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 2011.5
用脚趾头想想
用脚趾头想想?——读叶浩生《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有感张文娟2011-9-21大家经常开一句玩笑说:“用你的脚趾头想想就明白了。
”其中内隐的意思是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用不着大脑思考就能明白。
因为大家都知道脚趾头是不能思考的,而且离大脑最远,所以它是全身上下最不会思考的地方了。
但是心理学研究发展到今天,却发现脚趾头和我们的思考也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是具身认知的思潮给我们带来的冲击。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发展的哲学渊源可以回溯到人类对身心关系的探讨。
笛卡尔提出的“我思故我在”以身心二元论而为大家熟知,即“因为“我”在怀疑, 而怀疑是一种思想, 思想必然为一个主体所拥有;在主体之外又存在着一个客观世界, 二者都是一种实在, 所以存在着主客、心物、或身心二元世界。
”这种离身认知(disembodied cognition)的观点正是传统认知心理学的认识论基础。
然而这种观点的主导地位近年来受到了动摇,一系列心理学研究发现,认知和身体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叶浩生老师在文中举了一个例子,耶鲁大学的研究者把41个大学生随机分成两组。
A 组学生双手捧着一杯热咖啡, B 组学生捧着一杯冰咖啡。
到实验室以后, 两组学生分别对同一个想象中的中性人物的人格特征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 A 组学生比B 组学生更有可能把这位想象中的人物评估为热情、友好(Angier, 2010)。
所以当你的脚趾头泡在冷水里是否比泡在温水里,会让你的同情心降低呢?身体的状态影响了我们的推理。
我们的思考脱离不开我们的身体和我们所处的环境。
“社会神经科学的研究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大脑本身并不能独立完成高级认知功能,大脑和通过身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对于高级认知过程的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心智的理解必须放到与身体的关系背景中,而这个身体是与外部世界互动的身体”(Inui,2008, p.123)。
这句话是对具身认知的一个非常好的阐释。
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
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一、概述具身认知理论的兴起是对经典认知科学框架的一种革新性回应。
传统认知科学倾向于将认知视为一种抽象的信息加工过程,主要发生在大脑这一“黑箱”内部,且与具体的物理身体及其环境作用相对独立。
随着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现象学以及进化生物学等领域研究的深入融合,学者们逐渐意识到认知并非孤立于身体与环境,而是与之紧密耦合。
具身认知理论正是在这种跨学科对话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应运而生,强调认知功能的实现离不开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生理状态以及与特定情境的互动。
感觉运动基础:认知过程与身体的感觉运动经验紧密相关。
我们的知觉、理解、推理等活动都是基于并依赖于身体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的实际感知和动作。
例如,我们通过手部的动作来理解物体的形状和质地,通过身体姿态的变化来理解空间关系,甚至情绪体验也与特定的生理反应(如面部表情、心跳变化等)紧密相连。
情境嵌入性:认知并非在真空状态下进行,而是始终嵌入于特定的情境之中。
我们的认知表征、记忆和决策往往受到当前环境特征、任务要求以及身体状态的影响。
情境不仅提供了认知过程所需的外部线索,还塑造了我们如何组织和解释信息。
模拟与仿真:具身认知强调认知过程常常通过模拟或仿真现实世界中的行为和情境来实现。
例如,我们在思考未来行动方案时,可能会在心中“预演”各种可能的身体动作,以此来评估其可行性和预期后果。
动态交互与演化:认知不是静态的结构或模块,而是与环境持续交互并随时间演化的动态过程。
学习和适应新知识、技能往往伴随着身体经验和神经可塑性的变化。
具身认知理论对认知心理学乃至更广泛的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推动了对认知机制的重新解读,促使研究者更加关注身体、环境与认知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共同塑造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表现。
在实践层面,具身认知理念已被应用于教育、临床干预、人机交互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等多个领域,倡导以身体参与和情境化学习等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改善心理治疗手段,以及设计更为自然、直观的人机交互界面。
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 2011.5
心理学报 2011, Vol. 43, No.5, 589−598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1.00589收稿日期: 2010-11-16* 羊城学者首席科学家资助项目(10A030S)。
通讯作者: 叶浩生, E-mail: yehaosheng@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叶浩生(广州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 广州510006)摘 要 具身认知强调了心智或认知对身体及其感觉运动系统的依赖性。
与传统认知心理学的符号加工模式不同的是, 它认为身体的构造和状态、身体的物理属性及其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通道对认知具有塑造作用。
认知既是具身的, 也是嵌入的, 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 构成了一体的认知系统。
最初, 具身认知仅仅是一种反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哲学思潮, 经由认知科学哲学和理论心理学而逐渐进入了实验领域。
具身认知研究充分利用了神经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数据和结论, 但是它并不主张把心理还原为生理或物理, 同时, 具身认知的神经科学取向仅仅给传统心理研究提供一个认识心智的新视角, 其目标并非取消行为水平的心理研究, 因此不会损害心理学的独立地位。
关键词 具身认知; 理论心理学; 还原论; 神经科学 分类号 B84-09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乃至整个认知科学中,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已经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
《纽约时报》2010年2月2日刊载了一篇题为《抽象思维?身体对它们的直接作用》的文章。
文章指出: “……这一极为热门的研究领域被称为具身认知, 其基本观念指的是大脑和心智并不是组成我们自身的两个独立部分……我们怎样加工信息并非仅仅同心智相关, 而是同整个身体紧密联系着……”(Angier, 2010)。
2011年美国Psychological Science 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也指出: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出, 人类的思维是具身化的, 并没有超越物理的感觉和活动范畴。
具身社会认知:认知心理学的生态学转向
人际认知是指身体经验影响人际交往中涉及的认知
过程,包括身体的温度知觉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热情、
友善、乐于助人等人格特征的判断 (Wil1iams
&
Bargh , 2008) ,身体的模仿行为影响对人际关系亲
Tracy 和 Robins (2007) 研究发现,男性的握拳
行为能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我觉知能力。 对男性而言,拳头是力量的符号表征,它能激活有关
自我效能的意识。如此,男性握拳时会体验到高水
平的自尊和自信。基于这样的结论, Thomas (2009) 对自我认知的具身性展开了系统的研究。他先安排
在方法论层面上,具身思想提高了认知心理研
究的生态效度,引导了心理研究的生态性转向。之 前,一直受心理学家钟爱的实验法虽有很多优越处,
但是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如,控制过严导致心理 现象失去生活原型,得到脱离生活实际的"假想规
律",这种因实验情境的陌生性、人为性、短暂性造成 的实验结果与真实心理的偏差,限制了研究结果的
的相似性(徐敏,华正吕,辛丽娜, 2010) 。具身社
会认知的实证研究提高了传统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生
态效度,表现为被试在"日常行为情境"中对控制条
2.2
具身人际认知的生态性研究范例
人际认知是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具身
件的无意识状态下完成实验,保证行为的生活化。 具身视角同社会认知的对话从三个层面展开,
认知。本研究不仅论证了具身认知的视角提高了传统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生态效度,而且从进化心理学、镜像神经元、认知语言学、
具身认知观及其对教学的价值与启示
具身认知观及其对教学的价值与启示具身认知观是一种基于认知科学的观点,将身体体验和感受作为认知活动的一部分,并将其作为理解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种观点认为,人们通过从身体内外界的变化中汲取信息来理解世界,并在此基础上行动。
具身认知观的核心思想是人的身体不仅仅是一个容纳思维活动的载体,而且是思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身认知观对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与启示。
首先,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身体体验和感受,将这些信息纳入到教学中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 learning readiness(学习的准备程度)和学习兴趣。
通过利用情景、操作、实验及其他方式激发学生的感官,教师能够更好地传达和理解课程内容。
其次,具身认知观能够帮助教师以更有效的方式教授课程内容。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身体经验和感受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课程内容,而不是仅仅依靠书本或演示讲座。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模拟身体体验来理解概念,或者使用实验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来让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
第三,具身认知观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此来提供更好的教育。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人格、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信息,以便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设计教学和活动。
如果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身体和感受,将更有助于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提供帮助。
最后,具身认知观也为教师提供了一种改善学生学习表现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激活学生身体的感受、运动和动作来鼓励学生学习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运动或角色扮演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或者利用课堂讨论和其他互动方式来刺激学生思考和表达。
总之,具身认知观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和启示。
教师通过了解和利用学生的身体经验和感受来更好地传达和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浅析具身认知
具身认知浅析摘要:具身认知观认为,认知在本质上是具身的,只有将认知活动与对神经系统、身体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所涉及的动力学的、依赖于时间的和关系的正确评价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对认知活动做出正确地理解。
具身认知观中所涉及的身体、环境等核心概念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身体和环境。
在研究方法上,也采用了有别于传统计算机模拟的动力学研究方法。
文章首先整合和剖析了具身认知学提出背景及其一般主张,随之阐述了具身认知的实证研究范,最后,对当前具身认知研究现状进行简要小结。
关键词:具身认知基本主张实证研究现状1.引言第一代认知科学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所发生的第一次“认知革命”的直接产物。
第一代认知科学认为,心智能根据它的认知功能来研究而无需考虑源于身体和大脑的这些功能的实现方式。
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表征计算研究范式自身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尤其因为存在无法实现承诺的高级人工智能和无法解释认知的起源与发展等问题,使得表征计算主义者们不得不逐步摒弃其核心观点——“‘认知是遵循清晰的形式规则对抽象符号表征的操控(计算),且符号是由物质的任何可操纵的序列来表示的观点’。
换言之,认知过程的产生与操作符号的特定规则有关,而与实现这一操作过程的物质载体无关。
”于是,以大脑为隐喻的联结主义范式和崇尚生态效度的生态主义范式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但是,这二者也同样因为自身的局限性,不得不走与表征计算范式融合的多元主义路线。
即便当前的认知科学表现出了以表征计算主义为主导的多元融合趋向,它们也仍然不能把认知科学研究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因为它们的融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认知科学所遇到的问题,换言之,这种融合并没有触及到问题最本质、最核心的地方——即对认知主体身体的思考。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新的认知学科研究范式转型运动已在悄然进行中,它变革了认知科学研究旧有的视角、立场、方法乃至研究工具。
第二代认知科学,即具身认知科学(embodiedcognitive science)也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具身认知观及其对教学的价值与启示
具身认知观及其对教学的价值与启示1. 引言1.1 什么是具身认知观具身认知观是一种关于知识获取和思维过程的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自身身体感知和动作实践来构建对世界的理解。
具身认知观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不仅仅依赖于大脑的神经活动,还受到身体的参与和环境的影响。
简单来说,具身认知观是一种将身体和心智联系在一起的认知理论。
在这种理论框架下,个体通过动作、感知和体验来构建自己的认知系统,而不仅限于被动接受来自外界的信息。
具身认知观强调学习者应该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和实践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身体的参与,学习者可以更好地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经验,从而提升学习效果和记忆力。
具身认知观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
1.2 为什么具身认知观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具身认知观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具身认知观强调学习者的身体参与与感知经验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具身认知观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投入和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具身认知观还强调学习在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发生,认为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对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具身认知观还强调学习者与环境的互动和相互影响,认为学习是一种动态的、交互式的过程,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具身认知观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
2. 正文2.1 具身认知观对学生学习的启示1. 强调身体感知与动作实践:具身认知观强调人通过身体感知和动作实践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的动手操作和实践,激发他们的体验式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 注重情感体验与情感认知:具身认知观认为情感是认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情感体验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具身认知观及其对教学的价值与启示
具身认知观及其对教学的价值与启示具身认知观是指人类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来获取知识和理解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
这一观点的核心思想是认知过程不仅仅局限于大脑的活动,而是通过身体的物理行动与环境的互动来实现。
具身认知观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感知动作的一体性,即知识与身体动作紧密相关。
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经验与具体的动作行为相结合,共同构建出知识与理解。
具身认知观对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与启示。
它强调了学习者的身体参与,提倡学习者通过实际行动与环境互动来获取知识和理解。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学习活动中,而非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学习。
在学习数学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测量、构图等活动中,从实践中体会数学的应用与意义。
具身认知观强调了学习者的经验与情感的重要性。
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学习者能够获得丰富的感知经验,并在其中产生情感体验。
这些情感体验可以极大地增强学习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积极、愉悦的学习氛围。
在学习文学作品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体验。
具身认知观还强调了学习与行动的一致性。
学习者在实际行动中获取的知识与经验更加深入、具体。
教学应注重实践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学习科学实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通过亲自进行实验来获得科学原理的理解与掌握。
具身认知观还对教学方法提供了启示。
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问题驱动、小组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等,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增强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对学生行为的引导和反馈,及时纠正错误,鼓励正确的实践行动。
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
具身认知观认为学习者通过实践与环境的互动来获取知识与理解,这要求学习者能主动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具身认知观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知视角,对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启示。
具身认知理论的思考
具身认知理论的思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具身认知的相关研究迅速在哲学、认知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及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传播开来,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思潮和研究范式,它强调身体(物理结构、感知运动经验、状态)、环境和大脑在认知中的作用,强调认知的情境性、动态性、生成性和接地性。
具身认知与情境认知、生成认知、接地认知等相关理论的核心观念有某种程度的重叠,它们共享着某些理念:在研究主题层面,四者都将环境、身体状态、脑看作是三位一体的,坚持认知是情境性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身体的物理属性、状态及其感知运动经验会改变认知;在研究方法层面,四者都推崇动力学研究范式,将实验法和自然法结合起来,借助耦合和涌现的机制进行认知研究。
尽管这些理论共享很多理念,但是它们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都有不同的侧重点。
当前,具身认知理论已成为多个学科领域的热门话题,它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
西方哲学、中国哲学都孕育了丰富的具身思想,其中西方哲学思想可以见诸于第一个提出解放“身体”的尼采关于身体的论断和具身认知理论的集大成者梅洛·庞蒂关于身体含混性的言论;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身心-体论”之主流身心论也为具身认知理论在国内的传播营造了氛围;皮亚杰发生认知论中的活动内化说和维果斯基的文化发展理论为具身认知的发展提供了心理学依据;第一代认知心理学经受的质疑和批判也促进了具身认知理论的形成。
具身认知的研究已不再囿于理论层面的学术探讨,相反,它与实证研究进行着越来越频繁的互动与对话,并且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已有大量的学者证实了以身体属性为基础的感知运动、情绪和意志行为的具身效应。
身体的基本感知运动经验会改变个体认知的结果同时也会影响个体的情绪体验,而身体的触觉经验会改变个体对他人的喜爱度,引发并增加个体的顺从行为。
为了对具身认知的实证研究有更深入的认识,本研究模拟并改进了国外有关触觉的具身效应实验。
具身认知理论的教学论意义
具身认知理论的教学论意义一、概述具身认知理论是一种新兴的认知科学理论,它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身体不仅仅是认知的客体,更是认知的主体。
这一理论在教学领域具有深远的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教学过程。
具身认知理论的教学论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挑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将身体和经验纳入教学考虑的范畴,使我们重新审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
具身认知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强调身体参与和情境创设的重要性,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者的认知深度。
具身认知理论对教学评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我们从多个维度综合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包括身体动作、情感表达、合作能力等方面。
在具身认知理论的指导下,教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和记忆过程,而是成为了一个充满身体参与和互动的实践过程。
教师的角色也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和引导者,而学生则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升学习效果,促进全面发展。
具身认知理论的教学论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来审视和理解教学过程,强调了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指导。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具身认知理论的指导作用,注重身体参与和情境创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简述具身认知理论的基本概念具身认知理论主张身体是认知活动的基础。
它认为,个体的身体构造、生理体验以及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都对我们的认知过程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换句话说,我们的认知并非仅仅是大脑的功能,而是身体与大脑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与心智的相互依存关系。
它打破了传统认知主义中身心二元论的观念,认为身体与心智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两个实体,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身体的感知、运动以及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都为我们的认知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补充。
具身认知理论还关注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主动性。
镜像神经元_认知具身性的神经生物学证据
心理学探新2012,Vol.32,No.1,3-7PSYCHOLOGICAL EXPLORATION镜像神经元:认知具身性的神经生物学证据*叶浩生(广州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广州510006)摘要:传统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类似于计算机对抽象符号的加工和运算,这种观点支持了身心二元论。
但是近年来兴起的具身认知运动却否定了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具身认知认为认知是身体与世界互动的结果,是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作用于世界而塑造出来的。
认知是具身的,离不开身体的构造和感觉运动系统的作用。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支持了认知的具身特征,为认知的具身性提供了神经生物学的证据。
关键词:镜像神经元;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身心二元论中图分类号:B84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12)01-0003-05认知作为一种心理过程究竟是抽象的符号加工,还是身体感觉运动系统的内部模拟(simulation)与复演(reenaction)?如果像传统认知主义主张的那样,认知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的软件,是对抽象符号的计算和操纵,这意味着认知可以脱离身体,运行在任何具有适当性质的物质载体上,那么这种认知是离身的(disembodied)。
如果认知与身体的具体构造有关,认知实质上是被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塑造出来的,那么认知就无法脱离具体的身体。
换言之,认知是具身的(embodied)。
离身认知和具身认知的争论实际上是有关身心关系哲学思考的继续。
这一争论从古希腊开始至今已经持续了两千多年。
然而,认知神经科学有关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为这一争论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给认知的具身特征提供了神经生物学的证据。
1从离身的“转换原则”到具身的“模拟原则”离身认知观源远流长。
古希腊罗马时期,柏拉图借其老师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一个学习的“回忆说”,认为灵魂暂时寓居于身体,当身体毁灭以后,灵魂重新回归天国。
而灵魂在天国具有了各种知识,与身体结合以后,受到肉体的玷污,忘却了天国的知识。
认知心理学中的身心关系—对具身认知的思考
认知心理学中的身心关系1,身心二元论纵观心理学百余年发展历史,其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们:人类身体与心灵的究竟有怎么样的关系?也即人的心理性质和物理性质是相联系,还是相分离的?几千年以来,学者大多采取的是二元论的观点,认为心灵和身体具有不同的性质。
灵魂和肉体相互分离的观念自古就有。
古希腊哲人柏拉图认为存在着两个世界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
感性世界是人们通过身体的视、听、触等感官活动认识的,而理念世界的了解则需要灵魂的理智能力。
肉体和灵魂因而成为两个世界的代表(叶浩生,2011)。
17世纪,法国杰出的数学家,哲学家笛卡尔从“怀疑一切”出发,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身体在内的一切物理世界都是可以怀疑的,但逻辑上讲,我们并不可以对心灵怀疑的思维过程产生怀疑。
实际上,这也就接受了身体和心灵具有不同的属性的观点。
对于身体和心灵的具体关系,笛卡尔提出了身心交互论,认为心灵可以影响身体,身体也可以影响心灵,这种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交互作用的。
冯特在建立科学心理学之初,秉持的是身心平行论的观点,这之后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多有争论,但基本都在身心二元论的大框架之内。
即使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只应该关注客观可见的行为,似乎也认为身心是相互分离的。
身心二元论似乎存在这样的困境,如果我们承认了身心分离的观点,过多强调心灵(意识)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将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结论很难达成统一;如果过多强调了身体(物质)的作用,在进行心理学研究的时候将会过于机械,将很难表现出人主观能动的一面,并且将很难表现人心灵的主观能动性。
身心二元论受到很多人质疑,法国知觉现象学家梅洛·庞蒂主张知觉的主题是身体,身体嵌入世界之中,知觉,身体和世界是一个统一体。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了一个“存在”(Being in the word)的概念,他认为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通过我们的身体,以合适的方式与世界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获得对世界的认知。
具身认知视角下教育教学的思考
具身认知视角下教育教学的思考一、具身认知一直以来,心理学关于学习的探索就没有停止过。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单纯刺激反应的过程,否认人在学习当中的主观能动性。
认知主义与之相反,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内在的认知的一系列活动。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身体深度参与思维的认知活动,单纯的身体肌肉记忆以及单纯的头脑思维认知无法完整地进行学习。
那么,究竟什么是具身认知呢?我国学者叶浩生认为身体决定了认知的方式方法,我们对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都建立在身体的基础之上,认知、身体和环境是一个相互镶嵌在一起的共同体。
在此之前,认知科学认为认知是脱离身体而存在的,是一种单纯的大脑活动,身体对于认知的过程不存在任何影响。
“弱具身”和“强具身”反对这种观点。
有学者提出,认知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行为,认知、行为和知觉三者不可分割,心智活动与身体是统一体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盲人通过手杖扩大他的认知范围也说明了这一点——身体通过与环境的相配合,扩大了自身的认知。
“弱具身”观点仍然强调经典认知科学的计算和表征,在此基础上,身体在认知上的参与得到了承认。
“强具身”观点则认为,“弱具身”对身体在认知中的作用的认知十分肤浅,“强具身”强调了身体在认知中的重要地位,和“弱具身”相比,“强具身”完全否定了经典认知科学中的计算和表征,它认为认知只是单纯身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个健康的人和一个重病的人在看待同一事物,感受、心态及得出的结论都是大相径庭的,就好比一个健康的人没办法理解一个癌症晚期病人内心的体验和感受一样,特殊的体验和感受影响对事物的认识。
同样的,即使我们能将蝙蝠的生理解剖结构了解得清清楚楚,人类却永远也无法理解蝙蝠身为蝙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以及它内心的体验和感受。
“强具身”理论认为,人之所以有“前”与“后”的概念,是因为我们的眼睛长在前面;我们之所以更接受十进制是因为我们拥有十个手指头。
“强具身”指出神经生物学中的镜像神经元在身体进行动作时都出现了被激活的现象。
《儿童认知发展与具身教育》读后感
《儿童认知发展与具身教育》读后感读后感一嗨,朋友们!我最近读了一本超棒的书,叫《儿童认知发展与具身教育》。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像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儿童世界。
它让我明白了好多以前不太懂的事儿。
比如说,孩子为啥有时候会做出一些让咱大人摸不着头脑的行为,原来这和他们的认知发展有关系。
书里讲的具身教育这个概念,真的太有趣啦!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而是让我感觉能实实在在用到生活中的好办法。
我就在想啊,以后陪孩子玩的时候,不能只是随便玩玩,得有目的、有方法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更好地认知这个世界。
而且哦,我还意识到,不能总是用大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进步。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咱们得耐心等待,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成长。
以前我可能会着急,觉得孩子怎么这也不会那也不懂。
但现在我懂啦,他们的小脑袋瓜正在努力地探索和学习呢!这本书让我对孩子的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多的耐心。
我觉得自己变得更会和孩子们相处啦,真是收获满满!读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我来跟你们聊聊我读《儿童认知发展与具身教育》的感受。
哇塞,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儿童的认知发展有这么多的门道。
以前我就觉得孩子嘛,长大了自然就懂了,可读完这本书才发现,大错特错!书中提到的那些例子,感觉就像是在说我身边的小朋友。
比如说孩子对颜色的认知,对形状的分辨,都不是一下子就会的,而是有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
这让我以后再看到孩子犯错或者不懂的时候,不会那么着急上火了。
还有那个具身教育,简直太酷了!原来通过身体的体验和活动,能让孩子学得更好更快。
我就在想,以后得多带孩子出去走走,摸摸这个,碰碰那个,让他们用身体去感受世界,而不是只在书本里学。
读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拿到了一把打开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
我更有信心能陪伴孩子更好地成长,让他们的小脑袋充满智慧和快乐!怎么样,你们是不是也心动了,想去读一读呢?。
对当前具身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反思
对当前具身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反思
当前具身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反思,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具身认知发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认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及理解他人的情绪和行为。
通过认知发展,人们可以更好地沟通和交流,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其次,具身认知发展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最后,具身认知发展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地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
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
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
刘子溢
【期刊名称】《成功:教育》
【年(卷),期】2017(000)021
【摘要】具身认知,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强调心智或者是认知对与身体或是感觉等产生依赖性的一种心理型认知。
具身认知与传统的认知有着很大的区别,具身认知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身体的各个方面。
立足于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分析。
【总页数】1页(P223-223)
【作者】刘子溢
【作者单位】[1]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湖南长沙4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 [J], 叶浩生
2.基于具身认知促进课堂深度学习的实践与思考**——以人教版"曲线运动"教学为例 [J],
3.具身认知理论下特殊教育教学与康复的思考 [J], 倪波
4.客观的精神和现实的虚拟——关于理论心理学的一些思考 [J], 董海滨
5.文学思潮:当代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兼谈对“文学思潮”定义的思考 [J], 姚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当前具身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反思
对当前具身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反思吕航;范琪【摘要】作为认知科学的一种新取向,具身认知对传统认知科学的发展具有较大贡献。
但其自身也面临着缺乏统一的理论体系、可重复性不足、具有还原论与物理主义倾向等问题。
因此具身认知应加强自身理论的统一性与兼容性,通过确凿的实验与数据加强自身的可重复性,构建起一个多样性的、统一的具身认知体系,才能最终走出当前具身认知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困境,真正获得其应有的学科与历史地位。
%As a new developmental orientation of cognitive science, embodied cognition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ognitive science. However, embodied cognition has its limitations. Without a unified theoretical system, it displays low repeatability and tendencies to-wards reductionism and physicalism. Hence, embodied cognition should enhance its theoretical unity and compatibility, as well as its repeatability with the help of valid experimental data. Then, it is pos-sible for embodied cognition to get out of the present dilemma and build a diversified and unified sys-tem, thus finding its place in history as a real discipline.【期刊名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5页(P106-110)【关键词】具身认知;困境;趋势;反思【作者】吕航;范琪【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院 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院 210023【正文语种】中文自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认知革命发生以来,曾稳据心理学研究方法支配地位的行为主义取向遭受到空前挑战;认知主义研究范式——承认心智、努力探索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将内部心理状态视为抽象表征的逻辑或计算过程——成为西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主流。
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
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
叶浩生
【期刊名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50)004
【摘要】具身认知已经从形而上学思辨走向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具身认知强调认知过程并非抽象的符号加工,而是与身体的物理属性、感觉运动系统的体验紧密联系
在一起.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决定了认知的性质和种类.认知、知觉和行动是一体化的
过程.心理学的具身认知实验集中在身体的物理感受对认知的影响、情绪的具身特征、身体洁净与道德评价、运动系统与认知判断、语言理解的具身特征等领域.具
身认知的兴起是对抗身心二元论的结果.在具身认知兴起的过程中,哲学家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威、维果茨基、皮亚杰等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页数】8页(P153-160)
【作者】叶浩生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与心理学科的和谐发展——兼谈具身认知研究
2.西方心理
学中的质化研究思潮3.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4.当代西方心理学第
三种思潮的创生及其哲学价值──存在主义哲学与马斯洛心理学5.心智的具身性与
整体的人——解析现代哲学中的具身性思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具身认知的例子
具身认知的例子什么是具身认知?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人们在处理信息时,是基于自身的身体和环境经验来进行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物体会有深度感,味觉能够判断食物的口感等等。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具体的例子来了解具身认知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运动员的。
我们都知道,运动员在比赛中需要对自己的身体进行精确的控制,不断调整姿势和力度。
那么这些动作是如何完成的呢?其实,这些动作是通过运动员的身体和环境信息进行判断和调整的。
比如,如果一个人擅长足球,那么他的大脑就会有足球运动的“图纸”,同时他的身体也会有足球运动所需的肌肉记忆。
因此,他在比赛中就可以依靠这些具身认知来对自己的动作进行调整和优化。
第二个例子是关于艺术的。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画家、音乐家等创作出来的作品令人惊叹。
这些艺术家是如何能够准确地把自己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转化为艺术作品的呢?其实,这些艺术家也是依靠具身认知来完成的。
他们在创作作品时,会根据自己的身体和环境经验来判断、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悟。
比如,当一名画家画沙滩的场景时,他会依靠自己的身体经验来判断沙滩的颜色、质地、并把这些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以上两个例子都显示了具身认知在不同领域中的作用。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具身认知来更好地完成一些任务。
比如,当我们在学习新事物时,可以通过触摸、尝试、运动等方式,把新的知识与自己的身体经验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知识。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加高效和准确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之,具身认知是一种基于自身经验的信息处理方式,它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有了这个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让自己能够更加有效地掌握和利用自身的身体和环境信息。
具身认知理论对《医学心理学》教学的启发
具身认知理论对《医学心理学》教学的启发具身性课堂教学是指教师用身体思维来设计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身体的感知、想象、思考和行动来掌握所要传授的知识、技能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
具身性课堂教学依赖并重视身体,用身体去感知、去体验、去思考。
具身性课堂教学是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教学,它让学习主体带着自己的身体进入学习状态,身心合一的去学习。
一、具身认知理论教学设计的原则(一)具身性原则具身性原则强调发挥认知主体的主体性。
每一个学习者都是活生生的个体,学习者的身体状态对学习产生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身体因素包括学习者的情绪、动作、感觉等等。
跟传统教学相比,具身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将身体因素归入教学过程中,关注学习者的学习状态以及身体的运用。
将教学内容尽可能通过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与身体的外化行为及身体的体验逐渐内化为个人知识,促进认知发展。
身体的体验既包括当前的体验,也包括学生过去的体验,过去的体验通过回忆再现于学生的头脑中。
让学生身体体验的课堂学习,给予了学生走出文本的机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连通世界,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感受,达到以玩促学、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情境性原则情境是认知发生的诱导,是具身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依附于一定的情境。
课堂本来也就是一个特定情境,在这个情境下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教室这些教学要素活动和交往的。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创造多维的教学情境,促进身体的体验认知和身体与情境的相互作用。
(三)交互性原则交互活动是连接身体与情境的纽带,然而认知的范围可以扩展到除身体以外的无限环境中。
认知的过程也包括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交往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交互性支架,让身体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情境发生交集,这是形成具身认识的关键原则。
具身性课堂学习的身体场域存在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身體由对抗制约走向合作与敞开。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身体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它们之间表现出一种对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报 2011, Vol. 43, No.5, 589−598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1.00589收稿日期: 2010-11-16* 羊城学者首席科学家资助项目(10A030S)。
通讯作者: 叶浩生, E-mail: yehaosheng@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叶浩生(广州大学心理与脑科学研究中心, 广州510006)摘 要 具身认知强调了心智或认知对身体及其感觉运动系统的依赖性。
与传统认知心理学的符号加工模式不同的是, 它认为身体的构造和状态、身体的物理属性及其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通道对认知具有塑造作用。
认知既是具身的, 也是嵌入的, 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 构成了一体的认知系统。
最初, 具身认知仅仅是一种反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哲学思潮, 经由认知科学哲学和理论心理学而逐渐进入了实验领域。
具身认知研究充分利用了神经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数据和结论, 但是它并不主张把心理还原为生理或物理, 同时, 具身认知的神经科学取向仅仅给传统心理研究提供一个认识心智的新视角, 其目标并非取消行为水平的心理研究, 因此不会损害心理学的独立地位。
关键词 具身认知; 理论心理学; 还原论; 神经科学 分类号 B84-09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乃至整个认知科学中, 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已经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
《纽约时报》2010年2月2日刊载了一篇题为《抽象思维?身体对它们的直接作用》的文章。
文章指出: “……这一极为热门的研究领域被称为具身认知, 其基本观念指的是大脑和心智并不是组成我们自身的两个独立部分……我们怎样加工信息并非仅仅同心智相关, 而是同整个身体紧密联系着……”(Angier, 2010)。
2011年美国Psychological Science 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也指出: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出, 人类的思维是具身化的, 并没有超越物理的感觉和活动范畴。
的确, 道德、时间和人际温暖等这样一些抽象概念都建筑在以身体经验为基础的隐喻上”(Slepian, Weisbuch, Rule & Ambady, 2011, p.26)。
究竟什么是具身认知?具身认知研究是怎样兴起的?理论思维在认知研究的这一转向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对心理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会导致心理研究的生理学(身体)化吗?对于这样一些问题, 本文倾向于从理论心理学的角度作出深入思考。
1 具身认知研究的兴起什么是认知?认知是否类似于计算机的程序, 是一种对信息或符号的加工过程?认知是否可以脱离具体的身体, 在大脑、计算机等不同的物理载体上运行?传统认知心理学在计算机科学的启示下, 视认知为信息的表征和操控, 类似于计算机的符号加工。
根据这种研究范式, 认知是离身的(disembodied)。
认知作为一种精神智能同作为物理实体的身体没有本质的联系。
这种离身认知的研究范式一直主导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离身认知的观念也支配着人工智能、机器人学等认知科学的研究, 成为认知科学的主流范式。
离身认知的研究范式建立在传统的计算机隐喻基础上。
计算机隐喻对于认知过程的理解有几个基本命题: 第一, 大脑类似于计算机的复杂信息处理系统。
这一系统通过感官接受和输入数据或符号, 保持它们在记忆中, 且在以神经冲动的方式输出指令之前在大脑中进行加工和转换。
大脑的神经细胞通过神经递质传输和接受信息指令, 这些神经元是信息加工的基本单位。
大脑的信息加工操作就是通590 心理学报 43卷过这些基本加工单位完成的。
第二, 如同计算机的软件独立于硬件, 认知在功能上独立于身体和大脑, 因此, 作为精神过程的认知操作同操作过程的物理载体(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离散的和任意的, 即两者之间是一种随机的关系。
由此得出的推论是: 任何物理系统只要其结构足够复杂, 都可以拥有人的智能。
从理论上讲, “构成心智的软件可以运行在神经元、硅片甚至木制齿轮上 — 只要其结构成分处在一种适当的功能关系中”(Niedenthal, Barsalou & Winkielman, 2005, p.185)。
它们“表现在人脑上, 就是人的智能, 表现在电脑上, 就是人工智能” (李其维, 2008, p.1310)。
第三, 类似于计算机对抽象符号的加工过程, 推理、分类、记忆等高级认知过程也使用非模态的(amodal)抽象符号作为加工的基本素材, 而这些抽象的符号是一种心理表征, 认知过程的进行依赖于这些抽象的表征物。
根据这种观点, 认知过程“以抽象的符号表征着外在于我们的事物, 然后通过操纵这些符号完成思维” (Taylor, Lord & Bond, 2009, p.946)。
第四, 对于这些抽象的、非模态的心理表征的加工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中央加工单位完成的。
中央加工单位类似于计算机的CPU, 它在结构是封闭的, 在功能上独立于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系统。
感觉系统的唯一功能是将外部世界的表征物提供给中央加工单位, 而忠实地执行中央加工单位的指令是运动系统的唯一功能。
认知过程的计算机隐喻自从诞生以来, 一直受到质疑。
上世纪80年代, 认知研究的联结主义范式兴起了。
相对于计算机隐喻, 联结主义以大脑神经元的网状结构作为认知过程的隐喻, 以并行加工作为符号加工的机制, 同实际的脑组织更加接近, 然而“尽管符号计算主义与联结主义在加工的结构上是不同的, 但是二者的基础假设是共同的, 即尽管心智是由脑的相关过程实现的, 而这些过程的关键性质可以在独立于大脑神经细节的水平上进行研究……” (Bickhard, 2009, p.76)“当前的认知科学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信息加工模型的认知观点……” (Osbeck, 2009, p.16)。
依据这种新的观点, 认知和心智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同身体的物理属性相关。
不仅脑神经水平上的细节对认知过程有重要影响, 身体的结构、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也对高级认知过程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认知等高级心理过程是被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
脱离具体身体的认知是不存在的。
社会神经科学的研究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大脑本身并不能独立完成高级认知功能, 大脑和通过身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对于高级认知过程的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心智的理解必须放到与身体的关系背景中, 而这个身体是与外部世界互动的身体” (Inui, 2008, p.123)。
具身认知就体现了上述思想。
对于具身认知的具体含义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但是把种种不同理解维系在一起的, 是“联合起来拒绝那种把认知隐喻为中枢化的信息加工机制……推翻那种把心智描述为‘计算’和/或‘表征’的教条……” (Calvo & Gomila, 2008, p.11)。
概括起来, 具身认知可以从下列三个角度加以理解:第一, 身体的状态直接影响着认知过程的进行。
“心智之所以从根本上是具身的, 并非仅仅因为心智的所有过程必须以神经活动为基础, 而是因为我们的知觉和运动系统在概念形成和理性推理中扮演了一种基础性的角色” (Anderson, 2003, p.105)。
心理学家的一系列实验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Angier, 2010): Yale大学的研究者把41个大学生随机分成两组。
A组学生双手捧着一杯热咖啡, B组学生捧着一杯冰咖啡。
到实验室以后, 两组学生分别对同一个想象中的中性人物的人格特征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 A组学生比B组学生更有可能把这位想象中的人物评估为热情、友好。
身体上感知到的温暖影响了学生认知上的判断。
另一项研究(Schuber & Koole, 2009)也证实, 握紧拳头提高了男性学生的坚定、自信和自尊感, 握拳头的身体状态改变了学生的自我概念。
第二, 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通道在认知的形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身体与外部环境互动的过程中, 大脑通过特殊的感觉和运动通道形成具体的心理状态, 而且, “处于特殊通道系统中的这些心理状态的复演(reenactment)实际上构成了概念加工的基础” (Barsalou, Simmons & Barbey, 2003, p.84)。
Niedenthal (2009)等人的情绪研究证实, 概念的使用涉及到真实体验的感觉—运动状态的再激活, 情绪知识的加工也涉及到那种情绪的再体验。
从这一角度来看, 心智和认知在本质上并非使用抽象符号的表征和加工, 而是一种模拟(simulation)。
“模拟是身体、世界和心智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知觉、运动和内省状态的复演” (Barsalou, 2008, p.618)。
“许多工作提示我们, 在表征环境时, 我们至少部分地通过内隐的运动模拟, 模拟我们在面临一个事物时执行的行动” (Yang, Gallo, &5期叶浩生: 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591Beilock, 2009, p.1359)。
为什么我们能理解他人?为什么我们具有同情心?就是因为我们能通过大脑与身体的特殊通道模拟他人的感受, 从而产生逼真的体验。
在这一过程中, 感觉和运动系统的特殊通道塑造了认知, 发挥着关键作用。
第三, 具身认知的另一个含义是:“扩展认知的传统概念, 不仅把身体, 而且把环境的方方面面包含在认知加工中” (Shapiro, 2007, p.342)。
依照传统的观点, 认知是一个内部的计算和表征过程。
大脑只是运行这一程序的“硬件”, 身体是服务于这个硬件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的装置, 外部世界是认知主体活动的游戏场。
但是具身认知强调身体的物理过程、身体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既构成了认知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限制着行为的可能性, 且对认知过程造成直接影响。
认知并非起始于感觉刺激的输入、终止于运动反应的输出、封闭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内在过程。
认知既是具身的, 又是嵌入的(embedded), 大脑嵌入身体, 身体嵌入环境, 它们构成了一体的系统。
“根据这样一种理论观点, 为了理解认知, 我们必须把有机体放到它的环境中, 视有机体、行为和环境紧密相连, 通过有机体自身组成了一个知觉和运动的圆环。
那种把认知行为视为内部的、以某种特殊的方式隔离于行动和知觉的观点是错误的” (Eliasmith, 2007, p.335)。
2 从具身认知的兴起看理论思维的作用具身认知的探讨最初是从心智具身性或具身心智(embodied mind)的思考开始的。
从本质上讲, 心智或认知的具身性涉及的是心身关系。
因此, 具身性(embodiment)的讨论最初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 实践的科学家, 具体来说实验心理学家对这一问题并没有太多的兴趣。