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案西学东渐岳麓版
2019届岳麓版高考历史大一轮精品复习课件:15.1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 (共42张PPT)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考点二
体用之争
1.时间:19 世纪 60~90 年代。 2.争论双方及主要观点 (1)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 ①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倡行“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 ②早期维新派:以王韬、 郑观应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是洋务派和洋务运 动的支持者。 (2)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3.评价 (1)大体局限于是否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 (2)但毕竟冲击了传统“ 夷夏之辨” 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 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考点四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考点一
开眼看世界
史料论证
考向 1 开眼看世界的先行者——林则徐的活动及影响
史料 在闭关时代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林则徐开始时跟所有封建 官僚一样,有偏狭自大、不合时务的陈腐观念,对中国以外的世界茫然无知。 为了制定战胜敌人的正确策略,他努力探求西方资本主义的新知识。 林则徐 探求西方新知识,主要通过“ 刺探西事” 和“ 翻译西书” 两个主要途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思考:根据史料,概括指出林则徐学习西方的目的及主要活动,并据此分 析其影响。 提示:(1)目的:抵御外来侵略。(2)活动:刺探西方国情和翻译西方书籍。 (3)影响: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 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其活动拉开了近代中 国研究、学习西方的序幕。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2)影响: ①传播了维新思想。 ②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③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考点四
1.背景
新文化运动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作业(岳麓版必修3):5.1 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1课时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龙岩质检)1839年的《澳门新闻报》曾报道:“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国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至今仍不知西洋。
只有林(则徐)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
”材料中“林总督行事”指的是()A.主持虎门销烟 B.抗击英国侵略者C.编译《四洲志》 D.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解析:材料反映当时中国官府闭关锁国,盲目自大。
与此相反,林则徐向西方学习,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答案:C2.(福州质检)“欧罗巴人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
图朝廷节取(注:希望朝廷选用)其技能,禁传其学术,具有深意矣。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高度赞扬的西方科技B.作者主张进行政治改良C.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D.赞扬欧罗巴人科技先进,排斥其思想文化解析:从“推算之密”“制作之巧”可知当时对西方先进科技的赞扬;再由“禁传其学术”可说明当时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故D项表述最为全面。
答案:D3.(德州质检)由19世纪60年代以前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所得出的认识和结论,符合历史事实的是()①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兴起与鸦片战争有关②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③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的军事技术④向西方学习尚未涉及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②③④解析:太平天国运动中的洪仁玕在1859年颁布的《资政新篇》中就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答案:B4. (淄博检测)“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命名。
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
这反映了()A.“开眼看世界”成为一股社会思潮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C.崇洋媚外渐成社会风尚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解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出现在19世纪末的中国,是维新变法思想的内容,已经不再是鸦片战争后的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开眼看世界,也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想。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研析教案 第16单元 第34讲 《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岳麓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研析教案 第16单元 第34讲 《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岳麓版必修3[考 纲]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课 标]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一、西学东渐 1.开眼看世界(1)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和中国与世界联系扩大。
(2)目的: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3)代表人物⎩⎪⎨⎪⎧①林则徐:设立译馆、命人译出《各国律例》、 编译《四洲志》。
②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
(4)影响: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归纳总结 鸦片战争后出现的新思想的特点(1)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打击下萌生。
(2)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探索新知识和重新认识世界。
(4)这些先进思想和主张未能实施。
2.体用之争(1)表现⎩⎪⎨⎪⎧①洋务派的主张:洋务派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的文化主张。
②顽固派的主张: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
(2)评价:局限于要不要学习__________文化的层面;冲击了传统的保守观念,为________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3.早期维新思想:(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1)背景: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 制度。
(4)评价: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维新思想(1)背景⎩⎪⎨⎪⎧①经济: 初步发展。
②文化:西学知识的增长。
③政治:民族危机加深。
(2)代表人物⎩⎪⎪⎨⎪⎪⎧①康有为:在广州设万木草堂;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
2019届历史岳麓版一轮练案:58 西学东渐 Word版含解析
练案[58]必修三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59讲西学东渐一、选择题1.(2018·江西红色七校联考)周英杰在《<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中有这样的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
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导学号26813134(C)A.作者提出的主张不切合实际B.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C.落后的制度带来思想的闭塞D.锁国政策对思想的影响[解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符合清朝国情,故A项错误;对《海国图志》持反对态度的人不能代表整个封建顽固势力群体,故B项错误;清朝守旧官僚不能正确看待《海国图志》救国之法,根本原因是制度落后造成思想闭塞,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打开国门,锁国政策早已废除,故D项错误。
2.(2018·惠州)1864年,京师同文馆聘请的英文教习丁韪良翻译出版了惠顿的国际法著作。
当时正值普丹战争中,普鲁士军舰在渤海湾扣押了一艘丹麦船,清政府按照惠顿著作中提到的关于领海的规则,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
这反映了清政府导学号26813135(A)A.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B.抛弃了传统夷夏观念C.开始接受国际交往原则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解析]据材料“翻译出版了惠顿的国际法著作”“清政府按照惠顿著作中提到的关于领海的规则,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可知清政府开始了解到国际法等外交常识,并以此指导中国的外交活动,说明清政府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故A项正确;材料表明清政府逐步改变传统夷夏观念,外交观念与国际接轨,“抛弃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清政府运用国际法中的国际外交规则来指导外交活动,而事实上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就被迫开始接受国际外交原则,故C项错误;当时正值洋务运动初期,清政府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中体西用”,故D项错误。
2019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规范练41 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
课时规范练41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1.(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测试四,1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建议:聘请洋人当指导,仿造西洋船舰火器;对于能制造西洋船舰火器的人,授予科甲出身。
上述建议()A.推动西方文化传播B.表明国人开始学习西方C.具有离经叛道的意味D.促进了晚清军事近代化2.(2017福建厦门期末,7)林则徐到广东后,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开始购买外国船炮,同时派人翻译外国刊物;可他怕清议派的指责,不敢公开提倡改革。
这说明()A.士大夫阶层缺乏独立精神B.清政府加强了思想控制C.西方侵略抑制了社会变革D.官僚集团内部斗争激烈3.(2017四川德阳二模,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一再著文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地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王韬也认为,“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
这些主张()A.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B.减轻了传播西方文明的阻力C.打破了“华夷之辨”的偏见D.成为了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4.(2017湖北仙桃期末,18)1875年,郑观应在《易言》中写道:泰西列国“设有上下议院”“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
”这一认识()A.是对“中体西用”的具体表述B.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C.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D.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导学号25390102〛5.(2017新疆乌鲁木齐二模,20)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刊登后,张之洞批评他“忘亲”“忘圣”,翁同龢说他“居心叵测”,孙家鼐认为必然“导天下于乱”,湖南巡抚陈宝箴要求皇帝“饬下康有为……自行销毁”。
《孔子改制考》遭到抨击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遭遇阻力B.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C.颠覆了士大夫传统认识D.康有为曲解“托古改制”6.(2017江苏徐州三模,7)梁启超说:“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
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4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含解析)岳麓版
课时作业 34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 时间: 45 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12 小题,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9 ·南宁高三模拟]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述及菲律宾、印尼亡国,越南、缅甸抵抗外敌时指出“夷烟夷教,毋能入界,嗟我属藩,尚堪敌忾”;他还商讨英国所以强盛的原由,比较中国的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
这反应出魏源() A.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近代化B.放弃了天向上国的观点C.经世治国的儒生情怀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分析:依据资料“比较中国的积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联合魏源的思想主张,能够看出魏源依据实质提出了一些抵挡外敌的主张,反应了他经世治国的儒生情怀,故C项正确;魏源的认识中没有波及近代化,故 A 项错误;资料并无表现天向上国的观点发生变化,故B 项错误;资料只波及“制夷”,没有反应魏源要学习西方,故“师夷”的内容在资猜中没有表现,故 D 项错误。
答案: C2.[2019 ·营口高三诊疗] 中国士人本来是以文野来划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
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仰慕“泰西”的学识,簇拥出洋游学。
这一变化说明()A.通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B.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C.中国士人面对文化落差一味躲避D.中西文明从矛盾对峙转向同样对话分析:依据资料可知,古代中国人以华夏自居,自认为自己文化鼎盛,对于文化落伍,不识礼义廉耻的民族蔑称为“夷狄”;而近代中国遇到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冲击,转而“倾慕泰西的学识,簇拥出洋游学”;表示中国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使中国人民不得不重新审察传统文化,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B 项正确。
资猜中仅说起近代国人“仰慕泰西的学识,簇拥出洋游学”,并未表现通盘西化思想, A 项错误。
面对落伍农业文明和先进工业文明的落差,中国士人选择踊跃学习西方先进文化,而不是一味躲避, C 项错误。
2019年精选岳麓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20课 西学东渐练习题[含答案解析]十八
2019年精选岳麓版历史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第20课西学东渐练习题[含答案解析]十八第1题【单选题】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介绍西方时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
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国A、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已经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C、由闭关锁国到主动开放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则树起“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他们的共同点是( )A、提倡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B、否定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C、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D、推动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也”。
梁启超意在( )A、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B、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C、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D、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
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职,草野小民无能积其怨,故断不至数代而亡,一朝而灭也。
”依据上述观点,他实际上是主张A、废除君主制B、维护君主制C、实行君主立宪D、倡导民主共和【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时人对中国近代某一著述的评论:“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
2019版一轮优化探究历史(岳麓版)练习: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 含解析
一、选择题1、19世纪40年代初,魏源《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
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
这突出反映了当时()A、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B、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C、社会变革意识淡薄D、魏源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解析:《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专著,由于中国受传统华夷观影响,不重视西方。
二十年后该书在日本极为畅销,为民族危机严重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提供了指导,而在民族危机同样严重中国该书却已绝版。
这反映出中国社会变革意识淡薄,故C项正确。
答案:C2、“(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当时两者可能结合一种形式……给僵化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材料评述进步思想是() A、经世致用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D、托古改制解析:题目中“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说明真正引进了西方东西,最早引进西方技术是洋务派,不是明末清初思想家们,故A项错误;也不是师夷长技,提出“师夷长技”林则徐和魏源没有把西方技术引进中国,故B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洋务派观点,洋务派最早将引进西方科技付诸实践,故C项正确;托古改制是康有为改革变法策略,故D项错误。
答案:C3. 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必要性。
这表明他()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B、认同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D、所说“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讨问题能力。
“中体西用”多用于概括洋务派思想,题干称维新派代表人物也运用“中体西用”说法来推行改革,目是要学生区别两者不同。
说康有为在变法之初就趋于保守没有依据,也与常理不符。
说维新派认同洋务派“中体西用”,忽略了两者近乎质差别。
在教育改革方面两者差别也很明显,维新派主张改革科举制度,而从整体上看,洋务派只是主张学习西方教育。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9讲 西学东渐模拟演练 岳麓版
第59讲西学东渐1.(2018·沧州)19世纪末,严复首次在中国系统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哲学思想等,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这一时期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909年,欣然接受了清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D ) A.严复主张推翻君主制度B.资产阶级的民权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C.淸末新政符合历史潮流D.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严复提倡西学,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在中国废除专制政治、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但他也为自己没有科举功名而气馁,很大岁数还参加科举考试,结果没有如愿,于是接受了清朝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这体现了他的思想亦新亦旧、新旧杂陈的特点,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君主立宪制属于君主制度,排除;题干强调严复的思想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而不是体现资产阶级的民权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排除B 项;题干信息没有体现清末新政的内容,而是强调严复的思想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排除C 项。
2.(2017·天津·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
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导学号 26812549( A )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21~1850年”“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可知,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人们逐渐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故A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人们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排除B项;C项并非材料强调的中心意思,排除;材料与挣脱文字狱的枷锁无关,排除D项。
3.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3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含解析)岳麓版
考点规范练33.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他们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这一时期他们学习西学的主要意图是( )A.制造器物B.仿行制度C.变革思想D.强国御侮2.历史学家蒋廷黻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此观点意在说明( )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B.林则徐思想主张的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导学号17600201〛3.(2015山东济南二模)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到:“公举一大酋总摄之,非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墨利加洲之以部落代君长,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
”这表明( )A.魏源认可美国的选举制度B.魏源认识到美国先进的根源C.魏源借以表达反专制思想D.历史上对魏源的评价偏低4.晚清时期,一些仁人志士在意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同时,却又鼓吹“西学中源说”。
如薛福成认为:“所谓西学者,无非中国数千年所创,彼袭而精究之,分门别类,愈推愈广,所以蒸蒸日上,青出于蓝也。
”甚至作为西方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议院,也成了中国的发明,梁启超认为:“《洪范》之卿士,《孟子》之诸大夫,上议院也;《洪范》之庶人,《孟子》之国人,下议院也。
”这种历史现象的出现( )A.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承B.有助于推动当时向西方的学习C.为学习西方找到了科学的依据D.受国人盲目排外旧观念的影响〚导学号17600202〛5.(2015山东泰安一模)戊戌政变后,慈禧对李鸿章说:“人说你是康党。
”李鸿章对曰:“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
”李鸿章被误认为“康党”的原因是( )A.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创办淮军形成地方军阀势力C.创办了近代最早的民族工业D.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6.严复认为:“特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
高考历史一轮课时复习训练 第35讲 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 岳麓版
第35讲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一、选择题1.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
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
据此判断,同文馆(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2.(2010年北京文综)“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
究其极,不为流弊。
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 D.胡适3.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和19世纪中后期我国所译西书变化图,从中得出的推断是( )①自然科学书籍增长显著②学习西方成为社会思潮③维新变法思想兴起④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A.①②③正确,④不正确 B.①③正确,②④不正确C.①②④正确,③不正确 D.①②正确,③④不正确5.(2010年海南单科)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
这一“变局论”( )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6.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
”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7.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
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8.(2011年山东潍坊三县质检)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
2019高中历史 第二十课 西学东渐同步训练1 岳麓版必修3
第二十课西学东渐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1898年孙宝碹写道:“澳洲土蜂无针。
自窝蜂有针者入境,无针者不数年灭。
余为之掩卷动色曰:诚如斯言,大地之上,我黄种及黑种、红种其危哉!”这表明他A.反对种族歧视政策,主张种族平等B.从生物学实例得出了不合理认识C.接受进化论,认识到民族危机严重D.认同革命思想反对盲从盲信现象2.1895年,严复在《原强》中阐述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思想。
张之洞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发表《劝学篇》,把“中体西用”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晚清“体用之争”A.割裂了传统的中国文化B.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启蒙C.都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D.表明民主自由深入人心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惜乎当时《注:19世纪末)已届学绝道丧之际,学术之培养之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
……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排,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这一认识A.解释了维新运动兴起的必然性B.说明了文化革命势在必行C.反映了国人救亡图存的曲折D.促进三民主义思想的提出4.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里的“柳”是指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5.长久以来在中国社会形成的“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思想观念的藩篱开始被冲破,一批先进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以一种新的眼光审视世界,这一新的眼光主要新在A.知识界出现了“经世致用”的呼声B.鸦片战争的失败激发了国人的爱国心C.一些有识之士开启了学习西方的思潮D.“强国御辱”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6.梁启超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
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治史者明乎此义,处处打几分折头,庶无大过矣!”这说明A.需结合史料特征理性分析史料价值B.《戊戌政变记》将事实放大不是信史C.直接史料比间接史料具有更大价值D.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已变得模糊不清7.曾国藩在强调“义理”的同时,肯定了“经济”的重要性,在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学并举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义理、辞章、经济、考据”四学并举的观点。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59讲 西学东渐讲义 岳麓版
4.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 (1)初始立场及活动: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初都持“__中__体_ 立场,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支持者。____王__韬____、___郑__观__应__ 表人物。 (2)思想演变及原因:由于____中__法____战争失败,暴露出洋务 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中的佼佼者提出改良____政__治____、实行 度的要求,起到了启蒙作用。
[图解识记]
西学东渐
考点突破
主题
西学东渐
[史料探究] 史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 技以制夷而作。
—— 史料二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 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便偏废……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 心,西学应世事。
——张
史料三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 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 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摘编自郭廷以《 问题:史料一说明作者编著《海国图志》的目的是什么?史 想是什么?据史料三分析康有为维新思潮的特点。
提示:(1)“师夷长技以制夷”,实现富国强兵。 (2)中体西用。 (3)“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 新派”反映了康有为利用孔子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主张改制 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反映了维新 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的特点。
2.梁启超 (1)主要活动 ①积极宣传___民__权_____思想,用___进__化__论___阐述君主立宪取 必然性。 ②撰写《__变__法__通__议__》。 (2)影响:极大地推动了维新思潮的发展。 3.谭嗣同 (1)主要活动:谭嗣同的资产阶级__自__由___、平等的观念,批 _宗__法__等__级___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___男__女_____平等,表达了对君 义愤。
2019高考历史岳麓版全程练习方略资料: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_图文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信息分析 问题的能力。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康有为的文章,排除A 项;材料中称西方列强为欧洲诸邦,不是沿袭传统的夷夏观 念,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排除C 项;“变局论”是王韬在1864年《代上苏抚李宫保书》中提 出,主张同外国进行商战,进行变法。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 之德是”可知政治主张是学习德国的君主立宪制。
二、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 2.新基础: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 基础。 3.新思想:指导思想,前期是西方民主和科学及达尔文 的进化论;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 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 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5.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 到空前解放。
2.(2009·浙江文综·T18·4分)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 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 指的是在 ( )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维新 变法期间,康有为把自己的变法理论和儒家思想相结合,题 干中的孔子换上了西装,就是这层意思。
【思路点拨】本题以历史评论语为切入点,意在考查学生获 取有效信息、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说明该人物的思想具有把宣传 西方的政治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的特点,康有为的《孔子 改制考》以塑造“托古改制”的孔子来阐明自己的变法思想, 符合这一特点;魏源宣扬“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没有 借助孔子的思想,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主张“中体西 用”,也没有借助孔子的思想,孙中山主张进行民主革命, 实现民主共和,同样没有借助孔子的思想,所以A、B、D都 不正确。 答案:C
2019年秋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课堂同步练习题卷:第20课西学东渐
第20课西学东渐一、选择题1.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此观点意在说明( )A.林则徐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B.林则徐思想主张的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C.林则徐是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思想家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2.1865年,赫德在进呈给清政府的《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清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
”赫德实质上揭示了近代中国( )A.洋务运动缺乏人才资源B.传统教育与安邦治国脱节C.官员执政能力普遍薄弱D.倡导学习西方科技文化3.英国《泰晤士报》记者濮兰德认为李鸿章“是中国最好与最勇敢的舵手”,他“寻找人员与方法去填补漏水的船身、修整被击碎的帆桅。
多年来……用了大量的油漆与布料,把这艘船保持在外观上适于航海的状态”。
材料中“船”“油漆与布料”主要喻指( )A.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科技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C.清朝封建制度民主共和制度D.清朝封建制度养兵练兵之法4.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5.洋务运动时期外交家郭嵩焘感到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圣人治民以德”,但“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也”,而“西洋治民之法”“推其法以绳之诸国”,法不以君异而变,法是相对永恒的,可以“推衍无穷”。
这表明他( )A.向往美国式的议会制民主政治B.主张彻底摒弃传统的“德治”思想C.主张以德治国辅之以法D.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有所突破6.“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由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是因为当时的先进人士认识到挽救旧中国就必须( )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B.彻底批斗儒家传统思想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D.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7.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练案[58] 西学东渐
一、选择题
1.(2018·江西红色七校联考)周英杰在《<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中有这样的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
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导学号 26813134( C )
A.作者提出的主张不切合实际B.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C.落后的制度带来思想的闭塞D.锁国政策对思想的影响
[解析] 《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符合清朝国情,故A项错误;对《海国图志》持反对态度的人不能代表整个封建顽固势力群体,故B项错误;清朝守旧官僚不能正确看待《海国图志》救国之法,根本原因是制度落后造成思想闭塞,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打开国门,锁国政策早已废除,故D项错误。
2.(2018·惠州)1864年,京师同文馆聘请的英文教习丁韪良翻译出版了惠顿的国际法著作。
当时正值普丹战争中,普鲁士军舰在渤海湾扣押了一艘丹麦船,清政府按照惠顿著作中提到的关于领海的规则,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
这反映了清政府导学号 26813135( A )
A.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B.抛弃了传统夷夏观念
C.开始接受国际交往原则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
[解析] 据材料“翻译出版了惠顿的国际法著作”“清政府按照惠顿著作中提到的关于领海的规则,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可知清政府开始了解到国际法等外交常识,并以此指导中国的外交活动,说明清政府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故A项正确;材料表明清政府逐步改变传统夷夏观念,外交观念与国际接轨,“抛弃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清政府运用国际法中的国际外交规则来指导外交活动,而事实上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就被迫开始接受国际外交原则,故C项错误;当时正值洋务运动初期,清政府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中体西用”,故D项错误。
3.(2018·柳州)甲午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也让因‘同光中兴’而恢复的自信最终丧失殆尽”。
这说明导学号 26813136( A ) A.“中体西用”无法挽救清朝的颓废
B.革新传统文化已成为时代主题
C.政治体制开始成为近代化障碍
D.国家兴盛的关键在于唤醒民众
[解析] 根据材料“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也让因‘同光中兴’而恢复的自信最终丧失殆尽”可知,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破产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道路,说明洋务派倡导的“中体西用”无法挽救清朝的颓废,A项正确;甲午战后时代主题是救亡图存,故B项错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早已成为近代化障碍,不是从甲午战后才开始,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洋务运动的结果和甲午战后中国的前途,国家兴盛的关键在于唤醒民众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4.(2018·佛山)在《孔子改制考》中,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革新者,他不但是儒教的先知般的创立者,而且也是建制之“王”。
其主要用意在于导学号 26813137 ( C )
A.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B.把孔子塑造为改革先知
C.减少变法遭遇的阻力D.肯定孔子对建制的贡献
[解析] 康有为认为孔子是一位伟大的革新者,将孔子塑造为改革先师,其主要用意在于利用儒家思想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康有为将孔子塑造为改革先师是为维新变法服务,并不是要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故A项错误;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改革先知是其为了减少变法阻力所采用的手段,故B项错误;减少变法遭遇的阻力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改革先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维新变法,并不是为了肯定孔子对于建制的贡献,故D项错误。
5.(2018·安阳)康有为“从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又从怀疑经典转向‘大讲西学’,最后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又回过头来重新解释经典”。
这反映了康有为导学号 26813138( A )
A.欲使儒家思想近代化B.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
C.主张以西学取代中学D.调和了中西文化矛盾
[解析] 根据材料“康有为从崇尚经典走向怀疑经典,又从怀疑经典转向‘大讲西学’,最后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又回过头来重新解释经典”可知,康有为不断对儒家思想进行调整,其目的就是力图使儒家思想实现近代化以挽救民族危机,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我们不难知道,康有为借传统文化推行变法仅仅是在“从怀疑经典转向‘大讲西学’”时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康有为“最后吸取了西学中的近代精神,又回过头来重新解释经典”可知,康有为并非主张以西学取代中学,故C项错误;康有为并未实现中西文化矛盾的调和,故D项错误。
6.(2018·黄石)张之洞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曾提出:“凡我普天臣庶,遭此非常变局,忧愤同心,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力变以前积弊,其兴勃焉,又何难雪此大耻。
”说明此时的张之洞导学号 26813139( A )
A.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B.仍坚持洋务派的主张
C.准备彻底地改弦更张D.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
[解析] 根据材料“《马关条约》签订后……正可变通陈法,以图久大,不泥古薄今”,结合所学,表明张之洞希图通过变法革新来挽救危亡,深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与材料“不泥古薄今”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洋务派由于阶级属性不可能彻底改弦更张,故C项错误;由于张之洞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地位,不可能对戊戌变法表示赞同,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 26813140
材料一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情况
(注: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
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概况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中国明末清初到近代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答案] 示例一:信息:译书内容越来越丰富。
说明: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西方传教士积极传播基督教和宣传欧洲先进科技、人文知识。
近代以来,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学习西方。
译书内容先是以西方器物为主,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继而侧重政治制度,民国以后偏重翻译西方思想文化。
示例二:信息:西学东渐主持者发生变化,其目的也发生变化。
说明: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他们与中国士大夫合作译书,反映其向中国传播基督教,殖民扩张的初衷。
近代以来,主持者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
19世纪60年代,官方译书系统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间译书剧增,体现救亡图存,强国御侮的时代要求。
[解析]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明末清初到近代所译书籍数量在增加,内容也不断丰富,从科技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
译书者的身份变化体现了西学东渐主持者发生变化,其目的也发生变化。
归纳信息后,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主要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该现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