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学的脉法
脉学‖中医脉法详解
脉学‖中医脉法详解都说中医把脉很⽞乎,其实只要你了解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把脉是为了获取什么信息,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惑。
中医号脉从古代⼀直被沿⽤传承⾄现在,⾜以可见它的强⼤⽣命⼒和科学性。
中医⾃古便有号脉这⼀绝学。
望,闻,问,切始终以普遍应⽤的技巧,尤其是切脉,这是⼀个⾮常具有神奇性的技巧。
中医号脉其实就是医⽣⽤⼿指触按病⼈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了解病情的⼀种诊断⽅法。
其实中医把脉最关键不是为了诊断出⼀个西医病名,⽽是帮助辩证知道治疗和⽤药。
健康⼈的脉要了⽣病的脉象,⾸先得了解健康⼈的脉是怎样的。
健康⼈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般是不浮不沉,不⼤不⼩,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数清楚,⼀息(即⼀呼⼀吸)之间四⾄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发⽣⽣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脉跳越快,婴⼉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童常为⼀息六⾄,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年⽼⼈体弱,脉来较弱;成年⼈⼥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略快;瘦⼈脉较浮,胖⼈脉多沉;重体⼒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有⼒,饥饿时则脉较弱。
1、⼤⼩:管察⽓:⼤⽓旺,⼩⽓虚。
2、快慢:管察精:快精虚,慢精⾜。
3、硬软:管察⽕:硬⽕多,软⽕少。
4、浮沉:管表⾥:[亦可说阴阳]浮表症,沉⾥症。
5、匀乱:管察安危:匀则⽣命及⼼脏平安,乱则⽣命及⼼脏危险。
常见的异常脉象: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变弱。
⼀般情况下,提⽰病邪在表。
脉浮⽽有⼒者为表实,浮⽽⽆⼒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
通常主⾥证,沉⽽有⼒者为⾥实证,沉⽽⽆⼒者为⾥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
多主寒证,因寒可使⾎流速度减慢。
迟⽽有⼒者为冷积实证,迟⽽⽆⼒者为阳虚证。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
自学医道捷径:两篇脉法直捷实战篇(最适合自学的脉法)
⾃学医道捷径:两篇脉法直捷实战篇(最适合⾃学的脉法)第⼀篇:清末民间中医⼿抄本《医道捷径》,是清末民间中医李元贞(河南省襄城县柏宁岗⼈)著,本书以脉理为刚进⾏治疗,我从张世化⽼师那⾥复印过来,现将其中的⼀⼩部分打出来,⾏家们看看没有实⽤价值?1、七表脉:浮、芤、滑、实、弦、紧、洪。
⼋⾥脉:微、沉、缓、濇、迟、伏、濡、弱。
2、脉理精要脉理细如毫发,得精微者有⼏家,明其⼤意也就罢;浮沉迟数四个字,虚实寒热紧对答,七表⼋⾥不论他,此四者,辨析分明,⽤药饵,庶乎不差。
3、浮脉听我把浮脉学,轻轻的就摸着;浮字之中分迟数,浮迟表寒何⽤讲,浮数往往假热多,浮⽽⽆⼒⼤虚⽕,浮⽽有⼒风寒搏,把浮字牢牢记着。
4、沉脉将沉字,说与你,重重的按⾄底;沉中亦寓迟数理,沉迟⾥边寒如冰,沉数内热不需提,沉⽽⽆⼒知是⽓,沉⽽有⼒定是积,把沉字,切切记之。
5、脉分部位学看脉,要部位分明,⼨关尺左右相同,五脏六腑配合定,左⼼胞络肝胆肾,右肺膻中脾胃命,肾与膀胱表⾥应,命门脉紧对三焦功,⼤⼩肠两⼨分并。
临诊脉,贵沉静;勿斜视,勿妄听,澄⼼静虑验脉症,病在某脏,在某腑,虚当补,实当攻,寒宜温,热宜清;分清了虚实寒热,庶不愧当医之名。
6、看脉息⾄诊脉时,稳呼吸,以⼰息,侯彼息,察其间断与接续。
⼀息四⾄平和脉,再加⼀⾄亦是吉;六数七热为急脉,⼋九⼗⾄将死期。
当医⼈要阴阳分,浮数阳,沉迟阴,关前关后阴阳论,阴中有阳,阳中阴,阴极似阳,阳极阴,其间最⾜把⼈混,当医⼈,阴阳不分,⽆怪乎,治死活⼈。
7、⼼经浮脉左⼨浮,⼼⽕虚,不能⽣⼟;⼟困兮,⾦必败,咳嗽痰吐,怔忡悸,盗⾃汗,归脾为主,去⽊⾹,易⽩芍,五味敛补;养⼼汤,补⼼丹,⼆⽅酌处。
归脾汤诗⽈:参术龙芪神,远归⾹枣仁,⽢草须⽤炙,⽔煎姜枣引。
养⼼汤诗:参芪神茯苓,枣柏归川芎,半草志桂味,⾎⾜⼼⾃宁。
补⼼丹诗:⼈元(⽞)丹参苓,归地天麦冬,远味枣柏仁,内中有桔梗。
⼜诗:补⼼加⽯菖,开窍效更良,蜜丸朱砂⾐,引⽤灯草汤,去了五味⼦,加草和中堂。
学号脉中医把脉口诀(收藏)
学号脉中医把脉口诀(收藏)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以上是一点心得,希望为大家指点方向,请深资中医,老中医们不要把我批评的体完无肤。
告诉你一个秘密,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也许,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你的学习中医的生涯,成为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
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
闲话少叙,书回正传: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
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东西,写出来供大家欣赏多了繁琐,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脉大小。
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看,多简便呀!)2、脉快慢。
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
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太简便了吧?)4、脉浮沉。
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5、脉匀乱。
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太直观了!)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如何把脉看病图解 简单易学
把脉捷径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诊脉四步曲1、让被诊者呈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大约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自然放松,在腕关节下垫一松软的脉枕。
2、医生先以中指定关部,然后将食指和无名指分别按在寸部和尺部。
若是给小儿诊脉,由于寸口部脉位比较短,常以拇指或食指“一指定三关”,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若给自己诊脉时,常常把诊脉的那只手从要被诊手的下方绕上来,再用三指按照上述顺序确定寸、关、尺三部的位置。
3、切按时,三指略呈弓形,让“指目”(指尖和指腹交接处)的部位紧贴于脉搏搏动处,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比较灵敏。
注意要根据被诊者的高矮、手臂的长短及诊者手指的粗细适当调整三个手指间的距离。
4、布指之后,运用轻、中、重三种不同的指力,结合上下左右的推寻,以辨识脉象。
一般来说,多是用三个手指同时摸脉。
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称“浮取”或“举”;用重指力按至筋骨间,称“沉取”或“按”;用手指不轻不重地移动或改变力道仔细求取脉象,称“中取”或“寻”。
脉法,可真不容易学,尤其是没有跟师,自学中医的人,很多都无可奈何的对脉法敬而远之,因为书中所说的浮沉尺数,甚至是二十八脉,可以说但凡认识字的都能看懂,可是看懂不等于“摸”懂……一把起脉了来,根本就不识得是何脉,更别说凭脉象去判断身体五脏六腑,表里上下的病症了,这可怎么办?难道脉法就不学了?我这么说吧,我打算写这一篇章文章,就是为了让你完完全全的掌握脉法,你信吗?别瞎想了,我都不信!凭一篇文章,就掌握脉法,那古人还费什么劲的写一大堆书留给我们研究啊但是呢,虽然这一篇脉法内容,不可能让你完全掌握脉法,却可以让你敲开脉法之门,算是一条捷径吧,这条捷径对于自学中医的人来说,是一条不可多得的钥匙……这条“钥匙”是什么呢?快关上门,认真看下去:其实切脉呢,古人无非就是想通过我们平时把脉的地方,也就是寸口,去判断人身阴阳的盛衰,往简单了看,所谓的脉,在血管里,无非就是两种东西,一是气,二是血,一阴一阳是也,而所谓的阴阳盛衰是什么呢?注意看下面这两句话:盛衰,我们这样来理解,盛者,气之盛衰,气之大小、盈余,当我们把脉时,是脉动有力的,也就是阳态之脉,如洪大,有力,长实等,这些脉证明了什么?就是阳气太过,火太旺了。
中医祖传绝技之五病理脉象
中医祖传绝技之五病理脉象1、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弱,如水上浮木。
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浮而兼紧,为外感伤寒,浮而兼缓为太阳中风;浮而兼数为风热表症;浮而兼缓无力,因久病内伤,气血亏虚,虚阳外越。
浮涩为气虚,浮芤为失血。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如石沉水底,主病为里症。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沉为阳气被邪所困,以致营气不能鼓搏脉气外现而致。
邪郁在里,气血困滞,则脉沉而有力;阳气虚陷,不能外举,则脉沉而无力。
3、迟脉:一息三至,脉来去极慢,主寒症。
有力为寒实疼痛,无力为阳虚寒。
寒邪凝滞,阳失健运,故脉迟。
迟而有力为冷积郁结成实,气滞不通,故寒实疼痛之征;迟而无力为阳气不足,失于健运,故成阳损虚寒之证。
此外邪聚热结,阻滞血脉流行,亦见迟脉,但必迟而有力,按之必实,如伤寒阳明病脉迟可下之类,则又不可概以迟为寒。
4、数脉:一息六至,脉流薄疾,主热症。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数为阳气亢盛,阴液亏损病变。
阳热旺盛,则血流薄疾,故令脉数,这种数脉,但必数而有力。
脉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
阴液亏损,阳气偏亢,其脉也数,但必数而有力。
脉数是有热的症候。
但儿童稚阳,脉来较成人快,一息六至是为正常,不作热看待。
5、虚脉:轻按大而迟缓,稍加生按松软无力,甚至有一种极度空虚之感,主虚症。
如署伤元气,心虚血少等。
气血不足则虚。
凡虚脉见身热,而在夏季的为暑伤元气。
气行则血行,脉虚的出现乃由元气不足。
例卫气不固的自汗,心虚血少的怔忡,心神虚怯的惊悸,都是因元气不足而成。
虚脉是气不足以运其血,则脉来无力;血不足以养其气,则脉体空虚;虚脉又包括气血俱虚。
6、实脉:轻取重按,脉大且长,坚劲有力。
主实症,热蕴三焦。
正邪相搏,脉道坚满,故脉来劲实有力。
其所以成实,主要是三焦的邪热蕴结过甚而成。
热壅于里,以苦寒泻下以清热;热结于表,用辛凉发汗以解表解热;祛邪正安,才能恢复正常。
7、涩脉:往来艰涩,参伍不调,如轻刀刮竹。
主血少、伤精、反胃、亡阳、血痹。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
中医把脉口诀必背中医把脉是阳气的运行和五行变化在脉络中的反映,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
掌握把脉的技巧与方法,对于中医学习者来说十分必要。
掌握了以下这些把脉口诀,就能更快更准确地诊断疾病了。
一、参阳非阳把哪脉,手上阳脉下阴脉。
这句话告诉我们把脉时要先辨别是阳脉还是阴脉。
阳脉有手阳明、手太阳、足阳明、足太阳四经;阴脉有手厥阴、手少阴、手心主、足少阴、足厥阴、足太阴三阴三阳六经,只有辨别清楚了阴阳,才能继续辨别其它。
二、左右比较脉同异,缓急来微调查之。
把脉时,一定要始终贯彻左右比较的原则,不同体现出来的不同感觉,提醒我们注意疾病的缓急、病位以及寒热等不同情况,能够帮助更准确地诊断疾病。
三、盯上道下四脉把,归根经常要细察。
把诊是要抓住四个关键部位,即足厥阴、手少阴、手阳明、足太阳,通过把诊掌握疾病的中心和局部,就可以明确真相,进一步推断出疾病的病因和后果。
四、远中近三类脉,远为风木最难准。
远端、中部和近端三类脉,其中最难以准确诊断的就是远端的脉象,需要观察患者平常所处的气氛,面色,以及一些生活细节,以达到更准确的把诊结果。
五、总之脉来问病,四见缓急状况是。
把脉还不能局限于阳,阴,比较,关键部位和难以诊断的地方,而更复杂的病态应该视为风险项,因为它可能会引发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全面地收集症状信息,搜寻病灶,综合分析,才能准确解读疾病的病因和病情。
综上所述,掌握把脉口诀是中医诊断的基础之一,但把脉并不是单一的技能,而是一个复杂的诊断过程。
中医领域丰富的把诊技巧,只有通过不断练习和精通才能准确把握,从而确诊疾病,并正确制定治疗方案。
中医常见脉象口诀 速度收藏
中医常见脉象口诀速度收藏
中医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其身体的状况和疾病的变化。
中医常见脉象有很多,每种脉象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诊断价值。
下面是一些中医常见脉象的口诀,可以帮助医生和学习中医的人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脉象诊断。
1. 阴阳浮沉病脉知,头面常动是阳脉;胸腹起伏为阴脉。
这句口诀指出了脉象的阴阳属性和反映的疾病部位。
阳脉通常表现为脉搏紧实有力,而阴脉则相对柔和缓慢。
2. 寸口浮脉真阳脉,尺中沉大为阴脉。
这句口诀是指脉象的浮沉属性和阴阳属性。
寸口脉象通常浮而细软,代表真阳脉,而尺中脉象则较沉大,代表阴脉。
3. 寸口与尺中,逆尺则为阴阳。
这句口诀强调了尺中脉象的变异和逆转。
正常情况下,寸口脉象浮而细,尺中脉象沉大。
如果尺中脉象反而浮细,可能反映出一些阴阳失调的情况。
4. 十脉一毛,足络多刚。
这句口诀指出了足脉的特点。
十脉指的是手足三阴三阳经脉的脉象,其中足脉通常比手脉更为刚实,有力。
这些口诀只是中医脉象的简单概括,实际上,脉象的诊断是非常复杂和精细的工作。
医生需要通过多种因素综合判断患者的脉象,才能作出准确的诊断。
因此,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来说,除了掌握这些口诀,还需要深入了解中医脉学的理论知识,结合临床实践进行学习和实践。
总之,中医常见脉象口诀是中医脉学的基础,可以帮助医生和学习中医的人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脉象诊断。
但是,口诀只是一个辅助工具,真正的脉象诊断需要医生综合判断,并结合其他临床信息进行分析。
教你给自己把脉(基础篇)
教你给自己把脉(基础篇)
原创2021-05-23 12:49·无为中医李春盈
脉诊是中医诊断中最为巧妙的方法之一指中医大夫用手搭在患者手腕部脉搏跳动处体察脉搏跳动,从而判断患者病情的一种方法。
基础的八纲脉
(阴、阳)(表、里)
(虚、实)(寒、热)
最终要得出非阴则阳
表、里或(不表不里)
虚、实或(不虚不实)
寒、热或(不寒不热)
凡脉象不表不里,不虚不实,不寒不热,称为平脉(多见于正常人)
五脏对应脉位
左手寸关尺对应(心肝肾)
右手寸关尺对应(肺脾三焦命门)
通过脉搏性质可分析出具体脏腑的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等具体病变性质。
浮脉主表
沉脉主里
迟脉主寒
数脉主热
无力为虚
有力为实
根据脉主病来定性,一般来说八九不离十。
更重要的是随着经验的丰富对脉诊会有自己的体悟。
把脉的正确手法
把脉的正确手法
把脉的正确手法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找到脉搏位置:脉搏位于靠近手腕位置,拇指的下方,在这个位置高骨定关,先摸到桡骨茎突,用中指去定这个关。
中指的前方是寸脉,用食指去摸,中指的后方是尺脉,用无名指摸。
2.用指目,指目就是指甲的前下缘跟指腹之间的45度角,呈弓形,去摸这个脉。
摸这个脉分循、按这种方法,要分浮、中、沉三种的三个位置,就是前区、中区和深区位置,去感受脉的气势,脉的脉律变化。
3.双手进行,左右都要去检查,两个手,一个手不少于一分钟,两个手不少于三分钟,以自己的气息去衡量脉率。
把脉技巧必背口诀
把脉技巧必背口诀
把脉技巧必背口诀如下:
1. 学准脉象:有力、无力、浮、沉、迟、数、代表病情。
2. 温室试验:先暖手,再试脉,对比正常,判断异常。
3. 整体观察:握拳松脉,手冷松动,指下水肿。
4. 了解年龄:留意年岁,判断脉象。
5. 分析脉量:速则阳亢,缓则阴废,时时掌握,指诊脉象。
6. 病情脉则变:实变脉象皆重,虚证则反松。
7. 尺脉贵快慢:浮象急急,谈得是跳;沉象迟迟,嗫得是点。
8. 照顾左右手:左脉迟而小,右脉数而洪,左手代表内,右手代表外。
9. 脉底刻脉理:沉码实状,浮哈虚证,分段刺,广刷细码。
10. 叩问学脉证:伴随副相问;腹腔总查;颈面细查;按摩观自知;交叉证去疑。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转
中医把脉方法(精心收集的把脉口诀以及图表)转把脉口诀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洪脉:洪满指,似波澜,来时虽盛去悠然,洪主病进邪气盛,胀满胃反治颇难。
微脉:微如丝,按若无,欲绝非绝微脉呼,五劳六极诸虚病,猝病有生久难图。
紧脉:紧如索,是脉形,拘急弹指切如绳,寒伤内外病主痛,浮沉表里要分明。
缓脉:缓四至,是脉形,从容和缓号为平,或因脾虚风湿病,是病非病仔细评。
濡脉:濡脉形,浮柔细,水面浮棉弱无力,产后病中见犹可,平人无根须忧虑。
弱脉:弱脉形,沉柔细,如棉在水力不济,阳气衰微精血虚,老人犹可少壮忌。
长脉:长迢迢,过本位,指下按之柔为贵,长主心肾根本壮,长大急硬火之罪。
短脉:短缩缩,喻如龟,藏头缩尾脉中推,短主诸病皆难治,盖因真元气多亏。
芤脉:芤脉形,中间空,芤脉按之软如葱,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伤阴络下流红。
弦脉:弦脉形,脉挺然,弦脉端直似琴弦,弦应肝胆痰饮痛,大小单双分轻重。
散脉:散脉候,浮而乱,中候渐无按不见,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魂欲断。
细脉:细脉候,细如线,沉取极细终不断,忧劳过度气血亏,湿邪郁结也常见。
伏脉:伏脉状,仔细求,下指推筋着骨头,气郁寒凝食内结,欲吐不吐邪闭由。
相贵林总结脉法 全
相贵林总结脉法正常脉象:一息脉来四至,和缓有力,从容有节,不快不慢。
有胃、有神、有根。
正常脉的三个特点:有胃,即脉来去从容而节律一致;有神,即脉象和缓有力;有根,即尺部沉取应指有力。
正常脉:1、四季脉:春弦、夏洪、秋毛(浮)、冬石(沉)。
2、五脏脉:肺脉毛而有力;脾脉缓而有力;心脉洪勾有力;肝脉弦而有力;肾脉沉而有力。
常见十八病脉:浮脉:轻取有,重按无。
沉脉:轻取无,重按有。
长脉:寸脉和尺脉长。
短脉:寸脉和尺脉短。
大脉:脉横宽为大。
细脉:脉变窄为细。
弦脉:如按弓弦。
软脉:弦而无力。
滑脉:如珠滚盘。
涩脉:如刀刮竹。
迟脉:一息三至。
数脉:一息六至。
紧脉:如绞绳索,来去匆匆。
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叶。
濡脉:浮细无力。
结脉:迟中时止。
止无定候。
促脉:数中时止。
止无定候。
代脉:止有定候。
脉学原理(上)知识点1、脉象:取象、比象、意象。
2、易学:理、气、象、数。
3、中医:理、法、方、药。
4、数脉:一分钟九十次以上。
5、缓脉:一分钟六十次。
6、迟脉:一分钟五十到六十次。
7、弦脉:少阳病、痰饮、痛疼,脉长(寸、关、尺按下去都不断)。
8、细脉:阴虚、寒凝。
9、芤脉:血虚。
10、大热、大渴、大汗,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11、滑脉:如珠转盘,形成边流(痰湿、高血脂症、早孕、月经、滑精)。
12、涩脉:轻刀刮竹,有虚有实(瘀血、虚损)。
13、温阳用附子,补气用人参。
疲劳、怕冷用附子不效,加人参可以显著的改善症状。
14、血管的充盈程度反映虚实,重在形质,反映的是形质的虚实,表现为大脉、细脉、芤脉。
脉学原理(下)知识点1、血管的充盈度反映虚实,重在形质,大、细、芤(芍药、阿胶)。
2、脉搏的强度定虚实,重在气化,洪(石膏)、微(附子)。
3、浮、大、芤:浮、大无力(如芤脉),阳气外越,收敛:小建中汤、黄连阿胶汤。
4、芤脉(轻取即得,重按两边实中间空):缺血,血管床扩张,容量不足,加芍药、阿胶收敛。
5、少阴病脉微细,微是阳微:四逆汤;细是阴细:黄连阿胶汤。
自学脉法:从30个方面教你学脉
自学脉法:从30个方面教你学脉脉的变化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脉体的大小、脉的长短、频率、脉位、节律、气势、张力、幅度、流利程度、和缓程度等。
错综复杂的脉象,主要是这些方面发生变化。
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就是针对这些方面的变化。
其中,由一种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一个方面的变化。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的变化。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再加相兼脉,基本上概括了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主要方面。
因此,对错综复杂的脉象进行诊察,必须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方法,这是诊脉的入门技术。
最简便的方法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和脉形规范,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分别涉及寸口脉哪些方面的变化。
然后,按脉象的构成条件对寸口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一进行诊察。
对初学者来说,这是简便易学的诊脉方法。
1.察至数在察至数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迟脉和数脉。
一般是用“呼吸定息”的方法。
一呼一吸为一息。
一息脉动四、至之间为正常。
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者,是迟脉。
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是数脉。
2.察脉位在察脉位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浮脉、沉脉和伏脉。
具体方法是:先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并将所用指力看成是“总指力”。
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诊察脉位。
凡所用指力小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便触及寸口脉,都是浮脉。
凡所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才触及寸口脉,都是沉脉。
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
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者,则是伏脉。
3.察脉体大小在察脉体大小的过程中,主要辨别洪脉和细脉。
其具体方法是:按寸口脉划分“五部”的理论,寸口脉不论居于何部,其脉体以充盈本部为正常。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凡比正常脉体“大”者,都是洪脉。
凡比正常脉体“小”者,都是细脉。
这是独取寸口脉法的特殊规定,虽不必拘泥,但有一定指导意义,可灵活掌握。
4.察脉体长短在察脉体长短的过程中,主要辨别长脉和短脉。
中医脉法口诀大全
中医脉法口诀大全
中医脉法口诀大全
一、脉搏偏硬表急慢
上影浮,下影沉,前后俱要凸险。
四海平,左中右,若有表内外划分。
二、寸口五节拍
利郁厚,微滑细,头颈结头胸里。
三、十二指节痛
自言胀,恶袭人,元气奔火全部转。
四、循环求变
九州少,八方多,分别有使其度。
五、叹息呼吸
阴阳全,甲乙横,上注量方可得仙。
六、脉之血
元气运,前细散,血脉偏多而动静。
七、脉续出血
加减隐,数短长,通脉流血定位忠。
八、脉脉关系
时频表,视量大,细查宝藏显下沙。
九、过期不治
急慢来,如日晦,脉血量若见虚到。
十、脉脉十反
静动悬,尚急慢,内外表细致观看。
29种经典脉象的简单记忆法(总结收藏版)
29种经典脉象的简单记忆法(总结收藏版)脉诊中有经典的29种脉象,这里我们进行了记忆歌诀的汇总,希望大家在学习以后可以轻而易举的去记并实践。
一、浮脉类(轻取即得浮脉主,浮洪濡散芤革全)1.浮脉:举之有余按不足,表证为主虚阳浮。
2.洪脉:脉体阔大实有力,来盛去衰热盛主。
3.濡脉:濡脉浮细软无力,虚证湿困二类主。
4.散脉:浮取散漫而无根,脉力不匀伴至数,脏气将绝元气散。
5.芤脉:浮大中空如葱管,伤阴之际如失血。
6.革脉:中空边坚浮搏指,亡血失精半产崩。
二、沉脉类(重按始得沉脉类,沉脉伏脉弱与牢)1.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得,沉脉主里是唯一。
2.伏脉:重按推至筋骨得,邪闭厥病与痛极。
3.弱脉:弱脉沉细无力软,阳气虚衰气血虚。
4.牢脉:沉按实大而弦长,疝气癥积阴寒积。
三、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迟,迟缓涩脉与结脉)1.迟脉:迟脉一息不足四,寒证亦见邪热聚。
2.缓脉:脉来怠缓息四至,平人脾虚与湿病。
3.涩脉:迟滞不畅往来艰,精伤血少为虚证,气滞血瘀痰食阻。
4.结脉:迟而时止无定数,寒痰瘀血气血虚,阴盛气结症候全。
四、数脉类(五至以上数脉征,数疾促动4类分)1.数脉:五至以上不足七,热证亦主里虚证。
2.疾脉:脉来急疾七八至,热证亦主里虚证。
3.促脉:数而时止无定数,阳亢脏衰痰瘀食。
4.动脉:脉短如豆是动脉,滑数有力痛惊恐。
五、虚脉类(应指无力虚脉类,虚脉细脉微代短)1.虚脉:举按无力指松软,虚脉虚证一对一。
2.细脉:脉细如线指明显,气血俱虚与湿证。
3.微脉:似有似无极细软,气血大虚阳气衰。
4.代脉:迟而中止有定数,跌仆痛惊脏气衰。
5.短脉:不及本部首尾短,无力气损有力郁。
六、实脉类(应指有力实脉类,实滑弦紧长大6)1.实脉:举按充实而有力,实证平人两类全。
2.滑脉:往来流利指圆滑,痰湿食积与实热,青壮年脉或孕妇。
3.弦脉:端直以长按琴弦,肝胆病疼或痰饮,疟疾老年健康者。
4.紧脉:绷急弹指如转索,实寒疼痛与宿食医学教|育网整理。
中医把脉必背口诀
中医把脉必背口诀中医是我国独有的传统医学,其中把脉是中医诊断方法之一,对于学习中医的学生和从事中医工作的医生来说,必须掌握中医把脉的方法和技巧。
其中,中医把脉的要点和关键是口诀,以下就为大家介绍中医把脉必背口诀。
一、手指察脉亦为基,记得三部六位置。
中医把脉要点之一就是察脉的位置和方法,手指是最基本的工具。
掌握察脉的基本方法是中医学习的第一步,而在察脉的时候,要必须掌握三部六位置,即荣枯、浮沉、迟数、左右、寸口、关口。
二、荣卧左手沉至底,荣跳右手中气微。
察脉时,要察荣脉和跳脉。
荣脉在左手,跳脉在右手。
察荣脉时,要让患者仰卧,并将左手手腕放在胸前,右手两指放在荣脉处,向下按压,直至触及底部;察跳脉时,要将患者的右手伸直,右手两指放在跳脉处,向上前方按压。
三、有病之脉有异,四型八脉判病机。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病症会影响人体的脉搏,使之产生不同的变化。
因此,中医把脉的关键是识别不同类型的脉象,结合病症进行分析和判断,以达到正确诊断的目的。
常见的脉象分为四型八脉,分别是浮脉、沉脉、弦脉、缓脉、数脉、迟脉、结脉和涩脉。
四、六经之脉是基础,手足之别派关键。
中医把脉的分类不仅包括脉象的类型,还要将脉象按照其所属经脉和部位进行分类。
经脉和部位的分类是中医把脉的基础之一,其中经脉包括六经之脉、奇经之脉,部位则是分为手足之别,同时还有一些派别区分。
掌握不同经脉与部位的特点,对于中医学生和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五、脉有运动常寻常,有时长短整分明。
中医把脉不仅要掌握不同类型的脉象和经脉部位,还要注意脉象的运动特点。
脉搏的运动有时会表现为长度和短暂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往往是可以判断疾病的重要标志。
因此,在把脉时要注重观察脉搏的运动和变化,寻找不寻常的脉搏变化和长短、整分明的规律。
总之,掌握中医把脉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内容,其中关键的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掌握中医把脉的要点和关键。
希望这篇文章对于相关人员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
中医把脉详细操作及各种脉象,值得一看
中医把脉详细操作及各种脉象,值得一看中医看病,肯定会跟你说,来伸一只胳膊给我,然后给你把脉,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判断一个人身体上出现了什么样的病态状况,除了看脸色等变化,诊脉是中医上最常见也是效果最好的诊疗方法,同时也是中医看病的首要环节。
把脉具体操作:【把脉方法】病人手掌向上平放医生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顺序放在病人腕部动脉上,按审脉搏跳动情况,正常人的脉博一呼一吸四次《每分钟约跳60至80次》。
【浮脉】手指轻按,就感到脉在表面这种多是〔表证毛病〕症见怕冷,发热,头痛,肩酸全身不舒,鼻塞,流涕,四肢关节酸痛【沉脉】轻按不明显,重按才感觉,这种脉多是〔里症毛病〕症见烦躁,发热口渴,胸闷,呕吐胁痛,腹痛,便秘或泻泄,舌苔腻。
【紧脉】数又弦疾和成紧,举如转索切绳形。
浮紧表寒身体痛,沉紧逢见腹疼痛。
【迟脉】脉博慢,一呼一吸之间跳2至3次,这种脉多见〔寒症毛病〕症见面色苍白,恶寒,吃凉性食物肠鸣响,脘腹痛与到热食物会减轻,大便溏簿,小便清长四肢冰凉,舌苔白润。
【数脉】脉搏快的意思,一呼一吸6至7次,这种脉多见〔热证毛病〕症见口干渴,身热皮或面红五心烦躁,眼赤眼皮活性不舒,吐黄稠痰,腹胞胀大便秘结,小便黄,唇焦齿燥,舌苔黄。
【疾脉】快过数者脉名疾,载阳又可阳凶升。
【弦脉】轻压按脉博硬而有力,象拉紧的弓弦上,这种脉多见〔肝脏毛病〕症见(1)肝气郁结在胸闷,胁痛,嗳气,胃脘胀痛,腹痛后测泄泻,(2)肝火头晕痛,急躁易怒多吵,面红眼赤,口苦口渴,舌苔红带黄。
【滑脉】脉博流利,象珠子滑滚过去一样,症见这种脉〔有痰毛病〕怀孕时也常见到这种脉博。
【濡脉】浮取极不力,按之随手又空空,主病血虚阳虚症,汗多夜间骨热蒸。
凭脉验证如明镜,学者用心都精通【细脉】脉来细小如线,这种脉多见〔虚证毛病〕症见神疲乏力话少懒言,语言低微小声,头晕眼花,自汗,心悸,虚烦失眠,手足发麻等。
【促脉】数又止促脉乎,进必无生退可生,促脉三焦火焱盛,原因有五细推求。
教你学诊脉
教你学诊脉一、指法:诊脉的指法很简单,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中指定关,(腕后高骨即为关)三指分别排开,同时根据人之体型合理布指。
高大者指宜疏,瘦小者指宜紧二、腕脉各主脏腑及常脉中医秉持易之原则:“知常达变”。
这一观念一定要明记在心。
只有知常,以常态为尺度,才能知道不正常的表现。
左寸口主心,心脉常态为浮大。
左关上主肝胆,此脉以长弦为常态。
右寸口主肺,肺脉常态为浮涩短。
右关上主脾胃,此脉以缓大为常态。
左右尺中属肾,此脉宜沉软。
同时还要明白四时脉之常态。
对于脉的把握是一个实践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多分析品评,才能深入掌握。
这不在本讲的陈述范围。
本讲主要针对外感脉进行简单的说明。
从六经的角度不讲,只讲太阳经证脉象三、脉之基础对于初学者来说,诊脉是道门坎儿。
是一件说难不难说易不易的事情,在一般人看来,不就是用手摸脉吗?或者说所有的脉都是跳动的呀。
其实脉里乾坤大有学问!首先从诊脉不难说起。
知道怎么定位,这就是小小的一个入门,至少你知道怎么把脉了。
然后要了解的就是脉的至数,也就是正常脉的跳动次数。
古代没有钟表,不可能以分钟来计脉搏跳动次数,而是以一息为准。
何为一息?就是正常情况下的一呼一吸。
标准是什么呢?一息四至为平脉。
就是说一呼一吸间,脉搏跳动四次,这是正常的。
比此慢或快于此,皆为病脉。
一息四至号和平,更加一至无大疴,三至为迟一二败,两息一至即云殂,六至为数七至极,八脱九险十危急。
1、浮脉浮脉属阳脉,主表。
那么什么叫浮脉呢?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浮在皮肤上的脉,用手指轻轻的搭在皮肤上就能感觉到脉的跳动。
从外感的角度来看,此时外邪尚未入里。
一般外感初起,易现浮脉(体质虚弱正气不足者除外)。
2、浮脉主病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浮脉主表,有力表实,无力表虚,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紧风寒,浮缓风湿,浮虚伤暑,浮芤失血,浮洪虚热,浮散劳极。
进来学,独特又简洁的脉法!(自学脉法)
进来学,独特又简洁的脉法!(自学脉法)提纲要脉,不越浮、沉、迟、数、滑、涩六字,以足该表里阴阳、冷热虚实、风寒燥湿腑气血也。
盖浮为阳、为表;沉为阴、为里;迟为在脏,为冷、为虚、为寒;数为在腑,为热、为燥、为实;滑为血有余;涩为气独滞。
能于是缕晰以求之,而疾莫能逃矣。
顾浮沉以举按轻重言,若洪、芤、弦、虚、濡、长、散,皆轻按而得之类,故统于浮;短、细、实、伏、牢、革、代,皆重手而得之类,故统于沉。
迟数以息至多少言,若微、弱、缓、结,皆迟之类,故统于迟;紧、促、动,皆数之类,故统于数。
至如滑虽似数,涩虽似迟;而其理自殊,缘迟数以呼吸察其至数,滑涩则以往来察其形状,且滑涩二脉,多主气血故也,故此二脉,虽无所统,亦平列于后,以为六纲云。
涩涩以候血(其象虚细而迟,往来极难,或一止复来,三五不调。
)涩为气多血少之候,故主血少精伤之病,盖气盛则血少,脉因涩,惟肺宜之。
女人有孕而脉涩,为胎病;无孕而脉涩,为败血(凡脉滑为无汗,或为血痹痛。
)左寸(心肺虚耗不安、冷气心痛。
)左关(肝虚血散、肋胀胁满、身痛。
)左尺(男子伤精、疝,女人月事虚败。
若有孕,主胎漏不安。
)右寸(荣卫不和、上焦冷痞、气短、臂酸。
)右关(脾弱不食、胃冷多呕。
)右尺(大便秘、津液不足、少腹寒、足胫逆冷。
经云∶滑者伤热,涩者伤雾露。
)滑滑以候气(其象往来流利,如珠走盘,不进不退。
)滑为血实气壅之候,血不胜于气也,主痰饮诸病。
脉为血府,血盛则脉滑,惟肾宜之。
女人脉滑断绝不匀,经闭之验,诸脉调,尺独滑,必有胎。
上为吐逆,下为气结,滑数为热结。
左寸(心独热。
兼实大,心惊舌强。
)左关(肝热,头目为患。
)左尺(尿赤、茎中痛、小便淋漓。
)右寸(痰饮、呕逆。
兼实,肺热、毛发焦、膈壅、咽干、痰嗽、头目昏、涕唾稠粘。
)右关(脾热,口臭、吐逆、宿食不化。
兼实,胃热。
)右尺(因相火炎而引饮多,脐冷、腹鸣或时下利。
女人主血热气壅、月事不通,若和滑,为有孕。
)数数以候腑(其象一息六至,数数然来。
78条脉法绝学
78条脉法绝学分类:未分类标签:脉诊一、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二、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如单左寸旺,为肝盛生心火,生脉散加茯神、远志、酸枣仁。
相火上入心部宜壮水制火。
心火旺,清而敛之;心火盛,敛而下之;相火盛,养而平之。
三、右手寸肺脉旺,左手尺肾脉亦旺,清肺为主,生脉散加当归。
如单左尺旺,六味地黄丸。
如单右寸旺,当清肺,以金被火克不能生水,水涸火起。
四、两尺脉肾与命门俱旺,生脉散加当归,滋木以及水也,兼六味以养之。
五、左尺旺,六味地黄汤。
左右尺俱旺,亦六味地黄汤。
六、右尺微细,八味地黄丸。
左右尺皆微细,亦八味地黄丸。
七、寸脉旺,两尺微细,六味地黄丸。
阴水不升,阳火不降。
八、两寸脉浮而无力,宜补上焦,用补中益气。
上焦元气足,其火下降。
九、两尺浮而无力,宜补下焦,用六味地黄丸。
下焦元气足,其气上升。
十、寸属上焦,无力属虚;浮者气虚,不能降下也。
十一、尺候下焦,无力阴虚;浮者阴虚,不能上升也。
十二、两寸洪而有力,为火在上焦,宜降火,凉膈散、黄芩芍药汤、导赤散。
十三、两尺洪而有力,火在下焦,宜滋阴,黄柏、知母之类。
十四、两寸豁大无力,宜大补。
十五、两尺豁大无力,宜升阳散火汤。
十六、寸脉微细者,温补。
十七、尺脉微细者,温暖。
十八、尺脉浮沉俱有力,宜下;无力则为虚,宜补。
十九、寸脉浮沉俱有力,宜汗;无力则为虚,宜升。
二十、寸脉细微,阳不足,阴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
二一、两尺洪大,阴不足,阳往乘之,补中益气汤加黄柏。
二二、左脉弦滑有力,热不退,四物汤加黄柏、知母、柴胡之类。
二三、右脉弦数无力,补中益气汤。
或补脾阴不足,四君子加山药以主之。
左病右取,右病左取,上病下求,下病上求。
二四、左尺浮紧有力,伤寒宜解表,汗出即愈;但有力不紧,清心莲子饮或五苓散以利之;无力则为虚,六味地黄丸;沉实为寒宜温;沉迟为虚宜补,故纸、肉苁蓉、锁阳、大茴之类,当消息用之;沉弱微则为虚不宜直补,所谓补肾不若补脾,正与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所學的脈法十二經脈,獨取寸口,榮行脈中,衛在脈外,脈分陰陽,一脈兩動,先至者氣,後過者血。
一脈兩動,是說氣血,先至者氣,後過者血。
這裏每一次脈的搏動,都包含氣血,診脈時感應到的脈象中,也分兩動。
脈之五藏分部:腎沈心洪,肺浮肝弦,四季皆緩,以應四時。
東方肝脈,其形弦長,弦而濡弱,肝之正脈。
南方心脈,其形洪大,頭大本小,心之正脈。
西方肺脈,其狀毛浮,氣至而浮,非體之位。
北方腎脈,其象應冬,收藏之象,沈到地下。
中央脾脈,陰陽俱緩,緩脈之形,四脈同見。
一脈兩動,在昨天解釋了一下,看來大家還是沒太明白,這個要在診脈時詳細體查,在每一次搏時,我們摸出來的脈,都有兩動,多體會就知道了。
關於五藏分部,這是常脈,也就是平脈,平脈不是說一次只能見到一種脈,我們平時說的平脈,也就是這裏說的緩脈,它是個複合脈,包括了前面的浮沈弦洪四脈,四脈同見的,就是緩脈,這標志著人的五藏氣血運行正常。
在這裏有幾個概念我們要把它和以往的書上說的分開看,這是民間的一種脈法,來自口傳心授,我不想私密爲己有,發出來給大家看。
先說弦脈,弦是一種脈形,是脈的搏動沒來時就能摸到的,而不是指脈來時的狀態,如果按住尺脈後面,在寸關部,脈雖然不搏動,脈若弦,依然是弦的,所以和脈的搏動無關,它是肝脈。
浮脈,是指脈來時的狀態,不是脈位,不是脈形,而是指脈勢,氣至而脈浮,爲肺之脈。
脈來一動時,它能在天部見到,就是浮脈,這裏先說平脈,不要和病脈的浮混淆了。
沈脈,和浮相對,能在地部見到,就叫沈。
洪脈,是說脈勢頭大本小,脈形也大而長,其來時,氣血均至,其去時,是逐漸去的,過渡平緩,這是心脈。
緩脈,包含有上面四脈,四脈同見,至數調勻,弦中帶濡,能浮能沈,頭體尾三部俱全,就叫緩,說明脾胃氣旺,這是標准的平脈。
天有冬夏,脈分陰陽來者爲陽,去者爲陰所來者氣,所過者血浮則爲氣,沈則爲血寸者爲陽,尺者爲陰右脈主陽,左脈主陰寸浮主表,尺浮主裏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色在脈先,其病當急脈先於色,病來久長色脈不失,雖病可治色脈相克,危亡立見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風則浮虛,寒則緊急濕令脈濡,燥令脈大暑之中人,脈大而數三陽脈至,其形當浮二陽脈至,實大而長一陽之脈,其形爲弦三陰脈來,三部俱緩二陰之脈,微細欲絕一陰之脈,脈微而厥診脈法診脈方法:氣定神閑,若有所思,若無所思,若脈之無脈,法當取自然,心身閑定,手不可僵,病家微彎肘,掌心向對側耳旁爲宜。
右手診右,左手診左,兩手有別,互換再診。
醫者手指尖須平齊,視人高矮與臂長短布指,中指定關,關前爲寸,關後爲尺,寸前也當查,尺後仍須看。
先視手掌,可知人命,病之新久,運之順逆。
再看尺後,可查肉之堅脆,身之正色,毛孔開合,膚溫寒涼。
然後言診。
診脈當取太過不及,先明平脈,再言病脈,所謂平,就是平常,正常,經常的意思,無病的脈。
在前面說過,脈能見到五藏中的浮沈弦洪四脈,合起來才是平脈的緩脈。
這裏把各種病脈的脈象說一下:浮脈--浮取即得,重按沒有輕取明顯,有別於平脈的浮,氣至而脈浮,方可言浮,血至而浮,其脈爲大。
在寸主表,在尺主裏,三部俱見,從虛實看。
沈脈--和浮相反。
脈取三菽之重者,肺氣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肾氣也。
大脈--脈道大,浮沈左右取均見,爲大脈。
脈大爲勞,爲虛,爲氣少血多。
細脈--和大相反,浮中沈底伏僅一處可見,細爲血少。
長脈--脈之一動,長過寸關尺三部。
長者氣實。
短脈--和長相反,脈之一動,寸不及尺,尺不及關,三焦不归其部。
數脈--脈行急數,脈來一動,氣至者爲熱,血至者爲虛。
遲脈--和數相反,脈行遲滯,氣先至爲寒,血先至爲瘀。
動脈--脈來或大或小,或左或右,無頭無尾,此名爲動。
大小不等者,心動神搖。
左右動者,肝氣虛。
阳動則汗出,阴动則發热。
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滑脈--翕奄沉,名曰滑,脈來有頭無尾,氣血同至,陰陽相摶。
胃氣實之脈。
澀脈--艱澀難行,如水下流沙,氣不至獨見血。
此爲血傷。
緊脈--無頭無尾,陰入陽中,數急而過,此脈主寒。
微脈--弦之不弦,獨見脈形。
芤脈--脈浮大中空,名芤。
芤爲營氣傷。
革脈--脈弦大中空,名革。
寒虛相摶,陰陽斷絕。
濡脈--脈軟,和弦相反,專指脈形,不從脈勢看。
肝氣被傷,濕氣流行。
結脈--脈来缓,時一止複来者,名曰结。
促脈--脈来數,時一止複来者,名曰促。
阳盛則促,阴盛則结,此皆病脈。
一二三陽脈,三陽取太陽,二陽爲陽明,一陽爲少陽,三陰爲太陰,二陰爲少陰,一陰爲厥陰。
這裏也是風傷衛,寒傷營的意思,風爲陽邪,其性宣發,衛氣被傷,所以脈浮而虛,虛,是指衛氣被傷,故脈來緩。
菽的大小轻重,不要去管原來一菽有多重,診脈時,從輕觸皮膚算起,就是三菽,到按之至骨,爲九菽,中間的自己化分的。
大脈的一個脈形,可以從三菽看起,一直到九菽之重,但細脈就沒有這麽多了,細脈只看脈位的深淺。
脈診做爲中醫的一種必須的診法,我們要把它學好,不要認爲是四診之末而不重視,能熟練的多掌握一種診法,對於一個醫生來說也是好事。
也不要因爲難就知難而退。
但脈診不是爲了診斷出一個西醫的病,或者是一種顯耀自己水平的手段。
我們現在說的脈法,最終目的是爲了據脈用藥。
西醫的“病”,不對應中醫的病,更不對應中醫的證,這點必須要清楚。
當然一些現代脈法中可以診出相應的“病”,也是可以參攷的。
個人看法,現在流行的脈學分爲三個流派,其中也有交叉點。
一是以《黃帝內經》和《傷寒雜病論》爲代表的古脈法,也就是現在這個帖子中的內容,它最大的好處就是能診出病機,能據脈用藥;再就是以《脈經和《瀕湖脈學》爲代表的脈學,我叫它爲後世脈法,這也是現在中醫必學的脈法。
這是一種有點含混不清的脈學,但大體能分出陰陽表裏寒熱虛實,但也問題不少,因爲一些內容被弄混淆了,所以有時候要舍脈從證。
這個最大的好處是容易掌握。
還有是現代脈法,這是以全息理論爲指導的下的脈學,這種脈法的好處在於可以診出西醫的病,有些高手甚至可以知道病人身體上的一個傷疤,但對於中醫來說,只能做爲一種參攷,現在就是明顯知道病人有個什麽病(西醫的病),對中醫來說,也可能用藥的半點價值也沒有。
這幾種脈法中,可以相互補充,但要全部學進去是非常困難的。
脈象所反應的是一個人的整體身體狀態,所以在平時要多積累經驗,事先從整體上了解你面對的這個人會是什麽樣的脈,這點最爲重要,我們說人受各種因素影響後,身體發生的各種變化,對脈也産生影響,相應脈象就會隨著改變,這其中有常有病,要把常態從整體中分離出來,得出的結論才是我們要的,也就是說你診到的脈減去常脈,剩下的才是病脈。
所以更要了解常態下的平脈是什麽樣的。
平脈包括有各種體質的脈,人有形苦志苦的,有形樂志樂,有形樂志苦的,還有形苦專樂的,脈象上都不一樣。
有男的女的,有老的少的,更有高矮胖瘦,等等不一。
天氣的影響,有四季不同的脈。
生理狀態的影響,特別是婦女,經前中後,各有所表,胎孕産後,其脈各異,小兒老人,至數相別,喜怒悲驚,脈隨其變,餓則脈虛,飯則脈滑,渴則脈澀,動則脈躁。
所有這些平脈,都要從各個單一的人來看,但無論是哪種不同的平脈,總是對應個體身體的變化,當然叫做平脈,無論是什麽樣的,都只是微弱的改變,整體上要符合前面說的平脈中的緩脈各要素(之所以強調是前面說的緩脈,是要和現在教科書中的相區別)。
脈象歸納:認識脈,先要認識脈的各個組成方面。
1. 脈位:脈所處的位置,現在說寸口脈法,所以只說寸口,位置就不用具體說了,和普通的診法是一樣的。
先說的是脈沒來時在寸口的不同位置,脈沒來時,也有位置的區別,所以沒來的脈仍有浮沈,大凡看法,榮在脈中,衛在脈外,故脈外候衛氣,脈中候榮氣。
而且脈所在的部位分偏內偏外。
平脈多數關脈最浮,尺脈最沈。
這個脈位看身體的久遠變化。
新感從脈位和脈狀的變化看,外感病中多寸脈浮而尺脈沈,就是合看的,不單指脈位。
再說脈來時的脈位,脈來時,一脈之中,可以分上中下三層,加上脈外的位置,就分成了浮、中、沈、底、伏五層,五層中意思不同,浮主衛氣,中主表,沈主腑,底主藏,伏主骨。
籠統看,脈沈者,榮氣微,脈浮者,衛氣衰。
2. 脈形:是說脈的形態,主要看是大是細,脈來和沒來時的區別,脈的軟硬與及脈管的形狀。
脈在皮膚下的狀態,裏外的鬆緊,氣血的多少,脈體的上下左右活動範圍。
寸脈主上焦,關脈主中焦,尺脈主下焦。
脈形主肝,弦爲實,濡爲虛。
查脈形時,用手指前後左右撥動它,可以從各信方向探知。
3. 脈動:脈來一動時,氣血的多少,每一動中都能體現出來,不了解這點就不能掌握現在說的脈法。
一般氣在血先,先至者氣,後過者血,氣之至,上下左右鼓指。
血所過,是從尺到寸的方向。
氣血往往同行,但須分別清楚。
脈之長短也在此分別,一動滿三部,是爲正常,超過三部爲長,不足三部爲短。
寸脈下不至關,爲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爲陰絕,均不不治。
在不明氣血的情況下,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來查看氣血,查氣法,按住寸前,重按至無脈,查寸脈,按住寸脈查關脈,按住關脈查尺脈,因爲重按的情況下,脈沒有血流的速度,而只有壓力搏動,這時得到的是脈氣的狀態。
查血法,按壓尺後至脈氣受阻,只讓血流通過指下,這時在寸關尺三部所得的脈象,就是以血爲主的脈。
當然,這其中氣血是不可分的,氣爲血之帥,血爲氣之母。
氣以行血,血以載氣,但其中分別也是要清楚的,不然從脈中就難分氣血。
氣血相摶的脈也有很多,動脈即爲氣血相摶不分的,滑脈中有氣血相摶的,也有分離的,分離的比如有孕之脈,陰博陽別爲之有孕。
4. 脈律:脈律主要是是指至數,這個基本不需要說明,但需要說明的是遲數脈,不單指脈律的快慢,遲數也包括有血流的速度,脈搏一致的情況下,血流的速度也分遲數。
脈律還包括脈搏節律的的穩定程度,不穩定的如促結脈。
亦有不穩定之中兼有穩定的,如代脈。
5. 脈勢:每一次脈的搏動,都有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過程,大體分爲頭體尾三部,這裏要完全抛開脈形來說。
脈頭多數先見氣至,隨後是血至,脈體是氣血共同形成的,脈尾爲氣血餘勢。
大凡看法,脈頭候肺心之氣,脈體候脾胃之氣,脈尾候緊氣。
肝氣不在此列,從脈形中看。
來者爲陽,去者爲陰,脈頭爲陽,脈體爲陰。
6. 三部九候:三部九候現在多不用,而專取寸口,但遇到疑難病時,三部九候診法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所以也要了解,特別是遇到無脈的、危重的病人,三部九候就會發揮它的作用了。
一般看法,人迎比寸口脈常大三倍,以候陽氣。
少陰脈以候緊氣,脈在太溪,,陽明脈以候胃氣,脈在趺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