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机械基础总学时:95适用对象 : _____ 机械加工专业中专二年级学生__开课学期:第三学期至第四学期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机械加工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让学生联系实践进行理论学习,让学生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机械分析能力,为这些专业的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供一个专业基础知识平台。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机械传动原理、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结构及标准;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初步具有分析一般机械功能和运动的能力;初步具有使用和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简单了解机械传动及液压传动等内容。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学生能基本达到在无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能独立分析机械的组成、使用维护、简单机械零件的设计;(2)具有分析常用机构运动特性的能力;(3)初步具有简单设计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能力;(4)具有应用标准、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5)初步具有把理论计算与结构设计、结构工艺等结合起来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具有机械设计实验技能(6)具有对常用机构及通用机构零部件进行维护的能力综合素质:(1)加强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2)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3)培养学生使用工具能力(4)培养学生与人协助的能力(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讲授跨两个学期,分为《基础知识》、《机械传动》、《机械零部件》和《液压、气压传动》四部分。
本课程重点是基础知识模块; 掌握机械传动 ,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是基础知识模块。
《基础知识》的重点章节是第七章、第八章。
难点章节是第七章。
《机械传动》的重点章节是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
难点章节是第五章。
《机械零部件》的重点章节是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难点章节是第十一章。
《液压、气压传动》的重点章节是第十三章。
难点章节是第十三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机械基础》教学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 在教学中要多开展实践教学的教学活动。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机械基础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重要课程。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为其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将对机械基础课程的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课程目标。
机械基础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机械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具备解决基本机械工程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理解机械工程的基本原理,包括力学、热力学、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知识;2.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包括机械零件的设计、装配和工艺等方面的知识;3. 熟悉机械制造的基本工艺和技术,包括机械加工、焊接、铸造等方面的知识;4. 具备基本的机械实验和测试技能,能够进行基本的机械实验和测试。
二、课程内容。
机械基础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机械工程基础知识,包括力学、热力学、流体力学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包括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装配原理和工艺原理等方面的知识;3. 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包括机械加工、焊接、铸造等方面的基本工艺和技术;4. 机械实验和测试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的机械实验和测试方法和技能。
三、教学方法。
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灵活多样,既注重理论教学,又注重实践教学。
具体包括:1. 理论教学,通过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机械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2. 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实习、设计等方式,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机械实验和测试技能;3. 网络教学,通过网络课程、网络资源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
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应当全面客观,既注重学生的理论水平,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具体包括:1. 理论水平评价,通过考试、作业、论文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机械工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2. 实践能力评价,通过实验、实习、设计等方式,评价学生的机械实验和测试技能;3. 综合评价,通过综合考核、综合实习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8071121学时数:64 学分:4先修课程:《数学》、《物理》,《机械制图》等课程。
后续课程:《城市轨道交通概论》、《城市轨道交通电工电子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构造》等专业课程。
二、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五年制高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平台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常用材料、机械制图及机械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初步具有鉴别机械材料,熟悉机械制图,分析机械功能的能力,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本课程注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扩展学生思维和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课程的设计思路本课程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专题形式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专题学习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活动任务。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机械素养的训练,并融合了相关专业领域对工匠素质的要求。
课程设计以增强学生对机械工程的兴趣,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心理自助的能力,并最终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能够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导向发展为线索来进行。
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理论教学与学生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五、课程的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了解机械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和应用。
2.了解机械制图的基本原理,零件的表达方式。
3.了解构件的受力分析、基本变形形式和强度计算方法。
4.了解轴系零部件。
5.熟悉常用机构和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结构与标准。
6.了解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7.初步具有鉴别机械材料的能力。
8.初步具有机械制图、识图的能力。
9.初步具有使用和维护机械机械的能力。
10.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技术政策和法规,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
六、课程的内容标准(-)理论教学1.机械常用材料(1)了解材料的性能。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中等职业学校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三年制)学生二、适用专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三、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的专业核心课。
本课程是依据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对本专业所面向的面向机器人操作员、机器人维护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
在课程设置上,它属于专业核心基础课,对于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后续课程有《机械制图》、《工业机器人系统维护与保养》、《机器人系统集成运维》(课程编码)。
四、课程目标总体目标本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本课程主要介绍、讲解机械中各种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结构特点;金属材料知识、机械传动、轴系零件、液压与气压传动的表达方法等主要内容。
其中重点讲解各种常用的机械结构与传动方式,掌握常用标准零件的用途、性能及相关参数等机械基础知识。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基础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为从事机械人设备改造、使用和维护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基本知识。
1.知识目标(1)了解装配准备前的准备事宜;(2)熟悉安装过程的步骤,例如开展图纸识读、工艺解读、电路和气路安装等;(3)掌握机构传动的原理;(4)掌握装配过程、工具整理及现场管理步骤;(5)掌握解读应用场景与技术要求的各个参数;(6)掌握机械系统装调、系统操作和传动的各个步骤;(7)掌握故障诊断及异常处理、工业机器人机械传动状态检查等步骤及解决方法。
2.技能目标(1)识图的能力:能正确识图并解读工单任务要求,理解应用各类场景与技术要求,能进行对应的各项技术资料准备工作;(2)动手能力:能用正确使用各种工具完成机械装配、安装、检验、调试工作;(3)排障能力:能识别故障特征,掌握排除故障的一般思路及方法;(4)信息处理能力:能采用信息化手段和相关办公软件完成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中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机械基础[适用专业]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一、课程性质《机械基础》是三年制高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掌握专业相关知识。
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分析和选择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能力,初步获得正确管理、使用和维护机械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的基本知识,如液压与传动、公差配合、金属材料与热加工、焊接基础、金工知识等,为进一步的专业课学习打下相应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熟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组成及其特点,掌握常用机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分析和设计方法。
2、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其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选用方法。
3、具有对机构分析和零件计算问题的运算、制图和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
4、掌握相关专业基础的基本知识,如液压与传动、公差配合、金属材料与热加工、焊接基础、金工知识等。
(二)技能培养目标通过对《机械基础》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应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通过实验和观察去识别常用机构组成、工作特性和通用机械设备结构特点的能力。
1、能独立完成教学基本要求规定的实验。
2、能正确观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运动、测绘有关形状、尺寸,并通过分析、计算,得到正确的结论。
3、具有识别常用机构组成、工作特性和通用机械零件结构特点的能力。
(三)职业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术交流的表达能力、制定工作计划的方法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
3、通过学习,学生能独立分析机械的组成、使用维护、简单机械运动分析的能力。
4、具有应用标准、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以及对经验公式、参数、简化计算与实际计算结果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能力。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一、基本信息机械基础95二、编写说明(一)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机械加工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让学生联系实践进行理论学习,让学 生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机械分析能力,为这些专业的学生学习后 续专业课程提供一个专业基础知识平台。
(二) 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熟悉机械传动原理、特点;掌握通用机械零件 的工作原理、特点、结构及标准;掌握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初步具 有分析一般机械功能和运动的能力;初步具有使用和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 简单 了解机械传动及液压传动等内容。
能力目标:(1) 通过学习,学生能基本达到在无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能独立分析机械的组 成、使用维护、简单机械零件的设计; (2) (3) (4) (5) 力具有机械设计实验技能(6) 具有对常用机构及通用机构零部件进行维护的能力综合素质:课程名称: 总学时: 适用对象: 开课学期:机械加工专业中专二年级学生第三学期至第四学期具有分析常用机构运动特性的能力;初步具有简单设计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能力; 具有应用标准、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初步具有把理论计算与结构设计、结构工艺等结合起来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加强学生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使用工具能力 培养学生与人协助的能力(三) 课程的重点和难点(1) (2) (3) (4)本课程的讲授跨两个学期,分为《基础知识》、《机械传动》、《机械零部件》和《液压、气压传动》四部分。
本课程重点是基础知识模块;掌握机械传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是基础知识模块。
《基础知识》的重点章节是第七章、第八章。
难点章节是第七章。
《机械传动》的重点章节是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
难点章节是第五章。
《机械零部件》的重点章节是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难点章节是第十一章。
《液压、气压传动》的重点章节是第十三章。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机械基础二、对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三、课时:92四、学分:6五、课程目标:知识教学目标1、了解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平面力系及空间力系的合成与平衡方法;了解直杆材料的基本变形形式。
2、了解一般机械中常用工程材料的类别、性能及选材原则,了解金属材料热处理的作用和常见方法。
3、掌握或了解一般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组成、性能和特点,能够正确使用这些机构和零件。
4、掌握或了解一般机械中机械传动、液压传动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应用特点等知识和技能。
职业能力目标:1、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中的简单力学问题。
2、能识别材料牌号,判断材料的性能。
3、理解材料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热处理工艺的作用。
4、具有选择简单机械装置和零(部)件的初步能力。
5、能把机械传动、液压传动与机床的工作原理结合起来,认识机床的运动机理。
6、初步具有运用各种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般工程问题。
思想教育目标1、具有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锐意进取的品质,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求真务实、踏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六、教学设计思路以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课程内容。
以金属材料、机械机构、机械传动、液压传动以及机械零件等工程技术为项目,设计教学模块。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程特征,加大学生工程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
七、内容要求项目一、力学基础课时:14教学目标最终目标:解决工程实际中的简单力学问题。
促成目标:1、理解静力学基本公理2、掌握力系的平衡条件模块一:刚体的受力分析(一)、工作任务1、理解力对点之矩概念;2、掌握静力学公理、不同类型约束的反力,熟练进行物体的受力分析。
(二)、相关实践知识1、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三)、相关理论知识1、刚体的概念2、三角函数(四)、拓展知识1、力的三角形法则模块二:力系的简化和平衡方程(一)、工作任务1、理解力的平移、力偶的概念2、掌握平面汇交力系、平行力系和力偶系的简化方法和平衡条件(二)、相关实践知识1、物体受力分析(三)、相关理论知识1、力的平移定理2、力偶的概念(四)、拓展知识1、平面任意力系平衡条件。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2019版)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与作用本课程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
使学生掌握一般工作条件下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好基础。
同时,也为学生在生产中进行技术改造与创新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储备。
二、课程基本理念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懂得机械工作原理,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及依据1.设计思路本课程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分为课堂讲授和实验实训两个环节。
授课过程中根据机械类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的实际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课程深度、难度做出适当调整,根据相关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充实新知识、新技术、新要求等方面的内容。
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懂得机械的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设计依据以《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和《关于组织做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61号)和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为指导,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依据学校以德育人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制定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标准。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课程总体目标三、教学方法建议1、明确教学任务。
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本课程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根据任务展开教学。
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任务。
2、抓好切入点(案例)。
理解、把握、利用好切入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3、师生互动,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活动中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应根据任务实施的难易程度,给予必要的指导。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在读生,学制三年二、适用专业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三、课程性质《机械基础》课程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是依据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对本专业所面向的数控技术应用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起支撑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包括构件的静力分析、杆件的基本变形、机械工程材料基本知识、平面连杆机构、其他常用机构、带传动和链传动、齿轮传动、齿轮系、联接、支承零部件、机械节能环保与安全防护等内容。
本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宽视野的过程。
四、课程目标总体目标本课程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起重要作用。
注重机械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及工程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启发、提示下使其自主地、全面地理解机械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以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和扩展视野为基本目标。
1、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了解约束、约束力和力系的基本知识,能对杆件的受力进行分析;(2)通过学习杆件的强度和刚度,了解杆件的内力、轴力等,进行杆件变形的内部受力分析;(3)通过学习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金属材料的分类以及牌号,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掌握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4)通过学习运动副与机构的组成,平面四杆机构的演化,学会机构类型判断的方法;(5)通过学习凸轮机构、槽轮机构、棘轮机构等工作原理、结构、类型,了解它们在生产实践当中的应用实例;(6)通过学习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齿轮系的运动,掌握它们的运动特点和运用场合;(7)通过学习螺纹、键、销、支撑零件的类型和应用特点,掌握它们的运用特点及运用场合;(8)通过机械节能环保知识和安全防护措施,了解和增进我们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环保素养。
2023《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2023《机械基础》课程标准2023年《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机械工作原理和机械工程材料性能,能够准确表达机械技术要求,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继续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机械基础》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掌握机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常用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
2. 了解常用机械零部件的类型、结构、工作原理和选用方法。
3. 掌握常用机械的安装、调试和使用方法,能够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
4. 了解常见机械故障的原因和排除方法,具备一定的机械故障诊断和维修能力。
5. 形成严谨、敬业的工作作风,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计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技能的可操作性。
2. 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
3. 结合机电专业类行业面向与职业面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和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培养,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 关注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保持课程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四、课程实施建议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机械基础》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工程技术类相关专业1.前言1.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机械制造类专业的综合性基础课程。
所谓综合性,是因为这门课程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零件与传动等多方面的内容:所谓基础,是因为无论从事机械制造或维修,还是使用、研究机械或机器,都要运用这些基本知识。
学习本课程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在实验、实习、生产劳动中积累经验,观察思考问题,运用知识,深化知识,拓宽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构建自己的职业体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2设计思路在培养体系上从国家制定的培养目标出发,以机械职业岗位能力需要为基点,并参考有关部门颁布的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力图将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
根据课程内容采取模块化教学,先从工程力学入手,再到机器的组成、构件的受力分析、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通用机械零件的常用机构、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本原理进行讲解,同时,通过企业“6S”管理方法使学生树立使用机电设备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为后续职业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结构以模块化教学的实施为线索设计,包括:金属材料的性能、构件的静力分析、杆件的基本变形、机械工程材料、机械零件、常用机构、机械传动、液压与气压传动等共8个模块。
本课程建议学时为60学时,其中60学时为理论课教学。
2.课程目标可以了解机器的组成;了解构件的受力分析、基本变形形式和强度计算方法;了解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和应用,明确热处理的目的;熟悉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特性和常用机构、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及运动特点; 了解液压和气压传动工作原理、特点、结构及应用;初步具有使用和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学会使用标准、规范手册和图表等有关技术材料的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模块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所属系部:适用专业:汽车运用技术课程编号:02017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1前言1.1课程定位《机械基础》是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技术基础课,在专业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由偏重理论学习向结合工程实践学习的过渡和转折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汽车常见机构、常用零部件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学生建立较强的工程意识,并逐步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前导课程:《机械制图》等专业基础课程。
后续课程:《发动机机械系统检测诊断与修复》、《汽油发动机电控系统检测诊断与修复》、《汽车传动系统检测诊断与修复》等专业核心课程。
该课程的总学时建议为83课时,5学分。
2课程目标2.1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从事汽车维修工职业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构件的静力学、变形和强度分析,常用机构、常用零部件、机械传动、液压传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具备相应专业技能与基本素质。
2.2课程具体目标具体职业能力培养目标:(1)具有求解构件的静力学问题及其强度问题的能力;(2)具有识别和选用常用工程材料和运行材料的能力;(3)初步具有分析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运动特性的能力;(4)具有分析和维护常用零部件的基本技能;(5)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
模块一构件受力分析模块三汽车应用材料模块三常用机构和机械传动模块四机械零件模块四液压传动5.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大量采用了现场教学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参观、模型、实物讲解、试验手段及生产实习、观摩等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对专业的深层认识。
本课程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任务驱动”法授课时就告诉学生本次课的任务内容、要求,设计应该涵盖的知识点,以此为基础展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与技术综合应用能力。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为适应机械产业升级和企业高速发展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本课程旨在加强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的机械设计、机械结构认识与应用能力培养。
机械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技术装置,在现代生产和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现代工程技术人员,研究和掌握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以实用为原则,以会用为目标。
重点研究齿轮传动、带传动和链传动等常用的机械传动装置;铰链四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常用机构。
熟悉蜗杆传动、轮系等传动,了解螺旋机构、间歇运动机构等机构形式及键、销等连接方式。
熟悉轴、轴承及联轴器、离合器等结构、类型与应用。
通过一体化教学,使学生对机械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与掌握,并能合理应用机械结构等。
二、培养目标1.方法能力目标通过项目任务和工程案例,激发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勤奋好学的惯,让学生在研究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同时,通过课后拓展训练,巩固课堂项目研究效果,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研究的良好惯。
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机械基础知识解决实际工程计算的能力。
本课程适用于数控技术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
学时为48~56学时,学分为3~4学分。
开设时间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
为了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信息处理能力,本课程将搭建课程网络研究平台和建立课程网络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在社会能力目标方面,本课程通过项目任务交流与互助,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并锻炼他们的沟通交流能力。
此外,课后训练将拓展研究项目,培养学生自主研究能力。
通过项目训练,学生将掌握机械工程手册查阅能力,并培养爱岗敬业、精准求精的基本素养。
在专业能力目标方面,本课程将使学生掌握齿轮、带、链等机械传动的类型、原理及应用,并具备机械传动装置的分析与选用能力。
此外,学生还将熟悉轮系的类型、作用,以及定轴轮系的有关计算;掌握铰链四杆机构、凸轮机构等的结构、原理及性质,并具备常用机构的应用能力;了解棘轮机构等间歇运动等机构的结构、原理及应用;熟悉螺纹、键、销等连接件的类型、特点及应用;熟悉轴及轴承类型、应用及特点,并具备分析轴结构的能力;了解联轴器、离合器等连接件的类型、特点及应用场合。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机械基础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的入门课程,对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其后续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是为了规范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而制定的。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对机械基础课程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课程目标。
机械基础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机械工程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使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机械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机械工程的发展历程和前沿动态。
2. 熟悉机械工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3. 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机械制作和维修工作。
4. 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二、教学内容。
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机械工程基础理论,包括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
2. 机械工程基本知识,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械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 机械工程基本技能,包括机械加工、机械装配、机械维修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4. 机械工程实践能力,包括实验操作、工程实习、工程项目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培养。
三、教学方法。
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注重个性化教学和创新教学。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课堂讲授、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工程项目等。
2.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注重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4. 注重实践教学,加强实验操作、工程实习和工程项目等方面的教学。
四、考核评价。
机械基础课程的考核评价应注重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全面考核,注重对学生实际表现的评价。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采用多种考核手段,如考试、实验报告、实习报告、工程项目报告等。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旨在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础知识和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能力。
其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及应用,会合理选用机械工程材料;了解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轴系零件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和选用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能熟练查阅、运用有关资料,初步具有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的能力;熟悉常用机械制造基础知识;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机器的基本概念,掌握机器的组成;2.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分类、牌号、性能及应用;明确热处理的目的,了解热处理的方法及应用;3.掌握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常用机构的组成、原理及应用;4.掌握带传动、齿轮传动等常用机械传动的组成、工作原理、传动特点;了解轮系的分类与应用,会计算定轴轮系的传动比;5.掌握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等轴系零件的结构、特点、常用材料和应用场合及有关标准和选用方法。
(二)能力目标1.初步具有合理选择材料、确定零件热处理方法的能力;2.初步具有分析和选用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3.初步具有使用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4.具有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的基本能力;5.初步具有独立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具有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职业情感与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品德;2.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分析问题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操;4.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5.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处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参考学时108学时。
四、课程学分6学分。
五、教学内容和要求序号教学项目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活动设计建议参考学时1 对机械的初步1.理解机器与机构、构件与零件的特征及异同点,能描述机器和机1.结合生活中见到的实际例子来分析概念之间8认识构、构件和零件的之间的关系;2.掌握描述机器的组成,能区分机器与机构的不同;3.理解运动副的概念及其分类,能够区分低副、高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机械加工制造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旨在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础知识和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能力。
其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及应用,会合理选用机械工程材料;了解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轴系零件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和选用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能熟练查阅、运用有关资料,初步具有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的能力;熟悉常用机械制造基础知识;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机器的基本概念,掌握机器的组成;
2.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分类、牌号、性能及应用,明确热处理的目的,了解热处理的方法及应用;
3.掌握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常用机构的组成、原理及应用;
4.掌握带传动、齿轮传动等常用机械传动的组成、工作原理、传动特点,了解轮系的分类与应用,会计算定轴轮系的传动比;
5.掌握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等轴系零件的结构、特点、常用材料和应用场合及有关标准和选用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具有合理选择材料、确定零件热处理方法的能力;
2.初步具有分析和选用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3.初步具有使用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具有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的基本能力;
5.初步具有独立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具有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职业情感与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品德;
2.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并分析问题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操;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5.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处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参考学时
180学时。
四、课程学分11学分。
(一)教学方法
l.应通过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机械基础”课程是为更好地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只有真正确立“学以致用”的正确思想,才能学好“机械基础”;
2.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实物、模型、挂图、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形象客观地展现本课程的内容精华,并进行必要的金工实习、实验、现场教学、参观、分组讨论,写出实习、见习或实验报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特点,灵活运用模型演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讲练结合法、项目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二)评价方法
建议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评价。
“机械基础”课程的评价以真实的日常教学为基础,注重知识应用和动手能力的考核,注意考试和考查相结合。
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其次应注重对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三)教学条件
1.校内教学场地:建设多媒体教室、机加工车间、电焊车间、铸造车间、压力加工车间、力学性能试验室,还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常用测量工具、录像及多媒体课件等,购买或制作配套的教学模型,以加强直观性教学;
2.机械市场、企业环境:可以结合教学进程,组织学生开展常用工程材料、标准机械零部件的市场销售情况调查,并通过参观企业让学生了解企业实际生产活动;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学中还可结合专业背景,选择合适的课题,制作综合实践任务书,要求学生完成综合实践报告,强化综合能力培养。
(四)教材编写
教材编写应以本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
教材编写者需充分领会和掌握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基本内容和要求,并整体反映在教材之中:
1.坚持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反映时代特征与专业特色,适应
不同教学模式的需求;
2.为方便组织教学,学生的阶段实习训练和综合实践内容可独立编册;
3.关于内容的选择:应采用国家最新颁布的机械类相关技术标准,力求反映机械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恰当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与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中的有关内容相融合;
4.关于教材的呈现形式:教材的呈现形式应当符合中职学生的特点,要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中职学生具有吸引力。
需要从中职学生的角度、自主学习的角度和机械基础实际生产的举例方式来表述,而不是沿用成人的方式、教师为中心的方式和接受式学习的方式来表述,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的需要,内容载体要实现陈述、分析、提问的综合运用,文字与插图、实验与练习相互配合,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力求给学生营造一个更加直观的认知环境。
设计贴近生活的导人和互动性训练等,拓展学生思维和知识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编写与主教材相配套的习题集。
在习题集中,不但要有计算题,还应有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改错题、问答题、作图题等多种形式的题目,这些习题应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相适应,与主教材对应部分紧密相联,难度不应太大;学生完成这些作业后,能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
按照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恰当地使用文字(doc格式)、课件(ppt格式)、动画(swf 格式)、三维图形源文件(注明打开软件,推荐CAXA、UG、Pro/E等)、二维图形源文件(dwg格式)、视频(rm格式及含配音)、图片(jpg.gif格式)、试题等元素来描述,拍摄教学录像,编写项目教学实训指导用书,收集学生实训作品,形成直观的梯度样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