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 愚公移山备课资料 新人教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修辞手法及其寓意。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愚公移山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方式引发学生对生活中坚持与努力的思考,他们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首先,学生们对修辞手法的理解还有待提高。在讲解对比、衬托、夸张等修辞手法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困惑。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我采用了举例和比较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实际语境中感受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继续关注这一点,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加强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
举例:针对修辞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练习,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例子,并进行模仿创作,以加深理解。在讲解愚公移山寓意时,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体会其精神内涵,并激发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勇于挑战、团结协作的品质。在教学讨论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展开,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思辨和口语表达能力。
注意:由于字数限制,本示例未达到2000字,但已按照要求列出教学重点与难点,并给出具体举例。在实际教案编写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拓展内容,确保学生理解透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1)
22 愚公移山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重点)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难点)1.朗读法;2.品读法;3.讨论探究法。
第1课时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
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还要不要发扬愚公的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1.作者简介列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2.文体知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字词积累箕畚..(jī běn)始龀.(chèn)穷匮.(kuì) 万仞.(rèn)孀.妻(shuāng) 智叟.(sǒu)一厝.(cuò) 荷.担(hè)迂.(yū) 魁.父(kuí)惩.山北之塞.(chéng sè)4.听读录音,注意重音、停顿及语气。
(1)惩/山北之塞(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5.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读出感情。
6.独立学习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译出大意。
(1)通假字①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②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③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④一厝雍.南(“厝”同“措”,放置)⑤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2)一词多义①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其.如土石何(副词,表示诘问)②之以君之.力(的)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③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④焉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词)⑤而面山而.居(表示修饰)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3)词类活用①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③面.山而居(名词活用为动词,面向,面对着)(4)特殊句式①宾语前置: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前置)②状语后置:告之于帝(状语“于帝”后置)③被动句:帝感其诚(译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④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即“汝之不惠,甚矣”,你也太不聪明了) 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故事。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
22 愚公移山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这则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播放背景音乐——歌曲《愚公移山》。
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了。
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通过学习《愚公移山》,让我们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
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
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1.时代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
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这一表现形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题解。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结尾极富浪漫主义,体现了人定胜天的乐观信念。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时,曾以《愚公移山》为题致闭幕词,鼓励全党全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坚持奋斗,排除万难,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同志又发出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伟大号召。
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
22 愚公移山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这则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播放背景音乐——歌曲《愚公移山》。
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了。
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通过学习《愚公移山》,让我们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
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
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1.时代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
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这一表现形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题解。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结尾极富浪漫主义,体现了人定胜天的乐观信念。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时,曾以《愚公移山》为题致闭幕词,鼓励全党全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坚持奋斗,排除万难,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同志又发出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伟大号召。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
《愚公移山》教案备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掌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4、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7·12模式。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结合注释疏通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结合注释疏通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7·12模式。
(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教学环节:一、德育专题:2017年10月18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习近平同志健步走向报告席,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
3万余字,近3个半小时,2300多名代表和特邀代表响起70多次掌声。
这掌声凝聚着党心和民心,这掌声升腾起信心和力量。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向未来的庄严宣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这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5)(含试卷)
22 愚公移山第一课时导入一(歌曲导入):播放MTV 《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导入二(情境导入):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下面请看动漫flash ——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1.作者简介《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2.交流背景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
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3.知识链接关于寓言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的目的。
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关于神话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4.积累字词(1)注音万仞.(rèn) 惩山北之塞.(sè)荷.担者(hè) 箕畚..(jī)(běn)河曲智叟亡.以应(wú) 一厝朔..东(cuò)(shuò)始龀.(chèn) 无穷匮.也(kuì)雍.南(yōng)(2)解释词语通假字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亡以应“亡”通“无”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虚词①“而”的用法a.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b.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c.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②“其”的用法a.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b.“他”:惧其不已也c.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③“之”的用法a.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c.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d.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④“且”的用法a.副词,“将”:年且九十b.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⑤“于”的用法a.介词,“到”:达于汉阴b.“向”:告之于帝⑥“焉”的用法a.疑问代词,哪里:且焉置土石b.语气词,相当于“呢”:始一反焉语气词,相当于“了”:无陇断焉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名词作状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特殊句式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倒装句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省略句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一)整体感知学生速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 1
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2.了解寓言的特点。
理解故事的对话、情节、悬念等知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示例。
设计一: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设计二: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谁都遇到过困难,遇到了困难是应该勇敢地克服还是选择逃避,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中有许多人,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道道险阻,常常缺乏耐挫力和持久力,最终选择了对目标或理想的放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愚公移山》中的愚公却是一位面对巨大困难敢于挑战敢于战胜的勇者,学习愚公,尤其学习愚公那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我相信我们每一位都会实现人生既定的目标。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朗读训练1、初读课文。
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
其间,遇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看注释或查字典。
教师不予指导。
2、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读,一个听。
听者发现读音有错,当即指出。
两人对某字的读音意见不一致时,记下这个字,留待一会儿解决。
如是,二人各读一遍。
3、订正读音。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
22愚公移山1.累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 辨析一词多义。
教知识与技术 2. 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学 3. 掌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 领会对照、烘托手法的表达成效。
目过程与方法剖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 理解愚公精神的深故意义。
标感情态度与学习愚公精神 , 正视成长道路上的困难险阻, 百折不回。
价值观1. 累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 培育语感。
教课要点2. 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1. 培育多角度剖析问题的能力。
教课难点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 领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导入一 ( 歌曲导入 ): 播放 MTV《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习的歌曲, 它陈述了中国古代出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 表达了后辈人对愚公, 精神的崇拜。
有人说, 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 一种是大路 , 一种是小道 , 可是无论哪一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展的都会有波折、有崎岖, 面对波折崎岖, 我们应当采纳什么样的态度呢?今日我们持续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 看看先人是如何对待困难的。
导入二 ( 情境导入 ): 愚公移山的故事人人皆知, 同学们耳熟能详, 愚公移山这首歌唯恐也都吟唱自如。
下边请看动漫flash ——愚公移山。
学生赏识画面, 品尝美好的乐曲。
1. 作者简介《列子》 , 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 早已散逸。
今本《列子》八篇, 可能是东晋人依据古代相关资料编写而成, 里面保留了许多先秦期间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 , 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 郑国人。
主张虚静、无为, 被道家尊为长辈。
2. 沟通背景本文选自《列子》, 成书于战国先期。
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 人们只好想象借助拥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梦想。
所以, 本文采纳了神话式的结尾, 反应了古代办感人民的美好梦想。
3.知识链接对于寓言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达到告诫、教育或嘲讽的目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
22 愚公移山1.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寓意。
3.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一、导入新课(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
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家及作品简介。
作家介绍: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简介:《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
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2.朗读课文,读好停顿。
点拨示例:(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再次朗读,并结合注释梳理文义,教师从旁指导,梳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倒装句】(1)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定语“三夫”后置)(4)告之于帝。
(宾语“之”提前)【省略句】(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2)(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主语“愚公”)(3)帝感(于)其诚。
(省略介词“于”)(4)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省略介词“于”)【教学提示】本文倒装句与省略句较多,在时间条件充足的前提下,教学时可作为重点文言现象进行讲解。
4.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的故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22 愚公移山1.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寓意。
3.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一、导入新课(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
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家及作品简介。
作家介绍: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简介:《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
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2.朗读课文,读好停顿。
点拨示例:(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再次朗读,并结合注释梳理文义,教师从旁指导,梳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倒装句】(1)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定语“三夫”后置)(4)告之于帝。
(宾语“之”提前)【省略句】(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2)(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主语“愚公”)(3)帝感(于)其诚。
(省略介词“于”)(4)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省略介词“于”)【教学提示】本文倒装句与省略句较多,在时间条件充足的前提下,教学时可作为重点文言现象进行讲解。
4.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的故事。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 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全文共勾画了五幅图画。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1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2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2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3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4段)。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愚公以90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环境在相当大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总之,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精神,能持之以恒,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的精神。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6)荷担者三夫(古义:肩负、扛;今义:莲)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0)惧其不已也(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1)(2021年整理)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 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1)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 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 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1)的全部内容。
22 愚公移山【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
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
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
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一、导语设计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
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示范背诵课文。
学生循声跟读.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1。
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正方:愚公实愚反方:智叟不智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运往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在本次《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是我在未来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和改进的地方。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文言文教学的挑战性,同时也感受到了学生们在面对难点时的积极态度。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尝试以生活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意识到愚公移山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个方法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他们能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坚持和毅力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愚公移山的情景,体验坚持和协作的重要性。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心得体会。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应用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愚公移山》,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掌握一定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提升文学素养。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从愚公移山故事中提炼出坚持不懈、努力拼搏的精神,激发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勇于挑战、积极进取的思维品质。
3.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感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4.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文学创作兴趣。
5.价值观念与塑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文化差异:理解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异,如何将这些文化背景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
河北省邯郸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
3.朗读指导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怎样划分?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4.列子和《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帝感其诚(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而: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
笑而止之(连词,表修饰。)
聚室而谋(表顺承。)
而山不加增(表转折。)
于:达于汉阴(介词,到。)
告之于帝(向。)
(4)古今异义
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古义:直。今义:手指。
三、合作与探究
(一)疏通文意
1.借助注释通读课文,培养使用注释的习惯。
2.试译课文。两个学生一组互译,将疑难点进行圈点批注,养成自学习惯。
3.集体讨论。将困难提出,然后全班交流探讨,教师适时点拨。
4.注意归纳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
(二)整体感知
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寒暑易节 易:更替。
固不可彻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何苦不平 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2)通假字
始一反焉(通“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3)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焉:且焉置土石(哪里。)
重点
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信心和毅力。
【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备课资料新人教版
【解析】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段析】第一部分:交代故事的背景.。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段析】第二部分: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解析】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的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法回答.。
在衬托方面,文中开篇介绍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雄伟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时间的绵长,这些都衬托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以及不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魄力.。此外,结尾写操蛇之神的“惧”,以及天帝的“感”,也从侧面衬托了愚公移山的决心坚不可摧.。
2.故事安排巧妙,引人入胜.。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本该是行动起来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接着本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凸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又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新人教版
22 愚公移山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
顺畅翻译课文,并理解课文寓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读课文,通过自由合作理解文意,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通过探讨交流,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体会对比、反衬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学会勇往直前。
1.文言文中常用词语的积累。
2.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诵读法、归纳法、自主合作交流法。
多媒体。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播放歌曲《愚公移山》)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
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坎坷,面对荆棘和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列子(前450—前375),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作品简介《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
全书共八篇,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的心智,给人以启迪与智慧。
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万仞.(rèn) 冀.州(jì) 荷.担(hè) 箕畚..(jī běn) 孀.妻(shuāng)始龀.(chèn) 智叟.(sǒu) 穷匮.(kuì) 一厝.(cuò) 雍.南(yōng)4.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方.七百里】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迂】曲折,绕远。
【惩.山北之塞.】惩,苦于。
塞,阻塞。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聚室.而谋.】室,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第22课愚公移山
《列子》一书,在汉代以后已有所散佚。
今本《列子》八篇(《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是东晋人张湛辑注的。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著名的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都是两千多年以前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观点的作品,是十分可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先后著文二十篇,约十万字。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其特点为:(1)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而富有表现力;(2)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3)故事具有虚构性;(4)常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解析】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段析】第一部分:交代故事的背景。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北山下面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在山的对面居住着。
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就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段析】第二部分: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解析】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的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到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
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法回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解析】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就报告了天帝。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写法。
在对比方面,最突出的是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
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
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
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
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此外的对比还有京城氏之子和智叟,京城氏之子刚七八岁,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则是“笑而止之”。
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
首先,在命名上就有对比的效果,一个愚公,一个智叟,实际的行为却相反,起到加强讽刺的效果。
其次,愚公有造福子孙后代大众的远大抱负,而智叟却只从年龄上、自然威力上考虑到移山的困难,没有远大的理想,只有平庸的思想。
再次,在实际的做法中,愚公有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地努力的精神,而智叟不但不出力,反而横加嘲讽和讥笑。
两相对比,效果更强烈。
在衬托方面,文中开篇介绍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雄伟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时间的绵长,这些都衬托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以及不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魄力。
此外,结尾写操蛇之神的“惧”,以及天帝的“感”,也从侧面衬托了愚公移山的决心坚不可摧。
2.故事安排巧妙,引人入胜。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波澜起伏,加之行文紧凑,笔墨舒洒自如,令人读后兴味盎然。
文章摆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写愚公“聚室而谋”,全家人纷纷表示赞成,接着本该是行动起来移山,谁知愚公之妻献疑,产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不解决,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决。
经过讨论,商量了办法,出现了移山劳动的盛况。
接着本该是苦战不休,不料跳出来个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碍,老愚公就和智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这样既凸显了愚公精神的可贵,又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列子射箭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
他拉满了弓弦,把装满水的杯子放在
拿弓的手肘上,然后射出箭去。
一箭连着一箭,前一箭刚射出,后一箭已拉满弦。
在这个时候,他全神贯注,像木偶一样一动也不动。
伯昏无人说:“你这是有心的射箭,而不是无心的射箭。
如果我和你登上高山,走在摇晃的岩石上,面临着万丈深渊,你还能射吗?”
于是伯昏无人便领他登上高山,走在摇晃的岩石上。
当临近万丈深渊时,伯昏无人背对着深渊往后退,双脚已有三分之二悬空了,才拱手作揖,请列御寇上来。
列御寇早巳吓得趴倒在地,汗水流到了脚后跟。
伯昏无人说:“修养最高的人,朝上能看到青天,往下能潜入黄泉。
他遨游八方,精神和真气都不会改变,现在你全身发抖,心中十分恐惧,你的这种心理也太糟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