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难经_阴阳脉法解析
《内经》《难经》脉法拾萃
《内经》《难经》脉法拾萃历代医家关于“脉法”的论著及流派,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自《内经》《难经》伊始,至近代为止,各家关于脉法的研究各抒己见,各具特色。
然而,因医者悟性及知识面的差别,涉及的脉法均有所局限性。
笔者在跟师学习过程中,认真研读《内经》《难经》,发现个中所涉及的脉法简明易懂,提纲挚领,临床实用性较强。
现结合吾师所传,归纳两种脉法,以资大家借鉴参考。
1 脉法分类述要《内经》《难经》传世千载,在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其中记载了两种易于掌握又切合实际的脉法,即三部九候法和独脉法。
1.1 三部九候法《难经·十八难》曰:“脉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然。
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
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
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后世所创的“三焦脉法”定位与此相似。
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还提到:“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擅中。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上竞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竞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三部九候法从宏观及微观角度分别勾勒出了切脉基本的法则,并使医者脑海中对脉形成了一种“象”的感觉。
这对以后找准病位做好了铺垫,对明确定位有显著指导作用。
另外,此脉法将五脏六腑、上下、前后、左右、表里、内外涵盖在内,后世所兴起的脏腑脉法、六经脉法等均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此类脉法多从“气”、“势”言之,例如,脉上竞上,胸喉为病,即脉气上移,脉势向上,多出现头部、胸部、咽喉、鼻腔、睡眠及上肢颈椎疾病,至于具体气聚何处当根据下文的“独脉法”去作鉴别。
1.2 独脉法《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难经(完整版)
难经(完整版).难经》是中医经典之一,分为论脉、论经络、论脏腑、论病、论穴道和论针法六部分。
其中,论脉部分包括了1-22难。
第一难中提到了“寸口”,即脉搏的大会聚点,是决定五脏六腑生死吉凶的重要依据。
人的脉搏每呼吸一次就会行走三寸,一天一夜共有一万三千五百次呼吸,脉搏会在身体周围行走五十度。
而寸口正好是五脏六腑的起始和终止点,因此用寸口来判断是很合理的。
第二难中提到了“尺寸”,这是脉搏的大要会聚点。
从手腕到肘部是尺内,主要治疗阴性疾病;从手腕到食指根部是寸内,主要治疗阳性疾病。
因此,将寸分为尺,将尺分为寸,以此来判断阴阳病情。
第三难中提到了脉搏的“太过”、“不及”、“覆溢”、“关格”等现象。
这是由于脉搏的阴阳不同,而导致的不同表现。
阳脉在手腕前面,脉搏应该浮起来,但如果过于浮,就叫做太过,如果不够浮,就叫做不及。
而阴脉在手腕后面,脉搏应该沉下去,同样也有太过和不及的现象。
如果阳脉过于浮,就会溢出来,形成外关内格的情况,阴脉过于沉,就会覆盖住阳脉,形成内关外格的情况。
这些现象都是阴阳病情的表现。
第四难中提到了脉搏的阴阳之法,即呼吸过程中心肺浮起来,肾肝沉下去,而脾脉则在中间。
如果脉搏浮起来又大又散,就表示是心脏的问题;如果浮起来但短而涩,就表示是肺部的问题;如果沉下去又长又牢,就是肝部的问题;如果按压的时候感觉湿润,就是肾部的问题。
这些都是根据脉搏的阴阳特点来判断病情的。
第五难中提到了脉搏的轻重。
初次测量脉搏时,如果像三颗豆子那么重,就表示是肺部的问题;如果像六颗豆子那么重,就是心脏的问题;如果像九颗豆子那么重,就是脾脏的问题;如果像十二颗豆子那么重,就是肝脏的问题;如果按压到骨头还感觉到脉搏,就表示是肾脏的问题。
最后,第六难提到了脉搏的阴阳盛虚问题。
如果阴气盛而阳气虚,就表示是阴盛阳虚;如果阳气盛而阴气虚,就是阳盛阴虚。
这些都是根据脉搏的阴阳特点来判断病情的。
浮之损小,沉之实大,因此称为阴盛阳虚。
从_内经_难经_伤寒论_和_脉经_看_独取寸口_脉法的形成与发展
从《内经》、《难经》、《伤寒论》和《脉经》看“独取寸口”脉法的形成与发展关晓光,夏铂(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关键词:脉法;形成;发展中图分类号:R2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2(2005)06-0067-01收稿日期:2005-10-24作者简介:关晓光(1963-),男,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医学与哲学、医学心理学研究。
脉诊是中医最独特的诊断技术,而“遍身诊法”到“独取寸口”脉法的过渡,是中医脉诊形成过程中最主要的脉络。
本文拟从《内经》、《难经》、《伤寒论》和《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入手,考察中医“独取寸口”脉法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其内在规律性。
1 《内经》———最早记载了“独取寸口”脉法,初步确立寸口三部划分并配属相应脏腑的雏形马王堆医书中,虽然尚无“寸口”、“气口”之名,但早已存在“寸口脉法”的思想苗头。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等《内经》前后非医书中,已明确提出“寸口”、“脉口”之名。
《内经》实际上记载了“独取寸口”脉法。
如《素问·五藏别论》所载:“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说明单诊手太阴寸口,即可以了解五脏六腑的变化。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还记载了寸口脉与各脏腑具体相配情况,曰:“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胫中事也。
”这种脉法把两手寸口脉分为上、中、下三部,相当于后世寸、关、尺,并引申出“上竟上”(即寸脉以上)和“下竟下”(即尺脉以下),使寸口分三部并配属相应的脏腑已经具备了雏形。
另外,从上文可知,《内经》中已有“尺内”、“尺外”、“尺里”等字样,可谓“尺脉”的最早记载。
《内经》中这一“寸口诊法”,较三部九候等遍身诊法尚未占主流地位,但其与“尺寸脉法”、“寸口人迎脉法”并存,反映了脉诊由遍身诊法向寸口脉法的过渡和发展的趋势,并成为后世“独取寸口”及“寸口”处划分寸、关、尺三部并配属脏腑的渊薮。
古为今用 返璞归真 ——漫谈《难经》脉针
古为今用返璞归真——漫谈《难经》脉针傅嵩青难经脉针2月23日在近代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人类证实了世界上能量密度最高的是用反物质来储存能量,物质与反物质在一起就变成了巨大的能量。
而我们祖先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归纳出八个字:“守中致和,道用其反”。
这种思维运用无处不在。
在研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我开始体会到身体中的一些奥秘,太极拳的许多招势的实质是用一个穴位去找另一个穴位,通过两个穴位的相合,身体就会产生巨大的能量,因而太极拳里的所有动作都是由这个能量带动而自然生成的。
《素问》中就有记载:木运平称敷和(太过为发生,不及为委和),火运平称升明(太过为赫曦,不及为伏明),土运平称备化(太过为敦阜,不及为卑监),金运平称审平(太过为坚成,不及为从革),水运平称静顺(太过为流衍,不及为涸流)。
不仅说明五行之偏(太过不及)所产生的状况,更指明了五行平(和)时之德, 所谓阴阳和合显其德而行其用。
甚至处世为人,“允执厥中”,不离自性。
而这一切都明明白白地“写”在脉里。
脉的沉浮、迟数、滑涩、虚实,显示出人体的阴阳、寒热、表里、虚实,知其偏而用其反,使脉回到“中”,让能量条达而人无病。
脉是“器”与“气”,“物质”与“能量信息”的高度统一。
现代通行的寸口脉诊,肇始于《难经》,集合了解剖写实,数术结构,脉动波态,能量时空,而以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确定阴阳失和状态下五行的位速形势,难经中更阐明了阴阳和合状态下,天人相应的中和平脉之位象形质势,从而授与医者脉诊的匙要,以有形的象和用确定和感知无形的气。
脉文化之命门归元是医学到文化的顶层设计,脉是融合到中国人行为里的逻辑,世俗的人脉,风水的龙脉,文有文脉,语有语脉,所以脉中涵盖了“气”,“势”,“法”。
“天人相应”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中国古典哲学和医学认为“天道”和“人道”是合一的。
天人相应最重要的体现是合于"气"。
气为经脉之本,脉为血气之先。
知道了脉,就了解了气,自然会去关注古人所说的“天人合一”现象,一年四个季节与土用,二十四个节气,每个月的朔望……。
难经,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
难经,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
第二十九难奇经八脉的症候〔原文〕难曰:奇经之为病何如?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①不能自收持。
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
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
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②,女子为瘕聚③。
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
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译文〕问:奇经八脉发生病变的症候是怎样的?答:阳维脉是维系着全身属阳的经脉;阴维脉是维系着全身属阴的经脉。
阴维脉和阳维脉不能起到相互维系的作用,就会使人感觉到精神恍惚、失去意志、体倦乏力、在动作上不能由自己来控制。
如果阳维脉单独发生病变,就常有怕冷发热的症候;阴维脉单独发生病变,则常患心痛症。
阴蹻脉发生病变,会在属阳的外侧表现弛缓,而属阴的内侧则表现拘急。
阳蹻脉发生病变,在属阴的内侧表现弛缓,属阳的外侧表现拘急。
冲脉发生病变,会使气逆上冲,而感觉到腹内胀急不舒。
督脉发生病变,会出现脊柱强直,甚至有昏厥的现象。
任脉发生病变,腹内的脉气凝阻结滞,常感急结不爽,在男子可发生七种疝气,在女子则成为瘕聚症。
带脉发生病变。
腹中胀满,腰部纵缓无力,有好象坐在冷水里的感觉。
以上这些,就是奇经八脉发生病变时所出现的症候。
〔词解〕①溶溶:《脉经》作容容。
丁德用说:“溶溶者缓慢。
”滑伯仁说:“无力貌。
”也就是形容体倦乏力的病态。
②七疝:即冲疝、狐疝、(广+颓)疝、疲疝、(广+贵tui)疝、癃疝七种疝气。
③瘕聚:是两种在腹部有块状的病症。
疲是结聚浮瘕,推移乃动,假借他物而成形。
聚是积聚,痛无常处,所谓“六腹之积”都属于结聚的疾病。
《奇经八脉考》·二蹻为病明朝奇经八脉考李时珍著秦越人《难经》曰:阴络者,阴蹻之络。
阳络者,阳蹻之络。
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蹻为病,阴缓而阳急。
王叔和《脉经》曰:阴蹻脉急,当从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
难经
《难经》古医学著作《难经》译文一难说:十二经都有动脉,单独切按寸口的脉象,诊断五脏六腑疾病的轻重和预后良恶,这是什么道理呢?答:寸口部位,是十二经脉之气总会合的地方,为手太阴肺经经脉的博动处。
健康人一呼脉气行三寸,一吸脉气也行三寸,一次呼吸终了,脉气共行六寸。
人在一日一夜中,一般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次,脉气共行五十个周次,环绕于全身。
在漏水百刻的时间内,荥卫在白天循行二十五周次,在黑夜也循行二十五周次,这就为一周,所以五十周次重又会合于手太阴肺的寸口。
寸口的部位,是五脏六腑气血循环的起止点,所以诊脉方法可以独取寸口。
二难说:诊脉部位有尺和寸的名称,这是什么意思呢?答:尺和寸的部位,是十二经脉会合的地方。
从关部到尺泽是尺部的范围之内,属于阴气所管理;从关部到鱼际是寸部的范围之内,属于阳气所管理。
所以分开关部以上的一寸向下就是尺部;分开关部以下的一尺向上就是寸部。
阴只取尺内的一寸,阳只取寸内的九分,尺和寸的起止共长一寸九分,所以叫做尺寸。
三难说:脉象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之脉互相乖袭,有下覆上溢,有关闭为格阻,它们的具体情况怎样呢?答:关部前的寸部,是阳脉博动之处,脉形应该长九分而现浮象。
超过九分的,叫做太过;不满九分的,叫做不及。
直向上冲达到鱼部的称为溢脉,这是由于阳气被关闭于外而阴气格拒于内,为阴盛乖阳的脉象。
关部后的尺部,是阴脉博动之处,脉象应该长一寸而现沉象。
超过一寸的,叫做太过;不满一寸的,叫做不及。
直向下行超出一寸,甚至深入尺部的称为覆脉,这是由于阳气被关闭于内而阴气格阻于外,为阳盛乖阴的脉象。
所以说覆脉和溢脉,都有是真脏脉,病人虽然外形没有明显症状,而往往也会死亡。
四难说:诊脉有辨别阴阳的方法,是怎样区分的呢?答:呼气出于心和肺,吸气入肾和肝,在呼气与吸气的过程中间,脾的脉气就包涵在呼吸浮沉之中。
浮脉为阳,沉脉为阴,所以说脉象有阴阳的区别。
问:心和肺都是浮脉,应该怎样区分呢?答:浮而脉形较大且有放散之感的是心脉;浮而脉体较短略有滞涩之感的是肺脉。
《难经》脉诊部分
《难经》原文选读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1),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漏水下百刻(2),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3),故法取于寸口也。
(1)动脉:指经脉循行部位上的搏动应手处。
(2)漏水:指铜壶滴漏,是古代的计时方法之一。
以铜壶贮水,水滴下漏于受水壶,壶中有铜人抱漏箭,箭上刻一百度数作为计时标准,漏水下百刻即一昼夜。
(3)终始:气血循环运行的起止点。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1)也。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2)也;从关至鱼际(3)是寸内,阳之所治也。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1)大要会:与“大会”意同。
(2)治:治理、管理。
(3)鱼际:手掌拇指侧肌肉隆起处称为鱼,鱼的边缘称为鱼际。
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1),有覆有溢(2),有关有格(3),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4)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1)阴阳相乘:指脉象与部位的反常。
阳,指寸部。
阴,指尺部。
(2)覆,溢:是形容两种反常的脉象。
覆,覆盖,有自上向下覆盖之意。
脉搏深入尺部的称覆脉。
溢,满溢,有自下向上满溢之意。
脉搏上冲达到鱼部的称溢脉。
(3)关,格:关,关闭。
格,格拒。
都是指阴阳之气格阻不通的危象。
(4)遂:形容过盛之脉直前无阻的状态。
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也其脉在中。
《难经》之阴阳脉法
《难经》之阴阳脉法原文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译文问:脉象有区别阴阳的法则,是怎么说的?原文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
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译文答:呼出为阳,以心肺相应,吸入为阴,与肝肾相应。
在呼气与吸气的整个过程中间,是脾受水谷精微之气的时候,因此,它的脉气就居于呼吸之中;也就是在心肺与肝肾脉气中有着脾的脉气。
浮象属阳脉,沉象为阴脉,所以说,脉象有阴阳的区别。
原文问:心肺俱浮,何以别之?译文问:心肺都是属阳的浮脉,那么怎么来分别呢?原文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译文答:浮脉兼有大或散的形象的,就是心脉;浮脉兼有短或涩的形象的,就是肺脉。
原文问:肝肾俱沉,何以别之?译文问:肝肾都是属阴的沉脉,这又该怎么来分别呢?原文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
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译文答:沉脉有力而直长的是肝脉,按之浮细极软,指上举轻按而脉来有力的是肾脉。
脾居中焦,脉来从容和缓。
这种从容和缓的脉象是寓于浮沉之中的,这就是区别脉象的阴阳之法。
原文问: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耶?译文问:脉象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又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
照这样的说来,难道寸口有六种脉象一起搏动吗?原文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调浮、沉、长、短、滑、涩也。
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
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者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
各以其经所在,各病逆顺也。
译文答:这样说,并不是六种脉象一起搏动,而是指脉有浮沉,长短,滑涩的六种形象。
浮是阳脉,滑是阳脉,长是阳脉,沉是阴脉,短是阴脉,涩是阴脉。
徐大椿解读《难经》第一难:论脉一
徐大椿解读《难经》第一难:论脉一一难曰:十二经中皆有动脉(十二经,手足三阴三阳也。
动脉,脉之动现于外,如手太阴天府、云门之类,按之其动亦应手是也。
)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寸口,即太渊、经渠穴之分,兼两手上中下三部脉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会,聚也。
手太阴,肺之经也。
大会,《灵·动输篇》云:“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气清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是也。
又《灵·经脉篇》云,手太阴之脉,“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呼,出气也。
吸,内气也。
《灵·五十营篇》:“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呼吸定息,气行六寸。
……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一周于身,……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
度,过也,犹言过一次也。
二十八脉实数,详《灵·脉度篇》。
)漏水下百刻(按《隋志》刻漏始于黄帝。
一昼一夜定为百刻,浮箭于壶内,以水减刻出,分昼夜之长短。
)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营卫,《灵·营卫生会篇》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是也。
合言脉,则营卫在其中矣。
日行阳而夜行阴,昼夜各二十五度,则五十度为一周也。
盖昼夜有长短,此举其中而言。
其行阳行阴、起止出入之法,详《灵·卫气行篇》。
)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起于手太阴,止于手太阴,故曰终始。
五脏六腑之气皆现于此,故取寸口可以决生死吉凶也。
《灵·营卫生会篇》云:“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
岐伯曰:上焦出胃上口,并咽贯膈,……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伤寒论——阴阳脉法
通过观察和分析阴阳脉象的变 化,可以判断疾病的部位、性 质和程度,为医生提供诊断依
据。
指导用药
根据阴阳脉象的特点,可以针对性 地选择药物,调整阴阳平衡,以达 到治疗效果。
评估疗效
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评估治 疗效果,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 依据。
阴阳脉法治疗步骤
望诊
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舌苔、皮肤等, 以及询问病史和生活习惯,了解患者的阴
感冒
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 感冒,阴阳脉法可以帮助 医生判断感冒的类型,从 而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
咳嗽
通过阴阳脉法,医生可以 判断咳嗽的病因和性质, 从而选择合适的止咳药物 。
失眠
阴阳脉法可以帮助医生了 解失眠的原因,如心肾不 交、肝火上扰等,从而选 择合适的安神药物。
03
阴阳脉法的治疗应用
阴阳脉法在治疗中的作用
郁为主。
04
阴阳脉法的实践经验
阴阳脉法在实践中的经验总结
确定疾病本质
通过阴阳脉法,可以有效地判断疾病的阴阳属性 ,从而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指导用药
根据脉象的阴阳变化,可以指导药物的选用,使 治疗更加精准有效。
判断预后
通过脉象的阴阳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预后及转 归,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阴阳脉法在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
阳失调情况。
辨证施治
根据望诊和切诊的结果,结合患者的症状 和体征,分析阴阳失调的原因和程度,制
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切诊
用手指轻按患者手腕的寸口脉,感受脉象 的变化,包括脉搏的长度、宽度、强度、 频率等,判断阴阳的偏盛偏衰。
调阴阳
根据治疗方案,选用相应的药物或针灸等 方法,调整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
倪师讲内经:难经第三难-阴阳脉诊
倪师讲内经:难经第三难-阴阳脉诊医经今天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第四节难经第三难-阴阳脉诊这里提到,你看,这一段这个,从12页来算啊,第六行,“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那这里呢,我稍微跟诸位提一个东西,我们的《难经》里面,这个第三难,我们手呢,这个手掌,我以左手,左手这样子看,左手。
这个到这边有一个高骨,画个高骨出来,高骨,我们叫做关,就是关上呢,为寸,关下为尺,这都是大家知道的东西,我们要下定义了。
我们如果关把它画成一条线,所谓寸的定义,这个上面呢,我们就定义为阳,这个下面我们定义为阴,但是它有限度啊,有的表,阳乱跑,到底有多长,所谓寸呢,就是九分,尺呢,从这边开始算,是一寸的距离,这是九分的距离,这个是阴和阳的极限,阴和阳的极限。
所以我们手,如果我们手去摸这个脉,一摸上去的时候,十指到处呢,这是阳,这是阴,这是中间的地方,那这一段距离应该只有九分,只有九分而已,九分。
所以九分的寸,比如我们一手,这是同生寸,九分一点点,一点点,那后面呢,是一寸的距离,所以脉呢,应该从关脉下来,这边有一寸的地方,到后面就没有脉了,一寸,最长只能到一寸。
太长了,就是过,就称为阴太过了。
如果是正常,太少呢阳不及,太过呢阳太盛,从脉也可以找出阴阳的平衡点。
那如果说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的时候,当我们的阴脉太盛的时候,那阴太多了太盛的时候,会顶到阳,阳会往外盛,本来只有9 分,现在超过了,超过1寸都要往上走,当然超过了我们称为溢,就是太满了嘛,溢出来了,溢出来的原因呢是因为阴太盛,把阳往外,就是我刚刚讲的,阴太盛的时候,阳被虚掉。
溢脉。
还有一种情形呢是阴虚,阴如果太虚的时候,这个脉呢会加长,所以如果我们摸到此脉超过1 寸,哇怎么那么长那么长,到此,这个往下走,超过1寸的距离以上的时候,我们称为覆脉,覆脉。
所谓溢脉呢,往上走,覆脉,往下走,这个就是阴阳所谓的相隔的这里讲过,反顺为逆都是内隔,两个都会分开来的现象。
《难经》脉法
脉法阴阳,观微之道:学《难经》脉法之悟导读:脉法在某些“中医”眼里是麻烦、玄虚的代名词,在无能为力之后,还要祭起“四诊合参”的大旗遮羞。
的确,四诊不可偏废,但不读《难经》不足以明脉法,便少了一个感知疾病的重要途径,甚至有动手便错的可能。
脉法阴阳,观微之道——学《难经》脉法之悟脉之阴阳,起于观微,源于天地,述于《难经》。
笔者有幸聆听江西省中医院主任医师王茂泓讲授《难经》脉法的学习,结合以往所遇之病例,所悟之一二,与同道分享,以明辨对错。
中医乃圣贤之学,非经验医学;《难经》乃医经秘录,其脉为阴阳脉法,为脉法之源,非经验脉法。
王茂泓推崇脉之阴阳。
然何为阴阳?《易经》有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道德经》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的“两仪”和“一生二”便可理解为阴阳。
大到万物天地,小到人体脏腑,皆可分之阴阳。
然脉中之阴阳,在于气血盛衰,把脉也正是了解各个脏腑气血盛衰以断病。
当然,要想知道病脉首先要了解常人的脉象,其可能是脉来和缓有力,不浮不沉,举按皆有根,一息大概在三到四至。
然并非单纯如此,《难经·十九难》中指出:“脉有顺逆,男女有恒”,“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
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
”可见男女的常脉是有所区别的,值得在把脉时留心。
然而女子尺脉恒盛指的是在天癸未至的阶段,如若二七天癸至,则尺脉的盛衰会根据天癸的周期而潮起潮落。
所以临床中很多医者持脉便知经血之去留,也是有充分根据的。
《难经·十五难》中提出:“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
”此为四时脉,脉象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发生轻微的变化,亦在常脉的变化范围之内。
这里很多人难以理解“脉钩”,其实想到一味名为“钩藤”的中药后则不难理解,其形“累累如环”,一个弯钩接一个弯钩,存在一定的力度而又往来通畅。
但细想如今人类的生活环境,夏多喜寒饮、冷气,至季节之气来时不是太过就是不及,反脉丛生。
余曾治一患者,体型适中,夏日酷暑,其脉却有如冬日沉细,重按后仍需细细体会才能触及微弱搏动,其述长久于冷气房工作后出现左肩及肘彻夜冷痛难眠。
《难经》脉法对后世的影响
《难经》脉法对后世的影响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
中医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者运用指端之触觉,在病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中医切诊中的《难经》脉法对后世的影响,供中医爱好者们学习讨论。
《难经》在脉法上对后世的影响是大的,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难经》提出的独取寸口这个独占医坛的诊脉方法,这就使后世脉法都成了《难经》的继承者。
《脉经》作为脉法的经典性质的文献,除去在《难经》的基础上完成完善了独取寸口法以外。
《脉经》还大量地引用《难经》有关论脉之说,以丰富其内容。
例如第一卷的“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就是根据“二难”及“十八难”等综合发展面写成的。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是录“一难”、“二难”、“三难”全文面成的,“持脉轻世法第六”是录“五难”的全文。
“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的前半部分,是录的“九难”全文。
“辨脉阴阳大法第九”的前半部分,为录自“四难”与“六难”全文的:只是次序略有更动参差而已。
“纵横逆顺伏匿脉第十一”中的伏匿脉是录自“二十难”。
第二卷“平奇经八脉病第四”中有部分内容录自“二十七难”、“二十八难”、“二十九难”。
第四卷“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一”中选用了“十八难”、“十四难”、“八难”等内容。
“诊损至脉第五”选用了“十四难”的大部分内容和与“一难”相类似的观点方法。
第五卷“扁鹊阴阳脉法第二”六经之脉与“七难”原则相同。
但有出人,但这不一定是《脉经》选自《难经》,因为这种内容是各家各派各种文献均有的,何况在“扁鹊阴阳脉法”中只是串人“七难”的内容,亦不尽相同,所以对此只能提出作为参考,很难说就是引自《难经》的。
《难经》阴阳脉辨析
《难经》阴阳脉辨析
徐碧云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3(019)010
【摘要】脉象是临床上最基础而重要的中医诊断技能,却又是最难以掌握和统一的.若从阴阳这两方面去辨别脉象是一种化繁为简的好方法.阴阳脉是《难经》的一大贡献,为后世脉诊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从浮沉、部位、脉象、脏腑、性别等不同角度对阴阳脉进行了论述,以期指导临床.
【总页数】2页(P1120,1142)
【作者】徐碧云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专科,广州 5101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1.9
【相关文献】
1.试析《难经》脉诊体系与《伤寒杂病论》辨脉诊病的关系 [J], 烟建华;翟双庆
2.《难经》阴阳脉法解析 [J], 钱会南;
3.《难经》脉这的形成,特点及其对两汉脉学的渗透和影响 [J], 张瑞麟
4.《难经》阴阳脉法解析 [J], 钱会南
5.中医两大阴阳学派及其合理性探讨——兼论阴阳定义、经络实体及《难经》之失[J], 刘宝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帝难经八十一难
第一难论切脉独取寸口以诊断疾病的原理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
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
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第二难论切脉的部位和阴阳属性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第三难论尺寸太过不及的反常脉象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第四难论脉的阴阳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也其脉在中。
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
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
是阴阳之法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
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邪?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
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
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
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顺逆也。
(12)《难经》第二十难解密
(12)《难经》第二十难解密《难经》第二十难原文:二十难曰:经言脉有伏匿。
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邪?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
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虽阳脉时沉涩而短,此为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虽阴脉时浮滑而长,此为阴中伏阳也。
重阳者必狂,重阴者癫。
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
文意:二十难曰:经言脉有伏匿。
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邪:(学生)提出第二十个疑难问题:《内径》中说脉象中有阴阳伏匿之脉。
那么,阴阳伏匿在哪一个脏器才叫伏匿呢?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
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虽阳脉时沉涩而短,此为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虽阴脉时浮滑而长,此为阴中伏阳也:先生回答说:好。
伏匿脉像的意思是指阴阳二气相互乘袭,相互在对方中潜伏留存,每一经,每一脏腑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比如说在尺部诊脉时,没有诊到沉涩而短的阴脉,却见到了浮滑而长的阳脉,说明阴虚阳盛,阳气乘虚进入阴气的部位,这叫阳气乘袭阴气,或者叫阳脉乘袭阴脉;在阴部(尺部)虽然总体是浮滑而长的阳脉,但有时还会出现沉涩而短的阴脉,这叫阳气之中潜伏着阴气,叫阳中伏阴;阳中能伏阴,说明阴气尚存,仍有复生的可能。
再比如在寸步诊脉时,没有诊到浮滑而长的阳脉,却诊到沉涩而短的阴脉,这说明阳气不足阴气有余,阴气乘虚进入阳气的部位,这叫阴气乘袭阳气,或者叫阴脉乘袭阳脉;在寸部虽然总体呈现沉涩而短的阴脉,但有时还会出现浮滑而长的阳脉,这叫着阴气之中藏匿着阳气,叫阴中伏阳,阴中能伏阳,说明阳气尚存,仍有复生的可能。
重阳者必狂,重阴者癫。
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先生继续说:尺部没有诊到阴脉,寸部却诊到洪大有力的阳脉,这叫重阳脉,重阳是人身阳气完全汇聚于头部,不发生脑出血(搏厥),也会发生狂证;在寸部没有诊到阳脉,在尺部却诊到沉涩短迟的阴脉,这叫重阴,重阴是人身没有阳气,阴气完全汇聚于肾部,不发生全身寒冷,也会发生癫痫症。
【读经典学中医】《难经》白话解第六难脉象的阴阳虚实
【读经典学中医】《难经》白话解第六难脉象的阴阳虚实
题记:中医四大经典书籍,大家都知道黄
帝内经,有一本书却鲜少有人问津。
即便是中
医学院的学生也未必认真去读,这本书就是内
经的姊妹本——《难经》。
继续读难经。
第六难脉象的阴阳虚实
[原文] 难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
何谓也,
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
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
是阴阳
虚实之意也。
[白话] 问:脉象有偏于阴盛阳虚,或偏于阳盛阴虚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答:诊脉用轻按浮取的手法,脉呈现细软而小。
如改用重按沉取,则又显出有力而带大现象,叫做阴偏盛、阳偏虚;
相反的,用重按沉取的手法,脉现细软而小,如改用轻按浮取,则又显出有力而带大的现象,叫做阳偏盛、阴偏虚。
这就是从脉象上来分辩阴阳虚实。
[二羊语] 本难主要是说明在脉诊上辩别阴阳虚实的方法,这里是按脉位置来分阴阳的。
浮为阳、沉为阴。
虚实可以通过有力、无力或者大小来区分。
有力、脉大为盛、太过,无力脉小(细)为虚、不及
阳脉主表,轻手浮取属阳,实大的脉象属阳;
阴脉主里,重手沉取属阴,损小的脉象属阴。
所以,轻按脉现实大、重按反而损小的,就是阳盛阴虚;轻按脉现损小,重按反觉实大的,就是偏于阳虚阴盛。
如果对你有用,欢迎分享
中医二羊一个在中医路上死磕的靓仔。
都经典学中医也是我重走经典中医路的一个过程。
读经典学中医,边读边写,边用,一直在路上。
(4)《四圣心源》卷三◎二十四脉与《难经》三难
(4)《四圣心源》卷三◎二十四脉与《难经》三难原文:浮沉浮沉者,阴阳之性也。
《难经》;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
阳性浮而阴性沉,呼出为阳,心肺之气也,吸入为阴,肾肝之气也。
心肺之脉俱浮,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肾肝之脉俱沉,沉而濡实者,肾也,沉而牢长者,肝也。
脾居朝阳之中,其气在呼吸之交,其脉在浮沉之半,其位曰关。
关者,阴阳之关门,阴自此升而为寸,阳自此降而为尺,阖辟之权,于是在焉,故曰关也。
阳盛则寸浮,阴盛则尺沉,阴盛于里,阳盛于表。
仲景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一定之法也。
然浮沉可以观表里,不可以定阴阳。
三难:关以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上鱼为溢,此阴乘之脉也。
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为覆,此阳乘之脉也。
阳乘阴位,则清气不升,故下覆于尺,阴乘阳位,则浊气不降,故上溢于鱼。
溢者,浮之太过而曰阴乘,覆者,沉之太过而曰阳乘,是则浮不可以为阳,而沉不可以为阴。
浮沉之中,有虚实焉。
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是阳虚于表而实于里也,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是阳虚于里而实于表也。
浮大昼加,沉细夜加,浮大昼死,沉细夜死。
诊者当于浮沉之中参以虚实也。
注:“关以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
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上鱼为溢,此阴乘之脉也。
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为覆,此阳乘之脉也。
”这里的九分和一寸乃是关键的数字,其和为19,这个19干系重大,围棋棋盘,号称【纵横十九道】,【十九】这个数字,简称曰【章】,前九为阳应洛,后十为阴,应河,也即内河图外洛书结构。
实际上寸关尺三部,诊断时,用三指按之。
三指并排,共计一寸九分长度。
前九分为寸,后一寸(十分)为尺,中间即是关,关不占尺寸,也对应脐的位置(手厥阴心包经,有穴名【内关】手少阳三焦经,有穴名【外关】)。
扁鹊81难经译文注解:第十五难四季的正常脉和异常脉
扁鹊81难经译文注解:第十五难四季的正常脉和异常脉第十五难四季的正常脉和异常脉[原文一]难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
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
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
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虽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
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
此四时之脉也。
[译文一]问:医经上说,春天的脉象是端直的弦脉,夏天是洪大的钩脉,秋天是浮虚的毛脉,冬天是沉坚的石脉,这些是四季当令的脉象呢?还是有病的脉象?答:弦钩毛石各脉,都是四季当令的脉象,春天出现弦脉,是由于它所相应的肝脏,在五行中属于春旺的东方木,初春万物开始生长,树木还没有长出枝叶,所以脉气来的时候,表现出濡弱而带长的形象,因此叫做弦脉。
夏天出现钩脉,是它所相应的心脏,在五行中属于夏旺的南方火,万物在夏季生长是最为繁荣茂盛的时候,树枝结满了果实下垂,绿叶成萌,都是向下弯曲象钩子一样,所以脉气来的时候,表现来时疾速,去时迟缓,因而叫做钩脉。
秋天出现毛脉,是由于它所相应的肺脏,在五行中属于秋旺的西方金。
这是万物生长到了终极,已届收成的季节,草木的花叶,都是到了秋天枯萎脱落,只有树枝还单独存在着,象人身上的亳毛一样,所以脉气来的时候,表现象毛似的一样轻虛而带浮象,因此叫做毛脉。
冬天出现石脉,是由于它所相应的肾脏,在五行中属于冬旺的北方水。
这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在隆冬的时候,水凝结的象石块一样,所以脉气来的时候,表现沉湍现而带滑,因而叫做石脉。
以上这几种就是四季当令的脉象。
[原文二]如有变奈何?春脉弦,反者为病。
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研究·《难经》阴阳脉法解析钱会南(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 100029)[摘要]《难经》脉法以独取寸口为基础,从阴阳角度归类脉象,以脉位的浮沉以及尺寸确定脉位,分辨脉之阴阳。
《难经》阴阳脉法对后世诊脉方法具有示范意义,启迪后世“举按寻”诊法,临床可据阴阳脉法总察机体阴阳之盛衰,分候五脏之虚实,推断疾病之逆顺。
[关键词]难经;阴阳脉法;浮沉;尺寸[中图分类号]R221.9;R241.1 [DOI]10.3969/j.issn.2095-7246.2015.05.001 临床脉象种类繁多,错综复杂,应提纲挈领把握脉象,进行疾病诊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将阴阳学说运用于疾病诊察理论之中,率先倡导从色脉区分病证的阴阳属性,确立阴阳在辨别归纳脉象,判断疾病中的纲领作用。
《灵枢·脏腑邪气病形》亦云:“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提出从缓、急、小、大、滑、涩六方面察脉,以判断疾病的变化。
《难经》则进一步提出“脉有阴阳之法”,与《内经》阴阳为纲之理一脉相承,并有拓展与发挥。
1 分脉法为阴阳,示范诊脉法则《难经·四难》明确提出“脉有阴阳之法”,其原理及其临床意义,则分别在二难、三难、四难、五难、十七难、二十难、五十八难等多篇文章得以阐述。
1.1 浮沉阴阳脉法 《难经》浮沉阴阳脉法,指在诊寸口脉时,通过指法的浮取与沉取,以区分脉之阴阳,诊察五脏脉象的诊脉方法,主要体现在浮沉辨脉位,长短辨脉体,滑涩辨脉势,而分其阴阳。
如《难经·四难》:“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耶?然,此言者,非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
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
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
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
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逆顺也。
”将临床常见脉象分为阴阳两大类,其中以浮、长、滑为阳,以沉、短、涩为阴。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13CB532001)作者简介:钱会南(1955-),女,博士,教授 在此基础上,进而结合其相兼脉象,阐发疾病阴阳病变的辨证意义。
如脉沉而滑者,为一阴一阳脉;脉沉滑而长者,为一阴二阳脉;脉浮滑而长,但是时而一沉者,则为一阴三阳脉。
此“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是以阴脉为主而兼见一种或多种阳脉;其中“浮滑而长,时一沉”之一阴三阳脉,为阴脉兼阳,而非阳脉兼阴。
同理,以脉浮而涩,为一阳一阴脉;长而沉涩,为一阳二阴脉;脉沉涩而短,但时而一浮,则为一阳三阴脉。
此所言“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是以阳脉为主而兼见一种或多种阴脉,“沉涩而短,时一浮”之一阳三阴脉为阳脉兼阴,而非阴脉兼阳。
《难经·四难》不仅言及浮沉脉位的阴阳分部,且具体阐发脉之阴阳浮沉与五脏的关系,其云:“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
呼吸之间,脾受谷气也,其脉在中。
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大而散者,心也;浮短而涩者,肺也。
肝肾俱沉,何以别之?然,牢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
是阴阳之法也。
”在此首先提出“脉有阴阳之法”,即阴阳脉法,以脉的浮沉分阴阳,并候取五脏的脉象状况。
究其原理,盖脉息与气息密切相关,故而脉气随呼吸气息的出入而有上浮下沉。
心肺居上则属阳,主气之宣发呼出;肝肾居下则属阴,主气之吸入下降;而脾居中间,起上下枢转作用,故而有“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呼吸之间,脾受谷气也,其脉在中”之说。
如脉气随着心肺主持的呼气过程而上浮,又随着肝肾主持的吸气过程而下沉,故脉浮取可候心与肺,脉沉取可候肝与肾,而浮、沉取之间的中按,则候脾,即所谓“其脉在中”。
正如张世贤《图注难经》所云:“气有呼吸,脉有阴阳。
夫人有气而后有脉也。
故言脉之阴阳者先言气之呼1Website http://xuebao.ahtcm.edu.cn E-mail ahxbbjb@163.com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4卷第5期2015年10月J ANHUI UNIV CHINESE MED Vol.34No.5Oct.2015吸。
心肺浮而在上,浮者主出,故呼出心与肺焉;肝肾沉而在下,沉者主入,故吸入肝与肾焉。
”脉浮取可候心肺,临证可结合心肺生理特点加以区别二者脉象特征,如心为阳中之阳,主夏令,属火而性炎上,故其脉浮大而散;肺为阳中之阴,主秋令,属金而性收敛,故其脉浮而短涩。
同理,脉沉取同候肝肾,但肝为阴中之阳,属木而主春令,木性曲直,故其脉沉牢而长;肾为阴中之阴,属水主冬令而性沉凝,故其脉沉按之濡而举指来实。
除《难经·四难》以浮沉分阴阳,以候五脏脉之外,《难经·五难》亦提出以指力轻重,分五部以候五脏的诊脉方法,其云:“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实者,肾部也。
故曰轻重也。
”即以豆之状,分为三菽、六菽、九菽、十二菽等之重量,用菽之数的多少,形容切脉指力的逐步加大,意在说明五脏脉位的浅深,其所论诊脉方法及原理,亦与浮沉阴阳脉法一致。
将脉象浮、中、沉三候与五脏阴阳属性相结合测度五脏常脉层次,使五脏脉象诊察更有针对性。
经文对脉诊指力的运用,不满足于浮、中、沉的模糊描述,而是进行更为细化的定量(不同菽重)与定位(筋脉肉皮骨)相结合的阐述。
这种准确细腻和相对客观化的描述,切合临床[1]。
阴阳脉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伤寒论·辨脉法》云:“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将大、浮、数、动、滑脉归入阳脉;而将沉、涩、弱、弦、微脉归入阴脉。
再如《伤寒论·平脉法》言:“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者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
”提出以弦、紧、浮、滑、沉、涩六脉为病脉之提纲。
可见,《难经》脉诊体系是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基础,二者密切相关[2]。
滑寿《诊家枢要》则直接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
1.2 尺寸阴阳脉法 尺寸阴阳脉法是指以尺寸脉分阴阳,即从尺寸脉象辨析疾病阴阳病机的诊脉方法。
如《难经·二难》云:“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内,阳之所治也”。
《难经·三难》亦云:“关之前,阳之动也”“关之后,阴之动也”。
说明尺寸阴阳脉法是以寸关尺之关为分界,以关前,即寸部所治为阳,关后,即尺部所治为阴,确定阴阳脉位。
此法为后世脉法所继承和发挥,而成为诊脉察病的要领之一。
如《脉经·辨脉阴阳大法》承袭其旨,而明确指出“关前为阳,关后为阴”。
《脉诀》则进一步引申说:“关前为阳名寸口,关后为阴直下取。
”并阐发其诊察价值:“关前关后定阴阳,察病根源应不朽。
”认为以脉之关部的前后确定阴阳,对诊察疾病根源具有独特意义。
以尺寸分阴阳的诊脉方法,不仅是诊察病位阴阳的根据,更重要的是用以诊察阴阳相乘,以及阴阳盛衰等阴阳失调病机。
如《难经·三难》所言,尺寸脉太过、不及为阴阳偏盛、偏衰,上鱼、入尺的“覆溢”为阴阳相乘、格拒。
《难经·二十难》提出,阴阳相乘、伏匿以及重阳重阴、脱阳脱阴等脉象及其主病,均是从尺寸阴阳脉法角度,对疾病进行诊察和辨析。
《难经·五十八难》指出:“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湿温之脉,阳浮而弱,阴小而急;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从尺寸分辨阴阳,用以诊断鉴别不同类型的外感热病,为疾病的阴阳病机辨析,提供脉诊资料。
因而,尺寸分阴阳得到后世重视,如《伤寒论·辨脉法》提出:“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尺脉弱,名曰阴不足”;《伤寒论·平脉法》进一步指出:“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这些均以寸为阳而尺为阴,且举例说明,寸口之脉微为阳不足,寸脉不至于关部则为阳绝,尺脉弱为阴不足,尺脉不至于关部则为阴绝,表明尺寸阴阳脉法对于诊察阴阳虚实病证具有重要价值。
2 阴阳脉法可总察阴阳盛衰,分候五脏虚实从脉的浮沉分辨阴阳,分候五脏,从尺寸脉象辨析疾病阴阳病机,从阴阳角度分类脉象,可总察疾病阴阳之盛衰,分候五脏之虚实。
2.1 总察阴阳盛衰 《难经》提出从脉之浮取、沉取,可以总察整体阴阳盛衰。
如《难经·六难》阐述浮取、沉取以诊察阴阳虚实,其云:“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浮取诊候包括心肺在内的阳部,沉取诊候包括肝肾在内的阴部,故从脉“浮之损小,沉之实大”,可知病为阴盛阳虚;而脉“沉之损小,浮之实大”,则可知其病为阳盛阴虚。
诚如滑寿《难经本义》所注:“浮沉以下指轻重言,盛虚以阴阳盈亏言。
轻手取之而见减少,重手取之而见实大,知其为阴盛阳虚也;重手取之而见损小,轻手取之而见实大,知其为阳盛阴虚也。
大抵轻手取之阳分,重手取之阴分,不拘何部,率以是推之。
”阐释从脉分辨阴阳盛衰之原理。
此外,《难经·二十难》论述涉及阴阳相乘、伏匿,以及重阳、重阴之脉,亦蕴含从脉之浮沉,分辨阴阳脉位之意,正如丁德用《难经集注》注释:“其部非2Website http://xuebao.ahtcm.edu.cn E-mail ahxbbjb@163.com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4卷第5期2015年10月J ANHUI UNIV CHINESE MED Vol.34No.5Oct.2015独言寸为阳,尺为阴也。
若以前后言,即寸为阳部,尺为阴部,若以上下言之,曰肌肉以上为阳部,肌肉以下为阴部。
”可见,不仅寸部为阳,尺部为阴,推而广之,以其前后、上下而言,对于临床诊察阴阳更胜、格拒、亡脱都有重要意义。
2.2 分候五脏之虚实 《难经》既言从脉之阴阳可候五脏虚实,还提出可以此推测五脏之气的虚衰状况,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如《难经·二十难》云:“五脏之脉已绝于内,肝肾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脏之脉已绝于外者,心肺气已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
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
”在此所谓五脏之脉“绝于内”“绝于外”,即指脉沉取细弱如绝,浮取虚微如绝,故按阴阳脉法,亦可诊为“肝肾气已绝于内”“心肺气已绝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