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
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 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 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 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 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学习了以后就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导人之后才知道有 困惑的地方。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省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 “教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 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 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 而不闭,是谓大同。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 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2.《礼记》二则
重点字注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重点停顿划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以“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
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看,不亲自去尝尝,
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 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 的论述,使说理浅显易懂。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2.《虽有嘉肴》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论证的思路 是怎样的?
以……为亲;以……为子)
(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均为形容
词用作名词,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3.古今异义 大道之行也
政治制度。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
今义:大路。
男有分
限度。
古义:职分,职守。 今义:成分;职责、权利等的
女有归 盗窃乱贼而不作
没有条理。
古义:归宿。例句: 今义:返回;归还。 古义:指造反。 今义:没有秩序; 古义:指害人。例句:。 今义:偷东西的人。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 乱纷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 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
原文欣赏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初中文言文《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文详细解析
2.阐述道理,条理清晰。
文章在阐明“大同”社会政治纲领的内容 时,按逻辑关系,由政权归属谈到政权所属的 条件,最后谈到在德才兼备的领导者的管理下, 所呈现的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在阐明之后,
很自然地阐述了在这些纲领维护下的“大同” 社会的基本特征,分三个方面展开,从物质生 活谈到了理想观念。既全面又有条理,清晰地 反映了作者的思路。
1.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 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也”表判断) 倒装句: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己藏”)
文章感知
理 清
第一层: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1、2句)
文章解析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 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
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 的人和能干的人担任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 的基本特征的?
满足生存需要, 人人都能得到 社会关爱。
满足生存需要, 人人都能安居 乐业。
亲。第二个''亲''指父母。 子。第二个''子''指子女。
故人 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有终老的保障。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能够发挥自己的才
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
能,为社会效力。
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
有残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
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礼记》二则 知识点超全笔记 练习题含答案版
《礼记》二则笔记一、虽有嘉肴(一)文学常识《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的一段。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二)单字译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美味的肉食不味美最好的道理好处所以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困惑自我反思然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自我勉励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同“敩”,教导表示推测《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一字多义“学”同“敩”,教导其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学习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四)通假字:学学半:通"敩"(xiao)",教导。
(五)课文背诵本文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六)课文问题1.《虽有嘉肴》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教学相长。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2.《虽有嘉肴》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文章的论证思路?①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②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③最后引用《兑命》“学学半”进一步补充论证。
二、大道之行也(一)单字译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施行是公共的推举培养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课文原文《礼记二则》是古代文化经典之一,讲述了礼仪和人生哲理。
以下为课文原文:《礼记二则》虞世南所谓非礼,即以道德为己任,倡导仁爱,推崇正义,摒弃邪恶,扬善抑恶,培养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以方达人格的完善。
尤其要懂得社交方面的礼仪,这是坚定人格,提高人格境界的必备条件。
所谓小义,是个人在家庭中应该遵循的守则。
比如孝敬父母,敬奉兄长,尊重长辈,关心亲戚,帮助贫困的人等等。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却能够建立和谐的亲情关系,凝聚家庭的力量,有利于家庭的发展和个人心理健康。
知识点礼仪礼仪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守礼尚义的行为准则。
它是人们在交往中遵循的社会约定和规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精神内涵。
礼仪具有表达情感、发扬人格、增强信誉的作用,提高社会和个人的文明程度。
道德道德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与准则,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遵循的一种道德原则。
它涉及到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是人们在行为上表现出的品质和价值观。
亲情亲情是指亲戚间或有生命的个体间相互关联、联系和照顾的心理状态。
它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情感基础,不仅在个人生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人格人格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性格特点、思想情感等综合素质的表现。
它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礼记二则》,使学生了解礼仪和人生哲理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交能力。
3.促进学生对亲情和人格的理解和认知。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礼仪和道德的重要性,了解亲情和人格的概念。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将课文中的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社交能力和人格素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礼仪”和“道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阅读让学生认真阅读《礼记二则》的原文,并辅助理解文章的核心概念。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原文注释及翻译
22《礼记》二则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一、相关资料《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而成,共49篇。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方面。
二、课文翻译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知道了(自己的)欠缺,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己督促自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注释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是故:因此。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学(xiào)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四、问题归纳1.开头写嘉肴的作用是什么?以嘉肴喻至道,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写出了“学”“教”之后的结果,为下面的观点作铺垫。
3.“教学相长”该如何理解?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教使学有所增长,教人学习又反过来促进教人者知识的积累。
4.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言论有什么作用?引用《兑命》中的言论,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5.试分析《虽有嘉肴》一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五、课文主题《虽有嘉肴》论述了教和学的关系,说明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礼记二则》 图文
板书设计
虽
类比引入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长教 真实学
有 嘉
逐层论证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知 践 能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出 相
肴 引用作结——学学半
第二课时
大道之行也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 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知识备查
作品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战国至秦汉间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是西汉经学家
戴圣编纂的。《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
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
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它阐述的思想,包括
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
合作探究 通假字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学”同“敩”,教导。
合作探究 古今异义 教然后知困
教学相长
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 古义:促进。 今义:增长。
合作探究 一词多义
学 学学半(“学”同“敩”,教导 )
学学半( 动词,向别人学习
)
其 其此之谓乎( 副词,表示推测 )
不知其旨也( 代词,它的
精读细研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天下为公
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而选举 的标准是“贤”“能”,即品德高尚、才能出 众的人。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 信,崇尚和睦。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礼记二则》课件PPT
能否说说你对下列词句的理解?
•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 高阶段。
• 大道之行也: 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 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你能在文中找出下面句子的“影子”吗?
老吾老,子其子。 “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倒装句,宾语“之”前置)
课外积累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 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 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 因材施教……
22《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 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
(2)弗.学(不 ) (3)教然后知困.(困惑 ) (4)讲信修.睦( 培养 ) (5)不独子.其子( 名词作动词,以……为子 ) (6)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 )
3.下列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C )
A.学.学半
B.选贤与.能
C.然后能自反.也 D.北冥.有鱼
B.不知其善也 用作名词,好,好处。
C.弗食,不知其旨也 名词用作动词,吃。
一
学学半 同“敩”音xiào,教 词
学 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多
义
其
其此之谓乎 不知其旨也
表推测。大概,恐怕 它的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2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2一. 教材分析《礼记二则》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分别是《檀弓上》和《礼运》。
这两篇文章都是古代儒家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文章内容主要涉及到古代的礼仪制度、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的礼仪文化,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是对于《礼记》这类深奥的儒家经典,理解起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帮助他们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的礼仪制度和文化背景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了解古代的礼仪制度和文化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了解古代的礼仪制度和文化背景。
2.难点: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内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道理和原则。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认真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备好相关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古代的礼仪制度和文化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可以讲述一个古代礼仪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古代礼仪的兴趣和好奇心。
《礼记二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礼记二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注释】(1)虽:纵然,即使。
(2)嘉肴:美味的食物。
嘉,美好。
肴,用鱼、肉做的菜。
(3)旨:味美。
(4)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5)是故:所以。
(6)困:困惑。
(7)自反:自我反思。
(8)自强:自我勉励。
(9)教学相长: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10)《兑命》:《尚书》中的一篇。
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
(11)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12)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其,表示推测。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导别人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1)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施行。
(2)为:是,表判断。
(3)与:通“举”,选举,推举。
(4)修:培养。
(5)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
(6)壮:青壮年。
(7)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8)孤:幼而无父的人。
(9)独:老而无子的人。
(10)废疾:残疾人。
礼记二则注释
礼记二则注释1. 虽有嘉肴(yáo)-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
嘉,好、美。
肴,用鱼、肉做的菜。
2. 弗食,不知其旨也- 弗:不。
食:吃。
旨:味美。
3. 虽有至道-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
4. 弗学,不知其善也- 善:好处。
5.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是故:所以。
6. 教然后知困- 困:困惑。
7.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自我反思。
8. 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9. 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长,推动、促进。
11. 其此之谓乎- 其:表示推测,大概。
此之谓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1. 大道之行也-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行:施行。
2. 天下为公- 为:是。
3. 选贤与(jǔ)能- 贤:指品德高尚的人。
与:同“举”,推举。
能:指才干出众的人。
4. 讲信修睦(mù)- 讲信:讲求诚信。
修睦:培养和睦(气氛)。
5. 故人不独亲其亲- 第一个“亲”:以……为亲。
第二个“亲”:父母。
6. 不独子其子- 第一个“子”:以……为子。
第二个“子”:子女。
7. 使老有所终- 终:善终。
8. 壮有所用- 用:施展其才能。
9. 幼有所长(zhǎng)- 长:成长。
10.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同“鳏”,老而无妻的人。
寡:老而无夫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
者:……的人。
养:供养。
11. 男有分(fèn)- 分:职分,职守。
12. 女有归- 归:女子出嫁。
13. 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货:财物。
恶:憎恶。
14.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力:力气,力量。
15. 是故谋闭而不兴- 谋:奸诈之心。
闭:闭塞。
兴:兴起。
16. 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17. 故外户而不闭- 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周礼》和《仪礼》的总称,是我国古代文化传统中重要的典籍之一。
下面将为您呈现两则礼记原文及翻译。
一、《周礼·天官冢宰·大宗伯》《周礼·天官冢宰·大宗伯》是《周礼》中的一篇章节,下面是其原文及翻译:原文:宗伯,所以尊长宗子曰宾,以其兄弟之状也。
其服北面衮衣,以麟襜,以狐裘,玄纁东园、北园、衮衣。
礼服韫黄、韫白。
尊命父祖¥贤人君,舍大宗室外属之,以尊其贤。
<br>善人齐女,大夫贡女:贡大夫贤女,其兄为贤人君.为大宗子.其弟为贡士.大夫嗣死则为父祖,其子弟嗣则为尊.父在,子为大宗,如其父弟兄之反.贡大夫嗣死,则为舅肆.其子弟嗣则为父祖.父在,子为舅肆,如其弟兄之反.舍外舍内贤人君之父弟不受宗子之表.翻译:大宗伯是对长辈宗子的尊称,是因为其为兄长。
他的服饰是朝北穿上袍衫,加上麟襜和狐裘,衮衣颜色是玄纁,东园和北园的衮衣颜色也是如此。
礼服则是黄色和白色的刺绣。
尊敬命令先贤君,让外属于大宗室的尊者去尊崇其贤。
善良的女子可以嫁给齐国人,大夫的女子可供贡献。
贡献大夫的贤女子,他的兄弟则成为尊敬的先贤君,成为大宗子,其弟则为贡士。
大夫继承而去世,他的儿子弟则成为父祖,子弟继承则成为尊敬的人。
父亲在世时,儿子则为大宗,如同他父亲的弟兄的转变。
贡献大夫继承而去世,则成为舅肆;他的子弟继承则为父祖。
父亲在世时,儿子则为舅肆,如同他的弟兄的转变。
外属于内属的贤人君的父弟不接受宗子的尊称。
二、《仪礼·月令》《仪礼·月令》是《仪礼》中的一篇章节,下面是其原文及翻译:原文:仲夏:时长不短,日乃长,草木炽,禾稼秀。
聚言:暑气微炽,朝出郊,降坛加餐,享餐完,泄是月肺虚清庙,乃坛见群神。
暮则退坛,帝先后出。
积水不饮。
去车不御,去斧不乘,洗不行,衣中亵靡,始110心为之自致行,欲告成也。
不晕也,不幽也,虽有孔子在,此仲夏之行也。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
《礼记二则》知识要点归纳《礼记二则》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内容包括了古代礼仪、道德、家教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就《礼记二则》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仪礼仪礼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规范,包括了宴会、祭祀、婚丧嫁娶等方面的礼仪规范。
《礼记二则》中对于这些礼仪规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解释,包括了各种场合的礼仪要求、参与者的角色和行为规范等。
这些规范不仅展现了古代人们对于礼仪的重视,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和道德风尚。
第二,人伦道德《礼记二则》中对于人伦道德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人伦道德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包括了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各种关系。
在古代社会,人伦道德被视为非常重要的规范,人们需要遵守各种规范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稳定。
《礼记二则》中对于这些道德规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了君臣之间的忠诚、父子之间的孝顺、兄弟之间的和睦等。
教育家风教育和家风在古代社会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事务,古代儒家经典中也对此进行了系统性的阐述。
《礼记二则》中对于教育和家风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规范。
在古代社会,家风被视为影响一个人终身行为和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礼记二则》中对于家风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和要求。
教育也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事务,古代社会的教育制度也受到了重视。
《礼记二则》中对于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有详细的描述。
第四,政治道德政治道德是指政治人物和官员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古代中国,政治道德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事务,古代经典中也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礼记二则》中对于政治人物和官员的行为规范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了清廉、廉洁、忠诚等方面的规范。
这些规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政治道德的重视,也为后世政治人物和官员树立了典范。
第五,社会伦理《礼记二则》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了礼仪、人伦道德、教育家风、政治道德、社会伦理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
这些规范不仅展现了古代人们对于礼仪和道德的重视,也为后世社会成员树立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礼记二则》对于古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不可忽视,也为后世社会成员提供了宝贵的道德财富。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二则原文及翻译一、仲尼燕居原文《礼记·曲礼上》中有记载,一天,孔子的弟子宰予问道:“仲尼燕居,何论?”孔子回答说:“吾得享于庄周之学,抱一之道,得养浩然之气。
”宰予继续问道:“仲尼之德何如?”孔子回答说:“仲尼之德,山川其德也。
”翻译孔子的弟子宰予问孔子:“仲尼(孔子的字)在闲居生活中具体做了哪些事情?”孔子回答说:“我在生活中融入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坚持了一种正直的道德准则,并且深刻培养了崇高的自律精神。
”宰予继续追问:“那么,仲尼是怎样一个人的?”孔子回答说:“仲尼的品德,就好像山川的伟大一样。
”二、子夏问行原文《礼记·学记上》中有记载,子夏问道:“行与之谐乎?”孔子回答说:“不谐。
”子夏追问:“回与之谐乎?”孔子继续回答说:“不谐。
”子夏再度追问:“德与之谐乎?”孔子仍然回答说:“不谐。
”子夏最后追问:“仲尼之德,其可谐乎?”孔子回答说:“可以。
所以远人而不逢也。
”翻译子夏问孔子:“行为与仁德是否一致?”孔子回答说:“不完全一致。
”子夏继续追问:“言辞与仁德是否一致?”孔子继续回答说:“也不完全一致。
”子夏再次追问:“那么,仁德与道德是否一致?”孔子依然回答说:“不完全一致。
”子夏最后追问:“仲尼(孔子的字)的品德,与仁德是否一致?”孔子回答说:“可以。
这就是为什么他可以与众人保持距离而不迎合他人的意见。
”以上内容是对《礼记》中两则经典原文及其翻译的简要介绍。
通过这些对话和回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从中汲取智慧和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动探究
1、文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的 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为什 么?
互动探究
“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
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 ”社会的生活风貌。例如:从“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 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 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
虽 有
谓半》长故后也,知不是不有知肴 佳
乎。曰也曰能;然困足故知至其, 肴
! ”:。 :自知后。,学其 道 旨弗
,
本文选自《礼记·学记》。题目是编者加的。《学记》 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 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 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 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 之间的关系。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 良好的关系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人人都能得 到社会关爱
满足 生存需要
人人都能 安居乐业
满足 发展需要
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
满足 精神愉悦的需要
3.作者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Sikaoo
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
思
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 样的状况?
紧密之后,“大同”的理想就应该不再是理想了。正
互动探究
2、“大同”社会对于孔子而
言只是理想,有什么现实意义?
康有为《大同书》
“凡大同之世,全地大同,无国 土之分,无种族之异,无兵争之 事……铁道横织于地面,汽球舞于 天空,……乡邑yi之殊,无僻闹之 异,所谓大同所谓太平也。”
孙中山向往的理想社会
大 道
同而而不己出于弃,皆、幼终其独信,行 之
。不不兴。于己于女有孤有,子亲修选也 行
闭作,是身 ;地有 所、 所壮,其 睦贤, , , 盗故 也 力也归 养独 长 有 使 亲。 与 天
也
, ,。,、,
,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是《礼记》 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 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 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 社会的基本特征。
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从外面把门带上 用门闩插上
是谓大同。
这叫作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 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 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 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只是敬 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 的子女,
要使老年人能终老的保障,中年 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成 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 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 的人、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 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 要能及时婚配。
DUZHUNJUDOU
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 准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句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读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虽有 佳肴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课
虽然
指肉食
指味美
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解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读
最好的道理
解 读
大概
作用:宾语用代词“之”复
指一下,强调宾语。)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就不能
课
知道它的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
文
学习,就不能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
解
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
读
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
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困惑的
地方,然后就能自我勉励。
课
所以教与学是相互推动,互相促
) )
多 义
其
不知其旨也( 其此之谓乎(
代词,它的 ) 副词,表示推测 )
是鱼之乐( 代词,这 )
是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是以” 连用, 相当于所以、因此等 )
惟利是图( 助词,用在句中,起
到强调宾语的作用,不必译出 )
1、本文议论的话题是什么?
【
品
读
教与学的关系
赏
析
2、中心的论点是什么?
】
查
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
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第 壹 则
虽有嘉肴
Zhibuzhu,ranhounengzixingye,zhikun,ranhou nengziqiangye。 Guyu:“jiaoxuexiangzhang。”
其 “《教 强 困能 知教 然 善 弗 也食虽 此学 兑学 也,自不然后 也学 ;,有 之学 命相 。然 反足后知。, 虽不 嘉
字词学习
嘉肴( yáo )
弗食( fú )
自强( qiǎnɡ ) 教学相长( zhǎnɡ )
兑命( yuè ) 学(xiào)学(xué)半经儒 典家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 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 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 半其此之谓乎
“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 操作,各得其所。”
“国家为人民共有,政治为人 民共管,利益为人民共享。”
孙中山向往的理想社会
“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 操作,各得其所。”
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品 读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
赏 析
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 】
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
促进,共同提高……
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 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 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ZHUTISIXIANG
读准句读 ◎DUZHUNJUDOU
行 也
大 道 之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 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 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 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财货,厌恨把它扔在地上,不 是一定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 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 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不会发生。
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 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1.选贤与能
1.大道之行也
(通“举”,选拔)
(古:儒家推崇的上古 时代的政治制度
DUZHUNJUDOU
◎读 准 句 读
虽有 佳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 ◎ 读
DUZHUNJUDOU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 准
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 句
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读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
虽有 佳肴
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 ◎ 读
故人不独亲其亲( 副词,单,只)
独D U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 U
( 形容词,老而无子的人
)
1.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意动用法,以为……亲,以为……子) 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年人)
判断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也”表判断)
思 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考 大道和大同有什么关系?
好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课
所以
困惑
文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
解
自我反思
读
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自我勉励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命》曰“学 学半”,
课
《尚书》中的一篇 教导
文
其此之谓乎!倒固定装的句用(法“,之是谓将”宾是语一提种前较
表示推测,
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
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
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
读准句读 ◎DUZHUNJUDOU
行 也
大 道 之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 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 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有独、所废长疾”者了这。五由种此人还也可同以样推受知到矜社、会寡的、照孤顾、。思
互动探究
2、你觉得“大同”社会能实
现吗,为什么?
互动探究
我认为不能实现。这显然只是儒家学 者一个理想社会,与现实还有很大的距离。 从孔子提出这种思想到现在,已经过去了 两千多年,但是我们仍然没有达到,这其 中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人都是有私心的, 没有谁能句完全无私地为别人付出大同 反 社会只能是而不能成为现实。
互动探究
“大同”社会是可以实现的。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了 今天,社会形态日趋完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 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应该说是越来越 进化,一个比一个高级。而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是提高了 人们的生活水平,密切了人们之间的联系,缩短了人与人
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距离。等到社会物质极大丰 富,人类的觉悟进一步提高,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
字词学习
鳏
选贤与能( jǔ ) 讲信修睦( mù )
矜(ɡuān) 货恶其弃于地也( wù)
幼有所长(zhǎnɡ) 男有分( fè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