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及腹膜后CT诊断
ct判断腹腔积液程度标准
ct判断腹腔积液程度标准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评
估腹腔积液程度。
腹腔积液是指在腹腔内积聚的液体,可能是由于
多种疾病引起的。
在CT图像中,医生可以通过密度值和分布来判断
腹腔积液的程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CT判断腹腔积液程度的标准:
1. 少量腹水,CT图像上可见少量液体影像,通常在腹膜后隐窝、膈下、肠系膜和腹膜后腔有轻度积液。
2. 中等量腹水,CT图像上可见中等量的液体影像,涉及到腹
腔多个区域,但腹膜后隐窝和膈下区积液较为显著。
3. 大量腹水,CT图像上可见大量的液体影像,涉及到腹腔的
多个区域,腹膜后隐窝和膈下区积液非常显著,可能会造成脏器移
位和压迫。
此外,医生还会根据CT图像中腹腔积液的密度、分布情况以及
患者的临床症状综合判断积液的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标准仅
供参考,具体诊断还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总之,CT在评估腹腔积液程度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医生会根据CT图像上的表现来判断积液的程度,并结合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指导后续的治疗和管理。
腹膜及腹膜后占位性病变影像诊断
腹膜腔及腹膜后间隙的分区: 上腹腔:
右侧:肝上间隙、肝下间隙、肝裸区 左侧:肝上前间隙、肝上后间隙、肝胃陷凹、脾肾陷凹、 脾外侧间隙、网膜囊 下腹腔: 右侧:结肠下间隙、结肠旁沟 左侧:结肠下间隙、结肠旁沟 盆腔: 男性:直肠膀胱陷凹 女性:膀胱子宫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 腹膜后间隙: 双侧肾旁前间隙、双侧肾周间隙、双侧肾旁后间隙、中线 大血管区域、腹膜外间隙
定位: 1、腹膜后器官受压向前移位 2、包绕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静脉 3、脾静脉、胰腺、升降结肠向前移位 4、有部分较大病变定位困难
脂肪肉瘤
高分化型脂肪肉瘤(脂肪瘤样脂肪肉瘤、硬化性脂肪 肉瘤)、粘液性脂肪肉瘤、多形性脂肪肉瘤、圆形细 胞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但多种亚型共存的混 合型多见。脂肪瘤样脂肪肉瘤基本为脂肪,表现为脂 肪密度/信号,内见少许纤维条索影,粘液性脂肪肉瘤 为脂肪及液体混合密度/信号,多形性脂肪肉瘤、圆形 细胞脂肪肉瘤、去分化脂肪肉瘤含脂肪少或不含脂肪, 与其他腹膜后恶性肿瘤影像鉴别困难。
检查方法: 腹膜:CT为主,平扫及增强扫描,阅片时务必调窗;MR。
检查方法: 腹膜后:CT、MR各有所长及不足,平扫及增强扫描。
腹膜及腹膜腔
正常表现:大部分腹膜结构不可见。
腹膜占位性病变: 1、转移瘤 2、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癌 3、腹膜假性黏液瘤 4、腹膜间皮瘤 5、肠系膜肿瘤 ……
腹膜后淋巴瘤
可同时累及腹膜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密度/信号均匀, 轻度均匀强化,较少融合,少部分可见坏死区,包绕血管而 不侵犯,“三明治”征,广泛累及上下腹部 。
鉴别诊断
淋巴结结核:密度不均匀,环形强化,主要累及上腹部,可 相互融合成“多房状”。
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原发病史,强化较明显,不均匀或环形 强化。
腹腔及腹膜后病变的CT诊断
病例一:男性,70岁,纳差、乏 力、皮肤发黄2年。
病例二 患者男性 75岁 进行 性排尿困难5年
腰大肌脓肿
急性腰大肌脓肿多继发于肾及肾周间隙感 染。慢性腰大肌脓肿,多来源于脊柱结核。
CT:1腰大肌肿胀,增宽,中心低密度 区。值水样密度 2肾周筋膜增厚,脂肪 间隙消失。3肿块边缘强强化。
腰大肌脓肿
低分化脂肪肉瘤 鉴别诊断 畸胎瘤 脂肪瘤
患者 女 38岁 上腹疼痛半年, 查体:左腹部包块
腹膜后纤维化(RPF)
腹膜后少见疾病,发病率约1/20万。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 病因:①特发性:大多为原因不明非特异性炎症②继发性:可能与恶性肿瘤、
外伤和手术、药物、炎症、放射线治疗、腹主动脉瘤等因素有关。继发性以 恶性肿瘤最多见,多为转移瘤,如淋巴瘤、结肠癌、乳腺癌、腹膜后的肉瘤 等;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肿瘤局部产生的5一羟色胺及其他代谢产物有关。 病理:特发性通常只发生于肾门水平至髂动脉分叉的腹主动脉周围,常伴有 明显的主动脉粥样硬化。RPF病变累及输尿管可致其狭窄,进而引起肾盂、输 尿管积水为本病的特征。严重者可伸延至腹腔内的组织和器官,如肝脾被纤 维组织包裹旧;少数可穿越膈肌至纵隔,累及硬膜外腔者更为罕见。良恶性 纤维化从大体病理上无特征性,恶性斑块除上述病理表现外,可见散在恶性 细胞。 临床:患者可有非特异的腰骶部钝痛、下腹痛、全身疲乏不适、厌食、恶心、 呕吐和体重下降等。下腔静脉受累狭窄至一定程度科出现下肢及阴囊水肿或 下肢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本病最易受压的器官是输尿管,约占75%。 CT表现:平扫 腹主动脉周围软组织肿块,部位为;双侧及前方。增强轻 度强化或不强化,延迟强化。
腹腔及腹膜后病变的 CT诊断
概述
解剖:腹膜腔分成肝上间隙、肝下间隙、 左膈胃底间隙、小网膜囊、结肠旁沟、膀 胱直肠窝等 腹膜后腔由前肾旁间隙、肾周 间隙、后肾旁间隙
腹部CT检查技术
讨论?
1.已经确诊后的病例,还否做延迟? 2.关于延迟:能否统一标准?
谢谢
3.增强扫描时,三期扫描,肾皮质期(22s)、肾实质期 (50s)、肾排泄期(240s).一般情况下无需做延迟,但 遇到肾功能代谢慢者,需要加长延迟时间。 4.肾上腺、肾动脉平扫+增强: 适应症:不明原因的高血压、低血钾、或其他内分泌症 状不能确诊时 扫描范围:要包全肾上腺
盆腔扫描特点: 1.平扫时,需要求病人适度憋尿,以便于诊断医生更好 的观察膀胱。 2.平扫选择序列:Pelvis HCT 5mm 列: :Pelvis PS+CE 7mm 增强选择序
【检查方法及扫描参数】 1.扫描体位:患者仰卧,头先进,两臂举起抱头。 2.扫描方式:螺旋扫描。 3.扫描定位基准线:胸骨柄与剑突连线中点。 4.扫描范围:从膈顶到肝脏下缘。 5.扫描野(FOV):320.0(M)。 6.默认重建横断层厚:7mm。 7.螺距:53.0 8.扫描电压与电流:120KV,50MA 9.扫描序列:Abdomen HCT 7mm 10.默认窗位:75 HU,窗宽:250HU,外伤使用骨窗。 11.检查完:检查图像,避免漏扫、存在明显伪影、图 片模糊等现象,确认无误后,释放受检者。
3.扫描范围:髂骨上缘到耻骨联合下缘,若有外伤时要 将整个骨盆包全。
4.盆腔增强时,若要观察肠子时,需要做肠道准备、打 气等
全腹部扫描特点: 1.扫描序列:Abdomen HCT 7mm 2.当为外伤患者时,要打开骨窗
胸腹连扫扫描特点: 1.此部分主要应用于急诊外伤病人 2.平扫扫描序列:Chest-Peivis HCT 5mm 3.扫描范围:包括胸上腹连扫、胸上中下腹连扫、胸全 腹连扫,即从肺尖到耻骨联合下缘(平扫) 4. 增强扫描序列:Chest & Abdomen PS+CE 7mm 5. 增强扫描定位:平扫序列范围为下颌到趾骨联合下 缘,增强第一序列范围为下颌到趾骨联合下缘, 增强第二序列和第三序列未膈肌到趾骨联合。
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
8
腹膜后隙retroperitoneal space:位于后腹壁的壁腹膜与腹内
筋膜之间,上起自膈,下至骶骨岬,两侧向外连于腹膜下筋
膜。
9
CT扫描技术要点
一、(1)扫描前禁食4~6 h。(2)检查前lh口服1.5 % ~2.0%泛影葡胺水溶液500~800 ml, 为使小肠远 近端均显影,临检查前加服300~500 ml。 (3)增强扫 描,肘静脉团注非离子型对比剂80-100ml,注射流率2 -3ml/s,需延迟扫描。 二、扫描范围为剑突下至耻骨联合,病灶大时层厚为5- 10 mm,层距亦为5-10 mm ,连续扫描,若疑为小病变 需1~5 mm 薄层扫描 。 三、窗宽:WW350-400。窗位:WC35-40。 四、多方位重建,多数病例需薄层重建冠状位、矢状位 、必要时曲面重建。
95
1.什么是传统机械按键设计?
传统的机械按键设计是需要手动按压按键触动PCBA上的开关按键来实现功 能的一种设计方式。
传统机械按键结构层图:
按键
PCBA
开关键
传统机械按键设计要点:
1.合理的选择按键的类型,尽量选择 平头类的按键,以防按键下陷。
2.开关按键和塑胶按键设计间隙建议 留0.05~0.1mm,以防按键死键。 3.要考虑成型工艺,合理计算累积公 差,以防按键手感不良。
10
腹膜后肿瘤分类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种类繁多,根据肿瘤组织学起 源不同常将其分为以下4大类型:间叶源性肿瘤、神 经源性肿瘤、残留胚胎组织起源肿瘤和来源不明或不 能分类的肿瘤。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约80% 以上为恶 性。腹膜后腔由于解剖位置隐匿,发生此处的肿瘤早 期常缺乏自觉症状,当肿瘤长至较大时,患者常因触 及腹部包块或因肿瘤压迫、刺激邻近脏器产生相应症 状而就诊,
腹膜及腹膜后间隙影像解剖
男性,4岁,发 现腹部包块1天
肾周间隙
肾周间隙由肾前后筋膜移行融合围成,肾周 间隙内有肾、肾上腺、肾门出入的血管、输 尿管及肾周围脂肪组织。
肾旁前间隙
指后腹膜后与肾前筋膜及侧锥筋膜之间的区 域,此间隙内主要有胰腺的大部分,十二指 肠二、三段,升、降结肠。腹主动脉的部分 分支及下腔静脉的部分属支通过此间隙。
肾旁后间隙
糖尿病多年,发热, 右腹痛3天,肾周脓肿
男性,54岁,右下腹疼痛半月,加重一天,白细胞计数升高,临床诊 断阑尾炎,术中腹膜后触及较大肿块,后腹壁不红。见阑尾根部,体 部包埋于肿块内,腹腔内有少量渗出,阑尾根部无明显红肿。后腹壁 肿块穿剌抽出少量淡血性物,疑为腹膜后恶性肿瘤,关腹。术后CT, 多考虑炎症,经规律抗炎治疗治愈出院。
腹膜后间隙解剖及疾病CT诊断
郭静清
概念
腹膜后间隙(retroperitoneal space)是腹 后壁的壁腹膜和腹横筋膜之间的区域的总称. 是充满脂肪、结缔组织和筋膜的潜在间隙。
肾、肾上腺、胰腺、部分十二指肠、升降结 肠等器官,主动脉、腔静脉等大血管位于腹 膜后间隙内。
腹膜后间隙可分为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 肾旁后间隙及中线大血管区域。
平滑肌肉瘤、纤维组织细胞肉瘤、实质型的 脂肪肉瘤均呈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可 不均匀,可包绕大血管,鉴别诊断困难,可 较笼统考虑间叶性恶性肿瘤。
女性,79岁,自觉左腹部包块2月, 无痛,无肉眼血尿。
女性,47岁,右腰部疼痛, 时有发热,无尿频、尿急 及肉眼血尿。பைடு நூலகம்肾癌并肾 静脉,下腔静脉癌栓,主 动脉周围淋巴结肿大。
腹膜后间隙肿瘤
对影像科医生而言,肿瘤的定位定性是最关 键的问题,腹膜后间隙肿瘤也如此。腹膜后 肿瘤除来源于各脏器以外,可来源于腹膜后 间叶组织内的多种组织,包括脂肪、结缔组 织、肌肉、淋巴、神经、血管、胚胎残余等 不同组织。
腹膜后间隙解剖及CT诊断
及时就医:出现不 适症状,及时就医 ,避免延误治疗
预防腹膜后间隙疾病的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 动、戒烟限酒等
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腹膜后间隙损伤
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疾病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坐、久站等
及时治疗相关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降低腹膜后间隙疾病的发生风险
腹膜后间隙病变的鉴别诊断
腹膜后间隙肿 瘤:包括脂肪 肉瘤、平滑肌 肉瘤、神经鞘
瘤等
腹膜后间隙炎 性病变:包括 结核、克罗恩 病、溃疡性结
肠炎等
腹膜后间隙血 管病变:包括 动脉瘤、静脉 曲张、动静脉
瘘等
腹膜后间隙先 腹膜后间隙创 腹膜后间隙其
天性病变:包 伤性病变:包 他病变:包括
括腹膜后囊肿、 括外伤性血肿、 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间隙的功能:保护内脏 器官,参与腹腔内的血液循环
和淋巴回流
腹膜后间隙的分区
肾前间隙:位于肾前筋膜与腹膜之间,包含肾、肾上腺、肾血管等结构 肾后间隙:位于肾后筋膜与腹膜之间,包含肾、肾上腺、肾血管等结构 肾旁间隙:位于肾旁筋膜与腹膜之间,包含肾、肾上腺、肾血管等结构 肾下间隙:位于肾下筋膜与腹膜之间,包含肾、肾上腺、肾血管等结构 肾前间隙与肾后间隙的分界:肾前筋膜与腹膜之间的间隙 肾旁间隙与肾下间隙的分界:肾旁筋膜与腹膜之间的间隙
腹膜后淋巴管 腹膜后血肿等 腹膜后脂肪坏
畸形等
死等
腹膜后间隙疾病 的治疗
腹膜后间隙疾病的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症:明确诊断为腹膜后间隙疾病,且保守治疗无效 手术方式:腹腔镜手术、开放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等 手术风险:出血、感染、损伤周围器官等 术后护理: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
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介绍
病理--多形性未分化肉瘤
(即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病理特征: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在中老年人常见,四 肢及躯干好发,发生于腹膜后较少见,一般境界较清,可 有假包膜,位于深筋膜或肌层,切面灰白、灰红或灰黄, 可见坏死、出血或囊性变。镜下一般分为四型:车辐状多 形性型(19例,40.4%)、黏液膜型(6例,12.8%)、巨 细胞型(4例,8.5%)和黄色瘤型(炎症型,18例,38.3 %)。按WHO病理组织分级,G 级7例,占14.9% ;G21 1例,占23.4% ;G,级19例,占40.4% ,G4级10例, 占21.3%。
Case 3
女,61岁,左腰部不适2年余 无血尿。
脊柱左侧旁、主动脉与左肾之间可见一以等密度为主的软组织肿块, 肿块形态不规则,与左肾、左腰大肌接触部分部分界不清,肿块内可见 小片状低密度囊变区。 意见:左侧腹膜后恶性神经鞘瘤并侵犯左肾及左腰大肌。
病理--后腹膜恶性神经鞘膜瘤
Case 4
病理:神经鞘瘤(雪旺氏细胞瘤)。
神经鞘瘤又称雪旺氏细胞瘤,可发生颅神经、脊髓、颈 部、纵隔等部位,发生于腹膜后腔较少见,国内资料为神 经鞘瘤占腹膜后肿瘤的10.6%,大多数是良性,肿瘤易坏死 发生囊性。影像特点,1.边界清楚,光滑,2.多有囊变,3. 病变多靠中线,如脊椎旁、纵隔等,有部分病例可出现椎 间孔扩大或脊椎改变。
Case 9
男 55岁 腹痛10天 行CT检查
病理--腹膜后高分化平滑肌肉瘤
腹膜后间隙肿瘤,80%为恶性.平滑肌肉瘤表现为:近似肌肉 密度的软组织密度的软组织肿块,中心多有坏死或囊变,因而CT 扫描中心多呈水样密度区,形态不太规则.若坏死区较大可能表 现为类似厚壁囊肿,肿瘤内有出血时,囊腔内可出现高密度.强化, 病灶边缘可出现强化{良性平哗肌肉瘤中心也可出现坏死,因此 它不是区别良恶性的标准!}.
CT各部位常规扫描方法
CT各部位常规扫描方法1.头部CT扫描:头部CT扫描是检查头部颅骨、脑组织和血管等的常规检查方法。
扫描时患者需要躺在扫描床上,头部保持稳定位置。
常见的头部CT扫描包括脑部平扫、脑血管CTA(CT血管造影)、颅内脑内压测定等。
2.颈部CT扫描:颈部CT扫描主要用于检查颈椎、颈动脉和甲状腺等组织的情况。
扫描时患者需要保持头颈部位稳定,可以通过口鼻固定装置辅助。
常见的颈部CT扫描包括颈椎平扫、颈动脉造影等。
3.胸部CT扫描:胸部CT扫描是检查肺部、气道、心脏和纵隔等组织结构的常规检查方法。
患者需要躺在扫描床上,保持呼吸平稳。
常见的胸部CT扫描包括肺部HRCT(高分辨率CT)、肺动脉CTA、胸腔积液检查等。
4.腹部CT扫描:腹部CT扫描是检查腹腔、腹膜后和器官等结构的常规检查方法。
患者需要空腹或低渣饮食,并且需要口服造影剂。
常见的腹部CT扫描包括腹部平扫、腹部动脉造影、腹腔内脏器检查等。
5.盆腔CT扫描:盆腔CT扫描是检查盆腔、肾脏、膀胱等结构的常规检查方法。
患者需要躺在扫描床上,并且需要充盈膀胱。
常见的盆腔CT扫描包括盆腔平扫、膀胱造影、肾脏CT等。
除了以上部位的常规CT扫描,还有一些其他部位的CT扫描方法,如肢体CT、脊柱CT等。
每种部位的CT扫描都有其特定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医护人员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适当操作。
总的来说,CT扫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和损伤,为患者的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在接受CT扫描时,患者需要配合医护人员的指导,保持安静和稳定,以确保获得清晰的影像。
同时,医护人员也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保障患者的安全和隐私。
腹膜后纤维化的CT诊断与鉴别
腹膜后纤维化的CT诊断与鉴别目的分析腹膜后纤维化的CT影像表现,探讨CT在腹膜后纤维化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纤维化的影像资料并进行总结。
10例均行CT平时及增强检查。
结果10例病灶中9例为肿块型,1例病灶呈弥漫性分布;肿块型病灶包绕下腔静脉、腹主动脉、腹腔干及一侧或双侧输尿管等,增强扫描病灶强化程度呈轻中度为主。
弥漫型病例累及范围较广泛,肾周组织、肝脏被膜及胸膜均见受累改变;肿块表现为密度均匀、形态欠规则并弥漫增厚软组织影。
结论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技术能更全面地显示腹膜后纤维化的表现及其侵犯范围,为鉴别诊断提供非常有价值的线索,对临床诊断腹膜后纤维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签:腹膜后纤维化;螺旋CT;诊断腹膜后纤维化是一种少见病,其主要病变在腹膜后,常压迫腹主动脉、髂动脉、下腔静脉及输尿管等结构,产生相应症状。
该病原因不明,目前可能与药物、肿瘤、感染、外伤或手术等因素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1]。
腹膜后纤维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晚期由于腹膜后广泛纤维化导致输尿管与大血管受压而出现肾盂积水、肾功能不全、下肢水肿等[2]。
近年来普遍认为这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但由于症状隐匿,缺乏特征性表现,所以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常致误治[3]。
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5月~2015年6月经手术及活检病理证实的10例腹膜后纤维化病例,对其CT影像特点进行总结,提高对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15~57岁,平均年龄36岁,自发病至确诊时间为2个月~3年,平均约1年。
10例中有4例以进行性腹痛及腹胀痛为主要症状,其中1例有中等量腹腔积液;2例有肾积水及肾功能损害;1例于超声检查时发现肾脏、输尿管积水,但没有肾功能异常;3例患者发热,以长期中低度热为常见;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2例;C反应蛋白增高及肾功能异常2例。
1.2影像学检查使用日本东芝Asteion SUPER全身4排多层螺旋CT机。
--7腹膜腔、腹膜后CT检查
《CT诊断学》
•腹膜后腔脓肿
CT: •间隙内显示比脂肪密度高的病灶,除上面改变外尚 有筋膜增厚的改变。
《CT诊断学》
•腰肌脓肿 •病因:椎体结核及邻近器官的炎症蔓延 •CT:可于腰大肌内或环绕,使腰大肌肿胀, 病灶密度低于肌肉,不均匀,结核常有钙 化。注意相邻椎体骨质有无改变。
《CT诊断学》
《CT诊断学》
•腹膜腔的分隔 横结肠系膜将其分隔为上下两腔;下部又被斜行的小
肠系膜分为左右两腔,右下界为小肠系膜与升结肠的交 界处,左侧可与盆腔相通。
•膈下间隙 — 右膈下间隙为膈与肝右叶之间,内侧为 肝镰状韧带,后界为肝冠状韧带。左膈下间隙为膈 与肝左叶、胃及脾 之间,右为肝镰状韧带,后为肝 的左三角韧带。
《CT诊断学》
•检查方法 •正常解剖
•腹膜腔:壁层和脏层腹膜之间的腔隙,女性 经输卵管与外界通。
•腹膜:覆盖腹、盆腔壁及学》
《CT诊断学》
冠状面
《CT诊断学》
横断面
《CT诊断学》
•网膜 — 脏层腹膜由器官移行于另一器官,如 大网膜、小网膜。
《CT诊断学》
《CT诊断学》
胃癌肝转移 《CT诊断学》
胃癌
《CT诊断学》
胃 癌
《CT诊断学》
•胃淋巴瘤 •可以是全身淋病瘤病在胃的局部 表现,也可 是孤立的胃淋病瘤。 •病变常在粘膜下蔓延,引起胃壁增厚。CT显 示胃壁增厚侵及全胃或整个胃体、窦(与胃 癌局限不同)。 •病变虽广,胃周脂肪间隙完好(与胃癌不同) 。 •常有肾门或主A旁巨大淋巴肿(胃癌肾门淋巴 肿) 。
《CT诊断学》
•淋巴结病变 •何杰金氏病:25%在确诊时已有腹部淋巴结 受侵,其中95%仅累及主A旁淋巴结。显示 该部淋巴结肿大。
腹膜后间隙解剖及CT诊断
腹膜后间隙
(4)腹膜后间隙之间的交通: 尽管腹膜后三个间隙解剖上是完整的,
但它们之间存在潜在的交通,一个间隙的 病变可波及另外的间隙:
1)同侧的三个腹膜后间隙在髂嵴平面下 潜在相通。
2)两侧的肾旁前间隙在中线潜在相通。 3)两侧的肾周间隙在中线是否相通,存 在争议,多数人认为潜在相通。
异常影像表现
(4)肿块使腹腔内脏器向前方或侧方移位,但其 间的脂肪间隙仍存在;
(5)巨大肿块,其前缘因壁层腹膜(或同时有肾 前筋膜)的被覆作用而多显光整,即使接近或 抵达前腹壁,二者间仍可见窄条状或新月形低 密度影,此可与腹腔内肿瘤鉴别。
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纤维化
腹膜后纤维化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血供
高:副神经节瘤、血管外皮细胞瘤 中:黏液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平
滑肌肉瘤等肉瘤 低:低度恶性脂肪肉瘤、淋巴瘤、多
数良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脂肪 肉瘤 混合 型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腹膜后脂肪肉瘤(实质型)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腹膜后脂肪肉瘤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腹膜后脂肪肉瘤(假囊肿型)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平滑肌肉瘤(坏死)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原发腹膜后恶性肿瘤
神经母细胞瘤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后腹膜恶性神经鞘膜瘤
神经鞘瘤(雪旺氏细胞瘤)
神经鞘瘤(雪旺氏细胞瘤)
神经鞘瘤(雪旺氏细胞瘤)
腹膜后脂肪母细胞瘤
正常影像表现
腹膜后脂肪在T1WIT2WI上均为高信号,膈脚和腰大肌为低信号, 腹部大血管因流空效应呈低信号
常见急腹症的CT影像诊断 急腹症常见疾病的CT影像诊断
男性,77岁,车祸伤后肠道穿孔
66岁,男性,胃癌-穿孔
女,54岁,车祸伤
女性,43岁,胆道穿孔
A22-year-old man with blunt abdominal trauma, without any parenchymal organs lesion.
5) 肠腔扩张伴积液(成分为肠壁渗出液) , 也是常见的CT 征象, 与肠蠕 动减慢及消失有关。
6) 肠系膜血管缆绳征: 肠系膜血管充血水肿表现为扇形缆绳状增粗, 边缘毛糙, 称为缆绳征; 肠系膜脂肪线( Mesenteric Fat Stranding); 肠系膜积液(肠系膜密度均匀增高)。
急腹症常见疾病的CT影像诊断
概述
急腹症是腹部急性疾患的总称,常见病有急性 阑尾炎、胃肠道穿孔、急性肠梗阻、急性胆道 感染、胆石症、急性胰腺炎、泌尿系结石、腹 部外伤......、及全身性疾病和系统性疾病等。
本节重点介绍胃肠道穿孔、小肠缺血坏死、 肠系膜病变、肠套叠、肠扭转、肠梗阻
多层CT的优势
减少辐射量,扫描速度快, 大大减少了胃肠道的 运动伪影和呼吸运动的干扰
MDCT的高质量成像 强大的后处理功能, 病变的显示更加清晰, 使急
腹症的诊断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肠道正常解剖
正常大小肠和血管正常解剖 成人小肠长5~7米(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空回肠约6米(空肠2/5,回肠占3/5),经肠系 膜根附着后腹壁。空肠管径稍大(2~3cm),粘 膜环状皱壁密而多,回肠管径1.5~2.5cm,粘膜环 状皱壁稀疏 小肠肠壁厚度为1 ~3mm。分为粘膜层、粘膜下 层、肌层和浆膜层 结肠壁在不扩张的情况下,厚度不超过5 m m
腹部-CT基础
“农村包围城市”
肝血管瘤
平扫
增强(早期)
增强(晚期)
延迟
平扫:右肝叶后段可见一约5cm×5cm大小低密度病灶,与周围肝组织 分界尚清楚。
增强扫描:增强早期,可见上述病灶边缘呈点状、团絮状密度增高,增 强后期密度增高强化影逐渐向病变中心区延伸,病灶低密度区逐渐变小。
肝脓肿CT表现
(1)平扫:肝脓肿可发生于各肝叶,但以右叶多见,可单 发或多发,呈大小不等片状低密度影,CT值-10~35HU, 边界多不清楚或部分模糊,脓肿周围壁则较厚。 (2)增强:由于典型三层病理改变,增强CT表现为,中 心坏死区无强化,可有气体,中间层为介于液化坏死区与 正常肝组织之间,呈以低密度为主的轻度强化“花环”, 外围层为移行层,血管丰富,表现为与正常组织分界模糊 的强化“晕环”。慢性肝脓肿由于脓肿周围形成血管丰富 的结缔组织包膜,脓肿壁呈边界清晰的显著环形强化。 (3)脓腔内若含局限性少量气体或气液平面为其特征性 表现。
2、肝实质:密度均匀,CT值40-70Hu,正常应高于 上腹部其它脏器如脾脏等。
3、肝血管:包括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表现为 肝内条状、分支状或圆点状低密度影,越近肝门 区域和下腔静脉区越粗大。
4、 肝内胆管:正常不显示。 5、增强扫描:肝实质和血管明显强化,密度升高。
(一)正常CT片
肝脏:实质密度均匀,各叶 比例正常,轮廓光整。 胰腺:为横行长条状,密度 亦较均匀;在腹部中央区粗 条状软组织密度灶,为胰体 部,下腔V的前方,肠系膜 上 A,V的右则为胰头部,近 脾门处为胰尾部。 双肾:位于脊椎两旁,呈椭圆 形,周围实质密度均匀强化. 脾:密度均匀,位于左上腹 部,胰腺后方可见由左侧 (脾门)向右走行的显著增 强的粗条状影为脾V。
腹腔与腹膜后的CT诊断
肾旁前间隙:为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 的区域。在胰腺平面两侧肾旁前间隙相 通。肾前筋膜在肾上腺上方与肾后筋膜 融合后向上与膈肌筋膜融合,向下于髂 平面与肾周脂肪囊及肾旁后间隙相通。 肾旁后间隙:肾后筋膜与腹横筋膜之间。 其内为脂肪组织,无脏器。通过腹前相 通。 肾周间隙:肾、肾上腺及肾周脂肪囊。 下端向盆腔开通。两侧在下腰份,主动 脉及下腔静脉前相通 。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 腺炎肾 旁前间 隙积液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
肾周间隙为未 受累
腹膜后
肾筋膜
急性胰腺炎
肠系膜根部 受累
两侧肾周间隙相通
阿米巴肝脓肿 病例溃入肾周 间隙然后于较 低平面见左侧 肾周也受累
桥隔
箭 头示从左侧 肾前筋膜连向 左肾上极前缘 的增厚的桥隔。 本例因急性胰 腺炎向上后扩 散所致
5. 胃结肠韧带、横结肠系膜、大网膜: 大网膜四层腹膜。 6.小肠系膜:从左上向右下斜行其左、右分
别为左、右结肠下间隙,左结肠下间隙向 盆腔开放。升、降结肠及其系膜外侧为结 肠旁沟。
腹腔间隙解剖
7. 腹膜腔及盆腔:腹腔积液是腹腔间隙的指示剂
A、上腹腔:右侧:肝上间隙 、 肝下间隙(与肝脏前 侧可相通) 左侧:肝上前间隙、肝上后间隙、胃肝隐 窝、胃脾隐窝、脾肾隐窝、网膜囊 B、下腹腔:右侧:结肠下间隙、结肠旁沟
A、腹膜壁、脏层肿瘤表现为壁层腹膜或内 脏表面结节状软组织影,可多发,多见 于间皮瘤及转移性肿瘤,多合并腹水, 恶性者常合并血性腹水。 B、系膜、韧带及网膜肿瘤:实性、囊性及 小结节性。 腹膜肿瘤扩展方式:沿腹膜扩散、种植。
腹膜肿瘤
横结肠系膜肿瘤 M为何杰金氏病横结 肠系膜肿块
腹膜转移性肿瘤
腹膜后CTppt课件
• 内侧在胰腺水平,两侧肾旁前间隙相交通,而 其余部分则不相通
• 外侧界为侧锥筋膜
• 下方在髂嵴水平,与肾周间隙、肾旁后间隙相 交通
完整版课件
6肾Βιβλιοθήκη 后间隙• 位于肾后间隙与腹横筋膜之间,内无器 官,主要为低密度脂肪组织。该间隙外 侧向侧腹壁方向延伸,与腹膜外脂肪间 隙相续,内侧为肾后筋膜与腰肌筋膜融 合处
8
下腔静脉
• CT平扫,下腔静脉表现 为椭圆形软组织密度影, 位于腹主动脉右旁,向 上逐渐增粗
• 形态和大小变异大,可 自直径2~3cm的圆形直 至横行窄条状影
• 增强扫描,早期可能不 均匀,增强晚期(2’) 呈均一强化
完整版课件
9
淋巴结
• 主动脉旁淋巴结,位于腹主动脉前、 后和外侧
• 腔静脉旁淋巴结,位于下腔静脉的 前、后和外侧
• 腹主动脉扩张并腔内钙化影(内移的钙化内膜),为 腹主动脉夹层。增强检查可进一步显示真假腔的强化 程度不同。腹主动脉夹层多与胸主动脉夹层相连续
• 腹主动脉旁软组织肿块,边缘有钙化,增强检查肿块
明显强化,程度与强化的主动脉类似且两者相连,为
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
完整版课件
27
基本病变下腔静脉异常
• 下腔静脉增粗常见原因是静脉内血栓和瘤栓, 增强检查显示下腔静脉内有充盈缺损
完整版课件
11
腹膜后血管
1.腹主动脉 2.下腔静脉 4.脾动脉 7.肠系膜上动脉 25.肠系膜上静脉 26.脾静脉
完整版课件
12
腹膜后血管
1.腹主动脉 2.下腔静脉 8.肾动脉 9.肾静脉 25.肠系膜上静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膜肿瘤
横结肠系膜肿瘤 M为何杰金氏病横结 肠系膜肿块
腹膜转移性肿瘤
肝癌腹膜种植 T为肝右叶肝 癌,箭头指腹 膜种植结节, 同时合并肝硬 化、腹水
(2).神经源性肿瘤:神经纤维瘤、
神经鞘瘤。分布多有规律,边缘清楚, 密度不均匀。
(3).转移性肿瘤: (4).血管病变:主要为腹主动脉病
变: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夹层动 脉瘤。
腹膜后间隙脂肪肉瘤
A 脂肪肉瘤(T)居右肾
内后。右肾前筋膜有增 厚; B:脂肪肉瘤有3种不同密 度成分。肿块巨大,几 乎占据整个右上腹,胰 腺被推向左前
3. 肝左三角韧带及肝胃韧带:
肝左三角韧带较长,分界左肝上前、上
后间隙;肝胃韧带即小网膜(连接左肝上三 角韧带后层、膈-胃小弯),形成小网膜囊 壁分隔大腹腔形成“房中房”。
4. 胃脾韧带及脾肾韧带:
分别从胃大弯和左肾前外侧缘向外连接 脾蒂。 胃脾韧带前为胃脾隐窝,后为脾肾隐窝。
小网膜囊结构(矢状位)
5. 胃结肠韧带、横结肠系膜、大网膜: 大网膜四层腹膜。 6.小肠系膜:从左上向右下斜行其左、右分
别为左、右结肠下间隙,左结肠下间隙向 盆腔开放。升、降结肠及其系膜外侧为结 肠旁沟。
腹腔间隙解剖
7. 腹膜腔及盆腔:腹腔积液是腹腔间隙的指示剂
A、上腹腔:右侧:肝上间隙 、 肝下间隙(与肝脏前 侧可相通) 左侧:肝上前间隙、肝上后间隙、胃肝隐 窝、胃脾隐窝、脾肾隐窝、网膜囊 B、下腹腔:右侧:结肠下间隙、结肠旁沟
(1).脂肪肉瘤:根据各组织成分(纤维组织、 黏液组织、脂肪)含量的比例不同分为三类: A.实质型:CT值20Hu以上,病变表现为 实体型(软组织密度为主)。 B.假囊肿型:密度较均匀,CT值在-2020Hu之间。 C.混合型:混杂密度,具有低于-20Hu的 脂肪组织,同时有CT值高于20Hu的软组织 密度。
盆腔积液 ——子宫直肠窝积液
DP示子宫 直肠窝。 积液使直 肠略向右 后移
盆腔积液 ——直肠旁隐窝积液
子宫直肠窝积 液伸延至直肠 旁隐窝(↑), 它包绕直肠在 180度以上。
9.腹腔积气:
胃肠穿孔、腹部术后残气、术后感染、 输卵管通气术后。
腹腔间隙疾病(二、炎症)
10.腹膜腔炎症及脓肿:
CT表现腹膜增厚(充血、水肿),腹腔积气 及渗液。 A、弥漫性腹膜炎:广泛腹膜增厚,胃肠外 壁增厚、粘 连,肠郁张(扩张、积气)。 B 、局限性腹膜炎。 C、腹腔脓肿:圆形肿块,有厚壁,密度不 均,中央为低密度,有积气者可确诊。
左侧:结肠下间隙、结肠旁沟
C、盆腔:膀胱直肠隐窝(女性为膀胱子宫隐窝及子宫 直肠隐窝)、膀胱旁隐窝、直肠周围隐窝
腹腔间隙疾病(一、积液)
8.间隙及隐窝积液或脓肿:
A、右肝上间隙(右膈下间隙)积液 B、右肝下间隙积液 C、左肝上前间隙积液 D、小网膜囊积液 E、结肠下间隙积液 F、子宫直肠陷凹积液 G、直肠旁隐窝积液
(卵巢癌)大网膜转移(网膜 饼)
卵巢癌大网膜受侵前 腹壁与结肠间大片软 组织影(饼状)
腹膜后间隙
腹膜后间隙:较广泛,位于后腹壁壁层 腹膜后与腹横筋膜间解剖间隙总称。分 为肾旁前、后及肾周间隙。
腹膜后间隙解剖
肾周三层被膜:纤维囊、脂肪囊 及肾筋膜。肾筋膜:1-2mm,局 限或均匀大于2-3mm,则为异常。 急性重症胰腺炎渗液是腹膜后间 隙的指示剂。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 腺炎肾 旁前间 隙积液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
肾周间隙为未 受累
腹膜后
肾筋膜
急性胰腺炎
肠系膜根部 受累
两侧肾周间隙相通
阿米巴肝脓肿 病例溃入肾周 间隙然后于较 低平面见左侧 肾周也受累
桥隔
箭 头示从左侧 肾前筋膜连向 左肾上极前缘 的增厚的桥隔。 本例因急性胰 腺炎向上后扩 散所致
腹腔及腹膜后CT诊断
腹膜腔CT检查注意事项
1.为显示腹膜肿瘤及炎症宜作增 强扫描。 2.为显示系膜及韧带需选择适 当窗技术。 3.扫描范围应包括部分下胸腔, 以便区分胸腹水。 4.扫描前半小时服造影剂 1000ml。
腹腔解剖
1.腹腔由腹膜包围而成。 2.腹膜分壁层,脏层及反褶于壁脏 层之间的系膜,韧带等。 3.由腹膜及其系膜,韧带包绕及分 隔成若干间隙,隐窝,陷凹等, 形成类“房中房”样模式。
左腹后壁脓肿
急性坏死性胰腺 炎腹膜后扩展, 向后下侵入腹后 壁有脓肿(A) 形成。腰方肌 (↑)被推前移。 左肾周间隙下方 也有脓肿,与前 一脓肿相通
腹膜后间隙外伤
肾旁前间隙及肠系膜根部外伤性血肿
A:通过胰腺平面;B:右肾下极平面 H—血肿;D—十二指肠降段;P—胰腺
肿瘤:80%为恶性。源于脂肪、结缔组 织、神经、血管、肌肉、淋巴。
11.肠系膜及网膜炎症:
主要见于急性胰腺炎及后位阑尾炎穿 孔延及:CT表现为肠系膜及网膜增厚 呈斑片状密度增高影。
腹腔脓肿
右肝下间隙脓肿 急性胆囊炎胆囊穿 孔致右肝脓肿(A )
腹腔脓肿
左肝上前间隙脓 肿溃入前腹壁 (↑)示左肝上前 间隙局限脓肿。 同时显示腹前壁 有另一脓肿(∧)
腹膜肿瘤
腹腔大量及胸腔少量积液
右肝上间隙、左 肝上前间隙、左 肝下间隙积液双 侧胸腔积液
右肝上间隙积液
积液位于右 肝上间隙内, 即:镰状韧 带右侧,肝 冠状韧带上 层上方。
右肝下间隙积液
箭头指示肝 肾韧带,它 使积液居 于其后方, 即右肝间 隙后份
左肝上前间隙积液
小网膜囊积液
箭头示胃肝韧带 (小网膜),它 包绕网膜囊小陷 窝(UR)将后者 与左肝上后间隙 分隔开,图中LR 为网膜囊下隐窝
肾旁前间隙:为后腹膜与肾前筋膜之间 的区域。在胰腺平面两侧肾旁前间隙相 通。肾前筋膜在肾上腺上方与肾后筋膜 融合后向上与膈肌筋膜融合,向下于髂 平面与肾周脂肪囊及肾旁后间隙相通。 肾旁后间隙:肾后筋膜与腹横筋膜之间。 其内为脂肪组织,无脏器。通过腹前相 通。 肾周间隙:肾、肾上腺及肾周脂肪囊。 下端向盆腔开通。两侧在下腰份,主动 脉及下腔静脉前相通 。
(直肠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直肠癌腹膜后淋巴结 转移 主动脉和一腔静脉旁 多发淋巴结肿大
淋巴肉瘤
门静脉周围及其与下 腔静脉之间、主动脉 周围、下腔静脉后方, 大量淋巴结增大,彼 此融合
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
腹膜腔韧带
1.镰状韧带: 肝前方,呈矢状走行,左与肝左三角韧带相 延续,右与冠状韧带上层移行,是左内、外 叶及肝上左右间隙分界线。
2.冠状韧带肝右三角韧带、肝肾韧带:
冠状韧带分上下两层,两层向外侧融 合为肝右三角韧带,腹膜在冠状韧带 下层外份,向下内反皱形成肝肾韧带 (连接肝脏脏面-右肾上极及前面)。 冠状韧带上层及肝右三角韧带前上为 右肝上间隙、下层下为右肝下间隙、 其间为肝脏裸区(腹水不能达)。
腹膜后疾病
炎症类:间隙增宽、密度增高、积气。 A、肾旁前间隙: (1)炎症及脓肿:继发多见。 (2)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B 、肾周间隙:炎症及脓肿多为 肾脓肿破溃、肾炎蔓延。 C、肾旁后间隙:
肾旁间隙脓肿
急性胰腺炎腹膜 后扩展致使肾旁 后间隙受累,有 脓肿形成。脓肿 (A)主要居肾 旁后间隙、相邻 左肾周间隙受累, 左肾前筋膜增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