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1.2.2再别康桥1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优秀3篇《再别康桥》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美读全诗。
2、学会鉴赏本诗的美。
3、理解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及追求自由、美和爱的个性。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体悟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鉴赏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928年夏天,伦敦,康桥。
一个风度翩翩又带着倦容的年轻人,在夕阳的余辉中踽踽而行。
晚风拂起身旁的柳条,也连绵不断的牵起他心中的愁绪。
他是谁?为什么来到这里?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赏美的旅程,去探寻《再别康桥》——这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离别诗的魅力,去聆听徐志摩内心世界最纯粹的绝妙回响。
二、深情美读,感知全诗:(一)教师范读全诗。
(二)学生齐读全诗。
三、合作探究,鉴赏全诗探究的中心问题: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你有什么感悟?探究的难点问题:怎样领悟本诗的意境美?1、本诗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2、你对哪一种美感触最深呢?请紧扣诗歌进行阐述。
请持相同观点的同学就近讨论,然后汇报自己的发现和成果。
(一)音乐美派的同学先谈谈吧。
1、学生发言(略)2、教师小结:诗歌音调和谐,旋律完整,体现了音乐美。
(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它是尾声,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二)建筑美派的同学接着发言。
1、[导]建筑美是就诗歌的外在形式而言——包括诗句和诗节的排列。
2、学生发言(略)3、教师小结:诗歌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字、七字(间有八字句),节的匀称,句的均齐,体现了错落有致、曲折回旋的建筑美。
(三)绘画派的同学,你们有何高见呢?1、学生发言(略)2、深入探究诗歌的意境美[导1]⑴哪些美丽图画让诗人心醉神迷?——挥手作别图、金柳夕照图、青荇招摇图、星辉寻梦图。
⑴这些图画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描绘出一幅幅动态的、立体的风景画。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再别康桥》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诗歌欣赏》中的《再别康桥》。
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作者徐志摩的生平简介、诗歌的朗读与解析、重点词汇的讲解、诗句的赏析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再别康桥》的意境和情感。
2. 学会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3. 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培养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朗读与赏析诗歌,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词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与离别有关的歌曲,让学生感受离别的情感,引入课题。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徐志摩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
3.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4.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诗歌的意象、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5. 重点词汇讲解:讲解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型,提高学生的诗歌理解能力。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类似的诗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赏析。
7.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另一首诗歌,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再别康桥》2. 作者:徐志摩3. 背景介绍:留学英国,离别康桥4. 重点词汇: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等5. 诗句赏析: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再别康桥》中的意象,并阐述其对表达离别情感的作用。
2. 答案示例:诗中的意象如“金柳”、“波光”、“青荇”等,既描绘了康桥的美景,又抒发了诗人对康桥的依恋和不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如《翡冷翠的一夜》、《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徐志摩的诗歌风格,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再别康桥》名师教案1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在康桥时的生活及创作诗歌时的思想等背景;2.通过示范朗读、音乐渲染等方式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3.品味诗歌的意象,读出诗人的情感。
让学生用心体悟,理解诗人倾注在作品中的情感,实现读者与诗人心灵的对话、灵魂的拥抱、精神的交融和思想的同构,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濡染学生的诗意人生。
【教学重难点】1.把握和分析意象。
2.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探究、讲解、体悟、创设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由现实生活导入作品。
由生活中常见的挥手作别,导入徐志摩的诗歌,看诗人在挥手离别之时有着怎样的情愫。
二、请同学认真读,对作品具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师范读。
生读。
3.介绍作者。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三、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四、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五、合作探究:中国画重在写意,注重神似,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中国人作画侧重寓“意”于“象”,也就是将主观情思寄托在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上,这就是所谓的“意象”。
《再别康桥》每一节都是一幅画。
下面按照诗歌的顺序,一幅图一幅图地来交流欣赏。
1.挥手作别图:写诗人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河的情景。
透露出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2.金柳倒影图: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中的情景。
3.青荇招摇图:写康河的水草,表达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4.榆阴清泉图:写榆阴下的清潭,诗人融情入景,将自己的依恋完全融入康河的风光之中。
5.撑篙寻梦图: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写诗人挥篙泛舟,寻觅他那“彩虹似的梦”,晚归时情不自禁要放声高歌。
诗人的快乐的情绪达到顶点。
6.夏虫沉默图:诗人由幻想回到了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河告别,情绪骤然低落。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
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明确: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
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诗歌语言:优美流畅,富有韵律感,运用了许多比喻和象征手法
课堂互动
提问学生:对《再别康桥》的理解和感受
课堂活动:让学生模仿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进行创作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作业布置
背诵《再别康桥》全文
阅读相关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导入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介绍作者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播放《再别康桥》的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展示康桥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课文分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诗歌主题:对康桥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诗歌背景:作者徐志摩在剑桥大学留学时的生活经历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掌握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课堂观察: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互动情况、学习态度等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
测试评价:通过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掌握程度等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质量、创新性等
反馈机制
引导学生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厚意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必修一:2 诗两首 再别康桥1 教案
2 诗两首再别康桥(徐志摩)教学目标1、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体会作者情感方式与价值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从而感受诗歌带给人的美感。
3、通过对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及意境美的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再别康桥》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重点:通过寻找意象体会作者所要体现的情感。
难点:意象的理解,意境的营造和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讲解。
4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图片)有这样一个人,他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这样一座桥,它空灵动人,风景秀丽;有这样一首诗,它意境独特,情感细腻。
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这个人、看看这座桥、品一品这首诗!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徐志摩这个人。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并在此遇到了年轻貌美的才女林徽因,度过了他一生当中最幸福的时光。
1928年徐志摩故地重游,却已物是人非,于是千般感触涌上心头,因此便写下了著名的抒情诗《再别康桥》。
三、朗诵:1.教师朗诵,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2.学生反复诵读,便于学生深入理解全诗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四、诗文解析:1.引导学生分析第一小节“云彩”这个意象,结合意境并讲解作者的情感,同时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来朗读这一小节。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2.老师朗读第二小节,使学生找出重点意象“金柳”并详细分析其寓意和情感。
1)、这一节写的是柳。
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因在夕阳中。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三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一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了自她诞生以来的一代又一代读者。
鉴赏这首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体验诗歌情感,陶冶性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感受《再别康桥》的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
2、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情趣。
3、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1 、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网搜索康桥图片、徐志摩头像、《再别康桥》诗题、配乐朗读录音等与课文相关材料,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2 、学生课堂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并配以画外音。
如:“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
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让学生收集资料,展示资料,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感受学习成功的机会。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 1 )学生自己介绍徐志摩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徐志摩是一个生来就为追寻感动的诗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耀眼的彗星。
康桥是他的知己,是他的“精神依恋之乡”。
诗人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诗人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芽的。
人教版高中《再别康桥》的教案
人教版高中《再别康桥》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再别康桥》的全诗。
(2)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诗歌的背景。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学会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离别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美好时光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文化背景。
2.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和欣赏。
3. 诗歌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领悟。
2. 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感知和应用。
3. 诗歌创作方法的尝试和运用。
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人生平介绍、诗歌背景、诗歌解析等内容。
2. 准备相关的文学鉴赏资料和写作指导资料。
3. 准备诗歌朗读和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诗歌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自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象、修辞等。
3. 诗歌欣赏(1)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欣赏,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话题,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2)学生课后背诵诗歌,进一步感受诗歌的美。
(3)拓展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加深对诗人的理解。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环节。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再别康桥》教案通用
《再别康桥》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六课《再别康桥》。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全文朗读、生字词解析、诗句解析、诗歌主题探讨等。
具体章节内容为:康桥美景的描绘、诗人与康桥的离别、对康桥的留恋与怀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再别康桥》,理解并掌握生字词,分析诗句的意象和表达手法,领会诗歌的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深厚感情,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珍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的意象分析,诗歌主题的深入理解。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诗歌,掌握生字词,领会诗歌的表达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康桥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朗读:全班同学齐读《再别康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生字词解析: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 诗句解析:逐句分析诗句的意象,探讨诗歌的表达手法。
5.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诗人与康桥的离别中,感悟诗歌的主题。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手法和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再别康桥》2. 生字词:略3. 诗句解析:略4. 诗歌主题:离别与怀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分析诗句意象,归纳诗歌的表达手法。
(3)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答案:(1)生字词:略(2)表达手法:象征、拟人、夸张等。
(3)主题理解:诗人通过描绘康桥美景,表达了对离别故地的留恋和怀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作品,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2再别康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再别康桥(一)教课目的:l 、知识与能力:认识新文人诗内涵,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议论鉴赏法。
学会赏识诗歌的音乐美,从而学会从诗歌的形式、语言和意象等方面下手赏析诗歌。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领会。
(二)教课要点: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领会。
(三)教课难点:新诗的艺术技巧鉴赏。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讲堂教课过程: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一首带有淡淡忧虑的分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静静地来,又这样静静地走了。
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究竟是如何的一个人呢 ?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同《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心里——二、配乐朗诵,激发学生兴趣。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 ( 1896— 1931) ,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 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此间徐志摩相逢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光阴。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 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感情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虑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全部,—下子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现在又要和它辞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想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学生朗诵《再别康桥》,教师指导朗诵。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深入研究,感情体会配乐请学生朗诵。
1、提示:自古写分别诗之作能够说是不计其数,大家比较熟习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当年人已没,今天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分别意,同是宦游人。
国内存知音,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6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再别康桥教案的写作思路。
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再别康桥-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
再别康桥-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2.了解徐志摩创作《再别康桥》的语境和背景;3.学习《再别康桥》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特点;4.了解《再别康桥》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5.能够理解和朗读《再别康桥》。
二、教学重点1.了解《再别康桥》的背景和创作过程;2.掌握《再别康桥》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特点;3.理解《再别康桥》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学生不太熟悉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2.学生没有很好地了解《再别康桥》的背景和情感意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1.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去过的一个地方,介绍这个地方的情况和感受;2.通过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回忆来激发学生对于即将讨论的《再别康桥》的好奇心和兴趣。
第二步:新知识传授(25分钟)1.介绍中国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历程;2.讲解《再别康桥》的背景和创作过程;3.分析《再别康桥》的艺术特点和形式。
第三步:思维拓展(20分钟)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词语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2.通过与学生讨论词语中所表达的情感来让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更加透彻;3.带领学生关注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感。
第四步:朗读与模仿(25分钟)1.让学生朗读《再别康桥》;2.指导学生如何遵循徐志摩的情感表达方式来模仿写诗,以此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步:总结(10分钟)1.通过总结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归纳总结能力;2.盘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教学评价1.学生对于《再别康桥》创作背景和发表缘由有了一定的了解;2.学生明白《再别康桥》所表达的爱国情感和深刻内涵;3.学生通过模仿写诗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再别康桥》的背景与作者•理解诗歌的意境主题•学习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培养学生欣赏与自我表达能力2.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主题,掌握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难点: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分析诗歌的内在意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与作者,解析诗歌的意境主题,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与感受。
•分组朗读法:安排学生分组朗读诗歌,培养学生朗读技能,提高诵读的表现力。
4.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向学生展示诗歌《再别康桥》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康桥的旅行经历。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感性想法,启发学生对诗歌的热情。
(2)课文阅读•讲解诗歌的背景与作者:介绍徐志摩的生平背景,解读他写诗的创作背景与意图。
•理解诗歌的意境主题:通过分析诗歌的词语、句式、意象等语言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留别伤怀”、“思亲思故乡”、“人生短暂”等主题。
•学习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韵律形式等语言现象,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一起交流思考,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自由表达个人见解,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思考。
(4)诗歌朗读•安排学生分组朗读: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朗读诗歌,提高他们的语音语调表现力。
•评价诵读表现:教师评价小组朗读的表现,鼓励他们提高朗读的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5)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与目标。
•向学生介绍下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学反思《再别康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它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和细腻的意境表现。
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和分组朗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诗歌的阅读、讲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语言艺术素养和欣赏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修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1.2再别康桥新(1)
再别康桥(福州第一中学孟全波)一、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选编《再别康桥》,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
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分析结构,感受诗歌的“建筑美”,细细品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此外,《再别康桥》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比较独特,可通过与其他著名的离别诗的比较,感悟《再别康桥》独特韵味。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候,极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
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首尾两节,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学中应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
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所传达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阅读障碍。
这首诗歌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
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三、设计思想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诗歌的欣赏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不应仅仅拘泥于一些概念化的经验化的解读,在鉴赏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求让学生从更深刻更新颖的层面去阅读文本。
“以读带讲”一直是诗歌教学奉行的教学准则,而《再别康桥》本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对这首诗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学生不一定真的能够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以讲带读”或许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这首诗的真意。
语文人教版必修1 1-2-2《再别康桥》 精品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使用:相关录像。
课堂教学设计: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锦州十七中崔丽珊教师:现在老师要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和着古筝高山流水深情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天边的云彩……(学生热烈鼓掌)教师::谢谢大家的掌声,现在请大家谈谈为什么要鼓掌。
学生1:老师您的朗读很棒,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一个学生是那样的热爱自己的母校。
学生2:诗韵味十足,老师您的朗读把这美妙的韵味都给传达出来了。
学生3:这首诗的语言很美,我们听起来很舒服。
教师:你们的掌声一方面是对我的鼓励,一方面是因为被这首诗的魅力深深的吸引,那么大家知道这诗的题目吗?生全体:再别康桥。
教师:(板书课题)本节课我们就来赏读这首诗,诗的作者是徐志摩,同学们知道他哪些情况?学生1: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
教师:你从哪知道的?学生1:从书下注解看到的。
学生2:他是新月派诗人。
教师:你怎么知道的?学生2:上网看到的。
教师:很好,那么大家知道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再别康桥》的呢?许多学生:不知道,老师给我们讲讲吧。
教师:1920年徐志摩来到英国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听课,度过了一段真正悠闲的生活。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的崇拜者,在风光旖旎的康河岸边,他时而仰卧在上有星星下有黄花点缀的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时而到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这段的美好生活令他魂牵梦绕。
再度回到母校,再次见到昔日的美景,怎能不让他激动万分?可很快又要告别这里的美景,告别风光秀丽的母校,怎不让他依依不舍?带着这种情感,在归国途中的海轮上,他写下这首小夜曲般的抒情诗。
说到这里同学们一定等不及了,好,请同学们打开书,随着朗读录音先来自由读《再别康桥》。
(随着磁带里用情的朗读,同学们十分卖力的大声朗读着,教师在巡视中也深受感染,也情不自禁的加入朗读的队伍)教师:现在请两位同学来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后给他们作评价。
(很多同学举手要求朗读)教师:这样请大家发扬点风格,让平时不善言辞的张铎和肖奇锻炼一下好不好?众同学:好!(掌声响起来)学生1: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天边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波光里艳影/在我心头荡漾//那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学生2: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在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教师:谁来给他们的朗读作一点评?(同学互视,显出为难状)教师:这样,给大家三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
(各小组开始讨论,教师参与了四、五小组的讨论)教师:三分钟到了,现在请各小组说一说你们的看法。
学生1:我们小组觉得他们能站起来给大家范读,勇气可嘉,但没有完全把诗的节奏读出来,比如,第一节三个“轻轻的”的后面都应停顿稍长一点,二三四节“那河畔上的”、“软泥上的”、“那绿荫下的”“油油的、悄悄的”后面都应有明显的停顿。
学生2:我们小组认为张铎在第一节朗读中语速有点快,我认为第一节应把诗人对康桥的依依不舍读出来,所以语调应是舒缓轻柔的。
学生3:我们小组认为张铎在读二三节时,情感有点压抑,这两节应读出诗人欣赏美境内心的喜悦,语调应当很轻快。
学生4:我们小组认为肖奇在读四五节时,注意了情感的表达,但表达得还不够味,我们感觉这两节是诗人回忆在康河泛舟的情景,诗人完全陶醉在如天上彩虹一般美景之中,撑一只长蒿,他在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面对一船的星辉,他情不自禁的要放声歌唱,读这两节,语调应当昂扬,节奏应当稍快一点。
学生5:我们小组认为肖奇读第六节语调放轻比较好,但还没有淋漓尽致的把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读出来,因为此时就连夏虫也体会到诗人的离别之情,他为之而沉默,往日欢乐的康桥,今晚也沉默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别而感动了,沉默了。
教师:听了各个小组的发言我感到十分的欣慰,小组讨论前许多同学不知所云,讨论后豁然开朗,真是协作交流力量大啊,从各个小组的点评老师感到你们已经基本把握了此诗的朗读要求,又初步理解了诗的内容、特点,可谓是一石二鸟啊。
那么根据大家对诗的理解我们再随着录音有感情有节奏感把这两首诗齐读一遍,一、二、三、四节男生听女生齐读,五、六、七节女生听男生齐读,咱们比一比巾帼队与须眉队谁厉害,我来作裁判,大家同意吗?学生全体::同意。
女生全体: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请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天边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柔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男生全体: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在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教师:两个队读的都比较好,祝贺大家!那么经过反复朗读,同学对这首诗的感受一定在逐步加深,请大家谈谈你们现在的感受。
学生:能不能让我们再看看书准备一会。
教师:可以,给大家三分钟时间,你们可以边默读课文边思考,也可以先默读之后总结出自己的体会。
(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好了,时间到。
谁先说?学生1:反复读这首诗,我感觉这首诗展示的意境相当的美。
教师:美在何处,你给描述一下好吗?学1:让我想想。
学生2:我试试,沐浴着晚霞,诗人又回到了母校,徘徊在这熟悉的校园,他的目光不禁投向了康河两岸,那河畔的垂柳依然伴着春风,它的枝条还是那样柔软、绵长,美丽的夕阳为它披长了金色的晚装,多么像一位长发飘逸、窈窕绰约的新娘,他的影子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水中,也映在了诗人的心河中。
学生3:还有那软泥上的水草,油油的翠绿欲滴,他们似乎在挥动绿色的手臂欢迎老朋友的到来,似乎在告诉诗人在这里生活很幸福,很美好,因为能和蓝天白云、绿树黄花、和风碧波、霞光桥影长相为伴,面对着仙境一般的景色,康桥上站着的诗人被陶醉了,他甘愿做一条水草。
学生4:还有那绿荫下的河面,望着浮光跃金的水面,望着碧水与长天一色的图画,游兴大发,撑一只长篙,泛一只小舟,戴着满天星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追寻昔日的乐境。
归来时星光点点,波光粼粼,诗人飘飘欲仙,情不自禁的要开怀放歌。
学生5:可是歌声又戛然而止,也许报时的钟声在提醒诗人,马上他将离这美景而去,离愁夹着凉风袭上他的心头,四周一片寂静,连不知疲倦鸣叫的夏虫也悄然无声,它们此时也仿佛在感受着昔日老友内心的愁情,长长的康桥,也在静默着,它静默在诗人无尽的离愁中。
教师:我们应当感谢四位同学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诗中美妙的意境,同时我也要祝贺四位对诗的富有想象力的理解。
(全班鼓掌)学生1:我最深的感受是,诗情感表现得很洒脱,但思路很清晰,开头一节以作别天边的云彩点题,引起对昔日在康桥美好生活的回忆,结尾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与开头照应,二三四五六节具体描绘回忆的画面。
学生2:我认为高天畏说的有不妥的地方,我想给纠正一下,可以吗?教师:可以。
学生2:第六节不应该是具体回忆的内容,第六节是作者由对往事的回忆回到现实。
教师:其他同学同意杜晓谦的观点举手?(包括高天畏在内全班都举了手)教师:高天畏你为什么也举了手?学生1:杜晓谦分析的对,我看错了。
教师:我们大家应当为杜晓谦敢于质疑的精神鼓掌,(全班响起掌声)我们也应为高天畏的知错就改的虚心态度鼓掌!(全班又响起掌声)学生3:我读这首诗最深的感受是,这首诗写得太有真情实感了,可以说每一句都能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母校的深深的热爱,我想徐志摩先生一定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
教师:就李壮的发言,我补充几句,诗言志,康桥的大学生活对徐志摩一生有重大的意义:这里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色改变了他的兴趣,又学政治经济又学文学;康桥的文化熏陶奠定了他的政治观、艺术观的基础;康桥的爱情萌生,深深影响着他以后的恋爱婚姻生活,凡此种种徐先生怎能不与康桥结下深深的情谊?而这深深的情谊作者正是要借这首诗来一吐为快。
学生4:我觉得这首诗语言很美,作者把阳光照耀下的垂柳写成金柳,并把金柳比作夕阳中新娘,而把倒映在水中金柳的影子写成艳影,读这些美妙的语言,让我身临其境的进入一个美妙的境界。
学生5:说到语言我有一个问题,作者写软泥上的青荇,能否把“油油的”变成“绿绿的”,把“招摇”变成“舞蹈”?学生6:我也有一问题,为什么把绿荫下的一潭,比作是天上的虹,为什么说水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而不说包含着彩虹似的梦?学生7:我也有一问题,结尾改用轻轻的,效果是否更好一些?教师:三个同学的问题提得很好,谁来帮助解答一下?许多学生:老师能否让我们讨论一下?教师:可以,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各小组讨论一下吧。
(小组讨论活跃,教师进行巡视)教师:时间到,那个小组先说?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油油的比绿绿的好,绿得更浓,由此我们想到翠绿欲滴。
学生2:我们小组认为,油油的要比绿绿的更有生机,更能显示这些青荇的生长的软泥土质肥沃。
学生3:我们小组认为招摇既有舞蹈的意思又有招手致意的意思,更显示美丽的康桥对诗人的吸引力。
学生4:招摇让我们想到诗人再次回到康桥,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让他感到亲切,它们是诗人的老朋友。
学生5:我们小组认为,把绿荫下的潭比作虹,与晚霞映照下的潭面有相似点。
学生6:“那绿茵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读这几句我们仿佛置身在了道道彩虹铺水中的美丽画面之中。
学生7:我们小组认为“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表明作者昔日在康桥学习生活有许多美丽的梦想,而这些梦想有的没有实现,现在回想起来有些惋惜。
学生8:我们小组认为“沉淀”恰如其分的表达了作者的当时的心境。
学生9:我们小组认为“沉淀”与上句的“揉碎”是照应的。
学生10:我们小组认为开头用轻轻,结尾用悄悄在语言运用上更富有变化。
学生11:我们小组认为开头用轻轻侧重表达我离开康桥心情,这心情既有惜别,又有唯恐惊动亲爱的母校意思;“悄悄”既包含着内心的不舍,也表现周围环境的安静。
学生12:由悄悄让我联想到一部小说的名子“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个词也和上一节的“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相照应,所以我们觉得结尾用悄悄比用轻轻更好一些。
(还有同学要发言,教师看表还有两分钟)教师:我们应当用掌声感谢三位同学的质疑和各小组的发言,是你们的质疑和发言,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诗的语言美。
(掌声又响起来)短短的一节课就要结束了,下面请大家说说你们在本节课里的收获。
学生1:本节课的学习我学会了按诗的节奏、进入诗的意境来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