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脉法的第一次总结
脉诊实训报告心得感悟总结
脉诊实训报告心得感悟总结引言脉诊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脉搏变化来判断病情和辨证施治。
本次脉诊实训是我在中医学学习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实践,通过与患者的接触和脉诊技巧的运用,我深刻体会到了脉诊在中医诊疗中的重要性,并对自己的临床思维方式和医学素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本文中,我将总结本次实训的经验和感悟,分享我对脉诊实践的理解和对中医学的思考。
实训经验1. 仔细观察患者在进行脉诊时,我发现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神等表现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都可以为我提供关于患者身体状况和脉象变化的线索。
例如,红色的面色可能暗示患者有热病,苔黄厚腻可能表示湿痰内盛等。
因此,在进行脉诊前,先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是极为必要的,它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脉象和病情。
2. 灵活运用脉诊技巧脉诊技巧是实践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在实训过程中,我学到了多种脉象的判断方法,如浮脉、沉脉、细脉、滑脉等等。
而掌握这些技巧并不仅仅是机械地套用,更关键的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例如,对于浮脉,我会考虑到患者有消化不良的情况,而滑脉可能是因为患者体内有寒湿等等。
因此,灵活运用脉诊技巧可以帮助我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并进一步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3.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在实践中,我发现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十分重要。
通过与患者交流,我能够获得更多的病史信息和症状反馈,这对于准确判断患者病情非常重要。
此外,与患者的沟通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并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因此,在进行脉诊时,我始终注重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并尽力营造一个舒适和信任的环境,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帮助患者。
心得感悟1. 脉诊是中医学的瑰宝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中医学的瑰宝。
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观察和判断,我们能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变化,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脉诊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机械地读取脉搏信息,更是需要结合临床经验和医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脉诊自学方法
脉诊自学方法自学把脉(脉诊),先从有力无力辨虚实开始,先从快慢辨寒热入手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
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上气不足现象。
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
左手尺脉太弱,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
有时分不清就说患者头上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的病。
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
1、脉大小。
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2、脉快慢。
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
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4、脉浮沉。
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是表症,脉沉是里症。
5、脉匀乱。
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
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
脉诊可以很简单,认准几点即够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左手侯阴血,右手侯阳气。
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右手侯能量的制造。
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心运血,肝藏血,血之精华入肾阴。
脉诊学习心得
脉诊学习心得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其中我以为以切脉最为主要,也最能反映一个中医大夫的水平。
确有医者以三指决死生,按脉而知病恙。
且不说中医其他何等神奇,只此一招就可知病在何脏何腑,实在是中医文化之重中之重。
,然而我又确见不少家父同门,从医多年仍不能领会脉诊之精要,只为“有病不治常得中医”之流,实在让我心痛。
又觉《中医诊断学》里脉诊部分实在不怎么样,遂在家父指导下潜心研读《濒湖脉学》,实践理论结合。
通过一段时间总算初涉脉诊门路,浮、沉、迟、数、滑、弦、濡、弱也大概分清,对《濒湖》也略有心得,特别写来希望大家探讨。
首先,学习脉诊一定要对其有信心。
中国医学发展几千年,脉诊的手法理论都很完备,其能存在如此长的时间,客观上说明他一定是有效的,一定能指导我们诊断治疗疾病。
否则,脉诊早就被时间冲刷干净了,更不会有历代医家的继续发掘。
虽然现在西医大行其道,以至于中医院校本身都有很多人怀疑和非议脉诊的科学性,但我想告诉大家:夫难事,必为我能而他人不能者。
没有潜心学习研究的人,永远领会不到脉诊的精华,永远达不到“从脉辩证”的最高境界。
而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自古有之,其言其行大可当笑话看来。
所以,如果各位想在中医学真的有所造诣,脉诊绝对是不能省略的科目。
其次,说说我认为该学什么内容。
现在的中医诊断学脉诊部分前后的总论不错,提供很多指导性的东西,像“举按寻”的手法介绍,三步九侯的所指,甚至是“独处藏奸”的道理都很重要。
可是具体叙述29种(《濒湖》里是27种)|卖相时,写得实在不怎么样,反倒不如《濒湖脉学》有意义。
很多东西都是把《濒湖》缩抄,翻译成白话文,再加几句说明,可到底其脉整体和部分显现的意义如何却没有提。
比如滑脉,临床上所见极多。
书中说到主病:多见于痰湿食积和湿热。
可寸滑和迟滑有什么不同?关滑寸滑又有什么不同?三部俱滑呢?很多重要的问题没有说明。
临床很多病人很可能是一手关部浮滑,寸部浮滑带有弦意,尺部沉滑,如此又该怎么辩证呢?总之,我实在认为学脉学一定要背《濒湖脉学》,没有坚实的根基,一辈子都不能从脉辩证。
脉诊的一些感受和训练手指的一点简单方法
脉诊的一些感受和训练手指的一点简单方法今晚我跟大家一起探讨初学脉诊的一些感受和训练手指的一点简单方法首先学习脉诊当有一个信念,先问问自己对脉诊,对脉中所包含的的信息,自己是不知道还是不相信。
学习脉诊特别是在开始起步的阶段,有时候真的会感到非常的枯燥,在旁人看来你自己或许已经走火入魔如果内心深深相信脉诊的真实性,只是暂时不知道如何提取信息,那么就坚定信念开始学习如果在内心不相信脉诊的真实性,我建议不要学习脉学脉诊的学习不是加速度的冲刺而是慢慢地体会,脉诊开始初期入手,真的是指下难明,因为脉搏长度那么短,三根手指在脉跳中收集信息不容易,首先习脉者在心中对脉诊在理论认识上要有一个雏形,从古医家和现在世中联脉学会的各位老师的脉学专著,细细选择阅读。
我开始学习时读了金伟老师,齐向华老师,许跃远老师,王光宇老师等等老师们对诊脉的心得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特点,自己选择阅读。
对于心理脉诊我个人建议不要一开始就触摸,因为躯体疾病的脉象比心理疾患的脉象,我们在开始学习时收集的信息更集中,更容易掌握言归正传,在对脉学有了理论雏形,可以触摸病人的脉形去感受,同时注意训练手指,发掘自己手指的敏感度,同时在生活上注意保护手指,特别是手指的指腹,平时可以用护手膏等软化增厚角质的皮肤,特别不要手指被火灼伤,灼伤后手指的敏感度下降的很明显,比寒冷、针尖伤害大些。
脉诊包涵的要素有很多,从什么地方开始呢,我个人建议从开始触摸脉跳的力度、节律、脉率开始,甚至理论雏形功底不好的人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开始。
因为这三个方面最容易体会,在现在高等医学院校的教材上,对这三个方面讲述的也最详细,更容易被掌握。
也可以让初学脉诊的人树立信心。
假如一开始就触摸金伟老师所说的糖涩搏,估计学习的热情会大减。
在脉诊定位上,我一开始学习的是金伟老师的《我的脉学探索》,读过以后心中突然明朗,这本书也是我的启蒙教材。
在学校上课时,脉诊只有传统的解释,开始阅读金老师的《我的脉学探索》时,思维迅速开阔。
脉诊学习心得
脉诊学习心得在学习脉诊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脉搏的重要性和它对人体健康的指示作用。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触诊患者的搏动情况,可以了解其身体的状况,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并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脉诊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首先,我发现脉搏对中医诊断具有直观、准确的作用。
中医将人体的脉象分为舌脉、手脉和足脉三大类,其中手脉是最常被使用的。
通过触诊患者的手脉,可以了解到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情况。
例如,患者的手脉弦细有力,可能表明其气血充盈,身体健康;而手脉沉细无力,则可能说明其气血不足,身体虚弱。
因此,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准确地了解到他们的身体状况,为治疗提供依据。
其次,学习脉诊的关键在于熟悉脉搏的不同类型和脉象的变化。
脉诊有六诊要素,即寸、关、尺、舌、证和脏腑。
每个脉象的具体指标和诊断意义都需要掌握。
例如,寸口脉可分为细、弦、滑、虚、数等多种类型,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不同的身体情况。
学习脉诊的核心在于分清不同脉象的特点,并理解其背后的生理变化。
通过不断触诊患者的脉搏,我逐渐熟悉了不同脉象的感觉和诊断意义。
这要求我们在学习脉诊时要反复练习,多触多查,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触诊技巧和诊断水平。
再次,学习脉诊需要注意综合分析。
脉诊只是中医诊断学的一部分,不能仅凭脉象来做出准确的诊断。
在触诊患者的脉搏时,我们还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舌象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例如,患者手脉细弦而舌苔黄,可能表明其阳气不足,体内有湿热之邪。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做出更准确的诊断,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学习脉诊时,我们要将脉象与其他病史资料结合起来,并进行全面的分析,以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
最后,学习脉诊需要不断的实践和积累经验。
脉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不断触诊患者,才能逐渐掌握脉搏的感觉和诊断技巧。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实践,尽可能多地触诊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患者。
脉法学习感悟
脉法学习感悟第一篇:脉法学习感悟脉法学习感悟@火神门:扶阳医学脉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切脉在扶阳医学中与立法、遣药是密切相关联的。
通过切脉,病人在脉象上表现出来的最本质的问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所反映的是病人目前即时的信息,没有一点杂念。
只要我们弄清楚了病人的脉象,就等于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矛盾,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矛盾,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立法和遣药),这就是扶阳医学脉法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脉象,是赤裸祼的人体原始态的反映。
脉法学习感悟(作者:傅文录)一、对脉法药三位一体的理解郑卢医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脉诊与立法、药物选择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在所有中医历史上是没有的,这就是郑卢医学的奇迹。
从郑钦安——卢铸之——卢永定——彭重善等,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火神与名家。
我们所有学习中医的都知道,中医药的精髓就是:理、法、方、药。
但是,我们过去所学理、法、方、药,理是理,法是法,方是方,药是药,中间没有什么联系,至于怎么样联系,那就在每个医生脑子里你自己去联系好了,弄对了,可能临床上效果很好,比如经方派的所谓方证对应,选择对了可能效果也很好,但是遇到不是那么典型的,可能疗效不好,而疗效不满意时,你自己要去摸索这类疾病治疗方法与规律,可能等你摸索到了好的方法之后,头发都变白了。
郑卢医学完全脱离了这种治病模式,而是通过分析脉诊的情况,在得到病人详细的内部情况下,依据当时脉诊的变化,先立一个法(全局之法与目前之法,紧密相结合的一个法),然后结合临床表现,立一个如桂枝法、附子法(四逆法、白通汤法)、附子桂枝法、非姜桂附法等。
也就是说,当把脉诊确定之后,这个法就随之而出来了。
如一个老年人便秘加外感,左手尺脉重按至骨而浮大中空,虽然其他的脉上还有很多的问题。
但是,我们现在所在做的就是,先立白通汤法,为什么要这个法,我们都知道,老年人便秘加外感病非常多见,而外感病人对于老年人来说,不能轻易上桂枝法,因为她或他们的肾气很弱,先天根本亏损严重,稍微拨一下就有可能出现危险,这样的情况下,彭师运用桂枝法也就是一付,第二三付立即就用附子桂枝法。
【中医把脉】教你如何摸脉象中医学习笔记
【中医把脉】教你如何摸脉象中医学习笔记在临床中,基本上来个病人就把手脖伸到诊桌上让中医大夫号脉,但辩脉是很复杂的,脉学共有27种,但作为非专业人员,掌握以下10种现象就足够了,也比较容易理解。
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心、肝、肾, 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
从这个角度入手比,沉浮滑容易多了。
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大多都有心悸接不上气的现象左手关脉正常为不强不弱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也不行大多有胃炎一类的病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头痛或头脑不清醒,有时我分不清就说患者头有问题。
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弱有便溏腹痛一类太强左手关脉弱的话胃炎是跑不掉的。
右手尺脉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以上是一点心得,希望为大家指点方向,请深资中医,老中医们不要把我批评的体完无肤。
戏说脉诊告诉你一个秘密,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也许,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你的学习中医的生涯,成为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
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
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
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东西,写出来供大家欣赏。
多了繁琐,少了不够,要明白看下去就知了。
1、脉大小。
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看,多简便呀!)2、脉快慢。
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
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太简便了吧?)4、脉浮沉。
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5、脉匀乱。
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太直观了!)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从诊脉到中医思维——我的脉诊学习经历与心得体会
从诊脉到中医思维——我的脉诊学习经历与心得体会I导读:看了脉诊学员的分享,发现原来脉诊是这么生动易上手的学问,如果我早点遇到谢老师的脉诊课就太好了!(编辑/楚笛)2年时间,从指下难明到心中有数整理自脉诊学员葛玉芬直播分享19年下半年,我在北京进修。
当时对中医的态度,是喜欢但又没有方向——感觉中医有效,但这种疗效存在于古人的医案里或者是别人的分享中,对自己来说遥不可及。
对于脉诊,我一直觉得很神奇。
虽然我也背过《濒湖脉学》,但仍指下难明。
不知道摸脉是在摸什么,仅仅是四诊里面的一个方面?也很好奇,大学里的带教老师对脉诊的讲解,到底是心中有数还是照本宣科。
当时我的临床状态,大多是根据问诊的信息去辨证然后开方,心里其实是没有把握的,不管是有效还是无效都不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去办。
临床病人也不多。
机缘巧合下,我看到了谢老师在灵兰开设的第一期脉诊课,因为正好在北京,就打算多学点东西。
却没想到,这个决定,开启了我对中医、对于脉诊的全新认识和理解。
01一个脉诊模式,统一脉证方治虽然是脉诊线下课,一开始却实打实上了两天的理论课,课上内容对我触动很大。
天人合一、全息理论、气化理论,这些虽然都学习过,但却从未融会贯通。
浮脉多虚,数脉多是中土不固,这背后的原理和关系,之前完全没有思考过,打开了新思路。
印象最深的是老师给了一个思考模式:先将脉进行分类,浮沉弦滑迟数、左右手脉象的不同,不同脉象对应不同的治疗方法。
左手:汗法、滋阴、利小便;右手:下法或温补,套用这个模式就可以了。
当时听起来好像真的很简单,但又似乎有点机械,与之前学的知识也有相撞的地方。
比如五运六气要去考虑吗?临床所服的药物怎么考虑呢?总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但谢老师讲,中医摸脉摸的是气,我们通过把脉感受人的一个状态,再把这个状态化成自然的象,治法方药也就出来了。
比如《傅青主女科》里,胸满不思食不孕的病机其实是肾气不足,气降陷于下焦,脾胃难于运化,用的是并提汤。
后边有句话说“阳气不下陷,无非大地阳春,随遇皆是生化之机,安有不受孕之理”。
新手如何学习中医把脉
新⼿如何学习中医把脉想当初,道长开始正式学中医,也是缘于⼀个中医师教了我把脉的基础办法,之后经过⼗多年的总结,才对脉象和疾病的原理有了个⼤概的认识。
不过⼤家学习的时候,就尽量简单⼀些,先不⽤去看古⽂那么复杂晦涩的脉象⽂字,⽽⽤⼀种形象的思维去学,则更能接近中医的本质。
进⼊正题,把脉第⼀步咋办?当然是先找到把脉的位置。
⼈的脉分为⼨关尺三个部位,左右⼿各有⼀个⼨关尺的位置。
⾸先,双⼿伸出来,露出⼿腕,在你⼿腕的边缘处有个凸起的⾻头,叫做桡⾻茎突,先⽤中指摸到它,然后再在它对应的位置摸到⼀条⾎管,这个地⽅就是关脉了,定位了关脉的位置,⼨和尺就住在它的左右隔壁。
关脉以上,靠近⼿的⽅向,挨着的就是⼨脉,关脉以下靠近⼿肘的⽅向,挨着的就是尺脉。
说起来复杂,其实很容易,⼀看图就懂了。
找到⼨关尺的位置后,还要注意,摸脉摸脉,摸的其实就是⾎管,所以要仔细的摸到那根跳动的⾎管,才算找准了。
有的⼈⾎管偏外⼀点,有的⼈偏内⼀点,有的⼈⽐较明显,有的⼈藏的很深,这就需要细致的寻找。
⼀般给别⼈把脉是中指摸在关脉上,⾷指摸在⼨脉,⽆名指摸在尺脉,三个⼿指的间距根据⼈的体格不同⽽略有不同。
如果是⾝⾼⽐较⾼的,⼿臂⽐较长的,⼿指之间间距就稍微开⼀点,如果是⼩孩或者⼿臂短的,就稍微紧⼀点,这个⾃⼰体会⼀下就可以,不必很精确。
把脉的时候,可以三个⼿指⼀起上,也可以单打独⽃,这个就看个⼈习惯,我给⼈把脉的时候,为了专⼼体察某个脉,经常是⽤⼀指禅,总之就是怎样能摸清楚就怎样来。
给⾃⼰把脉的时候,也是怎么⽅便怎么来,我经常也是⾷指把尺脉,中指关脉,⽆名指⼨脉,跟给别⼈把脉是反过来了。
⾃⼰的脉象是最需要反复体会的,因为可以经常把,所以对⾃⼰的⾝体情况可以详细的跟踪体察,⽐如感冒了是什么脉象,吃饱了是什么脉象,饿了是什么脉象,以及春夏秋冬的不同,喝了中药之后的变化等等。
时间久了,就会对把脉的体会越来越深⼊。
把脉的时间⼀般最好是早上起床半⼩时之后,这时的脉象没有经过各种⼲扰,反应的是⼈体最本来的⾯⽬,如果是病⼈,需要体察细微,那么早上的脉象就⽐较重要,如果是平常⼈,就不⽤这么讲究,只要不是运动后,或者饿的久了,或者喝了酒,或者吃撑了的情况,⼀般正常状况下都可以把脉。
脉诊实训报告总结
一、实训背景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观察脉搏的跳动情况,结合中医理论,可以判断人体的气血运行状况和脏腑功能。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一技能,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脉诊实训。
二、实训目的1. 理解脉诊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掌握不同脉象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3. 提高脉诊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能力。
三、实训内容1. 脉诊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脉诊是通过对患者手腕部脉搏的触摸,观察脉搏的跳动频率、节律、力度等特征,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脉诊的常用部位、手法、注意事项等。
2. 不同脉象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实训中,我们学习了二十多种常见脉象,如浮脉、沉脉、滑脉、涩脉等,并了解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3. 脉诊的实践操作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实际操作练习,包括摸脉、辨脉、分析脉象等。
通过反复练习,我们的脉诊技能得到了提高。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在实训的第一周,我们重点学习了脉诊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不同脉象的特点。
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我们对脉诊有了初步的认识。
2. 实践操作在实训的第二周,我们开始了实际操作练习。
首先,我们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脉诊,然后分析脉象,总结出病情。
在实训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老师,逐步提高了脉诊技能。
3. 总结与反思在实训的最后一天,我们对整个实训过程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通过回顾实训内容,我们认识到自己在脉诊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努力。
五、实训成果1. 理论知识方面通过实训,我们对脉诊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和不同脉象的特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2. 技能方面在实训过程中,我们的脉诊技能得到了明显提高,能够准确判断出患者的脉象,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支持。
3. 思维方式方面实训使我们的思维方式得到了拓展,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了我们的临床思维能力。
中医把脉初步知识点总结
中医把脉初步知识点总结一、脉诊基本概念和原理1、脉诊的基本概念脉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反映,也是人体生理和病理情况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中医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血气状况和阳气阴气的盛衰。
因此,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2、脉诊的基本原理中医把脉的基本原理是"望、闻、问、切"中的"切",即通过手指轻压患者的脉搏,观察脉象的速度、强弱、滑利和有无力等情况,推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理情况。
同时,也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病史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
二、常见脉象的判读1、脉象的触诊方法脉搏的触诊方法主要有三种:徐缓步细法、弦、滑等脉象和细软、蜷缠等脉象。
其中,徐缓步细法是通过轻轻触诊患者的脉搏,了解脉搏的速度和节律。
弦、滑等脉象主要是通过手指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脉搏的强弱和滑利程度。
细软、蜷缠等脉象主要是通过手指轻压患者的脉搏,观察脉象的力度和滑利情况。
2、脉象的判读(1)浮脉当患者的脉搏比较明显,而且触诊起来比较顺滑和有力时,就属于浮脉。
浮脉常见于阳气亢盛,阴气不足,表病初起,中气虚弱等情况。
(2)沉脉当患者的脉搏比较隐约或者触不明显时,就属于沉脉。
沉脉常见于阴气亢盛,阳气不足,表病发展,中气不足等情况。
(3)缓脉当患者的脉搏比较缓慢而且触诊起来比较柔和时,就属于缓脉。
缓脉常见于气血亏虚,阳气不足,阳气内陷,阴虚等情况。
(4)虚脉当患者的脉搏比较弱小、柔软而且触诊起来比较滑利时,就属于虚脉。
虚脉常见于气血不足,阴虚阳亢,脾胃虚弱等情况。
(5)实脉当患者的脉搏比较强硬而且触诊起来比较紧实时,就属于实脉。
实脉常见于气血亢盛,痰浊内生,阴阳失调等情况。
三、脉象的分析与诊断1、脉象的分析通过触诊患者的脉象,可以初步分析患者的脉象特点、脏腑功能情况和病理情况。
例如,如果患者的脉象比较浮大,有力且触诊起来比较顺滑,就说明患者的阳气亢盛,阴气不足,适合温补、滋阴的治疗方法。
新手学习中医把脉,从这几点入手更简单
新手学习中医把脉,从这几点入手更简单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把脉,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医生将手指按在病人的动脉上,感受动脉搏动的深浅、速率、强度、节律和形态等,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要想学习把脉,需要掌握好最基本的指法,调整好呼吸,注意切脉时间。
>>>一、患者体位诊脉时患者应取正坐位或仰卧位,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位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二、医生指法诊脉指法主要包括有选指、布指、运指三部分。
1.选指医生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诊察,指目是指尖和指腹交界棱起之处,是手指触觉较灵敏的部位。
诊脉者的手指指端要平齐即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左右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
2.布指中指定关,医生先以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动脉处,然后食指按在关前(腕侧)定寸,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定尺。
布指的疏密要与患者手臂长短、医生手指粗细相适应,如病人的手臂长或医者手指较细者,布指宜疏,反之宜密。
定寸时可选取太渊穴所在位置(腕横纹上),定尺时可考虑按寸到关的距离确定关到尺的长度以明确尺的位置。
寸关尺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脉管的诊察范围。
3.运指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及布指变化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循、总按和单诊等,注意诊察患者的脉位(浮沉、长短)、脉次(至数与均匀度)、脉形(大小、软硬、紧张度等)、脉势(强弱与流利度等)及左右手寸关尺各部表现。
>>>具体指法见医生指法常用具体指法(1)举法是指医生用较轻的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搏部位的方法。
亦称“轻取”或“浮取”。
(2)按法是指医生用较重的指力,甚至按到筋骨体察脉象的方法。
中医学脉诊实训报告总结
一、前言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摸诊患者的脉搏,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而确定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为治疗提供依据。
为了提高我们的脉诊技能,学校组织了脉诊实训课程。
在实训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脉诊的基本理论,还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不断提高自己的脉诊水平。
以下是我对脉诊实训的总结。
二、实训内容1. 脉诊基本理论实训初期,我们学习了脉诊的基本理论,包括脉象的形成、脉象的分类、脉象的诊法等。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脉象的形成原理,掌握了脉象的分类方法,熟悉了诊脉的步骤和技巧。
2. 脉诊部位与手法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脉诊的部位和手法。
脉诊部位主要包括寸口、关、尺三部,诊脉手法有浮、中、沉三种。
通过反复练习,我们掌握了正确的诊脉部位和手法。
3. 脉象诊断与案例分析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常见的脉象及其临床意义,如浮脉、沉脉、弦脉、滑脉等。
同时,我们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不同脉象所对应的疾病和证候,提高了对脉象的诊断能力。
4. 实际操作与经验交流实训期间,我们有幸邀请到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为我们进行现场示范和指导。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互相学习、交流心得,提高了自己的脉诊技能。
三、实训体会1. 脉诊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
通过实训,我深刻体会到脉诊的重要性,以及提高脉诊技能的必要性。
2. 在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正确观察脉象,如何准确判断脉象的性质和意义。
同时,我也认识到脉诊是一门复杂的学问,需要我们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诊断水平。
3. 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与患者沟通的技巧,了解了患者的心理需求。
这对我今后的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4. 实训期间,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我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这使我更加坚定了从事中医事业的信念。
四、实训收获1. 理论知识方面:通过实训,我对脉诊的基本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技能方面:实训过程中,我掌握了脉诊的基本手法和技巧,提高了自己的脉诊技能。
初学脉诊小技巧——脉法入门三诀
初学脉诊小技巧——脉法入门三诀中医,可能给世人最大的印象,就是一个老者用三个手指搭在手腕处的景象,也就是把脉,任何一个真正学好中医的人,绝对是掌握好脉诊之法的,那么,初学者,你可知道脉诊的“四诀”,注意哦,这四诀,是所有脉诊大师的入门功夫。
第一诀:准准,当然指的是布指要准,寸关尺三部对应食指、中指、无名指,这第一诀说起来很简单,不就是找对位置嘛,这也许对于经验丰富的中医来说,是很简单的,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其实并不是很容易,因为基本上80%的人,是找不准正确位置的。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准”字诀?01先学学手腕位置的解剖学,把手腕位置的血管分布准确位置,做到了如指掌,然后当你把脉时,只需要目测就大概知道把脉的位置。
02结合三本以上医书,按所描述的把脉位置准确下指,虽然说,理论上所有医书讲的都应该是同一个位置,但是每一本医书的者,所用的文字表达是有所不同的,我们结合多本医书,目的就是“形象化”,把脉诊的位置形成“脑像”,简单的说就是联想、想像。
03当然就是多练了,要知道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有不同的骨骼大小,练多了才能更加的精准。
第二诀:敏敏,就是敏感度,整个手指最敏感的位置是哪?也就是常说的指目位置,这个敏感度为何重要,恐怕就不用多说了,把脉之法,恐怕最讲究的就是敏感度,各种不同的脉形,完全靠的就是敏感度来辨识。
我们要讲讲的,是如何训练敏感度01冷热练习,就是用不同温度的水,把我们的指目,轻轻触摸在不同温度的水上,去感受水的温度,冷的,凉的,温的,热的,坚持练下去,可能你很快就能掌握什么是寒脉寒证,什么是热脉热证。
02软硬练习,铁管、木管、软胶管,试试闭上眼去感受,没事的时候,就分别把在这三种管上面。
03静度练习,所谓的静度练习,可不是指你手指的安静度,而是你的心静,心静对于把脉来说,其重要性是直接影响敏感度的,心越静,脉感越准。
心静度,如何练?找一个最安静的时间,把注意力集中在手指的指目上,去感受指目!感觉指目什么呢?感觉指目上的动脉,每个手指都会有动脉血管,也就是说每个手指其实都在“动”,血液在流动,当你足够安静的时候,你会感受到指目处,会有和心脏一样频率的跳动,静静感觉它,会让你的指目变得越来越灵敏。
中医把脉入门学习心得
中医把脉入门学习心得一、读脉书首先要说明的,是初时学习脉诊,必须将脉书读熟,王叔和的脉经,李濒湖的脉学。
所谓脉书不厌百回读,而且不仅要熟读,还要烂读,烂,像吃的肉一样,必须烂,才不要嚼。
这样,然后才可以谈切脉的道理。
二、关于呼吸定脉初学脉时,要仔仔细细的以呼吸定脉,后来纯熟了,就不必数呼吸,而且要闭住呼吸,再细心听脉。
切不要虚应故事,以为诊脉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三、锻炼看脉知病的方法看脉知病,不是不可能的,但要苦打苦炼。
有极大部分的人,一面看脉,一面问病人:头痛吗?胸痛吗?这样,便不会看见脉,所以学习脉诊,要先看脉,切莫忙着问病,慢慢的自然便能够体会脉象所反映的病症了。
四、脉学的基本精神脉是两种相对的:有数,就有迟,有滑,就有涩,有大,也有小,有短,也有长。
从相对的当中,找出它所反映的病症和疾病的机理,作为诊断和处方的依据。
五、平人脉和病时脉常脉和病脉不同,以缓为平,以独为病。
这在张景岳已经有较详的论述。
独是什么?独就是不同。
脉有三部,两手六部;如五部同等,一部不同,那便是病。
所谓不同,是独大、独小、独虚、独实。
六、脉象可以反映生死和寿夭性情不但平人有平人的脉,病人有病人的脉,而且据脉断病,可知生死。
七怪脉如出现,那多数是死脉,不能得生。
久病的脉,有胃气则生。
所谓胃气的脉,就是所谓“'阿阿缓若春杨柳’”,善状胃状者也。
六部俱如是象,则俱有胃气”。
此外,尺为生命之根,尺部无力细微,病状虽轻,而脉象所指示的真实病情,是岌岌可危的。
若是两尺无力,而又浮散,那么生命不能超过三天。
据脉还可以知道情绪的起伏,定其喜怒:心脉浮大,主心有喜,六脉沉伏,主忧思失志,无精打采,胃纳欠佳。
同时,还能从脉上征验一个人的性格:脉数疾的,则性情急躁,脉柔顺和缓的,则人亦和蔼。
脉象不但可以察知平人的性情,而且能够看出寿命的长短。
例如人长脉短,为大损,寿命只能有30岁。
人短脉长,也是一种大损,寿命只能有40岁,平人脉长,为长寿之征。
医学资料 脉诊心得
我的诊脉方法(转载)我所接触的第一位老师,诊脉就很好,每当病人来诊时,总是能很明确的诊断病情,当时我就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脉诊学好,每当他说出病情时,我就想患者应该是什么脉象, 有机会,我就试试,闲时我就看书,中医诊断大全,脉诀,然这样乂过了很长时间,仍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心中一片茫然,不知从何下手。
我会烹饪,技术还是很好的(我是这样认为的,呵呵)我可以用儿十种方法作出不同味道的鱼来,我发现,我共跟了8位老师,每个人都喜欢烹饪,一谈起吃来,都很兴奋,故可作为谈资,一次谈的的高兴,我就问,有关脉诊方面的问题,老师说,其实你应该从浮沉迟数来学习这样你进步就快了。
在我看来,这样真的是一个好方法,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好方法。
相信学中医诊脉的都看28种脉象,再看5绝脉,可是有的人甚至一辈子也见不全。
我的方法是,先知道正常的脉象是什么,一个正常人一呼一吸4至,和缓均匀,即为有神,为常脉,其余即为病脉,当然也要考虑特殊人群,如老人脉略弦,小孩脉数,胖瘦,春夏秋冬,相信书里也不泛记载。
知道了常脉,下一步就是要知道4种脉象,即浮,沉,迟,数,浮脉轻轻搭手既得,沉脉需重按方得,小于4至的为迟脉,大于4次的为数脉,浮脉在人体主什么病呢,多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迟脉主寒,数脉主热,也有例外的,如浮脉,如果阴分虚极,阳亢于外,也现浮脉,且多浮而有力,多属重病。
下一步,需要回到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
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 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缺乏。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表达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自学中医号脉训练方法
自学中医号脉训练方法
自学中医号脉(切脉)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了解基础知识:学习脉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包括脉象的种类、形成原理、变化规律等。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在线课程来获取这些知识。
2. 练习触摸脉搏:在练习切脉时,需要先学会如何正确触摸脉搏。
可以在自己的手腕上感受脉搏,练习触摸不同种类的脉象,包括浮脉、沉脉、实脉、虚脉等。
3. 观察和记录脉象:在触摸脉搏时,需要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所感受到的脉象特征,如脉搏的跳动频率、力度、柔和度等。
通过不断地观察和记录,可以提高对脉象的敏感度和准确性。
4. 不断实践和反思:切脉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能。
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5. 学习并掌握常见疾病的脉象特征:不同的疾病往往有不同的脉象表现,学习并掌握常见疾病的脉象特征,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判断病情。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向经验丰富的医师请教来获取这些知识。
6. 注重细节和技巧:切脉是一项非常精细的技能,需要注重细节和技巧。
例如,在切脉时需要保持手指的温暖,避免影响到脉搏的跳动;同时,也需要注重放松心情,避免影响到自己的感知能力。
总之,自学中医号脉需要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心,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能。
同时,也需要注意科学性和严谨性,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避免出现误诊和偏差。
分享一下我学诊脉的经过
分享一下我学诊脉的经过我是这样开始的,首先把28脉全部背下,再从主症方面结合深入去理解,记住是关键,记不住分起来就乱了,按照大纲分类,分为浮沉寒热虚实长短,就我的理解首先浮脉类在轻取的时候即得,那么轻取就能分辨的有浮脉、革脉、芤脉等,沉脉类在重取的时候才明显,有沉脉,牢脉,伏脉等。
数脉、迟脉都是按次数分,虚、实是按脉跳动的力量分,长、短按它的形上分,大方向明确,按不同的总结方法,我又参照了按位、次、形、势分法的形式,我又把28脉重新划分了一下。
在位置上总结为浮和沉两大类脉,在次数上分又有数迟两大类,形态上有大小紧弦长短这些,势力上分为虚实两类,开始摸脉时心中已有个大概和顺序;比如把手放在脉上后,我最先体验的是位置,在位置上出现脉的有浮沉两类脉,这时体验的方法是轻轻放手指在脉上,感觉脉动的清晰度力度,你也许会发现,外感严重的人,脉往往轻轻一摸便觉得跳动明显,相当于浮取的时候脉就很明显,这时你应该考虑的是这是否就是浮脉呀,但是要确定是浮脉这也太勉强了,有很多脉是与浮脉相类似的,比如说实脉,不管轻、中、重取脉动皆明显,所以说要确定浮脉还得要结合其他的方面进行,我们知道浮脉是怎么定义的,是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
首先要理解的是重按稍减而不空,重按不就是到沉取咯,一下怎么又到了重取去了,又没有中取去体会,中取即比轻取用多一些力道时去体验,其实书本上是想表达的是你在轻取与重取间来回体验,即你稍用力时脉动在中下部的力量有明显的小于轻取时的力量,但是又不是一按就感觉不到了,就是这个意思。
那浮脉就区别开实脉了,实脉的特征是:越按越有力,轻取明显,中取更厉害,重取还是一样不减;这样基本上就可以确定浮脉了。
那位置上的沉脉类呢,它的体会方法是轻轻放手在脉上时不见脉跳,稍用力也不见有明显的跳动,再用力一按才明显感觉到跳动,即在重取之时才明显见到,再放下一点力量的时候又没有多少力量了,我们知道,正常人的脉象是在中取明显的,沉脉是中取不明显,重取才明显,那么沉脉就能确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学脉法的第一次总结感悟:学习任何流派的中医典籍,一定要从典籍中建立起自己的一个人体模型。
而任何中医典籍就是在论述人体的这样一个模型。
或具体描述,如四圣心源。
或以方说意,如医宗金鉴的删补名医方论。
但是最终要以脉法的入门,才代表人体的模型的初始建立。
因为中医诊断学,就包含着中医的解剖学,每个脏器的功能,就会表现在具体的临床症状上。
而脉法,就是诊断学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诊法。
脉搏的每一个动作形状,都是阴阳盛衰的形式,脏腑功能的表现,气血周流的作用。
脉,寸关尺,就是整个一个人体模型的微缩。
所以古代大医无不精通脉法,无不以脉法作为最后决断生死的凭证。
而自学中医最好以脉理入手,由脉理推理出脉象和症状时,对脉象的形成了然之后,就能辨别出所对应的脉象,而不会造成困惑。
正文:在中医看来,脉是血管承载血液,以气的力量推动。
脉中,流动的就是气血,血液是液体,气是动力,所以研究脉,不能离开液体和动力的活塞运动的物理表现。
所以气血旺,则,脉旺,气血衰,则脉衰,气血实,则脉实。
左右分阴阳。
左,属水木,多考察阴液的盈缺。
右属火土,多考察阳气的盛衰。
四圣心源的模型,开水模型:左寸关尺对应着心肝肾,右寸关尺对应着肺啤和命门。
四圣心源脉法的浮沉大小篇就在说这个模型,阳主降,阴主升,肾水温暖,而生肝木,肝木调达,生心火,心火开散,把热散出,而肺金阖闭,将阳气回收,中土不滞,阳气潜藏。
命门开合,将阳气封藏。
相火肾水要温暖与深藏。
两尺脉,就不能浮,浮的意思,就是相火不能回收,但是过沉,象征着肾水因寒而沉沦,不能上济。
所以以稍沉为佳。
左关在中间,是升的通道,象征肝木,所以以不沉不浮为正常,主升,所以稍微带点弦意。
要是现或浮或大等阳脉,主肝木升不上,卡在这里,积温成热而化火,就是所谓的肝火。
若是沉,则是肝木无温暖之气,而下陷沉沦。
这时有可能左尺脉浮,意义是肝木下陷肾水导致下热,甚至两尺脉都浮,是因为肝木下陷疏泄相火,导致下热弥盛;有可能尺脉也是沉的,意义是肝肾都是寒,无力上升。
左寸,属心,为阳,开散,所以稍浮,稍散,稍大,左寸要是沉,属阳虚,阳气升达不到这里,无热力开散,这时考察肝木,多有浮大之意。
就是因为卡在肝木上不来。
或者肝木沉的,也是一样。
但是要是浮得太过。
就有可能上到鱼际。
这就是阴乘阳位,由于阴邪束缚阳气,阳气不得开散,所以郁而上至鱼际。
病理就是上头项了。
右寸,属肺,为阳,开阖,所以稍浮,稍涩,稍短。
右寸要是沉,是左寸阳气过不来,或者被束缚,或者没阳气。
要是过浮,与左寸道理相同。
阴乘阳位。
最常见的是感冒,而感冒多有两寸一起浮,多浮紧,受寒。
有些咳嗽之人,慢性气管炎,多见右寸大,肺气壅滞,阳气不能敛降的像。
右关脉是脾胃脉,在中间,以不沉不浮为佳,沉是脾寒,浮是胃热,脾寒多吃不下,胃热,胃口多好。
从像上说,脾胃如同釜鼎,寒,是因为右尺无火,即使右尺脉浮,也是代表相火外泄不能温煦脾胃。
浮是阳气相火不能自脾胃下到命门。
卡在胃,所以会胃的功能亢奋,胃口好。
脾胃脉,常有重按无力,意思就是里面无力,也就是脾无力,这是脾虚,根气不足,不能磨化水谷。
左脉和右脉对比着看,左脉沉,升不上,右脉浮,降不下。
这是大原则,升不上,大多是因寒,由于寒升不上去,降不下,大多是因为府气不通。
阳明降不下来,导致阳盛。
而左右二尺也要对比着看,左尺为肾水,右尺为命火,左尺旺于右尺,说明水旺,反之则火旺。
脉的象坐标:血管的浮沉,代表着气血聚集在机体内部还是、浮散在外部。
也就是表里。
主静脉动向着手指方向代表着动脉往着肢体的末梢运动。
考察脉动的动力,运动的流畅。
主动24脉,其实就是人体的24种机能状态。
浮沉,阴阳之性。
浮沉是阴阳的性质。
寸口的寸关尺,是人体的一个微缩模型,即所谓的上竟上,中竟中,下竟下。
寸口脉皆浮,代表着全身气血浮散体表。
内部气血空虚。
沉脉反之。
阴阳之性,阳性扩散,阴性内聚。
阳性升浮,阴性沉降。
所以脉浮,就是代表着,机体发散在外的一个状态。
四圣心源中说,心肺之脉具浮,因为心肺,是机体发散之极和刚回收的机能体现。
所以,浮大而散的脉,就是代表着整个机体在发散。
其象火。
浮而短涩,代表着机体发散之后,开始回收的状态,其象金。
而肾肝之脉具沉,是机体收藏之极和刚升达的机能表现,所以,沉而濡实的脉,代表着机体处于秘藏的状态,其象水,沉而劳长,就是代表着机体由秘藏而开始生发的一个状态。
其象木。
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气是脉鼓动的根源,在表有力---------------气在中取,稍弱--------------气在沉取,弱----气在表,无力,说明在表气的力量不足----气在中,稍有力,-----气在里,有力,说明气聚集在内气以收敛为顺,以浮为逆,浮则代表卫气虚,不能收敛故也。
而沉则代表气郁在里,不能发出。
风性疏泄,破坏卫气收敛之性,卫气不能收敛,故浮,营血属热,该内敛,但是被疏泄出来,所以发热。
而脉动,由身体向肢端运行,是气推动血的运行,而寒气闭郁营血,营血运行不畅,就会导致气冲击,脉紧的现象,卫气由此不能温熏体表故恶寒。
伤寒脉法:脉来急去迟,此出急入迟,外实内虚。
而脉紧,就是一个外实内不虚之象,而中风脉,浮缓,风则浮虚,浮则卫气虚,缓,也是没有束缚,来迟去迟之象,内外皆虚之象,所以就是虚脉。
一个表实,一个表虚。
迟数,阴阳之气,脉动的方向,是由身体到肢端的,而脉的运动,中医认为是由气行血。
所以脉动,就是气的运动。
迟数,是气之寒热的表现。
气热,则脉数,气寒则脉迟。
而迟数,就是代表着机体的亢奋和消沉。
因为气热时,机体必会表现出亢奋的现象,而气寒时,必会表现出消沉的现象。
机体热,必要考察君相二火。
君火不清,相火不降就会导致机体气热。
而君火不清相火不降,恰恰就是府阳不收。
所以数为在府。
而气寒,就是因为阳气不足,则阴气盛,阳气不足就会导致脏阴不升。
所以,迟为在脏。
但是数不一定为热,因为机体虚弱,导致无力传输水谷精微时,也会以加大马力来运输,也可以这样理解,阳明因虚,下降无力,导致微阳无法潜降,所以脉数,所以,数有可能也为虚。
虚之数,比数而无力。
而迟不一定为寒,书上说,热壅枢机,也会导致脉迟。
滑数,阴阳之体,脉动的方向,滑涩是气血之偏。
滑则血盛而气虚。
血盛,则津液丰盛,气虚,则气少而郁。
血盛则肝旺,肝旺则疏泄有余而收敛不足,气少而郁、血多而盛则脉流快速。
所以脉动滑利。
涩则血虚而气盛。
气盛,则肺旺,肺旺则收敛偏盛而疏泄不足,血虚则脉道干枯。
所以脉动滞涩不利。
肺主收敛,所以肺的功能体现在脉上,就是浮涩;肝主生发,所以肝的功能脉上的体现为沉滑。
四圣心源中的这段:收则浮涩,生则沉滑;长则浮滑,藏则沉涩。
寸应滑而尺应涩,肺脉之涩者,尺之始基;肝脉之滑者,寸之初气。
尺应涩而变滑,则精遗而不藏;寸应滑而变涩,则气痞而不通。
寸过于滑,则肺金不敛而痰嗽生;尺过于涩,则肝木不升而淋漓作。
就在论述脏腑功能在脉这个微缩模型中的具体表现。
气伤则脉动急,血病则脉动滞。
大小,阴阳之象。
这是脉静止时的现象。
阳盛则脉大,阴盛则脉小。
其实是木主疏泄,火主宣通;肝主收敛,肾主收藏。
这四象在脉中的具体表现。
脉大,则是火气破获掉肺家的收敛,而肝木行疏泄而脉变大;脉小则是金破坏木的疏泄,水破坏火的宣通,而整个脉现收敛之象。
脉象上常有细脉。
是因为精血少,肝木不得疏泄,脉管无法充盛而出现的现象。
要是精血少,而肝木却反行疏泄,就会出现芤脉。
四圣:火炎而金烁,则关寸浮大;水寒而木郁,则关尺浮大。
就是在论述人体模型功能。
长短,阴阳之形。
也是静止,大小为象,长短为形,合起来就是形象。
只不过大小多是判断水火,长短多是判断木金。
因为火宣通,水收藏,宣通则是脉管的变大,收藏则是脉管的变小。
木是生发,金是收敛,生发则脉长,收敛则脉短。
缓紧,阴阳之情,缓是戊土之气,紧是寒水之气。
缓是气机抒发雍容和畅,气机没有被束缚的时候,而紧则是气机被束缚,气郁时才会出现的脉动急如弹绳。
浮为风紧为寒,是外寒紧,肺寒,胃寒,咳者饮冷水,肺寒闭郁气机,咳者气逆饮冷水闭郁之,胃寒阳明阳气胃气不充,是内寒紧。
石芤,阴阳之虚,考察脉体及人体机能的虚实。
脉实则体实,脉虚则体虚。
脉瓷实,意思就是人体内血的凝结,芤则是血的亏少。
血凝结,因无阳气温煦,芤则是血的流失,而阳气还在,由阳气充盛脉管导致中空之象。
有时候,脉很瓷实,那是血的结滞,有时候,脉像充气的皮球,那是气的结滞。
促结,阴阳之盛,动为阳,静为阴,动而入车盖为阳结,脉的来往无流传的现象,直升直降,阳气郁动,不现来往。
而静为阴,脉管不平整,或高或低,或大或小,就想竹竿的不平整,就是阴结。
脉数,热像,阳像,而一止复来,就是阳气瘀滞气机导致气机不畅而停顿,脉缓,虚像,一止复来,因阳气虚而导致气机不畅而停顿。
弦牢,阴气之旺。
弦牢,都是脉体的充盛紧张,是阴气充盛而向上抗争的表现。
向上抗争,是木象,是机体由压力而负重之象,是抑郁不达之象。
木生于水而长于土。
这两者有问题都会导致出现木郁而弦。
或因寒,水寒则木不生,或因土虚,无法升达肝木,再者,水亏也会。
弦而有力曰牢,阴气郁得厉害之后,阳气也开始郁,就会出现有力之象。
弦牢,木气有余之象。
濡弱,阳气之衰,是脉体无力,是机体萎靡不振之象,机体萎靡不振,就是抗争的力没有,抗争的力没有,就是肝木无力,阴气不升,则脉濡,阳气再无力,就是脉弱了。
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木气不达,固赖土气达之,土气不升,亦赖木气升之。
两者都无力,就是儒弱了。
儒弱,木气不及之象。
散伏,阴阳之阖辟。
气开散,则脉散,气闭伏,则脉伏。
所以气血外散,则现脉散,气血伏结,则现脉伏。
动代,阴阳之起止,阴阳之起,在于关,关脉如豆而数,就是阴阳开启气欲发而不能,脾土生而不能,胃土降而不可在关部而旋转之象。
而代脉就是气血运行后继无力,而中歇之象。
本人是中医爱好者,由于自学,这篇文章只是纸上谈兵而已,望高手们多指点,解我辈自学之苦。
叩谢!!!!!!!!!!作者识201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