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两传 论 理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功中关于人体微细结构的一些体会与应用--林两传医师
林老师的文章是心法的文章,在针推这块领域的同道,我想会很喜爱。

老师之手法又轻、又慢,往往是病人在不知觉中已完成手法调整。

本文谈的是如何用手感来听,是林老师最新之文,同道请慢慢观看。

练功中关于人体微细结构的一些体会与应用
林两传医师
本文曾在黄庭会刊发表
小时候跟着父亲练了两年空手道,差不多到了黑带。

国中时还是跳绳代表队,因此练就了还算敏捷的身手。

但因为从来没有打过架,所以不知小时候练的工夫到底有没有用。

当了伤科医生后,可能是因为父亲的余荫和自己比较会吹牛吧(一个很会算命的朋友铁口直断说我是靠嘴巴吃饭的),生意大好,才没几年一个晚上要看六十到百人,当然一下子就把身体做坏了。

当病人跟我抱怨痛的时候,其实我很想告诉他们,医生比你痛多了。

由于身体越来越不好,就想到该锻鍊自己的身体了。

因着小时的家庭背景,第一个想到的当然还是练拳。

当时伤科知识的渐增,知道瞬间暴力的活动,对于身体会造成的伤害,因此就放弃了从小就看多也习惯了的外家拳,而选择了练内家拳。

我跟每个想要入门的人一样,都经历了一段辛苦的择师过程。

我觉得老天特别厚爱我,给了我一个无与伦比的伤科师父后,又赐给我一个神奇的功夫师父。

于是我开始练杨氏熊门太极拳和张镜影先生传下的华陀五禽之戏。

经过长久的练习,体会到内家拳没有多年的涵养,肯定是用处不大的。

一般我们肢体所做的每个动作,都有一个目的,因这这个目的,大脑小脑设定运动计划,下达命令由肌肉完成。

在这种命令之下,肌肉会以最短而直接的方式去
完成,且使用最少的肌肉。

如果这些动作反覆的进行着,如同一些劳力工作者,时间久了,相关的肌肉会处在某种程度的挛缩状态,于是结构开始轻微变形,筋膜绷紧起皱折阻塞变硬,气液的流通便大受影响,小者局部的活动受影响,产生酸麻胀痛等现象,大者影响内脏功能,或造成心理情志的异常,损害整体健康。

而外家拳的使用肌肉形态和一般的劳力工作是雷同的。

内家拳却正好可以改善这种肌肉使用状况所造成的问题。

初练功时,师父教导的是,把以前的动作习惯抛弃,学习一种全新的身体运作方式。

练习中所有的动作都完全不能用力,必须全然放松。

一开始这种抽象概念是很难体会的。

但随着功法(太极拳和五禽戏)的操演,在师父持续的纠正中,不断的提醒这里没有松,那里没有松,这里用力了,那里用力了,点点滴滴累积了对身体的感受。

逐渐明白师父所说的“听”,听劲走到那里,听气的流动。

才发现这和我调骨时的用手看见骨头,是很类似的一种感受,都是放弃自身的主观、意图,去顺随感受,只是练功和治病感受的主体有别而已。

几年以后,才开始明白内家拳在身体上的作用和意涵。

打个比方来说,我们平时的动作劳动,都是把身体当作机器在使用,只要机器能发挥功能,没有障碍,是不会去注意机器活动中的各种状态。

而内家拳的练习,是让我们既使用机器去完成目的的同时,也要注意着机器运作的各种细节。

注意力同时注视这主体和客体。

一般我们的动作,主要都是由屈肌收缩,以最短的距离去完成动作,因为专注在目的的完成,基本上被使用到的整个系统的屈肌及伸肌都会处在收缩的状态,屈肌的收缩会远高于伸肌。

而练内家功法肌肉的运用状态正好相反,在每个动作中,被使用的系统,其所有的肌肉都是要保持在相同收缩张力之下的。

因此必须要能感受全身每条肌肉的张力。

肌肉张力是由其上的肌梭及肌腱上的张力感受器而来的。

这些受器感受的张力传入中枢后,会被分析解读做为一种本体觉,而成为身体行动
及肢体运用的根本,然后配合大脑下达的动作命令,使用肌肉,全身协调妥当完成动作。

其中本体觉虽然一直在运作着,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谓的“感觉”(视听嗅触寒热等),并未包含在其中,甚至很多人是完全感受不到的。

除非是肢体结构有了将会出现的伤害,而它发出了警告讯息,譬如说肌肉要被拉伤了,肌腱韧带要被撕裂了。

这种对于本体的觉受,觉知身体各部份的位置及张力状态,是要训练才能感受到的。

我们的大脑对于各种输入的讯息,是经过筛选的,并非每种讯息都会受到关注,我们只会注意与生命安全有关的或是我们感兴趣的。

因此象是舌头的位置,讲话时肚子的用力处及及手臂的挥舞,走路时头部的位置,这些都是平时我们不会去注意的。

但练内家功法时,则要求每个动作,都要清楚的看见、观照到身体的每个细节,务必要每部份的伸屈肌都处在近乎等张力的状态,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感觉,对于全身有一种透明澄澈的掌握感。

而能够掌握这种感觉,是要有师父在旁边,不断提醒你,那里没有松,那里用力了,才能逐渐打破原有身体的使用习惯。

这种听身体活动动态的能力,是要花很多时间去练习,养成,固定的。

因为我们大脑通常把这种本体觉受忽略了,现在要重新找出来,需要很多练习,抛弃固有习惯静心感受,才能逐渐掌握,就道家术语来说,是练习一种“动中定”,有定才能从成千上万的感觉讯息中,找出本体觉。

而且大脑因为从不习惯去在自觉中分析应用本体觉,所以我觉得需要长时间的养成,正是要大脑能逐渐形成新的神经回路,形成新的神经运作方式。

练习久了,逐渐会听,才体认到身体一些以前从未知晓的连贯和运作方式。

我们对身体的使用,都是以肌肉的主动性为对象,而内家功法是以筋膜的被动限制性为运作的主轴。

筋膜是一种不可收缩性的保护、支持结构,如果肢体内的肌肉收缩
不平均,则筋膜就会受到某种程度拉扯扭转或绷紧,这种拉扯在一般人身上到处都是,但因为不太会造成生活困扰,所以大家都不在意,因此大脑对这种讯息都过滤不给回应。

但练内家功法依靠的就是这种筋膜张力。

所有的动作,必须保持着肢体内部的筋膜张力均等,也意味着肌肉处在一样的收缩状态,而且这种张力由脚到身体到手部都一样,形成一个绵延不断的张力线。

内家功法这种特质的好处有几个。

第一是真正的能够疏理身体内部的所有障碍,疏理肌肉、筋膜,所有的黏着或积聚会被清理。

第二是用于武术时的以柔克刚,这第二点不在这次本文讨论范围。

在谈论疏理的功能前,我想先再谈一下另外的一些练功经验,会比较容易说明。

我的日常练功中,最主要的是躺着练呼吸。

我的师父称之为躺桩。

躺着虽然比坐着容易昏沈,但却比坐着更能放松,也就是这种全然的放松,才能细腻感受呼吸时全身的牵动。

全身的筋膜贯串分布到所有的组织,在全然放松下,只要有一个地方被引动,则全身都会被牵动。

因此藉着呼吸时,肋骨的涨缩,可以感受到全身的筋膜被牵动的涨缩。

如果有感觉不到被牵动的地方,就是那个地方没有放松,松了就能感受到,这种动态,连手指脚趾头皮都能感受到。

这种筋膜贯串相连的感受,也是内家功法,太极拳五禽戏的基础,一动周身动,因为在全然放松之下,一身筋膜成浑然一体,没有各别单一肌肉的收缩,只有立体网状的筋膜被动被牵引着。

在躺桩的练习中,随着身体呼吸的引动处不同,譬如说用胸式深呼吸,浅呼吸,各处不同引动的腹式呼吸,及丹田引动的呼吸等,身体筋膜被牵动的形式都不相同。

由着这各不相同的牵动方式,逐渐明了身体内在结构的层次,也慢慢看见身体中的许多涩滞不通之处。

由于看见了身体之中的各个涩滞不通之处,便能明了各种静中才能感受到的不舒服的来源。

要清除这种黏滞纠缠于肌肉筋膜深处阻碍,单纯的呼吸吐纳,筋膜只能被略略疏通改善气液流通状况,感觉会舒服一些,但没有办法改变筋膜的相对位置,也就是没有办法在有问题处的筋膜做挪动翻旋重组,彻底解决问题。

一般人身上都会有许多这种隐形的阻滞,这种阻滞,有时会形成明显的功能障碍,而被称之为疾患,包括肢体或内脏的问题,但当事人却不见得知道是因这种隐形阻滞而来。

有些隐形阻滞只会造成轻微不适,或轻度的不知所以然的生理功能低下,甚至根本隐而不发,没有影响系统或全局。

这种阻滞我称之为气血阻滞点。

打拳练动功时,由脚底涌泉引动而上,因涌泉受力偏向不同,而气、力往上走的路线便不同,再加上手、舌、眼的不同牵引,使得体轴呈现不同的旋转及屈展开合,因此许多的气血阻滞点能够被解开。

气血阻滞点能够被解开,是因为该处筋膜能够被充分展开而摊平。

要能够充分展开,必需是在一个弧形下,有个能撑开结构的张力,才能完成。

而动功中身体阴阳经不断的交替开合,反覆屈展中,无处不到,因此能自然而然的打开各种气血阻滞点。

依着在动功中的这种体会,我也在躺桩的吐纳静功中,模拟运用着。

动功中气血阻滞点是被自然的解开,练功者未必知道,通常只是感觉身体变好,感觉变敏锐,气行变通畅了。

但静功中对身体的感受会比动功中敏锐清晰的多。

在清明静观中对全身的静态结构状况,及动态的呼吸心跳肠胃蠕动等,都容易有全面的掌握,因此气血阻滞点,也容易被发现。

我开始躺桩练习呼吸时,也发现身上许多气血阻滞点,但是用正常呼吸及意念,因上述的理由,无法将其松解开来,因此便想办法改变呼吸时身体的动态,使能模仿练动功时的状态。

吸气时身体因肋骨的开张,全身的筋膜会跟着被牵引扩展,而这时我用意念锁住身体的某一部份,使身体只有一部分筋膜扩张,一部分不动。


如说背动胸腹不动(阳动阴不动),上半身动下半身不动,左动右不动,或是只有右肋肩带系统动其余不动之类的,像一个气球,一边捏住,只让另外一半鼓起。

因为这样一来,筋膜开展的幅度会大得多。

另外,如果察觉到气血阻滞点,除了使局部充胀起来外,还可以微微调整身体引动的力线,使该点处在张力最大的弧线上,即弧面的切线,则该处可以被充分的伸展摊平。

有时有些阻滞点以单纯的静态不动的躺桩是打不开的,需要身体做某种程度的曲扭,才能摊平深处或斜走(跨过两或三条经络的)于身体的阻滞或皱折,当身体的姿势达到了摊平阻滞点的时候,再行深度的呼吸,这时常可以感觉到沿着这个旋转的弧线,组织被撑开的细微震动,如成串爆竹般的炸开着。

经过各种不同的姿态的反覆思考感受探索,有一天忽然明白原来这该就是真正的瑜伽吧!不仅可以打开结构上的各种问题,而且可以藉着筋膜的绷紧或松解,调节内脏的张力,改善内脏的功能。

古瑜伽设计出各种动作藉筋膜张力调节内脏的张力血流,是极有智慧的,但每个人的筋膜实际状况都不同,不该每个人的东作都一样。

针对个别的状况,该有一个特别的姿势,一个扭旋的弧面,沿着该旋转弧面,有一个张力线为主轴,做为吸气时撑开筋膜的切线,这样才能均衡的摊开各组织。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旋转的弧面(或是旋转扭曲的体),在弧面上每个点的张力都该要是一样大的,这样才能使气血流通顺畅无碍,而阻滞或黏连的地方,必须藉着吸气的伸展,才能撑开,并非靠躺或坐着的身体扭动拉扯能解开的。

这点和练动功不同,动功中可以从涌泉藉力及丹田引气,是一种和瑜伽不同的功法。

因此可知坊间许多练习瑜伽的人,都是在拉筋而非练功,筋膜无法均整匀称,不仅无法调理内脏,甚至会拉坏肌腱筋膜,造成几乎无法治疗的伤害。

再谈一谈静态中我对于筋膜张力的体会,因为有许多和经络的路线是有很大的雷同的。

手部的筋膜张力的连线,阳面的都连接到肩胛骨上,阳经是藉着肩胛骨及周围的肌肉筋膜,能控制及改变的是整个体轴或是整排肋骨的动态,是属于整个体壁的功能,所以属阳。

而手部阴面的筋膜,张力线就直接会接到肋骨上,可控制各别肋骨(而非脊柱或体轴)的张力,也因为能调控肋骨,就能直接影响心脏或肺脏,所以属阴。

而脚部的筋膜就比较复杂,小腿后方中线以外到近腓骨处的筋膜,其往上的连线是在脊柱两侧,而腓骨两侧是连接到同侧的肋骨背后或侧边,并连接着腹内外斜肌,其影响是整排肋骨的共同转折或张力,而不是如同手部的阴面,直接控制各别肋骨,所以胆经调控的是整体气机而非各别内脏。

胫骨前缘的筋膜连接的是肋骨前缘到锁骨,直接掌控着身体前面的肋骨及腹部的筋膜。

而肋排侧面和前面影响的脏府是胃和肠,属阳。

至于脚部内侧边的筋膜,直接连接到耻骨及边缘的筋膜,故影响的是盆腔内的筋膜跟内脏,属阴。

各经络在四末的起点,井穴,无论在动功静功下的体会,都和现行经络图相合。

所以盆腔内的问题针阴经比较好,而胃肠的问题针阳经比较好。

有了这实际上筋膜贯串的体会与掌控,无论是在手法或针灸的运用上,尤其对于远处结构的调整或内脏的气血疏通,都能逐渐做到手下须清明的要求,并在治疗上能逐渐做到由点经过线而清楚掌握面和体的细节,也更清楚结构与功能中,诸多更细腻的相关。

或许我的体会和筋经比较相近而非实际的经络。

有时候要是白天太忙而致用力过多,晚上又偷懒未练动功,就会带着没有放松的肌肉上床睡觉。

于是躺在床上练呼吸时,没有放松的肌肉,就会让我觉得胀胀的,有过度气聚的现象,但相反的,相对于过度收缩的屈肌,伸肌虽无肌肉收缩却有筋膜被拉扯的现象,而被拉扯的筋膜其上最主要的张力线,会有一、两条轻重不等的,感觉酸酸的线。

这种酸,跟肌肉被牵扯到极限时的酸一样,也和针刺行针时的酸一样。

因此可以推论,真正的筋膜受到张力刺激时的感受,就是酸。

所以在行针时,病患觉得酸该是正常的,尤其是黏连着的组织要分离时,更是会非常酸。

但是在不
是很紧的组织中,硬是把针转旋到非常酸,那就可能是用针去胡乱拉扯筋膜,反而会造成微小伤害,弄乱局部的气血流通,造成反效果。

在练习呼吸的过程中,体会出了筋骨结构中,筋膜有深浅不同层次的构造(这有一部分得自好友马惠安的提示),而这深浅不同层次的筋膜,即便在同一体表位置下,在呼吸松解的过程中,每每需要不同的引动路线或体位的变换,而非吸深一些便能打开深一层的筋膜。

当然在呼吸中气行的路线还是由意念引导的,只是这种引导有着实质身体结构为依归。

曾问我的泰山师父,这和纯用意念配合呼吸引导走周天任督二脉,有何不同。

师父说,我练的是里气,一般周天走的是表气。

虽然我还不太能领会师父所说的一大堆天人地之间的交媾的问题,但我知道我练的功可以由最里透到最表,而对于中间的层层转折的理解,正好是我做为一个医生替病人调理时所需要的。

我们在使用针灸时,常把穴位看作一个开关,还发展出来一个双向平衡调整的理论,于是认为只要针对了穴位,就会有效,而从来没有去探究针下应有的感觉。

有一次在中国医药大学的演讲中,我问学弟们,相信行针时,把针往左右转一下就会补气泄气的举手,居然还有不少人。

往从我练功的经验知道,针下组织是会有许多变化的,筋膜是传导针感的主要的凭借,针下的组织是会因针刺而得到疏理改变的,而且改变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所欲达到的目的,而非如传统书中所描述的抽象状况,单纯是得气与否,补气泄气。

在传统书中经络是一种独立于物质以外的体系,这种系统是你只要掌握几个开关,就可以发挥无比神妙的作用。

但是谁能保证你是掌握到了呢?完全不顾不知针下的变化,只凭左转一下,右转一下就能补泻,补了什么,泻了什么,施针者又看见了什么?
从我做伤科的经验,知道许多的疼痛,都与结构有关,或者反之疼痛会造成结构的改变。

象是睡眠不足或工作过度的疲累,会造成落枕,但落枕的颈部疼痛却是
由肌肉紧缩,颈椎与或肩带脱位所造成。

伤科手法理筋整骨固然可以治疗改善,但针灸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只是一般行针者并未去仔细触摸针后组织的改变,就我的经验而言,如果针刺真的有效的治疗,那么触诊下,手法与针刺改变的东西,是非常相近的,就是针刺真的恢复了错位的筋骨状况,这一点可能和得气派的针灸医师之认知有所出入。

如果针灸对于治疗的效果,是能够用实际的触诊评估得知,那么在行针时,就该可以去控制所要达到的效果,意思就是行针时,右手针下的物质觉受,和以左手来探知组织改变的状况,可以互相配合的。

当以左手去引导右手针刺的方向、深度、力道、提或插,来确实保证疗效时,应该针离手时,施针者已经知道治疗完成并确保疗效,因为已经用手代替眼睛看见了。

或许有人会问,我所说的情况,可能只限于结构引起的疼痛,对于许多内科症状不一定适用,因为内科症状并非是手可以触摸到的。

这种问题之所以会发生,应该是由于我们绝大多数的医生,已经不太会触诊及望诊了。

全身的筋膜形成一个立体的网,在练功时,藉着这个网,可以知道全身的状态,并且这个网也是身体自行调整内在各种机能的凭借。

自发动功便是如此。

自发动功只是藉着筋膜自己感知及试图贯串松解的能力,导致身体顺着一种意识无法解释却又清楚知道的感觉,去扭动身体,处理或改善身体上的问题。

我所练的动功、静功和自发动功所凭借的都是同一种东西,就是筋膜,只是练法及取向不同,筋膜的觉受是我们的意识已经不习惯去掌握的,但筋膜本身的觉知感受功能,却是针灸之所以有效的凭借,受到刺激,筋膜本身会贯串联络,恢复系统中的等张。

先谈两个案例,说明全身表里筋膜的一体性。

有一个五十来岁的健壮男性,肚子忽然剧痛,腹痛不可触,坐卧不能,冷汗直冒,到医学中心急诊,查无确实病灶,给止痛药回家,但疼痛未止直痛到次日,再入急诊,医生依旧束手无策,用麻醉性
止痛药也只能略止,有医生欲剖腹探查。

因其一家皆我老病患,便来相询问,我问了病史,得知尚略能吃,虽无法排便但会排气,便要他千万不可开刀,赶快带来我看。

做了基本触诊,只问了一句话,“是不是搬了重物才痛起来的”,他回答是早上搬重,中午渐痛,下午便不可忍。

因为我摸到整排肋骨被右手拉歪,筋膜大片滑移,腹直肌扭曲歪斜。

当我顺手把胛骨托开肋骨翻正,他立刻可以坐在椅子上舒服喘气。

还有一个是我诊所的小师傅。

有一天早上,我不在诊所,要全诊所师傅们集体去跑步,跑完后,他开始右手麻。

等到我下午三点回到诊所,满坑满谷的病人在等我,诊所小姐告诉我先去看小师傅,他很不对。

看到他半躺卧喘息冷汗直冒,告诉我右手很麻,脸麻,头很痛。

我一摸,右手脉完全不跳,右边颈动脉也完全摸不到,而左边正常。

我第一个反应是动脉栓塞,又有病患压力,于是立刻送急诊。

等我九点半赶到急诊室,医师只验出白血球过高,查无其他病因,认为是胃肠炎。

而小师傅看起来也好多了,手还麻,已经大减,胸口略痛,头还很痛。

详问病史,才知早上腹泻,肚子痛不舒服,中午吃完饭,吐了一堆,然后就症状发作。

于是我把肚子松开,胛骨退开,头皮挪平,就完全没有症状了,除了肚子微闷。

这两个例子,一个肢体影响内脏,一个内脏影响肢体,虽然都是急性的症状,但一般慢性的潜在性的变化,表里筋膜互动的情况,也是一样的。

比如说,胃不好的病人,因为腹直肌的上部都会缩紧避免胃部受到挤压而疼痛,因此相对的背部脊柱,大约是七八九椎吧,也会被肋骨锁住而僵紧,延着所属肋骨也卡住。

再如长期痛经或子宫内膜异位的病患,虽然可能是因为骨架不对循环不良而来,但长期下腹腔有问题,会造成局部肌肉筋膜僵紧,腹部僵紧骨盘活动不良,会造成小腿内侧筋膜绷紧,沿着腹直肌的筋膜也绷紧,于是下巴附近循环比较不好,而使得下巴附近颜色比较暗沈。

所以骨盘歪斜如果下巴气色未变,也不会痛经。

另外长期会头痛失
眠的病人,颈部或枕骨下方的肌肉都会有呈条索状的僵硬。

而常常胸闷心悸的病患,胸部两侧的肋骨一定不平整,而且筋膜张力也比较大。

身体有问题,即便不是有很明显的症状,附近的神经敏感度增加,肌肉张力筋膜张力都会增加,循环也会变得不好,而这是可以用手去触诊分别的。

可以用针刺去恢复附近的张力,改善循环,不管是内脏或是筋骨结构都一样的。

如用手触可知筋膜变化的来龙去脉,那针刺时就该能以眼看手触的方式得知针刺时病人的变化,进而能操控针时的所有细节。

一般人持针行针是用右手,而左手只有扶持针身的作用。

难经说知其针者信其“左”,我相信“左”,指的是左手。

因为行针时,左手的作用非常大,因为它要感知所欲疏通的经络或筋膜的变化,还要知道所欲改变的病灶上的变化,以及帮针制造顺畅的势,使筋膜贯串无阻,才能充分疏通。

而行针的右手,要藉由针尖针体的提插捻转,知道针下筋膜的深浅转折,顺逆通滞。

行针时两手都要清明的觉知被针者的筋膜组织气液流通变化。

左手要厘出“势”,使针引动的筋膜变化能如水波般的传导出去,而动作包括了轻微改变病患的体位肢体、翻动筋膜、转动筋骨等。

右手所持的针,在每进一层筋膜,都会有不同的张力及转折出现。

因此针每进一层,针尖就需要些微的改变方向,并配合左手所改变了的病人筋膜的势,两手之间会有一条无形的连线牵引着,使针看起来似是依着一定轨迹前进提插着,其实针是不断的顺着不同层次筋膜,微细改变着方向的。

依针下的筋膜的顺逆势,时提时插,并不一定,是依着针下筋膜顺逆的实际状况而定,逆势则插,顺势则提,才能使筋膜摊平,而摊平的筋膜会发出实质的波,会依着势的内在路线,传导荡平出去的。

每次传导出去的路线,都受到针尖的引导及左手的牵引而有不同,不是每次针在同一穴位,传导的路线都是一致的。

传统的针刺是依照经络理论,经之所过病之所治,或依五行脏腑功能所属而治。

这种治疗法,是使相关的筋膜做一些不精准的疏通,多些气液流通濡养,会有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