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脂毒及毒损肾络探讨糖尿病肾病病理机制_依秋霞_生生_李敬林_杨芳

合集下载

毒损肾络是糖尿病肾病的病理基础

毒损肾络是糖尿病肾病的病理基础

毒损肾络是糖尿病肾病的病理基础
李光善;邓悦;黄启福;南征
【期刊名称】《中医药学刊》
【年(卷),期】2003(21)9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 ,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 ,糖尿病三大并发症之一的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也正在升高 ,为了更加合理的分析其病因病机 ,根据临床常见症状 ,从毒、络病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并且更加完善毒损肾络理论。

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 ,探索直观化、量化的依据来丰富中医理论的临床指导作用。

尽可能早的控制血糖以防止更多的蛋白糖基化转变为AGEs,并阻止或减少ECM过多沉积对防治糖尿病肾小球硬化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2页(P1477-1478)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毒损肾络;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
【作者】李光善;邓悦;黄启福;南征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2
【相关文献】
1.基于"毒损肾络"探讨解毒通络保肾法防治糖尿病肾病 [J], 李春蓉;陈锐
2.南征教授从毒损肾络立论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 [J], 于敏;史耀勋;田谧;南征
3.从“毒损肾络”理论研究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J], 姜元吉;仉晓露;孙晓红
4.浅谈毒损肾络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J], 张鹏凯;范栋晨
5.“毒损肾络”与糖尿病肾病炎症机制的相关性 [J], 麻丽娜;孙新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的病理机制及中药的干预作用

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的病理机制及中药的干预作用

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的病理机制及中药的干预作用作者:石格毛志敏万毅刚沈山梅吴薇杨晶晶姚建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6年第13期[摘要] 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进程中,足细胞损伤与蛋白尿密切相关。

足细胞损伤的病理特征主要是指足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包括足突融合、足细胞数量和密度减少、足细胞凋亡、足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分化以及足细胞肥大等。

这些病理性损伤受控于肾组织内多条信号调控途径,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自噬通路、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通路以及Notch通路等。

以雷公藤制剂为代表的一些中药提取物,如雷公藤多苷(multiglycoside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GTW)、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 IV,AS-IV)以及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在体内外对DN模型鼠足细胞病变或高糖诱导的足细胞损伤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国内的初步研究表明,GTW很可能通过调控DN模型鼠肾组织mTORC1信号通路活性而改善足细胞损伤。

因此,基于DN足细胞损伤的信号调控途径而探讨中药干预作用的研究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中药;足细胞;病理机制;mTOR/自噬信号通路[Abstract] Podocyte inju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proteinuria in the progress of diabetic nephropathy(DN). The pathological characters of podocyte injury mainly refer to the change of podocyte form and function, including foot process effacement, reduction of podocyte number and density, podocyte apoptosis, podocyte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differentiation(EMT)and podocyte hypertrophy. These pathological damages are controlled by multiple signaling pathways in the kidney, such as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autophagy pathway,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 pathway and Notch pathway. For podocyte injuries induced by high glucose or in murine models of DN, som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CHM)extracts, such as multiglycoside of Tripterygium wilfordii(GTW), triptolide(TP), astragaloside IV(AS-IV),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and 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 have the protective effects in vivo or in vitro. The preliminary studies in China showed that GTW improves podocyte injury in the DN model rats probably through regulating the activity of mTORC1 signaling pathway in the kidney. Therefore, it is the developmental direction for the further study to clarify the interventional effects of CHM based on podocyte injury-related signaling pathway in DN.[Key words] diabetic nephropathy;Chinese herbal medicine;podocyte;pathomechanism;mTOR/autophagy signaling pathwaydoi:10.4268/cjcmm20161308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进程中,肾小球及其球内各种固有细胞都会发生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其中,足细胞(podocyte)损伤与蛋白尿密切相关。

从“毒损肾络”学说探讨慢性肾脏病诊疗的研究进展

从“毒损肾络”学说探讨慢性肾脏病诊疗的研究进展

从“毒损肾络”学说探讨慢性肾脏病诊疗的研究进展慢性肾脏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寻找有效的诊疗方案已成为当前相关领域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基于“毒损肾络”学说的慢性肾脏病中医药防治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与科学研究价值。

对近年来“毒损肾络”防治的CKD诊疗临床与基础研究进行综述,为序贯开展的相关学术研究提供前期工作基础。

标签:毒损肾络;慢性肾脏病;诊疗进展随着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病率的逐年递增,目前已造成严重的医疗负担与社会经济负担,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1]。

寻找有效的CKD防治途径与诊疗方案已成为专业领域亟待解决的临床现实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毒损肾络”学说的不断完善与延展,该学说已日益为专业领域所接受。

现就基于“毒损肾络”学说探讨CKD诊疗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梳理当前研究现状,并为序贯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创新思路。

1 “毒损肾络”的理论探讨尽管CKD病种其发病机制、病变进程不尽相同,但由于免疫反应介导所致凝血异常、炎性因子激活与释放,进而造成肾脏血管内皮损伤,肾小球硬化与肾纤维化[2],已成为肾脏病专业领域的共识。

随着肾脏微血管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及相关中医病因病机的阐释深入,为“毒损肾络”概念的认识、延展及理论探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术空间。

1.1 “毒损肾络”概念的认识与延展1.1.1 肾络与肾脏微血管结构的相似性络脉“三维立体网络系统”学说的提出,为肾络与肾脏微血管结构概念的对接提供了可能—络脉由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布散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形成外(体表-浮络、阳络)、中(肌肉之间-经脉)、内(脏腑之络-阴络)的空间分布规律,发挥行气血、营阴阳的生理功能,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3]。

西医学认为肾单位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肾小体中的毛细血管主要来自于肾动脉的分支,进入肾小体后分为4~5初级分支,这与络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随络脉不断分支,络体细窄迂曲的结构特点相似。

从“毒损肾络”理论研究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从“毒损肾络”理论研究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

[ 6 ] 赵莉 , 李蕊, 马骁 . 公 共卫 生 与预 防医学 概 念辨析 l J I _ 现 代 预防 医学 , 2 0 1 1 , 3 8
( 1 5 ) : 3 0 0 5 — 3 0 0 6 .
f 2 1 陈曼丹, 万崇毅. 《 内经》 “ 治未病” 思想在现代预防医学 中的体现叫. 江西中
B o t h n o n e n z y ma t i c g l y c o s y l a t i o n o f v a r i o u s p r o t e i n s i n d u c e d b y s u s t a i n e d h y p e r g l y c e mi a a n d a d v a n c e d g l y c a t i o n e n d p r o d u c t s( AG Es )r e —
Ab s t r a c t : Di a b e t i c n e p h r o pa t h y i s g e n e r a l l y i n d u c e d b y c h r o n i c l e d i a b e t i c d i s e a s e ,h o t me l t p o i s o n a n d po i s o n d a ma g e o f r e n a l c o l l a t e r a l s .
杂志, 2 0 1 1 , 1 7 ( 1 1 ) : 1 1 9 6 - 1 1 9 7 .
第 2 0 1 3 1 5 卷 年 第 l 8 6 期 月 ・ 总 下 第 半 2 1 月 6 期 刊
[ 3 ] 吴鸿 , 高 水波 . 浅 析 中医 “ 治未病” 理 论及 其 现 实意 义 『 J 1 . 中 国中 医基 础 医学 [ 4 ] 裴 兰英 , 牛乐 , 申杰 . 中医 “ 治 未病 ” 理论 与现 代 预 防 医学 的 区别 和 联 系 I J 】 .

从络病学说探讨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及治疗

从络病学说探讨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及治疗

从络病学说探讨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及治疗依据络病学说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机及治疗方法,指出瘀血、痰浊、络伤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将肾中之络损伤程度分为络气郁滞期、瘀阻痰凝期、络伤痰瘀化毒期,以此提出祛瘀化痰通络为其治疗原则,为临床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标签:糖尿病肾病;络病;瘀血痰浊;肾络损伤;祛瘀化痰通络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主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早期表现为尿中出现间断微量蛋白,继而出现持续微量蛋白、蛋白尿、水肿,出现临床蛋白尿的患者7年内约有50%进入终末期肾病[1]。

根据2010年全国性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9.7%,而2001年我国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的患病率为34.7%[2]。

而糖尿病肾病一旦发生,若蛋白尿控制不良,绝大多数患者在较短时间内进入尿毒症期,此时患者必需接受替代治疗(透析或肾移植)。

因此,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医药在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上有较大的优势,可有效地控制蛋白尿、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终末期尿毒症进程。

1 络及肾中之络的概念中医学认为“络”为经脉别出的部分,纵横交错,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相互交织,构成一个巨大的网络系统分布于全身,具有将经脉运行的气血津液按一定的时速与常度输布、弥散、渗灌到五脏六腑的作用,发挥着“行血气而营阴阳”的生理功能[3]。

而肾小球的微血管从结构上符合络病学说中“络”的概念。

肾中之络除了具有输布、弥散、渗灌气血津液的作用,还具有津血互换及营养代谢的作用[4],即津与血通过孙络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在津血转化的同时,血中的营养物质通过孙络渗灌到脏腑组织,发挥濡养的作用;脉外的津液回渗到脉中,同时带走组织代谢的废物,发挥营养代谢的作用。

而肾小球选择性的滤过血液中的水分和小分子物质,并阻止其中血细胞和血浆中的大分子滤出,其功能与肾中之络相符。

关于糖尿病伴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病理探究

关于糖尿病伴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病理探究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67期63投稿邮箱:sjzxyx88@·临床研究·关于糖尿病伴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病理探究李毓1,李玉梅2(1.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2.图里河镇中心卫生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0)0 引言糖尿病肾脏病指的是,糖尿病病人随着病程增加所产生的微血管病变状况,实际上,糖尿病肾脏病属于慢性肾脏病的一种。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肾活检的应用可以有效辨别糖尿病病人的肾脏病情况是否与糖尿病本身相关。

利用肾活检技术可以发现大部分的糖尿病病人所形成的肾脏病并不是糖尿病所引发的,这也是我们所说的非糖尿病肾脏病。

而引发非糖尿病肾脏病的原因是合并原发性肾小球病。

在临床研究中,可以得出,糖尿病肾脏病与非糖尿病肾脏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案均存在较大差异,这也突出了针对糖尿病病人肾脏病的病理展开研究的重要作用[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针对本院所收治的糖尿病患者展开研究,这100例糖尿病患者均与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的标准相一致,并且采用肾活检技术进行病理分析,相关的临床资料信息较为完整。

本次根据住院期间对患者病情分析进行讨论,分别对抽样选取的100例患者进行分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

其中,实验组患者有33例,分别包括女性8例,男性25例。

对照组患者有67例,分别包括男性病患43例,女性病患24例。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全面整理与分析,主要包括患者的基本身体情况,特别是体质量、病程等资料,再结合近期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确定各组患者的尿蛋白性、尿液蛋白定量、血清肌酐和糖化血蛋白等相关指数,并且对病人是否有合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状况进行研究。

最后,借助肾活检技术对患者的免疫病理进行判断,并且对患者的小血管病变进行实时监测统计。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l6.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分析,计量资料用(±s )表示,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浊毒论治糖尿病肾病

浊毒论治糖尿病肾病

浊毒论治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特有的微血管病变,最终可以导致终末期肾衰竭,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其发病人数呈逐年增多趋势。

该病尚缺乏理想治疗方法,因此积极探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

著名的中医专家李佃贵教授创立了“浊毒学说”,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开辟了新思路。

导师檀金川教授长期从事糖尿病肾病科研和I临床工作,对糖尿病肾病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认为糖尿病肾病主要由消渴日久,痰瘀浊化,蕴热成毒,浊毒损于肾络,致使肾体受损,肾用失司,导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毒损。

肾络是糖尿病肾病的基本病机,拟从浊毒角度对糖尿病肾病病因进行探讨。

1 中医学对浊毒的认识及其致病特点浊毒的概念,浊者,不清也,在中医理论中,浊指浑浊,与清相对,《丹溪心法》中载有“浊主湿热、有痰、有虚”。

浊分生理、病理之浊。

生理之浊,指行于脉中具有濡养作用的稠厚部分,如浊阴归六腑;病理之浊,有内外之分,外者乃自然界秽浊之气;人体变生之病理产物如湿浊、痰浊、瘀浊为内生之浊,古人认为浊为害清之邪。

毒最初指毒草,《说文解字》:“毒,厚也,害人之草”。

《金匮要略》云:“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也”。

毒有内外之分,外毒系指外感之毒,如疫毒、温毒等,内毒系内生之毒,广义主要指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调致使机体内生的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化生而成。

狭义毒的产生原因:(1)热甚为火,火热不解,深入血分为毒;(2)浊邪内蕴,邪壅经络,气机不畅,郁久化热,继而蕴结为毒。

故毒可由温热转化而来,可由湿浊演变而生。

浊与毒因其性质同类而极易相生互助为虐,浊为湿之甚,毒为热之极,浊、毒并称浊毒,是指对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阴阳均能造成严重损害的致病因素,同时也指由多种原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常,使机体内生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积而化生的病理产物。

作为浊毒之邪,不仅具有浊淤之胶着壅滞的特点,浊毒致病有3个特点:(1)黏滞难解,易阻遏气机;(2)入血入络易伤气阴;(3)气血失调易瘀易积。

浅谈毒损肾络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浅谈毒损肾络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向发展 并严重影 响患者 的身心健康 。中医药是 一个 巨大 的宝库 ,我们 应 该合 理利 用 ,其 操作 方便 、价格 合 理 、 显效快 、副作用少 ,有着很好 的发展空 间和光 明的前 景 。 天应穴三联法治疗该病 ,经过我们多年 的临床试 验研究 ,
- 1 4 3 唐隽 , 郝飞. 德 国银 屑病 治疗 指 南பைடு நூலகம்( 2 0 0 7 ) 解读 ( 二) I - J 3 . 实 用 皮肤 病 学 杂志 ,
2 0 o 9。 2 ( 1 ) : 2 3 - 2 4 .
[ 5 ] 王远红. 背部腧穴 刺血拔 罐法治疗寻常 型银屑病 [ c ] . 第 四次全 国民间传统诊
疗技术 与验方整理研究学术会论 文集 , 2 0 1 1 .
其疗效显著 ,总有效率在 8 9 %以上 ,并且对人体伤害小 、
关 系,说 明基本病机在 肾虚毒损 肾络,益肾解毒 通络为基本治则 ,为治疗糖尿病 肾病提供理论依据 。
关 键 词 :糖 尿 病 肾病 ;毒 损 肾络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4 . 0 4 . 0 0 4 文章编号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4 )0 4 - 0 0 0 9 — 0 2
不容易 复发 ,可 以说 是该病 患者 的福 音 。希望在这 里得 到推广造福患者 ,当然该疗法 还有待 于进一步发 展和完
[ 6 ] 王家平 . 艾灸治疗神经性 皮炎 的研究 概况 [ c ] . 四川省针 灸学 术年会 论 文集 ,
2 01 1: 7 2 .
[ 7 ] 高学敏 . 中药学[ M] . 2 版. 北京 : 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 , 2 0 0 7 : 2 4 7 .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的诊断与治疗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的诊断与治疗

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其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姜道利学号:130481(徐州医学院研究生学院)摘要:从遗传易感因素、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肾血流动力学改变、炎性反应及细胞因子等方面研究并阐述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从而寻找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最有效法;前瞻性观察厄贝沙坦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微量尿白蛋白的影响。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厄贝沙坦Abstract:Pathogenesis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involves genetic susceptibility,sugar metabolism disorders,lipid metabolism disorders,renal hemodynamics,inflammation,cytokines and so on,which we can look for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this wa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on effects of valsartan and irbesartan in patients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on trace urinary albumin.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作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20%~40%。

近年随着糖尿病患者的快速增长,DN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

目前认为DN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因素、糖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改变、炎症机制、细胞因子及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环节;相关文献报道,厄贝沙坦在治疗糖尿病肾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糖尿病肾脏疾病从“毒”论治思路探析

糖尿病肾脏疾病从“毒”论治思路探析

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原因。

DKD在中医古籍中并无相对应的中医病名,有学者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发现,以“肾消”“下消”命名DKD得到多数专家认可[1]。

201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提出DKD诊断标准,即在大部分DM患者中出现以下任何一条者可考虑其肾脏损伤是由DM引起的:(1)大量白蛋白尿;(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微量白蛋白尿,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任何一期慢性肾脏病;(3)1型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出现微量白蛋白尿[2]。

该标准肯定了白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GFR)的诊断价值。

从中医角度考虑,“白蛋白尿”“GFR下降”都与“毒”密切相关。

1 从“毒”阐述DKD 1.1 毒 历代中医古籍中对“毒”都有所描述,但各有偏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的统称,如《周礼》:“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2)毒副作用,如《诸病源候论》:“凡药云有毒及大毒者……能杀人”;(3)病因、致病因素,如《素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4)指邪气亢盛,“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

现代中医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毒”进行了更详细的研究,根据来源不同,将“毒”分为“外毒”“内毒”,外毒即风毒、寒毒、湿毒、热毒等,内毒即痰毒、瘀毒、湿毒等。

赵帆等[3]基于三因学说,对“毒”进行了分类,即“六气-六淫-六毒”“七情、饮食、劳逸-内伤-内毒”“痰饮-痰毒”“瘀血-瘀毒”等。

国医大师周仲瑛提出了“伏毒”的概念,认为邪毒潜藏于机体内,伏而不觉,遇感而发,一旦起病,进展迅速,迁延难愈[4]。

1.2 毒与DKD 的病因病机 DKD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阴虚、气阴两虚为主,后期可见阴阳两虚,标实以痰凝、湿阻、血瘀为主,而“毒”贯穿病程始终,病位以脾肾为主。

毒损肾络与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相关性探讨

毒损肾络与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相关性探讨
3 讨 论
态 各 异 的 高频 电波 刀 进 行 治疗 L , 技 术 可 以 连 续 切 除 官 颈 2 该 j 癌 发 病 高危 区 , 效 预 防 宫颈 癌 , 有 而且 安全 有 效 , 需 住 院 , 不 并 发 症 少 ; 可 保 留完 整 、 续 的 标 本 进 行 病 理 检 查 , 而 明 显 并 连 进
降 低 宫 颈 癌 的误 诊 率 和 漏 诊 率 。故 宫 颈糜 烂 、 颈息 肉 、 颈 宫 宫
宫 颈 上皮 内瘤 样 病 变 包 括 宫 颈 不 典 型 增 生 及 宫 颈 原 位 癌 , 两 种 病 变 是 宫 颈 浸 润 癌 的 癌 前 病 变 , 称 为 宫 颈 这 统
CI N[
积 日久 , 能化 为痰 水 。 脏 腑 阴 阳俱 虚 , 动 气 血 无 力 、 液 亦 ” 推 化
糖 尿 病 常 见 的微 血 管 并 发 症 是 糖 尿 病 肾 病 ( DN) 糖 尿 与 病视 网膜 病 变 。 D 属 中 医 学 “ 渴 ” “ 肿 ” “ 格 ” 范 N 消 、水 、关 等 畴 , 目前 糖 尿 病 患 者 的 主 要 死 亡 原 因 。其 主 要 病 机 为本 虚 是
黄 色 , 2 3周 由 于痂 皮 脱 落 , 面 渗 血 , 数 出 血 量 不 多 , 第 — 创 多
未 予 特殊 处 理 ; 8 因脱 痂 时 有 活 动 性 出血 给予 止 血 消 炎 药 4 例
物 及 应用 局 部 止 血 纱 布 压 迫 或 出 血 点 电凝 处 理 后 出 血停 止 , 无 一 例 发 生感 染 和 宫 颈 管 粘连 。
36例 分 别 于术 后 3 4 6 月 随访 行 宫 颈 刮 片 均 未 见 异 常 细 9 ,,个
胞 。继 续 跟 踪 随 访 至 2a 。 2 4 术 后创 面情 况 . 术后 第 1 可 见 阴 道 分 泌 物较 多 , 淡 周 呈

糖尿病肾病从络论治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从络论治研究进展


2
型糖尿病患者
DKD
患病率为
10%
~40%
[13-16]

这表明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会进展为 DKD,有
研究表明 DKD 的发生呈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且与遗
传因素
[17]
显著相关 ,这可能是
DKD
的多基因遗传性
流;脾病及肾,肾虚则封藏失司,水谷精微下注而为
[22]
蛋白尿 。 1.2.3 肝失疏泄 《灵枢·本脏》记载:“肝脆,则善
的基础上,参照现代医学知识,结合临床实际,提出 DKD“微型癥积”病机假说[30]。王耀献教授[31]师承吕
和“肾病”,因此,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的观点受到
[10]
广大学者认同,吕仁和教授 根据
DKD
的病位、发
阴上逆,气血乏源,人体枢轴转动滞涩,致心火炎于
上而生燥热,肝肾无有滋润而成阴虚,脾虚失于固
摄,致使精微物质下输膀胱,尿液有浮油如脂,即为
现代医学所说的蛋白尿。正如《明医指掌·赤白浊精
滑梦遗证》记载:“盖脾湿则化气不清,而分注于膀
热,故可认为是血内有热。血热日久,内窜肾络,迫 络郁滞,气滞则血瘀,进而影响到肾主水、藏精之功
血妄行,肾络盛大,可出现糖尿病肾病早期的高滤 能,导致津血输布、互换代谢失常,表现为肾小球滤
过、高灌注的表现。正如《备急千金要方·消渴》所 过率增加,肾小球结构破坏,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
述:“消之为病,当由热中所作也,小便多于所饮,令
肾气虚,肾气不足,失于固摄,湿浊相混而下则为溲 运行失常,水液停聚则为水肿。正如唐容川《血证
甜,精微下漏而出现尿浊(蛋白尿)。另一方面,《证 论》所云:“气与水本属一家”“气行水亦行”“治气即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7内皮素拮抗剂
对于糖尿病患者,内皮素(ET)可与其受体 (ETAR、ETBR)结合,并通过影响糖代谢、加重肾脏 肥大、影响肾脏血流动力学及影响水盐代谢等机制 破坏肾脏功能,加速DN的进展。因此,内皮素拮抗 剂在临床越来越受到重视。内皮素拮抗剂联和 RAAS抑制剂使用能够显著降低DN患者的尿蛋白, 这一观点已经在许多研究中被证实。 一项来自国外 的随机双盲研究将参与者分为三组,分别给予 RAAS抑制剂加安慰剂和RAAS抑制剂加内皮素A 拮抗剂(阿曲坦生)0.75 mg/d或1.25 mg/d 12周, 结果显示0.75 mg/d和1.25 mg/d阿曲坦生组的尿 蛋白/肌酐比值相对于安慰剂组平均降低了 35%和 38%,在停药后30 d,患者的指标又回到了之前的水 平[17]。因此内皮素抑制剂联合RAAS抑制剂在临 床治疗DN拥有巨大的潜力,但是依然需要更多的 临床实验探究其可靠性。
4 蛋白激酶 C( protein kinase C,PKC)抑制剂
PKC是人体内依赖钙、磷脂的蛋白磷酸化酶, 其活化主要依赖胞内各种信号转导过程产生的二脂 酰甘油(DAG)。在高血糖状态下,DAG可来源于葡 萄糖的从头合成途径,因此,血糖较高水平下,可促 进葡萄糖生成DAG,进一步激活PKC。研究已经证 实,过度激活的PKC是DN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1ori等[6]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提示PKC激活的 差异可能导致1型糖尿病患者个体对肾脏损害的易 感性。因此,PKC活性的增强对DN的影响作用不 容忽视,可能是DN的又一新的治疗靶点。一项动 物层面的研究显示,PKC-a/B双敲除的小鼠相较于 野生型小鼠,其肾小球肥大程度和细胞外基质的产 生都明显减少,尿蛋白和肌酐的比值也显著降低,证 明了 PKC沉默能够有效地改善DN的进展[7]。在

糖尿病肾病ICI血脂和肾功能相关性论文

糖尿病肾病ICI血脂和肾功能相关性论文

糖尿病肾病ICI与血脂和肾功能相关性的研究【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039-01【关键词】糖尿病肾病 ici 血脂肾功能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而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小球高凝血高血脂的状态,是导致患者肾功能恶化,出现蛋白尿的重要原因,造成患者的临床症状加重,在疾病早期联合降脂和抗凝治疗对改善患者肾小球高凝血高血脂的状态,减低肾小球内压力,延缓患者肾功能衰竭,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肾小球内凝血指数(intraglomerular coagulation index,ici)(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ng/l)/ 尿蛋白(umol/l), ici)可以作为预测肾功能的恶化程度的指标之一[1]。

该指数对指导诊断,治疗用药都有一定的价值,研究该指数与降脂、抗凝的关系,与血脂和肾功能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临床资料20例糖尿病肾病(dn)诊断标准参考7版内科学:①有糖尿病病史;②除外其他原因的间歇性或持续性临床微量蛋白尿(尿蛋白阳性)尿白蛋白排出率为20~200μg/min;③可伴有肾功能不全;④伴发视网膜病变,此为一有力佐证;⑤患者有临床症状:尿有泡沫,有夜尿增多现象。

2 治疗方法与检测指标留取晨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尿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肌酐,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

比较两组各指标间差异, 检测治疗前后ici和尿蛋白水平变化。

按降脂+抗凝治疗方案治疗。

对ici与血脂和肾功能各指标做相关分析.具体有一般治疗;抗凝治疗使用前列地尔(10ug/d +血栓通针等;降脂使用立普妥(阿伐他汀钙片,20mg/d),9天为一疗程。

3 治疗结果3.1 表1 dn患者ici与血肌酐,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主要指标间相互关系。

浅析_糖毒_与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_依秋霞_李敬林_生生_等

浅析_糖毒_与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_依秋霞_李敬林_生生_等

冠心病、中风等临床重大疾病的中医药临床试验逐年增多,其疗效评价的可靠性、真实性有所增强,为中医药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证据。

但是,由于中医药临床试验存在着信度、效度参差的问题,尤其是不同研究结论间方向性差异造成的矛盾,抑制着单个临床试验的论证强度。

因此,缺乏系统分析、综合的单个临床试验难以作为最佳临床疗效证据被纳入病机-证治体系。

系统评价是循证医学获得临床证据的重要方法,其作用在于综合评价、定性或定量合并同类临床试验,增大样本,减少偏倚,增强论证强度,得出综合可靠结论。

目前,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结论被认为是最佳的临床疗效证据。

系统评价作为重要方法,可从中医临床中有效获取相对可靠、真实的疗效证据。

因此,系统评价方法与中医疗效证据间的体用关系,是提出“遵循疗效证据可构建切合现代中医临床的病机-证治体系”工作假说的循证方法保障。

4工作假说的检验步骤4.1建立循证病机-证治体系构建模式基于“遵循疗效证据可构建切合现代中医临床的病机-证治体系”工作假说,借鉴系统评价方法,提出基于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循证病机-证治体系构建模式:病证结合收稿日期:2013-12-1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73153)作者简介:依秋霞(1977-),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

通讯作者:李敬林(1949-),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

Email:jinglinli666@sina.com-系统评价-获得疗效-以方测证-评价病机-构建体系。

其基本研究过程为针对某一疾病,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获得相对最佳临床疗效证据,明确优势方药及其所属治法,客观评价病机临床指导价值,分析、确定与之相应的证候类型,构建循证病机-证治体系。

4.2构建疾病循证病机-证治体系针对某种疾病,按照上述循证病机-证治体系构建模式,全面收集相关临床试验,制定选择标准,纳入合格研究,建立循证病机-证治体系研究数据库;采用JADAD评分法评价纳入研究质量;运用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敏感性分析、失效安全数等合并相关效应指标、估计结果稳定性,获得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结合试验质量评价结果,评价病机临床指导价值,分析、确定与之相应的证候类型,构建循证病机-证治体系。

从络论治糖尿病肾病

从络论治糖尿病肾病

从络论治糖尿病肾病高怀林【摘要】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探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不论阴虚、气虚、气阴两虚甚至阴阳两虚,皆可因虚致实,成为导致或加重糖尿病肾病肾络病变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医辩证要点、治疗原则、辩证论治,为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4(020)001【总页数】3页(P87-89)【关键词】糖尿病肾病;络病理论;辩证论治【作者】高怀林【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河北省中医药络病理论指导糖尿病足防治重点研究室,石家庄 05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又称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为糖尿病特有的肾脏并发症。

临床上可表现为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等[1]。

本病属于中医学“水肿”、“肾消”、“消渴”、“眩晕”、“虚劳”、“关格”等范畴。

《杂病源流犀烛》说:“有消渴后身肿者,有消渴面目足膝肿而小便少者。

”《圣济总录》进一步阐述病机“消渴病久,肾气受伤,肾主水,肾气虚寒,气化失常,开合不利,水液聚于体内,而出现水肿。

”上述记载则与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表现相类似。

本病属于典型的“久病入络”、“久病及肾”病证,当属络病范畴。

随着络病学说的不断完善和深化,从络病论治该病取得了显著进展,有助于更清晰地把握其病机特点与病理演变,治疗上也更具针对性[2]。

1 中医病因病机[2]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劳过度等可致阴虚火炽、津伤液竭,成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病变。

随着病情进展,渐至阴伤及气,气损及津,出现气虚、气阴两虚等病理机转,病情久延,正气日衰,最终出现脾肾衰败、阴阳两虚的病理转归。

不论阴虚、气虚、气阴两虚甚至阴阳两虚,皆可因虚致实,成为导致或加重糖尿病肾病肾络病变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因虚致实有如下途径:一是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致络中血瘀。

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及对肾脏的损害

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及对肾脏的损害

糖尿病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及对肾脏的损害
杨玺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0(026)031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微血管并发症。

糖尿病一旦发生肾脏损害,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则病情常不可逆转,往往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

【总页数】1页(P5)
【作者】杨玺
【作者单位】017000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老年2型糖尿病肾脏损害的病理生理分析 [J], 刘中英
2.抗氧化应激对糖尿病肾病肾脏损害的保护作用 [J], 杨林燕;李英
3.肾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糖尿病肾病肾脏细胞的损害 [J], 陈少霞;龚莉
4.单纯性肥胖导致肾脏组织持续损害的病理生理机制 [J], 卢娟;袁伟杰
5.血尿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肾脏损害的相关性分析 [J], 赵海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毒损肾络”探讨益肾解毒通络法防治糖尿病肾病

基于“毒损肾络”探讨益肾解毒通络法防治糖尿病肾病

基于“毒损肾络”探讨益肾解毒通络法防治糖尿病肾病发布时间:2022-01-01T06:22:32.072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9月17期作者:孙康付丁佳洁[导读]孙康付丁佳洁(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摘要: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导致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引起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病因。

西医对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处于不断深入研究与探索之中,目前临床没有能够有效阻止DN肾功能进展的药物。

中医药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为指导,辨病辩证相结合,以人为本,因人施治,能够明显减轻DN的水肿、蛋白尿等临床表现,肾衰竭减退明显改善,从而达到延缓肾衰竭进展速度的目的,使患者能够回归到简单的工作和生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以“毒损肾络”为切入点探讨DN的病机及临床诊治思路,期望为临床辨治DN提供诊疗思路。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毒损肾络;益肾解毒通络法糖尿病肾病是患者感染糖尿病后,病情逐渐发展引起肾脏微血管病变后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临床表现从微量蛋白尿逐渐进展,至大量蛋白尿,疾病后期常伴有腰痛、水肿、尿浊、肾功能不同程度减退等。

该病是临床中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1]。

随着现在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压力的增大,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使得DN的患病率也随着增长,约为20%—40%,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2]的研究结果显示,截止到2011年全世界感染糖尿病的总人数约为3.66亿,并且按照目前糖尿病患者的增长情况和DN的发病率,估计到2030年,全球约有5.52亿人患有DN,而且由于生活和环境对发病率的影响,约有一半的新患者发生在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

近年来,随着DN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不少学者提出从脉络学说入手辨证治疗DN,对DN病因病机的研究更加透彻。

1 毒损肾络的理论依据《说文解字》[3]首次有关于毒的记载,认为毒是一种害人的艸,艸,原义指草。

脂质异常肾损害的机制及他汀类药物对慢性肾脏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_李学旺

脂质异常肾损害的机制及他汀类药物对慢性肾脏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_李学旺

=作者简介>李学旺(1946-),男,河北安新人,教授,主任医师,硕士,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从事肾脏内科临床、教学及研究工作。

脂质异常肾损害的机制及他汀类药物对慢性肾脏疾病发生发展的作用李学旺,李 航,张国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肾内科,北京100730)=摘要> 高脂血症与肾脏病关系密切,本文重点介绍高脂血症是肾小球硬化发生发展的机制、血脂异常对慢性肾脏疾病(CKD )患者的影响、降脂治疗对减少CKD 患者心血管(CV )事件及延缓CKD 进展的作用以及CKD 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及剂量调整。

=关键词> 慢性肾脏疾病;肾小球硬化;血脂;心血管事件;他汀类药物=中图分类号>R 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70(2008)04-0001-05Pat hogenesis of lipid abnor m ality -induced renal i m pair m ent and the effect of statins on chronic kidney diseasesLI X ue -wang,LI H ang,Z H AN G Guo-juan (D epart m ent of N ephrology,Peking Un ionH os p ital of Ch i n ese A cade m y of M edical Sciences&Pek i ng Un i on M ed i cal College ,B eijing 100730,C hina)=Abstrac t > T here i s a c l o se co rre lati on bet ween hyper li pe m ia and kidney diseases 1T he f o cus of t h is arti c le is t ow ards t he mechan i s m o f hyper lipem ia -i nduced g l om eru l a r sclero si s ,the i m pact o f b l ood li p i d abnor m a lity on chron i c kidney d i seases(C K D),t he effec t o f li p i d -l ow eri ng treat m ent on decreas i ng cardiov ascu lar even t and retarding CKD deve l op m en t ,and the safetyand dose ad j ust m ent o f stati ns i n CKD pa tien ts 1=K ey word s > Chron ic k i dney diseases ;G l om eru l a r sclerosis ;B l ood li p i d ;C ard i ovascular event ;Stati ns高脂血症与肾脏病关系密切,它既是许多原发或继发性肾脏病的常见临床表现,本身又参与了肾脏病的发生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8第16卷 第3期 2014 年 3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6 No. 3 Mar .,201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糖尿病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高,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目前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据报道,无任何干预的早期DN,5~10年后将发展为肾功能衰竭[1]。

近年来,从毒损肾络论治DN 和探讨脂毒性对DN 的影响逐渐成为中西医研究DN 的焦点和热点。

1 脂毒的中医认识糖尿病的脂毒性假说由Mc Garry [2]提出,脂毒性是指血中游离脂肪酸水平增高后,超过脂肪组织的储存能力和各组织对游离脂肪酸的氧化能力,使过多的脂肪酸以三酰甘油的形式在非脂肪组织过度沉积而造成该组织的损伤。

脂毒性概念的提出,大大推进了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

从脂毒的形成过程来看,其概念与与中医理论中膏脂的概念相似。

膏脂概念渊源于《黄帝内经》。

《灵枢・卫气失常论》曰:“人有肥、有膏、有肉。

”肥,脂也,已经认识到人有脂、膏、肉三种体质类型。

膏脂与津液同出一源,乃水谷精微所化,乃津液之稠浊者。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但凡对机体有危害作用的致病因素皆可称之为“毒”。

毒乃邪气蕴结而成,痰、瘀、热、膏脂等病理产物在体内蕴结日久皆可生毒。

毒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既可保留其原有病邪的特点,对机体的损害程度又往往比原病邪有过之而无不及。

毒邪是其原有病邪日久蕴化而成,且往往伴随其他诸邪,众邪胶着黏滞,病变丛生,可以认为毒邪的产生是病邪性质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

若水谷精微代谢失常,津液稠而成膏脂,膏脂日久蕴而成毒,膏脂之毒随津血游溢周身致使新的疾病产生。

可见,脂毒的概念可以归属于中医理论中“毒”的概念范畴。

2 脂毒与糖尿病脂毒的产生与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

《素问・奇病论》曰:“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素问・通评虚实论》有曰:“消瘅,肥贵人膏粱之疾也。

”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厚味,嗜酒贪杯,情志失调,均可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脾的功能受损。

糖尿病以多饮、多食、多从脂毒及毒损肾络探讨糖尿病肾病病理机制依秋霞1,2,生生1,李敬林2,杨芳1,3(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3.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4)摘 要:脂代谢紊乱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根据中医理论特点,脂毒可以归为“毒”邪概念。

该文试着从脂毒及毒损肾络角度出发,探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旨在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脂毒;毒损肾络;糖尿病肾病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4) 03- 0058- 02收稿日期:2013-08-0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73153)作者简介:依秋霞(1977-),女,辽宁沈阳人,主治医师,2011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

通讯作者:李敬林(1949-),男,辽宁沈阳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

Exploration on Pathological Mechanism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fromLipid Toxin and Damage of Kidney Collateral by PoisonYI Qiuxia 1,2,SHENG Sheng 1,LI Jinglin 2,YANG Fang 1,3(1.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Liaoning,China ;2.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2,Liaoning,China ;3.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034,Liaoning,China)Abstract :Lipid metabolism disorder 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racteristics,lipid toxin can be classified as toxic evil. This thesis tries to explore the pathogenesis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based on lipid toxin and the damage of kidney collateral and aims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Key words :lipid toxin ;toxin damaging kidney collateral ;diabetic nephropathy DOI :10.13194/j.issn.1673-842x.2014.03.02116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尿、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究其病机,实乃脾虚,津液输布失常所致也。

脾虚运化水湿失常,津液无以输布,滋养不足则患者口干、口渴、多饮。

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阴不得阴液濡养,则胃火炽盛,多食易饥;脾虚失于运化,则水谷精微下泄直趋膀胱,而见多尿,尿液浑浊、有甜味。

《医学衷中参西录》曰:“脾气不能散精达肺则津液少,不能通调水道则小便无节,是以渴而多饮多溲也”。

糖尿病脾虚状态下,脾运失司,不能正常化生水谷精微,精微失运,转生膏脂,膏脂聚而日久生毒,脂毒滞于脉络,阻碍气机,气血运行有碍,气机失调进一步加重膏脂的产生,循环往复,脂毒积聚胶着,最终化生有形之病灶。

3 毒损肾络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肾络受损致DN是今年来国内医家探讨DN发病机制的热点之一。

络脉是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

近代吴以岭教授提出了络脉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3],认为络脉是由经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纵横交错、遍布全身上下内外,广泛分布于脏腑组织间的网络系统,形成外(体表—浮络、阳络)—中(肌肉之间—经脉)—内(脏腑之络、阴络)的空间分布规律,按一定的时速与常度输布气血津液,发挥“行气血而营阴阳”的生理功能,是维持生命活动和保持人体内外环境稳定的网络结构。

根据络脉的结构特点,可以认为其概念包括了现代医学微血管的概念。

肾脏中的毛细血管主要来自于肾动脉的分支,与络脉的结构特点相似,可以认为肾脏微血管隶属于肾络,肾络受损,即肾脏微血管发生异常,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研究已经证实,DN状态下,伴随着血脂的异常[4],陈丽叶等[5]临床观察41例DN患者和33例其他慢性肾病患者,发现T2DM患者伴有肾病时,其脂代谢紊乱高于其他原因所致的慢性肾病患者,得出结论:脂代谢紊乱与DN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脂代谢紊乱损害肾脏的机制可以概括为[6]:游离脂肪酸(FFA)大量释放超过皮下组织的吸收储存能力,甘油三酯在肝脏、骨骼肌和胰腺等非脂肪组织中的过多沉积导致脂毒性,抑制胰岛素对肝脏和骨骼肌的作用,引起胰岛素抵抗,同时β细胞功能受损。

脂质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发生过氧化反应,诱导炎性细胞浸润、泡沫细胞形成,并通过信号转导和DNA合成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刺激基底膜细胞增殖和细胞外间质生成,促进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参与糖尿病肾病的起病与进展。

在整个病理过程中,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 (sterol regulat 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SREBP)所起到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

SREBP是重要的核转录因子之一,它能与脂质合酶基因的启动子/增强子的固醇调节元件结合,激活靶基因转录,特异性调控胆固醇和脂肪代谢,体内脂质代谢的稳定依赖于SREBP的调节[7]。

SREBP在介导TG和TC沉积于肾脏以及激活一些细胞因子的活性引起肾脏损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8],它能通过调控有关脂肪酸、甘油三酯(TG)合成和葡萄糖代谢相关酶基因的表达,从而参与到糖尿病肾病发病的途径。

Ishigaki N等[9]研究发现SREBP-1c的活化促进了DN的进展,通过干预SREBP,可以改善糖尿病肾病的脂代谢紊乱[10]。

从中医发病机制来看,糖尿病日久,脂毒内生,通过脾气的升清作用上归于肺,肺朝百脉,毒邪继而入血脉,流注肾络,阻碍肾络气机运行,津血运行有碍,凝聚复生膏脂,又可聚而成痰瘀,新生的膏脂、痰瘀与致病的膏脂再次胶着黏滞,复生新的毒邪,再次损肾络,循环往复,终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从功能上看,毒损肾络,肾络气化功能失常,精微无以输布,不循常道,游溢机体则发为水肿;同时,肾络受损,肾之开阖失常,精微失摄,下注尿液,随尿液排除体外则见尿糖升高、蛋白尿出现。

正如《圣济总录・消渴门》曰:“消渴饮水过多,久则渗漏脂膏,脱耗精液,下流胞中,与水液浑浊,随小便利下膏凝,故谓之消渴小便白浊也。

”从结构上看,肾络受损,即肾脏微血管异常,血管通透性增加,蛋白漏出而见蛋白尿。

所以毒损肾络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脂毒在整个病理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毒邪滞于肾络,致使肾络发生病变,络脉功能障碍,物质代谢失常,结构受损,从而影响肾脏正常血液的运行,微血管发生病变,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细胞外基质增多等形态学的变化,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

4 结 语毒邪和络病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今医家研究的热点。

脂毒是一个西医概念,但从其形成和致病机制看,可以归入中医理论“毒”的概念范畴。

毒损肾络在DN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脂毒为代表的毒邪作为糖尿病日久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和糖尿病肾病的致病因素贯穿整个疾病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DN是一复杂的病理过程,脂毒仅仅是其致病的机制之一,对于该病的治疗,应遵循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临证因人而异,在解毒的同时与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等其他治则的中药灵活运用,方可疗效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