚早.但是,由此而来的幻想以及惧怕业已给社会带来了莫大的影响."应该承认,佐藤卓己的观点是深刻的.理由三:伴随产业结构,社会构成结构的演化.传媒结构有一个演化的过程.不仅形态差异的媒体之间会出现消长.而且同一形态的媒体之间也会出现消长认为报业进入冰河期有三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北京青年报>利润的锐减.这家媒体近10年来在北京市场独领风骚,所属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于2004年12月22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内地传媒公司境外上市第一只股票.或许就是这朵"报业之花"令人瞩目,因此,当2005年上半年净利润仅17万元,较去年同期的6630. 9万元下降99.7%的时候,立即令业界惊愕.二是<南方体育>等体育类报纸的接连倒闭;三是由于香港最后一份晚报消失,人们担心内地晚报也会没落不堪.这些现象接连出现,当然有其内在原因,但它们就一定是报业的"挽歌"吗?先从晚报说起.其实,晚报的危机并不自香港始.美国的晚报曾多于晨报.1950年,美国晚报在日报中所占比例达到80%,并且这一比例保持到上世纪70年代,波动很小.但从1980年起,晚报数量开始减少,2000年全国晚报进一步下降至727家,占日报总数的48.7%;2002年减少至692家,约占日报总数的47.5%(作者注:2002年美国共有日报1457家).美国晚报式微的主要原因有四个:1,大量城市晚报是以蓝领工人为主要读者的.1980年后,城市工厂大量迁移,工人外流;2,相当部分晚报停刊,并非因为它们是晚报,而是因为它们在市场中居第二位.广告商总喜欢在当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上做广告;3,随着报纸现代化印刷设备的普及和发行效率的提高,绝大多数市区的读者可以在早晨上班前看到报纸,同时大量日报增出下午版,这都在一定程度上抢了晚报的市场,而很多晚报在内容上又与晨报没有区别;4,晚报主要是大城市的产物,但近20年来大城市交通的拥堵令晚报送报车在午后的繁忙城市街道上举步维艰,大大影响了投递和发行效率,很难按时投递到户,而晨报的送报车在早上6点以前。

典型报纸的受众定位

典型报纸的受众定位

典型报纸的受众定位光明日报坚持面向知识分子的独特定位、体现以教育、科技、文化、理论为宣传重点的鲜明特色。

解放军报读者对象是解放军和武警部队、预备役部队的民兵、军工战线、党政机关、大中院校等所有关心国防建设的人们。

经济日报以经济界职工和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读者为对象.中国青年报发行对象为青年人,主要为高中和大中专院校学生等青年知识分子。

报刊文摘满足了高层次读者多样且有重点的阅读需求。

人民政协报——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大众科技报面向公众进行科学普及活动的国家级科技类报纸。

公益时报主要目标读者:政府高层管理者,企业家群体,具有新锐思想的学者群,民政系统公务员,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层和从业人员,基金会管理层和从业人员,大学生先锋队成员(参与民间组织和社团组织的大学生领袖),关心公益、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崇尚公益消费的广大市民。

环球时报中文版针对对关注日本、美国及台湾的新闻的读者;英文版目标读者群主要为外籍人士和在中国的英文读者。

健康文摘报针对各阶层读者,特别是中老年读者和患者。

经济参考报针对各级领导机关、经济工作部门、各类企事业及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其他各方面的读者。

青年参考为青年人办一份参考消息。

信息产业报IT行业的商业周刊。

中国产经新闻以产经、财经人士为主的社会主流群体。

他们包括企业家、经济学者、政府官员以及正在或即将从事经济工作的创业人士。

中国信息报为经济界、企业界人士服务。

中国劳动保障报主要面向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劳动保障工作者及城乡广大劳动者。

中国煤炭报读者群主要为煤炭企事业单位各级领导和决策者。

中国消费者报以广大消费者作为读者对象的全国性报纸。

中国石化报面向石油石化行业的综合性新闻媒体。

中国文化报文化管理者、文化经营者、文化消费者的报纸。

中国文物报面向社会,面向全国文物系统。

中国人事报面向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企事业单位人事工作者、人力资源管理者和研究者。

中国包装报面向包装原材料、包装制品、包装印刷、包装机械等生产企业和包装科研、包装教育等单位传播。

新闻广告中的目标受众定位

新闻广告中的目标受众定位

新闻广告中的目标受众定位广告作为一种有效的传播手段,经常在新闻媒体中出现。

而要让广告发挥最大的效果,就需要准确地定位目标受众。

本文将探讨新闻广告中的目标受众定位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用的定位策略。

一、目标受众定位的重要性在新闻广告中,准确地定位目标受众对于广告的效果至关重要。

只有将广告展示给真正会对产品或服务感兴趣的人群,才能提高广告的点击率和转化率。

同时,精确的目标受众定位还可以节省广告投放成本,提高广告的回报率。

二、目标受众定位策略1.基于地理位置的定位基于地理位置的定位是最基础的定位策略之一。

它将广告展示给特定地区的潜在消费者,以此来满足地理位置上的需求差异。

例如,当某品牌在某地区开展促销活动时,可以将广告投放到该地区的新闻媒体上,以吸引该地区的目标受众。

2.基于兴趣爱好的定位基于兴趣爱好的定位是一种相对精准的定位策略。

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历史和搜索行为,广告商可以将广告展示给与其产品或服务相关的用户群体。

例如,当某品牌推出一款新的户外运动装备时,可以将广告投放到喜欢户外运动的用户的新闻应用中。

3.基于人口统计学信息的定位基于人口统计学信息的定位是一种常见的定位策略。

广告商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年龄、性别、职业等信息来确定目标受众。

例如,当某品牌推出一款面向年轻人的产品时,可以将广告投放到年轻人常用的新闻平台上。

4.基于行为定位基于行为定位是一种较为高级的定位策略。

它通过分析用户的购买历史、在线行为等来确定目标受众。

例如,当某品牌想要推广一款面向健身人群的健康食品时,可以将广告投放给在社交媒体上经常搜索健身相关内容的用户。

5.基于个性化定位基于个性化定位是最为精准的定位策略。

它通过分析用户的个人信息、社交圈等来确定目标受众。

例如,当某品牌想要推广一款高端家居产品时,可以将广告投放给在社交媒体上关注高端家居设计师的用户。

三、目标受众定位的挑战与解决在实际操作中,目标受众定位可能会遇到一些挑战。

首先,获取准确的用户数据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媒介的核心受众定位

媒介的核心受众定位

媒介的核心受众定位理论与思考新闻爱好者2OO3/11媳n略酶艰荤矗睾譬媒介的市场定位一般包括两个方面:媒介自身定位和媒介的受众定位.当前,媒介之争已经成为受众之争.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受众就等于赢得成功,而赢得受众的第一步就是明确传播对象.所以,受众定位是媒介定位的关键,而核心受众定位又是受众定位的关键.无论哪一种定位,成功的秘诀在于,寻求市场"缝隙"和传播"盲点",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作为商业化运作的结果,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媒介格外重视受众调查,每一种媒体,每一家媒体都确立自己的核心受众,并根据受众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我国新闻媒介这些年也开始关注核心受众的定位问题.关于核心受众定位,有这样一些因素需要考虑:一,受众区域定位新华社1999年4月26let《地区性报纸占据中国报业市场主导地位》的消息报道:"一项覆盖中国60个主要城市的报纸读者调查显示,在各城市let报平均阅读率排名前三位的报纸几乎都是当地报纸."一份名为《六城市报纸影响力研究》的调查报告研究发现,我国当前区域报纸的影响力高度集中.各城市60%以上的居民,均认同一家报纸在当地最有影响.这6家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无一例外地属于当地报纸:《华商报》(西安,82.09%),《楚天都市报》(武汉,79.4%), 《广州日报》(广州,71.48%),《成都商报》(成都,66.17%),<新民晚报》(上海,66.01%), 《北京晚报>(北京,61.3%).①比较而言,富有社区归属感的,.能贴近居民实际需要的报纸往往能更多地赢得市场."新闻本土化"现象在国外早就被不少媒体认识,像<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这样的世界级大报在半径150公里以内的区域集中了80%以上的发行量.即使在华盛顿城外紧邻的地区,要想找到一份《华盛顿邮报》都需要巧妙的手段.老板钱得乐公口姜红开表示,"在纽约发行对我们完全没好处,除非有几份恰好落在广告公司之类的手中",他宣称:"我们的经济原理是设定为地方性报纸,我们依靠广告客户生存,我们认定我们的读者是常去光顾他们店面的人.我们知道我们也许能在全国成为销售很大数量的报纸,或者是全世界,但我们完全没有兴趣."《纽约时报》总编辑法兰克上台伊始,一反前任办"全国性大报"的思路,着眼点为"地方性报纸的成长".他强调:"我们一定要回到纽约地区,因为这是主要广告所在,也是我们的根据地,我们必须扎根在这个地盘."⑦一度喊出"全国性晚报"的《羊城晚报》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也收缩战场"打回老家",追求"地方新闻,羊城特色".《北京青年报》1996年以前提出的空间战略是"立足北京,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并通过卫星传版等方式积极在全国各大城市开设分印点,与当地报纸争夺市场.但从1996年底开始,该报及时调整战略,提出"固守北京",撤回在北京以外的攻势,广告收入连年过亿元《广州let报》的发行定位在广州市和珠江三角洲,这个半径200公里以内的区域集中了96%的发行量.③报纸走地域化发展道路的主要原因在于,现代报业的收入主要靠广告.从总体上说,报纸的发行量越大,广告收入越多.广告商都愿意在发行量大的主流报纸上做广告.同时,广告商的选择还有地域化和专业化等因素."北青报"前社长崔恩卿提出,所谓"地域影响力"可以用物理学中的"压强原理"来解释,即在等量外力的作用下,受力面越小,压力越大;受力面越大,压力越小.一杯水泼向操场不会留下痕迹,一杯水泼在桌面就会让人拿起抹布去抹桌子."压强原理"表现在市场营销上,崔恩卿称之为"相对影响力原理",也叫做"小市场,大影响".假如一份发行5万份的报纸洒向全国,无异于一杯水泼向操场;全部集中在某一城市,相当于一杯水倒向桌面.当然后者的影响力更大,广告商在选择媒体做广告时,也一定会选择后者.④.其次,媒介的"地域影响力"与新闻价值的"接近性"要素与受众的"求近"心理有关.不同地区的受众除了对本地发生的新闻更为关注外,往往还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地区受众的特定需求.所谓"区域定位",其实针对的也是特定区域内受众的需求.比如,调查表明,北京的读者对体育和娱乐新闻的需求相对较高,上海的受众更关注国内新闻和财经新闻,广州的读者最关注国际新闻和本地新闻,成都读者倾向于关注国内新闻和本地新闻,武汉和西安的读者更倾向于从报纸中获取生活服务类信息.@ "地域影响力"或称"新闻本土性"的深层次要义还在于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对本地受众在长期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精神积淀和风土人情以及基本的价值标准的尊重.目前在世界各国,"一城一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主流报纸往往是该城市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和支撑.成功的区域性媒体,都注重保存和挖掘本地区的文化资源,体现本地区的优秀文化传统.如广州报纸从版式到内容体现的岭南文化特色,北京与上海媒体分别显示的"京派"和"海派"文化特征,安徽卫视从台标到频道标志再到自办节目(如《相约花戏楼》)所追求的徽派文化特征.有这样一句话:"电视是天上飞的,越具全国性越好;报纸是地上跑的,越具地方性越好."的确,传播工具和传播方式的不同,决定了报纸比电视更需要确立其地域影响力.二,受众职业身份定位不同职业和身份的受众,兴趣爱好常常大相径庭,即使他们同在一个城市.任何一家媒体在进行核心受众定位时,都不可能将所有职业身份的受众的需求和爱好一网打尽.确定媒介所针对的主要传播对象的职业身份范围,是核心受众定位的关键.咽XINWEN.AIHAOZHE2003/11新闻爱好者近年来,颇受媒体青睐的受众群体被称为"新四有人群",即"有点权,有点钱,有点品位,有点闲(善于休闲)".这些受众由政府机关,教科文卫单位或企事业单位的公务员,专业人士或"白领人士"组成,可称之为"强社会行动能力人群"(简称"强力人群"),或"强势群体","主流群体","重量群体"等."他们在社会群体中属领军人物,起主导作用,各种需求旺盛,支付能力强劲,影响着生活时尚和消费潮流."⑥大多媒体想要吸引的,是他们的眼球;广告商觊觎的,也正是他们的口袋.广告创利与"强力人群"的关系十分密切.英国的《经济学家》发行仅5万份,广告价位长期居高不下,因为它的读者主要是西方世界的政要和大亨.美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夜线》播出时间很晚,谈论的多是一些高层次的政治,战略问题,收视率不高,但收视者是美国的决策者,广告收费很高.同样,中国的《计算机世界》发行量仅20万份,对于一张全国性大报来说不算什么,但由于面对I-I'行业的领袖人物,在IT行业中影响力大,受到I-I'广告业的大力追捧,年广告额达到2.3亿元.⑦当然,媒体热衷追逐"强势人群"带来的结果是对"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缺乏关怀.《中国青年报》《冰点》调查发刊辞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个社会中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已经无人关注,官员,大款,明星充斥着媒介,芸芸众生怎么样活着,他们在想什么,要求什么,愤怒什么,很少见到报道."⑧虽然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有些媒介重利轻义甚至见利忘义,但仍有一些传媒和传媒人在普通人那里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东西.不少都市报一出现,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受众身份定位——老百姓或市民.《华西都市报》自称"市民的公仆",《燕赵都市报》致力于"为市井人家办报,让平民百姓爱读",<楚天都市报》希望"帮市民之所需,解市民之所难",《大河报》则"采缤纷天下事,入寻常百姓家".不管领导还是群众, "白领"还是"蓝领",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市民".再比如说,广播在电视的冲击下一度走向式微,一些从业人员认识到广播要发展, 不能靠过去的"广播"模式,必须代之以"窄XINWENAIHAOZHE播"的模式,彻底走专业化的道路.一些电台已开始针对特定职业和身份的受众,比如为学生,出租车司机等设计了有特色的节目. 三,受众年龄定位不同年龄的人对信息的需要也不尽相同,老人比较喜欢健康知识,养生之道之类的栏目,中年人对"硬新闻"更感兴趣,年轻人则希望了解游戏,娱乐,时尚等信息.所以,年龄定位也是核心受众定位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时还是影响收视率,发行量,甚至广告收入的重要因素.大多数白领报刊或栏目都把受众目标锁定在消费能力旺盛的中青年身上.《北京晚报》原来的定位以老年读者为主,2000年重新做了调整,把中青年人作为阅读的生力军.增加的专刊有:"新知周刊","时尚周末","e时代","资本财经","人才周刊","楼宇","汽车"等,使发行量成功上扬.当然,众多媒体把受众年龄定位在中青年人,同样存在对消费能力不强的其他年龄段的受众,比如老人,少年,儿童的歧视.四,受众文化教育程度定位不同媒体,不同栏目对自身核心受众的文化教育程度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而言,报纸读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比电视观众的受教育程度高,因为要成为报纸读者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识字,所以文盲受众自然被排除在外.大型综合性日报的受众比晚报,都市报的受众的文化水平高,时政类节目的受众比游戏类节目的受众文化素养高.主流媒体通常把自己的受众定位为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这一类人正是社会强势群体,拥有较强的"话语权"和投资决策能力,是广告商青睐的对象..地域,职业,年龄,文化这四个方面的因素是影响核心受众定位的决定性要素. 《中国经营报》是在受众定位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媒体o1996年之前,它还是一份办给专业户看的报纸,后对读者对象和市场进行研究发现:中国经济体制的转轨期基本结束,一些认识到商业运作规律的经营者开始出现,他们是"市场竞争有序化的寻求者".这类读者就是《中国经营报》的核心读者,他们的基本条件为:1.年龄:25—45岁.超过此年龄上限者,不易于接受市场经济观念;不足此年龄下限者,观念尚未成熟.2.学历:大专以上.不受正规教育者很难参与有序竞争.3.身份:企业职员(含主管,经理等经营管理人员及自由职业者).4.职业取向:从事经营或管理(大公司经理,小公司老板).5.读报需求:对经济形势和经营环境的了解;对从业行业的认识;对经营思路的启迪;对管理概念的学习;对发展前景的预测;对经营或管理技巧的掌握.◎除了地域因素(《中国经营报》是全国发行), 前四个方面正是对读者的年龄,职业身份和文化教育水平的分析定位,第五个方面其实是媒介自身的定位.确立了新的读者定位后,该报取得了市场条件下的历史性突破.除此之外,影响核心受众定位的还有性别,民族等因素,以及偏好,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变量.比如《南方周末》在1998 年9月25日公布的一整版《对你我的调查》这样描述它的读者群:"1/3的读者学历在大专以上;90%的读者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让社会变得更美好';价值观上突出表现为有社会责任感,对社会问题关注度高."这一状况与《南方周末》"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的宗旨较为一致,从精神层面对核心受众的内涵做了补充.总之,媒介只有在市场需求中找准自己的受众定位,并以满足受众需求为目标来设计和塑造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注释:(1)(5)杨静《六城市报纸影响力研究》,《中华新闻报)2002年4月2日.(2)(6)罗建华《点击报界新概念》,《新闻记者)2000年11期.(3)(7)王荣《试论报纸的"有效发行"与"无效发行"》,《新闻大学》,2001年秋季号.(4)崔恩卿《城市报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选自万力主编《媒介经营与产业化操作实务》,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112页. (8)刘勇,《媒体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版,315页.(9)徐方《(中国经营报)改刊的市场化运作》,选自万力主编《媒介经营与产业化操作实务》,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122—123页.(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安徽大学新闻系讲师)编校:施宇啊。

“大众化”视野下的财经新闻

“大众化”视野下的财经新闻

“大众化”视野下的财经新闻在当今社会中,财经新闻日益成为人们的焦点,尤其是在大众化视野下,财经新闻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从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经济宣传报道,到改革开放后兴起的深度经济报道,再到随着股市蓬勃而产生的证券报道,直到2001年加入WTO后的新型财经新闻,可以说我国的财经新闻虽发展远远迟于国外,但也已经历了不少变化。

在大众化视野下,财经新闻更加注重受众的需求和市场的发展,从而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在当今社会中,大众化财经新闻作为近年来刚刚兴起的新闻类型,更加注重受众的需求和市场的发展。

大众化财经新闻的特点是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

在撰写财经新闻时,会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读者能够快速了解财经动态。

大众化财经新闻还注重与读者的互动,积极听取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除了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之外,大众化财经新闻还注重报道的内容和深度。

在选择报道内容时,大众化财经新闻会选择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如股市、房产、投资等。

同时,大众化财经新闻还会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信息和原因,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经济现象和趋势。

大众化财经新闻还会新兴产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议题,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另外,大众化财经新闻还会注重传播方式和渠道的创新。

在当今社会中,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财经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渠道。

大众化财经新闻会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采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报道,使读者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财经信息。

大众化财经新闻还会积极开展与读者的互动,通过评论、调查等方式与读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提高读者的参与度和黏性。

在大众化视野下,财经新闻更加注重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

注重报道的内容和深度,新兴产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议题。

还注重传播方式和渠道的创新,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多种形式的报道和互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大众化财经新闻将会成为未来财经新闻发展的主流趋势。

报纸营销:受众意识ABC

报纸营销:受众意识ABC
02年第 6 0 期
江西社会科学 Ja gi ca S ine in x S il e cs o c
! 与销 企 营} 业
报纸营销: 受众意识A C B
口 傅 家伯
( 江西财经大1 报纸媒体在都市化情节影响下 , 摘 竞争 日趋激 烈, 报纸营销的时代已经来临。文章立足 市场转 型、 市场促销和市场定价等角度透视 受众 意识的重要的程度 , 受众己成了平面媒体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的至关
这是报纸媒介 市场的客 观趋 势, 也是各路报主的一种客观选择
谁也不会否定我国的 媒介市场已 经进人到相当程度的繁荣时 期。 据统计, 有近三千份 “ 国内 报纸
在发行 , 有几 十所大学开设了新 闻院系, 国内传媒业 已连续三年保持百分之二十五的增长 , 利税总额
甚至超过了 创税大户 烟草业, 成为国内的第四大 支柱产业。1 2 1 繁荣给 报业带来的烦恼即 同质滞 , “ 销” 同 质即表明媒介产品的 高度趋同化和标准化, 市场中的同 类商品 在品质上几乎相同, 彼此之间 缺乏 个性差异, 找出差别。 难以 报纸的周末版热、 文化版 亲情版热 热、 带来报纸不断地扩版加厚, 栏目的 竟 相“ 克隆” 都充分说明了问 题。 因此, 传播效应几乎等齐的市场竞争中, 在这种 撬动价格 杠杆就常常成为较为有力的市场手段,
价格 的下 降。
稍有成本意 人都知 报纸的“ 定价” 识的 道, 负 使其售价远 远低于它的实际制作和发 行成本, 报纸 对于 读者的 售卖实际上是 处在一种“ 赔本赚吃喝” 的境地。 川 换言之, 依靠卖报纸是无法实现报纸再生 产资 金回 笼的。 9 更i 论获得报业经营的利润了。 那么, 什么报纸经营者还乐此不 为 疲呢? 一是由于 报业市 场的 经营出 现了高 度的同 质趋同的稳定平 衡,只有价 格才能 捷动这块平衡板,

互联网时代财经新闻的话语表达与角色定位

互联网时代财经新闻的话语表达与角色定位

互联网时代财经新闻的话语表达与角色定位在互联网时代,财经新闻的传播和观众获取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财经信息的需求,而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使得财经新闻可以更加快速、全面地传播到每个角落。

在这个新的传播环境中,话语表达和角色定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互联网时代的财经新闻话语表达更加多元化和立体化。

传统的财经新闻由主流媒体主导,信息呈现单一的角度和观点。

而在互联网上,不同的财经新闻平台、自媒体、博客和社交媒体都可以发布财经新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和评论者。

这意味着财经新闻的话语权不再集中在少数权威的媒体机构手中,而是分散在各种声音中。

人们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获取来自多个角度的财经信息和观点,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财经领域的动态。

互联网时代的财经新闻角色定位更加多样化和平等化。

传统的财经新闻主要由专业的记者和编辑团队来制作和发布,而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财经新闻的制作和传播中。

无论是财经专家、投资者、企业家,还是普通民众,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个人网站等平台来分享自己的财经见解和观点。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财经新闻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和影响者,不再受制于传统媒体的门槛和限制。

这也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为更多声音和观点的表达提供了空间。

互联网时代的财经新闻话语表达和角色定位也面临一些挑战。

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成为了一个问题。

在互联网上,任何人都可以发布和传播信息,虚假、不实和不负责任的信息也经常出现。

人们需要更加谨慎和理性地对待互联网上的财经新闻,同时加强对财经信息的筛选和鉴别能力。

个人观点和意见的碎片化也可能影响到整体财经信息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更倾向于获取符合自己立场和观点的信息,容易形成信息小圈子和思维定势。

对于财经新闻的理解和判断,需要更多的思考和辨析,避免陷入人云亦云的误区。

在互联网时代,财经新闻的话语表达和角色定位需要更加注重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同时鼓励多元化的声音和观点。

从需要层次理论看经济类报纸的受众定位

从需要层次理论看经济类报纸的受众定位

从需要层次理论看经济类报纸的受众定位[摘要]随着我国媒介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经济类报纸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报业大战”的困局中,因此,明确受众定位在经济类报纸真正走向市场化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结合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了经济类报纸受众对经济信息的不同需求,提出了经济类报纸的初次定位和二次定位的具体操作方法。

[关键词]需要层次理论;市场定位;经济类报纸;同质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日趋深入,民众的生活与经济领域的联系可谓越来越紧密,由此催生了民众对经济信息的需求。

在当今传媒市场上,经济类报纸的火爆正是人们对经济信息的转化并作用于物质生产资料满足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深入的结果。

媒体和媒介产品走向市场化是中国传媒市场的大势所趋,经济类报纸作为报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难以避免激烈的媒体竞争。

从近年来一些城市报业竞争空前激烈的现象中不难发现,其中一大原因是由于报纸的趋同化(也叫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的。

报纸的同质化即报纸的受众定位不明,接踵而来的是传播内容及版式的趋同,结果同类报纸的可替代性强,这一现象同样也出现在经济类报纸中。

在国内目前众多的经济类报纸中,有其特色且较稳定的读者群的报纸并不多见。

报业竞争的根本目的就是争取受众,争取他们对报纸的购买,从而才有可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因此,笔者认为经济类报纸要想争取受众“眼球”首先应解决和处理好受众定位问题。

一、受众定位的涵义及其心理学依据受众定位就是确定媒介的目标受众,它是立足于对媒介市场的分析,对媒介产品的市场占位做出决策,媒介的受众定位实际就是要发现那些信息尚未得到充分满足,从而为某种媒介产品创造出市场需求的受众群体,以便对这种需求进行产品决策。

简而言之,即传媒提供的信息所要满足的对象是谁,也就是解决“给谁看”的问题。

受众定位可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对具有不同特征的受众的选择,也叫初次定位;其二是对同一受众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需要的选择,即二次定位。

中国主流财经类报纸受众定位研究

中国主流财经类报纸受众定位研究

中国主流财经类报纸受众定位研究摘要:目前我国财经类报纸的个性不够鲜明,同质化明显,有限的信息资源被分散,这就要求媒体明确自己的受众定位。

受众定位是媒体实现市场占位的基础,媒体能影响什么人,能影响多少人,是衡量其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本文以《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济时报》、《第一财经日报》等五家国内主流经济类报纸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各家报纸特色和受众定位,以期对实际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字:财经类报纸特色受众定位受众定位,就是确定媒介的目标受众,立足于对媒介市场的分析及对媒介产品的市场占位做出决策。

众所周知,随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媒介发展的速度极快,大众传播已经进入了“分众”时代,一家媒体覆盖全体受众已经不再可能实现,每一媒介都必须有所选择有所放弃,确定最适合自己的目标受众。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为财经类媒体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土壤。

全国现有专业财经类报纸170多种,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报纸以《经济日报》为代表,近年来发展势头明显减弱,尽管公信力强,但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减。

值得一提的是,本世纪初,一些主流财经类报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最为著名的数《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济时报》,《第一财经日报》等。

《中国经营报》的特点是实用性;《21世纪经济报道》的特点是新闻性,而《经济观察报》以深度报道见长,《中国经济时报》学术氛围浓厚,《第一财经日报》则整合了多种媒体资源,作为日报在新闻性和信息量方面对三家周报提出挑战。

中国新闻研究中心此前发布的国内报刊杂志影响力、公信力调查报告,在全国经济类的报纸中:《经济日报》为公信力最强;《21世纪经济报道》为影响力最大;《经济观察报》为最具成长型的报纸;《中国经营报》市场化操作经验更胜一筹,内容定位实用性强于他报;《第一财经日报》跨区域、跨媒体经营最为成功。

①成功的媒体需要对受众的数量和购买能力、受众的信息需求获得满意的度以及目标市场的占据情况做出精确地分析。

报纸定位——精选推荐

报纸定位——精选推荐

大众健康报产品定位1、受众定位:针对中老年人群。

报纸性质:这是一份周报,每周五出刊2、产品内容定位1、产品理念:以纸面媒体的形式来传播健康,它所承载的不是健康本身,而是健康所蕴含的理念文化。

旨在通过对健康文化的宣传,鼓励人们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帮助目前日益加深的亚健康状况。

2、办报前景: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健康与人们的联系日趋紧密,大街小巷随处都会有健康的呼声。

但我们身边的健康总是匆匆流逝,不会为你驻留片刻,我们的报纸就是这样一份能够帮你留住健康,留住健康的精神和内涵的报纸。

它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时刻冲在健康潮流的最前线,为你提供最疯狂的健康,和你一起做健康狂人,在这喧嚣的世界,它是你心灵的挚友。

3、核心产品:报纸采用纸面媒介和电子媒介双重方式,从而达到纵横传播的效果。

即以报纸的形式进行内容广度的传播,以电子版的形式加之相关内容的链接使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并形成沟通交流、市场运营、资源共享多位一体的运作模式。

纸质报纸是免费的,多投放在中老年聚集区,各大公司的年轻白领或工作压力大的工薪阶层的办公所在地以及公共场所人流较多的地方。

电子版进入网页并浏览页面是免费的,但从部分新增版面及相关链接中的资源是收费的,注册会员会有优惠条件。

4、报纸的风格:报头为红字黑底相间,代表“健康”,整体以蓝色为主色调,表明本报在对健康追求的同时坚持理性,本着传播健康向上的健康文化的信念,并有像海一般广阔的健康包容能力和信息量。

电子版则是将报纸中的所有标识都动态化,并附自动播放器,充分营造健康氛围,把读者带入健康的世界。

3、产品核心竞争力(1)纸质报纸部分,共分四版。

头版为彩板,主要是围绕近期的健康生活的最新动向,选取一个更抓人眼球的图片,以立体地形式独立在全版中央,并与周边的边栏形成覆盖,攫取最新颖的角度开篇,并对进行深入的全面介绍,以讲故事的形式,放大亮点,制造悬念。

右下角设导读,对后面的资讯进行索引。

二版主要是以宏观的形式,上半版采用健康菜单的形式,罗列新健康理念。

对财经类媒体的受众分析和市场定位

对财经类媒体的受众分析和市场定位

对财经媒体受众分析和市场定位的文献综述一、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一)选题来源:近年来,中国媒体特别是财经媒体竞争的硝烟亦见弥厚。

面向当地或区域性市场的财经类报纸成为投资热点。

《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等财经媒体的兴办在传媒业再次掀起阵阵热潮。

一个不容回避且日益紧迫的课题摆在了众多竞争者的面前:如何更好地面对受众,提高自身实力以应对挑战?要探讨中国财经报纸的发展与出路,有必要深入研究国外财经报纸的发展道路与成功经验,寻找一条与中国本土经验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从而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研究背景:21世纪以来,中国以特色的“中国模式”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从而不断崛起与发展,并开始在世界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来,我国经济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财经周报的《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自2008年由周报改为日报的《21世纪经济报道》和我国第一份跨地区、跨媒体的财经日报《第一财经日报》这叫份财经类媒体在传播财经资讯、深度解读经济动态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发展成为新财经类媒体的佼佼者,在竞争白热化的报业市场中占据了可规的份额。

他们有其成功的背景和原因,重要的原因同然有其读者定位策略的成功实施。

如今的经济形势风云变化,社会阶层不断分化,读者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动机日益多元化。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一)研究目的:成功的媒体需要对受众的数量和购买能力、受众的信息需求获得满意的度以及目标市场的占据情况做出精确地分析。

财经媒体在业务、经营方面各有所长,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媒体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影响力的扩展与媒体明晰的受众的定位息息相关。

通过对财经媒体受众分析和市场定位来寻找出一条中国财经媒体生存发展的道路。

(二)研究意义:报业市场的读者定位就是对读者市场进行细分,意指报业经营者按照细分标准,即读者在阅报动机、阅撤行为特征、地域特征等方面的差别,运用系统方法把整体读者市场划分为两个以上不同类型的读者群的一系列求同存异的方法。

21世纪经济报读者特征——媒力中国

21世纪经济报读者特征——媒力中国

21世纪经济报读者群体特征《21世纪经济报道》拥有一支富有决策能力、消费能力、有着高学历且极具影响力的庞大的读者群。

《21世纪经济报道》的读者中,66.7%拥有单位决策权,34.7%的个人年收入12万以上,40.1%位居企业/公司中高层管理职位,且83.4%都受过大学以上教育。

(数据来源: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2007年9月)调查对象:中国新富人群。

(这一阶层相对年轻,经济状况较好,是目前中国社会的上升阶层。

)年龄:18-50岁收入:一类城市:家庭年收入8万元以上二类城市:家庭年收入6万元以上注: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家计调查,满足以上条件的新富(家庭)数量占中国城市(家庭)数量的10%左右。

调查方式:根据分层配额抽样,以问卷面访为主,在线填答相配合,比例约为2:1。

调查区域:一类城市: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二类城市: 南京、武汉、重庆、成都、西安、沈阳、青岛总样本量:10000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各1500,其余城市各500调查时间:2007年4-7月读者群体特征性别比例新富人群中,《21世纪经济报道》男性读者占75.5%,女性读者占24.5%。

年龄分布《21世纪经济报道》读者中,绝大部分是中青年,显示《21世纪经济报道》对于成熟读者的吸引力比较大。

他们具备很强的个人消费力和社会影响力,是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

学历状况83.4%的《21世纪经济报道》读者拥有大学以上的高学历。

与其他报纸读者相比,《21世纪经济报道》读者中,高学历的比例最高。

个人年收入《21世纪经济报道》读者具有雄厚的财力,读者个人年均收入14万元。

4.613.616.426.72810.550万元及以上20万元(含)-50万元12万元(含)-20万元8万元(含)-12万元4万元(含)-8万元4万元以下家庭年收入《21世纪经济报道》读者家庭殷实,读者家庭年均收入23万元。

雄厚的个人财力和殷实的家庭收入为《21世纪经济报道》读者旺盛的消费提供了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需要层次理论看经济类报纸的受众定位
[摘要]随着我国媒介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经济类报纸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报业大战”的困局中,因此,明确受众定位在经济类报纸真正走向市场化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结合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了经济类报纸受众对经济信息的不同需求,提出了经济类报纸的初次定位和二次定位的具体操作方法。

[关键词]需要层次理论;市场定位;经济类报纸;同质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日趋深入,民众的生活与经济领域的联系可谓越来越紧密,由此催生了民众对经济信息的需求。

在当今传媒市场上,经济类报纸的火爆正是人们对经济信息的转化并作用于物质生产资料满足的重要性认识不断深入的结果。

媒体和媒介产品走向市场化是中国传媒市场的大势所趋,经济类报纸作为报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难以避免激烈的媒体竞争。

从近年来一些城市报业竞争空前激烈的现象中不难发现,其中一大原因是由于报纸的趋同化(也叫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的。

报纸的同质化即报纸的受众定位不明,接踵而来的是传播内容及版式的趋同,结果同类报纸的可替代性强,这一现象同样也出现在经济类报纸中。

在国内目前众多的经济类报纸中,有其特色且较稳定的读者群的报纸并不多见。

报业竞争的根本目的就是争取受众,争取他们对报纸的购买,从而才有可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因此,笔者认为经济类报纸要想争取受众“眼球”首先应解决和处理好受众定位问题。

一、受众定位的涵义及其心理学依据
受众定位就是确定媒介的目标受众,它是立足于对媒介市场的分析,对媒介产品的市场占位做出决策,媒介的受众定位实际就是要发现那些信息尚未得到充分满足,从而为某种媒介产品创造出市场需求的受众群体,以便对这种需求进行产品决策。

简而言之,即传媒提供的信息所要满足的对象是谁,也就是解决“给谁看”的问题。

受众定位可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对具有不同特征的受众的选择,也叫初次定位;其二是对同一受众的不同方面,不同层次需要的选择,即二次定位。

为何受众定位在媒体自身的发展中如此重要,我们可以结合美国人本主义心
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

马斯洛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

这一学派研究对象为人的内心生活体验,人类生活的迫切问题与真实感受是这一学派关注的问题。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的理论正是从内因的视角解析个体的心理动力系统,他认为人类有一些本能化的内在需要,但各种需要的强度不相一致,马斯洛将它们以层级形式分布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由低层到顶层依次为基本生理需要(饮食、性、排泄、睡眠);安全需要(住宅、工作场地、秩序、安全感);从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威望、成就、名誉、地位),即在自尊的同时要求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使自己成为理想的人。

位于底层的两层需要马斯洛称为低级需要,后三类需要被称为高级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将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来分析的,指出了人的需要实质是与整个社会发展精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这一学说给媒体的启示有二:首先,它揭示了人的需要满足的重要性。

“以受众为本位”应成为媒体奉行的宗旨,媒体产业作为一种信息产业,其功能也就是最大限度提供能满足受众需求的信息。

其二,从需要层次论中可看出人类需要的多样性,即处于不同层次人的需要是不同的,这也告诉媒体在信息资源急剧膨胀的现代社会,任何一家媒体既不可能向所有受众提供同类信息,也不可能向同类受众提供所有信息。

对于前者,信息量显然太小,满足不了各层次受众需求;而对于后者,显然受众并无必要也不可能接受全部信息,就会出现大量“冗余”信息,在此情况下,媒体要想最大限度地收到有效传播效果,首先就要考虑受众定位问题,即媒体的传播服务对象是哪一部分受众,他们具有哪些特征。

只有找准受众定位,进而才能解决传播内容、方式等具体操作问题,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经济类报纸的受众定位的具体操作方式
(一)经济类报纸的初次定位
所有经济类报纸在进行受众定位时都必须要考虑这类报纸的受众应是关注经济类报道的,这就明显将另一部分受众排除在外。

这种划分虽然粗糙,却能缩小定位范围,从而为下一步的二次定位打下基础。

在确定了此类受众的总体特征后,我们就可以大体定出这类报纸的总体办报思想,报道内容及版式的设计。

在办报思想方面,经济类报纸应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一办报理念。

纵观不同类型的经济类报纸,其总体特点就是提供给受众经济资讯。

如此类报纸不围绕经济做文章,势必丧失自身特性和优势,失去稳定的读者群。

有些经济类报纸定位不明,没有牢牢把握以经济报道为中心,主题混乱,什么内容都登,结果弄成“大杂烩”报纸。

在报道内容上,经济类报纸还应树立信息服务意识,经济类报纸是经济信息的
载体,在报道内容上如何向受众提供有效的经济信息,是从事经济类报道的新闻工作者们应努力求索的问题。

经济类报纸的定位应以关注经济类读者为主,但这并不代表其不能报道其它类型的新闻,关键是视角的切入点要选对,应从经济的角度去反映社会事件,这样才能彰显出经济类报纸的特性。

如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几乎所有的报纸都有所涉及,报道的角度也不同。

不少经济类报纸就是从这次恐怖事件对美国本土经济及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可能会受到的经济冲击等不同角度去反映此事件的后果。

这样的报道与其作为经济类媒体性质紧密联系,其深度显然是其它报纸的时政版无法比拟的。

(二)经济类报纸的二次定位——进一步细分受众群
仅把受众分为是否关注经济信息两部分,只是得出了经济类报纸的普遍编辑思想,还不足以办出自己的特色。

关注经济类报道的受众内部情况也是比较复杂的,存在着诸如收入水平、职业分工、文化层次、价值取向、心理状态因素的差异,而处于不同层次的人对经济类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

因此,对经济类报纸来说,进一步进行受众细分是进行准确受众定位的关键一步。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观点,位于底层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比上层需要的要求更基本和强烈,因为这一层需要是直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基本需求密切相关的。

简单说来,处于低级需求满足层次的人较为关心衣、食、住、行等温饱问题的解决。

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仍有相当部分的居民处于这一层次,他们所关注的经济信息更多的是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服务类信息,如市场货物的供应情况,“菜篮子”、“米袋子”问题,人身财产保险、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等。

考虑受众普遍文化接受水平,在报道语言上应尽量做到深入浅出,少用或不用专业性太强的术语。

《上海申江服务导报》就是一份面向普通消费阶层受众的经济生活服务报,它的文章短小精干,信息量大,贴近市民人家,文字平实。

马斯洛在需要层次论中同时指出,人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后,必将向高级需求迈进。

高级需求的满足能引起更多个体的主观效果,即获得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且高级需求的满足比低级需要的满足更接近自我实现。

高级需求虽偏重于精神方面,但同样与物质生活生产、经济生活密切相连。

经济生活不仅仅是停留在满足对物质资料的满足,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高级需求的追求,物质需要的追求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即在温饱问题解决的情况下,人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生活。

物质生活的螺旋式上升必然带来精神生活追求的螺旋式上升,即人们对情感、尊重及个人价值实现的向往和追求。

当人的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时,他们更趋向于追求社会对自身的尊重和肯定,对自我价值和潜力实现的满足。

以这类受众为定位的经济类报纸首先应抓住其受众的特征: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有较为满意的工作及较为稳定的收入。

他们对经济信息的需要不会仅仅停留在基本生活需要,而会将视线更多投入到对经济信息的深度和广度的分析,获取这些信息是为更准确把握经济形势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从而促进自身素质发展。

经济类报纸如以这一层次的受众为定位,则应注意办报伊始就应将自己放在一个高起点,报道时应有全方位的视角,对经济问题即有宏观把握,又要有微观的细致的调查研究分析。

从报道形式和体裁上说,更偏重于深度报道,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经济现象的表象描述。

以我国财经类报纸中比较有特色的《21世纪经济报道》来说,在该报创刊短短一
年时间内发行量就一路攀升,风头直逼老牌的经济报纸《中国经营报》,其骄人业绩的取得首先应归功于该报明确的受众定位,用该报主编的话说,《21世纪经济报道》要做“中国的《华尔街日报》”。

它将受众锁定在政府、企业的管理层人员,财经、产经、业界精英。

该报在报道形式上几乎均为深度解析性报道,在具体写作手法上也趋向国外财经报道的手法学习,在版式设计上更强调视觉冲击效果,标题制作方面个性化色彩鲜明。

因此,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可见,受众定位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