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六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岳麓版选修1)
岳麓版选修一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精品课件
先看一段中国通史的视频,结合视频回答问题 1.视频中主人公是谁?
2.视频中提及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魏小档案: 起讫时间:386年—534年 首都:平城 洛阳 所属民族:鲜卑族 土地制度:均田制 地方行政制度: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 开国君主:拓跋珪 官方语言:鲜卑语、汉语 拓跋宏( 467年—499年),即北魏孝文帝, 主要宗教:佛教、道教 后改名元宏。北魏第七位皇帝,中国历史上 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主要建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Hale Waihona Puke 生产方式农耕化鲜卑人乐俑
中国古代礼乐源自 周礼,孔子的“仁”是 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 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 度维护自身统治。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 能得出什么认识?
社会制度封建化
鲜卑人乐俑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请你分析这两尊佛像在服饰上 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生活方式汉族化
三、改革的影响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前提: 北魏统一北方
2.必要性: 北魏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 3.可能性: 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
4.社会潮流: 民族融合的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自主学习、小组展示: 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二至第五黑色大标题, 自主学习孝文帝改革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1、均田制---袁泉(6组) 2、三长制---张一诺(9组) 3、整顿吏治---曲超(9组) 4、迁都洛阳---李世龙(1组) 5、移风易俗,推行汉制---高申(10组)
拓跋入中原,国分南北方。
岳麓书社版高中历史选修一2.5《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共41张PPT)
必修2: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 土地所有制类别 特点 备注 所有权属于国家;北 不是主要类型, 国有土地所有制(官田) 魏隋唐均田制 但一直存在; 土 地 私 有 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主要供君主私人开 支 地主土地私有制 土地兼并成为扩大 地产的主途径
拥有很少土地,或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完全没有土地 占主导地位;兼 并引起动荡 因兼并等因素而 破产
抑制土地兼并,让百姓丰足,巩固北魏统治。
•根据上述材料,说明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 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 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探究二:学案
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 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 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 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 10亩、女 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多同于晋朝”。
——《魏书·官氏制》
拓跋珪“好黄老,数召诸王及朝臣亲为说之”。
——《魏书》卷一五《毗陵王顺传》 与自身原有生活状态相比,鲜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 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崛起统一北方,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 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2、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实质是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二、改革的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阳---实行汉制、 移风易俗
二、改革的内容
措施名称
均田制
措施内容
主要影响
把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分给农 农民得到土地,抑制兼并; 民,农民交纳赋税,担负徭役、 有利于政府税收和征役; 兵役 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 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 亩和征役 实行俸禄制,考核政绩,严惩 贪污 由平城迁都到洛阳 禁胡服、胡姓、胡语、同姓通 婚;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 胡汉通婚 国家真正掌握了地方政权, 巩固中央集权 吏治得到改善,农民生活 安定,农业生产恢复发展 推动民族融合,使改革深 入 加快民族融合
第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案(岳麓版选修1)
第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诱思导学●目标导学学习本课,应掌握下列问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历史作用?●点拨引领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一、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是改革最主要的客观原因。
二、当时的经济、军事、政治的需要是改革最为直接的现实原因。
从北魏建国至孝文帝亲政前(公元386—490年),北魏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济上:北方久经战乱,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严重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另外,作为都城已一百多年、人口不断增加、处于寒瘠之地的平城,粮食运输又极为困难。
军事上:与经济、文化更为发达的南朝政权接壤,刘宋时期又曾北伐北魏,南朝对北魏构成天然的威胁;在北魏北边,还有虎视眈眈的劲敌柔然等族。
再从政治上看,北魏已建国一百多年,保守势力相当强大,而且在封建化的过程中,原来的鲜卑旧俗和委任汉族地主为地方官吏的宗主督护制已不适应当时政权的巩固与皇权的集中,从而滞缓了北魏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也迫使统治者必须加强与汉族地主的合作。
而解决这一问题,则需实行汉化政策,使自己的政权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三、冯太后、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是改革的主观原因。
四、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为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内迁的少数民族改变了原来以狩猎、游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转向以农业、定居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此外,北魏初期还设立太学重用土人,这些经济、政治政策既得到了汉族地主支持,也使社会秩序日趋稳定,客观上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
有政治远见的孝文帝利用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趋势,适时地进行了促进鲜卑族封建化、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改革。
2.北魏的均田制485年,颁布了均田令。
均田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
所谓均田,并不是平均土地,只是将能够掌握在国家手中的那部分公田,加上农民原有的土地,进行有限度的还受,它自始就不能保证农民依规定足数受田。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24张)(共24张PPT)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探究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
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2 土地荒芜、经 中原地区长期战乱 济衰退
3 中央与地方的 宗主督护制 矛盾
4 吏治黑暗,贪 官无俸禄任意搜刮 污成风
5 平城不能适应 保守势力强大,经 发展的需要 济落后,柔然威胁
6 缺乏统治中原 北魏社会制度落后 地区的经验
解决方案 移风易俗汉化 均田制租调制 实行三长制 整顿吏治 迁都洛阳
采用汉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魏孝文帝末年到魏宣武帝之初,“百姓殷 富,年登俗乐,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 衣。……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 不可较数”。
——《洛阳伽蓝记》卷四 • 请回答: • (1)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一项措施直接促成了材料一所
描述的现象?(2分)
• (1)均田制。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莆田三中 历史组 陈威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
三国两晋南北朝(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
北朝
东北
魏
十六 北
魏齐
东
西
国
魏
西北
蜀
汉
晋
魏孝文 魏 周 隋
迁都的影响
对洛阳发展: 成为政经中心;对城市规划影响大。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PPT课件(1)
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在洛阳出现了很多大的市场;政 府又重新开始铸造铜钱,使长期战乱以来的实物交易,逐 步为货币交易取代。与此同时,对外贸易与有长足的发展。 不仅与东亚,还与西方国家存在着贸易关系。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族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 化与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具 体措施有:
推行新的租庸调制——农民的福音
北魏还颁行了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新的租 庸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 定数量的租调。这就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 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 原来那些逃避政府掠夺、受庇于豪强的农 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 这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国家的 租调收入大为增加。
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但 也不乏不同声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 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20余年后,爆发了六镇起义,再 过10余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实权分别落入高欢、 宇文泰等人之手。因此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局面的根 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改革舍 平城迁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 弱北魏军事力量,这是他终不能强大魏国的重要原因。并 说孝文帝的改革,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丢掉的 恰恰是拓跋的长处——勇武质朴,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
尊儒崇经,兴办学校。孝文帝对儒学非常推崇,他在洛 阳建立孔子庙,亲自前往祭拜,还下诏兴办太学等学校, 广招生员,教授儒家经典。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孝文帝亲自制定各种礼仪制度,废 置鲜卑族的祭祀礼仪,改用汉族的祭祀礼仪,要求臣民按 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孝文帝模仿汉族官制,将北魏 官制定为九品,改变官职名称。还修订律令,废除一些带 有奴隶制成分的落后残酷法律,适应中原地区的法律需要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共29张PPT)
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进 和变化。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 的变革。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是怎样进行风俗习惯改 革的? 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 (2)你认为移风易俗与改革的关系如何? (3)联系社会现实,你认为当前有哪些陋习需要 改变?
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民族融合
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 相互影响和渗 透。包括少数民族汉化,也包括汉族对少数民族 优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汉族的 经济文化水平
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 汉族为核心 发生。
综 合 探 究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孝文帝改革 成功的原因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
(1)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均田制推行的原因、 目的及实质: 原因: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减少政府税收。 目的:巩固政权。 实质: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 十亩……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 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 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 律。
3、可能性
民族大融合趋势 冯太后和孝文帝 顺应趋势
4、改革目的
巩固统治 促进社会发展
综 合 探 究
1、假如你是北魏皇帝,面对现 状,你会怎么办? 2、拓拔宏是怎么做的? 3、你认为谁的主张会更合理些?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 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 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岳麓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优秀ppt课件6
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1)内容
移风易俗:穿汉服、改汉姓、汉通婚、说汉语 改行汉制:机构设置、官吏名称、礼仪典章
(2)影响
移风易俗,改革鲜卑族旧有落后的风俗习惯,学习 汉族先进文化,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巩固了北魏 的统治,加速了民族融合。
三、意义
1、意义
①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魏 政权的封建化。 ②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云冈石窟十五窟北壁雕像
龙门石窟外景
北魏商业、手工业 和文化发展的再现
北朝动物纹锦
这是北齐《校书图》中描绘的胡床。 胡床由西域少数民族传于汉地。胡床由八 根木棍组成,坐面由棕绳联接,后世称为 马扎。 北魏书法(元珍墓志 北朝•北魏(公元514年))
四、成功原因
1、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2、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愿望;
课堂练习
2、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
课堂练习
3、(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 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 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 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 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A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
从魏晋墓葬的壁画 和砖画,反映出当时汉 族和入迁的少数民族之 间杂居、交流的情景。 耕耙图(魏晋墓葬壁画)
2、三长制
(1)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2)影响: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 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 徭役。
2023岳麓版选修1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ppt1
A.386年 B.439年 C.485年 D.493年
3.南朝谢灵运写道:“北境自染逆,穷苦备罹,征调赋敛, 靡有止矣”,反映了 B
A.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鲜卑贵族残酷的经济 掠夺
C.柔然侵扰北魏
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4.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C A.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 B.把官僚多占的 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2)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3)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
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4)性质: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5)影响:
A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 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B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 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C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 主利益,它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 固了北魏的统治。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 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8.北魏时台湾名称 B
A.朱崖洲 B.夷洲 C.流求
D
.琉球
9.北魏孝文帝亲自主持的第一件大事是 D
A.颁布均田令 B.制定俸禄制度 C.改 穿汉服 D.迁都洛阳
10.北魏迁都洛阳的原因不包括 D
A.平城气候恶劣,影响农业生产 B.平城地处偏僻,不 利于控制中原
12.下列内容,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的是:①加速了北 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整肃了 官僚机构 ④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 得到恢复和发展D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B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件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
岳麓书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一
启示:(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3)改革必须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民意。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曲折性。
岳麓书社 革(下)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岳麓书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一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 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 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岳麓书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一
思考: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孝 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中你得到了哪些 认识?
成功的原因:(1)孝文帝改革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洛阳 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农业发达;
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 利于控制中原 众多汉族王朝先后建都
岳麓书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一
三、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⒈经济 洛阳的繁盛
为隋最终完成 统一奠定基础
⒉政治: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巩固统治 ⒊民族关系: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
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发 展奠定基础
岳麓书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一
3、改革的必要性 政治黑暗,租役沉重 —阶级矛盾
内部矛盾 重重; 危机四伏
民族歧视,压迫—民族矛盾
汉族地主官僚不满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4、改革的可能性 冯太后和孝文帝对汉文化的仰慕。
岳麓书社 高中二年级 | 选修一
冯太后影响孝文帝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学课件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
北朝
东北
魏
十六 北
魏齐
东
西
国
魏
西北
蜀
汉
晋
魏孝文 魏 周 隋
帝改革
吴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对民族关系: 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 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解题关键:如何正确评价孝文帝及其改革。
我们应该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客 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不能随意夸大和否 定历史人物的作用,不能以偏概全。
判断的标准: 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鲜 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 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这有利于北方经济 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 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 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前期:平城时代,冯太后主持。
后期:洛阳时代,孝文帝主持 。
北魏文成帝皇后文明皇后——冯太后
北魏 孝文帝
平城时代:创建新制,大刀阔斧。
均田制
• 材料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 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 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 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桑田 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
——司马光
《资治通鉴》
三长制
• 材料二:“魏无乡党之法,唯立宗主督护, 民多隐冒,三五十家始为一户……宜准古
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
高中历史新授课全套课件 选修1 第6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与汉族通婚、官制、礼仪、典章等一律 改行汉制
影响: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加速了胡汉间的民族融合
中后期改革特点: 1、在孝文帝主持下进行 2、重点在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上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和北方经济 的繁荣 2、顺应了时代潮流(封建生产方式的 扩展),促进了鲜卑族社会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多民 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背景知识扫描:
1、魏晋南北朝简表
北方
东 汉
南 方
魏 蜀 吴
十六国
北魏 宋齐梁陈 隋 朝
西晋
东晋
2、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 ————所谓的“五胡乱华”
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随着西晋的灭亡,在中原地区留下巨大的 “权力真空”,中原地区无秩序的混乱状态给 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大举内迁提供了便利。于 是匈奴、鲜卑、羯、氐、羌族纷纷内迁建国, 史称“五胡十六国”。 应该看到,少数民族的内迁尽管在短时期内 带来了战争和杀戮,但是从长远来看,有利于 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成长。有利于封建生 产方式的普及。旧史家称“五胡乱华”本身带 有歧视贬斥之意,是当时的历史局限。
讨论: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理由:A、旧都平城气候恶劣,不利农耕
B、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威胁 C、洛阳地处要冲,便于控制中原 D、便于就近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E、削弱保守贵族势力
影响: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 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有利于胡、汉民族融合
(2)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化
北魏政府
北魏政府
宗主
州郡
农民
邻长里长党长 农民
2、三长制
背景:宗主督护制 内容: 影响:使许多农户成为了国家直接掌握的 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的 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 央集权的加强。
“如干之使手,干之总条”
3、整顿吏治
背景:官吏的贪污不仅影响北魏的财政 收入,同时也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 之间的矛盾。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与民族融合
课标要求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 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 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 的历史作用。
朝代发展线索
吴
东 汉
魏
西 晋国
魏
西北 魏周
隋
东 晋宋齐梁陈
嘎仙洞的发现
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顶颠之东麓,是一 天然石洞,洞内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可容纳 数千人,是鲜卑族拓跋部的发祥地。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曾派人来此祭祖,现在祝文仍镌刻于石壁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
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 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 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 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 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 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 心发生。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 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 过程。
2、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 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 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民族大融合的原因(途径): ①政治因素:国家分裂或战乱,民族迁徙、 杂居、兼并战争。 ②阶级因素:在各族人民联合反抗统治者压 迫的斗争中。 ③经济因素: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 生活的封建化过程中。 ④统治者政策因素:开明的民族政策、汉化 政策、 “和亲”、“册封” 。
了北方,结束了
北魏疆域图
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1、为了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2、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 3、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 4、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均田制的实行及内容
露田
男:40亩 禁女:20亩
国家所有
桑田
男:20亩
限
农民麻所田有
男10亩 女5亩 禁
二、内容
措施:制定俸禄制度 官吏任期按照政 绩的好坏了决定
影响:吏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加上赋 税负担减轻,使农民可以安心的从事生 产,北方的农业生产地道了迅速恢复和 发展。
490年孝文帝亲自主持变法,第一件事从 平城
平城的劣势:
1、气候恶劣,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
2、地处偏僻,使北魏政府很难有效控制中 原地区。
⑤友好交往
认识:中国历史上凡是入主中原建立政
权的少数民族,无论统治初期农牧文化
冲化为“ 民的突 转族野政何移蛮的等的策的较激 客,这烈 观征高,规是文服他律一明者个们。总所最由不是征终于以被服都汉人他。必族的们”然 文主所采 化观征取 处意汉 于志服
领先地位。在中原建立上层建筑的少数 民族政权就必然要适应当地封建的经济 基础,于是,少数民族封建化就不可避 免的发生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其对 中原地区的统治
评价:
1、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 2、加强了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发展 改革的特点:
1、是一次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 行的措施最全面,影响最深远的封建化 改革。
2、孝文帝改革措施具有创新性、开创 性。
成功的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变法成功的根源。 2、内容全面措施得当。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 信心坚定。 4、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
暂缓。 改革旧礼制:
汉服俑
北魏商业、手工业 和文化发展的再现
北朝动物纹锦
北魏太和年中(486-499),鲜卑统治集团为了加速北魏 政权的封建化过程,加强镇压中原人民,实行了汉化政策。 反映到石窟艺术上,以云冈、龙门为中心,无论何种形象, 都采取了汉族形式的衣饰。由北魏首都平城、洛阳向外发 展,西至秦陇、河西各石窟,南至巴蜀,东北至营州(义 县万佛堂),东南至青、徐(云门山与驼山)都受到了影 响。这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一大变化。根据这样 的发展道路,全国最大的石窟群,如莫高窟、麦积崖、炳 灵寺、寺沟等石窟北朝中期后的造像,完全可以说受到云 冈、龙门造像的影响。北朝末期,四川广元千佛崖第七十 二窟的佛、菩萨等造像,与甘肃天水麦积崖中晚期的造像 风格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可以说,四川地区早期的石窟造 像是受到麦积崖、炳灵寺石窟造像影响的。
3、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威胁。
4、为了接受汉族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 制。
洛阳的优势:
1、地处农业发达的中原地区。
2、交通便利,曾长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地区。
3、南迁还可以为实现南北统一愿望提供 可能。 影响:
迁都保证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 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了进一 步发展。
移风易俗
1、均田制:
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 触动封建地主利益
作用: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 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发徭和征发赋税, 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 数民族的封建化,对后代影响深远,为中国 社会鼎盛时期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
穿汉服:孝文帝下令,无论何人一
律禁穿胡服,改穿汉服。
姓汉姓 :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姓为汉
姓,并亲自主持“ 定姓族 ”的工作。既肯定
了汉族士族的法律地位,又为鲜卑贵族
确认了氏族的身份。
与汉族通婚:孝文帝通过联姻,把鲜
卑贵族和汉族上层的利益与命运连在一
起,借以巩固北魏的统治。
说汉话:禁止说鲜卑语,30岁以上
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的代表作品, 它是第20窟的主佛,为释迦坐像, 高13.7米,石质坚硬,保存完好
云冈石窟现存大小石窟252个, 石造像51000余尊,石雕面积 18000多平方米。
云冈石窟十五窟北壁雕像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北方民 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但也有人认为孝文帝的迁都和全盘汉化政策 是导致鲜卑族消失和北魏衰亡的重要原因之 一,是政治决策上的重大失误,请大家评价 孝文帝的改革。
上。
嘎 仙洞 遗址
鲜卑拓跋部的南迁
嘎仙洞遗址
汉魏以
来,鲜卑拓 拔部逐渐南 迁,过着游 牧生活。公 元315年鲜 卑拓拔部建 立代国,后 为前秦苻坚 所灭。
北魏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后,
前秦瓦解。386
年,拓拔部的首
领拓拔珪乘机复
国,改国号魏,
后来定都平城
(今山西大同),
历史上称为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