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煤田地质学》教案
煤田地质学学习
一、聚煤盆地特征
1、聚煤盆地 (1)聚煤盆地是地史期聚煤作用广泛发育的沉积盆地。从
地貌形态泥炭层,最后被沉积物覆盖、转化为煤层。
一、聚煤盆地特征
3、聚煤盆地类型
(1)坳陷型聚煤盆地
★盆地基底界面特征:
①连续沉积界面;
②遭受长期风化剥蚀的间断面。在盆地形成演化过 程中,基底脆性断裂变形不明显。
★盆地形态特点:
形;
①坳陷型盆地的几何形态多呈圆形、椭圆形或湾口
②其横剖面有些是对称的,有些则不对称;
一、聚煤盆地特征
3、聚煤盆地类型 (1)坳陷型聚煤盆地 ★沉积充填及成煤特征: ①沉陷中心一般位于盆地的中部; ②盆地中部距陆源区较远,往往出现欠补偿环境; ③盆地的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可能不一致; ④坳陷型聚煤盆地含煤岩系的岩性岩相和含煤性比
二、同沉积构造与煤层的形成
1、聚煤盆地基底先存构造
(1)盆地基底先存构造
①概念:盆地形成之前基底岩系中已经存在的各种构造形迹。
② 基底先存构造的作用与影响:对盆地几何形态、水系样式和盆地早期的构造 格架等有重要影响,某些基底先存构造形迹也可能发生再活动,而成为成盆期同沉积构 造系的组成成分。
(2)成盆期同沉积构造:泛指盆地充填过程中对盆地形成演化起控制作用的基底 构造和影响岩性岩相和厚度分布的盆地内部低 级别构造。
梯度带。 ⑤温泉、湖泊等的线状水系分布。
二、同沉积构造与煤层的形成
1、聚煤盆地基底先存构造 (5)基底先存断裂网络 ①特点:聚煤盆地基底可能被不同方位的几组断裂所切割,构成
煤田地质学(可编辑修改word版)
绪论1、煤田地质学的概念它是研究煤在地壳中分布、聚集规律的科学。
2、煤田地质学简史 18 世纪后半叶,蒸气机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工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需求。
为了寻找煤炭资源,欧洲许多国家成立了地质调查机构,进行地质找矿。
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电力、冶金和炼钢等工业飞速发展,加速了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一些发达国家进行了大规模地质调查,发表了许多煤地质学方面的学术成果。
1924 年,德国学者波多涅发表了《普通煤岩学概论》一书。
我国煤地质学的研究起源于鸦片战争。
1922 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煤田预测工作,出版了许多区域性煤田地质著作。
目前,煤地质学发展日趋成熟,综合地层学、沉积学等理论,煤地质学的发展仍呈现勃勃生机。
3、研究内容①成煤的原始物质和植物的堆积环境。
②泥炭化作用和腐泥化作用。
③煤化作用及变质作用类型。
④煤的物理性质。
⑤含煤沉积体系。
⑥聚煤盆地及聚煤规律。
⑦ 煤的伴生矿产资源(煤层气)。
⑧中国煤田地质特征。
4、研究方法结合植物学、沉积学、地层学和构造地质学等理论,利用现代测试技术手段进行综合研究。
5、学习的意义掌握煤田分布的规律,可以为预测和开发煤炭资源服务;了解煤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为煤的加工利用及开发新产品服务。
第一章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1、煤的概念:煤是一种固态的可燃有机岩。
2、成煤作用的概念:从植物死亡、堆积一直到转变成煤,经历了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及地球化学等一系列变化,这些作用总称为成煤作用。
3、成煤作用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腐泥化阶段或泥炭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植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化合、聚积,低等植物转变为腐泥,高等植物转变为泥炭。
第二阶段为煤化作用阶段。
由于地壳沉降,植物死亡后形成的泥炭或腐泥埋藏于地下深处,在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发生固结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
泥炭转变为年轻的褐煤所经历的作用是成岩作用,从年轻的河面转变为老褐煤、烟煤和屋檐煤所经历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煤矿地质学》课程教案
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学院(部):资源学院教师姓名:关英斌授课时间:06/07-2。
煤矿地质学教案
4)掌握地层的概念。了解地层划分及对比的意义、方法。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重点:1)地质年代。
2)地层的概念。
难点:1)地质年代的概念及地质年代的确定。
2)地层及划分对比。
授课时数
2
教具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
4.1地层划分和对比
1)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概念
2)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方法
4.2地层单位及地质时代表
1)研究煤矿地质规律
2)矿井地质工作
3)矿井储量管理
4)水文地质调查
5)地质灾害预测预报
6)环境地质调查
7)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1.3煤矿地质学的性质与研究方法
1.4煤矿地质学与煤矿建井、采矿工程、矿井通风、矿山测量等专业的关系
课后记:
教案
课题
第2章地球的概况
教
学
目
的
1)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实际体形和大小;知道地球的平均半径。
陷落柱的成因及形成条件。
难点:
煤矿生产中对陷落柱的处理。
授课时数
3
教具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
9.1岩浆侵入体
1)岩浆侵入煤层的一般特征
2)岩浆侵入体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3)煤矿生产中对岩浆侵入体的处理
9.2岩溶陷落柱
1)陷落柱的成因及形成条件
2)陷落柱的特征
3)陷落柱对煤矿生产的影响
4)煤矿生产中对陷落柱的处理
难点:1)地球的圈层构造。
2)地质作用概述。
授课时数
2
教具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过程内容:
煤矿地质教案
第一章地球概述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大小和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节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的物理性质可反映出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人们利用其性质来为找矿和开发地下矿产源服务。
先将于煤矿有关的物理性质、地压、地热、地磁简述如下:地压:地压是指地球内部的压力。
主要是静压力。
由于岩石本身重量的作用,使得上部岩石对下部岩石产生压力,越往深处压力越大。
在矿井中,当开采到深部,由于地压增大,使得巷道和工作面的支护困难。
地热:地热又称地温。
它是指地球内部的热量。
地热的来源:①太阳的辐射热②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时释放出的热。
自地表向地下深处的温度的变化可分为三个带(层):①变温带(层)(外热层)②恒温带(层)(常温层)③增温带(层)(内热层)变温带:变温带位于地球表层,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热影响的地带。
随季节和昼夜的变化、纬度高低而有差异。
此带深自地表向下15~30m。
恒温带:位于变温带之下,只地表以下不发生季节性变化的地带。
这个地带常年保持不变的地带,称为恒温带。
此深多在20~30m。
增温带:位于恒温带以下。
指只受地球内部热能影响的地带。
其温度是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增加的速度各地差别很大。
(大庆20m,北京房山50m,亚洲平均40m,增加1℃)增温带中温度随深度的变化率可用地温梯度或地温增加率来表示。
(地温级、地温增温级)地温梯度——指沿地球中心方向每深100米温度升高的度数,用℃/100米表示。
地温增加率(地温级)——又称地温率。
指沿地球中心方向地温升高1度新增加的深度称地温增加率,用m/℃表示。
3.地磁地球是个巨大磁体,在它的周围形成了地磁场,使地面磁针指向一定的方向。
地球的磁性简称地磁。
地磁有两个磁极(磁北极和磁南极),罗盘的磁针所指南北方向的延长线(磁南北级的连线)叫地磁子午线,它与地理子午线(地理南北级的连线)并不重合。
因此,磁针所指的方向不是真正的地理南北方向,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叫做磁偏角。
在使用罗盘测量方位时,必须根据当地的磁偏角进行矫正。
煤田地质学课程教案
自晚二叠世晚期至中生代,是植物演化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是裸子植物最为繁盛的时代。这是地质历史时期又一个重要的聚煤期侏罗纪和早白垩世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二个重要的聚煤期。在我国,侏罗纪是最为重要的聚煤时期,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侏罗纪煤炭储量占我国煤炭总储量的60%左右。
5.被子植物时代
早白垩世以后至古、新近纪是植物进入到高级发展的重要阶段。但是,这个时期构造活动更加强烈,气候分带也更加明显。这个时期被称为世界上第三个重要聚煤时期。
(四)脂类化合物
1.脂肪
2.蜡质
3.树脂
4.角质与木栓质
5.孢粉质
以上2个学时。
授课学时:4学时
章节名称
第一章成煤原始物质与堆积环境
备注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植物演化阶段与地球上成煤作用的关系,掌握成煤作用机理、泥炭堆积方式、泥炭沼泽类型及特点。
重点
难点
泥炭的形成与积累、泥炭沼泽及形成条件、方式和形成环境。
1.2煤炭资源在能源体系中的地位
2煤地质学(煤田地质学)发展
两次编写《中国煤田地质学》
1979年由武汉地质学院编写出版《煤田地质学》(上下册)
1993年中国矿业大学编写出版《煤田地质学》
杨起院士著《煤地质学进展》
2005年山东科大编写《煤地质学》
3煤地质学的研究领域(内容)
(1)煤的物理组成和性质的研究
②成煤期后的构造研究
(5)煤聚积与分布规律的研究
4地学新理论新方法对煤地质学的影响
主要参考书:
李增学等编:煤地质学,2005.3,地质出版社
邵震杰等编:煤田地质学,1993.3,煤炭工业出版社
武汉地质学院编:煤田地质学(上下册),1979.3,地质出版社
煤矿地质学课程设计
矿井地质课程设计2008/07/10 20:30第一章前言煤地质学是理论性强、实践性强、技术发展快的学科。
为了让我们同学学到的知识能够学有所用,学院组织了第20周的课程设计。
我作为地质工程05-3班第①小组的小组长,我们组的课程设计制图工作具2008.7.7(星期一)早上7:30左右,大家都来到了课程设计的教室,看书的看书、讨论的讨论、分配任务分配任务……场面是很热烈。
不一会赵老师到了,老师看我们班很齐就先在我们班讲了课程设计的内容及方法,作为组长的我更是认真听赵老师指导。
赵老师大概15~20min就讲完了,老师问我们可有问题问,考虑到我们19周考试还没来得及看书,老师说上午大家先看书熟悉熟悉书的内容。
大部分人都到图书馆去看书了(图书馆安静些)。
我就留在教室了。
看了一上午的书,下午我就着手画图了,在赵老师的指导下,我所画的第Ⅱ勘探线剖面图已经初具模型了。
7.8(星期二)今天到教室有点晚,对昨天画的图继续完成,中午吃饭时间又琢磨了下,下午又修改了下,我的第Ⅱ勘探线剖面图就大功告成了,给赵老师看了-通过(兴奋……)。
接下来我开始画钻孔预想剖面图了,经过我一下午的设计图形已经有了雏形。
晚上又画到7:30左右,图已经基本完工,只剩岩性描述没写了和给赵老师审核了。
7.9(星期三)图已经画完,今天就轻松多了。
早上来到教室帮同学们画画图、处理数据、讨论些问题……。
一上午很快就过去了。
虽然自己的图画完了,可我们小组成员还没完工,下午我还是早早的来到了画图室帮帮忙。
7.10(星期四)我们组的张苗苗同学想用AutoCAD画基岩地质及工程布置图,可她AutoCAD的知识有点淡忘了,要我给她帮忙,做为组长当然义不容辞。
我们忙了一早上,终于把图画好了。
我们小组所有的图都画好了,课程设计的制图阶段就告一段落了。
下午我把论文也写好了。
课程设计完成就只等赵老师检查了通过了。
第二章课程设计内容一、课程设计的目的煤地质学是理论性强、实践性强、技术发展快的学科。
√24学时《煤矿地质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煤矿地质学(24学时)一、课程教学大纲(一)大纲说明1、课程的任务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以课程内容为主题,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地质学的相关概念,熟悉现代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地质学研究方法、地质现象观察描述的基本技能,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了解煤矿地质的基本内容。
使学生掌握地质学的科学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地球观。
2、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重点突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教学及其应用,以煤矿地质学分析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地球概述、矿物与岩石、地层古生物、地质构造、煤及煤系、煤田地质勘探、矿井地质、矿井水文地质为主线实施教学。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初步掌握地质图的阅读和绘制方法,建立科学的地球观、资源环境观和人地关系观,为以后的煤矿工作奠定地质基础。
3、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本课程采用远程教学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远程教学包括学生收看网上的IP课件和网上教学辅导等教学形式;面授辅导考虑学生在职和成人的特点和需求,在业余时间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
平时作业是很重要的形成性考核手段,各级学习中心应配合面授辅导教师督促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批改和反馈,必要时应要求学生重做。
4、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1.掌握:要求学生能够全面、较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用其分析、初步处理和解答与应用相关的问题,能够举一反三。
2.理解:要求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并且能够进行简单分析和判断。
3.了解:要求学生能够一般地了解所学内容。
(二)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1、课程教学总时数和学分本课程3学分,共24学时,开设一学期。
2、教学媒体(1)文字教材文字教材采用《煤矿地质学》,主编:朱炎铭等。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版)。
(2)压缩流媒体(IP)课件针对课程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录制系统讲解的视频课件。
IP课件总学时为24学时。
3、教学环节(1)面授辅导与自学面授辅导依据教学大纲,密切配合IP课件和教学辅导资源,采用重点讲解、专题讨论、答疑等方式,通过解题思路分析和基本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煤矿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煤矿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作为工程测量、矿山地质、地质测量、采矿工程、通风与安全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其它课程的前提,服从课程结构与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不拘泥于教材的体例体系,力求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完成本课程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
二、课程基本要求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工程测量、矿山地质、地质测量、采矿、通风与安全等专业的学生掌握扎实的地质理论基础知识,运用地质学的基础理论,查明影响煤矿建设、生产的各种地质因素及其规律性,研究相应的处理方案和措施,保证煤炭资源的正常开采与合理利用。
三、课程主要内容绪论主要介绍煤矿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煤矿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煤矿地质学的任务。
第一章地球了解地球概况、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与采矿有关的地球的物理性质;掌握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的种类及其特点。
第二章矿物与岩石了解矿物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常见矿物的特征;能够肉眼识别常见矿物;了解岩石的概念及分类;掌握自然界三大类岩石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能够肉眼识别常见的岩石。
第三章地层与古生物了解古生物的地质意义以及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概念和方法;掌握年代地层表与地质年代表;了解地壳演化的历史;掌握一些特殊地层以及我国主要的聚煤期。
第四章地质构造了解岩层产状的概念;掌握岩层产状要素及测定和表示方法;学会使用罗盘;了解褶皱等构造的概念;掌握褶皱构造的分类和褶皱构造观测与研究的方法;了解断裂构造的概念;掌握节理的分类和特点以及如何判断节理;掌握断层的要素、分类以及断层的观察与研究方法。
第五章煤与含煤岩系了解煤的形成条件及成煤过程;掌握煤岩成分、煤的性质及分类;了解含煤岩系及类型;掌握含煤岩系的组成及煤田概念和我国主要聚煤地。
第六章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了解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及对煤矿生产的影响;掌握煤层厚度变化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了解地质构造对煤矿生产的影响;掌握在生产中如何处理褶曲构造和断裂构造;了解岩浆侵入煤层对生产的影响;掌握分析判断岩浆侵入煤层的情况的方法及处理;了解陷落柱的成因及特征;掌握观测与研究陷落柱的方法以及如何处理陷落柱。
煤矿地质学_课程教学大纲
《煤矿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作为矿山测量、采矿工程、通风与安全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习其它课程的前提,服从课程结构与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不拘泥于教材的体例体系,力求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完成本课程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
二、课程基本要求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工程测量、矿山地质、地质测量、采矿、通风与安全等专业的学生掌握扎实的地质理论基础知识,运用地质学的基础理论,查明影响煤矿建设、生产的各种地质因素及其规律性,研究相应的处理方案和措施,保证煤炭资源的正常开采与合理利用。
三、课程主要内容绪论主要介绍煤矿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煤矿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煤矿地质学的任务。
第一章地球了解地球概况、地球的圈层结构;掌握与采矿有关的地球的物理性质;掌握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的种类及其特点。
第二章地壳的物质组成了解矿物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常见矿物的特征;能够肉眼识别常见矿物;了解岩石的概念及分类;掌握自然界三大类岩石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类型;能够肉眼识别常见的岩石。
第三章地史基本知识了解古生物的地质意义以及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概念和方法;掌握年代地层表与地质年代表;了解地壳演化的历史;掌握一些特殊地层以及我国主要的聚煤期。
第四章地质构造了解岩层产状的概念;掌握岩层产状要素及测定和表示方法;学会使用罗盘;了解褶皱等构造的概念;掌握褶皱构造的分类和褶皱构造观测与研究的方法;了解断裂构造的概念;掌握节理的分类和特点以及如何判断节理;掌握断层的要素、分类以及断层的观察与研究方法。
第五章煤与含煤岩系了解煤的形成条件及成煤过程;掌握煤岩成分、煤的性质及分类;了解含煤岩系及类型;掌握含煤岩系的组成及煤田概念和我国主要聚煤地。
第六章影响煤矿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了解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及对煤矿生产的影响;掌握煤层厚度变化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了解地质构造对煤矿生产的影响;掌握在生产中如何处理褶曲构造和断裂构造;了解岩浆侵入煤层对生产的影响;掌握分析判断岩浆侵入煤层的情况的方法及处理;了解陷落柱的成因及特征;掌握观测与研究陷落柱的方法以及如何处理陷落柱。
煤田地质PPT学习教案
第23页/共74页
2021/7/14
24
第二节 煤层地质勘探与地质图件
一、地质勘探概述
地质勘探是运用地质科学和技 术来分析、研究、探测矿床。其目 的是为矿山设计、建设和生产提供 可靠的地质资料,保证矿产资源合 理、顺利开发。
第24页/共74页
2021/7/14
25
(一)地质勘探常用主要技术手段
1. 遥 感 地 质 调查 ① 主动遥感 ② 被动遥感
第26页/共74页
2021/7/14
27
2021/7/14
图 1-6 探 井 布 置 示 意图 1—表 土 ; 2—含 煤 地 层; 3—探井
第27页/共74页
28
2021/7/14
图 1-7 探 巷 ( 硐 ) 布置示 意图 ( a) 平 巷 ( 硐); (b) 立井与 石门; (c) 斜井
第28页/共74页
煤田地质
会计学
1
第一节 煤的形成及含煤岩系
一、煤的形成
煤(coal)是一种可燃的沉积有机岩石,由古代植物 遗体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及地球化学的成煤 作用后转变而成的一种固体可燃矿产。从植物死亡、堆 积到转变为煤的演变过程,以及在这个演变过程中经受 的各种作用,称为成煤作用。
第1页/共74页
11
图2-2 成煤古地理类型简略分布示意图 1—浅海型;2—滨海平面;3—滨海冲积平原型;
4—三角洲型;5—滨海山前(山间)平原型 6—内陆盆地型;7—山间盆地型;8—山间谷地形;9—大陆冲积平原型
第11页/共74页
2021/7/14
12
4.地壳运动条件
据研究,成煤作用与地壳下沉息息
相关。地壳下沉形成有利于的沉积场 所——沼泽地。只有地壳沉降速度与植
煤田地质学教案PPT演示
第八页,共20页。
1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
山西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
冀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4
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5
晋能有限责任公司
6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7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8
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9
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0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煤田地质学教案PPT演示
绪 论
一、中国煤炭资源分布的特点 二、煤(煤田)地质学发展 三、《煤地质学》研究内容 四、新理论新方法对煤地质学的影响 五、煤田地质与勘探方法的关系
第二页,共20页。
晰蝎
青蛙
第三页,共20页。
火
廿
木
煤
太阳石
第四页,共20页。
温度压力对煤变质程度的影响
Hill 定律
第十八页,共20页。
五、煤田地质与勘探方法的关系
1、煤田地质 煤(层)在地壳赋存的地域、层位及厚度变化、煤质变化、构造影响变化特征规律。 2、勘探方法 填图、探槽、物探、化探、钻探、测井与对应的测试方法总称。 3、地质与勘探 客体与主体。
三、《煤地质学》研究内容
第十六页,共20页。
5、煤聚积与分布规律的研究 聚煤规律研究是当今煤田地质学指导煤炭资源寻找和预测的基础,它运用多学科手段,在区域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煤盆地分析方法和原理,研究煤在特定地壳中的聚集和分布规律,从而为有效地开展煤田地质工作、对煤炭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条件的科学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运用的相关学科是: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及沉积岩石学、古生物学、区域地质学,以及盆地分析和层序地层学等新的学科理论、方法,研究煤聚积的时空分布规律性。依据的手段:地球物 煤聚积的时空分布规律性。依据的手段:地球物理勘探、计算机技术、实验测试等。
煤矿地质学培训教材
《煤矿地质学》一、绪论(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外层——岩石圈,研究的内容包括:地球内部组成物质的成分及其形成、分布和演化规律;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地表形态的发展过程及其发育规律;勘察地下资源的方法等。
地质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随着生产的发展,其任务越来越需要分出专门学科分别承担。
这些学科有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岩石圈的物质成分及其形成、分布和变化规律方面有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等。
2、研究岩石圈的结构、构造和地表形态的变化特征及发展规律方面有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地质力学、地貌学、动力地质学等。
3、研究岩石圈的形成历史、发展规律以及生物界演化特征方面有地文学、古生物学、地层学等。
4、研究矿产资源的调查及勘探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学科有地质矿产调查与勘探、地球物理探矿、探矿工程、遥感地质、水文及土程地质等。
5、研究地球其它方面的学科有海洋地质学、地震地质学、深部地质学、地热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等。
(二)煤矿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煤矿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煤矿建设、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地质问题,包括煤层赋存、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瓦斯地质、煤尘等方面的情况。
煤矿地质学运用地质学的基础理论,查明影响煤矿建设、生产的各种地质因素及其规律性,研究相应的处理方案和措施,保证煤炭资源的正常开采与合理利用。
(三)煤矿地质学的任务煤矿地质学的任务是研究从矿井基本建设开始直至开采结束为止全过程中的所有地质现象,找出其规律,解决煤矿建设、生产中出现的各种地质问题。
煤矿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如下:1、研究煤矿地质规律:根据地质勘探部门提供的原始地质资料和煤矿建设生产中披露出来的地质现象,研究矿区煤系地层、地质构造、煤层和煤质的变化规律,查明影响煤矿建设、生产的各种地质因素。
2、矿井地质工作:进行矿井地质勘探、地质观察、地质编录和综合分析,提交煤矿建设、生产各阶段所需的地质资料,处理采掘工作中的地质问题。
煤田地质学实验
一、实验须知《煤田地质学》课堂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尺度观察标本、判别煤岩类型的能力和读懂、绘制常用煤田地质图件的基本技能。
学习如何获得第一性准确的地质资料,编制出反映含煤岩系的时空分布的图件。
参加课堂实习的同学必须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强烈的责任心进行实验。
实验中凡是观察到的现象都必须如实记录。
实验完成后,应及时撰写实验报告交给教师。
二、实验室规则为了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和培养良好的实验作风,必须遵守下列规则:1.实验前应做好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了解实验步骤和方法。
2.实验室内应保持安静和整洁。
注意安全,爱护仪器,节约药品,水和电等。
3.实验时遵从教师指导。
实验过程中应思想集中,认真小心地进行操作,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4.实验完毕后,应把实验台、仪器和药品整理干净,关严水龙头,拉开电闸,关好门窗。
实验一:地球历史上的成煤期和成煤作用2 学时一:目的要求:在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的自然陈列馆仔细观察各个展馆的实物标本、图片、表格和视频展示,并认真做好笔记。
重点学习地球历史上生物的进化、成煤期、成煤作用的基本特征,并观察不同煤级各类煤标本,记录其物性特征。
二、实验内容:(一)地球厅和生命起源与进化厅:了解地球的历史演化进程、植物出现的地质年代、板块构造与成煤盆地的关系等等。
要求详细记录地球历史上的主要成煤期,时间段、对应的植物进化情况和古地理概况。
(二)矿物岩石与煤及其他矿产资源厅:通过认真观察图片资料、实物标本和相关视频,详细记录影响成煤作用的主要因子、煤种沉积构造环境的关系,特别是不同煤级的煤标本的宏观特征。
特别是褐煤、烟煤、无烟煤的物性差异和内在联系。
实验二:宏观煤岩类型实习 4 学时一、目的要求:观察各种牌号煤的标本、描述其岩石学特征;要求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煤岩标本物性特征。
二、实验内容:(一)腐植煤的宏观煤岩类型腐植煤的宏观煤岩类型是用肉眼可以区分的煤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镜煤、亮煤、暗煤和丝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煤化作用的阶段与特征
3、煤化作用跃变 (1)第一次跃变(Ⅰ)的特点发生沥青化作用,生成沥青质。 沥青化作用是指壳质组(包括藻类体)和镜质组在煤化过程中 形成沥青质,即石油型烃类的一种作用。即石油型烃类的一种作用。 起始于硬褐煤阶段 Romax (Rom)=0.5%,持续到早期肥煤阶段 (Rom=1.2%)。
(5)氧、氮、硫的存在形式
氧的存在形式除了官能团外,还有醚键和杂环;硫的存在形式有巯基、硫醚和噻吩等;氮的存在形式有吡咯环、 胺基和亚胺基等。
(6) 低分子化合物
在煤的高分子化合物的缝隙中还独立存在着具有非芳香族结构的低分子化合物,它们主要是脂肪族化合物,如褐煤、 泥炭中广泛存在的树脂、蜡等。
(7)煤化程度对煤结构的影响
Given等提出了煤的两相模型,煤可以定义为有一个巨大的三维空间网络结构,并且有许多
异构大分子和小型实体填充到网络的管道里。各种有机物通过范德华力、氢键、电荷转移和π-π 键作用构成煤的结构。其中大分子网络为固定相,小分子为流动相。从该模型可以看出,煤结 构中存在两种不同的作用即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
6 种经典煤大分子结构模型
Wiser
煤大分子平均结构模型
煤大分子由结构单元组成,核心:3-5 个芳环/氢化芳环 环状结构以短的脂肪链或者醚桥相连 硫、氮主要以杂原子环的形式存在 氧以酚和醚的形式存在 煤阶增加,芳香碳比例增加,平均缩 合芳香环数增加,
氧和氢的含量下降
煤的物理结构模型——两相结构模型
煤化作用过程实际上是依序排除不稳定结构的过程。即逐渐保 存稳定结构的过程。
一、煤化作用的阶段与特征
2、煤化作用特点 (1)一般特点 ③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结构表现为致密化和定 向排列的趋势。 A、煤的有机分子侧链 由长变短,数目变少; B、腐植复合物的稠核芳香系统不断增大,逐渐趋于紧密;
C、分子量加大,缩合度提高;
D、分子排列逐渐规则化。 混杂排列→层状有序排列,反光性能增强。
一、煤化作用的阶段与特征
2、煤化作用特点 (1)一般特点 ④随着煤化作用进程 随着煤化作用进程,显微煤岩组分性质 呈现为均一性趋势。 在煤化作用的低级阶段,显微组分的光性和化学组成结构差 异显著,但随着煤化作用的进行,这些差异趋于一致,变得愈来 愈不易区分。高变质煤的煤岩组分不易识别。
一、煤化作用的阶段与特征
(1)煤的成岩作用 ③成岩作用特点 A、成岩作用的化学作用结果
Ⅰ、泥炭内的腐植酸、腐植质分子侧链上的亲水官能团、 环氧数目不断地减少,形成各种挥发性产物;
Ⅱ、碳含量增加,氧和水分含量减少—脱水。
碳元素 (C)主要集中于稠环中。稠环的结合力强, 具较大 的稳定性。
一、煤化作用的阶段与特征
段。
一、煤化作用的阶段与特征
(1)煤的成岩作用
①成岩作用:由泥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年青褐煤的过程。
泥炭→年青褐煤(不具光泽)
一、煤化作用的阶段与特征
(1)煤的成岩作用 ②成岩作用机制 泥炭形成后,盆地沉降,泥炭上覆沉积物埋藏于地下: A、压实、脱水、增碳; B、游离纤维素消失; C、凝胶化组分逐渐固结; D、具有了微弱的反射力。 这一转变所历经的变化称为煤的成岩作用。stach认为,这种作 用大致发生于地下200m~400m的浅层。
C、结束了成岩凝胶化作用,形成凝胶化组分(煤岩组分);
D、植物残体己不存在,稳定组分发生沥青化作用。
一、煤化作用的阶段与特征
2、煤化作用特点 (1)一般特点 ①煤在连续的系列演化过程中,显现出增碳化(相对)趋势。
泥炭含有C、H、O、N、S五种主要元素,演变到无烟煤阶段 只含碳(C)一种元素。因此,煤化作用过程,可称作异种元素排 出的过程。 煤化作用的最终结果:
煤不是由均一的单体聚合而成,而是由许多结构相似但又不完全 相同的基本结构单元通过桥键连接而成。结构单元由规则的缩合芳香 核与不规则的、连接在核上的侧链和官能团两部分构成。
煤化学结构的现代概念
(2) 结构单元的核心是缩合芳香核
缩合芳香核为缩聚芳环、氢化芳环或各种杂环,环数随煤化程度提高增加。
碳含量为70%~83%时,平均环数为2;
烟煤
无烟煤
煤大分子结构模型——煤结构单元示意图
煤聚合物的大分子可大致看作由与基本结构单元有关的三个层次部分 芳核基本结构单元、核外围的官能团和烷基侧链、连接桥键
煤的基本结构单元是以芳环、氢化芳环、脂环和杂
环为核心,周围带有侧链、官能团的缩合芳香体系。基
本结构单元由桥键相互桥连,在二维方向上结成平面网 络、氢键缔合、范德华力、偶极作用力及共价键,使得 芳香层网相互叠置并在三维空间上生长发育。
煤化学结构的现代概念
(4)连接结构单元的桥键
连接结构单元之间的桥键主要是次甲基键、醚键、次甲基醚键、硫醚 键以及芳香碳-碳键等。 在低煤化程度的煤中桥键最多,主要形式是前三种; 中等煤化程度的煤中桥键最少,主要形式是-CH2-和-O-;
到无烟煤阶段时桥键有所增多,主要形式是最后一种。
煤化学结构的现代概念
(2)煤的变质作用 ①概念 年青褐煤,在较高的温度、压力及较长地质时间等因素的作 用下,进一步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变成老褐煤(硬褐煤)→烟煤 →无烟煤→变无烟煤的过程。
一、煤化作用的阶段与特征
(2)煤的变质作用 ②特点 A、腐质进一步聚合,腐植酸进一步减少,使腐植物质由酸性变 为中性,出现了更多的腐植复合物; B、失去大量的含氧官能团(羧基-COOH、甲氧基-OCH3)。 转变为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
煤化学结构的现代概念
(1)煤是三维空间高度交联的非晶质高分子缩聚物 (2)基本结构单元的核心是缩合芳香环
(3)基本结构单元的不规则部分
(4)连接基本结构单元的桥键 (5)O、N、S的存在形式 (6)低分子化合物 (7)煤化程度对煤结构的影响
煤化学结构的现代概念
(1)煤分子是由多个基本结构单元构成的高分子
煤大分子结构与化学转化的联系——气化
煤的热解过程
煤大分子结构与化学转化的联系——液化
煤直接液化包括三个目的
煤大分子 (M=5000-10000) 破碎为油小分子 (M~200)
Coal
H/C比从0.8 提高至1.9 从油品中脱除S、N、O等杂原子
加 和自由基大小 氢 相近的产物
自由基
加热断键
A、排出的其它元素和碳结合构成挥发性化合物; B、随煤化程度增加,煤中的挥发物减少,碳含量增加。
一、煤化作用的阶段与特征
2、煤化作用特点 (1)一般特点 ②随着煤化作用进程,煤的有机分子表现为结构单一化趋势。
泥炭阶段含多种官能团的结构,逐渐演变到无烟煤阶段只含缩 合芳核的结构,最后演变为石墨结构。
煤田地质学
第四部分 马东民
西安科技大学 地质与环境学院
煤化作用及变质作用
成煤作用是原始成煤物质最终转化成煤的 全部作用化学作 用直到泥炭 的形成,称为泥炭化作用阶段; 当泥炭形成后,由于沉积盆地的沉 降, 泥炭被埋藏于深处,温度、压力、热液、时间作用(物理、化 学作用为主),形成褐煤→烟煤→无烟煤→变无烟煤的过程,称为 煤化作用(过程)。 对于腐泥来说,则经历了硬腐泥、腐泥褐煤、腐泥亚烟煤、腐 泥烟煤到腐泥无烟煤的煤化作用。
褐煤 250~300℃ 沥青煤(低变质阶段煤)
高热 C15H14O C13H4 +2CH4 +H2O
烟煤 <250℃ 无烟煤
基本内容
一、煤化作用的阶段与特征 二、煤化作用的影响因素 三、煤化程度指标 四、煤的变质作用类型
一、煤化作用的阶段与特征
1、煤的成岩作用与变质作用 成岩作用与变质作用的分界: 一般认为,由于亮褐煤(中国的老褐煤、美国的亚烟煤)出 现镜煤,具有强烈的镜煤化作用,并且具有微弱的光泽。因此, 变质作用开始于亮褐煤的形成。具有了光泽就进入了变质作用阶
低煤化程度的煤含有较多非芳香结构和含氧基团,芳香核的环数较少。除化学交联键外,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 键力对煤的性质也有较大的影响。由于年轻煤的规则部分小,侧链长而多,官能团也多,因此形成比较疏松的空间结 构,具有较大的孔隙率和较高的比表面积。中等煤化程度的煤(肥煤和焦煤)含氧官能团和烷基侧链少,芳核有所增 大,结构单元之间的桥键减少,使煤的结构较为致密,孔隙率低,故煤的物化性质和工艺性质在此处发生转折,出现 极大值或极小值。年老煤的缩合环显著增大,大分子排列的有序化增强,形成大量的类似石墨结构的芳香层片,同时 由于有序化增强,使得芳香层片排列得更加紧密,产生了收缩应力,以致形成了新的裂隙。这是无烟煤阶段孔隙率和 比表面积增大的主要原因。
煤化作用及变质作用
各种作用之间的关系
煤的大分子结构——煤是由分子量不同、分子结构相似但又不完全相 同的一组“相似化合物”的混合物组成的。一般认为它具有高分子聚 合物的结构,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聚合物,它没有统一的聚合单体
烟煤
无烟煤
煤分子由多个结构相似的“基本结构单元”通过桥键连接而成大分子。 规则部分——基本结构单元的核或芳香核 不规则部分——烷基侧链、官能团、桥键
煤的物理结构模型——Hirsch模型
Hirsch模型 (1) 敞开式结构 属于低煤化度烟煤 (2) 液态结构 属于中等煤化度烟煤
(3) 无烟煤结构
属于无烟煤
煤的物理结构模型 ——共价键网络结构模型与非共价键网络结构模型
煤中的交联键以共价键和氢键的形式存在,如果用极性溶剂(如吡啶、四氢吠 喃等)处理可使氢键发生断裂而导致煤溶胀,减少煤结构中大、小分子两相间的缔 合,增加分子内部的流动性,使煤中的小分子充分暴露出来。
碳含量为83%~90%时,平均环数为3~5; 碳含量为大于90%时,环数急剧增加; 碳含量大于95%时,平均环数大于40。 煤的芳碳率,烟煤一般小于0.8,无烟煤则趋近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